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甘肃省武威第十八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073648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78.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甘肃省武威第十八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学年甘肃省武威第十八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学年甘肃省武威第十八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学年甘肃省武威第十八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学年甘肃省武威第十八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甘肃省武威第十八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学年甘肃省武威第十八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甘肃省武威第十八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甘肃省武威第十八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学年甘肃省武威第十八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历史期末试卷

一、选择题

1.北朝儒生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成为很多家族家训的蓝本,流传甚广。

在治家篇中,他教育子孙:

“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

闭门而为之具以足,但家无盐井耳。

”这主要体现了(  )

A.儒者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B.人民对安定生活的渴求

C.理学对正常欲求的压制

D.小农经济对思想的影响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题干中“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

”并未体现出儒家理想,故A项错误;题干中“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

”并未体现出人民对安定生活的渴求,故B项错误;题干中“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

”并未体现出理学思想,故C项错误;题干中“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

”体现出了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故D项正确。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小农经济的影响。

2.白居易在《朱陈村》中提到: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生为村之民,死为村之尘。

”这体现出(  )

A.古代农民具有较高的集体荣誉感

B.经营农业是当时农民的毕生追求

C.小农经济有利于宗族的连续性

D.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和落后性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中国小农经济的特征。

材料主要讲述的是古代中国的小农经济,与农民的集体荣誉感强弱无关,A项错误,排除;材料主旨并不在于强调农民的毕生追求是什么,而是强调古代小农经济的状况,B项错误,排除;小农经济有利于宗族的连续性,但和材料主旨无关,C项错误,排除;材料体现了小农经济下农民的生活状况,体现了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和落后性,D项表述准确,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

故选D。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发展·小农经济的特征

【名师点睛】小农经济是自然经济的一种类型,也可以说是自耕农经济。

具有以下特点:

分散性(家庭为单位)、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自足性(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纳税)等。

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比如封建社会时期的社会经济情况就是小农经济占主导,现在偏远的农村,也都大量存在这种经济现象。

但小农经济并不完全等同于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强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而自然经济主要与商品经济相对。

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背景下,而自然经济早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了。

3.明朝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在很多行业后来居上超过了官营手工业,甚至在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其主要原因是(  )

A.民营手工业与市场的联系更为密切

B.民营手工业的技术精良、经营灵活

C.民营手工业主要分布于江浙沿海地区

D.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腐朽

【答案】A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手工业的经营形态

4.明代后期,意大利人利玛窦从岭南北上京师时看到客商往来的情形:

“旅客骑马或乘轿越岭,商货用驮兽或挑夫运送,他们好像是不计其数,队伍每天不绝于途,黄金就这样被送来了。

”这表明当时(  )

A.岭南货币经济发达B.商税成为政府财政倚重

C.长途贩运贸易兴盛D.岭南地区商帮普遍兴起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该题属于史料阅读理解类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调用相关史实加以分析理解的能力。

材料中的利玛窦是从岭南北上京师时看到的情形,不是在岭南地区的情形,故A、D两项无法看出,错误;材料中只能看出这一路商品贩运不计其数,故C项说法符合题意;也看不出政府倚重商业税款的结论,故B项错误。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长途贩运

5.明朝后期,嘉善陈氏告诫族人:

“宗族传习不齐,耕读之外,工商经纪,悉从便业。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

A.家族宗法观念进一步加强B.读书风气日益盛行

C.传统贱商的观念有所改变D.抑商政策发生转变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宗族传习不齐,耕读之外,工商经纪,悉从便业”说明嘉善陈氏并不反对族人从事农业、读书之外的工商业,说明传统贱商的观念有所改变,故选C。

AB与题干不符。

题干没有体现这是政府的行为,排除D。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名师点睛】随着商业的发展,在服饰上突破了传统的礼制和等级制度;衣食住行、嫁娶等方面出现奢靡风气和及时行乐的消费观;商贾社会地位得到提高(传统贱商观念有所改变)。

6.“在欧洲的海外扩张中最重要的人物不是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而是那些拥有资本的企业家们。

”对这一点最恰当的解释是(  )

A.否认了航海家们的贡献

B.企业家为航海活动提供了物质支持

C.突显了企业家的作用

D.资本的发展和需求是海外扩张的根本原因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开拓海外市场和寻求原料产地,这才是资本主义海外扩张的根本原因所在,同时也是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动力,故答案选D;A项说法与题干不符,BC两项表述正确但与题意主旨不符,故排除。

考点: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的开辟原因

7.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

“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原始积累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前提和起点,下列史实属于资本原始积累方式的是(  )

①开拓海外殖民地大肆掠夺 ②圈地运动剥夺农民的土地 ③黑奴贸易聚敛大量财富 ④用经济手段诱使农民脱离土地成为雇佣劳动者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根据材料“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东西”是指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充满了血腥和掠夺,①开拓海外殖民地大肆掠夺、②圈地运动剥夺农民的土地、③黑奴贸易聚敛大量财富等都体现了资本原始积累始的血腥性,正确;用经济手段诱使农民脱离土地成为雇佣劳动者没有体现血腥和掠夺,排除④,排除BCD,所以选A

考点: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资本原始积累·特点

8.布罗代尔在《15到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一文中指出:

“由于15世纪地理大发现,欧洲一鼓作气地(或几乎如此)挪动了自己的疆界,从而创造了奇迹。

”作者所指的“奇迹”主要是指(  )

A.欧洲人对地理概念认识逐渐清晰

B.美洲新大陆的发现

C.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形成

D.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

【答案】C

【解析】根据“15到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可知“疆界”是一个形象化的比喻,喻指商业活动范围,新航路开辟导致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初现。

故C正确。

美洲大陆的发现是地理大发现的成果,不是影响。

故B错误。

欧洲人对地理概念认识逐渐加深是新航路开辟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不是奇迹,故A项错误。

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的时间是在19世纪70年代左右,与“挪动了自己的疆界”没有直接关系,故D错误。

9.19世纪最后30年,出现了近代社会的第二次现代化浪潮。

作为这次现代化浪潮的结果,形成现代意义的经济模式。

在现代意义的经济模式基础上,现代意义上的政治模式趋于成熟。

以下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完善

B.科学和技术的紧密结合提高了企业生产效率

C.经济模式定型促使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成熟

D.生产力进步推动了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解读材料的能力。

由材料可知,19世纪最后30年,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垄断资本主义逐渐形成,在此基础上现代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不断发展完善,故A项正确。

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D均错误。

由材料可知促使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成熟的原因是第二次工业革命,而非经济模式定型,故C项错误。

考点: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影响

10.1693年,康熙患疟疾,服御医药无效。

欧洲传教士献上原产美洲的金鸡纳,康熙服用后疟疾速愈。

这反映了(  )

A.传统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转移

B.闭关锁国下的朝贡贸易繁荣

C.殖民扩张使美洲社会遭到破坏

D.地理大发现后洲际间物种的交流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从材料“1693年”“欧洲传教士献上原产美洲的金鸡纳”中可以看出,17世纪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各大洲间的物资交流比较频繁,故D项正确;AB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

所以答案选D。

考点: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的开辟的影响

11.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的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家庭手工业开始与农业分离 ②农村商品开始进入到城市市场 ③近代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开始出现 ④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③④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

鸦片战争后,由于外国经济入侵,中国的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小农经济开始解体,故①正确;外国大量掠夺中国农产品导致中国农产品大量出口,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④正确;在外国企业利益刺激下,中国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开始出现,故③正确。

②项说法错误,鸦片战争之前就有,故排除。

所以正确答案选择D项。

考点:

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动·小农经济解体

12.1866年郭嵩焘建议:

“欲使中国火轮船与洋人争胜,徒恃官置之一二船无当也。

使商民皆得置造火轮船即能与争胜无疑矣。

”这表明郭嵩焘主张(  )

A.提高洋务企业效益B.建立官商合办企业

C.抵制列强轮船运输D.发展近代民族工业

【答案】D

【解析】材料中郭嵩焘认为依靠洋务派的官置企业无法与外国相争,建议“使民皆得置”,故选D。

材料没有涉及提高洋务企业效益的信息,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建立官商合办企业,排除B;材料是要与列强轮船竞争而非抵制,排除C。

点睛:

郭嵩焘虽然是洋务派代表,但是本段材料的重心是建议政府允许民间办厂。

13.1876年开设在上海虹口一带的西餐馆有“华人间亦往食焉”……到八九十年代,天津、北京的西餐馆也相继开设,名声愈来愈大。

翻阅当时的《大公报》,常可看到“品升楼”“德义楼”“番茶馆”的广告,称它们专办“英法大菜”“请得巧手外国厨房精调西菜”。

这表明(  )

A.中国饮食文化在碰撞中渐变

B.西式餐饮渗入中国普通百姓家

C.西餐经营由洋人变为中国人

D.中国餐饮行业营销手段西方化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题干中“上海”“天津、北京的西餐馆也相继开设”“请得巧手外国厨房精调西菜”等信息可知西餐逐渐影响到部分居民的饮食结构,故A项正确;B项“渗入中国普通百姓家”是不符合史实的,C项材料没有体现,D项“营销手段”材料中没有体现。

考点: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饮食变化

【名师点睛】本题是考查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习俗的变迁,多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

命题除了考查吃、穿、住、用、行及习俗等具体的变化外,还有可能深入分析出现这些变迁的原因。

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影响因素:

(1)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传入。

(2)国内经济结构变动。

(自然经济瓦解、外国资本主义、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开放等)

(3)政局变动(如鸦片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和中共十一2016届三中全会等等)。

(4)思想解放潮流的影响(欧洲的启蒙运动,中国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十一届三中全会等。

(5)科技革命以及城市化对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影响等等。

(火车、电灯、有线无线电报、电话、电影、轮船等科技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

14.1929年《大公报》刊登一则《离婚法论》的卖书广告,称:

“本书共二十余万言,有学说、有法条、有判例、有轶闻,足为解决离婚问题之圭臬,足供改进法律之参考。

”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

A.西方法律开始传入中国

B.北洋政府加强法制建设

C.《大公报》属于政论性报刊

D.婚姻观念中法律意识增强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材料反映的是1929年《大公报》的广告,当时的政府是南京国民政府,故B说法错误;A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材料中的《离婚法论》的广告属于民事内容,可以看出婚姻观念中法律意识增强,而无法得出大公报的性质。

故选D。

考点: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大众传媒的发展·报纸

15.下面是1902年、1912年中国报刊数量统计图。

其呈现的变化反映出(  )

A.维新变法产生巨大影响B.清末新政鼓励创办报刊

C.革命过程注重舆论宣传D.临时政府提倡言论自由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材料提到,1902年、1912年中国报刊数量统计,报刊数量大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1912年临时政府提倡言论自由,故D项正确。

ABC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

考点: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辛亥革命·影响

16.《回顾中国农村改革历程》中引用了农民说的一句话:

“刚分到的土地屁股还没坐热呢,又被收走了……不仅把土改时分来的土地收归公了,把我们自己原有的土地也充公了,牲畜和农具也都统统归公了。

”材料中提到的两次土地所有制的变革相同之处是(  )

A.都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生产关系

B.都出现了严重的“左”倾错误

C.都打击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D.都使农村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这两次土地制度的变革指的是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土地改革是变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农业合作化是将土地私有制变为土地公有制,都改变了农村的生产关系,故A项正确;两次变革都没有出现严重的“左”倾错误,故B项错误;两次改革都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C项错误;土地改革将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性质仍然是私有制,并没有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故D项错误。

所以答案选A。

考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

17.“1954年入秋以来,……中国农村里食油、粉条、豆腐、熟食等供应不足。

特别严重的是,不少地方,农民杀牛、杀母猪小猪的现象相当普遍;积肥不热心,春耕准备不积极,生产情绪不高。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

B.三年自然灾害

C.三大改造中存在着的“左”倾冒进

D.人民公社化运动

【答案】C

【解析】西方的经济封锁与材料中提及的农民杀牲畜、生产经济性低等现象没有关联,故A项错误;三年自然灾害时间为1959年到1961年,晚于材料中1954年的时间,故B项错误;三大改造从1953年开始,其实质是从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生产资料公有制,一些左倾冒进行为容易引发抵制情绪,从而出现材料中的现象,故C项正确;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于1958年,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合,故D项错误。

18.1956年全国高考的作文题目是《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

下列事件不可能发生在这个“幸福的年代里”的是(  )

A.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

B.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C.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D.“一五”计划即将完成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是在1958年,所以在本题的四个选项中不可能发生在这个“幸福的年代里”的只可能是A。

考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19.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

“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

”以上认识的变化(  )

A.表明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起来

B.科学阐述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C.反映经济体制改革逐渐走向深入

D.扫除了中国入世体制上的障碍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由“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材料中对市场的认识不断深化。

说明改革的步骤将逐步深入,故C项正确。

A表述错误,21世纪初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科学阐述二者关系的是92年的南巡讲话,故B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D项。

所以答案选C。

考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经济体制改革逐渐走向深入

【名师点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背景: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中国的改革开放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外形势。

(1)国内:

改革遇到重重阻力

(2)国际: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

2、过程:

(1)提出:

南方谈话

(2)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

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基本框架确立:

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决议

(4)理论进一步完善:

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

十五大提出: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体制

(5)市场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21世纪初95%以上的商品和资源实现了市场配置。

3、历史意义:

(1)调动了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2)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3)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

20.春联是我国独创的一种文学形式。

贴春联是我国民间过春节的一项重要内容,常用以抒发人们对生活的赞美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1979年有这样一副对联:

“借新账还旧账账账不清,吃一斤借一斤斤斤不够。

”横批:

“已经过去”。

这副对联说明了(  )

A.对过去丰衣足食生活的怀念

B.旧中国农民悲惨的生活已成过去

C.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后的喜悦心情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得人心

【答案】D

考点: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点评:

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知识点,土地所有制这一内容经常容易弄错,错误认为是农民土地所有制,实际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并没有改变土地所有制的性质,只是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土地所有制依然是国家所有或集体所有。

21.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这一认识(  )

A.确立了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方针

B.受中国改革开放全面展开的影响

C.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先导

D.彻底打破对计划经济体制的崇拜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方针,故A项错误;中国改革开放全面展开是在1982年十二大召开后,故B项错误;“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说明国家认识到商品经济的地位,这就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奠定基础,故C项正确;此时计划经济仍然占一定的比重,故D项错误。

考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22.从1988年起,中国政府先后在一些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的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

这些经济技术开发区(  )

A.具有人才、技术、知识密集等特点

B.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

C.仅分布于沿海开放城市

D.是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最富裕、最发达的地区

【答案】A

【解析】B项指经济特区,排除;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内地也有分布,排除C;D项是沿海经济开发区的特点,排除。

由材料“一定的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可见经济技术开发区具有人才、技术、知识密集等特点,故选A。

23.“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这是过去上海市民口头的俗语,现在早已成为上海人茶余饭后的笑谈了。

这种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全国实行改革开放的结果

B.浦东区域开发开放的结果

C.在沿海地区创办经济特区的结果

D.进一步开放沿海十四城市的结果

【答案】B

【解析】1990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发开放上海浦东,从而推动了上海浦东的迅速发展,故B项符合题意。

24.经济危机爆发后,美国国会于1930年通过《斯姆特—霍利关税法》,该法案将2000多种进口商品的关税提升到历史最高水平。

在该法案通过之后,许多国家对美国采取了报复性关税措施。

这一法案(  )

A.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

B.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

C.是全球化加快的结果

D.标志着美国主导世界经济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材料提到,美国国会于1930年通过斯姆特——霍利关税法,该法案将2000多种进口商品的关税提升到历史最高水平。

在该法案通过之后,许多国家对美国采取了报复性关税措施。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法案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因此选A。

BCD都不符合所学知识,排除。

考点: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影响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经济危机后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战的相关知识,属于备考的重点之一。

斯姆特-霍利法案是导致美欧之间贸易规模从1929年的历史高位急遽衰退到1932年历史低位的催化剂—这次衰退伴随着的是大萧条的开始。

斯姆特-霍利法案及各国对该法案进行反制的后果是,在世界上出现了建立多国贸易协定体系以防止相同情况出现的趋势。

1944年,布雷顿森林协定签订;1945年12月,一轮遍及全球的大规模的削减关税行动开始实施;之后,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组织建立。

25.从罗斯福以“新政”为口号竞选总统,到“新政”的整个实施过程,美国国内有学者认为,“罗斯福新政抛弃了美国传统的、至为宝贵的自由主义经济模式,走上了一种类似社会主义国家的‘计划经济’,最终会使美国走上政治‘非民主化’道路。

”该观点主要说明了(  )

A.新政完全放弃传统的自由经济发展模式

B.新政试图引导美国走社会主义道路

C.美国国内在摆脱危机的道路选择上有分歧

D.新政使美国陷入极权专制政治的危险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

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信息:

题干反映的是在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的过程中,国内有学者对罗斯福新政有不同的看法,存在分歧,即认为美国的新政是对自由主义经济模式的否定,而且认为会对美国的民主政治构成冲击。

分析选项,可知,C符合题意。

故,正确答案选C;其余ABD三项不正确。

考点: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在国内的反响

26.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日本和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经济增长停滞,通货膨胀严重的“滞胀”现象,但“滞胀”在西欧表现最为突出。

西欧经济“滞胀”最为严重的原因是(  )

A.社会福利水平最高

B.国有经济比重大效率低

C.经济发展速度缓慢

D.政府干预经济程度较低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北欧国家社会福利水平最高,故A项错误;二战后西欧国家加大对经济干预,国有经济在社会经济中的比较较大,但效率较低,故B项正确;经济发展缓慢是“滞胀”现象的表现,故C项错误;西欧国家政府干预经济程度较高,故D项错误。

考点:

罗斯福新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