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备考材料经典.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081711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73 大小:128.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申论备考材料经典.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申论备考材料经典.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申论备考材料经典.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申论备考材料经典.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申论备考材料经典.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申论备考材料经典.docx

《申论备考材料经典.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申论备考材料经典.docx(7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申论备考材料经典.docx

申论备考材料经典

2012申论备考材料(经典)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国家水资源价格改革

我国人均水资源为世界的四分之一,较为贫乏。

水资源在我国还存在分布地点不均衡;分配时间不均衡;因客观原因损失严重等问题。

然而长期以来,水价构成不合理,水价偏低,没有反映水资源的稀缺程度和水环境治理成本。

造成居民节水意识不强,形成了不良用水习惯,循环用水能力差,节水用器得不到普遍推广等现象日益加剧。

国家水资源价格改革对于促进城市居民用水户树立节水观念;对于促使工业用水户进行节水技术改革;对于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至关重要。

因此,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国家水资源价格改革,建立水资源节约型社会势在必行。

首先,必须形成科学、全面的价格制定机制。

一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价格杠杆作用。

建立以增阶梯式为主要定价模式的定价制度,充分鼓励社会各界在生产、生活中节约用水。

二是在水价构成上,纳入全面的考核标准。

在水价上全面体现水资源本身价值,水管理以及污水处理成本。

其次,必须形成以人为本的价格改革机制。

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为人民服务是党和政府一贯工作方针和作风。

必须本着水价改革为了人民,改革成效人民共享的原则。

其一、在定价的过程中,务必充分考虑民利。

夯实防止基于利润最大化考虑的过高水价向老百姓转移过高成本。

加强国家对水价的宏观调控。

其二、在价改的过程中,务必充分考虑民意。

要通过听证会,座谈会等各种形式,全面听取百姓的意见和诉求。

保障价格改革不影响居民生产、生活,不损害老百姓利益。

最后,必须形成公开透明、渐进性价格改革机制。

一是大力宣传水资源稀缺事实,消除社会各界不良反应。

价格改革势必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甚至不满。

必须通过宣传,让社会各界理解到水资源稀缺、水价不合理现状,尽可能消除社会不满情绪,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二是将水价构成、水价确定过程、水务集团账目向社会公开。

最大限度地获得社会各界理解和支持。

水资源价格改革关系到百姓的安定生活,关系到资源的合理利用,关系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社会的长治久安。

我们必须沿着科学发展路线,既保障水资源的合理配用,节约可循环利用,又要保障百姓生活,维护百姓实质利益。

(864字)

2010年第16期【半月评论】舟曲不倒

  突如其来的灾难,再一次降临。

  甘肃省舟曲县,这个曾经的“陇上桃花源”,被呼啸而来的泥石流瞬间击毁。

1000多条生命逝去,更多的人无家可归,整座城市浸泡在洪水与泥浆中。

  人民生命高于一切。

一个以人为本的国家,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在抗击灾害斗争中,始终把救人放在第一位。

人性之光在灾区闪耀,全世界的人们为之动容。

  只要有一线希望,绝不轻言放弃——党中央对灾区人民的坚定承诺,鼓舞着所有的救援力量快些,再快些。

工具不够,就上双手,哪怕十指已是鲜血淋漓;80余栋楼房,逐个拉网式搜索,不放过一个角落;昼夜不休地轮流作业,不放弃一丝生命信号。

  这里有人!

再加把劲!

——昼夜奋战,只为废墟中那一声求生的呼唤。

分秒必争,废墟上不断创造生命的奇迹。

  痛失女儿的冯青林拼了命救着别人。

他坚信,多救一人就对女儿多一分交代。

妻儿罹难的杨曙光说,他们埋得太深了,我救不了他们,但要为还有生还希望的人尽一分力。

结婚不久的王伟说,希望善行感动上天,保佑妻子和尚未降生的宝宝在那个世界里平安。

  医疗帐篷里,医护人员加班加点,累得快挺不住了,心里还惦记着上午刚送来的小男孩的伤势;天水机场上,120急救车闪烁着顶灯,焦急地等待着转运伤员;残垣断壁旁,军医许宏冰紧紧握着藏族老阿妈的手,静静陪伴着失去儿子的老母亲……

  是的,舟曲遭受了罕见的灾难,每个人的心里都充满了悲伤。

但是当我们看到上面的一幕幕,心中总有一股暖流涌起,有一种力量充溢。

坚强、勇敢、无私的人民是打不垮的。

  我们坚信:

舟曲不倒!

  各级干部、广大党员组织必须撤离的群众转移疏散,紧张有序的部署“决不让群众二次受灾、二次受损、二次受难”。

  父老乡亲们自发行动起来,背起水箱、小型发电机、电缆、通讯塔架,穿过洪水和泥石,行走在县城内外。

这条由肩膀扛起的生命线,让数万名受灾群众吃住有了保障。

  安置点上的老乡已吃上了新鲜蔬菜。

明年6月,他们就能住进安稳结实的新房。

18万册教科书正在加紧赶印,送往灾区。

秋季开学,孩子们就可以手捧新课本走进学堂。

灾后重建工作已全面启动。

伴随着初升的太阳,临时搭建的帐篷内又传来一个新生儿的啼哭声……

  无论是竭尽全力救人还是让遇难者有尊严地安息,无论让灾区民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地方住,还是加快步伐,有条不紊地进行灾区重建,所有这些都体现了对生命的呵护和尊重。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国家尊重生命、善待生命,不仅唤起了国人抗击灾害、重建家园的决心和信心,还势必激发出国人的向心力和创造力,从而投入到整个国家的建设当中。

从汶川到玉树再到舟曲,灾难程度不同,相同的是众志成城、同舟共济,民族精神又一次得到彰显和光大。

  对生命的尊重还体现在避免和减少灾难发生上。

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指出,近些年来,我国城乡快速发展,但由于对城乡建设、农村居民点建房和工程建设的地质勘察和评估重视不够,埋下了大量地质灾害隐患。

还有很多地方劈山修路、切坡建房、造库蓄水,但工程措施不到位,也埋下一些地质灾害隐患。

尤其是我国人多地少,山区占70%,一些山区县城、乡镇和村庄就建在滑坡体或泥石流冲洪积扇上,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难以搬迁,潜在大量地质灾害隐患,一旦成灾极易造成重大损失。

  面对如此之境,如何避免下一个“舟曲”,如何未雨绸缪,值得考量。

  地质灾害的发生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

正是其必然性,为防灾减灾提供了重要依据。

四川一些地方近来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危害严重,但由于政府高度重视,准备充分,预警和组织群众转移及时,有效减少了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

  随着人们防灾意识增强和政府信息服务工作加强,灾害预警已经成为各地的一项基础工作。

但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而言,仅有预警远远不够,还必须切实做好排除险情的各项工作。

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各地在这方面的工作明显加强,浙江省各级政府依靠群众努力构筑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山东省则对灾害重点防范区编制治理方案、灾情预案和抢险演练。

这些做法都值得提倡。

  灾害预防直接关系到群众安危,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

在极端天气多、灾害隐患多的时候,各级政府都要把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切实做好防灾减灾的各项工作。

  人们看到,从汶川到玉树再到舟曲,我们的救灾应急机制更加健全,抢险救援更为有效。

频繁的自然灾害让我们屡遭创伤和苦难,更让我们收获了战胜灾害的勇气和信心。

  一次又一次灾难的考验,百折不挠的国家正在奋力崛起。

一次又一次心灵的洗礼,坚强不屈的民族正在砥砺前行。

  多难兴邦。

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必将在进步中获得补偿。

创造奇迹的中国人民,必将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我们希望制度救灾、制度赈灾的力量更为强大,我们也呼唤公众防灾、减灾的意识不断增强:

把堤坝建设得更牢固,把家园建设得更安全,把城市规划得更科学,把山川治理得更秀丽……

2010年第14期【半月评论】领导干部要注重心灵环保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也是我们党的领导干部锻炼党性、提升境界的核心内容。

作为领导干部,当前必须认真克服心浮气躁、患得患失的思想。

要努力做到静坐以收心、寡酒色以清心、去嗜欲以养心、诵古训以警心、悟至理以明心、解民忧以安心,把个人私欲降到最低点,把奉献升华到最高点,净化自身的心灵世界。

要少些倨傲心,多做亲民事。

有些人走上领导岗位后,具体负责一方面的工作,志得意满,高高在上,往往就会办公室坐得多了,群众见得少了;笑脸见得多了,意见听得少了;决策失误多了,真知灼见少了。

时间一长,就容易产生脱离群众的倾向,容易产生官僚主义,失去为人民服务的生机与活力。

最后就像接受邹忌纳谏前的齐威王,蒙蔽甚多,危机四伏。

作为党的干部,要摆正自己与群众的关系,坚持把“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作为行为准则,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领导干部要少些浮躁心,多做踏实事。

“欲识长空月,先除眼内尘”,简朴和知足是现代人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学习的重要课题。

作为领导干部,会有很多应酬,如果纠缠于这些迎来送往、觥筹交错,心境就难免会变得浮躁,做事就往往会变得不够踏实。

因此,要挤出时间读书学习,不断充实自我、完善自我、提升自我。

要投身实践增本领,到最基层、最困难、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

要求真务实干事业,把眼光从材料文章上转移到老百姓的身上,给群众创造实实在在的利益。

要少些功利心,多做长远事。

活着的意义,既要轰轰烈烈,更要清清白白。

否则,追求表面风光一时,会被群众指脊戳背一世。

作为领导干部,要多干人民群众得实惠的事,多干打基础、利长远的事。

在招商引资、服务企业时,可与老板交往;在日常生活、人际关系中,要少与老板往来。

回家后,要多和家人交谈;工作中,要少替家人说话。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时时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心灵环保要做的事还有很多,根本就在于能够注重平和自我,严格要求自我,常常反省自我。

那样,我们就能真正把心思用于提高自身修养和能力上,用于有益于党和人民的工作上。

2010年第12期半月谈【半月评论】路在基层

贫富分化,劳资冲突,腐败蔓延,权利侵蚀,生活重压……我们正进入一个矛盾凸显、问题丛生的风险社会。

难关在前,挑战在即。

在新的执政理念的引领下,在新的政策精神的宣示中,一批批改革志士挺身而出,敢闯敢试,纷纷推出颇具地方特色的改革新政:

神木县的全民免费医疗,石排镇的民生福利样本,温岭市的参与式预算试验,巴中市的阳光化政务公开……基层社会的自主创造,给焦虑、躁动中的人们带来了豁然的清新和久违的感奋。

回望30多年来中国改革的重大突破,几乎都可以看到普通民众大胆前行的足迹,看到基层中坚一路闯关的身影。

第一波,是中国农民为主体,争取经济自由的创造。

实行家庭承包,创办乡镇企业,进城务工经商,发展合作经济,中国农民以全新的姿态登上市场经济的广阔舞台。

第二波,是地方精英为主导,推进基层政改的试验。

“成安乡改”,“步云直选”,“长治现象”,“宿迁新政”,鲜明的英雄色彩,映照着基层政府的自我革命。

当下的改革第三波,是基层社会为平台,改善社会民生的新政。

一些地方政府不等不靠,在社会学者的智力支持和基层民众的热烈响应中,各辟蹊径,风生水起——

从“府谷经验”看收入分配。

政府积极引导鼓励,老板热情回馈家乡,通过对富的三次分配,投入了“百工矿企业带百村”工程,提升了全县教育、卫生等项公益事业。

从“神木现象”看公共服务。

12年免费教育,残疾人、孤寡老人免费供养,城乡统筹全民免费医疗,神木县朝着中国普惠型社会福利体系第一县目标迈开了坚实步伐。

从“温岭模式”看社会治理。

对话型沟通具体问题,决策型协商公共事务,参与式财政预算监督,基层民众拥有了有序参与民主的绿色通道。

从“白庙典型”看政务公开。

大至公款招待,小至购买纸杯,历历在目,毫无遮掩,最大程度尊重了公众的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权……

基层创造,蕴涵着社会前进的标本意义,也见证其敢为人先的分外艰难。

难在哪里?

一是创新路径的求索,二是配套改革的跟进,三是干部制度的导向,四是利益格局的重构,五是官场文化的转换。

单以看似简单的政府“财务公开”而论.“上面来人,你买包烟买瓶酒都写那么细,领导看到能高兴?

”“一应开支全晒在网上.以后怎么向上面争取项目?

”不少敢于“吃螃蟹”的地方都曾遭遇这样的改革困境。

如何让基层改革的路越走越宽,能越走越远?

层改革者那种不怕丢“乌纱帽”的胆识智慧,抢抓机遇的风险意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百姓情怀,不甘平庸的事业追求,为了人民的根本利益敢于献身的政治品质,自是改革不可或缺的精神。

立足于基层社会自主创造基础上的制度化、整体化、民主化推进,应是改革不可动摇的取向。

如何使基层改革葆有正确的方向和鲜活的价值?

首先.改革当贴近民众需求。

要从百姓的情绪、意愿、需求中把握改革的重点,凝聚改革的共识,集聚改革的力量。

其次,改革当坚持民众参与。

这些年来,政府和资本的创造不少,但是,更有生命力的还是百姓自主的创造和百姓参与的创造。

再次.改革当保障民众分享。

改革不是形象工程,改革不能一厢情愿,改革不可寻租自肥。

借机向社会“甩财政包袱”、推脱政府公共服务责任的改革,最终必然得不到群众拥护。

神木改革,就是将不断增长的财政用来搬摔压在老百姓头上的“上学难”“看病难”“养老难”三座大山,通过二次分配,缩小贫富差距,让老百姓真正从经济快速发展中受益,让公共财政的阳光真正照耀城乡社会的每一片土地。

如何为基层改革创造更为适宜的气候和更为宽松的环境?

我们不能停步于理念的解放和政策的宣示,一味地等待观望,那是改革的不作为。

经济发展的转型,利益关系的和谐,社会公正的建设,都容不得我们一再迟滞和拖延。

我们不应求全责备改革的缺陷和运作的疏漏,因为没有人是按照现成的图纸和成功的经验去探路的。

基层工作错综复杂,基层干部劳累艰辛,“不是一种真诚情感所在,不是一种献身精神支撑,谁愿意去背负那份额外的沉重、去承受那些未知的风险呢?

我们不必质疑普通百姓主体的素质和参与的能力。

温岭当初推行参与式预算时,一些专家反对说老百姓看不懂,没兴趣,是白搞。

实际上,主导改革者言:

“这个预算开支清单比百姓家里开支列出的账目还要细”,代表和公众不经专门培训就能看懂。

“老百姓很有兴趣,还能提出很好的意见。

这最复杂的财政预算他们都能参与,其他的事情怎么不可以参与?

改革,最可贵的是行动,是实践,是创造。

改革者,最需要的是鼓呼,是推动,是呵护,是与他们一道前行。

2010年第11期半月谈【半月评论】人才工作需要科学

最近,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对人才工作作出全面部署。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兴旺发达,关键在人才。

谁拥有了人才优势,谁就拥有了竞争优势。

各级领导干部在重视人才工作的同时,也需要树立科学的人才理念。

人才工作千头万绪,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

知人善任。

知人善任是领导者政治智慧与领导才能的重要体现。

人事工作,从本质上讲是用人治事,用合适的人,做正确的事。

我们常说,人才难得。

人才尤其是杰出人才之所以难得,不是因为没有,而是因为凡眼不识、世俗不容。

创造性人才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不简单认同既成的事实,不拘泥于固定的想法,具有求异思维和批判精神。

他们敢于打破常规,挑战权威,不按常理行事,不按规矩出牌,“扰乱”了现有的秩序,因而不易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常常被现有秩序的维护者认为是危险人物,加以攻击和扼杀。

从古至今,那些改革创新人才常常遭受很多误解和冤屈,大多缘于此因。

古人讲:

“有高山者必有深谷,有奇才者必有怪癖。

”那些杰出人才常常特立独行,具有鲜明的个性、强烈的独立意识和某种反叛精神。

他们自信、自尊、清高、固执,甚至有些古怪,我行我素而不在意别人说什么。

一个人越是把聪明智慧集中在某一方面,其他方面就越是平常甚至笨拙。

他们这种不合时宜的举动,常常遭到世俗力量的冷遇、白眼和孤立。

正因为杰出人才难得,因此作为一个高明的领导者,更应当细心地发掘,大胆地起用,加倍地呵护。

识才需要智慧,用人需要胆略,护才需要勇气,有时需要付出代价。

大规模选拔人才必须依照制度进行,但“制度选人”不能代替“伯乐相马”。

现在通行的标准化的选人方法,只能选出一般性的优秀人才,而那些特殊性的杰出人才则很难被选拔出来,甚至会被当作“不合格产品”加以淘汰。

只有领导者独具匠心和慧眼,才能将他们挑选出来。

一个开明的社会,不但要为大批常规性优秀人才开辟宽阔的通道,而且要为少数与众不同的特殊人才,如天才、奇才、偏才、怪才留有发展的空间。

人才是人不是神,任何人都是优点和缺点、长处和短处的集合体,一个人的优点和缺点往往在一条直线上,优点的延长线就是他的缺点。

比如一个勤于学习、善于思考、有独立见解的人往往固执;一个处事果断、勇于负责、很有魄力的人有时失之鲁莽等等。

人才的与众不同不在于他没有缺点,而在于他具有常人所没有的优点和特长。

对待人才,不仅要善于发现和发挥他们的长处,而且要正确对待他们的短处,在处理人才长处和短处的关系上,应当遵循以下三项基本原则:

第一,就培养人才而言,应当扬长补短。

既要发扬和发展他们的长处,又要弥补他们的缺失和不足。

一个人才总是长处越多、短处越少、素质越全面越好。

第二,就使用人才而言,应当扬长避短。

用人之道千条万条,最根本的一条就是用其所长、避其所短。

每个人最大的成长空间在其最强的优势领域。

一个人才的奇迹都是在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和最能发挥自己优势的领域中创造出来的。

使用人才应当校短量长,唯器是适,用其所长,各得其宜。

大才大用,中才中用,小才小用。

第三,就保护人才而言,应当扬长容短,必要时敢于护短。

古人讲:

“有大略者不问其短,有厚德者不非小疵。

”特别是一些初出茅庐、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才,他们有棱有角,敢想敢干,“初生牛犊不怕虎”,有时处事毛躁,难免“洒汤漏水”,说话也会得罪人。

作为领导者,对成长中的年轻人才应当多一点偏爱,多一点袒护,多做一些补台的事情,使他们逐渐成熟起来、强壮起来

人才是一个多样化的群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每个领域都有自己的领军人物,都能产生优秀人才。

比如办好一所大学,需要从事教学、科研、后勤保障等各方面的人才,缺了哪一部分人都不行。

毛泽东曾说过,学校的问题,主要是校长和教员问题。

他又讲过,大师傅也不好惹。

民以食为天,如果学校的食堂办不好,那会每天每刻影响着师生员工的情绪,学校就不得安宁。

人才还有着层次性的特点,层层递进,错落有致。

每个层面都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每个层面的人才都有上下优劣之分,很难用同一把尺子来衡量、比如优秀的博士生导师是人才,优秀的小学教师、幼儿教师同样是人才。

鉴于人才的多样性、多层次性,因此在选拔人才上必须尊重特点,承认差别,各取所长,各得其所,绝不能用一个模子去套所有的人。

总之,对待人才我们应当有一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博大胸怀,网罗众家,博采众长,努力促成一种人才辈出、群星灿烂的生动局面。

2010年第10期半月谈【半月评论】建好分好公租房

规划建设公租房,正在各地开展起来,这是政府对民生期待的回应。

但是,地方政府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建好公租房,体现着政府的责任和良知;而分好公租房则考验着政府的执政能力和水平。

与普通商品房相比,公租房具有“二次分配的公共产品”特性,这一特性附加着政府责任。

建立并完善严格的准入和退出机制,考问着政府智慧,关系到能否分好公租房这块“蛋糕”。

政府有责任为中低收入人群建设公租房,“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已成为共识。

然而,房地产市场仍有一些困扰着决策者的声音:

政府应不应该免费或低价拿出寸土寸金的土地?

政府应不应该为公租房提供完善的配套设施?

甚至有极端者提出,公租房只能配套公共厕所。

何去何从,体现着政府的责任。

从国外的成熟经验看,政府对公租房采取划拨土地的方式,选址往往避开市中心,定在郊区,同时政府拿钱辅以比较完善的各类配套,既满足了需求,也适当降低了成本,可是,让我国地方政府免费或低价拿出土地,难免会冲击已成为财政重要来源的土地出让金这一块收入,进而影响财政收入等政绩指标。

而完善的教育、商业、交通等配套设施及小区环境,意味着财政要有更多的支出。

此时,政府的选择就应是变“与民争利”为“让利于民”,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政府在二次分配中的应尽之责,同时也是践行“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的承诺。

对某些地方政府“与民争利”的担心,并非空穴来风。

近年来,在保障房建设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没有足够的积极性让保障房建设回归民生属性,一些地方保障房建在远离城区、交通不便、生活设施配套差的地方,大大增加了人们的出行成本和生活成本。

对此,老百姓并不满意。

有的地方保障房建设进度缓慢,去年第三季度,全国人大常委会调研发现,全国当年任务完成率仅为23.6%。

在高房价面前,每个大中城市都有30%~40%的农民工和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等中低收入人群不能安居。

建好公租房,为他们撑起一个家,是社会良性发育的需要,也是社会公平正义的体现,远非土地出让金和财政收入减少等短期利益可比。

怎么看待公租房带来的收益与付出,实际是政府思维方式的分水岭。

公租房是带有社会福利性质的公共产品,分配是否合理、公平,其意义不亚于安居本身,这是摆在地方政府面前的又一道考题、前几年,面对经济适用房这道考题,不少政府是“不及格”的.那种开着奔驰汽车申请经适房的怪事屡见不鲜,公共资源成了少数有权有势者“寻租”的商品。

这个教训,当引以为戒。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地方政府应该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建立以个人资产和收入限制为标准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将的确需要住房、又买不起房的中低收入人群纳入租住范围。

特别是对于没有取得本地户口的外来农民工更需敞开胸怀接纳,对于收入水平已经提高、不再符合条件者,建立严格的退出机制。

建立准入和退出机制,说起来容易,实施起来千头万绪。

需要银行、企业、税务、劳动保障、公安等部门形成合力,建立完备的个人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才能真正多渠道核实公租房申请者的收入和资产状况,对于隐瞒真实信息或拒不退出者,则需要通过立法等措施解决问题。

为了严格审查,香港成立了“打击滥用公屋资源特遣队”,抽查公屋住户的户籍和居住情况,审查公屋住户、申请人的收入和资产申报,一旦发现有弄虚作假的,将依法刑事起诉。

这些成熟的经验,我们应尽早结合本地情况加以借鉴,建立完备的机构,出台相关的法规.避免公租房成为有权有势者的“盘中餐”。

相反,如果没有严格的准入和退出机制,被寻租的公租房将会造成更大的社会不公。

公租房虽是政府“二次分配的公共产品”,但是同样有着房地产市场特有的商品性,要考虑供求平衡,建少了,“僧多粥少”,难以发挥社会保障的功能;建多了,造成公租房大量空置,也是对公共资源的巨大浪费。

这一道“新考题”还没有引起地方政府的足够重视。

新加坡在为中低收入阶层建设组屋时,也曾一度出现过组屋供大于求、积压的问题,新加坡政府及时吸取教训,完善制度设计,比如设立预购制度,只有认购率达到70%以上,才开始兴建,有效解决了问题。

政府开建公租房以解决民生问题,值得肯定,但在市场规律面前,拍脑袋或拍胸脯式的决策方式却需要摒弃,地方政府需要广泛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政于民.要通过广泛吸纳民意来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只有这样,才能将好事办好,办扎实。

09年第24期【半月评论】直面非理性维权之痛

一个民主法治不断进步的时代,必定是一个权利高扬的时代。

权利只有得到维护,才能显示其真正的意义与价值。

正如德国著名法学家耶林在《为权利而斗争》中指出,权利只有在持续不断地与否认、侵害权利的力量进行斗争中才彰显其存在,为权利而斗争是每个人的神圣义务。

观察中国当下之情形,在社会变革的猛烈冲击下,在市场经济大潮的裹挟中,公民的权利意识快速地觉醒并茁壮地生长着。

然而,在这一进程中,一系列非理性维权事件却给世人敲响了警钟。

为了证明自己身患尘肺职业病,河南新密市农民工张海超不惜“开胸验肺”;在上海打工的孙中界为证明自己不是“黑车”司机,一怒之下自断手指以示清白;成都市民唐福珍因抵制房屋拆迁而自焚身亡;宁夏农民工王斌余找老板多次讨要工钱未果,还遭到打骂,在极度绝望和愤怒之下,连杀4人,重伤1人。

类似的例子,太多太多!

一桩桩带有悲剧色彩的维权案件,牵涉对象无一不是这个社会的弱势群体。

这些“小人物”的命运最终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无一不是由于舆论的介入,或者推动了问题的解决,或者引发了全社会的深思。

不过,如果将目光投向这些“小人物”因维权而付出的昂贵代价,难免让人感到苦涩和悲壮:

他们有的已经失去了宝贵的生命,有的以自残等极端的方式,让身体永远留下了难以弥合的伤痛和疤痕。

维护权利的最好方式,是每一个人都能点点滴滴、持之以恒地对个人权利反复坚持。

作为一个受害者,谁都有权维护自己的权利,但采取非理性的方式是不可取的,尤其不应该用暴力来反对不公正,不但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