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日报评论版调研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063388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9.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日报评论版调研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江西日报评论版调研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江西日报评论版调研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江西日报评论版调研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江西日报评论版调研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日报评论版调研报告.docx

《江西日报评论版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日报评论版调研报告.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西日报评论版调研报告.docx

江西日报评论版调研报告

江西日报评论版调研报告

目录

一、样本选择

二、评论版版面基本信息

三、稿件分析

(一)、时评·网事版(评论版)新闻评论分析

1、新闻评论的对象、领域、指向性分析

2、评论版新闻评论内容分析

3、文本分析案例——《保护水资源不必拿价格说事》(原创)、《罚款能否告别“中国式过马路”》

(二)、非评论版新闻评论分析

1、非评论版新闻评论的对象、领域、指向性分析

2、非评论版新闻评论的内容分析

3、文本分析案例(赣鄱时评)——《让不闯红灯成为习惯》(原创)、《不折不扣落实八项规定》蒋希华(原创)、《让“好人好报”蔚然成风》

四、报网互动

五、与湖北日报的对比

六、总结与建议

附录:

文本分析稿件全文

一、样本选择

江西日报的评论比较少,平均一个月有两个评论版。

为了能更清楚地了解江报评论特征,我们选择观测样本为六个月,即从2012年12月下半月至2013年5月上半月,同时为避开国家重大政务,我们将“两会”期间的评论剔除,最终的观测样本为2012年12月下半月、2013年1月、2月、3月第一个星期和最后一个星期、4月和5月上半月江报的所有评论。

二、评论版版面基本信息

①【点击查看江西日报时评版图片】

②【点击查看江西日报要闻版图片】

江西日报为对开6栏大报,设有专门的评论版——“时评·网事”版、还采用零散地配评论形式。

刊登的版位固定在B3/B4版,评论版每月出2—4版,评论版出刊时间在周五。

“时评网事版”(评论文章没版共计6篇)划分明确、形式多样化,且有固定的四大子栏目,分别是:

热点聚焦(1篇稿件)、画里有话(1篇)、博客Show(3篇)、一周之最(由最in语录、最hot事件、最cool点评(1篇)组成)。

这几大栏目所处的位置以及各自容纳的稿件数量固定。

本版跨栏编排,版面有线条、文字、图片、符号。

采用新闻图片、漫画与文字混排的方式呈现文章,暂无广告刊登。

评论专版的评论文章无固定的主创人员,在我们观测的时间内出现的评论文章作者有89位,出现较多的作者是余正燃、杨敏。

杨敏是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余正燃则主要从事网络时评。

而江报原创的评论文章多刊发在A2要闻版的“赣鄱时评”(每周3—5篇),文章选题偏时政。

主创虽然不固定,但是本版的责任编辑是固定的且时间很长,从2006年江报开通电子报至今,其责任编辑一直是林雍,且留有电话、邮箱(在2013年12月15日之前会注有邮箱linyong1205@)

在观测时间内,暂无话题策划(节假日、党政会议除外),所刊载的新闻评论稿件的新闻事实无江西本地新闻,但有刊载的评论内容间接与江西有关,如4月下旬刊发的《在信息透明中理性应对H7N9》、《向中国式过马路说不》文章。

三、稿件分析

(一)、时评·网事版(评论版)新闻评论分析

1、新闻评论的对象、领域、指向性分析

“时评·网事”是江西日报评论主要聚集的版面,在观测范围内共有10个评论版,62篇文章。

运用内容分析法,从评论对象、评论领域、评论指向、评论时效四个方面对评论文章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表1评论对象:

评论对象

人物

事件

现象

其他

领导干部

普通群众

弱势群体

文章数量

4

2

3

25

16

12

比例

14.5%

40.3%

25.8%

19.4%

表1显示,“时事·网评”的评论对象主要是事件,占40.3%,对人物进行评论最少,9篇,其中“弱势群体”主要为农民工,“其他”主要包括观点、发展趋势、政策条款等。

表2评论领域:

评论领域

社会

政治

经济

文化

法制

文章数量

37

9

9

5

2

比例

59.7&

14.5%

14.5%

8.1%

3.2%

表2显示,“时事·网评”评论集中在热门的社会领域,对文化、法制则较少涉及,其中文化部分包括幼儿园及中小学教育和一些文化现象,共五篇。

表3评论时效

评论时效

当日

1日

2日

3日

4日以上

无明显时效

文章数量

0

6

10

19

13

14

比例

0

9.7%

16.1%

30.6%

21.0%

22.6%

表3“评论时效”选项中“无明显时效”主要是评论作者观察或经历的现象和事实,或是一些“近日”的社会现象和事件,无明确时间。

表3显示,无对当日发生事件的评论,而对发生在3日前的事件评论的最多,19篇,占总篇数的30.6%。

表4评论指向

评论指向

赞扬

批评

阐释

建议

其他

文章数量

4

16

18

12

12

比例

6.5%

25.8%

29.0%

19.4%

19.4%

表4显示,评论指向主要是批评和阐述,各占总篇数的25.8%、29.0%。

“其他”主要包括客观陈述和政策解读。

综上,从2012年12月下半月至今年5月中旬,江西日报“时评·网事”版的评论主要是对事件的评论,其次是对现象的关注,所涉及的领域比较窄,大体可以归入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法制等五个方面,评论题材不平衡,偏向社会方面,对其它方面的关注比较少。

评论指向大都是批评或者是阐释,所评论的事件大多发生在3天前。

2、评论版新闻评论内容分析

从稿件内容来看,江西日报的评论多为转载,原创较少,62篇评论中转载的有46篇,原创的只有16篇,转载评论占所有评论的74%。

江报评论的稿件来源很多,主要来源于权威媒体。

在我们的观测样本中,首要来源是新华网和《新京报》,分别为6篇,其次是《中国青年报》5篇,还有《京华时报》、《北京晨报》、《新华每日电讯》也颇受青睐,皆为3篇。

还有其他来源如《扬子晚报》、《西安晚报》、《人民日报》和人民网等。

尽管江报的评论多转载自其它媒体,但这些转载的评论存在很大问题。

首先,转载稿件均没有注明稿件来源,只有在网上自行搜索才可以看到它的最早来源。

其次,存在作者名字被改的现象,如4月19日刊载的《28小时13次CT看病怎能不贵》,原稿来自4月13日的东方网,作者是钟学城 ,但在江西日报上文章作者变成吴龙贵。

另外,原文标题、内容被删改,如2月8日的《廉俭作风要经得住“年终考”》,在2月3日新华网上刊登的原名为《“廉不廉,看过年” 廉俭作风要经得住“年终考”》,还有最早来自于中国青年网的4月10日刊载的标题为《抗日剧可以“裸”,但要“裸”得其所》的评论,在江西日报上再次刊载时,题目却改成《抗日剧要裸的其所》。

2月8号刊载的评论《世界再大,也要回家》,原文来自于嘉兴日报,而江西日报的这篇删去了作为全文引子的第一段。

江西日报对文章标题、内容的删改虽然不会影响文章整体意思的表达,但是转载或是删减文章均应注明,这不仅是法律的要求,更是对作者权利和读者知情权的尊重。

而且,江报电子版所依托的大江网在其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中规定“凡本网注明‘大江网讯[XXX报]’或‘大江网-XXX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江西日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大江网·XXX报”。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江报明知转载须注明来源却没有做到,是其评论版最显著的问题。

对于时评版上的原创评论,其格式基本一致,每一篇评论都有一个新闻由头,后缀X月X日,XX报纸或网站。

而文章总体来讲层层递进,依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基本结构展开。

但因江西日报没有固定的评论员,不同作者的写作论证风格各异,所以论证方式和写作细节结构差别很大,无法总结其精准特点,但是有些评论的写作手法很有特色。

例如,评论《优待独生子女家庭是国家应尽责任》运用了分析推理的论证方法,《不能让“楼倒倒”压碎公众安全感》一文运用了对比的论证方法,《耶鲁哥》运用了批驳的方法进行论证,《是什么风吹到了抗震房?

》则运用了归谬论证法。

3、文本分析案例——《保护水资源不必拿价格说事》(原创)、《罚款能否告别“中国式过马路”》

保护水资源不必拿价格说事(林坤)

自去年全国进行了阶梯电价的改革之后,气价、水价也在酝酿着新一轮的价格调整。

比如这两天中国水务董事长王文柯就公开表示,“水价至少要提高十倍才行,到30到40元一吨,我坚决支持水价上涨。

”(4月15日新华网)

  企业要求水价提高十倍的理由,是“现在要以节约水源为目的,来决定供水的价格”,只有“通过较高的水价收费,才能有效遏制居民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水资源浪费的情况”。

对此清华大学水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涛进行了解释,称“水价虽然提高到30-40元/吨,但并不是指代老百姓交的水费价格,收缴的水费将有一部分作为补贴”。

  也就是说,居民用水肯定不会真涨到30元一吨。

不过既然整体提价十倍,无论是居民、商业、还是工业用水,肯定都会“水涨船高”,无非是波动的幅度大小不同而已。

在这里,王文柯认为现在的水资源一是紧缺,一是浪费。

而他开出的药方,就是提高价格。

通过提价来抑制需求,的确能立竿见影。

可是也有两个问题值得考虑:

第一,水资源是否适用于借助直接提价来达到节约之目的?

第二,要改善水资源一面紧缺一面又浪费的状况,价格调整是否是唯一可行之途径?

前者关乎其合理性,后者关乎可操作性,而这二者的公开论证和调查探讨似乎都并不充分。

(文章节选前四段,全文请点击→)

点评——《保护水资源不必拿价格说事》是江报的一篇少有的原创评论,虽然作者不供职于江报,但我们认为本文是一篇好的评论,它采用波浪式结构——从不同侧面(价格供需理论、提价的合理性、提价的操作性)来揭示不要保护资源为幌子提价,并且作者还提出了解决问题办法:

政府应转变观念,首先提供良好的服务再说提价的事情。

采用归纳法进行论证,以一般的价格与供求关系为基本原理,从几个小层次进行论证,提出政府以保护水资源为借口进行涨价的不合理性的结论。

并且在文章最后作者对政府提出了建议。

论证严密,条理清晰,多角度解析。

肯定价格对需求的影响,但接着又从合理性以及可操作性上单纯靠提价节约用水不是一个好的选择最后从一些社会现象(以保护资源为借口涨价)上谈对涨价政策提出质疑,希望相关部门检讨自身(莫与民争利)。

文章数论结合,有很强的的说服力,体现了党报对政府部门的监督。

行人闯灯罚款10元能否告别“中国式过马路”(杨颖转自人民网)

昨天,北京市交管局宣布,即日起通过纠正、教育、批评和处罚措施,全面治理行人及非机动车交通违法行为。

其中,对带头闯灯者将处罚没商量,行人罚款10元,非机动车罚款20元,均为现场处罚。

(4月9日京华时报)

罚款虽小,整治陋习事大。

10元钱罚款虽不多但是一种导向,更传递这一种信号,那就是让一些肆无忌惮的行人知道了行人不遵守交通法则一样要受到法律制裁。

有数据显示,我国每年超过10万人死于交通事故,其中有八成是由于行人或非机动车违章造成的。

笔者认为,行人闯红灯,不仅影响城市环境和交通秩序,为城市文明形象丢分,而且严重威胁他人生命财产安全,此番北京将整治行人违法明确纳入秩序整治重点实属必要。

(节选前三段,全文请点击→)

点评——而《罚款能否告别“中国式过马路”》较其他评论稍次,针对北京出台的罚款措施做出的评论,文共四段,首先认为应该进行处罚以整治恶习,后面陆续提出交通事故之多、行人从众心理治理难但也怕处罚,天安门罚款有效来论证。

这几部分应是并列关系,交通事故之多是征兆关系推理,行人不守规则而致交通关系频发,非治不可,行人从众心理是看清本质的分析,虽然仍落俗套,天安门对扔垃圾、吐痰罚款之例是为类比。

最后指出必须常态化而不能一阵风,还提出了擒贼先擒王的执法策略——我是跌了眼镜。

从内容山的意见来说,看完全文才能知道作者的完整意思。

开门虽见山,但未见全山。

论证一般,分析不严密。

(二)、非评论版新闻评论分析

1、非评论版新闻评论的对象、领域、指向性分析

选择2012年12月下旬到2013年5月上旬期间的非时评版评论为监测对象,共36个版,37篇,以内容分析法,从评论对象、评论领域、评论问题、评论指向、评论时效五方面对文章进行统计,结果如下:

表1评论对象

评论对象

人物

事件

现象

其他

领导干部

普通群众

弱势群体

文章数量

15

6

2

7

5

2

比例

72.2%

18.9%

13.5%

5.4%

37篇文章中共有28篇评论对象是人物,其中针对领导干部的比例最大。

其他两篇是关于如何写好文章和怎么算阅读量的评论。

表2评论领域

评论领域

社会

政治

经济

文化

体育

文章数量

11

19

2

4

1

比例

30%

51%

5.5%

10.8%

3.7%

政治领域的文章共19篇,占51%,主要涉及政府官员的的作风建设、行政能力提高、政治制度的完善等问题。

30%是关于社会问题,主要涉及倡导社会弘扬奉献精神,灾后救助等内容。

表3评论问题

评论问题

依法行政

反腐倡廉

科学管理

群众生活

教育

文章数量

3

8

10

5

1

比例

8.1%

21.6%

27%

13.6%

2.75%

评论问题

社会治安

社会心理

可持续发展

市场经济秩序

其他

文章数量

2

3

2

2

1

比例

5.4%

8.1%

5.4%

5.4%

2.75%

非评论版评论所涉及问题广泛,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类,关于政府的依法行政、反腐倡廉、科学管理。

比例是56.7%。

第二类,群众生活、教育、社会治安、社会心理。

比例在30%左右。

2013年4月20的雅安地震后,关于灾后的救援、建设及关注受灾群众的心理也成了评论的一个重要报道对象。

第三类,可持续发展,市场经济秩序。

比例最小,占11%。

表4评论指向

评论指向

赞扬

批评

阐释

建议

其他

文章数量

10

3

9

12

3

比例

27%

8.1%

24.3%

32.5%

8.1%

表4显示,批评指向主要是朝向建议、赞扬和阐释,分别占32.5%、27%和24.3%。

批评的占8.1%。

表5评论时效

评论时效

当日

1日

2日

3日

4日以上

无明显实效

文章数量

1

3

0

1

6

26

比例

2.7%

8.1%

0

2.7%

16.3%

70.2%

表5显示,非评论版评论时效性不强,70.2%的评论无明显实效。

4日以上的占16.3%。

当日、1日和3日所占的比例都很小。

综上,从2012年12月下半月至今年5月中旬,江西日报非评论版的评论主要是对人物的评论,且领导干部占大部分,所涉及的领域比较窄,对政府官员的的作风建设、行政能力提高、政治制度的完善等的评论较多,评论大多指向建议和赞扬,时效性不强。

2、非评论版新闻评论的内容分析

江报出现的新闻评论除时评·网事版外的专门评论,大多集中在要闻版的赣鄱时评(A2版)。

从论证方法来看,非时评版的评论比较偏向于使用归纳和类比这两种论证方法。

比如1月份的《能“问”出成效就该“问”》、《让群众唱民生工程的主角》、《让“好人好报”蔚然成风》和2月的《治理雾霾也要老虎苍蝇一起打》等都用到了归纳论证的论证方法;4月份的《让不闯红灯成为习惯》《带头是最有力的动员》、《“跪求”与“跪劝”》以及5月份的《慵懒之风务必根治》也都运用到了归纳论证的方法。

而4月份的《防灾是最大的民生工程之一》和《管好“现管“》则是类比论证的运用。

1月份的一篇名为《要有讲真话听真话的勇气》文章,在第二段中举了对建设三门峡大坝有微词的专家被戴上了右派的帽子,原安徽省副省长王怀忠作假等事例,是一种类比论证,说明讲真话难的状况;而第四段中举了林徽因、梁思成、梁从诫一家三口敢于直言的事例,说明社会责任感应该是每个人应有的担当,与第二段中说假话、作假的事例形成鲜明对比,由此进一步强调了有社会责任感的能讲真话的观点,属于归纳论证。

从总体来看,这些评论文章多使用“一事实,二议论,三号召”的行文结构,先简单叙述一下新闻事件,再进行简单议论,最后发出倡议号召,告诉读者应该怎么做。

在说理时,这些评论擅长使用层层递进的方式,一层一层进行剖析解读,这在我们的这几个月检测的很多评论文章中都可以看到。

像在文章《化繁为简不简单》中,作者从“简是简省,简朴”和“简是简要,简短”两个方面来对这个论点进行分析,层次分明,也使逻辑思路更加清晰流畅。

从文章特色来说,有一点是显而易见的,就是教育意味非常浓,特别是政治教育性比较强,这也正是《江西日报》作为党报的性质体现。

就1月来说,像《能问出成效就该问》、《庸官当治》、《要有讲真话听真话的勇气》、《让群众唱民生工程的主角》、《忧患意识不可少》这样的文章,但看题目也能大致猜测内容是怎样的了,主要针对对象就是党政机关领导干部。

就文章内容来看,文章的政治说理性很强,官方正统意识宣传占很大成分,有些文章带有一种训斥的口吻,读来令读者多少有几分反感和抗拒(某学生语),恐怕说服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有一篇题为《慵懒之风必根治》的评论文章恰好印证了上述的观点,文章出现“一个干部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规矩早已有之,且说的明明白白”的话,作者似乎把那些作为读者的党政干部当作了“小学生”来训斥了,语气似有所不妥。

江报非时评版的评论时评时常会以某些口号作为论点,如“治庸官”、“听真话讲真话”、“忧患意识”、“提倡节俭”、“简文风”、“为官断财念”等等,道理是讲了,但论据并不充分或者论据年代过于久远,缺乏现实针对性,导致语言感染力及说理的有效性有所欠缺。

还有些文章语言过于口语化,带有过于明显的感情倾向色彩。

如4月份的一篇题为《让不闯红灯成为习惯》的文章中,“在一些城市街道的十字路口,站立着若干“志愿”维护交通秩序的兄弟姐妹。

这些兄弟姐妹,有的忠于职守,规劝、摇旗”中“兄弟姐妹”这个词语欠妥,感觉用词过于随意,即使作者对这些志愿者有赞许的倾向,但不应使用“兄弟姐妹”这种躲在口语中出现的用词,这样的使用也是把读者的文化素养及阅读能力低估了。

同时,在这些所谓的时评中,使用的事例有时过于陈旧,经常动不动就拿建国初或建国前的人物(如方志敏、焦裕禄、毛泽东等等)举例子,甚至还会用司马光、《论语》来做事实论据,作者的文学修养虽由此可见一斑,但时评的时代性却比较缺失,由此导致时评的社会价值就难以更多的体现。

3、文本分析案例(赣鄱时评)——《让不闯红灯成为习惯》(原创)、《不折不扣落实八项规定》蒋希华(原创)、《让“好人好报”蔚然成风》

让不闯红灯成为习惯杨敏

鉴于城市街头乱象丛生,一场声势浩大的整治“中国式过马路”行动,正在许多城市如火如荼地展开,交警、协管员、志愿者齐心协力,对相关路口予以严防死守。

不过,“中国式过马路”现象由来已久,绝非三两天就可解决的易事。

面对严密的防守和那耀眼的红灯,一些行人熟视无睹,依然大步流星朝前行进。

在没有培养起人们珍视生命、遵守法规、文明出行意识的前提下,整治“中国式过马路”真的很艰难、很尴尬,且有可能演变成一场猫抓老鼠的游戏。

按理说,红灯停、绿灯行是妇孺皆知的常识。

之所以设置红绿灯,本是城市的管理者为了让人口集聚度极高的城市运转有序,而这种秩序,只有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去严格遵守方能奏效,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才能得以保障。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是不可以替代和不可逆转的,是人得以存在的体现。

令人费解的是,面对危险,甚至于会失去生命的危险,有的人就是不肯停下脚步等候那几分钟。

结果导致城市秩序乱了,各种危险系数增加了。

迫于无奈,管理者只好采用人管人的方法来整治:

口劝手拦加以金钱处罚。

管的人累得够呛依然难以管好,被管的人心不悦口不服屡屡再犯。

陷入尴尬的管理办法究竟能持续多久?

(节选前五段,全文请点击→)

点评——剥笋式结构——由表及里,由果及因,层层深入,揭示主题。

文章首先陈述中国式过马路的现象,接着分析存在这种现象的原因(不肯停下脚步等候那几分钟、,抄近道大概也是人的一种本能),判定中国式过马路的危害性,最后提出作者的呼吁和建议(处罚、个人信用档案)

论证:

采用了归纳法来论证文章的观点。

从个别知识的前提推出一般知识的结论

文章从社会管理、行人的一般思维方面结合在一起进行论证,中国式过马路为何存在,反思,依此采取的对策。

最后发出呼吁。

但是个人觉得,本篇文章题目让人捉摸不透,让不闯红灯成为习惯这题目是呼吁,不具有战斗性,习惯是个很中性的词语,题目的主语明确指向了对行人的不满,但是又很暧昧,没有直接说出闯红灯是违反交通规则,法律意识不强,标题停留在对行人道德上的谴责与建议,不具有强制性。

不折不扣落实八项规定蒋希华

日前,中纪委通报6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典型问题,强调要加大惩处力度,对违反八项规定的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综合运用纪律处分和组织处理等手段,不仅要严肃追究直接人员的责任,而且要依据规定对有关领导进行问责,同时在经济上予以退赔。

这一举措,彰显了中央严抓作风建设的坚强决心,也警示各地各部门对八项规定必须认真贯彻、切实执行,绝不能搞形式、走过场。

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以来,会议“瘦身”、出行从简、杜绝浪费……从中央到地方新风扑面,令人振奋。

然而,一些地方依旧存在的铺张浪费、以权谋私等作风顽疾,暴露出少数领导干部执行中央八项规定还存在以下不良心态:

其一,无所谓心态。

有的单位领导认为工作作风是小事小节,不影响大局,因而思想上不够重视,行动上更是慢半拍;有的则不以为然,“只说不做、虚晃一枪”,或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那一套;等等。

这些问题值得警惕。

(节选前三段,全文请点击→)

点评——本篇文章以中纪委的通报为引子,指出在作风建设中存在的部分问题和实施办法。

文章在分析“不良心态”时不可谓不到位,在论及药方时“雷声”不可谓不大。

然而,文章形式八股,内容官样,语气说教,难以卒读,虽有时评之形,却无时评之实,更无时评之魂!

让“好人好报”蔚然成风

为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好人、回报好人、争当好人的浓厚氛围,省文明委决定对我省生活困难的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进行帮扶。

昨日,本报刊发了《关于帮扶生活困难的道德模范及“身边好人”的公示》,在社会上引起热烈反响。

这是一件回报善举、厚待好人的大实事、大好事,对于弘扬社会正气、倡导文明新风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江西是英模辈出、好人频现的一方热土。

从舍生忘死舍己救人的曾庆香、张学森到冲锋在前抗洪抢险的熊斌、陈水印,从“火海英雄”谭良才和王茂华翁婿到救人不留名的蔡明飞和蔡杜怡父子,从生命不息奉献不止的石秋杰到见义勇为勇斗歹徒的朱贤度,从“网络妈妈”刘焕荣到“最美乡村医生”陈凡经……他们是光耀赣鄱的道德丰碑,是感动中国的响亮音符。

他们的奉献是发自内心的,他们的付出是不求回报的。

但是,无私奉献不等于“好人吃亏”,不求回报不等于“英雄落泪”。

他们是高尚的人、伟大的人,同时也是我们身边的普通人、平凡人,也有着基本的生活需要和精神需求。

特别是对于生活困难的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全社会都有责任、有义务去回报他们、帮扶他们,为他们排忧解难,切实减轻他们的生活负担,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因此,全社会在学习他们、崇敬他们的同时,还应该关心他们、关爱他们。

不仅要把鲜花和掌声献给他们,而且要把关爱和温暖送给他们;不仅要从精神层面进行激励,而且要从物质层面进行奖励;不仅要从政治层面进行关怀,而且要从生活层面给予帮扶;不仅要开展一时、一事的帮扶活动,而且要建立长效机制,形成常态管理。

 让有德者有得,让好人有好报。

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本身就是正能量的“传感器”。

他们为社会奉献着温暖和正能量,党和政府又在帮扶他们的过程中传递着温暖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