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数学教案全册45页人教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045218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57.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年级上数学教案全册45页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二年级上数学教案全册45页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二年级上数学教案全册45页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二年级上数学教案全册45页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二年级上数学教案全册45页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年级上数学教案全册45页人教版.docx

《二年级上数学教案全册45页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年级上数学教案全册45页人教版.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年级上数学教案全册45页人教版.docx

二年级上数学教案全册45页人教版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第一课时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1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过程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3、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具学具:

回形针、三角形、小方块若干

教学:

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新学期开始了,我们发了新书,小朋友们高兴吗?

书是我们的好朋友,那你们知道书有多长吗?

2、学生估计数学书的宽度,可以用手比划。

二、合作交流,探究发现。

1、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测量相同的长度。

(1)选一选:

分小组,选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测量数学书的宽,每人选一样。

(2)量一量:

分四人小组进行测量。

教师指导学生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并注意一端对齐。

(3)说一说:

你选用什么物品进行测量?

量的结果是多少?

(4)议一议:

都是量的数学书的长,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师:

测量同一长度,用不同的物品量,量的结果也不同;有的人量的结果又相同,这是为什么?

(他们用的物品是一样的。

师:

看来我们要得到相同的结果就要用相同的物品去量。

2、用不同的物品量不同的长度

(1)我们再用手中的物品作标准来量一量文具盒的长度好吗?

(学生动手量,师巡视指导)

(2)把谁来说一说你们组量的结果

(2)将测量结果有小组内进行交流。

(3)请观察并比较一下两次测量的结果,你发现了怎么问题?

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

(小组交流讨论,课本的宽有7个小方块那么长,文具盒有7个回形针那么长,它们的长都是7,但它们并不一样长。

(4)为什么它们的长都是7,但它们并不一样长呢?

(因为两次用的物品不一样。

文具盒比课本的宽要长,正好7个回形针比5个回形针长。

(5)你们真会观察,用同样的物品做单位来测量就能很快比出物体的长短。

(板书)

刚才我们在量数学书的宽,文具盒的长的时候,正是用了不同的物品,也就是用了不同的长度单位(出示课题:

长度单位),才使得我们量出的结果各不相同,还与事实不符。

所以,我们在去量物体长度的时候,选择做标准的物品就应该怎样?

(相同、同一物品、一样的物品)对,要用统一的物品,要有统一的标准,要把长度单位统一。

(补充课题:

统一)

我们把课题一起来读一遍。

(学生读)谁来说一说统一长度单位是什么意思?

三、标准的选择

(1)我们现在明白了,在测量物体长度时,应该用统一的长度单位,同学们认为选择什么物品做统一的长度单位比较合适呢?

(三角形、小方块、回形针)

(2)量较长的物体,我们就用较长的物品做单位,量较短的物体,我们就用较短的物品做单位。

如果要量这张小贺卡的边,用什么做单位比较合适呢?

(小方块)

(3)我们就用小方块做单位来量贺卡的长边和短边

(4)学生操作后汇报(贺卡的长边有——14个方块长,贺卡的短边有——10个方块长,长边比短边多几个方块长?

(4个))

四、巩固练习

1、教科书P2“做一做”1。

看图回答:

以谁做标准?

(以方格)

口头回答:

豆角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

胡萝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

剩下的请同学先看再填。

2、教科书P2“做一做”2。

提问:

看书回答他们是以什么为标准来量桌子的长和高,椅子的高呢?

(用没用过的铅笔)

指导测量的方法:

下面老师请你们用整枝的铅笔去测量。

方法是从桌子的一端开始,对后一次接一次,这样测量结果才比较准确。

学生动手测量,并汇报测量的结果。

3、教科书P2“做一做”3估一估。

提问:

题中都有什么?

以谁做标准?

“估一估”就是让我们用眼睛观察,看每种物品大约的几个正方体那么长?

五、小结略

 

第二课时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教科书P3的内容及P6练习一第3题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建立1厘米的观念和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具学具尺子、图钉、纸条若干放大厘米尺纸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上一节课我们都知道要统一长度单位,也用了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进行了测量。

但在日常生活中用它来量物体的长度是很不方便的。

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

2、介绍认识尺子。

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

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二、操作活动,建立表象

(一)、认识厘米

1、出示放大厘米尺纸条,师生一起观察厘米尺子:

在尺子上用不同的颜色标出1厘米的长度,说明前面正方体的一边正好是1厘米。

2、让学生量图钉的长度。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师:

“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量一量图钉大约有多少长。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得出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长。

3、教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

图钉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看另一端对着几。

4、请小朋友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学生活动,同桌交流。

5、巩固1厘米的表象。

请小朋友用手势比划1厘米的长度。

闭上眼睛想1厘米的长度等。

6、想想在自己的周围,生活中有哪些事物也是大约1厘米长的?

让学生去找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

帮助学生形成1厘米的鲜明表象。

(二)、用厘米量

1、我们已经知道了量的方法,也对1厘米有了初步的表象,下面我们就来量一量物体的长度。

请小朋友用手中的尺子量一量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纸条。

注意测量的方法要正确。

2、学生测量纸条。

教师巡视,加强个别指导。

3、交流反馈。

教师再次强调测量的正确方法。

三、巩固深化,实践应用。

1、请学生随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铅笔,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

量好后同桌交流检查。

2、4人小组合作,每人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7厘米、10厘米……给大家看。

教师个别指导。

3、学生自己选择身边的物品量一量,如一枝新铅笔的长,数学本子的长,橡皮的长等。

四、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科书P6练习一第3题,量一量。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1厘米大约有多长?

 

第三课时认识米用米量

教学内容:

教科书P4的内容及P6练习一第4、5、6题。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2、会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建立米的空间观念和用尺测量长物体的长度。

教具学具:

1米的直尺、卷尺,纸条。

学生每人1根较长的绳子,1米的卷尺,刻度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谈话。

提问:

1、上节课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是什么?

量物体长度用什么工具?

2、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

2厘米呢?

10厘米呢?

3、怎样量物体的长度?

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要注意什么?

4、用刻度尺量文具盒的长度。

二、认识米,用米量

情景设置:

你量得不错,那么你能量一量黑板有多长呢?

瞧!

这样用刻度尺量太不方便了,也不容易得出结果。

那么该怎么办呢?

(用更长的尺子量)用这把尺子试一试看,这是一把米尺。

(板书:

“米”)

在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例如操场东边到西边有多远,教室有多长,通常都是用比厘米更大的长度单位“米”。

(一)感知米的实际长度

1.观察这把米尺,它的每两个刻度之间是多长?

(10厘米,也就是说米尺以10厘米为单位)

2.观察自己的1米卷尺,看看和教师米尺的刻度是不是一样的?

3.那么1米到底有多长呢?

(1)用直尺在黑板上画1米长的线段。

(2)用直尺比一比从地面到讲台的什么地方的高度是1米。

(3)两只手臂展开,用卷尺量一量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

(4)两个人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什么部分是1米。

(5)用米尺量1米长的绳子。

(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4.以小组为单位在讲台上量出2米长、3米长的绳子给大家看一看。

(二)厘米、米之间的关系

1.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米和昨天学习的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2.这条是1米长的绳子,请你用以厘米为单位的刻度尺量一量,看看它有多少厘米?

3.小结:

1米也就是100厘米。

(板书:

1米=100厘米)

(三)用卷尺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

1.出示卷尺。

介绍:

这是在测量比较长的距离时用的卷尺。

它可以量很长的物体和距离。

2.用卷尺量物体的方法:

在用卷尺量物体的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拿住卷尺一端,对齐要量物体的另一端,卷尺要放平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三、巩固反馈

1、练习一第4题两个人相互量身高,是多少米多少厘米。

量课桌的宽是多少厘米?

2、练习一第6题,指导学生完成。

四、扩展练习

练习一第5题,在下课后测量教室的长、宽,后面黑板的长,讲台的长、宽。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第四课时认识线段量、画线段

教学内容:

教科书P5的内容P6练习一第7—10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重、难点:

灵活量、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教具学具:

学生尺、米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提问:

我们学习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哪个长度单位大?

哪个长度单位小?

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2、说出合适的长度单位。

(1)黄瓜长28()。

(2)一幢楼房高45()。

(3)学校跑道长200()。

(4)爸爸身高170()。

(5)小明的裤子长80().

二、教学新课。

(一)导入环节

1、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条曲线。

2、再在黑板上画出一条直线。

3、问:

这两根线有什么不同?

(这两根线的形状不同,一桶是直的,另一根是弯曲的)

4、在生活中,有许许多多像这样的直线。

5、分别用一本书厚书、一相长方体的盒子比着,在黑板上各画一条线段。

6、今天。

我们就来学习这样的图形,这种图形叫做线段。

(板书课题:

线段)

同学们都知道什么上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那么围成这些图形的线,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

它们都叫“线段”。

(1)设计让学生找一找线段的特点。

A、认识线段:

下面这些都是线段。

画线段。

B、指出下面哪些是线段。

 

(2)让学生找身边有哪些物体的边有线段?

(二)新课探究

1、观察讨论:

线段有哪些特点?

(1)线段是直的;

(2)线段的两头有端点;

(3)引导学生量出线段的长度,因为有端点,所以就可以量它的长度。

2、动手操作

量出书中例4上面3条线段的长度,互相交流量的方法和量的结果。

3、大家已经认识了线段,会测量线段了,如果让你画一条线段,你会吗?

4、讲解画线段的方法:

画出指定长度的线段有两种画法。

第一种是从尺子的“0”刻度开始画,画到3厘米的刻度,就是3厘米长的线段。

第二种方法是对准尺子的“0”刻度点一个点,再找到3厘米处点一个点,然后把两点连起来,就是3厘米长的线段。

提问:

如果你尺子上没有0刻度,你要怎样才能画出3厘米长的线段,请你举例说明。

小结:

学习任何知识都要会灵活应用。

5、练习:

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

三、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我们学习了什么?

线段有什么特点?

四、布置作业。

做教科书P7练习一第7、8、9、10题。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

1、两位数加两位数

第一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教学内容:

教科书P8-10页例1-2,P13练习二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和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

2、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材的能力、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教学过程:

一、口算

1、27+12=45+54=37+21=56+23=

2、能说出口算的方法吗?

二、新课探索

(一)教学例1。

1、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一起去参观参加博物馆好吗?

2、(出示挂图第8页主题图)瞧,光明小学二年级的小朋友去,他们也可高兴了。

3、在画面中你看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4、那么四个班只给了两辆车,每辆车又只准乘70人,大家能帮助他们一起安排好吗?

估算一下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

(1)我们先来看看二

(1)班和二

(2)班的同学可不可以合乘一辆车,请列出算式。

(板书:

36+30)

(2)同桌互相商量商,怎样计算?

(3)互相交流,说一说怎样计算出结果的。

(口算、摆小棒、竖式笔算)

(4)师:

同学们说得真好,你们的口算不错,今天老师教会你们笔算好吗?

笔算也就是列竖式计算。

教师边讲边板书:

36+30=66

十个

36

+30

学生动手手摆一摆,看一看36根小棒加上30根小棒是不是66。

(5)观察讨论列式计算应注意什么?

(板书:

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加起)

(6)引导学生读几遍。

(7)练习P9“做一做”,指名板演,其余同学在书上做,教师巡视指导。

(二)教学例子2

1、刚才我们通过计算,二

(1)班和二

(2)班共有66人,66小于70,所以可以合乘一辆车。

那么二(3)班和二(4)班能不能合乘第二辆大客车呢?

你们会把这两个班的人数,用竖式的方法算出来吗?

2、学生自己动手写算式,自己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说出竖式的计算步骤,教师板书:

35+34=

 

4、   让学生再说一说,竖式加法应注意什么?

5、教师小结;二(3)班和二(4)班共有69人,这样两个班的人数没有超过70人,也可以合乘一辆车。

6、学生练习P10“做一做”。

四、总结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列竖式加法应注意什么?

五、布置作业

P13练习二第1题在书上做,第2题在作业本上做。

 

 

第二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P11例3的内容。

练习二第3、4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知道个位上的数相加满10,要向十位进1的道理。

学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教学重、难点

理解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计数器、小棒、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板算。

34+53

2、口算。

(1)7+68+49+56+8

7+55+86+64+6

3、订正板算。

提问:

做笔算加法时要注意什么?

怎样写竖式?

从哪位加起?

4、导入新课。

提问:

如果将34+53这道题中的34改成37。

变成37+53,那么在计算时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个位相加满十)

教师说明:

个位上的数相加够十了,我们可以说,个位相加满十,计算时遇到个位相加满十的题怎样计算呢?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

二、新课。

1、看教科书P11例3。

(1)二

(1)班和二(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

提问:

看这幅图能直接回答这个问题吗?

为什么?

怎样才能回答?

看P8回答:

(1)班有多少人?

(36人)

二(3)班有多少人?

(35人)

两个班一共有多少人?

请列式

列式:

36+35=

怎样算36+35,先用小棒摆一摆,算一算。

请同学说说用小木棒是怎样算的。

提问:

小棒的3捆与5捆合起来是几捆?

表示几个什么?

小棒的3捆与5捆合起来是几捆?

表示几个什么?

小棒的6根和5根合起来是几根?

表示几个什么?

得到6捆11根

提问:

11根里有没有10个一,10个一是()个十,够10个一可以怎样?

(捆起来)捆起来是1个什么?

(一个十)也就是1捆。

这时我们再算算一共有几捆几根?

(7捆1根也就是几个十和几个一?

(7个十和6个一)合起来是多少?

(71)

追问:

3捆加3捆是6捆,为什么现在成7捆了,多的1捆是哪来的?

教师说明:

6根加5根是11根,也就是11个一,10个一捆成1捆,变成1个十,1个十放在十位,同学们记住,这就是个位相加满十了,是一个十,要把它放在十位上,叫做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追问:

个位满十,十是10个什么?

(10个一)

向十位进1,1是1个什么?

(1个十)

(2)根据上面用小棒摆的过程,写竖式算一算。

提问:

怎样写竖式?

(相同数位对齐。

36

+35

提问:

从哪位加起?

从个位加起好算,还是从十位加起好算?

说说你的想法?

请看书上是怎样告诉我们的?

(从个位加起。

教师说明:

笔算加法时要从个位加起。

提问:

个位6加5等于几?

(11)

个位满十了,要把这个十放在哪位上?

放在十位上要写几?

为什么写1?

教师说明;个位满十,要把这个十放在十位上,十位上只能写1,这就叫做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提问:

向十位进1的1,写在哪儿?

书上是怎样告诉我们的?

为什么不能写在横线下面?

教师说明:

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可以在十位上靠近横线的地方写个小1,这个小1,叫做进位1。

表示向十位进1,在十位上写1。

36

+315

1

提问:

十位上怎么算呢?

互相说说看。

你能说说十位上的7是怎样得来的?

教师说明:

十位上,3个十加3个十是6个十,算到这里还没算完,还要加上个位进上来的1个十,也就是7个十,所以十位应该写7,然后再在横式等号后面写71。

36

+315

71

请同学说说计算过程。

提问:

通过计算,二

(1)班和二(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

为什么?

2、请同学用刚学到的方法在练习本上做复习中老师改过的题37+53边做边说计算过程。

提示:

个位7加3得10,个位满10,怎么办?

该怎样写?

教师说明:

个位7加3得10,满10向十位进1,个位写0。

3、学生独立做教科书P11“做一做”中的两题。

注意下边的提示,边做边说过程。

4、小结。

提问:

今天咱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板书:

“两位数加两位数”。

提问:

与复习板演题比较,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它们有什么不同?

复习:

个位相加不满十。

新课:

个位相加满十。

师讲:

像今天这样个位相加满十,就要向十位进1的加法,就叫进位加法。

板书:

进位加法。

提问: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我们要注意什么?

三、小结:

笔算加法要注意:

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提问:

书上的小朋友还告诉我们也可以从十位加起,如果从十位加起,要注意什么?

教师说明:

笔算加法还可以从十位算起,算十位,一定要看个位满不满十,个位满十,十位相加的和要多1。

四、练习。

1、小红和爸爸去海洋馆参观,成人票36元,儿童票18元,小明和爸爸一共要花多少钱?

列式:

写竖式:

()

()

()

答:

小明和爸爸一共要花()元钱。

答:

小明和爸爸一共要花()元钱。

提问: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列式解答。

2、做教科书P13练习二的第3题,在书上做,请同学边摆边算边说过程.

3、笔算下面各题,独立在本上做,教师边巡视边检查.

25+63=76+5=32+28=

45+47=32+18=9+56=

 

第三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P14---P15练习二第5—10题。

教学目标:

1、巩固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加深加法意义的理解,为退位减法的学习做准备。

 2、让学生有机会在不断探索和创造的气氛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3、引导学生在辨识的练习中体验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挑战性,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能力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学重点:

1、通过练习,使学生能比较熟练的进行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提高学生的运算技能。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练习,使学生比较熟练而准确的进行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

教学准备:

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学习了关于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

你们有哪些收获呢?

指名汇报。

2、总结得真不错。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会有更大的收获。

二、合作探索,巩固知识。

1、完成第14页练习二第5题。

教师巡视、指导。

做完以后请小朋友在小组内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2、名汇报、并说明计算方法。

计算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指名回答。

3、完成第14页练习二第6题。

这些计算对吗?

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把错误的改正过来。

指名汇报,并说出错误应该如何改正。

4、完成第15页练习二第9题。

教师巡视。

指名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5、完成第14页练习二第7题。

仔细读题,理解题意后完成填表。

指名汇报,并说说是怎样计算的。

观察表格,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

指名汇报。

学生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6、完成第15页练习二第8题。

有四只小白兔一起上山采蘑菇,现在它们正在为谁采的蘑菇最多而吵闹,你能帮帮它们吗?

7、怎样做才能解决它们的问题?

指名汇报。

8、完成第15页练习二第10题。

请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完成。

教师巡视。

指名汇报。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学生从知识、方法上进行总结。

四、布置作业

笔算36+25=9+47=45+38=38+57=33+66=62+28=

 

2、两位数减两位数

第一课时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

教学内容:

教科书P16、17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不退位的减法。

2、能正确书写两位数减法。

教学重难点:

竖式的书写格式。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

你知道2008年的奥运会在哪个城市申办吗?

问:

北京比其他城市多多少票?

(或者:

其他城市比北京少多

少票?

2、让学生一边问一边列式

如:

北京比多伦多多多少票?

二、新课

1、讨论:

56-22怎么算?

(1)、口算

(2)、列竖式

2、请小组讨论,列竖式计算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我们怎样把竖式写在算术本上?

指名在黑板上示范

3、学生四人小组互相提问,并列竖式解答问题,学生展示。

三、练习

P19页的做一做中的第1题。

自己独立完成,请学生到黑板上做。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

学生先互相说说再回答: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减,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

五、课外作业

37-30=56-26=76+6=94-63=69+23=89-25=

第二课时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

教学内容:

教科书P18页例2及练习三第1、2、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

2、让学生理解退位减法的算理,从而概括出“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重难点:

理解退位减法的算理,从而概括出“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用具:

小棒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口算:

80-735-863-426-742-543-632-965-9

竖式计算:

52-2179-3765-24

出示56根小棒,让学生口述从56根小棒中拿走8根,讨论为什么得数十位上是4而不是5,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两位数退位减法的笔算,写课题:

退位减法

二、新课

师:

还记得北京得了多少票吗?

巴黎呢?

巴黎比北京少多少票?

怎么列式?

(56-18=)

你会计算吗?

请大家试试

2选择有代表性的算法板书

师:

都是56-18,现在有两个得数,到底哪个得数对呢?

下面我们就用摆小棒的方法来研究解决

动手操作,每位学生拿出一张纸,自己画上数位表

在数位表上摆出56根小棒

提问:

从56根中去掉18根该怎么办?

师生同共讨论操作:

从整捆小棒中打开一捆和6根小棒,合起来就是16根,从16根中去掉8根剩8根,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