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精品教学案例.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078324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7.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精品教学案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最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精品教学案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最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精品教学案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最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精品教学案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最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精品教学案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精品教学案例.docx

《最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精品教学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精品教学案例.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精品教学案例.docx

最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精品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

第1单元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概述

一、塑造孩子良好道德和健全的人格

案例:

“小皇帝”小宇,男,6岁。

他喜欢读书、绘画,喜欢一个人独自、安静的活动,极少和周围的小伙伴合作游戏;“老师我不会”是他的口头禅,动手能力差,总是需要同伴和老师的帮助;在活动中我行我素,对老师的批评不屑一顾,非常固执。

在家很少与人交流,总是以命令的口气对待家人和长辈。

喜欢破坏玩具。

片段1:

晨间锻炼后,小朋友开始吃餐点了。

今天的餐点是动物饼干与牛奶。

当保育员发下每人几块饼干时,孩子们就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看着孩子们吃完了属于自己的那一份餐点,集体教学活动的时间又到了,我在给孩子们讲故事,教室中鸦雀无声,突然,传来一阵“悉悉嗦嗦”的声音。

我闻声望去,只见小宇的手攥得紧紧的,我停下讲课走了过去,他连忙把手伸到了背后。

“是什么呀?

给我看看!

”我说,他不吱声。

“把你手中的东西放在口袋里,不要拿出来,等下课的时候再玩,好吗?

”他只是睁着大大的眼睛看着我,把他的手攥得更紧了。

我又采取了批评的办法,可是效果还是不大,他就是不吭一声。

我知道,他是一个软硬不吃的倔孩子,最后,他手里攥着的饼干变成了一堆粉末。

分析:

小宇小小年纪之所以会有如此倔脾气是和家庭的成长因素密不可分的。

小宇的爸爸妈妈对他比较严格,但是因为平时和孩子接触得少,也没有太多的精力去教育他,所以效果不是很好。

孩子从小就跟着爷爷奶奶,而爷爷奶奶在小宇出生前就一直盼着有个孙子,结果如愿以偿,他们真的是怕含在嘴里化了。

所以一但妈妈批评教育孩子时,爷爷奶奶就会全力阻拦,于是由于家庭教育的不一致而使小宇滋生了“大胆”的性格,凡事由我爷爷奶奶顶着,我不怕。

所以,想要彻底解决小宇这些行为上的习惯,我们与小宇的爸爸妈妈及时取得联系,给他们介绍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两位老师与保育员统一对其的教育态度;在一日活动中,请小宇当值日生;让小宇每天在集体面前说说自己今天的表现,让全班幼儿评出他今天该不该得红花。

慢慢地,他的一些不良习惯有了很大的改变。

片段2:

绘画活动后,孩子们陆陆续续起身喝水、上厕所,小宇仍然在埋头画画——这是他本学期以来的一大进步,因为之前动手操作的活动他是最不愿意参与的。

当多数幼儿已经离开座位的时候,小宇才起身,然后向队伍的最后边走过去,走到小慧的桌子前,他看到有几个小朋友正在看小慧的画,小宇拿起桌子上的黑色勾边笔就在小慧的画纸上随手画了两下。

几个小朋友一起喊:

“老师,小宇在小慧的画上乱涂。

”我走了过去,小宇冲着我得意地笑,一副沾沾自喜的样子!

我蹲下来问他:

“为什么在小慧的画上乱画?

”他一脸坏笑地说:

“我想试试他的勾边笔还有没有水?

”我点点头:

“哦!

你用这种方式检查彩笔有没有水啊?

”他点点头依然很得意地冲我笑。

我说:

“那你为什么不在自己的纸上画呢?

”他说:

“我怕弄脏我的画。

分析:

只懂得爱惜自己的东西,不懂得去爱惜别人的东西,不会为别人着想。

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长期处在父母及祖辈的宠爱中,家长对孩子百般呵护、悉心照料,只求给孩子多一些付出,而从不求回报,孩子认为被他人关爱是理所当然的。

长此以往,孩子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对周围的同伴缺乏关爱。

如果孩子从小不知道什么是关爱,那么长大以后很难适应社会需求。

在日常活动中,捕捉小宇心理的真实思想,引导小宇在活动中体验关爱的情感和分享的快乐,在理解和体会到别人对自己关爱的同时,学会关爱他人,乐于帮助他人,使小宇身心和谐发展。

二、幼儿思维发展

案例:

小名是个3岁的孩子,十分活泼可爱,父母很喜欢他。

可令父母不理解的是:

小名无论做什么事情之前从不爱多思考。

比如,玩插塑时,让他想好了再去插,而他却是拿起插塑就开始随便地插,插出什么样就说插的是什么,在绘画或要解决别的问题时也是这样。

夫妻俩认为这样不好,便总是要求孩子想好了再去行动,可小名却常常做不到。

小名父母时常为此而烦恼。

分析:

3岁的孩子处于直觉行动性思维阶段。

这时候幼儿的语言能力还很低,所以他们进行的思维总是与对事物的感知和自身的行动分不开的。

也就是说他们的思维是在动作中进行的,离开所接触的事物,离开动作就没有了思维,所以称之为直觉行动性思维。

如孩子画画时,他不可能先想好要画什么,而是拿起笔就画,画出来像什么他就说是什么。

也就像案例中描述的“玩插塑时,让他想好了再去插,而他却是拿起插塑就开始随便地插,插出什么样,就说插的是什么”。

小名的家长很关注孩子的发展,注意观察孩子的行为表现,这些做得很好,值得肯定!

但要清楚:

思维要借助于词来实现,与语言的功能是不可分割的。

此时发展孩子思维能力的关键是幼儿语言水平的培养,通过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可以促进其思维的发展。

三、入园时的哭泣

案例:

早上来幼儿园时,冰冰很伤心地抱着奶奶哭,不肯进入室内。

在老师和奶奶的共同努力下,冰冰进入了室内,但是冰冰仍然无法停止哭泣。

这时孩子都在吃饭,老师就把冰冰叫到睡眠室,拉着冰冰的手,同时看着他的眼睛说:

“冰冰,我们单独聊聊吧。

”冰冰这时的情绪已经有所缓和,虽然仍在抽泣,但已经努力在控制自己的情绪。

“冰冰,幼儿园这么多小朋友都很喜欢你,他们都等你来吃饭呢,而且老师也很喜欢冰冰。

”看冰冰的情绪有所缓和,老师说“那我们拉个勾吧,一会儿好好吃饭”。

冰冰很爽快地和老师拉了勾然后自己去洗手,然后又很安静地开始吃饭。

冰冰快吃完饭时,“冰冰,我们明天开开心心地来幼儿园好吗?

”冰冰只是看着老师,老师又用缓和的语气说“你这样哭奶奶会伤心的,而且眼睛会痛的……”没等老师说完,冰冰用一只手捂着眼睛,另一只小手摆动着“别说了,别说了”。

分析:

1.情绪在学前儿童心理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学前儿童不同于年长儿童的突出特点。

学前儿童的行为充满情绪色彩。

在日常生活中,情绪对学前儿童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机作用非常明显。

情绪直接指导着学前儿童的行为,愉快的情绪往往使他们愿意学习,不愉快则导致各种消极行为。

学前前期儿童的情绪反应主要是和他的基本生活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有关,但还有大量与社会性需要有关的事情。

2.针对冰冰早上入园的哭泣,她的情绪反应应该完全与社会性需要有关。

一方面可能是孩子对家人很依恋,所以每天早上要和奶奶分别的时刻对她都是一种很大的痛苦,可能她自己也很苦恼,也不想用这种哭的方式和奶奶告别,但她毕竟是孩子,情绪调节能力还没有达到一定的程度。

从案例中的后半部分可以看出,冰冰的哭泣不完全是闹人。

另一方面,可能是孩子缺乏安全感,从冰冰的语言发展来看,她已经能够很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哭泣的现象应该是减少的,而且自我控制和掩饰内心不愉快的情绪也在逐渐形成。

3.建议家长在孩子入园时,尽量给孩子时间调整情绪。

早上入园前尽量用言语鼓励孩子。

如“冰冰,今天奶奶希望你表现很棒,而且爸爸妈妈会在视频上看见你的;我们拉勾今天不哭了,奶奶把你送进幼儿园并不是不爱你了,我会想你的。

”和孩子说话的时候,尽量用充满爱的眼神看着她,让她明白虽然把她送进幼儿园,但是对她的爱是不会变的。

第2单元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一、居里夫人的家教艺术

案例:

居里夫人作为一位杰出的女科学家,曾在仅隔8年的时间内就分别摘取了两次不同学科的最高科学桂冠——诺贝尔物理学奖与诺贝尔化学奖,并且一生中获得了难以计数的其他科学殊荣,可谓是智慧超群、硕果累累。

她从整个科学生涯和人生道路上体会出一个道理:

人之智力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品格之高尚。

因此,她把自己一生追求事业和高尚品德的精神,影响和延伸到自己的子女和学生身上,利用各种机会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

居里夫人的品德教育包括四个方面:

(1)培养她们节俭朴实、轻财的品德;

(2)培养她们不空想、重实际的作风;(3)培养她们勇敢、坚强、乐观、克服困难的品格;(4)教育子女必须热爱祖国。

她的孩子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尤其是伊伦娜夫妇,不仅继承了居里夫妇的科学事业,也继承了他们的崇高品德。

1940年他们把建造原子反应堆的专利权捐赠给了国家科学研究中心。

分析: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作用非常大。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良好的言传身教为儿童一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家庭生态系统是儿童社会性形成的初始环境,是儿童获得早期生活经验,形成最初的道德认识和行为习惯的主要场所。

二、小花慢慢开

案例:

小班幼儿刚刚入园,哭闹是常有的事情,看着他们哭着找妈妈的时候,我的心也被触动着。

但可儿小朋友入园,对我除了有触动,还很有挑战。

每每看到孩子想妈妈,我便走过去把他们抱起来,摸摸他们的头,亲亲他们的小脸,让他们感受到妈妈一样的温暖……但是可儿对于我给予的抚摸和拥抱却无动于衷。

伴着脸上的泪水,小嘴不停地嘟囔着“姥姥什么时候来呀?

我要找姥姥”。

开始,老师们都特别有耐心,可孩子嘴里还是不停地问着老师,一连几天都在重复这句话。

通过交流,我们得知,可儿父母工作忙,孩子从小是姥姥带大的。

姥姥怕可儿和同伴玩有冲突,所以就让孩子自己在独立游戏中长大。

这样,她难免一时难以适应跟同伴一起生活。

班里有个小朋友是可儿家的邻居,我就从鼓励他们一起手拉手回家开始,逐渐培养可儿的交往兴趣,让她体验有“伴儿”的乐趣。

另外,我还鼓励孩子们轮流拉着可儿的手一起玩游戏、轮流抱抱可儿等。

可儿经常说自己是一朵慢慢长的小花,与别的小朋友相比节奏就是要慢那么一点点,洗手慢慢、穿衣慢慢,所以适应集体生活比别的小朋友也慢。

慢慢地,慢慢地,日子一天天过去。

突然有一天,可儿高兴地来到幼儿园,问了声“杨老师,早上好!

”听到这意外的问候,我的眼角泛出了泪花,因为我知道她终于喜欢上幼儿园了。

此时,心里感到无比欣慰,轻轻亲了一下她的小脸。

我真想对她说:

“孩子,你慢慢来到这个世界上,要慢慢地走。

所有真正爱你的人,都会耐心等你!

慢慢的小花,慢慢地开吧!

分析:

孩子是正在成长中的人,教师是儿童在幼儿园的主要交往者,并且每天照顾和管理儿童的生活,传授给他们知识、技能等,使得儿童把教师当成心目中的权威。

他们往往把教师当成自己学习的榜样,也最听老师的话。

年龄越小的儿童,受教师的影响越大。

教师和儿童之间良好、和谐的关系是幼儿园精神环境的主要内容。

良好的师幼关系能使儿童精神愉快、积极、主动、大胆、自信,自我意识发展良好,而且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教师要静下心来,等待孩子,倾听他们花开的声音。

三、李跃儿的巴学园

案例:

李跃儿巴学园是一种什么样的儿童教育?

为了真切感知李跃儿教育,我的摄制组在巴学园跟踪拍摄了1年,正在制作一部关于儿童的纪录片《成长的秘密》。

这里我权做放映员,泄密几个镜头:

  场景一:

静静的午睡中,一位二岁半的小男孩悄悄溜到教室,发现筐里放着豆子。

他谨慎地回头看看,发现李跃儿站在门口,便试探性往地板上丢了几颗,又小心翼翼地看一下大李,大李表情平静,他便又撒出一把,大李依然表情平静,于是他大把大把地把豆子撒在地板上,疯狂地在豆子上来回奔跑。

待他跑够了,疯够了,大李邀请他一起把豆子收起来,放回筐里。

  场景二:

游戏结束了,大李告诉一位小男孩时间到了,必须把剪刀归位。

他拒不放下剪刀,放声大哭。

大李抓住剪刀,不抢不夺也不松手,只是一遍又一遍重复:

游戏结束了,剪刀必须归位。

僵持一刻钟后,小男孩放弃,依然哭泣,大李拥抱了小男孩。

  场景三:

雪中巴学园,门口站着一位4岁女孩,拒不进屋——她在等一位小男孩,男孩不来她不进屋,这种情境已经坚持1年了。

大李走来问道:

“我可以陪你等吗?

”小女孩摇摇头。

雪越来越密,大李再次走过来,把自己的围巾给女孩围上,大李再次问她是否可以陪同,女孩点点头。

雪还在飘,大李陪同小女孩等待,一直到男孩出现。

分析:

这些场景是每天发生在巴学园的平凡细节,它凝聚了李跃儿教育的理念:

耐心、原则和方法——这是爱的真实内涵。

她尊重孩子的意志,呵护儿童的心灵,让他们感到自己是世界的主人;同时,她又耐心帮助孩子们建构原则,决不漫无边际地放纵。

李跃儿以她的理念和行动正在改写中国儿童教育版图。

第3单元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一、分享

案例1:

恒恒带来一辆玩具车,并告诉老师,他是带来和小朋友一起玩的。

自由活动时,恒恒高兴地拿出自己的车,但他只愿意让小朋友看,不准别人摸他的车。

老师说:

“恒恒今天真乖,把玩具带来给小朋友玩,你把玩具给×××玩一下,好吗?

”恒恒低头看了看自己的玩具车,犹豫了一下递给了小朋友。

接下来,恒恒的视线一直没有离开过自己的玩具,也不让玩具离自己太远。

案例2:

琦琦手上拿着两个果冻,老师逗她说:

“琦琦,把果冻分给我一个好吗?

”她很爽快地给了老师,然后一直注意老师接下来怎么做。

过一会儿,她见老师仍没把果冻还给她,就说:

“给我!

”老师说:

“你刚才不是已经答应送给我了吗?

为什么现在又不给我吃了?

”琦琦始终是两个字的回答:

“给我!

”琦琦的妈妈告诉老师,类似的事情往常琦琦一定以哭闹来解决问题。

分析:

分享是与他人在情感和物质上的共享,是一种亲社会行为,有助于更好地与他人交往,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以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

案例中的恒恒、琦琦两个孩子显然还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分享。

只是有了一些分享意识。

教师应和家长共同努力,帮助孩子明确什么是真正的分享,并帮助孩子建立分享的行为、体验分享的快乐。

二、惜物

案例:

东东的爸妈都很忙,四岁的东东主要由爷爷、奶奶照顾,爷爷奶奶对他是宠爱有加。

爸爸妈妈平时很少有时间陪他,所以在物质上对他是有求必应,给他买的玩具、图书不计其数,而且价格不菲。

可东东一点不爱惜这些,汽车、飞机、枪等玩具,不超过一个星期,就会被他拆烂,然后反复摆弄,直到他觉得这个玩具再也没有玩的价值就扔掉,新买的图书不到两天就被撕得七零八落,有的还被折成飞机扔得满屋都是。

爷爷奶奶不知说了多少回,要东东爱惜玩具和图书,可东东就是听不进去,而且理由一套又一套。

在大人看来,东东是个十足的“捣蛋王、败家子”。

有一次,爸爸看见东东又在拆新买的赛车,很生气地说:

“你再这样拆,以后你干脆什么也别玩了,我们也省得花钱给你买玩具。

”东东一下大哭起来,爷爷奶奶连忙过来护着,弄得爸爸直摇头。

分析:

生活中像东东这样的孩子应该不少,有的情况可能没东东严重。

但是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好起来,很多人忘记了对孩子惜物的教育。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是我国传统的“治家格言”,它提醒人们注意节约用度,珍惜劳动果实。

三、尊重孩子

案例:

娅娅是幼儿园里有名的“倔丫头”,只要答应她的事就必须要办到,否则她就会哭闹不止。

有一次,老师在班里选了10个小朋友参加舞蹈比赛,娅娅也被选中了。

后来根据比赛的安排,老师决定减少5个小朋友,娅娅也是被清退下来的小朋友之一。

这下可捅了马蜂窝,娅娅大哭大闹,就是不答应。

最后,老师只好让娅娅取代了另外一个小朋友的位置。

原来,娅娅的爸爸妈妈经常对娅娅说话不算数,为了让爸爸妈妈实现自己的承诺,娅娅在家里就经常通过哭闹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分析:

娅娅的倔强和不听话是因为爸爸妈妈的经常食言所造成的。

如果大人能够尊重孩子,孩子便会有一个相对宽松的生存发展空间。

如果大人缺乏尊重孩子的意识,漠视孩子的权利,那么孩子往往就成了大人任意控制的木偶。

为了争取本该属于自己的权利,一些孩子就会通过顶撞大人、哭闹等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在大人们的眼里,这些行为也就是“倔强”了。

要尊重孩子,对孩子要言而有信。

要尊重孩子的感受,不以命令或威胁的口吻与孩子说话。

四、适应群体生活

片段1:

入园的前几天,嘟嘟情绪相当低落,虽然没有像其他孩子那样号啕大哭,但却不声不响地缩在墙角,一动也不动,任凭大小便解在裤子上,既不吃饭也不睡觉。

分析:

嘟嘟的个性既内向又倔强,教师几次让他回座位,但都遭失败。

之后,教师采取“软攻”,先带他到图书角,任由他看书(发现他很喜欢);中午不肯睡,也没有勉强他,而是坐在他的边上给他讲书上好听的故事,渐渐消除他对教师的戒备心理,终于他肯回座位坐下。

片段2:

通过前一周的接触,嘟嘟与老师之间已建立一点信任感。

对集体生活有了一些适应,愿意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去厕所解小便,吃饭时还会说:

“嘟嘟要吃这个,不要喝汤了”。

虽然始终不愿意自己动手,但还会自言自语“嘟嘟是黄星宝宝”。

分析:

每天都是老师喂嘟嘟吃饭,评吃饭能干的“黄星宝宝”总也轮不上,妈妈来接时会问:

嘟嘟今天是黄星宝宝吗?

嘟嘟有些羡慕别人,所以才会自言自语说自己是黄星宝宝。

老师针对嘟嘟的这种心理状态对他说:

今天嘟嘟要当“黄星宝宝”了,一半自己吃,一半老师喂。

嘟嘟开始自己吃了,吃得满天满地都是饭粒,终于当上了“黄星宝宝”,老师大大表扬了嘟嘟,嘟嘟自己吃饭的积极性也大了很多。

片段3:

已经玩过了好几次滑梯了,可嘟嘟不愿意玩。

又玩滑梯了,老师对嘟嘟说:

滑梯多好玩呀,你去试试。

嘟嘟摇摇头不肯去。

第二天又玩滑梯,嘟嘟看见小朋友玩得很开心,也在一边手舞足蹈,却不敢上去。

分析:

由于家庭中过份的保护和他内向、胆小的个性,造成了自我保护意识过强,不愿参加自以为害怕的活动。

其实,从他的行为外显看,心里还是很想玩的,应该让他尝试一次。

老师抓住他的心理特点对他说:

上去试试,真的很好玩。

顺势把嘟嘟抱上滑梯,嘟嘟快要哭了,但还是滑下来了。

还好,感觉并不是那么可怕。

在老师的鼓励下,他又试了一次,又成功了,嘟嘟尝到了奇妙的滋味。

片段4:

这些天,嘟嘟终于克服了心理障碍,战胜了自己,敢玩滑梯了,和同伴玩得可起劲了,终于融入了集体之中。

午睡时间到了,老师到处找嘟嘟,原来嘟嘟在教室帮老师放凳子,老师表扬嘟嘟,他越干越有劲,喜欢听老师的表扬,说明他有上进心和自信心了。

分析:

曾让老师担心不已的嘟嘟变化很大,已经能开始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

首先,老师采取尊重他的意愿的方式,允许他不入座、不午睡,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活动。

这些方法排除了嘟嘟对上幼儿园的抵触情绪,给予他安全感。

其次,教师利用各种机会因势利导,采取激励、表扬的方法帮助嘟嘟克服了胆怯心理,树立“我不怕,我能行,我喜欢”的想法,大胆参与集体活动,一步一步摆脱“自我中心”,树立了自信心。

第4单元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原则、方法与途径

一、聆听幼儿的声音

案例:

早上,户外自由活动时间到了,大家都在教师安排的活动区域游戏。

A班和B班的教师分别领着自己班的幼儿来到操场,她们一边安排活动区域,一边提醒幼儿必须在自己的活动区游戏,如果觉得别组的游戏好玩,想要加入,就一定要征得别组的同意。

之后,孩子们便分头去活动了。

A班的幼儿正在排队抛球;B班的幼儿正在排队玩综合游戏。

B班有两名幼儿没有进入他们班的活动,眼睛直直地看到A班的幼儿在抛球,看了一会儿,就跟在A班的幼儿后面排队。

A班的幼儿很快就发现了他们,其中一个孩子说:

“你们认错人了,你们不是我们班的。

”B班的幼儿说:

“我的老师让我来玩的。

”A班的幼儿接着说:

“你们不能玩,你们不是我们班的。

”B班的幼儿只好跑回去,A班的幼儿就继续抛球。

过了一会儿,B班教师带着刚才那两位孩子冲了过来,训道:

“谁说不准我们玩的啊!

”A班的一个孩子低声说:

“那你们玩吧。

”B班教师又假装吓唬道:

“谁不准我们玩谁就别玩了。

”这时,A班教师看见了,走过来对本班幼儿说:

“大家应该一起玩的。

”A班几个孩子只好顺从地说:

“好吧,那我们一起玩吧。

”于是,B班幼儿就加入了A班的抛球游戏中。

两位教师见孩子已经在一起游戏就走开了。

大家玩了一次后,A班幼儿忽然像商量好似的纷纷跑掉了,过了一会儿,A班幼儿拿着他们的纸球跑了过来,一起向B班的两名幼儿扔去。

B班的两名幼儿还没反应过来,A班的幼儿已经跑远了,他们也只好吞声忍气。

分析:

这是一起幼儿冲突事件,案例中,A班幼儿自发组成了一个游戏群体,B班两名幼儿采取直接介入的方式,想使自己由抛球游戏的局外人变成局内人,于是双方产生了冲突,在争执不下的情况下,B班的两名幼儿向教师告状,最后在教师的介入下问题暂时得以解决。

但事实上他们之间的冲突并没有真正解决,所以最后出现了A班幼儿对B班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其实,在案例中,教师的介入是存在问题的,教师只是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并没有真正聆听幼儿内心的声音,教师并没有走进幼儿的内心,不了解幼儿的真正的需要。

有了和谐的师幼关系,幼儿就能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所以教师应该营造良好的宽松的情感氛围,聆听幼儿的心声,构建和谐的师幼关系。

二、在日常生活中渗透教育

案例:

一些幼儿园的德育常常呈现出一种突击应景或恶补的状态。

有人来检查了,马上展开礼貌教育;某领导一讲诚实的重要,马上对幼儿进行诚实教育;“三八”节到了,就讲爱妈妈,等等,还美其名曰“抓教育契机”。

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师幼、幼儿同伴间的交往就很有礼貌,何须在“客”来之时展开礼貌教育;如果母子(母女)间的亲情在相互给予时就能体察,何须在“三八”节补课。

何况,脱离了特定的场景,幼儿的感受还有那么自然、深刻吗?

分析:

幼儿园教育应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自然渗透。

如上文提及的礼貌教育和诚实教育,就应该如春雨润物细无声,功夫在平时。

入园、离园时教师间、师幼间、幼儿同伴间的亲切问候与道别,活动交往中的礼让和面对矛盾与问题时的坦诚,都会自然营造一种礼貌、诚实的氛围,使礼貌和诚实成为他们生活、交往方式的一部分,成为一种园所文化。

三、采用观察手记的形式做好家园共育

观察手记1:

飞飞虽然是新来幼儿园的小朋友,但是她快4岁了,已经上过其他的幼儿园。

来到新的环境,飞飞没有表现出哭闹的现象,每到午休时,飞飞比较难入睡,她总是跟老师说她不想睡。

老师就会拿给她一本书,让她坐在床边看,休息一会儿。

还有几次,班里的老师有时候就拍她睡觉。

持续几天,飞飞早上来园情绪一直不是很好。

妈妈告诉老师,她是为中午睡觉的事情发愁。

家长的疑问:

这个幼儿园是飞飞自己选择的。

刚来那几天,她的情绪还不错。

可这几天,她总是跟我说中午不想睡觉的事,好像这件事对她很有压力。

她每天总跟我念叨,我也挺烦的。

教师与家长的沟通:

宝贝的睡眠时间有个体差异,而且三四岁的宝贝相对于两三岁的宝贝,睡眠时间会明显缩短。

所以,幼儿园会给4岁以上的宝贝重新安排午休时间,每天吃过午饭,还要求他们休息一会儿。

到下午一点半时,睡不着的宝贝可以起来,由老师陪同做安静的活动,不强迫他们中午必须睡觉,他们午睡的压力也就没有了,而且中午可以做一些好玩的事情。

这样,中午的时间对于他们来说会变得有吸引力。

对于不午睡的宝贝,家长可以在晚上让宝贝早点入睡,以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观察手记2:

豆豆最近在幼儿园的活动量增加了,跟着小朋友跑来跑去的。

每天下午家长来接后,还要在幼儿园的院子里再玩一会儿,回到家也要在小区里和其他小朋友玩,每天总是精力充沛。

晚上回到家,已经在幼儿园饱餐过一顿的他,看到家人吃饭,又跟家里人一起吃,而且吃了很多。

家长的疑问:

豆豆回家又吃了这么多,是不是下午在幼儿园吃饭没吃饱啊?

教师与家长的沟通:

宝贝入园后,每天三餐两点,吃饭比在家里规律,而且幼儿园每天下午是4:

30左右吃饭,而家里一般都是7点左右吃晚饭。

这个时间距离他在幼儿园用餐已经3个小时过去了,吃完的东西经过这么长时间也基本消化完了。

所以当他看到家人在吃饭,还很有食欲地跟着又吃了很多。

幼儿园里有很多这样的小朋友每天晚上回到家里,还要跟家人再吃一顿。

观察手记3:

小勇快4岁了,最近他总爱和班上其他年龄相仿的男孩子在一起模仿“奥特曼”的样子打怪兽。

可宝贝的动作轻重控制不好,有的时候,就会打到别的小朋友,于是经常有小朋友来找老师,说“某某打我了”。

家长的疑问:

小勇特别爱看“奥特曼”的光盘和书。

在家时,不管他高兴还是不高兴,总是模仿“奥特曼”的动作打打闹闹的,我们也很怕他会伤到别人。

教师与家长的沟通:

宝贝也有自己崇拜的偶像。

有的崇拜“孙悟空”,有的崇拜“天线宝宝”,宝贝们在生活中经常会模仿偶像的动作和语言。

家长在给宝贝买光盘和书籍的时候,一定要有选择性,而且要给予适当引导。

在幼儿园,老师也会经常提醒小朋友,可以和小朋友闹着玩。

但当别人表示不愿意这样,或你的动作让他不舒服时,就要立刻停止这样做。

分析:

教师观察手记是在许多幼儿园中比较常用的一种记录形式,教师通过观察手记的纪录了解儿童的进步与问题,并与家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