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粤版初三下册化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049630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59 大小:62.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粤版初三下册化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科粤版初三下册化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科粤版初三下册化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科粤版初三下册化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科粤版初三下册化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科粤版初三下册化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docx

《科粤版初三下册化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粤版初三下册化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docx(5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科粤版初三下册化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docx

科粤版初三下册化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年级

九年级

科目

化学

任课教师

授课时间

课题

6.1金属材料的物理特性

授课类型

新授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科粤版化学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节,主要内容是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合金的特性,及金属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

本节内容为下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作铺垫。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就接触到一些常见的金属,也知道一些常见金属的特性和用途,因此本节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学起来也比较容易,比较好理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金属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2)了解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了解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3)认识合金及其特性,知道几种重要的常见合金。

2.过程与方法

(1)由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对实物性质的讨论导入,让学生了解金属常见的物理特性。

(2)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的一些金属制品材料选择的讨论及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但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实验比较铝合金和铝片的硬度,焊锡和铅、锡的熔点,认识加入其它金属可以改良金属特性,以及合金具有更广泛的用途。

(4)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金属材料等具体事例,让学生认识到金属材料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密切关系。

(2)利用考虑金属的用途除了要了解金属性质的基础上还要考虑如价格、资源、是否美观、是否便利以及废料是否易于回收等因素,让学生形成多方位、多角度考虑问题的观念。

(3)进一步培养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合金的特性

2.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难点

1.培养学生运用探究方法得出相关结论的能力

2.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根据生活经验你所知道的金属制品有哪些?

你见过那些金属制品?

说出他们的元素符号和名称。

学生活动:

写出金属的元素符号和名称。

设计意图:

让学生感知学习的对象,激发学习的兴趣。

小结:

其实生活中常见的金属很多,例如:

展示金属标本。

展示幻灯片,和学生一起讨论,注意引导学生观察金属的颜色和状态。

教师提问:

你知道我们在什么地方使用了金属吗?

想一想,你会发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金属。

学生回答完以后,展示幻灯片,提问:

图片中的生活日用品都是用哪些金属制成的?

交流与讨论;性质决定了用途,反过来用途也可以反映性质,请分析屏幕上的金属制品图片,体现了该金属哪些物理性质?

教师活动:

展示幻灯片,让学生总结。

板书:

一、金属材料的物理特性

1.大多数的金属是银白色的固体(铜是紫红色,金是黄色)

2.金属的熔点一般较高(汞常温是液态)

3.金属的密度硬度一般较大

4.有导电性和导热性

5.有延展性

教师活动:

金属不仅具有以上共性还有各自的特点。

展示幻灯片,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学生讨论交流并提问,投影展示:

1.为什么菜刀、镰刀、剪刀等用铁制而不用铅制?

2.银的导电性比铜好,为什么电线一般用铜制而不用银制?

3.为什么灯泡里的灯丝用钨制而不用锡制?

如果用锡制的话,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学生分组讨论后汇报交流,请学生起来回答。

教师总结投影展示:

物质的用途主要由性质决定,还需要考虑价格、资源、是否美观,使用是否便利,废料是否容易回收利用以及对环境的影响等。

练习:

以下铁的用途中,涉及了铁的哪些性质?

1.铁锭可以轧成铁板或拉成铁丝。

2.油罐车行驶时罐内石油震荡产生静电,易发生火险,因此车尾有一条拖地的铁链。

讨论:

投影展示:

用来铸造硬币的金属材料需要具有什么性质?

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出发回答:

资源丰富,无毒轻便,耐磨耐腐蚀,美观易加工。

提问:

一毛钱硬币是用铝合金制成的,为什么不用纯铝制造呢?

设疑:

那么,什么是合金?

合金的性质与其组分金属有何不同?

合金的应用范围怎样?

我们常用的合金有哪些?

哪些合金最有前途?

阅读:

课本P168~169的内容

归纳:

合金是指由一种金属与其他金属或非金属熔合而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比较:

合金与组成他们的金属性质有什么不同呢?

实验6-1

结论:

填入课本

过渡:

合金的熔点与其组分金属相比,又有何特点呢?

下面我们以焊锡为例,进行研究。

老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回答现象。

老师总结:

合金和组成成分金属相比较:

硬度增大,熔点降低。

讲解:

合金比纯金属具有更广泛的用途。

幻灯片展示:

几种常见合金的主要成分、性能和用途。

过渡:

合金在人类生活和生产中具有极为广泛的应用,尤其是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新的金属和合金一直在被不断的发展和应用。

例如,钛和钛合金就是近30年来引起人们普遍重视和关注的一种新型金属材料。

幻灯片展示:

钛合金以及新型金属材料。

总结本节课内容,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做一个趣味活动,抢答“金属之最”,本活动目的是引起学生兴趣,巩固之前学习的内容。

板书设计:

第六章第一节金属材料的物理特质

一、金属的物理性质

1.常温下多数是固体(汞是液体)

2.都有金属光泽

3.具有导电性和导热性

4.具有延展性(可以拉成细丝,可以展成薄片)

5.金属的硬度、密度一般较大,熔点较高。

二、合金

1.合金:

由一种金属与其他金属或非金属熔合而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2.合金与组成成分相比:

硬度增大,熔点降低

六、练习及检测题

七、作业设计

年级

九年级

科目

化学

任课教师

授课时间

课题

6.2金属的化学性质

授课类型

新授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第二节的内容。

涉及到常见金属的三点化学性质及置换反应的定义,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第一次对一类物质的化学性质进行较为深入、系统地学习,这样使元素和化合物知识更加完整。

它侧重于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理解和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获得提高,而且学好本课题为以后学习酸、碱、盐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通过生活经验,对广泛应用于生活生产中的金属制品已有一定了解。

前面的章节中零碎地接触过有关金属化学性质的知识,例如一些金属与氧气的反应,镁与盐酸的反应,实验室用锌与硫酸反应制取氢气,镁、锌被酸雨腐蚀,铁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等。

但对金属的性质还没有系统、深入的认识。

 

通过前一段的探究学习活动,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已经熟悉,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自主地进行实验,有从观察现象到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反应。

 

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稀硫酸以及金属化合物溶液间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

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通过教师的组织、引导和点拨,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和讨论交流,从而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及其活动性顺序。

初步学会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金属的化学性质

难点

金属化学性质的初步探究

五、教学过程设计

【复习引入】上节课,我们讨论了金属和氧气的反应,首先来回忆一下,Mg、Fe、Zn、Cu这四种金属,是否可以在空气中燃烧?

如果可以,各需要在什么样的条件下?

 

【生】回忆思考、回答:

Mg在空气中燃烧,Fe、Zn必须在纯氧中燃烧Cu不能燃烧。

 

【追问】根据Mg在空气中可以燃烧,而Zn、Fe必须在纯氧中才能燃烧,Cu很难与氧气反应,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活动性强弱:

Mg>Zn、Fe>Cu 

【过渡】如何判断更多金属的活动性强弱呢?

这就要利用金属的另一个化学性了。

【提问】金属还能与什么物质反应?

【生】金属和盐酸、稀硫酸反应。

 

【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来比较Mg、Zn、Fe、Cu的活动性。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和展示探究结果】活动性强弱:

Mg>Zn>Fe>Cu 

【过渡】通过金属和盐酸、稀硫酸反应,可以得出金属的活动性强弱顺序。

 

但是,如果两种金属都是不能和盐酸、稀硫酸反应的,例如Cu和Ag,那我们如何判断它们的活动性强弱呢?

【生】思考讨论 

【展示事例】曾青得铁则化为铜 

(设计意图)结合历史事实,强化金属活动性顺序的运用,突破难点。

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

 

【演示实验】将预先准备好的“铁树”放进盛有硫酸铜的大烧杯里,让学生观察现象。

 

【生】观察现象:

“铁树”变成了“铜树”。

【追问】“铁树”为什么变成了“铜树”?

你知道发生了什么化学反应吗?

【师】引导学生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Fe+CuSO4==Cu+FeSO4 

【引导】我们可以用铁和铜的化合物反应,可以得到铜。

那么其它的金属与金属化合物反应,是否也能发生类似的反应呢?

 

【提问】桌面上有哪些金属?

有那些金属化合物?

它们之间是否像铁和硫酸铜一样,也能发生发应呢?

我们下面就来试一试。

【学生实验】Mg、Zn、Fe、Cu分别和MgSO4溶液、ZnSO4溶液、CuSO4溶液反应。

将每组实验现象填写在探究问题单上。

金属与金属化合物的反应:

观察并记录现象。

Mg、Zn、Fe、Cu、MgSO4溶液、ZnSO4溶液、CuSO4溶液。

【提问】是不是所有的金属和金属化合物都能发生反应?

 

联系Mg、Zn、Fe、Cu活动性强弱,观察一下,能够发生反应的金属和金属化合物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培养学生的从事实提取知识的能力。

【生】讨论后得到规律:

活动性强的金属把活动性弱的金属从它的化合物的水溶液中提取出来。

【过渡】下面,就请大家根据这个结论,设计实验来证明Cu、Ag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你设计出了什么样的方案?

(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练习及检测题

七、作业设计

年级

九年级

科目

化学

任课教师

授课时间

课题

6.3金属矿物与冶炼

授课类型

新授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是金属冶炼的知识。

围绕金属的性质、金属矿物存在的形态、怎样冶炼、金属的特点和用途、如何利用石灰石资源等问题进行了“活动与探究”,使学生从熟悉身边的物质及现象入手,并通过相关资料的交流、动手实验、大胆猜测,让学生走进实验室、走向生活以及走向社会。

二、学情分析

在前面的学习中,同学们已接触了较多的金属元素的知识。

对“金属与金属矿物”的系统认识,特别是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且与生产、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一种金属——铁的研究,就具有其独特的重要意义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元素有两种存在形态。

认识几种金属矿物。

  了解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了解冶炼金属的常用方法。

  认识还原反应及物质的还原性。

2.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关于不纯物的计算。

3.情感目标与价值观

体验探究孔雀石受热分解产物的过程和方法。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重点:

钢铁冶炼,有关不纯物的计算。

难点

还原反应,有关不纯物的计算。

五、教学过程设计

【引言】大家知道金属从哪里来的吗?

【板书】金属矿物与冶炼

阅读教科书P178,常见金属在地壳中所占的质量分数。

【交流与讨论】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前四位金属元素是哪些?

2.试想这些元素的化学性质是否活泼,在地壳中是以什么状态存在的?

3.俗话说:

“沙里淘金”,金可以从河沙里淘出,这说明金是以什么形式存在的?

为什么呢?

4.你能说出几种金属矿物吗?

写出它的主要成分的化学式。

5.什么是矿石?

太大怎样变成金属?

【小结】除了金外,象银、铂这些化学性质不活泼的金属以单质形成存在以外,其余大多数金属在自然界中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

化合态的金属在自然界中以矿物的形式存在。

含有矿物的岩石称为矿石。

【演示实验

】带着“赤铁矿怎样变成铁”的问题,观察教师的演示、记录,完成课文中的填空,并思考:

1.为什么要先通一会儿一氧化碳,才开始加热?

2.为什么反应结束时要先停止加热,再通一会儿一氧化碳直至玻璃管冷却?

3.你有何办法鉴别加热前后的两种固体确实是两种不同的物质?

4.反应后剩余的尾气为何要点燃?

5.什么叫还原反应?

除了一氧化碳,还有什么物质也具有还原性?

【练习】(演示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简易实验,见后页【实验与活动】栏)

1.完成课本中的“观察活动”。

2.完成下列化学方程式:

CuO+CCuO+H2FeSO4+CO

【阅读】阅读教材有关内容,讨论以下几题:

1.钢铁厂如何把矿石炼成铁和钢?

2.生铁与钢有何异同?

3.写出你学过的高炉内的主要反应方程式。

六、练习及检测题

七、作业设计

年级

九年级

科目

化学

任课教师

授课时间

课题

6.4珍惜和保护金属资源

授课类型

新授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涉及面很广,包括金属的腐蚀和防护以及金属资源的保护等,既有知识、技能方面的内容,又有环境意识和资源意识等情感领域的内容。

“金属资源的保护”,重点是有关铁的锈蚀以及防护的“活动与探究”内容。

关于金属资源的保护,也由学生通过联系实际、发挥想象、进行讨论等方式来认识和学习。

二、学情分析

在学生熟悉了金属和金属材料的用途以及金属的化学性质的基础上,通过引入大量的照片、资料向我们常识性的介绍了地球上和我国的金属资源情况、铁的冶炼、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杂质问题计算、金属的腐蚀和防护等,既有知识、技能方面的内容,又有环境意识和资源意识等情感领域的内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金属锈蚀的条件以及防止金属锈蚀的简单方法。

(2)知道废旧金属对环境的污染,认识回收利用废旧金属等金属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阅读资料、联系实际等方法获取信息。

(2)运用比较、分析、联想、分类等方法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与讨论,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3)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4)树立为社会的进步而学习化学的志向。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铁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

难点

对铁锈蚀条件及其防护措施的初步探究。

五、教学过程设计

金属的保护

1.通过对我国古代炼铁以及现在钢铁产业的现状介绍,以及钢铁的广泛用途和重要作用的描述。

同时通过一段节目使学生认识到钢铁生锈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和恶劣的后果。

所以我们对钢铁的保护就是保护自己的家园。

由此引入钢铁生锈的条件的探究。

探究一钢铁生锈需要什么条件?

请一组同学展示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和体验,并参考课本中有关钢铁生锈的活动与探究,引起学生们对钢铁生锈的条件的思考,并且得到钢铁生锈是水和空气共同作用的结果。

2.我再次提出空气是种混合物,里面有多重成分,到底是什么成分起起重要的作用?

引入学生对空气中什么成分使钢铁生锈。

探究二是空气中的什么成分引起了钢铁的生锈?

再请一组同学就这个问题设计装置,并为大家解释装置的原理,并且通过和学生们一起观察实验现象,一起讨论,结合已学知识得出钢铁生锈和空气中的氧气密不可分。

3.通过刚才的两个探究,使学生通过思考和谈论,得出钢铁生锈是水和氧气的共同作用,并且总结出防锈的原理。

4.通过刚才对钢铁生锈原因的探究和防锈原理讨论的结果,请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总结出一些在生活中常用的防锈的方法。

5.在讨论一些常规的的方法后,请第三组同学来展示他们所了解到的一些不常见的防锈方法和他们所做的探究。

探究三轮船用了在船身嵌入锌块的方法来防锈,可行吗?

通过他们利用在实验室找到的一些材料来进行的实验,他们只能证明这种方式的可行性,但是有更多的疑问在探索的路上出现。

6.对他们进行适时的引导,以激发学生探索生活中未知事物的热情以及对新知识的渴望。

六、练习及检测题

七、作业设计

7.1溶解与乳化

教学目标

1.认识溶解现象,了解溶液、溶质和溶剂的概念。

2.找出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3.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的能量的变化。

4.知道溶液的重要应用,学习科学实验方法。

教学重点

1.溶解现象。

2.溶液、溶质和溶剂的概念。

教学难点

1.溶液中溶质、溶剂与溶液三者的质量关系。

2.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溶解过程电热现象的探究过程和方法。

教学用具

试管、烧杯、玻璃棒、硫酸铜、蔗糖、氯化钠、硝酸铵、氢氧化钠、食醋。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溶解现象,了解溶液、溶质和溶剂的概念。

2.找出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教学重点

1.溶解现象。

2.溶液、溶质和溶剂的概念。

教学难点

1.溶液中溶质、溶剂与溶液三者的质量关系。

2.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探究过程和方法。

教学用具

试管、烧杯、玻璃棒;

硫酸铜、蔗糖。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溶液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小学自然课中学过溶液,前面几张学习过程中学过一些溶液,如稀硫酸、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澄清石灰水、硫酸铜溶液等。

在大家印象中,是不是物质溶于水就能形成溶液?

是不是任何物质溶于水都能形成溶液?

什么是溶液?

溶液是怎样形成的?

今天我们来学习新的一章“溶液”。

[观察活动]【实验7-1】能溶物质与不可溶物质

[讲解]在硫酸铜和蔗糖固体中加入水以后,它们逐渐溶解分散,好像“消失”了一样,最后形成一种透明、均匀而稳定的混合物。

硫酸铜和蔗糖可以在水中“溶解”称为“可溶物质”。

细沙石在水中难溶解,称为“不溶物质”。

[板书]一、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溶液:

由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所形成的均匀而稳定的混合物。

溶质:

被溶解的物质。

溶剂:

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均匀:

指溶液各部分组成、浓度和性质都完全一样;稳定指条件不变时,溶质和溶剂长期不会分离,即当水分不蒸发

,温度不改变时,溶液长时间放置不会分层,也不会有溶质析出。

注:

分散到溶剂中的分子或离子,达到均匀而稳定的状态后,仍处

于不停的无规则运动状态中。

[讲述]溶液由溶质在溶剂里溶解而成。

细沙石难溶于水,所以细沙石不是水的溶质,水也不是细沙石的溶剂,因而也不能形成溶液。

[讨论交流]1.蔗糖放入水中后,好像“消失”了,为什么?

2.在【实验7-1】中,溶质分别是什么?

溶剂是什么?

[讲述]列举几种常见的水溶液

[板书]二、影响溶解的因素

[探究活动]找出影响溶解的因素

问题影响硫酸铜晶体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是什么?

假设有可能影响硫酸铜晶体溶解快慢的因素是:

假设1

假设2

假设3

实验与事实【实验7-2】

(完成课本P194表格)

结论(完成课本P195表格)

[设问] 上述活动的三个实验中,如果烧杯的大小不一、水的量或所取的晶体量不同,还能得出上述结论吗?

[讨论交流]“设计条件的公平性”

[课堂练习]1.P195检查站

2.指出下列溶液中溶质和溶剂:

(1)5g水与5g酒精混合;

(2)1g食盐和1g蔗糖投入98g水中;

(3)一定量的锌与一定量的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度所得到的溶液。

3.把1g食盐完全溶于9g水中,得到g食盐水溶液。

用四则运算符号及等号完成下列公式:

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4.把9g食盐投入1g水中,必然会得到10g食盐水溶液吗?

5.将5mL酒精与5mL水互溶,得到10mL溶液吗?

为什么?

[小结]1.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匀、稳定。

3.组成溶液的质量等于其中溶质质量与溶剂质量之和。

4.溶质或溶剂可以分别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只要它们相互分散,组成均匀稳定的混合物,便可成为溶液。

5.溶解速度与温度高低、溶质颗粒大小以及是否搅拌等因素有关。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乳化作用,能够区分出乳浊液、悬浊液和溶液。

2.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的温度变化。

3.知道溶液的重要应用,学习科学实验方法。

教学难点

溶解过程电热现象的探究过程和方法。

乳化作用,乳化液、悬浊液和溶液的区分

教学用具

烧杯、玻璃棒、低压电源、导线、灯泡、电极;

蔗糖、氯化钠、硝酸铵、氢氧化钠、食醋。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1.溶液是怎样形成的?

2.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是什么?

3.溶液有哪些基本特征?

4.把几滴花生油放入10mL水中,充分振荡,能组成溶液吗?

为什么?

[观察活动]【实验7-3】观察实验,完成空白。

[板书]一、乳浊液:

定义:

由小液滴分散在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

特征:

不均匀、不稳定(静置后分层)

二、乳化剂和乳化作用

1.乳化剂:

能使乳浊液稳定的物质称为乳化剂。

如:

洗涤剂、洗发精

2.乳化作用:

乳化剂所起的作用。

经乳化作用形成的乳浊液,液体稳定,不再分层,但不是溶液。

[补充]悬浊液:

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特征:

不均匀、不稳定(静置后分层)

[过渡]大家在学习燃料的燃烧时,知道了化学反应中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即有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那么,溶解过程有没有吸热现象会放热现象呢?

[板书]三、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探

究活动]探究三种固体溶于水时是吸热还是放热。

(完成教材空白)

[小结]有些物质溶解时产生放热现象,使温度升高;有些物质溶解时产生吸热现象,使温度降低。

[课堂练习]指出下列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溶液

浓盐酸

氨水

碘酒

硫酸锌

溶液

溶质

氯化氢气体(HCl)

氨气

(NH3)

(I2)

硫酸锌

(ZnSO4)

溶剂

酒精

溶液

75%的酒精

0.9%的

生理盐水

稀醋酸

石灰水

溶质

酒精

(C2H5OH)

氯化钠

(NaCl)

醋酸

(CH3COOH)

氢氧化钙

[Ca(OH)2]

溶剂

 

7.3溶液浓稀的表示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溶质、溶剂的概念。

(2)能正确区分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3)掌握溶液、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质量关系。

(4)掌握用溶质的质量分数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和有关计算。

(5)学会配制一定质量的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课前有关资料收集、课堂表述,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并能准确表述有关信息。

(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并进行初步的探究。

(2)通过以小组合作形式的研究性学习的探究过程,使学生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通过符合认知规律的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