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内环境稳态的实例体温调节水盐调节.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105200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内环境稳态的实例体温调节水盐调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内环境稳态的实例体温调节水盐调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内环境稳态的实例体温调节水盐调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内环境稳态的实例体温调节水盐调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内环境稳态的实例体温调节水盐调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内环境稳态的实例体温调节水盐调节.docx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内环境稳态的实例体温调节水盐调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内环境稳态的实例体温调节水盐调节.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内环境稳态的实例体温调节水盐调节.docx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内环境稳态的实例体温调节水盐调节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内环境稳态的实例——体温调节、水盐调节

1.体温调节

(1)调节模型

(2)模型解读

①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量和散热量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②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产热的主要器官是肝脏(安静时)和骨骼肌(运动时)。

③人体的散热主要是通过汗液的蒸发、皮肤内毛细血管的散热,其次还有呼气、排尿和排便等,散热的主要器官是皮肤。

④体温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

体温调节的神经中枢是下丘脑,产生冷热感觉的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⑤寒冷条件下参与产热的激素有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前者的分泌是由下丘脑的传出神经调节的,后者的分泌是由下丘脑和垂体分级调节的,两种激素之间表现为协同作用。

2.水盐调节

(1)调节模型

(2)模型解读

①调节中枢:

下丘脑。

渴觉形成的中枢:

大脑皮层。

②调节方式:

神经—体液调节。

③参与的激素:

在水分调节中起主要作用的激素是抗利尿激素,它是由下丘脑产生,由垂体释放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从而使排尿量减少。

1.血浆渗透压、抗利尿激素量和尿量的关系

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二者呈正相关;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二者呈负相关。

2.下图表示的是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过程示意图,据图思考:

(1)图中字母表示的分别是什么激素?

提示 a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是促甲状腺激素,c是甲状腺激素,d是抗利尿激素。

(2)在寒冷环境中,皮肤会产生怎样的变化?

提示 汗腺分泌减少、毛细血管收缩、立毛肌收缩等。

(3)体温或水盐调节的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教材

高考

1.真题重组与判断

(1)若给人静脉注射一定量的0.9%NaCl溶液,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NaCl和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2017·全国卷Ⅲ,4C)(  )

(2)肾小管通过主动运输吸收水的过程受抗利尿激素的调节。

(2016·全国卷Ⅲ,3B)(  )

(3)机体水盐平衡的维持受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2015·海南卷,3C)(  )

(4)呼气是人体的主要散热途径。

(2015·海南卷,14A)(  )

(5)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也有感受体温变化的功能。

(2015·海南卷,14C)(  )

提示 

(1)√

(2)× 肾小管通过自由扩散吸水。

(3)√

(4)× 人体散热的主要途径是汗液蒸发和皮肤内毛细血管散热。

(5)√

2.深挖教材

(1)(人教版必修3P33“练习”改编)有些同学为减少去厕所的次数而很少喝水,这是否可取?

为什么?

提示 不可取。

虽然人体每天摄入和排出的水量是基本相等的,但还是需要一定的水量来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如果喝水过少,尿量就会很少,那些应通过尿液排出的体内代谢废物无法正常排出,就会造成人体内环境的紊乱。

(2)(人教版必修3P9“思考与讨论”拓展)某人发高烧体温持续39℃,请问他的产热大于散热吗?

提示 产热≈散热,如果产热大于散热,体温还会继续升高。

 结合水盐平衡调节,考查稳态与平衡观

1.(2018·海南卷,11)向实验狗的颈动脉内灌注高渗盐水后,会出现的现象是(  )

A.血浆渗透压迅速升高,尿量增加

B.血浆渗透压迅速升高,尿量减少

C.血浆渗透压迅速降低,尿量增加

D.血浆渗透压迅速降低,尿量减少

解析 输入的高渗盐水溶液进入血液后,血浆渗透压迅速升高,从而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通过下丘脑调节水平衡,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尿量减少,B正确。

答案 B

2.(2019·安徽安庆第二次联考)下列关于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当人失水过多后,会在大脑皮层中的相关区域产生渴觉

B.当给一内环境渗透压正常的人静脉注射抗利尿激素后,尿液明显减少

C.渗透压感受器和水盐平衡调节中枢都在下丘脑中

D.水盐平衡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

解析 当人失水过多时,细胞外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并将刺激传至大脑皮层,大脑皮层产生渴觉,A正确;当给一内环境渗透压正常的人静脉注射抗利尿激素后,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重吸收增加,尿量明显减少,B正确;下丘脑是体温、血糖和水盐平衡调节中枢,另外下丘脑中还有渗透压感受器,C正确;水盐平衡的调节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D错误。

答案 D

 围绕体温调节,考查生命观念

3.(2018·海南卷,8)当人突然遇到寒冷环境时,不会发生的是(  )

A.体温仍然能够保持相对恒定

B.蜷缩身体,减少体表与外界接触面积

C.下丘脑感受到温度下降

D.肾上腺素分泌减少,心率减慢

解析 寒冷状态下,温度变化刺激冷觉感受器产生兴奋,通过传入神经传到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通过传出神经一方面使得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汗腺分泌减少来减少散热,另一方面使得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以及通过体液调节分泌甲状腺激素、肾上腺激素等让代谢加强来增加产热,从而维持体温相对恒定,A正确;寒冷状态下人会产生身体蜷缩反应,减少体表与外界接触面积,使散热减少,B正确;下丘脑存在温度感受器,能感受到体温变化,C正确;由于肾上腺素能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所以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会使心率加快,D错误。

答案 D

4.(2018·11月浙江选考)下列关于人体体温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寒冷环境下,骨骼肌不受神经支配而自主战栗

B.气温超过35℃时,最有效的散热方式是出汗

C.通常机体的传导散热主要发生在体内

D.机体的产热量与散热量始终相等

解析 寒冷环境下,骨骼肌会发生不自主战栗,且受神经支配,A错误;环境温度超过35℃时,对于人体而言出汗成为唯一有效的散热机制,B正确;通常机体的传导散热主要发生在体表,C错误;当人体因病体温上升时,机体的产热量将大于散热量,D错误。

答案 B

 结合体温与水盐平衡调节的实验,考查科学探究能力

5.(2018·全国卷Ⅰ,31)为探究不同因素对尿量的影响,某同学用麻醉后的实验兔进行不同的实验,实验内容如下:

a.记录实验兔的尿量(单位:

滴/分钟)。

b.耳缘静脉注射垂体提取液0.5mL,记录尿量。

c.待尿量恢复后,耳缘静脉注射20%葡萄糖溶液15mL,记录尿量。

取尿液做尿糖定性实验。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同学发现,与a相比,b处理后实验兔尿量减少,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c处理后,肾小管腔内液体的渗透压会升高,实验兔的尿量会    。

取尿液加入斐林试剂做尿糖定性实验出现砖红色,说明尿液中含有    。

(3)若某实验兔出现腹泻、尿量减少现象,导致尿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血浆渗透压升高,刺激了存在于    的渗透压感受器,从而引起尿量减少。

解析 

(1)垂体可以释放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二者重吸收水,从而使尿量减少。

(2)用20%葡萄糖溶液处理后,实验兔的肾小管腔内液体的渗透压会升高,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实验兔的尿量会增加。

斐林试剂可以用来检测葡萄糖的存在,若尿液中加入斐林试剂水浴加热后出现砖红色沉淀,说明尿液中含有葡萄糖。

(3)血浆渗透压升高,会刺激存在于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经过一系列的调节活动,最终使尿量减少。

答案 

(1)垂体提取液中含有抗利尿激素,促进了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从而使尿量减少 

(2)增加 葡萄糖(3)下丘脑

澄清易错易混·强化科学思维

[易错易混]

易错点1 血液≠血浆、血红蛋白≠血浆蛋白

点拨

易错点2 体外液体≠体液≠内环境

点拨 ①体外液体:

一切与外界相通的管腔、囊腔(如呼吸道、消化道、膀胱、子宫、外分泌腺等)中的液体(如尿液、泪液、汗液、消化液等),不在体内,属于体外液体。

②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内环境(细胞外液)。

③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

易错点3 对冬季或发热情况下产热与散热关系理解不透

点拨 只要体温稳定,无论冬季还是夏季,无论体温37℃,还是甲亢病人的偏高体温(如一直维持在39℃)均应维持产热与散热的动态平衡,即产热≈散热;若产热>散热则体温升高,反之则体温降低。

[深度纠错]

1.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与蛋白质、Na+和Cl-的浓度有关,与K+浓度无关

B.人体内环境由血液、组织液和淋巴三部分组成

C.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保持相对稳定时,就可认为维持了内环境的稳态

D.肝细胞代谢产生的小分子物质(如尿素)也会改变细胞外液的渗透压

解析 正确理解相关概念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A项错误: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蛋白质和无机盐的含量有关,其中无机盐主要与Na+和Cl-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和其他无机盐离子如K+也有关。

B项错误:

人体的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注意血浆和血液的区别。

C项错误:

内环境稳态不仅指组成成分保持相对稳定,还包括渗透压、酸碱度、温度等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

D项正确:

溶液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所以任何可进入细胞外液的溶质分子或离子都可能改变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如尿素等。

答案 D

2.如图为人体内的组织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人体内抗原与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主要发生在内环境中,酸碱平衡的调节主要发生在外环境中

B.赖氨酸是人体必需氨基酸,从消化道进入组织细胞中,至少通过8层细胞膜

C.有氧呼吸形成的CO2,其中的“O”来自线粒体中的H2O和葡萄糖

D.人体内所有细胞与外环境进行的物质交换都要通过内环境来完成

解析 外环境是人体之外的环境,消化道和呼吸道也属于人体外环境,内环境是在人体内、细胞外的环境,即细胞外液(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等),所以酸碱平衡的调节主要发生在内环境中;赖氨酸是必需氨基酸,在被消化道吸收时,首先要穿过消化道上皮细胞,两层膜,再经组织液进入毛细血管穿过一层细胞,两层膜,经血液循环运输到组织细胞,从血管中出来时穿过一层细胞,两层膜;进入组织细胞,穿过一层膜,所以至少穿过7层膜;有氧呼吸产生CO2是在线粒体中进行的,需要2个丙酮酸和6个水分子,而葡萄糖是不能被线粒体直接利用的;内环境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答案 D

3.下列有关内环境组成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的成分相近,但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较多

B.淋巴中含有淋巴因子,利于增强免疫功能

C.血浆中含有蛋白酶,可催化血红蛋白水解

D.组织液中钠离子浓度影响细胞外液渗透压

解析 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的成分相近,但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较多,A正确;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存在于淋巴等内环境中,利于增强免疫功能,B正确;正常情况下,血浆中不含有蛋白酶,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C错误;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钠离子和氯离子,因此组织液中钠离子浓度影响细胞外液渗透压,D正确。

答案 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