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虫害复习资料 虫害.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043695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72.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病虫害复习资料 虫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病虫害复习资料 虫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病虫害复习资料 虫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病虫害复习资料 虫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病虫害复习资料 虫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病虫害复习资料 虫害.docx

《病虫害复习资料 虫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虫害复习资料 虫害.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病虫害复习资料 虫害.docx

病虫害复习资料虫害

虫害部分:

昆虫的内涵:

大,多,动物。

昆虫由头胸腹三部分组成,界限明显。

头部具口器和触角,具单眼和复眼,取食和感觉中心。

成虫胸具3对足,一般还有两对翅;运动中心。

腹由8-11节组成,生殖代谢中心,包括生殖系统和部分内脏。

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经历变态的生物学现象。

节肢动物门:

昆虫纲、三叶虫纲(三叶虫)、蛛形纲(蜘蛛)、甲壳纲(虾)、重足纲(马陆)、

寡足纲(薛氏烛)、唇足纲(蜈蚣)

昆虫纲繁盛的特点:

历史长、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

繁盛的原因:

有翅能飞、繁殖力强、体小优势、取食器官多样化、具有变态与发育阶段性和适应能力强。

昆虫与人类的关系:

对经济植物的危害:

农业害虫(蝗虫)、林业害虫(松毛虫)。

对动物的危害:

直接:

刺吸、叮咬等(蚊类、蜂类、臭虫、虱子等)

间接:

传染病等以昆虫为媒介(跳蚤—鼠疫,蚊虫—疟疾,猎蝽—锥虫病等)

家禽和家畜受昆虫寄生和传染病的危害更常见。

昆虫生态学:

生殖方式:

两性生殖(两性交配后,卵子受精,产生新个体)

孤雌生殖(单性生殖):

不经过受精发育成新个体。

偶发性(家蚕、毒蛾、枯叶蛾)、经常性(永久性—竹节虫、蚧虫、粉虱)、周期性(一次孤雌生殖,一次两性生殖—蚜虫)三类

世代(异态)交替:

两性生殖和孤雌生殖交替的方式繁殖后代。

意义:

利于昆虫的分布;更能充分地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具有复杂的生活史,能使昆虫更好地发挥两种生殖方式的优势。

多胚生殖:

一个卵内能产生两个或多个胚胎,并能正常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多见于膜翅目的寄生蜂(小蜂科、细蜂科等)

胎生:

胚胎发育在母体内完成,母体产出的不是卵而是幼体

幼体生殖:

幼虫期进行生殖(瘿蚊,夏季进行两性生殖,其余季节实行幼体生殖)

卵的类型:

最常见的是卵圆形和肾形,还有半球形、球形、桶形、瓶形、纺锤形。

产卵方式:

单个分散、聚集排列在一起形成卵块、产在隐蔽场所甚至寄主组织内。

胚胎发育:

昆虫在卵内的发育过程,从受精卵开始到幼虫破卵壳孵化为止。

胚后发育:

指幼虫自卵中孵化出到成虫性成熟为止的发育阶段。

不完全变态:

只经过卵期、幼期和成虫期3个阶段。

主要特点:

幼体与成虫在体形、习性及栖境等方面非常相似。

仅在体型大小、翅的长短、性器官发育程度等方面存在差异。

(直翅目、螳螂目、蜚蠊目、半翅目、大部分同翅目昆虫)

完全变态:

个体发育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阶段。

主要特点:

幼虫不仅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与成虫很不相同,而且栖息环境和取食行为也差异很大。

(鞘翅目、鳞翅目、双翅目、膜翅目等)

蜕皮:

自卵内孵化出来后,随着虫体的生长,经过一定时间,就要脱去旧表皮并重新形成新表皮,这个过程称为脱皮。

从孵化至第1次脱皮之前的幼虫或若虫分别称为第1龄幼虫

相邻两次脱皮之间经历的时间或相邻两龄之间的历期,称为龄期。

虫龄与防治:

低龄幼虫对不良环境抵抗力差,杀虫剂容易侵入,是化学防治的关键时期。

胚胎发育完成后,幼体脱卵而出的过程称孵化。

从卵内孵出后到取食之前的幼虫称初孵幼虫。

蛹化:

全变态昆虫的幼虫在获取足够营养后,从一个自由活动的虫态变为一个不食不动的虫态的过程。

羽化:

成虫从它的前一虫态脱皮而出的过程。

(蝴蝶、独角仙)

幼虫的类型:

多足型(2-5对,鳞翅目;6-8对,叶峰类)

寡足型(金龟子、步甲、瓢虫、草蛉等)

无足型(蝇类、蚊类、天牛类,象甲)

蛹:

离蛹:

又称裸蛹,特点是翅和附肢不贴附于蛹体上,可以活动,同时腹部各节间也能扭动。

如鞘翅目、膜翅目的蛹。

被蛹:

翅和附肢都贴附于蛹体上,不能活动,大多数腹节或全部腹节不能扭动。

如大多数鳞翅目、鞘翅目的隐翅虫科和瓢虫科、双翅目直裂亚目的蛹。

以鳞翅目的蛹最为典型。

围蛹:

就蛹体来说是离蛹,只是蛹体被最后两龄幼虫的蜕共同构成的蛹壳包围而已。

如双翅目环裂亚目蝇类。

成虫期:

性成熟:

大多数昆虫,如金龟子、天牛、蛾、蝶等,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取食才能达到性成熟,称为补充营养。

雌雄二型现象:

同种的雌、雄个体除生殖器官的结构差异和第2性征的不同外,在大小、颜色、结构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的现象,如短额负蝗雌性个体显著大于雄性个体;介壳虫和蓑蛾雌虫无翅;锹甲雄性个体上颚非常发达等。

多型现象:

同种昆虫同一性别个体间在大小、颜色、结构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的现象称为多型现象。

如蚜虫、飞虱和蚂蚁等。

昆虫的生活史:

昆虫的世代:

昆虫的新个体(卵或幼体)自离开母体发育到性成熟产生后代为止的全部发育过程。

(一个世代)。

昆虫的化性是指昆虫,特别是具有滞育特性的昆虫在1年内发生的固定代数

一年发生1代的称一化性,如大地老虎和大豆食心虫;一年发生两代的称二化性,如东亚飞蝗与二化螟;一年发生3代或以上的称多化性,如棉蚜。

世代重叠:

二化性和多化性昆虫由于发生期及产卵期较长等因而世代明显重叠的现象叫世代重叠。

根据引起和解除滞育的条件,可将生命停滞现象分为休眠与滞育两类。

休眠:

又称蛰伏,是由不利环境条件直接引起的暂时性生长发育停滞的现象,当不利环境条件消除时能立即恢复生长发育。

(主要因素是温度)

滞育:

昆虫在光周期和温度变化等外界因子的诱导下,通过体内生理编码过程控制的发育停滞现象。

食性是昆虫的取食习惯:

植食性、肉食性、腐食性、杂食性。

单食性:

只取食一种植物或动物。

澳洲瓢虫(取食吹绵介壳虫)、三化螟(取食水稻)

寡食性:

菜粉蝶(食十字花科及其近缘的木樨科和白花菜科)

多食性:

棉铃虫(锦葵科、茄科、豆科、葫芦科、菊科、禾本科等)

昆虫的趋性:

趋光性(蛾子、金龟子等可以利用黑光灯诱杀;蚜虫可以利用黄板诱杀)

趋化性:

利用食饵诱杀、性诱杀、驱避等方法防治害虫。

假死:

昆虫在受到突然刺激时,身体卷缩,静止不动或从原来停留处突然跌落下来呈“死亡”之状,稍停片刻又恢复常态而离去的现象。

如天牛、金龟子、象甲、叶甲、松毛虫、槐尺蠖等。

群集性:

指同种个体高密度地聚集在一起的习性。

临时性:

马铃薯瓢虫和榆蓝叶甲聚集越冬,天幕毛虫聚集结网危害。

永久性:

社会性昆虫,如蜜蜂,白蚁。

扩散:

指昆虫个体在一定时间内发生空间变化的现象。

分为主动扩散和被动扩散,地形、气候、生物和人类活动等影响昆虫的扩散和分布。

迁飞:

某种昆虫成群而有规律地从一个发生地长距离地转移到另一个发生地的现象。

如东亚飞蝗

拟态:

一种生物模拟另一种生物或模拟环境中的其它物体从而获得好处的现象

根据拟态发生的虫态分:

卵拟态、幼虫拟态、若虫拟态、蛹拟态、成虫拟态

根据所拟的对象分:

形状拟态、颜色拟态、化学拟态、声音拟态、光学拟态、行为拟态

保护色:

同它的生活环境中的背景颜色相似的颜色,拟态的一种方式。

(警戒色)

昆虫活动的昼夜规律:

昆虫的活动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与自然中昼夜变化规律相吻合的节律,即生物钟。

包括日出性(蝶类);夜出性(蛾类);弱光性(蚊类),也包括孵化、取食、羽化、飞翔、交配等。

影响因素:

光、湿度、温度、食物等

昆虫与环境的关系:

生态因子:

气候因子,生物因子,土壤因子,温度、湿度、降水、光、风,食物、天敌,土壤气候、土壤理化,性质、土壤生物。

非生物因子:

温度、光照、降雨、土壤因子

气候对昆虫的影响:

温度、湿度和降水、温湿度综合作用、光、风

湿度:

孵化、蜕皮、化蛹、羽化等关键期需高湿度

辐射热:

直接吸收热量,昆虫颜色深浅,热带寒带。

光的强度:

趋光性和负趋光性。

光的波长:

人眼可见的红光对蜜蜂来说是不可见光,黑光灯诱杀螟虫。

光周期:

引起和解除滞育的关键生态因子。

病虫害治理原理与方法:

虫害综合治理:

根据不同地区农业生态系特点,以作物为中心,有机地协调运用各种防治措施,充分发挥生态系中有利因素的作用,限制不利因素的发展,有效地控制害虫种群数量在经济损失允许水平之下,使经济损失和对环境有害的副作用降低到最低程度。

是一种害虫管理系统

策略:

发挥自然因子控制作用

坚持科学的害虫防治标准

扬长避短,协调使用各种防治措施

综合治理观点:

生态系统观点,保护环境观点,控制害虫观点,经济效益观点,协调防治观点

植物检疫:

又称法规防治,国家颁布政策、法令,专门机构,禁止危险性病虫、杂草侵入或传出。

(强制性),分为对内和对外。

园林技术措施:

选育抗虫品种:

银杏、樟树、广玉兰、女贞

合理搭配树种与布局:

乔木、灌木、地被结合;针叶阔叶混交林

实行轮栽或更换树种

加强林木管理

物理防治:

捕杀、诱杀(黑光灯、黄板、食饵等)、温湿度调控、阻隔(塑料膜、防虫网)、辐射法。

化学防治:

农药(杀虫剂—有机、无机、生物)

胃毒剂(敌百虫)、触杀剂(氰戊菊酯)、内吸剂(乐果、吡虫啉)、熏蒸剂(磷化铝)

农药主要剂型:

粉剂、可湿性粉剂、悬浮剂、乳油、颗粒剂

常用杀虫剂:

有机磷杀虫剂(胃毒和触杀为主)、敌百虫、乐果、辛硫磷等。

吡虫啉内吸性杀虫剂,

噻虫啉低毒,杀松褐天牛

常用农药品种:

杀螨剂、杀菌剂、杀线虫剂、除草剂

农药的合理使用:

正确选用,时间、方法,合理混用轮换药剂,保护天敌

生物防治:

天敌昆虫(捕食性昆虫、寄生性)

微生物农药防治

有益生物利用:

鸟、青蛙、蜘蛛

其他生物技术应用:

遗传不育治虫,转基因抗虫植物,转基因抗性天敌

优点:

不污染环境,对人畜安全,不杀伤天敌,害虫不产生抗性。

缺点:

对环境要求高,费工;见效慢;杀虫谱单一。

食叶害虫

园林植物害虫中种类最多、危害最严重的

鳞翅目枯叶蛾、尺蛾、天蛾、舟蛾、毒蛾、袋蛾、刺蛾(幼虫)

鞘翅目叶甲、象甲、金龟(成虫)

膜翅目叶蜂(幼虫)

直翅目蝗虫(若虫、成虫)

危害特点:

取食叶片,缀叶形成袋囊;天幕毛虫、美国白蛾等结成大丝幕;繁殖量大,扩散力强,暴发成灾;具突发性、潜伏性和周期性。

黄刺蛾:

世界各地几乎均发生;食性复杂,危害枫杨、重阳木、杨、柳、榆、刺槐、茶花、悬铃木、樱花、石榴等90多种园林植物;严重影响树势和果实产量。

粗树皮上结茧越冬

4-5月化蛹,5-6月出现成虫

形态特征:

幼虫黄色转到黄绿色,成虫体背有紫褐色大斑纹,体型呈哑铃型,茧有灰白色不规则纵条纹。

防治方法:

黑光灯诱杀

园林技术防治:

铲除越冬茧

人力摘除幼虫或幼虫附有的叶子

3.生物防治

苏云金杆菌喷雾;天敌:

上海青蜂、赤眼蜂等

4.化学防治

舞毒蛾:

世界性林木大害虫,取食500余种植物。

成虫:

前翅有4条明显的波状纹。

雌蛾体黄白或灰白色,雄蛾黑褐色。

产卵于树干缝隙、孔洞隐蔽处。

爆发的有利条件:

温暖、干燥、稀疏的纯林

防治:

树干涂白;多角体病毒。

美国白蛾:

世界性检疫性害虫,以糖槭、白蜡树、桑、樱花树及蔷薇科植物受害最重。

分布广泛,国内外都有

1-4龄为群聚结网阶段,5龄后脱离网幕分散生活;6-7龄取食量为幼虫期的56%以上。

捕食性天敌:

蜘蛛、草蛉、瓢虫、蝽等,寄生蜂和寄生蝇。

油茶尺蛾:

分布于江西、湖北、湖南、广西、台湾。

主要危害油茶,及油桐、乌桕、茶、马尾松等10余种树木。

是油茶的首要害虫,可使油茶树枯死

生物学及习性

1年1代,以蛹在茶树周围的疏松土内越冬。

初孵幼虫有群集性,吐丝下垂、随风扩散。

南方豆天蛾:

分布:

西藏以外的全国各地;日本、朝鲜、印度。

为害:

幼虫为害刺槐、大豆

生物学及习性

以老熟幼虫入土近10cm处越冬。

幼虫有避光和转株危害习性,夜间取食最烈,阴天可全天取食。

大蓑蛾

分布:

华北、华中、西南。

为害:

泡桐、悬铃木等。

生物防治:

寄生蝇,核型多角体病毒。

化学防治:

傍晚喷药,喷湿护囊。

粘虫(夜蛾科)

蔷薇三节叶蜂

幼虫取食月季嫩叶

主要危害月季,以及蔷薇、粉团蔷薇、十姐妹、黄刺玫等。

分布北京、河南、江苏、浙江、重庆、福建、广东等地。

生物学特性

以幼虫在寄主下的土中结茧越冬

幼虫喜群集,昼夜均取食,有互相残杀习性和假死习性

产卵于半木质化的枝条皮层

松黄新松叶蜂

分布黑龙江、辽宁、陕西,欧洲、美洲和亚洲诸国。

为害油松、红松、华山松等松属植物。

幼虫取食叶肉,致使林木长势衰弱,引起蛀干害虫的入侵。

樟叶蜂

取食樟树嫩叶、嫩梢,对树木生长影响大,是樟树食叶类重要害虫。

入土结茧越冬。

叶峰类害虫的防治

园林技术防治:

冬春季节,杀灭越冬幼虫或蛹。

物理机械防治:

人工摘除;捕杀;剪除产卵嫩梢。

生物防治:

保护和利用天敌

化学防治:

低龄幼虫阶段进行。

叶甲科、象甲科;

成、幼虫期均取食为害叶片,造成枯梢、整株死亡。

柳蓝叶甲

分布东北、华北、西北、华东等地;北美、欧洲、澳大利亚等。

为害柳树

幼虫取食叶肉

成虫在枯落物、杂草和土中越冬,次春柳树萌芽即开始活动。

白杨叶甲:

分布我国北部及华中、西南、西藏;危害杨、柳

榆跳象

分布辽宁、北京、河北、山东、江苏、安徽、陕西、宁夏。

成虫取食榆树叶片。

幼虫潜食叶肉。

鞘翅类食叶性害虫防治

植物检疫,抗虫品种;

清园、抚育、修剪、除茧;

生物防治(捕食性或寄生性生物、白僵菌);

药剂防治:

在3龄前的幼虫及时喷药

刺吸性害虫

以刺吸式口器吸取植物的汁液;

多聚集在植物的嫩梢、枝、叶、果等部位;

树干为害后枝梢干枯、叶片卷曲、枝叶丛生、甚至整株死亡;

易传播、种类多、种群密度大、繁殖快;

同翅目蝉类、粉虱类、蚜虫类、蚧类,缨翅目蓟马类,半翅目蝽类,真螨目螨类。

蚧类

刺吸树木汁液,引起植物组织褪色、死亡

虫体小,数量多,繁殖力强

对树木常年为害,常造成枯死。

草履蚧

广布于国内各省区及日本。

危害泡桐、杨、悬铃木、柳、楝、刺槐、栗、核桃、枣、柿、梨、苹果、桃、樱桃、柑桔、荔枝、无花果、栎、桑、月季等。

以若虫、雌成虫密集于树干、细枝、芽基刺吸危害,使树木营养和水分损失过大、芽不能萌发,或幼枝、枝条甚至树干干枯死亡。

雌成虫赭色,似草鞋。

雄虫紫红色,前翅淡黑色,后翅平衡棒状,。

生物学及习性

1年发生1代,大多以土中的卵囊越冬。

初龄若虫行动不活泼,喜在树洞、树叉、树皮缝内或背风处等处隐蔽群居

钻入树干周围石块下、土缝等处,分泌白色绵状卵囊产卵其中。

日本松干蚧

分布于东南沿海及日本、朝鲜,危害油松、赤松、马尾松、黑松和黄松等

5-15年生松树受害最重

生态学特征:

1年2代,以1龄寄生若虫越冬或越夏

产卵于轮生枝节、树皮裂缝、球果鳞片、新梢基部等处,雌虫分泌丝质包裹卵形成卵囊

寄生若虫、隐蔽期,显露期

(吹棉蚧和澳洲瓢虫)

蚧类的防治:

喷药、树干涂药环、灌根、树干涂胶、树干注药

蚜虫:

蚜虫除五倍子蚜是经济益虫外,绝大多数是农林害虫。

危害:

引起枝叶变色,叶卷曲皱缩或形成虫瘿,影响林木生长;

粘污叶面,影响正常的光合作用;诱发煤污病

某些种类还是植物病毒的重要传播媒介

松大蚜:

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华南;日本、朝鲜、欧洲。

危害红松、油松、赤松、樟子松、马尾松。

以成、若虫在干、枝刺吸危害。

生物学及特性:

以卵在松针上越冬。

松大蚜的天敌很多

柏大蚜:

辽宁、河北、山东、江苏、浙江、江西、台湾、陕西、宁夏、云南;朝鲜、日本、欧洲、非洲、澳洲、北美等。

寄主为侧柏、金钟柏、铅笔柏。

取食幼茎表面,引起煤污病,影响柏树生长。

生物学及习性:

全年寄生于侧柏,为留守型;

以卵和少量无翅胎生雌蚜越冬,躲于树皮缝和背风处的密生枝丛内。

蝉类:

大叶青蝉:

广泛分布于我国各省区及东北亚、马来西亚、北美、欧洲。

危害杨、柳、刺槐、槐、榆、桑、枣、竹、臭椿、核桃、桧柏、扁柏、梧桐、构树、沙枣、桃、李、苹果、梨等林木,各种农作物及花卉。

刺吸树液使其萎蔫、枯死;诱发煤污病;传染病毒。

生物学及习性

均以卵在林木嫩枝和枝干部皮层内越冬。

若虫喜群聚取食。

若虫孵出3天后大多由原来产卵寄主植物上,移到矮小的寄主如禾本科上危害。

成虫遇惊,跃足或振翅而飞,趋光性强,喜集中在潮湿背风处生长茂密、嫩绿多汁的寄主上昼夜刺吸危害

雌虫卵产于植物表皮下,越冬期则长达5个月以上。

斑衣蜡蝉:

分布于陕西、四川、浙江、江苏、河南、北京、河北、山东、广东、台湾。

危害椿类、刺槐、苦楝、楸、榆、青桐、白桐、悬铃木、五角枫类、栎、女贞、合欢、杨、化香、珍珠梅、李属、海棠、葡萄、黄杨等

生态学及习性:

以卵越冬,卵产于树皮向阳面,成虫、若虫均有群集性

蝉类的防治:

冬季清除有虫枝叶及有卵枯枝,减少虫源。

成虫盛发期间,可采用人工网捕和利用灯光诱杀。

保护和利用天敌。

斑衣蜡蝉以臭椿为原寄主,对重害纯林应间植其它树种或营造混交林,以减轻其危害。

化学防治

钻蛀性害虫

特点:

一类在园林植物体内危害,以及潜叶等种类

主要虫期在树木组织中度过,破坏树木养分,使其衰落或死亡

存活率高,种群相对稳定,防治难度大,是一类最具毁灭性的园林植物害虫。

天牛类。

光肩星天牛:

分布辽宁、吉林、河北、陕西、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湖北、广西、甘肃等地;日本、韩国。

为害杨柳、榆、槭、刺槐等园林树种,对糖槭为害最烈。

成虫啮食嫩枝和叶脉,幼虫蛀食韧皮部和边材,影响树木的正常生长,使枝干干枯甚至全株死亡。

发生规律:

江苏、浙江、山东、辽宁、上海地区1年1代或2年1代。

防治措施:

选取抗性强的树种,营造混交林

配置诱铒树,引诱成虫,集中消灭。

人工捕杀成虫、幼虫,砸卵等。

虫道插毒签,树干打孔注药,根部灌药等。

招引啄木鸟,利用天敌昆虫花绒坚甲和肿腿蜂,以及线虫、白僵菌、苏芸金杆菌和病毒。

将受害树砍伐后,用磷化氢或磷化铝熏蒸处理

松褐天牛:

传播松材线虫病(松材线虫严重危害松树)

松天牛在江苏省一般为1年1代,少数2年1代。

防治措施:

加大检疫力度

及时清除林内虫害木、枯立木等衰弱木。

杀虫剂用以大量诱杀松褐天牛及其幼虫。

利用肿腿蜂或喷洒白僵菌液来寄生或感染松褐天牛。

吉丁虫类

花曲柳窄吉丁

分布:

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内蒙古;朝鲜、蒙古、日本,美国等。

木犀科梣属植物树木的毁灭性蛀干害虫,如美国白蜡

幼虫蛀入树干,韧皮部与木质部间取食,最终造成树木死亡。

幼虫越冬,成虫有明显的喜光和喜温暖习性

防治措施:

加强检疫

选育抗虫树种,营造混交林。

及时清除虫害木或剪除被害枝

人工捕杀成虫。

饵木诱杀。

药剂防治。

利用管氏肿腿蜂

小蠹类

红脂大小蠹:

以成虫或幼虫取食韧皮部、形成层,造成整株树木死亡。

分布:

美洲;山西、陕西、河北、河南等地。

寄主植物:

松属、云杉属所有树种

传播途径:

自身飞行;人为

1年1代、3年2代或2年1代,世代重叠明显。

以成虫、幼虫和蛹在被害树木韧皮部内越冬。

防治措施:

全树喷药,防治侵染;树体注药后用泥封死侵入孔。

用植物引诱剂诱杀成虫

放置饵木诱杀虫体。

伐除受害木或濒死木(熏烧)

纵坑切梢小蠹

全国均有分布,为害松树。

以成虫和幼虫蛀害松树嫩梢、枝干或伐倒木

在广州白云山景区为害马尾松甚烈。

1年1代,以成虫越冬,越冬场所南北方各异。

防治方法:

保持林地良好的卫生条件

进行合理的抚育管理

及时销毁被害枝梢、死梢。

喷杀虫剂

象甲类

杨干象:

分布:

东北、内蒙古、新疆、甘肃、陕西、山西、河北等地;日本,朝鲜半岛,欧洲,北美。

国内检疫对象。

危害杨、柳、桤木、桦树等,为杨树的毁灭性害虫。

1年1代,以幼虫和卵在枝干韧皮部越冬

趋光性不明显,假死性强。

雌虫寿命长于雄虫

防治方法:

加强检疫

人工捕捉成虫。

用杀虫剂毒杀幼虫和成虫

萧氏松茎象:

寄主植物:

湿地松(高危)、马尾松、华山松、黄山松等。

喜在湿度较大、植被覆盖率较高、树龄在5-10年生松树危害。

分布:

湖南、江西

危害:

幼虫蛀食主干基部皮层。

树木受害后,流脂或枯死。

2年1代,以幼虫或成虫越冬

传播途径:

爬行或靠幼树。

防治措施:

加强检疫

捕杀幼虫、蛹和成虫。

物理防治:

树干涂白。

马尾松角胫象

危害:

幼虫钻蛀马尾松树皮层

分布:

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湖北、四川;日本。

寄主植物:

松属

1年发生1~4代,地区不同而各异。

以幼虫在皮层中越冬。

防治措施:

加强检疫。

清除衰弱木、虫害感染木,并立即剥皮处理。

设置饵木杀幼虫和成虫

木蠹蛾类

芳香木蠹蛾(东方亚种):

分布:

上海、江苏、山东、东北、华北、西北

危害:

杨、柳、榆、槐树、白蜡、栎、核桃、苹果、香椿、梨等。

幼虫蛀入枝、干、根的木质部,令树势减弱甚至整株死亡。

主要2年1代,少数为1年1代,以幼虫在枝干内和土壤中越冬

防治措施:

被害严重的树株或枝条,及时伐除烧毁。

灯光诱杀成虫。

招引啄木鸟及保护林内刺猬。

杀虫剂毒杀枝干内幼虫。

透翅蛾类、

白杨透翅蛾:

分布:

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安徽,山东,河南,四川,陕西。

寄主植物:

主要危害杨,柳属树木。

危害:

幼虫危害枝、干和顶芽,造成苗木折断。

1年1代,以幼虫在蛀食的隧道末端越冬。

防治措施:

加强检疫

选择抗虫树种

及时剪除或削掉幼虫蛀蚀的嫩枝,将虫瘿剪下烧毁。

利用性诱剂进行诱杀。

用杀虫剂毒杀枝干内幼虫。

织蛾类、树蜂类。

潜叶类

美洲斑潜蝇:

分布我国大部分省市

寄主植物:

葫芦科、豆科、茄科、十字花科等蔬菜;菊花、满天星、香石竹、非洲菊、大丽花、旱金莲等花卉。

1年发生几代至几十代,南方及温室中全年均可发生

地下害虫类

主要三类:

蛴螬类、蝼蛄类、地老虎类。

地老虎喜欢在湿润的粘土地发生; 

沙土地蝼蛄较多;  

多施未经腐熟的厩肥,或在林间空地、果园附近建圃,蛴螬必然严重。

危害特点:

发生危害隐蔽,防治较难

危害种子、幼苗、根部、幼苗叶等

数量大,分布广,食性杂

蝼蛄类(直翅目蝼蛄科)

东方蝼蛄:

后足胫节背面内侧有4个距

华北蝼蛄:

后足胫节背侧内缘具距1-2个或无

东方蝼蛄若虫6龄,南方地区1年1代,北方地区2年1代。

华北蝼蛄若虫13龄,3年1代。

防治措施:

毒饵诱杀。

 

人工挖窝灭虫、灭卵。

 

马粪鲜草诱杀。

  

设高压电网、灭虫灯等诱杀。

蛴螬类:

鞘翅目金龟总科幼虫的总称,俗称鸡粪虫。

东北大黑鳃金龟:

前胸背板宽度不及长度的2倍,两侧缘呈弧状外扩。

翅具4条明显的纵肋。

前足胫节外齿3个,内方有距1根;中、后足胫节末端具端距2根,中段有一完整的具刺横脊。

华北大黑鳃金龟:

前胸背板宽为长的两倍,前缘钝角、后缘角几乎成直角。

每鞘翅3条隆线。

前足胫节外侧3齿,中后足胫节末端2距

成虫和幼虫均危害林苗的根部。

1年1代,以成虫或幼虫在土中越冬。

防治措施:

使用充分腐熟的厩肥作底肥 。

整地后造林。

及时清除杂草和适时灌水。

人工捕杀成虫。

  

利用灯光诱杀。

化学药剂诱杀,利用杀虫烟剂,树干刮粗皮

辛硫磷土壤处理

利用鸟类和菌(日本金龟芽孢杆菌)

地老虎类:

鳞翅目夜蛾科幼虫。

小地老虎:

广布性,为害重

大地老虎:

长江流域

黄地老虎:

广布性

小地老虎:

危害特点:

幼虫将幼苗近地面的茎部咬断,造成缺苗或毁种。

成虫对黑光灯及糖醋酒等趋性较强

在长江流域能以老熟幼虫、蛹及成虫越冬

3龄前在地面、杂草或寄主幼嫩部位取食,为害不大;3龄后昼间潜伏在表土中,夜间出来为害

大地老虎:

1年1代。

以幼虫在田埂杂草丛及绿肥田中表土层越冬

滞育越夏

防治措施(地老虎类):

林业技术防治:

清除苗圃及周围杂草

诱杀防治:

成虫(黑光灯、糖醋液);幼虫(毒饵、堆草)

化学药剂防治。

苗圃地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