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儿病本气篇导读.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089242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4.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儿病本气篇导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儿病本气篇导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儿病本气篇导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儿病本气篇导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儿病本气篇导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儿病本气篇导读.docx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儿病本气篇导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儿病本气篇导读.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儿病本气篇导读.docx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儿病本气篇导读

前  言

亲爱的社友们:

   大家辛苦了!

:

  能从《圆运动》第一章开始学习,坚持到现在,是一件相当不容易的事情。

期间,有的社友生病了,有的社友工作非常繁忙,有的社友已经开始尝试实践书中的一些药方,还有的社友已经开始利用所学的知识在社区帮助答疑了,这其中有快乐、有沮丧、有收获、有疲惫、也有疑问。

还有很多的社友则是在默默的关注着这个版块,虽然没有很多交流,然而却能从只言片语中感受到他们的关心和支持。

  从今天起,我们就要进入众多的亲子版社友们最为关心的一个篇章了,那就是——儿病本气篇,也许在这一篇的导读过程中,还会有更多的社友加入进来,在此也一并向大家表示欢迎——欢迎新朋友的加入!

  在社区里,有很多经过社友们成功实践过的小儿退烧、止咳、止泻等方法都很好,可是往往有其他妈妈在尝试的时候,却反映没有效果,而且有些社友,因为心慌慌,担心疾病会转化,会同时使用好几种方法,希望能够快速、万无一失的治愈孩子的疾病,但是往往还是失败了,最终还是送孩子去了医院,看到孩子在医院遭罪,自己心里很沮丧,也会责怪自己没用,甚至有的社友还要承受着家人对自己信任中医和自学中医的冷嘲热讽。

这时你也许会问自己:

为什么,为什么别人用了这些方法管用,而我用了就没用呢?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好,因为有了深切的疑问,才会有寻求答案的动力。

这也是<山药社区—亲子版块>为什么要开设<一起圆运动>子版块的原因——我们将借助清末民初著名医学家彭子益先生所著的《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一书,来学习阴阳五行等中医医理,并学会简单的辩证,使自己能够使用一些简单的方法,来应对生活中一些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俗话说: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与其给你鱼,不如教你钓鱼的方法,这样你想吃鱼的时候,可以自己解决问题,不必假以他人;同理,与其告诉你治病的方法,不如教会你自己就会医病,这也正体现了中里老师一直所倡导的“求医不如求己”的精神。

  依靠别人总不是长久之计,也许当你急需要帮助的时候,她们不在线;也许你提供的信息不准确,导致社友的判断与实际情况背道而驰;也许好心的社友本想帮你解决问题,但是因医理不通反而帮了倒忙……。

在这里引用中里老师的一句话“要想吃枣,就得自己种树”,所以为了孩子的身体,同时也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加入《圆运动》的学习吧,让我们现在就开始“种枣树”吧!

儿病本气篇——导读计划

在《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一书中,彭子共将儿病本气篇分为29小节,

导言——1节

小儿常见疾病的对治方法——21节

阴虚、内热、实症、危症等——5节

脉法和指纹法——2节

  根据社区亲子版块的信息反馈来看,社友们来这里求助最多的依次为小儿发烧、咳嗽、腹泻、出疹等疾病,所以本章根据社友们的实际需求和最为关心的问题,将儿病本气篇原本的阅读顺序做了相应的调整和整合,暂大致分为18个部分。

  这18个部分的导读顺序安排如下:

  一、发热,包括中虚发热、停食发热、外感发热、温病发热、感寒停食外治法

  二、咳嗽

  三、疹病、痘病、猩红热、大头温

  四、腹泻、腹痛  

  五、虫病、

  六、风病

  七、痄腮、耳流脓、耳痛

  八、眼病

  九、面红身痒、倦怠、喉痛

  十、頺疝

  十一、暑病

  十二、疳病

  十三、内热与内虚

  十四、阴虚

  十五、实证

  十六、危症

  十七、辨别小儿病症之虚实

  十八、脉法、指纹法

  为了能够让社友们更好的理解和应用儿病本气篇的内容,这一章导读的时间和节奏将会放慢,以便让大家有更多的时间可以消化、吸收和理解。

  清代名医陈士铎讲:

医道讲而愈明,集众人议论,始可以佐一人见识。

倘必人非我是,坚执不移,则我见不化,又何能受益于弘深乎。

  所以,为了能够更快的提高我们的水平,各位社友们不仅要在这里学习,还要踊跃的、友善的发表各自的见解和看法,只有通过这样的交流、探讨和切磋,我们心中的疑惑和不解才能得到解决。

第一部分发热篇

本篇学习资料:

参见《圆运动》63页—发热,74页—外感,84页—感寒停食外治法,39页—病在荣卫

  发热,又叫发烧,是孩子们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也是亲子健康版块中求助几率最高的疾病之一,所以我们今天就从发烧开始讲起。

  当孩子发烧时,通过社区的搜索功能可以查询到:

葱豉汤、黄豆水、淡豆豉水、三豆饮、乌梅白糖水等众多方法都可以退烧,那么此时你可能会选择:

    A 以上几种方法都对症

    B 将所有的方法都试过来,才能知道哪个对孩子的症

    C 按照自己以往的偏好来使用

    D 结合社区的案例,凭感觉采用

  随后你按照你的思路去实践,试用了你认为的正确的方法,结果最终却失败了。

这样的例子在社区有很多。

那么接下来这一部分的导读内容,将教会你:

当孩子发烧时,怎样合理使用以上方法,可以有效、快速退烧。

  先来看63页的发热

  在这一部分,主要向大家介绍了2种发热情况1、中虚发热2、停食发热。

这两种发热的名称可以通俗理解为:

孩子中土虚,和吃的多,吃了不消化的东西,积食停食了,都会引起发热。

所以家长在照顾孩子饮食起居时,要细心观察孩子,如果平时孩子体质比较弱,容易生病,那基本都是属于中虚的体质,这种体质的发热,可以首先考虑中虚的原因;如果孩子平日胃强脾弱,吃的较多,又常常消化不了,很容易积食,那么这种体质的发热,就可以多往积食方面考虑一下。

  然后我们再来看症状

  中虚发热:

手心热,或者头身热。

脉象,轻按多重按少,重按比轻按无力。

  停食发热:

手心热、头身热,而脉象,重按比轻按有力。

停食较重者,舌有黄胎,口有臭气。

  可以看出,除了停食较重者,舌有黄胎,口有臭气,可以较为容易判断是停食发热之外。

而中虚发热,和普通的停食发热,其表症都较为接近,都是手心热和头身热。

那么如果无法区分的时候,彭子告诉我们,要靠脉象来判别,脉象会告诉我们真相。

所以家长还是有必要多少了解一些脉象的知识,这个在本章最后会有讲解。

  对治方法

  一旦你确定了孩子是因为什么原因引起的发热,方法将不是问题,因为书中都有一一备述。

  中虚发热:

冰糖白糖水,或者黄豆数十粒煎浓汤。

  停食发热:

淡豆豉数十粒煎浓汤,停食较重者,淡豆豉加重。

彭子强调:

——中虚为小儿脉法的提纲,这句话,可以通俗解释为:

小儿病基本都是源于中虚。

——用平和之药为小儿用药的提纲,这句话可以理解为:

治疗小儿病,尽量用平和的食品或者药材。

以上为中虚发热与停食发热的对治方法,接下来看74页——外感

  外感有2种情况,1、外感于风,2外感于寒,原理详见第二章古方上篇——桂枝、麻黄汤章节。

学过第二章古方上篇的朋友们都知道,仲景先师已立有麻黄、桂枝方,可以说对治外感的处方,无出其右,然彭子考虑到小儿经脉稚弱,不能承受麻黄、薄荷等性质猛烈的药材,故特别提出用以下平和之药来对症施治——这也正体现了“用平和之药为小儿用药的提纲”。

  首先来看外感的表症:

   外感于寒:

发热、鼻塞、身痛、头痛。

  首先,根据孩子的表症,并结合孩子最近几天的生活起居,综合判断发热的原因,如果是外感于寒,可以用以下对治方法:

   外感于寒:

用葱豆汤或者葱豉汤,分以下3种情况

  1、用葱豉汤,葱头带须一个,淡豆豉三十粒为最轻剂量。

  2、如果脉虚气弱者,用葱豆汤,即将豆豉改为黄豆。

  3、看舌苔,舌有黄胎,无论润燥,均用葱豉汤。

  在本节里,彭子特意提到:

如果鼻不塞,单发热,神昏气微,脉象不明,乃属于温病,方用黄豆汤,养木养中养津平热即可。

【温馨提示】

——小儿外感,如用麻黄,虽然极少分量,也容易将肺气冲散,造成喘逆危症,不惟麻黄不受,薄荷亦受不得。

  这句话在提醒各位,在为小孩选药时,务必要读一下说明书,看其中有没有麻黄和薄荷,如果有,则要慎重考虑是否必须服用。

——黄豆汤治疗发热在此处是第二次出现,一次是因中虚而发热,这次是只病疏泄不病收敛的温病发热,虽然引起发热的根本原因不同,但是两者均导致了胆经相火不降,从而发热。

接下来看84页——感寒停食外治法。

  顾名思义,就是彭子对于偶遇外感于寒或者停食不消化的孩子,还提供了一个外治的方法给我们。

  方法:

    1、用热毛巾,搓扇子骨中间的脊柱两旁,方向为左升右降,须用力擦至皮下,然后暖卧即通。

    2、葱头捣烂,加麻油少许,搓擦,忌风。

【温馨提示】

——老人停食,如果不能用消食药,方法1最适宜。

再回过头来看39页温病篇——病在荣卫。

通过回顾这一章,我们主要关注2个问题,1、讲讲乌梅白糖汤和三豆饮的使用方法,2、外感于感寒使用葱豉汤和温病使用葱豉汤的意义有何不同。

乌梅白糖汤、三豆饮可以快速、有效的治疗温病引起的发热。

单纯温病且病在荣卫时,引起的发热有以下症状:

初起头痛、身痛,先恶寒后发热,发热之后但热不寒,精神倦怠、神志昏迷,舌无胎,脉象虚浮燥极模糊,轻按多,重按少,或者脉虚小。

对治方法:

乌梅白糖汤:

适合具有以上症状,脉象虚浮燥极模糊,轻按比重按有力,发热大者。

【处方】肥乌梅5枚,白糖2两(现在的60克左右)

三豆饮:

适合具有以上症状,脉象虚小者。

【处方】黄豆、黑豆、绿豆各三钱

如果以上症状都有,但发热之后仍兼恶寒,就是感寒温病了。

乌梅白糖汤症状+发热之后仍兼恶寒=乌梅白糖水方+绿薄荷1、2钱  

三豆饮症状+发热之后仍兼恶寒=三豆饮方+薄荷5分-1钱

【温馨提示】

——本属于乌梅白糖汤症状,但小便长者,因忌用乌梅,故改用三豆饮加倍煎服。

——本属三豆饮症状,小便短少者,加白饭豆三钱,以利湿气

再来看温病中葱豉汤的使用。

温病中,对葱豉汤的使用是这样说明的:

温病脉虚、身乏、身痛、发热恶寒,是兼感寒温病。

葱豉汤:

葱头三五个,淡豆豉五钱,不加盐,煎服。

【温馨提示】

——本节有关乌梅白糖水、三豆饮、葱豉汤的处方及加减,均是大人的用量,如是小儿,用量应酌情减半或者更少。

如果有些社友还没有弄明白温病的具体含义,可通过本版置顶帖第三章导读,进行学习和了解。

一、对发热篇的思考和应用基础知识

1、熟练记忆黄豆汤、冰糖白糖水、淡豆豉水、葱豉汤、乌梅白糖汤、三豆饮适用疾病的表症。

2、在本篇中有2处发热的症状,都使用了黄豆汤来退烧,请分别列举出来,并说明为什么都使用黄豆汤。

3、乌梅白糖汤和三豆饮都是用来治疗温病发热,病在荣卫,这两个处方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4、使用乌梅的禁忌症是什么。

思考题

1、通过这一篇的学习,你将怎样判断自己的孩子或是家人该用以上哪一种退烧方法。

2、三豆饮除了用来治疗温病发热,病在荣卫,还可以调整身体的哪些功能,可以在什么情况下使用。

3、如果本来属于乌梅白糖汤或者三豆饮的症状,却用了葱豉汤,姜糖水,艾叶水泡脚等方法,可能会有什么样的情况发生。

拓展提高

1、社区里有很多发热的病例求助帖,你试着用本篇学习的内容,去分析、去辩证、去给出对治方法。

(注:

鉴于我们尚处于学习阶段,暂仅限于在本帖的跟帖中探讨)

第二部分——咳嗽——见67页

咳嗽的具体含义——有痰为咳,无痰为嗽

社区里,求助最多、最让妈妈们头疼的就是咳嗽了,很多孩子的咳嗽都是反反复复、久治不愈,跟肺炎、支气管炎、扁桃体发炎、发烧、哮喘等纠缠在一起,让孩子备受折磨,家长饱受疲惫和担心。

在这一节里,彭子大致讲解了7种引发咳嗽的原因及一系列的对治方法。

一、肝木失养上冲——咳嗽:

1、【处方】冰糖、大枣肉各2钱,当归、芍药、苦杏仁、枇杷叶各5分

2、【症状】无痰干咳,或者有痰而脉细沉,与左脉较右脉细者

3、【原理】该咳嗽是由于肝木失养,而后上冲肺家,造成的咳嗽,如果仅仅调理肺家,不顾肝木和中气,必使中气、津液更伤,木气更冲,致生他患。

4、【治疗思路】补中+润养肝木+润降肺金

          阴虚的补中——冰糖、大枣

          养肝——当归、芍药

          润降肺金——苦杏仁、枇杷叶

【温馨提示】

——小儿咳嗽脉细者,用猪肺煮汤,养肺即愈

二、肺金枯燥——不能生水以养肝木——咳嗽

1、【处方】扁豆、山药各1钱,生阿胶、枇杷叶各5分

2、【症状】无痰干咳,左脉必比右脉细,右脉若细,肺伤更重,鼻梁必青

3、【原理】因肺金枯燥,不能生水以养肝木,引发咳嗽。

4、【治疗思路】补中生金+润肺降肺

          故补土生金——扁豆、山药

          滋津液降肺金——生阿胶、枇杷叶

【温馨提示】

——小儿病以全不用生姜为妥,因小儿脏器薄弱,受不住生姜辛散之力,唯寒吐时,可以用生姜汁少许,降胃胆肺极佳。

——小儿咳而泻绿粪者,山药、阿胶并用亦能医治。

三、脾肺虚弱——咳嗽

1、【处方】扁豆、山药各1钱,小枣2枚,半夏、杏仁、桔梗、陈皮各3分

2、【症状】咳声不干,脉不沉细。

可以通俗理解为:

咳声中有痰。

3、【原理】由于脾肺虚弱引起的咳嗽。

4、【治疗思路】补土生金+补脾肺津液+降肺除痰理气

          补土生金——扁豆、山药

          补脾肺补津液——小枣

          降肺除痰理气——半夏、杏仁、桔梗、陈皮

四、中气虚寒、肝木失养比较严重——日重夜轻之咳嗽

1、【处方】八珍汤——党参、茯苓、白术、炙草、当归、芍药、川芎、熟地各5分或1钱。

2、【症状】咳嗽,日重夜轻,脉象必浮虚。

3、【使用须知】以上三种咳嗽,用了以上方法不见效果,可用八珍汤。

4、【调理思路】大补中土以降肺经,资助血液以降胆经,胆经降,肺经自降,其咳自止。

          故温补中土+养血潤肝降胆=同时降肺经

          补中土虚而不寒——四君子汤:

党参、茯苓、白术、炙草

          润养肝木降胆经——四物汤:

当归、川芎、熟地、白芍

五、肝胆病热——充塞肺家——日轻夜重之咳

1、【处方】四逆散——枳实、柴胡、白芍、炙草各5分

2、【症状】干咳,气紧而喘,脉象沉涩有力,半夜交寅(凌晨3点-5点),病必加重,且烦。

3、【原理】肝胆病热,充塞肺家。

4、【治疗思路】清热、舒木郁+补中气+通降肺气

          清木热、舒木解郁——柴胡、芍药

          温补中气——炙草

          通肺气、清肺热——枳实

六、肺燥——日轻夜重之嗽

1、【处方】麦冬3钱,花粉、半夏、杏仁、桔梗、陈皮、生甘草各1钱,细辛5分

2、【症状】咳嗽,日轻夜重,咳在下半夜,痰中带水,脉象,不沉涩,而沉中两部现弦者

3、【原理】肺燥金结,将水聚于胃间

4、【治疗思路】因咳的原因在肺燥

          故润肺开结、清肺热+降肺逆、化痰理气+补中气+温水寒

          润肺开结、清肺热——麦冬、天花粉

          降肺逆、化痰理气——半夏、杏仁、桔梗、陈皮

          补中气——生甘草

          温水寒——细辛

七、外感于寒,卫气闭住内敛之热——咳嗽

1【处方】麦冬、紫菀、炙草各2钱

2【症状】咳嗽,无痰干咳,或者有痰脉沉

3【原理】外感于寒,卫气闭住内敛之热,导致的咳嗽,此方有麻杏石甘汤之法变通而来,用麦冬代替石膏,紫菀代替麻黄。

纵深阅读——麻杏石甘汤

见82页——实证篇

如咽痛而兼咳喘,发热,(脉象)热有根底,重按扔热(实),只有昏睡,并无烦躁,或兼泻黄沫,小便或长或短,是为麻杏石甘汤证。

用生石膏、杏仁泥、炙甘草、麻黄绒各5分,一服病愈即止。

此证,面色必不红,脉必沉实,舌根舌中必有干黄胎为据。

见106页——外感喉痛篇

此症恶寒,微发热,却恶寒特别之甚,而体痛,舌有黄燥胎,口臭,喉痛极剧,脉象紧而有力,或沉细有力。

恶寒,脉象沉紧有力,为必要证据。

乃外感风寒,卫气闭住内敛之热之证,方用麻杏石甘汤,麻黄2钱,杏仁3钱,炙草1钱,生石膏3钱,热服即愈。

麻黄开卫气之闭以舒肺而止身痛,杏仁降肺润肺,生石膏散热结以止喉痛,炙草补中气,如口臭而舌苔厚腻,时时欲呕者,加生大黄5分火1钱,以清胃间浊热乃愈。

脉沉紧有力,卫闭热结之象,麻杏石甘汤之据。

【本篇小结】

本篇一共讲了7种小儿常见咳嗽的治疗方法。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

——咳嗽的原因并非都是肺金的问题,可能是肝木失养,可能是脾肺虚,可能是肝胆木热,可能是肾水寒,所以如果一咳嗽就从理肺的思路去治疗,一定是有一些咳嗽治不好的,这也正是没有万能止咳药方的原因,这一点学医的人是要明白的。

——在这一篇的学习中,关于咳嗽的判别,脉象往往提供最确切的证据。

——在以上7个处方中,都有补中或补土的药物,由此可见,治疗咳嗽,补中或补土是不可或缺的。

——久治不愈的咳嗽基本都是源于内伤,如果仅用消炎药、抗病毒药,清火药、止咳药(非治咳),来消灭咳嗽的表症,而内伤却得不到彻底的治疗,咳嗽以及由咳嗽引发的肺炎、支气管炎、扁桃体发炎等,将永无宁静之日,会一而再,再而三的复发,而且频繁使用抗生素、寒凉清火的药物,会败脾寒中,“人生于火,死于寒”,如果一直这样寒凉下去,肾阳和脾阳是会早晚被攻伐殆尽的。

同理,如果不分寒热,一味的用温药、燥药来对治,结果也是损阴、耗津,使虚劳咳嗽更加严重。

故用药不得不慎!

【对咳嗽篇的思考和应用】

一、基础知识

1、将本篇7种咳嗽的表症、脉象牢记在心。

2、夜重日轻的咳嗽,在本篇中介绍了哪两种情况,请分别陈述。

3、对于肝木失养上冲之咳,和肺金枯燥,肝木失养之咳,可以兼用哪种食疗方法来调理。

4、八珍汤适用于哪种咳嗽。

5、小儿病在什么情况下用生姜较为适宜。

二、思考题

1、根据本篇的延伸阅读:

麻杏石甘汤,请你分析:

什么情况下可以使用麦冬、紫菀、炙草一方。

2、对于单纯受风寒引起的咳嗽,你有什么好方法。

三、拓展提高:

请看下面这个案例:

那天,孩子放学了,玩的很疯流汗了,给他衣服脱了可能进了风,又没有搽汗,可能进了风,我接他回家途中又给他吃了点苹果,喝了点冷的豆浆,然后由于一点事情一路哭着回家,晚上回家没有鼻涕,直接咳嗽了。

后来我给他吮痧,加梨子花椒水喝了之后,早晨和晚上10点左右咳嗽几声,不想我有两天不在家,又在外面玩了出汗,回来洗了澡,等我回来咳嗽加重了。

请问面对这样一个小病号,你该如何处理。

第三部分——猩红热、大头温、疹病、痘病

本篇学习资料参见:

《圆运动》74页—猩红热、75页—大头温、77页—疹病、80页痘病

首先,从猩红热开始讲起,今年从新闻报道得知,猩红热似乎比较流行,社区也有一些妈妈因为孩子患有猩红热而向社区求助,那么究竟什么是猩红热呢?

首先,我们应该了解:

猩红热是温病中最虚之病。

也就是说能得猩红热的人身体一定是很虚的,所以在用药或者调理方面要格外注意,不要伤到病人本已很微弱的中气。

猩红热有以下特征,可以供大家鉴别:

一、表症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是这样描述的:

1、咳嗽而作嚏;2、目红含泪,常欲闭而不开;3、欲吐;3、咽痛;4、有时作泻,虽泻而小便仍利;5、发热;6、面色红而污、气微神怠,脉微小而急。

现代医学是这样描述的:

猩红热早期咽部充血、扁桃体红肿,表现为发热、咽痛、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一般发烧24小时内出现皮疹,开始于耳后,颈部,上胸部,一日内蔓延至全身。

皮疹呈鲜红色,针头大小,有些象“鸡皮疙瘩”,若用手指按压时,可使红晕暂时消退,受压处皮肤苍白,经十余秒钟后,皮肤又恢复呈猩红色,这种现象叫“掌印”。

患儿脸上发红但不出疹,与红色的颜面相比,口唇周围及鼻尖常显得苍白,俗称“环口苍白圈”。

此外,舌乳头红肿,很象鲜红的杨梅,故称它为“杨梅舌”,这时检查患儿的嗓子,可看到扁桃体充血明显,有时还能看到脓性渗出。

这些都是猩红热的特殊症状。

皮疹经3到5天消退,疹消后会有不同程度的脱皮,呈米糠样脱屑,或大片的脱皮。

那么为什么把这种病起名叫做猩红热呢?

《圆运动》中是这样写的:

如冬令不寒,或闻雷声,大气的风木不能养足,便即泄动,小儿木气稚弱,同气相感,疏泄起来,如木气强足的疏泄,即发热出汗,皮肉血色并不作猩猩脸面的污红色;木气疏泄无力而又疏泄的疏泄,面色则作猩猩脸面的污红色,世即称为猩红热。

对治方法:

一、普通情况:

自病初起以至复原皆用四豆饮。

        方用:

四豆饮:

黄豆20粒、黑豆、绿豆、白饭豆各15粒。

二、特殊情况:

1、如果确认是猩红热,但小便短少,是为脾湿,

          方用:

黄豆60粒+山药2钱。

        2、如服用1中山药黄豆方,小便仍不利,则不止脾湿,还兼有肾虚,

          方用黄豆60粒+山药2钱+巴戟天5分处方

原理:

详见《圆运动的古中医学》本小节

【温馨提示】

——巴戟天,温补肾气,需右手脉微乃可加也。

所以,孩子是否得猩红热,首先要看表症,是否有很多症状与书中描述的相符,然后再看面诊,来确定孩子究竟是木气强足的疏泄,还是木气无力的疏泄,再接着观察小便,最后可以掌握一下脉象,随后决定采用上面哪一个处方,这样基本就不会误诊了。

再来看77页——疹病

每到春季,就到了疹病的高发期,之后还会有手足口病、疱疹型咽峡炎等等,其实这些都应该是属于疹病的范畴,山药社区亲子健康版块,很早就开始向社友们推荐《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中疹病调理的方法,经过社友们反馈,效果良好。

家长们可以好好学习这一章节的内容,以便做到有备无患。

疹病分为木气疏泄正常和木气疏泄不及两种情况。

一、木气疏泄正常时:

表症:

1、发热甚盛,2、面色充足,3、小便清利,4、大便不泻,5、疹出成粒,色红饱满,膝下都有。

脉象:

右脉较左脉盛。

方用:

四豆饮,煎服。

如果右脉重按充足,四豆饮中饭豆换成淡豆豉,即可。

【温馨提示】

——只要发热,不论疹点已出未出,始终只用次方。

——冬令寒冷、冬不闻雷,大气中木气根深,来春小儿疹病,多为疏泄正常之症。

唯有身体阳虚之小儿,则偶有不及之症。

二、木气疏泄不及时:

表症:

1、发热不盛,2、面色萎弱,3、昏迷不醒,4、疹出不红,或不成粒,或疹出成片,或一出即回,或疹闷难出,6、小便短少,7、若加吐泻,脉迟肢冷,极易死亡。

脉象:

右脉微于左脉,或左右左右两平而虚微不旺,或者右尺无脉。

方用:

1、巴戟天四豆饮,于四豆饮中加巴戟天5分至1钱。

    2、桂附地黄丸也可斟酌使用。

【温馨提示】

——须脉微、神败色黯、右尺更微,才可用巴戟天,否则,如果误用,会将木火补起、变成满腹邪热,充塞肺家,危害不小。

——冬令不寒又闻雷之地,巴戟天之症乃多。

注意:

木气疏泄不及的表症,以小便短少为主要特征。

以上为木气疏泄正常与不及时的不同表现,但是疹病同时还有另外一些症状可以参考:

如咳嗽、眼含热泪、耳朵冷、发热、昏睡等。

疹病的预防和治疗 疹病预防的食疗佳品——葡萄干

——葡萄干温补肝肾,性极平和,在疹病高发期,适宜经常服用,可有效预防出疹。

——如果出疹时,每天服用1钱,最保平安,7日痊愈。

疹病的不治而愈之法——静养

——凡疹病,只要不发生内伤、吐、泻恶症,不必吃药,静养7日,自然即愈。

——切忌食用白木耳、鱼肝油、鸡蛋、牛奶等等的动阳食品。

——不可用凉药,寒凉的食物。

疹病咳嗽的食疗佳品——黄豆白菜心的使用方法

方用:

白菜心黄豆饮,黄豆50粒+白菜心1个,煎服。

小儿出疹时,如果存在:

1、以咳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初中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