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甘肃省嘉峪关市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67812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93.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甘肃省嘉峪关市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历史甘肃省嘉峪关市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历史甘肃省嘉峪关市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历史甘肃省嘉峪关市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历史甘肃省嘉峪关市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甘肃省嘉峪关市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

《历史甘肃省嘉峪关市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甘肃省嘉峪关市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甘肃省嘉峪关市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

历史甘肃省嘉峪关市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嘉峪关市一中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历史试卷

一、单项选择(每小题1.5分,40小题,共60分。

1.《庄子》中载:

“深其耕而熟耰(平整土地)之,其禾繁以滋,予终年厌飨。

”《吕氏春秋》也说:

“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

”这表明战国时期

A.耕作方式仍是刀耕火种B.小农经济已经形成

C.封建土地私有制出现D.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2.唐政府规定:

“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

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会大众,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

”这里的“市”指

A.工官监管的夜市B.政府管理的正规市场

C.物流通畅的草市D.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

3.《新唐书·百官志》记载:

“掌管百工技的少府监,每年十月,从刑部都官司的官奴婢和官户中挑选一部分人为工户,送到少府监学习细缕、车辂、乐器制造等精细手艺……传技师傅从全国各地挑选,代表着当时各行业职业技术的最高水平。

”材料反映唐代官营手工业

A.由官府集中管理B.专门负责纺织及乐器制造

C.生产带有季节性D.各行业均发展到最高水平

4.宋代法律规定,在田产交易前,买主需要通过中人验证卖主的土地所有权凭证;订立土地买卖契约时,要明确写明买卖田产的四至、亩数、价钱及交易年月;立契付钱后买卖双方还须把契约送至官府验证、盖印。

这反映了宋代

A.土地交易受到严格限制B.政府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

C.政府重视土地所有权的转移D.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5.明朝嘉靖年间“滨海细民,以海禁过严,生理日促,转而从盗。

”有识之士认为“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

”材料说明“海禁”政策

A.导致了沿海倭患出现B.影响了沿海百姓生计

C.促进了海上贸易发展D.解决了民间商业纠纷

6.汪应庚(1680一1742年)是清代一位典型的徽商,他通过从事利润很大的食盐贸易,积累了巨额财富,用于购田置地,同时贾而好儒,积极从事慈善事业。

这反映了当时

A.商人普遍重视慈善造福乡里B.农本思想依然占主导地位

C.政府放弃对食盐贸易的控制D.商人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7.据历史学家研究,16~18世纪,荷兰与英国人均GDP年增长率均高于同时代的其他国家。

这一时期荷、英经济的高增长主要得益于

A.大西洋沿岸优越的地理位显B.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

C.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推动D.海外贸易和掠夺

8.17世纪至19世纪,英国爆发了以圈地运动、机械化、良种培育等为主要内容的农业革命,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粮食产最大增的同时分流出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

英国的农业革命

A.推动了民主政治不断完善B.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

C.使农业保持了在经济中的主体地位D.不利于城市化的进程

9.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珍妮纺纱机的发明者哈格里夫斯原是织工,后来做了木匠;骡机的发明者克伦普教是个纺纱工;生产熟铁的搅拌法是工厂主科特和工头彼得·奥尼恩斯发明的。

这表明当时

A.工业革命的发生具有偶然性B.技术发明的水平相当低下

C.国家不重视技术改良与发明D.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

10.1862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建设横贯大陆铁路的方案,鼓励私营公司向铁路投资,政府予以补贴。

其后美国掀起了兴建铁路的狂潮。

1869年后多条横贯大陆的干线相继竣工。

美国交通业的发展

A.导致垄断企业控制国家交通B.有效防止了南北战争的姆发

C.体现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D.推动了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

11.19世纪后30年,西方某国钢铁企业的数量减少了近140个,而工人总数却增加了近两万人,产量增加了近3000万吨,投资额增长了近五倍。

材料所述现象的直接推动因素是

A.早期殖民扩张B.钢铁行业的萎缩

C.第一次工业革命D.第二次工业革命

12.19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输出的茶占世界总物出盆的50%以上,而到1920年只占了6.2%,中国已失去主要丝茶输出国的地位。

与此同时,西方却大量向中国倾销农产品和工业品。

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沦为了世界市场的附庸B.清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

C.中国小农经济逐渐走向瓦解D.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13.光绪十八年(1892)镇江口海关报告称:

“北方各处之人,俱购洋棉纱自织,其织成布匹较市中所咨价廉而坚。

”这一现象表明

A.洋布具有价格优势B.小农经济迅速解体

C.手工织布业继续发展D.政府经济政策转变

14.抗日战争胜利后,面对全国各收复区的日伪产业,国民政府派出大批军政官员前往接收,一时间各种接收机关林立,仅平、津、沪、杭四地就有此类部门175个。

这一做法使

A.民族工业迅速恢复发展B.官僚资本开始出现

C.民族资本主义开始衰落D.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加强

15.“(16世纪后)中国农民除了种植双季稻外,他们还可以种甘蔗、烟草或其他的经济作物,或动员他们家庭的女劳动力从事织绸或织布的手工业。

”该现象说明当时的中国

A.农产品完全商品化B.传统农业结构变化

C.农业经济逐渐衰退D.私营手工业的进步

16.20世纪初,英美等国先后与中国签订《通商航行条约》,规定华商在各处设厂制造须与洋商在通商口岸设厂一样,由海关征收“出厂税”。

这一条款的施行

A.使英美控制了中国海关B.有利于中外企业公平竞争

C.不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D.增强了民族工业的竞争力

17.1878年,轮船招商局总办朱启昂创办贻来牟机器磨坊,以蒸汽为动力磨面粉,开天津机磨面粉之先河。

下列各项属于该企业创办的有利条件的是

A.自然经济完全解体B.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C.洋务运动的诱导D.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18.1953年到1957年,中央各部直接管理的工业企业从2800多个增加至9300多个,其产位占中央和地方管理工业的49%。

与此同时,国家对煤炭、钢材、水泥等8种主要物资实行计划供应。

这一制度的实行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B.有利于工业化战略实施

C.提高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19.1960年11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其中规定:

公社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允许社员经营少量自留地和家庭副业,有计划地恢复农村集市等。

这项政策在当时

A.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B.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成分

C.消除了“左”的错误影响D.增加了城市的粮食供应

20.1973年秋,中共安徽省委决定,把集体无法播种的土地借给社员种麦、种菜。

在借地的基础上,有些地方实行包产到组,有的搞了包产到户。

A.表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B.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C.改变了农村的人民公社体制D.系统纠正了农村的左倾错误

21.1984年之后,国营企业逐步改变了统收统支的经营方式。

到1987年,全国已有80%的国首企业实行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在企业内部,也进行了以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

这一改革

A.扩大了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B.表明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

C.保证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D.形成了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制度

22.1985年1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宜布取消农副产品统购派购制度,对粮食、棉花等少数重要产品,实行尊重农民自主权的国家计划合同收购的新政策;其余多数产品,逐步放开,实行自由交易。

这项政策

A.保证了农民收人逐年提高B.使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加快了农村经济商品化的进程D.是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3.1874年,由于机车撞倒了一个看客,英国人修筑的上海至吴淞短线铁路被愤怒的群众扒掉了路基。

两年后,两江总借在当地士绅的压力下购买了这段洋路并将其拆段。

这反映了

A.近代化道路的艰难B.民众的爱国热情

C.洋务运动亟待开展D.民族工业的发展

24.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变传统婚姻制度;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的法令。

导致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不包括

A.国家政权的频繁更替B.科学与生产技术的进步

C.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D.爱国知识分子的推动

25.近代某报刊一经出版,就以鲜明的变法宣传特色而受到全国维新志士的欢呼,其创刊号就发表了《论报馆有益于国事》及《变法通议》两篇政论文章。

该报刊是

A.《申报》B.《时务报》C.《民报》D.《新青年》

26.1865年,总理衙门密函各地将军暨各省督抚,指出:

“倘任其安置飞线,是地隔数千里之遥,一切事件,中国公文尚未递到,彼已先得消息,办事倍形掣肘。

……是以叠经本处力为拒绝。

”材料中清政府反对的是下列哪一通讯设施

A.有线电报B.无线电报C.有线电话D.无线电话

27.1924——1929年,美国分期付款销售额从20亿美元增加到35亿美元。

那时,农民贷款购买土地、化肥和农用设备;城里人贷款买汽车、收音机;投资者贷款买股票。

上述现象对美国造成的主要影响是

A.经济的持续繁荣发展B.埋下了经济危机的隐患

C.债务国变成了债权国D.提高了人们的福利水平

28.1979年,英国保守党领袖撤切尔夫人当选首相后,大规模推动国有企业私有化,同时严格控制货币发行量和削减福利开支。

这一政策

A.有利于英国走出滞胀危机B.使凯恩斯主义取得主导地位

C.导致了英国财政不堪重负D.有利于保障底层民众的生活水平

29.1922年5月,苏俄硕布《土地劳动使用法》,允许出租土地和使用雇佣劳动力,但主人必须同雇工一起劳动。

法令还允许农民自由选择使用土地的形式,采取村社的、个体经济的或集体经济的形式。

由此推断当时的俄国

A.实行余粮收集制B.农业集体化运动正在推行

C.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D.扩大了集体农庄的自主权

30.1958~1964年期间,苏联农业产量的年平均增长率只有1.7%,1964年苏联不得不从国外进口粮食;1963年时,管理工业的机构不仅没有像原来设想的那样有所精简,反而扩大了二三倍。

这说明前几年实行的经济体制改革没能发挥作用。

符合材料中“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是

A.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B.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C.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行政命令D.调整所有制结构促进个体劳动者发展

31.冯天瑜著《中华文化史》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

”下列言论体现两翼思想的是

A.清净无为天下正——明主治吏不治民

B.知其雄,守其雌——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

C.民贵君轻——“以法治国”

D.反者道之动——治强生于法

32.“王者配天,谓其道。

天有四时,王有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

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

庆赏罚刑之不可不具也,如春夏秋冬不可不备也。

”以上反映的思想始于

A.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B.汉初“无为而治”的思想

C.西汉董仲舒的儒家思想D.宋朝程朱理学

33.孟子说:

“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另立新君)。

”而董仲舒说:

“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相对于孟子,董仲舒的主张

A.否认绝对服从专制君主B.强调对君主暴政的制约

C.修改了儒家君臣关系理念D.适应了争霸战争的需要

34.李贽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赞颂商鞅、吴起等改革家,肯定封建社会揭竿起义的农民,反对理学家只谈义理不谈功利的虚无说教。

以上主要反映了“异端”思想家李贽

A.倡导“经世致用”思想B.主张以“法治”代替“人治”

C.提倡拜金主义,发展工商实业D.反对封建纲常名教

35.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苏格拉底也认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

为了扩充人的善性,他们认为最重要的方式分别是

A.王道和民主政治B.加强专制和自我节制

C.仁政和道德教育D.实行人治和法制

36.“当我说文艺复兴是一个表现的时代时,我的意思是说:

人们不再满足于坐在那里当观众而由皇帝和教皇告诉他们如何做、如何想。

他们在生活舞台上充当演员,他们坚持要对自己个人的思想进行表达。

”这段材料的作者认为文艺复兴的意义在于

A.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尊严B.否定了天主教会的权威

C.冲破了封建等级观念D.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37.有学者认为:

“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它(人民)能心如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对受托人来说,不存在契约的问题,只有服从。

”这段话体现的核心思想是

A.反对君主专制B.主张三权分立

C.主张社会契约D.提倡人民主权

38.“欧洲的知识精英大多已对基督教持怀疑态度,此情况在法国尤其突出,极富幻想天分的法国人还自然地由自然界联想到人类社会。

既然自然界有一个统一的规律,那么人类社会也决不会例外。

”为此,法国思想家

A.反对智者忽视道德、追求功利的主张

B.打出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

C.率先提出人人都可以与上帝直接对话

D.希望用理性迎来民主、科学的新时代

39.金耀基教授在《文化自觉、全球化与中国现代性之构建》中指出:

“甲午一战,天朝再败于东邻维新之岛国日本,举国深感耻痛,中国知识精英痛定思痛之余,在文化自觉上又进一层。

”中国“在文化自觉上又进一层”的主要表现是

A.学习西方的器物B.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

C.变革中国的政治制度D.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40.新文化运动时期出现了文言文与白话文之争。

林纾在《论古文之不宜废》一文中指出:

“知腊丁(拉丁文,欧洲的古语)之不可废,则马班韩柳(司马迁、班固、韩愈、柳宗元)亦自有其不宜废者”。

林纾反对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主要是基于

A.传统文化的传承性B.语言发展的规律性

C.中华文明的完整性D.中西文化的关联性

二、材料解析(41题20分、42题20分,共40分)

41.阅读下列材料,同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用“光荣革命”的非暴力手段建立了一种新的政治制度,新制度营造出一种宽松、自由和开放的环境,使英国第一个敲开了通向现代世界的大门,开始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

——摘编自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总论卷》

材料二19世纪70年代,南洋归侨陈启沅在广东南海创建继昌隆缫丝厂·下图是该厂蒸汽锅炉和缫丝机的图纸。

——引自王静芳《华人世界》

材料三1840年以来,坚船利炮、声光化电、西艺西政曾依次成为中国人概括外来之物的用语。

这个次序反映了认识的逐层深化。

……在一片风雨之势中,来自异域的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急速地渗入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材料一中“新的政治制度”是指什么制度?

依据材料一,说明这二制度的确立对英国有何重大意义?

(2)依据材料二,指出在西方的冲击下,中国经济领域出现了哪些新现象?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先后历经了哪几个阶段?

请你谈谈对西方“急速地渗入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的总体认识。

 

42.城市自产生以来,就一直是文明的要素和载体。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城市的发展原因、发展动力,城市的功能、结构,城市的地位、作用都有明显的差别。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随着农村商品经济水平的提高,在明代中后期,一批乡村市镇脱颖而出,成为手工业和商业中心。

广东茂名梅篆墟,地处水陆交驰的交通线上,各地商人来这里坐肆列市。

清初叶梦珠记述,松江府朱泾镇标布盛行,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计。

松江府新场镇以盐场新迁而名,赋为两浙之最,是著名盐业市镇。

正德年间《姑苏志》载该府市镇达73个之多,以苏州府吴江县盛泽镇为例,东南至新杭市5里,东至王江泾镇6里,北至平望镇l5里,西至震泽镇30里,至南浔镇50里。

——摘编自《中国全史》,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材料二18世纪60年代,曼彻斯特创立了第一家棉纺厂;1776年,开凿曼彻斯特至利物浦港的运河,从而开通了远洋航线。

1830年史蒂芬孙修建从曼彻斯特到利物浦的铁路,这是第一条完全用机车牵引的铁路。

1802年,曼彻斯特共有棉纺厂52家,1809年增至64家,到1830年达到99家。

至此,曼彻斯特棉纺织业的发展跨上了一个新台阶,进而改变了曼彻斯特乃至于整个世界的面貌。

——摘编自《曼彻斯特科学博物馆说明》

材料三《19世纪西欧主要国家与中国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表》  

国家

总人口(单位:

万人)

农村人口百分比

城市人口百分比

英国(1851年)

约1800

48%

52%

法国(1851年)

约3600

75%

25%

中国(1851年)

约43200

89%

11%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江南乡村城镇化的主要原因和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江南乡村市镇大量出现对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曼彻斯特发展成为近代城市的因素。

(3)材料三反映出中西在19世纪城市化进程中呈现什么差异?

说明了什么本质问题?

答案解析

1.

【答案】D

【解析】据材料“深其耕而熟耰……厚(候)之为宝”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表明战国时期农业生产重视精耕细作,故D选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刀耕火种的问题,故A选项错误;小农经济的特点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材料无法体现这些特点,故B选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封建土地私有制的问题,故C选项错误。

故选D。

点睛:

本题解题的方法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深其耕而熟耰……厚(候)之为宝”,学生应该可以直接分析出这属于农业生产的耕作方式,体现了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2.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唐朝商业特点的理解,从材料的信息来看,主要反映了唐朝商业受到时间的限制和官府的监督,故这里的“市”指政府管理的正规市场,B正确;A、C、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3.

【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掌管百工技的少府监”“从刑部都官司的官奴婢和官户中挑选一部分人为工户,送到少府监学习细缕、车辂、乐器制造等精细手艺…传技师傅从全国各地挑选”可以看出唐代官营手工业由官府集中管理,故A正确;B不符合“学习细缕、车辂、乐器制造等精细手艺”,排除;C、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名师点睛】

本题考查官营手工业的特点。

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掌管百工技的少府监”“从刑部都官司的官奴婢和官户中挑选一部分人为工户,送到少府监学习细缕、车辂、乐器制造等精细手艺…传技师傅从全国各地挑选”。

4.

【答案】C

【解析】据材料“通过中人验证……须把契约送至官府验证、盖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宋代政府重视土地所有权的转移,重视管理土地交易,故C选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土地交易受到严格限制,只能说明政府的管理,故A选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不抑兼并的政策,故B选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商业环境相对宽松,故D选项错误。

故选C。

5.

【答案】B

【解析】“以海禁过严,生理日促,转而从盗”“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说明“海禁”政策影响了沿海百姓生计,使沿海商人铤而走险,走上为寇的道路,B正确;“海禁”政策是防范倭患而采取的政策,A因果倒置,错误;“海禁”政策不利于海上贸易发展,C错误;D与材料无关,排除。

【名师点睛】

本题考查明清海禁政策及其影响,抓住关键信息“以海禁过严,生理日促,转而从盗”并准确解读即可。

6.

【答案】B

【解析】据材料“积累了巨额财富,用于购田置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购田置地体现了农本思想,故材料反映了农本思想依然占主导地位,故B选项正确;商人普遍重视慈善造福乡里,该说法过于绝对,故A选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政府放弃对食盐贸易的控制,故C选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商人社会地位显著提高,故D选项错误。

故选B。

7.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18世纪,荷兰与英国进行海外贸易和殖民掠夺,导致荷、英经济的高增长,故D选项正确;优越的地理位置不是荷、英经济的高增长的主要原因,故A选项错误;工业革命后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确立,不符合题干时间,故B选项错误;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也是工业革命时期的产物,故C选项错误。

故选D。

8.

【答案】B

【解析】据材料“17世纪至19世纪,英国爆发了以圈地运动、机械化、良种培育等为主要内容的农业革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圈地运动等农业革命为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了劳动力等条件,故B选项正确;英国的农业革命与民主政治的完善之间没有直接联系,故A选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农业在经济中的地位问题,故C选项错误;大批农民进入城市成为工人,这有利于城市化的进程,故D选项错误。

故选B。

9.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发明者多是工匠,而不是科学家,这说明当时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故D选项正确;工业革命的发生是各种经济、政治因素共同发展的结果,具有必然性,故A选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技术发明的水平相当低下,故B选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国家对技术改良与发明重视与否,故C选项错误。

故选D

10.

【答案】D

11.

【答案】D

【解析】根据“19世纪后30年”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生产和资本日益集中,出现垄断组织,垄断组织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故D正确;早期殖民扩张指新航路开辟后到18世纪中期,第一次工业革命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到19世纪中期完成,A、C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B不符合“工人总数却增加了近两万人,产量增加了近3000万吨,投资额增长了近五倍”,排除。

【名师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垄断组织的形成,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内容和对生产关系产生的影响来分析材料。

12.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大量向中国倾销农产品和工业品,说明中国沦为了世界市场的附庸,即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故A选项正确;1920年清政府早已被推翻,故B选项错误;中国小农经济逐渐走向瓦解的原因是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故C选项错误;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在1895年甲午战争后,且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与西方大量向中国倾销农产品和工业品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故D选项错误。

故选A。

13.

【答案】C

【解析】据材料“俱购洋棉纱自织,其织成布匹……价廉而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农民购买棉纱织成棉布的现象,反映了当时手工织布业继续发展,故C选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手工织布,不是洋布,故A选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小农经济迅速解体,故B选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政府经济政策转变的问题,故D选项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解题时,学生容易错选A选项,其原因在于没有仔细阅读材料并提取关键信息,材料“自织,其织成布匹”反映了手工织布,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14.

【答案】D

【解析】据材料“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派出大批军政官员前往接收……各种接收机关林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导致国民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加强,故D选项正确;政府对经济的统制不利于民族工业迅速恢复发展,故A选项错误;官僚资本开始出现于国民政府建立时期,在1927年,故B选项错误;抗日战争时期民族资本主义日益萎缩,解放战争时期民族资本主义陷入绝境,故C选项错误。

故选D。

15.

【答案】B

【解析】根据“他们还可以种甘蔗、烟草或其他的经济作物,或动员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