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鹰潭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07748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77.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鹰潭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江西省鹰潭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江西省鹰潭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江西省鹰潭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江西省鹰潭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省鹰潭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docx

《江西省鹰潭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鹰潭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西省鹰潭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docx

江西省鹰潭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鹰潭市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二历史试题

说明:

1、卷面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中性笔或铅笔将学校名称、姓名、班级、准考证号等信息填涂在试卷和答题卡上。

3、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48分)和第Ⅱ卷(非选择题52分)。

第Ⅰ卷(选择题48分)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春秋战国时期,某学派所勾勒的天下蓝图是万物和谐、各遂性命、充满生机的协调世界,这恰好是今天我国正在努力实现的生态文明社会的伟大理想。

这个派别是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

2.董仲舒认为,天意要大一统。

政治关系上,皇帝受命于天;各封国的王侯又受命于皇帝;大臣受命于国君。

家庭关系上,儿子受命于父亲;妻子受命于丈夫。

这一思想

A.强化了男尊女卑观念                            B.体现了宗法分封原则

C.体现了敬天法祖观念                            D.服务于专制集权制度

3.宋代以后,“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逐渐成为中国大多数家族推崇的经典家训之一,该家训反映出儒家学者所强调的

A.道德与知识修养并重                    B.“存天理,灭人欲”主张

C.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                 D.“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4.从图一到图二,反映出

A.程朱理学到陆王心学                            B.儒学道统确立与突破

C.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                            D.近代民主思想的产生

5.某思想家曾作诗《中秋》:

“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

山河大地拥清辉,赏心何必中秋节。

”由此推知,该思想家主张

A.天人感应限制君权                                B.反省内心恢复良知 

C.格物致知在于明德                            D.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

6.下列明清时期思想家言论的共同之处是

顾炎武

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

独治之则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也

黄宗羲

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

王夫之

论天下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

A.抨击程朱理学    B.反对君主专制   

C.继承儒家思想    D.倡导经世致用

7.苏格拉底主张:

“不论是真理的持有者,还是美德的富有者,最后却必须是法律的服从者。

”柏拉图认为:

“人们必须为他们自己制定法律并在生活中遵循它们,否则,它们会无异于最野蛮的野兽。

”这说明两人都

A.崇尚知识美德    B.重视道德规范    

 C.尊崇法律权威   D.追求政治民主

8.依据下图可看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美术创作的特点是

圣母图

A.以宗教题材弘扬人性之美                    B.以抨击教会的腐败为创作主题

C.注重鲜明的色彩和夸张的形式            D.以浪漫主义为其创作风格

9.中世纪时天主教规定只有神父才能阅读《圣经》,到了16世纪中期,许多教民相信只要是信徒就可以直接阅读《圣经》,只要有虔诚信仰,灵魂便可以得救。

这表明

A.天主教会放弃对教民的精神控制        B.信仰得救的思想已深入人心

C.文艺复兴解放了教民的思想                D.天主教信仰被新教信仰取代

10.康德说:

“通过一场革命或许可以实现推翻个人专制及贪婪心和权势欲的压迫,但却绝不能实现思想方式的真正改革;而新的偏见也正如旧的一样,将会成为驾驭缺少思想的广大人群的圈套。

”康德认为启蒙的真谛在于

A.推翻专制            B.人身自由             

C.思想自由            D.主权在民

11.表1为不同文献对某一事物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事实是

表1

记述

出处

“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

(北宋)朱彧《萍洲可谈》

“风雨晦冥时,惟凭针盘(罗盘)而行……毫厘不敢差误,盖一舟人命所系也。

(南宋)吴自牧《梦粱录》

A.指南针在航海中普及较快                    B.指南针最早出现于宋代

C.宋代中国航海业高度发达.                D.宋代指南针应用于海航

12.从汉赋、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语言由辞藻华丽、句式严整的文言文到句式活泼、通俗易懂的白话文,说明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是逐渐平民化。

这种变化

A.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普遍迅速发展        B.为了丰富不断发展的文学艺术形式

C.是汉字发展由繁到简趋势的产物        D.适应了不断壮大的市民阶层的需要

13.张芝是东汉著名书法家,其“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脉通于隔行”。

下列书法作品与张芝所擅书法字体一致的是

14.表2为16世纪至17世纪中叶中西科技成就的对比。

这反映出当时东西方

表2

中国

西方

1596年刊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1637年刊出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1639年刊出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1642年刊出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

1543年刊出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

1628年刊出哈维的《血液循环论》

1632年刊出伽利略的《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

1687年出版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A.科技发展水平不同   B.文化间的交流加深C.社会发展趋势不同   D.政治体制本质差异

15.对以下三次工业革命进程图的解读正确是 

A.第一次工业革命中重工业没有突破    B.第二次科技革命促使知识经济的出现

C.三次工业革命生产力未发生根本变化D.产业突破是工业革命迅速发展的关键

16.19世纪八九十年代,李鸿章在为格致书院所出考题中,曾问到西方测温、测热、测电的方法,问到西方平弧三角与《周髀算经》的关系,问到西方关于64种化学物质在中国语言为何物……这说明当时中国人

A.开始开眼看世界             B.坚持“中体西用”

C.普遍接受西式教育            D.关注西方科技

17.下列表格中的言论客观反映了当时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倾向,其共同诉求是

表3

李鸿章

“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郑观应

“西人以商为战,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

章太炎

“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梁启超

“共和政治,非国民继续的觉悟努力,万万不会维持。

A.推动中国近代化,挽救民族危机B.向西方学习,实行民主政治

C.实现中国工业化,自强求富D.启蒙与救亡并重

18.1921年,新儒家代表人物梁漱溟在出版他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时,不无心痛地写道今天的中国,西学有人提倡.佛学有人提倡,只有谈到孔子时羞涩不能出口”,以至于“孔子的道理成了不敢见人的东西”。

这主要反映了

A.民主科学地位得以确立B.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终结

C.文化领域出现极端倾向D.国人接受文化的多元性

19.李大钊在演说中称:

“这回战胜的,不是联合国的武力,是世界人类的新精神。

不是哪一国的军阀或资本家的政府,是全世界的庶民。

……资本主义就是这样失败,劳工主义就是这样战胜。

”该演说的目的是

A.推动中国思想界学习苏俄B.颂扬五四运动取得了彻底胜利

C.弘扬民主科学的时代精神D.号召民众反抗国民党独裁统治

20.1924年孙中山指出:

“我们对于共产主义,不但不能说是和民生主义相冲突,并且是一个好朋友。

主张民生主义的人,应该要细心去研究的。

”与孙中山这一思想联系最紧密的事件是

A.孙中山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指导辛亥革命

B.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国共开始第一次合作

C.中国共产党成立,孙中山准备与之合作

D.中国共产党接受民生主义主张,开展土地革命

21.黄仁宇在总结国共两党十年对峙的历史博弈时说:

“毛泽东的成功归功于他打破城乡之间的沟通障碍……当毛泽东的话语延伸到小村落时,被孤立在城市的国民党绝对没有机会赢得中国。

”据此可推知材料

A.夸大了毛泽东话语的作用

B.认为国民党对农村统治薄弱

C.有意抬高毛泽东的政治地位

D.肯定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22.1978年底,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了《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这两次讲话都

A.冲破了思想樊篱 B.加速了对外开放的进程 

C.深化了体制改革 D.推动了经济特区的发展

23.下表是我国高考录取率(指当时录取人数与报考人数之比)表中数据说明我国高等教育

表4

时间

1977

1979

1984

1988

2008

2011

录取率%

4.8

6.1

28.7

24.6

57

72.3

A.短时期实现了普及目标B.由精英化发展为大众化

C.在曲折中发展起来D.录取率与经济发展一致

24.自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来,西方文学创作和美学理论的精髓,是将文学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解说出来,使其成为利器,去扫除古典主义和贵族僧侣主义的颓废之气。

以下作品能体现该精髓的是

A.《人间喜剧》B.《巴黎圣母院》C.《老人与海》D.《百年孤独》

第Ⅱ卷(非选择题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25题25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5分。

共52分。

25、(25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

《尚书》中说: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

“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

见贤焉,然后用之。

”《荀子》中说: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据《孟子》等

   材料二泰西之立国有三:

一曰君主之国,一曰民主之国,一曰君民共主之国……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犹有中国三代以上之遗意焉……苟得君主于上,而民主于下,则上下之交固,君民之分亲矣,内可无以乱,外可无以悔……由此而扩充之,富强之效亦无不基于此矣。

泰西诸国,以英为巨擘,而英国政治之美,实为泰西诸国所闻风向慕,则以君民上下互相联络之效也。

——摘编自王韬《弢园文录外编》

   材料三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

然有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

他强调“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

(7分)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王韬与孙中山民主思想的异同。

(10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民本思想与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关系,并简析近代中国民主思想兴起的历史必然性。

(8分)

 

26.(12分)科技发展促进社会进步。

材料20世纪80、90年代以来,我国学术界、科技界和企业界针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