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通史复习整理版.doc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116334 上传时间:2022-10-0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06.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史通史复习整理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国古代史通史复习整理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国古代史通史复习整理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国古代史通史复习整理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国古代史通史复习整理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史通史复习整理版.doc

《中国古代史通史复习整理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史通史复习整理版.doc(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代史通史复习整理版.doc

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通史资料整理

历史阶段特征及知识整合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包括两大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古代早期政治制度,即实行宗法制与分封制相结合的制度。

第二阶段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秦朝开创中央集权制度;汉朝在地方推行“推恩令”、中央实行内外朝制度;隋唐推行三省六部制;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中央集权制度延续两千多年,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在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是两条基本线索。

2.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情况和主要特点

(1)农业:

由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发展到后来的铁犁牛耕,并长期精耕细作,因此获得长足发展,小农经济长期成为我国古代经济的基本模式。

(2)手工业:

包括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发展水平高,并长期领先于世界,明清时期民营手工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3)商业:

自产生以来总体趋势是不断发展,市场不断繁荣,出现了大量的商业城市,但多数封建政府实行抑商政策,阻碍了商业的发展。

(4)经济政策:

长期实行封建土地所有制、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兴起、发展和演变

①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继承发展,成为显学,与其他学派形成了“百家争鸣”。

②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得以确立。

③魏晋南北朝时,儒学受到佛教、道教思想冲击。

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的局面。

④宋明时期儒学复兴,发展到理学、心学新阶段,成为官方哲学。

⑤明清之际出现否定传统观念、提倡经世致用、批判君主专制的新思想,传统儒学焕发生机。

【内容总结】

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可分为五个时期:

起源奠基时期、形成和发展时期、曲折发展和鼎盛时期、继续发展时期、繁盛与危机并存时期。

先秦(距今约170万年前~公元前221年)---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

考纲

政治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2.商鞅变法

经济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古代手工业的发展3.中国古代的商业

文化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汉字的起源与书画的发展3.中国古代的文学

【总体特征】先秦是秦朝统一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国古代国家形成和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

经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

【课程链接】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选修一《商鞅变法》

第一阶段:

原始社会(略)

1.政治

实行禅让制:

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尧、舜、禹)的制度。

2.经济

(1)土地制度:

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农业:

①神农传说:

创制原始农具耒耜,教导民众耕作。

②耕作方式:

刀耕火种。

(3)手工业①纺织业:

纺织原料最初用的是葛和麻;中国已出现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

②青铜制造技术:

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出土有小件青铜器,说明人们已掌握冶铜技术③陶瓷:

陶器是新石器时代手工业的重要成就。

如彩陶、黑陶(山东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白陶等。

(4)商业:

已经出现早期的商业交换。

3.文化

文字:

汉字起源于图画,原始文字大多是象形字,是可读出来的图画,称为“文字图画”。

刻画在陶器上的简单符号,有人认为这些刻画符号是中国文字的起源。

第二阶段:

奴隶社会:

夏、商、西周(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奴隶制的强盛时期

【阶段特征】中国处于奴隶社会,是中华文明的勃兴时期

考试重点:

宗法制、分封制、井田制、孔子、小农经济。

【具体史实】

1、经济:

(农业、手工业、商业)

(1)农业:

①土地制度:

实行井田制:

名义为国家公有,由周王分封,“公田”由贵族占有,“私田”是村社成员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集体劳作:

工具简陋,生产力水平低。

②品种:

“五谷”已种植: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③生产工具:

商周时期青铜农具出现但珍贵稀少,仍以木制耒耜为主。

④生产方式:

大规模简单协作——千耦其耘(井田制下的集体劳作)。

(2)手工业:

①冶铸:

青铜铸造繁荣,“青铜时代”;西周晚期已有铁器。

②丝织:

商代已有织机,西周出现斜纹提花织物。

③瓷器:

商朝烧出原始瓷器。

④经营模式:

西周时期,官府统一管理经营手工业工匠集中、职业世袭。

(3)商业:

商朝时期,职业商人和最早货币出现,均有城市与市场;西周实行工商食官制度,将工商业者集中起来,设官统一管理,为其提供衣食,驱使其为政府服务,官营手工业占主导。

2、政治:

形成了以王权为核心的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

(1)西周:

①实行分封制(目的、内容、对象、义务、权利、特点、影响、与宗法制的联系与区别)。

②实行宗法制(目的、内容、特点、影响、与分封制的联系与区别)。

(2)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神权与王权结合;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③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3、文化:

①文字:

成熟文字的出现——商代的甲骨文;周朝的金文(铭文又称“钟鼎文”);

②文学:

诗歌内容丰富,反映社会各阶层生活代表作《诗经》

③教育:

西周:

“学在官府”

第三阶段: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前221年)

【阶段特征】从奴隶制过渡到封建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大发展,大融合,大动荡的时期。

【具体特征】

1、政治: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各国变法;分封制逐渐崩溃,开始出现郡县制,形成中央集权的雏形;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2、经济:

铁器、牛耕使用,生产力的飞跃,社会经济发展;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农耕经济开始形成。

3、思想:

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4、教育:

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

【具体史实】

1、经济:

(农业、手工业、商业)

(1)农业:

生产力大幅提高,青铜时代向铁器时代过渡:

①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

铁犁牛耕(铁农具)的出现及推广

②土地制度:

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过程:

A.“公田”抛荒;B.“私田”逐步成为私有土地,大量荒地被开垦为私田;C.春秋各国税制改革(齐国管仲改革“相地而衰征”;前594年鲁国推行初税亩),使土地私有合法化;D.战国大举变法。

秦前356、350年商鞅两次变法,“为田开阡陌封疆”“奖励军功”“奖励耕织”),从法律上彻底废除井田制,全面肯定土地私有制。

分类:

多种土地私有制:

①君主:

私有土地由宫廷掌管,用于君主私人开支。

②地主:

私有土地来源多种,“公田”转化,奖励赏赐,买卖土地;后来土地兼并是其扩大地产主要来源;土地经营出现租佃方式。

③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③水利:

春秋的芍陂,战国的都江堰、郑国渠。

④经营方式:

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耕,小农经济形成(特点、影响)

(2)手工业:

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出现,形成了官营、私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

①西周晚期:

已有铁器;②春秋时期人们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出现钢剑;③战国:

铁器广泛使用。

(3)商业:

①商业发展概貌:

私营工商业勃然兴起,打破了官府垄断商业的局面,工、商开始与士、农并称为国家的“四民”,社会地位提高;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市井、商业都会形成。

②城市:

齐国临淄、赵国邯郸、楚国郢都是重要商业城市。

但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和军事重镇,市场规模不大。

(4)经济政策:

商鞅变法确立重农抑商。

2、政治:

(1)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瓦解:

(2)诸侯国相争变法:

春秋时期管仲改革“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秦国商鞅变法(背景、措施、影响)

商鞅变法[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背景:

(1)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2)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

(3)新兴地主的经济地位不断提高,政治势力也越来越大,并且成为一种强、大的政治力量。

(4)为了富国强兵,各诸侯国纷纷变法。

(5)秦孝公求贤若渴,重用商鞅,主持变法。

2.内容:

(1)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2)加强集权的政治改革,严格什伍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普遍推行县制。

(3)提高战斗力的军事改革;加强思想控制。

(4)改革旧俗。

3.作用:

(1)经济上,从根本上确立土地私有制度,为秦国农业生产带来生机。

(2)政治上,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

(3)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

为奏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并促使了封建制度的确立。

4.局限性:

(1)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2)加重对人民的剥削与压迫。

(3)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的秦朝也有消极影响。

(4)压制工商业发展,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3)选官制度:

从世官制到军功爵制。

3、思想文化:

(1)思想:

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体系(背景、派别及主张、意义)。

(2)科技:

战国时的指南仪器“司南”。

(3)文学:

现实主义源头——《诗经》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浪漫主义源头——屈原创立新诗歌体裁“楚辞”,代表作《离骚》;诸子散文:

孟子辩论见长(刚柔相济);庄子文字优美,想象丰富(《秋水》《逍遥游》)。

(4)绘画:

由萌芽走向成熟,盛行帛画、壁画《龙凤图》《驭龙图》

(5)教育:

打破学在官府局面,私学兴起。

(6)汉字:

主要是大篆。

秦汉时期:

(公元前221~220年)(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

考纲

政治

1、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2、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经济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古代手工业的发展3、中国古代的商业

文化

1、儒学的兴起2、古代科技成就3、古代艺术4、古代文学时代特色

【考试重点】秦汉确立和发展中央集权制度;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

【阶段特征】秦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代,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开创,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沿袭;秦汉时的农耕经济进一步发展;秦汉文化是先秦文化的总结和升华,为后世封建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具体特征】

1、政治: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巩固;以皇权独尊为核心的官僚体制成为封建社会的主宰。

2、经济:

封建经济初步发展。

商业总体水平还不高。

①封建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并不断发展,精耕细作技术日益成熟;②经济发展主要在黄河流域;

3、文化:

统治者加强思想文化专制(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正式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科技成就领先世界,并对后世和世界文明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具体史实】

一、秦朝

1、经济:

①统一货币、度量衡、车轨,重视交通道路网的建设。

②商业:

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发展艰难。

2、政治:

(1)前221年,秦朝灭六国,统一中国

(2)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皇帝制度;中央官制:

三公九卿;地方推行郡县制。

(3)暴政:

法律严苛:

颁布秦律(这是第一部通行全国的法律,以严刑峻法为特征,体现了皇帝的专制意志);赋税沉重;大兴工程;严刑峻法;文化专制。

3、思想:

(1)崇尚法家思想

(2)焚书坑儒(评价):

①有维护专制统治,巩固统一的作用;②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

4、文化:

(1)统一文字为小篆,后来书写简便的隶书得到推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