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062786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55.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docx

《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docx

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课程综述】

  本课程着重阐述当代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发展变化、趋势与特点;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与作用;以及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和推动构建和谐世界的努力。

重点是当今世界经济政治发展的趋势、特点及国际斗争的主要问题;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和推动构建和谐世界的努力。

【框架体系】

  本课程是以专题的形式出现的,共有14个知识点:

两极格局解体。

世界多极化。

经济全球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

综合国力竞争。

大国关系。

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

地区热点问题。

联合国等主要国际组织的地位、作用和面临的挑战。

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和作用。

南北关系。

南南合作。

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

推动构建和谐世界。

  可以划分为四块:

  第一块,前四个知识点,主要阐述当代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发展变化与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趋势,包括两极格局从形成到解体(格局)、世界多极化(世界政治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世界经济发展趋势)。

  第二块,从第五个到第九个知识点,主要阐述当今世界经济、政治发展的特点,包括综合国力竞争(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特点),以及大国关系、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地区热点问题、联合国等主要国际组织的地位、作用和面临的挑战等(当今世界政治发展的四个特点)。

  第三块,从第十个到第十二个知识点,主要阐述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和作用,包括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和作用、南北关系、南南合作。

  第四块,从第十三个到第十四个知识点,主要阐述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和推动构建和谐世界的努力。

这是本课程的重中之重。

  【复习建议】

  1.由于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大纲把这门课与“形势与政策”组合在一起,作为一门考试科目,所以,一定要注意本课程中与国际形势联系密切的那部分内容,关注国际热点问题。

  2.要注意把握课程的宏观体系,形成知识链,以应对综合性的题目。

  3.既要全面复习,又要突出重点,特别要注意突出重点,因为本课程只考一道分析题,没有选择题。

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和推动构建和谐世界的内容是重中之重。

  4.要学会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正确的理论、观点和方法分析当今世界的重大问题。

可以通过看真题去体验,也可以通过做练习题去提高。

  一、两极格局解体

  格局是指各种力量对比与组合的结构、态势。

  

(一)世界经济格局

  1.世界经济格局的定义

  世界经济格局,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世界各国和国家集团在世界经济领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结构、态势。

其核心内容是大国或国家集团之间的经济力量对比关系和支配世界经济的权力分配状况。

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取决于各个国家或国家集团经济实力的消长。

  2.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第一阶段:

战后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的美国称霸世界经济领域的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西方主要国家的经济实力发生了重大变化。

德国、意大利、日本这些战败国几乎成了废墟,战胜国的英国、法国也是遍体鳞伤,唯独美国在战争中实力大大膨胀起来。

到1945年,美国独占资本主义世界工业产量的60%,对外贸易的32.5%,黄金储备总量的59%,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本输出国。

与此同时,美国还享有其他任何国家不可企及的经济规模和市场;科技上遥遥领先于别的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大大高于其他老牌资本主义国家。

美国正是凭借这种经济上的巨大实力和强大优势,一步一步地夺取了世界经济霸权。

其基本步骤是:

  第一,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第二,建立以贸易自由化为基本原则的贸易体制,成立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第三,推行一系列“援助”计划,如马歇尔计划以及通过提供“两个安全网”(“军事安全网”和“经济安全网”),加强对欧洲、日本经济的控制;推行“第四点计划”,对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实行新殖民主义政策。

  第四,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经济和技术封锁。

  

(2)战后世界经济格局发展的第二阶段:

20世纪70年代后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进入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发生了巨大的转折。

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有:

  第一,国际金融体系在20世纪70年代初受到了巨大冲击,1971年12月、1973年3月美元两次宣布贬值,标志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

  第二,发展中国家石油斗争引发的能源危机,打乱了国际贸易旧有的价格体系。

  第三,美国逐渐陷入了经济增长缓慢和通货膨胀、失业严重的困境,日本、西欧的经济发展比美国快,美、日、欧的经济实力消长明显。

  伴随着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衰落,欧共体和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两大新的经济中心,世界经济中美国一国独霸的局面开始向美国、欧共体、日本三足鼎立的局面过渡。

1975年召开的第一次西方六国首脑会议(第二年变为七国)是三足鼎立形成的标志。

  苏联在20世纪60年代经济实力也有很大的增强。

这个时期,在拉丁美洲和亚洲出现了一些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并且形成了一支新兴的经济力量。

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兴起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进一步加强了世界经济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是指获得较快发展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它们的工业化取得重大进展,已处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过渡阶段。

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平均年增长率,不仅高于本国历史上的任何时期,而且明显高于西方发达国家同一时期的增长速度。

例如,“亚洲四小龙”,即韩国、新加坡和我国台湾地区、香港地区。

另外在拉美的巴西、阿根廷、墨西哥,南亚的印度等,也都在快步发展。

但是,另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状况却面临更加“边缘化”的危险。

  (3)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第三阶段: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三大区域经济集团化加快发展

  20世纪80年代,在世界经济不稳定、低速增长的大背景下,各种不同类型的国家普遍进行了经济调整和改革。

这种调整和改革促使世界经济格局在90年代进一步发生变化。

从目前看,美国将会在相当长时期内处于优势地位;日本等国的经济实力要赶上美国还须时日;欧洲联盟则可能在较短时间内赶上美国;中国的进一步发展有可能使自己成为全球性的经济大国。

  

(二)世界政治格局  

  1.世界政治格局的定义

  世界政治格局是指国际舞台上各种力量(主要是主权国家和国家集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一定历史时期形成的一种结构、态势。

它是一定历史时期内国际关系的比较集中而概括的表现形式。

  2.雅尔塔体制

  

(1)雅尔塔体制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基础。

战后世界两极格局从形成到瓦解经历了半个世纪。

雅尔塔体制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基础,在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与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雅尔塔体制是美、苏、英三大国首脑主要通过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所确定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

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的前后,反法西斯同盟的主要国家美国、英国、苏联等三国首脑,就如何结束战争、处理战后遗留事务和维护世界和平问题,举行了三次重要会晤,即1943年11月德黑兰会议,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和1945年7月波茨坦会议。

其中最重要的是雅尔塔会议。

三次会议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最终达成一系列的协议或协定,内容包括三大类:

第一类是协调盟国最后战胜法西斯的战略步骤;第二类是确定对战败国处理的原则问题;第三类涉及战后如何维护世界和平与国际安全问题。

这些协议协定及其实施就构成了雅尔塔体制。

雅尔塔体制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国际力量对比的状况。

美洲的美国和西欧之外的苏联,占据了国际政治的中心位置,欧洲在世界政治中的中心地位丧失了、改变了。

  (3)雅尔塔体制评价。

雅尔塔体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表现在它加速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实现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合作与和平相处。

在近半个世纪里,雅尔塔体制对于防止德、日军国主义和法西斯势力的复活,维持欧洲各国的相对稳定,保障欧洲与世界的和平、避免世界战争的爆发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联合国的建立也是雅尔塔体制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各国合作的一个重要标志。

  但是,雅尔塔体制具有少数大国,特别是美苏两大国依据新的实力对比和利益争夺胜利果实的性质,它将大多数中小国家排除在外,甚至无视和公然侵犯其他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损害一些国家的正当权益与利益,因此理所当然地遭到许多国家强烈的抨击与不满。

雅尔塔体制是美、英、苏依据实力划分势力范围、对战后世界秩序重新作出的安排,是大国之间相互妥协的结果,实质是大国划分势力范围。

它为战后美苏两极对峙的世界格局奠定了基础,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霸世界开了先河。

  3.两极政治格局的形成

  

(1)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标志着冷战的正式开始。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直接结果是打破了由欧洲列强主宰世界的局面,美国一跃为世界的头号强国。

美国依仗经济军事实力试图独霸世界。

美国独霸世界的障碍主要来自日益发展壮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为了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美国改变了战时与苏联合作的政策,转而推行遏制苏联的冷战,以遏制社会主义的发展。

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标志着冷战的正式开始。

  

(2)冷战。

冷战是战后国际关系中的一种激烈对抗的形式,是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对峙的一种重要形式。

在冷战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对社会主义国家采用除直接的武装进攻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

1947年,美国提出“复兴欧洲”计划,即马歇尔计划,进一步实现同西欧结盟,遏制苏联。

1949年,美国又提出“第四点计划”,实质是利用援助的方式对不发达国家进行渗透来控制不发达国家,是一种新的殖民主义。

之后,美国又拼凑了“日美安全保障条约”等组织,形成了美国控制下的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包围圈。

1949年4月,美国等12国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北约组织打着集体防御和维护北大西洋区域安全的旗号,实际上是一个旨在遏制苏联的军事集团。

  (3)世界政治形成了两极格局。

面对美国和西方其他国家政治上的孤立和敌视、意识形态上的攻击与诬蔑、经济上的制裁与封锁、军事上的包围与威胁,苏联和人民民主国家不得不奋起自卫。

1947年成立了欧洲九国共产党工人党情报局;1949年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1950年,中苏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同时,社会主义国家之间也纷纷加强政治、经济、军事联系,欧亚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民主国家联成了一片。

1955年5月5日联邦德国正式加入了北约,1955年5月14日华沙条约组织成立。

  至此,在欧洲就形成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对立、在全球就出现了帝国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全面对抗的局面,世界政治形成了两极格局。

两大阵营形成后,在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等方面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4)两极格局的表现。

两极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是西方国家害怕、敌视并千方百计扼杀社会主义国家和蓬勃兴起的世界革命运动,而美国又借此机会谋求世界霸权。

这一格局的特点集中表现在:

  第一,在政治上表现为两面旗帜的斗争,社会主义阵营高举和平、民主的大旗,同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进行了坚决斗争。

  第二,在经济上表现为封锁与反封锁的斗争,帝国主义阵营妄图通过经济封锁的手段来扼杀社会主义国家。

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进行反封锁的斗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并注意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建立友好的关系。

  第三,在军事上的斗争主要表现为“冷战”和局部的侵略与反侵略战争,如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以及柏林危机等。

  第四,在意识形态上的斗争也十分激烈,表现为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的斗争,帝国主义阵营希望社会主义国家的青年一代“和平演变”,社会主义阵营保持着高度的警惕。

  4.从两大阵营的对立到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

  20世纪60年代随着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苏联对外政策的变化和帝国主义阵营内部矛盾的加剧,两大阵营的对峙演变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世界争霸。

  美苏争夺世界霸权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特点:

  

(1)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期,“美攻苏守”。

这个时期,苏联竭力加强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控制,同时利用民族解放运动作为同美国争夺的筹码,妄图实现美苏两家合作主宰世界。

波匈事件、中苏关系的破裂、苏联出兵捷克斯洛伐克以及苏联提出的“戴维营精神”等都充分表现出这一点。

美国在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事件中迫使苏联不得不从古巴撤退,说明苏联的实力还没有达到与美国势均力敌的程度,美国对苏联尚处于攻势。

  

(2)20世纪70年代,苏攻美守。

这个时期,苏联在军事力量方面大大改变了美国占优势的局面。

1972年苏联的军费超过了美国。

1975年欧安会正式承认战后雅尔塔体系所规定的苏联疆界,承认了苏联在东欧的势力范围。

1975年以后,苏联更大规模地在第三世界扩张,特别是1979年竟公然直接出兵入侵阿富汗,使其侵略扩张的行径达到了顶峰。

70年代,苏联咄咄逼人,美国处于守势,广阔的中间地带成为美苏争夺的焦点,军备竞赛不断升级,双方争夺的重点领域是核优势地位。

美苏争霸处于苏攻美守的阶段。

  (3)20世纪80年代,美国重新采取了攻势,苏联处于守势。

进入80年代,面对苏联咄咄逼人的战略进攻态势,美国改变了70年代初期开始实行的战略收缩政策,重新采取强硬姿态,同苏联展开全面争夺。

80年代,苏联争霸的包袱越来越重,经济增长率不断下降。

在军事方面的不断扩军备战和不断的军备竞赛升级,几乎拖垮了苏联。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了“改革与新思维”,开始放弃同美国对抗的政策,这成为两极格局终结的先声。

  (4)20世纪80年代末,冷战结束。

1985年11月,美苏两国首脑举行日内瓦会晤,美苏关系从紧张转向缓和。

此后到1990年赫尔辛基首脑会晤为止,美苏两国首脑会晤了8次,达成了包括中导条约在内的一系列协议。

其中1989年12月的马耳他会晤被认为是冷战结束的标志。

  5.两极格局发生动摇。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世界政治在两极格局的大框架下,开始出现动荡、分化和改组,两极格局发生动摇。

  

(1)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社会主义阵营因中苏关系破裂而解体。

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中苏两党在和平过渡等理论问题上和如何评价斯大林问题上存在着重大分歧。

1958年以后,苏共把中苏意识形态上的分歧扩大到国家关系上来。

1962年12月15日~1964年7月14日,中苏展开大论战。

1965年3月~5月,苏共一手操纵的莫斯科会议的召开,表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内部从政治路线、理论观点的分歧发展为组织上的分裂,从此社会主义阵营不复存在。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不屈服于苏联的压力,坚持独立自主,维护了自己的国家主权和正当的民族权益。

  

(2)与此同时,资本主义阵营因美国、日本、西欧力量对比的变化以及对各自利益的考虑,也四分五裂。

战后初期受到美国控制的西欧、日本,随着经济力量的壮大,在政治上出现独立自主的倾向。

  “戴高乐主义”。

1958年法国戴高乐重新上台执政,在对外政策上推行“戴高乐主义”,反对一味追随美国的做法,坚持恢复法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大国地位和独立自主的方针。

他主张建立法国独立的核力量,努力促进法德谅解,消除宿怨,以实现法德合作,作为西欧联合的轴心。

在与美国的关系上,反对美国充当欧洲霸主,要求在北约组织内与美国平分秋色。

当美国拒绝后,法国毅然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维护法国的国防独立。

对苏实行和解政策。

不顾美国的反对,在西方大国中率先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新东方政策”。

1969年联邦德国勃兰特政府推行“新东方政策”,积极主张同苏联和东欧各国实行缓和和关系正常化的政策,正式承认民主德国,从1970年起先后同苏联、波兰、捷克、匈牙利、保加利亚、民主德国建立外交关系,减少对美国的依赖,奉行更符合德国利益的外交政策。

  日本随着经济力量的增强,政治上也提出相应的要求。

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日本就要求修改日美安全条约以增强自己的独立地位。

60年代日本开始提出“亚洲自主外交”,表明日美关系中日本地位的增强。

同时,日本通过持久谈判收回由美国占领的琉球及小笠原诸岛。

所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两极格局。

  6.世界政治格局开始从两极向多极化发展。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科技革命的发展导致全球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一些国家的兴衰,从而使世界政治格局发生变化。

7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世界政治格局开始从两极向多极化发展。

  这首先是因为西欧实力增强,进一步走向联合。

其次,日本开始追求“政治大国”目标。

在田中内阁上台后,于1972年7月提出以“对美国协调为主轴”,恢复日中邦交为“首要课题”的“多边自主外交政策”,明确表示“日本跟着美国脚步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更是踌躇满志地要求从经济大国而实现“政治大国”的愿望,追求“政治大国”目标成为日本政府的主要国策。

第三,中国坚持独立自主路线,20世纪70年代末又开始改革开放,国家力量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最后,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和第三世界的崛起,不结盟运动和七十七国集团的出现,发展中国家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以及在斗争中成立的各种各样的区域性国际组织,使发展中国家成为国际政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7.雅尔塔体制崩溃,两极格局终结

  

(1)两极格局终结。

进入20世纪80年代,苏联、东欧各国经济发展遇到困难,社会停滞,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苏联的内外政策发生很大的改变,国际上美苏缓和,国内实行改革,但苏联国内改革困难重重。

1989—1990年,东欧剧变、两德统一导致雅尔塔体制崩溃,两极格局基本解体。

1991年12月,苏联解体,美苏两极对峙格局中的一极不复存在,两极格局最后终结。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终结,世界进入新旧格局转换时期。

  

(2)两极格局的终结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结果。

但是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平衡,从而最终决定了旧格局的终结,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8.世界进入格局转换的新时期。

当前世界仍处于旧格局已经瓦解,新格局尚未形成的过渡时期。

这次新旧格局转换具有以下的特点:

  

(1)旧格局的解体没有经过大规模战争,而是在和平条件下进行的。

  

(2)新格局的形成过程将会复杂得多,形成时间也要长得多。

因为现在美国虽然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力图建立单极世界,但它没有足够的力量搞成一统天下,其他主要大国都在争取在世界或地区的主导权,期望建立一个多极世界,但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拥有足够的实力,可单独与美国相抗衡。

因此,在一段时间内,多极化与“单极世界”之间存在斗争,有时甚至是激烈的斗争。

世界各种力量必然要经过长时期的消长、分化、组合的过程,才能重新形成稳定的格局。

目前世界上不确定的因素很多。

  (3)新格局的形成将是一个渐进过程。

各主要大国都在力争对自己有利的世界新格局,为争夺对世界新格局的主导权展开斗争。

斗争的结果将取决于历史的“合力”,在和平时期这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演进过程。

  二、世界多极化

  

(一)世界多极化的定义

  世界政治多极化是指一定时期内对国际关系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等基本政治力量相互作用而朝着形成多极格局发展的一种趋势。

  

(二)多极化趋势必然发展的根本原因(重要考点)

  两极格局终结后,世界并没有出现单极格局,相反,多极化趋势无论在全球或地区范围内,在政治、经济等领域都有新发展。

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孕育于两极格局的演变之中。

  1.当前美国、欧盟、日本、俄罗斯和中国的政策走向与力量对比

  

(1)当前,美国仍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它力求维护和加强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

克林顿执政时期提出的“一个目标”(美国领导地位)、“三个支柱”(经济、安全、民主)的对外战略总构想,实行全球民主化的所谓“扩展战略”,以及“同时打赢两场地区性战争”的军事战略方针,表明了美国在冷战后的战略,实质是要以经济实力为后盾,以军事实力为依托,以“民主”“人权”为旗帜,对外实现“领导世界”的称霸野心。

北约东扩和“日美防卫合作指针”的出台,是实施其战略的重大步骤。

布什上台后,奉行“单边主义”外交政策,采取退出“反导条约”等一系列措施,目的依然在于实现“领导世界”的称霸野心。

这既引起了世界各种力量对多极化的强烈要求,也使多极化趋势出现曲折。

  

(2)欧盟成为影响世界经济政治发展的重大因素。

欧盟的成立与发展大大加强了欧洲的一体化,成为影响世界经济政治发展的重大因素。

欧洲仍是世界最为关注的战略重点。

在原苏联的威胁消失之后,美欧争夺欧洲主导权的斗争随之突出出来。

作为欧盟首富的德国也加快了扮演大国的角色,努力从政治、经济、军事上树立其大国形象。

  (3)日本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加快了向“政治大国”迈进的步伐。

它立足亚太、着眼全球,以经济实力为后盾,以日美关系为基础,通过与各国积极发展关系加强对话,向亚太和世界扩大势力和影响,以跻身于亚太与世界政治大国的行列。

  (4)俄罗斯经济、政治转轨基本完成,目前虽有许多困难,但从中长期看仍是一个世界大国。

它不甘于在国际政治中无所作为的局面,特别是普京任总统以来,转而采取日趋强硬和独立的外交政策。

  (5)中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也是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力量。

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中国发展对外关系的目的是为争取和平、稳定的、有利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国际环境。

  2.多极化趋势必然发展的根本原因。

从以上美国、欧盟、日本、俄罗斯和中国的政策走向、力量对比可以看出,世界正朝向多极化方向发展是一个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

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将不断地向前发展。

多极化趋势必然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各种力量都要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绝不会牺牲或放弃自己的国家利益,屈服于别国利益。

  (三)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的原因(重要考点)

  第一,美国想建立单极世界,但力不从心,中国、俄罗斯坚决反对,欧盟也难以接受,美国霸权主义遭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反对;

  第二,世界各种力量的分化组合以及大国关系的深刻调整有利于多极化的发展;

  第三,科技和经济实力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因素,在科技与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已没有哪一种力量能够全方位占据绝对优势,随心所欲地控制世界;

  第四,经济全球化进程使单极世界构筑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第五,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各国政治地位与作用发生变化,中国综合国力增强,俄国致力于振兴经济和恢复大国地位,发展中国家在调整中发展,欧盟作为一个整体,在全球事务中的影响越来越大,日本经济实力雄厚,有成为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的企图,这些国家与地区集团不约而同地主张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四)多极化格局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当然,世界多极化是在曲折中发展的,多极化格局的形成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这是因为:

第一,美国的霸权主义和构建单极世界的图谋,是多极化趋势发展的最大障碍;第二,世界上冷战思维的继续、南北贫富差距的扩大,以及民族分裂和宗教纠纷等,也会对多极化趋势产生各种干扰和冲击;第三,多极化格局的形成是世界各种力量重新组合和利益重新分配的过程,由此将产生多种不确定因素,世界多极化进程将充满矛盾和斗争。

  三、经济全球化

  

(一)经济全球化的定义

  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现代科学技术进步加快、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加深的情况下,把世界的生产、贸易、金融等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活动相互依存、相互开放。

  

(二)经济全球化产生的原因(重要考点)

  第一,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科技革命推动的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

这是根本的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科技革命的特点是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直接生产力。

新科技革命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加深了各国经济的国际化,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加强了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导致地区经济集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