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标准化的历史回顾和现实概述.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075807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节标准化的历史回顾和现实概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第二节标准化的历史回顾和现实概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第二节标准化的历史回顾和现实概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第二节标准化的历史回顾和现实概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第二节标准化的历史回顾和现实概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节标准化的历史回顾和现实概述.docx

《第二节标准化的历史回顾和现实概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节标准化的历史回顾和现实概述.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节标准化的历史回顾和现实概述.docx

第二节标准化的历史回顾和现实概述

第二节标准化的历史回顾和现实概述

标准化是在科学技术、经济贸易及管理等社会实践活动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最佳效益的过程。

标准化是一门学科,同时又是一项管理技术,其应用范围几乎覆盖人类活动的一切领域。

一、中国古代标准化源远流长

我们研究标准化发展过程时会追溯到古代,古代的有些活动类似或相当今天的标准化。

例如人类在远古时期发明的文字就是类似标准化的最杰出的成果之一;秦始皇对度量衡和车辆轮距等的统一规定,开创了中国古代标准化的先河;明代出版的《天工开物》,可谓我国古代生产技术成就的集大成者,是中国历史上科学技术专著。

它全面系统地记述了中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技术和经验。

包括谷类和棉麻栽培、养蚕、缫丝、染料、食品加工、制盐、制糖、制造砖瓦、陶瓷、钢铁器具、建造舟车、采炼石灰、煤炭、硫黄、榨油、制烛及造纸、五金开采和冶炼、兵器、火药、朱墨、颜料的制造等。

对原料的品种、用量、产地、工具构造和生产加工的操作过程等记载都很详细。

其中有很多做法或规定起着类似标准的作用,蕴藏着标准化的理念。

中国古代标准化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

二、近代标准化与现代标准化的发展

(一)以机器大工业为基础的近代标准化

1.工业化大生产是近代标准化工作的“孵化器”,现代意义上的标准化工作是西方近代工业革命的产物。

以机器大工业为基础的近代标准化是古代标准化的继承和发展,而工业化大生产来源于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是从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农业和工场手工业经济过渡到以工业和机器制造业为主的经济过程。

17——18世纪英法等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发展,市场的进一步扩大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

2.工业革命表现在采用新的基本原料,如钢铁;采用新的能源,如煤炭;发明新的机器,如蒸汽机、珍妮纺纱机和动力织布机;工厂制度使劳动分工更趋精细和专业化;交通运输有重大发展,如蒸汽机车、轮船、汽车等;科学日益应用于工业领域;农业的进步为更多的非农业人口提供了粮食;财富迅速增长;土地作为财富资源的作用削弱;国际性贸易增加;新兴的工业城市相继涌现……

工业革命首先产生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从纺织业开始向其他工业领域发展。

继英国以后,法、德、美等国也在19世纪相继完成产业革命。

3.机器大工业的建立为资本主义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并使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

而工业化大生产,是近代标准化工作的“孵化器”和“推进器”。

首先,只有按统一的规格尺寸等技术要求生产出来的产品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工业化的优势,才能降低成本和提高劳动生产率,这就是标准所谓的生产属性;其次,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生产促使市场产生了对产品的通用性和互换性的需求,这就是标准的所谓贸易属性。

所以真正的“标准化工作”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那是资本主义工厂制度产生以后才有的。

(二)以系统理论为指导的现代标准化

正在迅速兴起的世界范围的新技术革命和以WTO为标志的经济全球化,是对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全面产生重大影响的变革。

以系统理论为指导的现代标准化已经到来。

从目前世界经济、技术发展的状况来看,它已表现出以下特点:

系统性、国际性、目标和手段的现代化。

这一时期标准化的特点从个体水平发展到整体水平;从静态发展到动态;从局部联系上升到复杂系统。

标准化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

它随着生产的发生和发展而发生和发展,既受生产力的制约又为生产力发展创造条件、开辟道路,经济的发展,科学文化的发展,是标准化发展的动力。

三、国际三大标准化组织成立前后的中外历史背景

随着世界各国之间的科技、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标准在国际范围内协调越来越必要。

1865年成立第一个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电报联盟(ITU);1906年成立了国际电工委员会(IEC);1947年成立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虽然中国作为ISO的发起国之一,早在1931年12月就成立了工业标准化委员会,遗憾的是当时的中国民族工业力量十分薄弱。

国际三大标准化组织成立阶段前后的中外历史背景参见表1-1。

表1-1国际三大标准化组织成立前后的

中外历史背景情况

年代

历史上中国情况

历史上欧洲等国外情况

十七世纪

40年代

十九世纪

50年代

1793年(清乾隆57年)乾隆帝接见了英国马戛尔尼使团。

清朝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对西方发生的变化全然不知。

1840年林则徐禁烟,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签订不平等条约。

1640年发生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世界历史进入资本主义时代。

18世纪60年代英国率先进行工业革命,迅速发展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

1798年美国人艾利惠特尼在制造武器中成批制造具有互换性的零部件。

1825年英国史蒂芬逊发明了火车。

1865年

成立

第一个

国际

标准化

组织:

国际电报

联盟

(1934年改名为

国际电信联盟)

(ITU)

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同英、法、俄等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瑷珲条约》等不平等条约。

1856年酸性转炉法(贝氏)使西方钢产量大增。

1852—1870年拿破仑三世建立的法兰西第二帝国,资本主义获得巨大发展,建立大工业、交通运输业和银行业发展尤为迅速,法国完成了工业革命。

1865年清同治四年。

1867年天津机器制造局设立。

1863年英国伦敦建设第一条地下铁路。

1867年日本明治维新开始。

1860年至1890年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推行引进西方武器装备和科学技术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洋务派首先兴办军事工业,后又兴办航运、采矿、电讯、纺织等民用企业;洋务派创办数十所新式学堂,1872年首次派遣30名幼童赴美国留学。

1881年清政府修建中国第一条铁路(唐山至胥各庄),全长11公里。

1869年第一条横越美国大陆铁路完成。

1871年法国巴黎公社成立,后失败。

1886年1月29日德国人卡尔﹒本茨和戈特利布﹒戴姆勒获得世界上第一辆汽车的专利权,标志着世界上第一辆汽车诞生。

1906年

成立

国际电工

委员会

(IEC)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宣告洋务运动失败。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

1901年9月清政府同八国联军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1900年6月,英、俄、德、法、日、美、意、奥八国组成联军,大举进犯中国。

1901年英国工程标准委员会(BSI—英国标准协会)成立。

1906年英国颁布国家公差标准:

BS27,成百倍地提高生产率。

1909年为宣统元年。

1911年辛亥革命。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1911年美国泰勒发表了《科学原理》把标准化的方法应用于制定“标准作业方法”和“标准时间”,开创了科学管理的新时代。

1914-1920年间美国福特汽车公司采用标准化基础上的流水作业法。

1947年

成立

国际

标准化

组织

(ISO)

1931年12月旧中国成立工业标准委员会。

1940年改由全国度量衡局兼办标准事宜,正式推行工业标准。

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进入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年代。

1946年9月公布了《标准法》,10月派代表参加ISO成立大会并成为理事国。

1947年全国度量衡局与工业标准委员会合并成立“中央标准局”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很长时期,由于军需品的互换性很差,规格不统一,致使盟军的供给异常紧张,许多配件要有美国运往欧洲战场,造成极大损失。

为此军需部门再度强调标准化等新技术。

在战后重建的狂热中,许多国家都把制定标准活动和压缩不必要的品种列为重要任务。

至此,伴随大机器工业化生产的标准化,由保障互换性的手段,发展成为保障国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提高生产力的重要手段。

国际标准化成为不可缺少的因素。

四、新中国的标准化和工业化发展简说

表1-2是新中国的标准化和工业化发展简说,从中不难看出中国的工业化大生产和中国的标准化进程是多么的紧密相关联。

表1-2新中国的标准化和工业化发展简说

转换过程

国内标准化

重要事件

工业化大生产的

发展状况

中国

从落

后的

农业

国向

先进

的工

业国

转换

过程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颁发第一个标准“中华人民标准《工程制图》”。

1950年中国停止ISO会籍。

1952年颁发了我国第一批钢铁标准。

1953年起中国开始执行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

为把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一五”计划确定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方针。

毛泽东讲: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

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杯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我们一为‘穷’,二为‘白’。

‘穷’,就是没有多少工业,农业也不发达。

‘白’,就是一张白纸,文化水平、科学技术都不高”。

我们“正在进行技术方面的由手工业生产到大规模现代化机器生产的革命”。

1957年中国参加IEC,为正式成员。

1958年国家技术委员会颁发了第一号国家标准“GB1-58《标准幅面与格式首页、续页、封面要求》”。

1966年—1976年,进行长达十年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该阶段工业化有所发展,开始有了自己制造的汽车、拖拉机、坦克、飞机,后来还有了人造卫星、原子弹、氢弹,虽然与发达国家相比在工业化大生产方面仍有不少差距,但生产力较解放前已有了长足的发展。

1972年5月恢复我国在ITU的合法地位。

(中国早在1920年加入ITU,1947年首次被选入行政理事会,其后中断。

1978年开创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改“以阶级斗争为纲”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1978年中国重返ISO国际标准化组织。

1988年12月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

2001年9月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正式成立。

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978年中国重返ISO之后,由于自我封闭的标准和标准化管理体系并未由此打破,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还是各说各话,对外实质性参与极为有限。

通过改革开放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解放,大大加快了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换的速度。

工业化大生产愈加凸显,在国际上中国的经济与世界逐步接轨,中国的标准化随着世界潮流愈加需要加强,为适应WTO对标准和标准化的要求,更多增加了国际交往。

新华社北京2007年11月9日电“党的十七大报告解读”中说明: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完成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双重任务,必须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新华社北京2008年3月5日电,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一次人大作《政府工作报告》要求:

加快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制定和修订。

今年要完成7700多项食品、药品和其他消费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健全食品、药品和其他消费品安全标准体系;食品、消费品安全性能要求及其检测方法标准,都要采用国际标准。

出口产品除符合国际标准外,还要符合进口国标准和技术法规的要求。

五、我国标准化与工业化大生产紧密相关

(一)从以上列表不难看出,中国的工业化大生产,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始终没有形成规模化的机会和条件。

工业化大生产,是近代标准化工作的“孵化器”和“推进器”,只有真正意义的工业化大生产才需要标准化的5种表现形式,即简化、统一化、系列化、通用化和组合化;才急迫需要标准化的支撑。

由于在我国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工业化始终没有形成真正的气候,要么是封建专制、闭关锁国,要么是军阀混战、抗击外侵,要么是国内革命、解放战争。

中国即使很早就参与了国际上标准化组织的活动,但长时期以来一直来不及或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工业化大生产,所以标准化工作进展较慢是不难理解的。

(二)中国的工业化大生产何时才能真正开始?

解放后毛泽东讲: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

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杯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这就是中国当时的工业现状。

建立新中国后,为把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开始执行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国从“一穷二白”这个基础上向工业化大生产道路开始迈进。

(三)新中国的标准化是计划经济年代搞起来的,是政府行为,强制推行。

标准是计划指标(质量指标)衡量的尺度,也是计划经济的重要工具,政府对标准化相当重视,从国家设置的各种机构,颁发的有关文件都反映出这一点。

但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的市场经济很弱小,中国的国际贸易也不十分发达,需要“标准说了算”的市场环境还没有充分发育起来。

加之法制观念的建设需要一个较长时期的完善,所以标准化长期没有十分引起国人、企业、社会的足够重视和特别关注,也是不难理解的。

要想在一个相对经济和技术落后的国家、行业、地方、企业产生出先进的标准,那也是不现实、不可能的。

(四)中国在改革开放中愈发觉醒。

在加入WTO以后的现实中,人们清醒地看到:

在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贸易中,需要“标准”说了算是一项重要内容。

没有标准,发展的速度就受到限制,没有标准,产品质量就难以提高。

在企业内部管理中,同样应该提高“标准说了算”的位置,应该尽量减少企业领导随意“个人说了算”的权重。

当然在企业现实中这种转变的实现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相当长的阶段,但标准化的推行将会加速这种转变。

标准化在中国会越来越得到重视,这也是改革开放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

企业标准化也只有在这种大环境中才可能得到进一步的重视。

我们需要的是:

正视和改变后进,缩短和减少差距,加快和赶超先进。

(五)新华社北京2008年3月5日电,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一次人大作《政府工作报告》要求:

“加快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制定和修订。

今年要完成7700多项食品、药品和其他消费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健全食品、药品和其他消费品安全标准体系;食品、消费品安全性能要求及其检测方法标准,都要采用国际标准。

出口产品除符合国际标准外,还要符合进口国标准和技术法规的要求。

”为我国标准化工作吹响了新的进军号角。

[参考资料]根据近年的资料报道:

在国际标准化机构ISO技术委员会的秘书工作,我国仅有一席之位,而美国是30个席位。

在ISO、IEC现有的16700多项标准中,以我国为主起草或采纳我国标准的国际标准仅有10余项,这和我国的技术创新能力严重不对称,我们应该迎头赶上。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制定的《标准化“十一五”发展规划》最近提出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力争实现从“国际标准本地化”到“国家标准国际化”的转变,全面提升我国的综合竞争力。

争取使我国承担的ISO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国际秘书处的比例由现在的1.7%提高到6%,增加各成员比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