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趣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066279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0.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趣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语文趣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语文趣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语文趣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语文趣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趣谈.docx

《语文趣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趣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趣谈.docx

语文趣谈

语文趣谈

有趣的顶真诗

顶真诗,也叫顶针诗,是用前一句的结尾来做后一句的起头,使邻接的句子头尾相连、上递下接的一种诗歌形式,顶真的修辞方法能起到流畅如行云的艺术效果,给人一气呵成的感觉。

  

  李白有一首《送刘十六归山白云歌》,是顶真诗中的佳品:

“楚山秦山皆白云。

白云处处长随君。

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

湘水上,女罗衣,白云堪卧君早归。

  

  其实,不但有顶真诗,还有顶真小令。

元人小令中有一首无名氏的《小桃红》:

“断肠人寄断肠词,词写心间事。

事到头来不自由,自寻思。

思量往日真诚志。

志诚是有,有情谁似,似俺那人儿?

”这首小令以自述的口气,描写了一个年轻女子对爱情的忠贞不渝,由于在修辞上运用了顶真的方法,读起来缠绵悱恻,柔情似水。

古人关于写作的比喻

古人很重视对于写作技巧的研究,特别是一些名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又用生动的比喻把这些经验表述了出来。

这里介绍几个例子。

  

  清代著名戏曲理论家李渔把写作比喻为建房:

“基址初平,间架未定,先筹何处建厅,何处开户,栋需何木,梁用何材,必俟成局了然,始可挥斤运斧。

”我们写文章也必须先选好材料,想好结构,“袖手于前,始能疾书于后”。

  

  李渔又说:

“编戏有如缝衣,其初则以完全者剪碎,其后又以剪碎者凑成。

剪碎易,凑成难。

凑成之工,全在针线紧密;一节偶疏,全篇之破绽出矣。

”写文章又是这样,先要有成竹在胸,从文章的整体要求出发,对材料要有取舍剪裁,安排好各部分的衔接,注意前后的伏笔照应。

  

  北齐的颜之推把写作比喻为骑马。

他说:

“凡为文章,犹人乘骐骥,虽有逸气,当以衔勒制之,勿使流乱轨躅,放意填坑岸也。

”这是要求写作中扣紧题意,围绕中心,既放得开,又收得拢,不要“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

  

  他还把文章比作人体:

“文章当以理致为心肾,气调为筋骨,事义为皮肤,华丽为冠冕。

”可见他把思想内容看作是文章的生命,但又要求有高尚的才气格调和讲究的形式,正确地解决了内容和形式的关系问题。

语文中的数字

 [例句]一眨眼,月亮便躲到云层里去了。

  

  据医学界证实,正常人眨眼一次一般只有0.1秒。

现在人们常用“一眨眼”形容时间很短。

  

  [例句]我对戏曲的了解很肤浅。

  

  据医学专家测算,人类皮肤的厚度由眼皮的0.25毫米到背部的5毫米不等。

现在人们常用“肤浅”一词,形容学识浅,理解不深。

  

  [例句]他走路慢得简直像蜗牛。

  

  据科学家测定,蜗牛爬行的最快速度大约是每小时12.2米。

现在人们常用蜗牛爬行来比喻速度很慢。

  

  [例句]1.弹指一挥间;2.刹那间,太阳发出夺目的亮光;3.一瞬间,小刚便冲到终点。

  

  这些时间词都跟佛教有关。

据《僧智律》记载:

“一刹那者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

”由此推出,一昼夜为24万“瞬间”或480万“刹那”,一夜为86400秒,故而得知,一刹那约为0.018秒,一瞬间约为0.36秒,一弹指为7.20秒。

现在“刹那”“弹指”“瞬间”等词都可以用来形容时间很短。

对联中的尊师重教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古人在庙堂奉祀的牌位上写着“天地君亲师”,老师占有一席;荀子将“君师”并称,认为“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

”韩愈说:

“举世不师,故道益离”,认为只有尊师重道,整个社会才能按照“道统”的方向顺利发展;苏轼说:

“斯文有传,学者有师”,阐述了教师对于发展文化、培养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

儒家经典《白虎通义》特别强调:

“人有三尊,君父师是也。

”教师被列入与君、父共同受尊敬的行列。

而这种尊师重教的美德在历代的对联里也闪现着灼灼之光。

  

  书院尊师联

  

  书院是我国私学教育发展的高级形态,它既为社会培养了很多人才,也对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的教育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儒家先师先贤在书院享有相当高的地位。

大的书院里有道南祠、依庸堂、体圣堂、崇贤堂,甚至还有礼圣殿、大成殿,俨然就是一座小孔庙。

随处悬挂的楹联也极力烘托了这种师道尊严的气氛。

如山西灵石修身书院牌坊联:

“春风化雨恩浩荡;身教名传德崇隆。

”南京尊经书院联:

“立德立言立功,士先立志;有猷有为有守,学必有师。

”这些联语高度强调了教师传授知识的恩德和职能。

  

  不少书院楹联具有这样的特点,其中含有尊师的典故。

如明万历二十二年,由巡抚许孚远创建的福州共学书院中的道南翼统祠有联:

“坛上弦歌思孔壁;阶前雪色映程门。

”登封嵩阳书院立雪堂有联:

“九转金丹,虚夸妙药求方士;程门立雪,还似菁莪育俊英。

”这两副楹联都包含有“程门立雪”的典故,其出自《宋史·杨时传》。

“程门立雪”与“子贡尊师”、“张良拜师”、“魏照尊师”、“李世民教子尊师”、“陆佃千里求师”、“宋濂冒雪访师”等被后人引申为尊师重道的范例。

  

  长沙岳麓书院自北宋开宝九年(976)正式创立以来,历经宋、元、明、清各代,至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改为湖南高等学堂,尔后相继改为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1926年正式定名湖南大学。

历时千年,弦歌不绝,故世称“千年学府”。

其讲堂侧门有一联:

“陟此峰颠,看湖浪湘波,总是源头活水;拜兹堂上,仰贤关圣域,无非心地严师。

”贤关,进仕途之门径。

圣域,圣人之境界。

明确指出要进入贤关圣域,惟有经过“严师”导引。

  

  文庙尊师联

  

  春秋时的孔子,被尊称为“大成至圣先师”,是教育界的祖师爷,就连天下至尊的皇帝,对其也要顶礼膜拜。

尊师重教不仅在民间百姓、学生、士大夫中形成风尚,上层统治阶级也是大力提倡,并身体力行,做出表率。

当然,统治阶级尊师在于重道,即维护封建纲常伦理和统治秩序。

祭祀孔子,是历代朝廷典章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帝王政治生活中的大事。

各地都建有文庙或孔庙对他供奉,其中许多楹联也弘扬了尊师重教的传统理念。

如河北正定文庙大成殿是五代时期的建筑,刻有门联:

“万世尊崇称至圣;千秋景仰奉先师。

”安徽舒城文庙大成殿有联:

“集群圣大成,纵进化大同,无非圣教;立万世师表,仰尊严师道,永育世人。

”安徽宿松县文庙大成殿悬联:

“欲洁风骚贻后代;愿存礼乐事先生。

”湖北公安县文庙悬联:

“何谓先师?

立言语,论政事,修文学,尚德行,因材以施教;是为至圣,系《易辞》,著《春秋》,删《毛师》,正礼乐,斐然而成章。

  

  山西灵石县静升镇文庙左殿悬联:

“颜子四勿,孟子四端,君子修身树德参本;圣人三省,贤人三鉴,庶人向善从义敦行。

”“颜子四勿”是: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孟子四端”是: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孟子认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情感是仁义礼智的萌芽,仁义礼智即来自这四种情感,故称四端。

“圣人三省”: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贤人三鉴”:

荀悦《申鉴》载:

“君子有三鉴,鉴乎古,鉴乎人,鉴乎镜。

”唐太宗进一步阐释:

“人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

”此联具体树立起向先师学习的几个标杆,进一步深化了尊师的思想内涵。

  

  现代尊师联

  

  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在清华大学任教多年,51岁时积劳成疾不幸逝世,许德珩为他撰写了一副挽联:

“教书三十年,一面教,一面学,向时代学,向青年学,生能如斯,君诚健者;生存五一载,愈艰苦,愈奋斗,与丑恶斗,与暴力斗,死而后已,我哭斯人。

”此联概括了朱自清一生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不向恶势力低头的高洁品格。

  

  现代人创作的许多楹联中也表现了尊师重教主题。

如“一片赤诚两鬓白发,三十年殚精竭虑,送走青春无数岁月;百株粉笔千颗银烛,亿万字忘食废寝,迎来桃李满园芬芳。

”有赞颂语文老师的:

“妙笔生辉作文本上洒心血;忠诚可鉴心灵深处勤耕耘。

”有称颂数学老师的:

“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数数含辛茹苦;平行直线,交叉直线,异面直线,线线意切情深。

”有表扬理化老师的:

“量杯量筒怎能量老师情意;曲尺直尺何可测先生胸怀。

”还有一联构思奇巧,“镶嵌”一到十数字,详尽表现了教师的勤奋辛苦、敬业爱岗:

“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晴雨,加上五脏六腑七嘴八舌九思十想,教必有方,滴滴汗水诚滋桃李满天下;十卷诗赋九章勾股,八索文思七纬地理,连同六艺五经四书三字两雅一心,诲人不倦,点点心血勤育英才泽神州。

”此联虽然近似文字游戏,但寄托了人们对教师职业的崇高敬意。

春夏秋冬巧入联

  古往今来,一些文人墨客喜欢把“春夏秋冬”四个时令季节,巧妙地嵌入对联中,增添了对联的趣味性、欣赏性。

唐代诗人白居易被贬江州时借联抒怀,乐观面对现实境遇:

“南檐纳日,冬如春暖;北户迎风,夏似秋凉。

”  

  联坛流传一副以四季入联古代的妙联:

“冬夜灯前,夏侯氏读春秋传;东门楼上,南京人唱北西厢。

”令人拍手叫绝的是,此联用复姓“夏侯”、书名《春秋》、地名“南京”、剧目《西厢记》与“春夏秋冬”四季名和“东西南北”四方位完美地结合起来,贴切自然,天衣无缝。

  

  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也工对句,据说有位联友出联求对:

“大小子,上下街,走南到北买东西。

”金圣叹见他用四个方位词入联,便巧妙地运用“春夏秋冬”四个节令嵌入联中:

“少老头,坐睡椅,由冬至夏读《春秋》。

”上联的“东西”是化方位词为名词,下联的“春秋”有异曲同工之妙,是化季节词为古籍名,这样精妙的对联并不多见。

  

  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任山东潍县县令时,有一次一个穷秀才前来告状说:

“愚生为主家公子教书,双方议定每年俸金八吊。

我执教已一年,主人却分文不给,说我不会教书,求大人做主索讨学俸。

”郑板桥听后对秀才说:

“你是真才实学还是才疏智浅,且让我出个上联考考你。

”于是他指着悬挂于堂上的一盏大彩灯吟出上联:

“四面灯,单层纸,辉辉煌煌,照遍东西南北。

”秀才听罢思考片刻,用下联道出他一年四季辛苦的状况:

“一年学,八吊钱,辛辛苦苦,历尽春夏秋冬。

”郑板桥听他对句不仅工整,而且情真意切,遂聘请秀才到县衙给自己当助手,并责令那个赖账的豪绅加倍偿付学费。

  

  清代四川有名的才子李调元也是个对句高手,有一年他与夫人久别天涯,大难不死,夫妻团聚之时,夫人情不自禁地吟出上联:

“月圆月缺,月缺月圆,年年岁岁,暮暮朝朝,黑夜尽头方见日。

”李调元听罢,也以同样心情用“春夏秋冬”嵌联吟对:

“花开花落,花落花开,夏夏秋秋,暑暑凉凉,严冬过后始逢春。

”这副妙联用反复、重叠手法表达悲欢离合的真爱挚情,至今仍为人赞美。

  

  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为扬州“乐善庵”撰一联:

“有月即登台,无论春秋冬夏;是风皆入座,不分南北东西。

”此联至今脍炙人口。

清乾隆年间,江西萍乡才子刘凤诰进京赶考,得中探花,但因其貌不扬,乾隆皇帝亲自出对试其才:

“东启明,西长庚,南箕北斗,朕乃摘星手。

”才华横溢的刘凤诰当即应对:

“春牡丹,夏芍药,秋菊冬梅,臣为探花郎。

”一个以“东西南北”四方星宿巧出奇题,天子天象,气势不凡,一个用“春夏秋冬”四季名花应对,尤其后三字的“探花郎”一语双关,令人击掌赞叹。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将四时农事活动镶嵌入对联不但多,而且含有启人深思的哲理。

例如:

“春夏秋冬春为首,莫忘耕耘;梅桃李杏梅占先,要问收获。

”这副对联勉励农家人要不误农时,抓好春耕生产。

还有一副对联也是劝告人们一年四季毋忘生产、销售对接,颇值得品味:

“南来北往,货物流通,遂成东镇西市;春耕夏锄,禾苗生长,才有秋收冬藏。

  

  善于将四季嵌入对联进行广告宣传,是文化人的拿手好戏。

明代诗人唐伯虎替某酒店书写过一副很有气魄的广告对联:

“酿成春夏秋冬酒;醉倒东西南北人。

”日前,一位联友向我推荐他在杭州西湖“仙乐处酒家”看到的一副对联:

“翘首望仙踪,白也仙,林也仙,苏也仙,我今买醉湖山里,非仙也仙;及时行乐地,春亦乐,夏亦乐,秋亦乐,冬来寻寒风雪中,不乐亦乐。

”这副对联除了妙将“仙乐”嵌入联语外,上联句句用“仙”,白、林、苏分别隐指李白、林逋、苏轼三位善饮的酒翁,下联句句含“乐”,整副对联仿佛一幅心旷神怡的四时行乐图。

两首奇妙的藏头诗

藏头诗是古诗中的一种形式,一般藏头诗是指在一首诗的每一句的开头有意安排一个字,使各句首字相连能表达出特殊的含意,而又不影响整诗所表达的意思。

但有一种藏头诗,每句的头一个字藏在上一句的最后一个字之中,而首句的头一个字则藏在全诗最后一句的最后一个字之中。

这就使之变得更加奇妙了。

  

  清代嘉庆年间,名士许防亭的兄嫂早逝。

留下一个文才出众,又文雅端庄的侄女由许防亭收入家中抚养。

侄女长到20多岁还待字闺中,她立志要找一个才子为夫,可惜许久不遇。

后来,她想出一个主意,写了一篇48个字无有标点的奇文,贴于大门外墙上,若谁能断句成诗,便嫁给他为妻。

其文曰:

“月中秋会佳期下弹琴诵古诗中不闻钟鼓便深方知星斗移少神仙归古庙中宰相运心机时到得桃源洞与仙人下盘棋。

”其文一出,各方才子纷纷前来应试,但没人能解其中之意。

这一天,有一英俊青年来到文前,经一番思考,知道这是一首藏头诗,于是挥笔在旁边写道:

“八月中秋会佳期,月下弹琴诵古诗。

寺中不闻钟鼓便,更深方知星斗移。

多少神仙归古庙(庙的繁体字为廟),朝中宰相运心机。

几时到得桃源洞,同与仙人下盘棋。

”真是绝妙之极,许小姐闻知,即与青年结为夫妻。

这个青年就是后来著名长篇小说《镜花缘》的作者李汝珍。

  

  在湖南省桃源县的古桃花源洞旁,有座遇仙桥,在桥畔的石碑上刻有一首七言律诗,但诗只有七句:

  

  题遇仙桥诗

  

  洞彼仙人下象棋

  

  源始觉星斗移少

  

  桃停期底弹琴黄

  

  到响佳牛郎又冠

  

  得鼓会女织赋归

  

  时钟闻惟静诗道

  

  机忘尽作而几观

  

  全诗的格律平仄都很严谨,但按顺序却念不成句,读不懂。

它的正确读法是从七句诗的中间一个字开始,按顺时针方向向外旋转扩读:

“牛郎织女会佳期,月底弹琴又赋诗。

寺静惟闻钟鼓响,音停始觉星斗移。

多少黄冠归道观,见几而作尽忘机。

几时得到桃源洞,同彼仙人下象棋。

”读后便知,原来这也是一首藏头诗,而且有对前诗的模仿之嫌。

与前诗不同的只是排列方式不同,中间换掉一些字,读的方向有所不同。

又因后诗给出的字数是49个(比前诗多1个字)所以全诗只藏7个字,首句没有藏头字,否则就会多出1个字,而不成七言律诗了。

看来作者也真是不容易也是费了不少心机的。

此诗虽然是一种文字游戏,但它仍有一定的艺术欣赏价值。

有趣的析字联

 析字联把能进行拆分拼合的汉字与富有民族特色的对联融为一体,使之曲折有致而又耐人寻味。

精彩的析字联意趣横生,内涵深远,在给人以语言艺术美享受的同时,还能启迪人们去思考,增知益智,别有一番韵味!

  

  相传,元末朱元璋起兵造反,攻下姑苏城时,朱元璋心潮起伏,想到古为吴地的姑苏如今已被自己攻克,岂不是天意?

于是脱口吟了句:

“天下口,天上口,志在吞吴”。

  

  军师刘伯温深谙朱元璋的心理,听罢莞尔一笑,随即吟出下联:

“人中王,人边王,意图全任”。

  

  在上联中,“天”字下加“口”,就是“吞”字,“天”字上加“口”就是“吴”字,“天下口,天上口,志在吞吴”表明了朱元璋攻克古吴地、今姑苏城时的豪迈心情。

是啊,吞并吴地的心愿已了,朱元璋不由得心潮澎湃,攻克如此秀美、华丽的地方对于他来说竟然如同探囊取物,这可能是上天要让自己独霸天下,当皇上了。

而下联中,“人”字下加“王”是“全”字,“王”字边加“人”是“任”字,“人中王,人边王,意图全任”表达了不管朱元璋在什么地方,都是人中之龙,无论什么愿望都能实现,其意显现了朱元璋壮志凌云的王者风范。

  

  上下联巧析“吞吴”、“全任”之字形,对仗工整,寓意深刻,含蓄隽永,耐人咀嚼。

  

  析字联能描绘人民劳作的场景和自然界发生的事情,并使其具有诗一样的意境。

明朝末年,海南岛有一位秀才赴京赶考,行至桂林地界,借宿在城郊一寺院内。

黄昏时分,他闲来无事便到郊外的街道上走走,但见一老者在卖地方小吃“桂林米粉”,饥肠辘辘的他简直馋得垂涎!

老人家见他舌舔焦唇,欲言又止,料他必定手头拮据,于是便说:

“书生,老朽有一联求对,若能对上,‘桂林米粉’任你吃!

”秀才闻讯,满心欢喜,但一听出句是“八刀分米粉”顿时大惊失色!

眼见得秀才坐立不安仍一筹莫展,老人盛了碗米粉送给他,说:

“不必焦急,吃饱肚子再作道理。

”依然沉湎于思考中的秀才机械地把米粉囫囵吞下后,匆匆揖谢老人便满面羞愧地跑回寺院中了。

  

  倒卧榻上,秀才并无睡意,辗转反侧,冥思苦想。

时过三更,朦胧中忽听古钟声响,秀才不知何事,连忙披衣下床欲看个究竟,却原来是梁上一只硕鼠碰掉墙头的砖块砸响了古钟。

钟声敲开了秀才的思路,他心头一亮,眼前情景与自己千里赴考的情景自然而然地联系在了一起,对句也油然而生:

“千里重金锺”。

  

  次日天未亮,秀才谢别寺院方丈后直奔城郊街上找到卖米粉的老人,朗声诵道:

“八刀分米粉;千里重金锺”。

  

  这一念,直把老人家乐得见牙不见眼!

他再一次把一碗香喷喷的“桂林米粉”端给秀才:

“金钟奏鸣,金榜题名,此番进京你定能高中!

”还真巧,秀才赴考果然独占鳌头!

  

  老者的“八刀分米粉”乃连环析字——“八刀”为“分”,“分米”为“粉”,老人巧妙地利用析字描绘了自己日常做米粉的场景,十分形象。

秀才的对句“千里重金锺”也是连环析字——“千里”为“重”,“重金”为“锺”,它描绘了秀才所遇到的情景:

千里赶考,硕鼠碰掉墙头的砖块砸响了古钟。

  

  卖米粉老人的出句和秀才的对句都暗合当时的场景,又都连环析字,十分精巧,耐人思考,不由得让人对能拆分拼合的精妙汉字感叹不已、惊叹不已。

有趣的荔枝联

“荔枝枝枝枝映水,菱角角角角朝天”。

  

  这是荔枝之乡增城广为流传的一对荔枝名联。

这对名联背后流传着一个名人与荔枝的故事。

  

  明代嘉靖年间,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官至吏、礼、兵三部尚书的湛甘泉(若水)把福建游仙凤亭的良种荔枝核带回家乡广东增城沙贝(今新塘),交给乡人到四望岗上培植。

十多年后,四望岗荔枝成林,人们把这种清甜爽口的荔枝叫做“尚书怀”。

  

  一年夏天,湛甘泉讲学回到家乡,见到“尚书怀”荔枝不但在四望岗漫山红遍,而且村前村后,田头河边也丹果累累,不胜欣喜。

一日,他在东江河边一个荔枝园里,见到那些伸出水边的荔枝枝丫挂满丹果时,便触景生情,要为荔枝撰副好联。

  

  “荔枝枝枝枝映水”,上联脱口而出,但下联总觉得不满意。

这时,随从的学生向他建议,干脆以品荔为名,设个荔枝宴会,邀请各方文人墨客共聚一堂,品荔会友,共对下联。

  

  学生的话一出,甘泉连声说好。

“以荔会友,吟诗赋对,何乐而不为!

  

  几天后,甘泉府上雅士满堂,大家谈笑风生,开怀品荔。

其间,甘泉将对联之事托出,向大家诚求下联。

  

  “荔枝枝枝枝映水……”,甘泉的话一出,座上一名后生便应声而上,“菱角角角角朝天”。

  

  荔枝对菱角,映水对朝天,对物贴切,声韵工整。

甘泉拍案叫绝。

这时人们才注意到应对者是增城县举人胡庭兰。

在场的文人墨客也纷纷说好。

  

  当晚,甘泉盛宴款待客人,并吩咐家人,给每位客人送上一筐新鲜的尚书怀荔枝。

席间,一位骚客又提出一个新的上联:

“荔枝红挂绿……”;可是,一直没有人应对。

  

  散席前,甘泉对大家说:

“今日胡举人对了我的上联,我要犒赏荔枝十箩,连同用红帖写成的对联,明天专程派人送到胡府上。

至于‘荔枝红挂绿……’,如果有人对上下联,我将加倍犒赏!

  

  600多年过去了,每逢荔熟时节以荔会友已成了增城的习俗,但“荔枝红挂绿”的下联好像至今还没有人对上。

四季妙对趣联

古往今来,一些文人墨客喜欢把“春夏秋冬”四个时令季节,巧妙地嵌入对联中,增添了对联的趣味性、欣赏性。

唐代诗人白居易被贬江州时借联抒怀,乐观面对现实境遇:

“南檐纳日,冬如春暖;北户迎风,夏似秋凉。

  

  联坛流传一副以四季入联古代的妙联:

“冬夜灯前,夏侯氏读春秋传;东门楼上,南京人唱北西厢。

”令人拍手叫绝的是,此联用复姓“夏侯”、书名《春秋》、地名“南京”、剧目《西厢记》与“春夏秋冬”四季名和“东西南北”四方位完美地结合起来,贴切自然,天衣无缝。

  

  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也工对句,据说有位联友出联求对:

“大小子,上下街,走南到北买东西。

”金圣叹见他用四个方位词入联,便巧妙地运用“春夏秋冬”四个节令嵌入联中:

“少老头,坐睡椅,由冬至夏读《春秋》。

”上联的“东西”是化方位词为名词,下联的“春秋”有异曲同工之妙,是化季节词为古籍名,这样精妙的对联并不多见。

  

  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任山东潍县县令时,有一次一个穷秀才前来告状说:

“愚生为主家公子教书,双方议定每年俸金八吊。

我执教已一年,主人却分文不给,说我不会教书,求大人做主索讨学俸。

”郑板桥听后对秀才说:

“你是真才实学还是才疏智浅,且让我出个上联考考你。

”于是他指着悬挂于堂上的一盏大彩灯吟出上联:

“四面灯,单层纸,辉辉煌煌,照遍东西南北。

”秀才听罢思考片刻,用下联道出他一年四季辛苦的状况:

“一年学,八吊钱,辛辛苦苦,历尽春夏秋冬。

”郑板桥听他对句不仅工整,而且情真意切,遂聘请秀才到县衙给自己当助手,并责令那个赖账的豪绅加倍偿付学费。

  

  清代四川有名的才子李调元也是个对句高手,有一年他与夫人久别天涯,大难不死,夫妻团聚之时,夫人情不自禁地吟出上联:

“月圆月缺,月缺月圆,年年岁岁,暮暮朝朝,黑夜尽头方见日。

”李调元听罢,也以同样心情用“春夏秋冬”嵌联吟对:

“花开花落,花落花开,夏夏秋秋,暑暑凉凉,严冬过后始逢春。

”这副妙联用反复、重叠手法表达悲欢离合的真爱挚情,至今仍为人赞美。

  

  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为扬州“乐善庵”撰一联:

“有月即登台,无论春秋冬夏;是风皆入座,不分南北东西。

”此联至今脍炙人口。

清乾隆年间,江西萍乡才子刘凤诰进京赶考,得中探花,但因其貌不扬,乾隆皇帝亲自出对试其才:

“东启明,西长庚,南箕北斗,朕乃摘星手。

”才华横溢的刘凤诰当即应对:

“春牡丹,夏芍药,秋菊冬梅,臣为探花郎。

”一个以“东西南北”四方星宿巧出奇题,天子天象,气势不凡,一个用“春夏秋冬”四季名花应对,尤其后三字的“探花郎”一语双关,令人击掌赞叹。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将四时农事活动镶嵌入对联不但多,而且含有启人深思的哲理。

例如:

“春夏秋冬春为首,莫忘耕耘;梅桃李杏梅占先,要问收获。

”这副对联勉励农家人要不误农时,抓好春耕生产。

还有一副对联也是劝告人们一年四季毋忘生产、销售对接,颇值得品味:

“南来北往,货物流通,遂成东镇西市;春耕夏锄,禾苗生长,才有秋收冬藏。

  

  善于将四季嵌入对联进行广告宣传,是文化人的拿手好戏。

明代诗人唐伯虎替某酒店书写过一副很有气魄的广告对联:

“酿成春夏秋冬酒;醉倒东西南北人。

”日前,一位联友向我推荐他在杭州西湖“仙乐处酒家”看到的一副对联:

“翘首望仙踪,白也仙,林也仙,苏也仙,我今买醉湖山里,非仙也仙;及时行乐地,春亦乐,夏亦乐,秋亦乐,冬来寻寒风雪中,不乐亦乐。

”这副对联除了妙将“仙乐”嵌入联语外,上联句句用“仙”,白、林、苏分别隐指李白、林逋、苏轼三位善饮的酒翁,下联句句含“乐”,整副对联仿佛一幅心旷神怡的四时行乐图。

有趣的修辞故事

双关利用语音语义的条件,故意使某些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中临时具有双重意义的一种修辞手法。

实际上是言在此而意在彼。

  

  明代著名学者金圣叹因一宗案件被判死刑,临刑前,他的儿子前来送别。

金圣叹看见儿子,心中很是悲苦,于是随口吟出一句上联:

“莲子心中苦。

”儿子因过分悲痛,好久也没对出下联。

金圣叹又念出了下联:

“梨儿腹内酸。

”儿子听了更加悲痛。

金圣叹的这副对联用的是谐音双关,“莲子”实指“怜子”,“梨儿”实指“离儿”,含蓄地表达了心中的伤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