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程集易说初探.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093359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程集易说初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二程集易说初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二程集易说初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二程集易说初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二程集易说初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程集易说初探.docx

《二程集易说初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程集易说初探.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程集易说初探.docx

二程集易说初探

《二程集》易说初探

台湾.高雄师范大学经学研究所教授兼所长

黄忠天

一、前言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易类序》将易学分为义理与象数两派,其中论及义理派又细分为王弼之「老庄易」,胡瑗、程颐之「儒理易」,李光、杨万里之「史事易」,此即《提要》所拈出之义理三宗。

惟义理派易学发展繁富多元,自不局限于上述三宗。

而独树一帜,堪为一代义理派易学宗师者,亦不乏其人,非仅止于上述五人。

不过,在千百家义理派易学典籍当中,论其影响最广,阅读最众,迄今盛而未衰者,殆属《易传》(即《十翼》)与《周易程氏传》(以下简称为《程传》)二书,《易传》奠定二千年来义理易学诠释体系,《程传》则将儒家解《易》,推阐发挥至极,即使程颐之后,义理派易学著作虽多,然大多仅能略作修正终究难以逾越,进而取而代之。

无怪乎清初大儒顾炎武亦慨叹曰:

「昔说《易》者,无虑数千百家,然未见有过于《程传》者。

历代易学著作可谓牙签万轴,汗牛充栋,然《程传》能独步千古,而为易学必读经典者,非徒其书于元明清三代成为官学外,更重要的是《程传》具有两种优点,其一是平实明白、说理精到。

盖能以浅近之言,寓醇实之理,故四库馆臣推誉为「言理精粹,自非汉唐诸儒可及。

」(《四库提要》.卷三.叶二》)其二是因时立教切于世用。

其书借《易》以明理,循理以论事,而多淑世之言,故宋.魏了翁云:

「程《易》明白正大,切于治身,切于用世,未易轻议,故无智愚皆知好之。

」(《经义考》卷二十引)因此,九百年来,《程传》成为学者必读之书,亦为诠释易理,研究易学者相与讨论对话之基础。

伊川积五十年之学,平生著书,惟见《程传》,其毕生精力,于斯可见,其高足尹焞云:

「先生平生用意,惟在《易传》,求先生之学,观此足矣。

」(《经义考》卷二十引)不过,据程颐门人杨时《跋》云:

「伊川先生着《易传》,方草具,未及成书,而先生得疾,将启手足,以其书授门人张绎,未几,绎卒,故其书散亡,学者所传无善本。

政和之初,予友谢显道得其书于京师,示予,错乱重复,几不可读。

东归待次毘陵,乃始校定,去其重复,踰年而始完」(《经义考》卷二十引)吕祖谦亦《跋》云:

「伊川先生遗言见于世者,独《易传》为成书,传摹浸舛,失其本真,学者病之。

某旧所藏本出尹和靖先生家,标注皆和靖亲笔。

近复得新安朱元晦所订,雠校精甚,遂合尹氏、朱氏书,与一、二同志手自参定,其同异两存之,以待知者。

既又从小学家是正其文字,虽未敢谓无遗憾,视诸本亦或庶几焉。

从上述诸论观之,《程传》由于在伊川生前,始终未曾刊行,以致其亡殁后,书颇散亡,幸赖门下诸弟子及朱熹、吕祖谦等人多所校定,使后学得以观其书。

《二程集》为二程著作之总集,其中包含六大部分:

《河南程氏遗书》二十五卷暨附录一卷、《河南程氏外书》十二卷、《河南程氏文集》十二卷暨《遗文》一卷、《周易程氏传》四卷、《河南程氏经说》八卷、《河南程氏粹言》二卷。

二程易说即分别散入在这六大部分。

其中在《遗书》、《外书》、《粹言》者,主要以语录的方式呈现,在《文集》者则散见于杂着、书启、遗文中。

除此之外,伊川易说以单独成篇或专书呈现者,其一集中于《经说》卷一<易说>,内容以解说<系辞>为主;其二即为《周易程氏传》四卷,分别包含<易传序>、<易序>、<上下篇义>、<周易上下经>几个部分。

据清康熙时,朝鲜.宋时烈曾将《二程全书》分类编辑为《程书分类》一书,其中将所收录二程易说,并为《易》类一卷,凡二八七则;(不含《程传》一书),惟据笔者自《二程集》所辑易说,则约有五百则,虽然上述统计,不全然为伊川先生语,其中尚杂有部分程颢(明道)之易说,惟就伊川部分言,已颇称繁富。

虽然朱熹曾云:

程子高弟尹公尝谓:

《易传》乃夫子自着,欲知道者,求于此足矣,不必旁观他书。

盖语录或有他人所记,未必尽得先生意。

(《文公易说》卷十九)

文中朱熹似以二程语录,多为他人所记,未必尽得二程之意,不过,吾人从中归纳伊川诸多易学思想,仍颇有可与《程传》推阐相发者,甚至可补其未备,诚不可等闲视之。

本文拟从《二程集》中所载伊川易说,尝试探赜索隐,比较其与《程传》之关系,并藉兹深入掌握程颐整体易学之思想。

二、《二程集》易说主要内容

(一)记录《程传》撰作与传习

《程传》为伊川先生积五十年之学,所完成唯一架构完整、思虑谨严之著作,宋.尹焞云:

「欲求先生之学,观此足矣」,惟《程传》撰作历程、传习情形,单从《程传》一书,难得其详,仅见先生自署「元符二年己卯正月庚申,河南程颐正叔序」,故朱熹于《伊川先生年谱》亦云:

「元符二年正月,《易传》成而序之。

」因此,欲了解《程传》撰作与传习,仍须借助《程传》以外资料,特别是《二程集》来探求。

<系辞>云:

「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

作《易》者,其有忧患乎?

」观伊川先生之《易传》亦可谓忧患之作,由于伊川以天下自任,论议褒贬,无所回避,致遭党祸,哲宗绍圣四年二月(一0九七年)诏毁伊川出身以来文字,放归田里,十一月丁丑,复诏伊川涪州编管,时年六十五。

哲宗元符三年(一一00年)正月移峡州编管。

四月获赦归洛复官。

徽宗崇宁二年(一一0三年)又诏毁伊川文字禁绝讲学,并尽逐学徒。

大观元年(一一0七年),时年七十五岁卒,洛人畏党籍,惟尹焞、张绎、范棫、孟厚四人助理葬事,一代大儒其晚年遭遇如此,诚天人同叹。

《程传》撰作始末,据《程氏遗书》云:

「吾四十岁以前读诵,五十以前研究其义,六十以前反复紬绎,六十以后著书。

」(卷二四,页三一四。

)研判其《易传》,当潜心酝酿多时,不轻易著书,真正动笔应自六十岁(一0九七年)丁父忧服除,除直秘阁,判西京国子监始,而成书于六十七岁(一一0九年)贬于四川涪州之时,前后约八年。

不过,《程传》成书以后,却始终未曾出书,其主要原因,正如伊川所云:

「某于《易传》,杀曾下工夫。

如学者见问,尽有可商量,书则未欲出之也。

」又云:

「某于《易传》,今却已自成书,但逐旋修改,期以七十,其书可出。

……某于《易传》,后来所改者无几,不知如何?

故且更之以十年之功,看如何?

」 又云:

「《易传》未传,自量精力未衰,尚冀有少进尔。

然亦不必直待身后,觉老耄则传矣。

书虽未出,学未尝不传也。

」从上述诸说中,可见《程传》从成书迄其寿终,历八年之久,祇因其用心审慎,冀有少进,故原期以三年修改后出书,后又期以十年,不意在第八年即因病辞世。

以致《程传》亦几乎散乱亡佚。

当然,《程传》未能出书,除伊川对《易传》一书始终审慎谨严,精益求精外;北宋末年之党争,导致哲宗、徽宗两朝曾诏毁伊川文字,禁绝讲学授徒,甚至门弟子于伊川卒后,仍因畏惧党祸株连,竟不敢助理葬事,仅由尹焞等人料理之。

无怪乎伊川生前穷约晦处、俭德避难,始终不愿出书以邀誉贾祸。

至于《程传》当日传习,正如伊川所言「书虽未出,学未尝不传」,门人亦间或以《程传》请益,如《河南程氏外书》云:

「门弟子请问《易传》事,虽有一字之疑,伊川必再三喻之」(卷十二,页四四一),再如《外书》云:

「和静(尹焞)尝以《易传序》请问曰:

『至微者,理也。

至著者,象也。

体用一原,显微无间,莫太泄露天机否?

』」伊川曰:

「如此分明说破,犹自人不解悟。

」(卷十二,页四三一),另《外书》又云:

「门弟子请益,有及《易》书者,方命小奴取书箧以出,身自发之,以示门弟子,非所请不敢多阅。

」(卷十二,页四三九)

由上述观之,伊川确曾以《易传》示门弟子,并与学子多所论《易》,惟其书始终未曾付梓,门弟子虽偶蒙赐阅,终不敢多阅,即如程门高足杨时,于伊川生前尚未能亲受旨训,待得其书时,却又已错乱重复,难以卒读。

虽然《程传》于伊川生前未能广为流传,死后亦几遭散亡,然其说理精醇,切于时用,终能承先启后,成为宋以后学《易》者必读经典,盖其来有自矣。

藉《二程集》诸易说,使吾人得以想见伊川《易传》当日撰作与传习光景,其学术价值,诚不可小觑。

 

(二)说明读《易》之法

《二程集》多为语录之体,乃二程平日与师友门下讲学论道之纪录,其中论述易理者伙矣,其与门人论述读《易》之法,尤弥足珍贵,诚堪学《易》之津筏,《程传》一书虽偶或有之,惟其书旨在疏释各卦各爻,终不若《二程集》可以畅论读《易》之方,超然于卦爻之外。

兹归纳其主要论说如下:

1、首重三家易学。

《程传》固为伊川生平之学之所在,然其书取资于前贤者不少,尤其《程传》上承王弼以来义理派易学传统,集义理易学之大成,而为义理易学经典名作,吾人除藉由《二程集》可探求其易学渊源外,亦可藉兹知读《易》之门径。

如伊川与金堂谢君(湜)书云:

若欲治《易》,先寻绎令熟,只看王弼、胡先生、王介甫三家文字,令通贯,余人易说,无取枉费功。

(《文集》卷九.页六一三)

又《遗书》云:

《易》有百余家,难为徧观。

如素未读,不晓文义,且须看王弼、胡先生、荆公三家。

理会得文义,且要熟读,然后却有用心处。

(卷十九.页二四八)

由伊川独推三家易学,或许正如宋.陈振孙所云:

「文义坦明、象数殆尽」之故,此与伊川揭橥「由辞以得意」之主张实相契合。

伊川曾答张闳中云:

   有理而后有象,有象而后有数。

《易》因象以明理,由象以知数,得其义则象数在其中矣。

必欲穷象之隐微,尽数之毫忽,乃寻流逐末,术家之所尚,非儒者之所务也,管辂、郭璞之学是也。

」(《遗书》卷二十一,页二七一。

由是观之,伊川继承王弼以来义理派「得意忘象」之论点,指出儒者与术家治《易》态度方式之异同,伊川与师友弟子论述读《易》诸点,学者于治《易》之门径,当知所从事矣。

2、先识卦义卦体

夫卦爻始立,义理具之,所以伊川教人读《易》先识卦义、卦体,如其所云:

「古之学者,先由经以识义理。

盖始学时,尽是传授。

后之学者,却先须识义理,方始看得经。

如《易》,<系辞>所以解《易》,今人须看了《易》,方始看得<系辞>。

」(《遗书》卷十五,页一六四~一六五)又云:

「古之学者,皆有传授。

如圣人作经,本欲明道。

今人若不先明义理,不可治经,盖不得传授之意云尔。

如<系辞>本欲明《易》,若不先求卦义,则看<系辞>不得」(《遗书》卷二,页一三)伊川于文中特揭「圣人作经,本欲明道」之概念,然道不远人,故《程传》一书借《易》以明理,循理以论道,多援人事以证之,是以切于世用。

由上述观之,伊川揭橥读《易》本末先后之说,即以义理为本,象数为末;以卦义为本,以<系辞>为末,学者苟能明乎此,方不失学《易》之本务,而能发挥经世致用之功能。

(三)阐述经传义理

《二程集》中有关易说,颇称繁富,有阐释《周易》经传者,有阐释其它经传而关涉《周易》者,其中文字有近于《程传》者,详如下文。

亦有阐述《周易》经传,而其文未见于《程传》者,如《遗书》云:

「阴为小人,利为不善,不可一概论。

夫阴助阳以成物者君子也,其害阳者小人也。

夫利和义者善也,其害义者不善也。

」(卷十九,页二四九)此论「阴为小人,利为不善」之疑义,可谓精辟扼要,虽未见于《程传》,仍颇值参考。

又如《外书》云:

「子罕言利」,非使人去利而就害也,盖人不当以利为心。

《易》曰:

「利者义之和。

」以义而致利斯可矣。

」(卷六,页三八三。

文中伊川虽主要就《论语》疏释,然其引《易》以解说,诚可相与左证说明。

藉由《二程集》于经传义理之发挥与阐述,其中颇有可与易学相参,似此类者,不胜枚举,是皆足以说明易理而辅翼《程传》也。

(四)评论前人易说

「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伊川《易传》自亦有因袭损益而踵继前贤者,唯伊川温柔敦厚,故其《易传》中罕有批评前贤者,如于<复.彖>:

「复其见天地之心乎」下注云:

   一阳复于下,乃天地生物之心也。

先儒皆以静为见天地之心,盖不知动之端,乃天地之心也,非知道者,孰能识之。

伊川注中虽不满王弼、孔颖达、周敦颐等以静为见天地之心,而谓「动之端,乃天地之心」,然即或不满于前人易说,亦未尝直指其名以驳之也。

至于直引其名者,如胡瑗等,则多持肯定之论,惟吾人倘欲观其评论前贤者,其必参阅《二程集》之易说乎!

《二程集》诸易说中,伊川直指其名者有扬雄、王弼、刘牧、胡瑗、王安石等人,惟其中即或与其师胡瑗立论有别,亦未尝有非之之意。

如《遗书》云:

   问:

「胡先生解九四作太子,恐不是卦义。

」先生云:

「亦不妨,只看如何用。

当储贰,则做储贰。

使九四近君,便作储贰亦不害。

但不要拘一。

若执一事,则三百八十四爻只作得三百八十四件事便休也。

」(卷十九,页二四九)

除胡瑗外,于其它诸人易说则略见微辞,如《遗书》评王安石云:

   荆公言,用九只在上九一爻,非也。

六爻皆用九,故曰:

「见羣龙无首吉。

又如《遗书》评刘牧云:

   或问:

「刘牧言上经言形器以上事,下经言形器以下事。

」曰:

「非也。

上经言云雷屯,云雷岂无形耶?

」曰:

「牧又谓上经是天地生万物,下经是男女生万物。

」曰:

「天地中只是一个生。

人之生于男女,即是天地之生,安得为异?

此外,伊川于王弼、韩康伯祖尚庄老虚无之旨,则多所批评,如《外书》云:

   自孔子赞《易》之后,更无人会读《易》。

先儒不见于书者,有则不可知。

见于书者,皆未尽。

如王辅嗣、韩康伯,只以庄老解之,是何道理?

(卷五,页三七四)

《程传》为伊川毕生心力所在,故语多谨严,多所隐讳,其散见《二程集》之易说,则为平日与弟子问答之语录,故语多直率真切,然从其论述前贤易说,尤可显发其易学思想,非徒为议论而议论耳。

三、《二程集》易说与《程传》之关系

《程传》于《二程集》中占四分之一篇幅,首尾完整,可独立成书,唯散见于《二程集》之其它易说,亦复不少,故本节拟援之以比较两者之关系,俾能普遍而深入掌握伊川易学。

以下拟从三方面叙述《二程集》易说在《程传》研究上之价值。

(一)藉资雠校《程传》

  《程传》于伊川生前始终未肯出书,伊川殁后,又几至散亡,赖先生门高弟杨时、尹焞等搜罗校定,始成完书,惟《程传》涣而复萃,佚而复存,杨、尹诸人于校定时,或有取资于二程遗文语录者,况龟山另订定有《程氏粹言》诸书,于校定《程传》之际,参校斟酌,亦极寻常。

如《程传》于<无妄>序云:

   震,动也。

动以天为妄,动以人欲则无妄矣。

《程氏外书》则谓:

   《易.无妄》曰:

「天下雷行物与无妄。

」动以天理故也。

(卷十一,页四一四)

相较二书及《程传》上下文,则《程传》「动以天」一句,宜作「动以天理」为佳。

不过,整体而言,《程传》由于为专门著作,相较于语录体之《二程集》诸易说,遣词用字,显然较为严谨。

如<蒙.上九>:

「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

」《程传》注云:

   九居蒙之终,是当蒙极之时……若舜之征有苗,周公之诛三监,御寇也;秦皇汉武穷兵诛伐,为寇也。

观《粹言》则云:

  或问:

「<蒙>之上九,不利为寇。

夫寇亦可为,而圣人教之以利乎?

」子曰:

「非是之谓也。

昏蒙之极;有如三苗者,征而诛之,若秦皇、汉武穷兵暴虐,则自为寇也。

」(卷一,页一二0六)

比较两者,《程传》文字较具体明白,而「穷兵诛伐」亦较「穷兵暴虐」为妥,盖「诛伐」可兼用内外,而「暴虐」则多于对内,似与秦皇汉武穷兵之意不类。

再如<大畜.六四>:

「童牛之牿」,《程传》注云:

人之恶,止于初则易,既盛而后禁,则扞格而难胜,故上之恶既甚,则虽圣人救之,不能免违拂;下之恶既甚,则虽圣人治之,不能免刑戮。

观《粹言》则云:

 止恶当于其微,至盛而后禁,则劳而有伤矣。

君恶既甚,虽圣人救之,亦不免咈违也。

民恶既甚,虽以圣人治之,亦不免于刑戮也。

比较两者文意相同,唯《程传》改「君」为「上」,改「民」为「下」,义较宽广,亦能免于文字贾祸之患,其用字审慎如此,亦可见《易传》确属伊川晚年定稿,正如《遗书》所云:

「某于《易传》,后来所改者无几。

」(卷十七,页一七五),由上述诸例观之,应属可信。

《二程集》易说与《程传》可为对比相校者甚多,诚可供治《程传》者之参考也。

 

(二)藉资发明《程传》

如前文所云《二程集》易说甚伙,其未见于《程传》者,固足以辅翼《程传》,其见于《程传》文句稍异者,固可藉以雠校《程传》,另《程传》虽有类似观念,然有叙述未明者,仍可援之以阐发《程传》者,如《程传.小畜》云:

   小畜,谓以小畜大,所畜聚者小,所畜之事小,以阴故也。

《遗书》则云:

   或以<小畜>为臣畜君,以<大畜>为君畜臣。

先生云:

「不必如此。

<大畜>只是所畜者大,<小畜>只是所畜者小,不必指定一件事。

便是君畜臣、臣畜君,皆是这个道理,随大小用。

」(卷十九,页二五一)

观《遗书》论述<小畜>卦旨,非局限「以臣畜君」立论,而谓「君畜臣」亦是此理,颇能发明《程传》。

又如<蛊卦.象>:

「君子以振民育德」,《程传》注云:

   君子观有事之象,以振济于民,养育其德也。

在己则养德;于天下则济民,君子之所事,无大于此二者。

观《遗书》则云:

   先生曰:

「<虫>之<象>:

『君子以振民育德』,君子之事,惟有此二者,余无他为。

二者,为己为人之道也。

比较上述二说,伊川皆从内圣外王两者论「振民育德」之意,其精神实无别也,然两相参看,则更具体明白。

由此可见,藉由《二程集》与《程传》之比较,于吾人治《易》,特别是治伊川易学,尤弥具参考价值,亦可相互发明。

 (三)藉资增补《程传》

  元.董真卿云:

「《程传》正文只据王弼本,亦只有六十四卦,<系><序>传有及爻卦者,掇入《传》中,故无<系辞>以后。

至东莱吕氏始集周子、二程子、张子诸家经说、语录及程子门人共十四家之说为《精义》以补之。

」由董氏之说,可见伊川殁后,自宋代以来,后人颇有以《程传》未<系辞>以下,而从事增补者。

其中最著者,要推吕祖谦《周易系辞精义》,坊间多刻其书,增补于《程传》六十四卦后,俾为全书。

惟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曾引《馆阁书目》以为《系辞精义》二卷实伪托祖谦之名,清.杨守敞《日本访书志》亦谓「今按所载诸家之说,翦截失当,谓为伪托,似不诬」,不过后人藉程子语录、程门弟子语以补《程传》之未备,此一方式,仍颇足参考。

观《二程集》中,除《经说》七卷,其卷一<易说>即专解<系辞>外,其它有关《十翼》散见于《二程集》者,亦复不少,正可裒集以补《程传》未注<系辞>以下之缺憾。

惟《二程集》易说于<彖>、<象>、<文言>、<系辞>、<说卦>尚不乏论述,然于<序卦>、<杂卦>则罕有说辞,其因或正如《遗书》所云:

「<序卦>非《易》之蕴,此不合道。

」(卷六,页八九),是以未见其多所论述也。

四、结语

  《程传》固为伊川易学精华之所在,然其散见于《二程集》之易说,尚称繁富,倘能援以辅翼《程传》,则于伊川易学之掌握,当有更为全面、深入之了解。

本文即尝试运用《二程集》之易说,相较《程传》一书,发现其中颇有可以雠校《程传》者;亦有可以藉兹探求伊川治《易》之法,并逆溯《程传》当日撰作与传习之情景者,可谓深具伊川易学研究之价值,并有助于学者对《程传》之了解。

  《程传》虽非尽善尽美,其中待商榷者仍多。

正如王弼注《老子》,议者以为乃《老子》注王弼,谓所注未必尽合老氏旨意,对于《程传》,或亦有作如是观者。

然自古以来,学者所务无非就其大者,即经世致用耳。

《程传》所以风行天下九百年者,正以其切于治身、切于用世也。

故李瓒曰:

「伊川之《易》,有用之学也。

自是程氏之《易》与孔子《十翼》同功,非特解经而已。

或者例以注疏观之,非真知程子者矣。

」观李氏之言诚程氏千古之知音。

  方今科技日愈昌明、经济突飞猛进,惟风俗浇薄、人心不古,似有每况愈下之势,人文精神之建立,伦理道德之提升,均有待积极努力,凡治《易》者,自宜崇本务实,发挥有用之学,则《程传》之传习于嚣攘之今日,尤弥具价值。

大至于治国,小至于世道人心当有所帮助,吾辈于发扬易学之际,诚宜取精用宏,藉兹正本清源,重新审视《程传》之易学地位与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