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单元测试第三单元 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生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040919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7.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单元测试第三单元 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生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单元测试第三单元 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生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单元测试第三单元 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生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单元测试第三单元 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生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单元测试第三单元 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生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单元测试第三单元 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生活.docx

《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单元测试第三单元 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生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单元测试第三单元 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生活.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单元测试第三单元 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生活.docx

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单元测试第三单元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生活

第三单元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选择题:

(共20题,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下表反映了1844-1863年间广州和上海到埠外国船只和吨位变化情况。

年份

船只数

吨位数

上海

广州

上海

广州

1844

306

44

142099

8584

1849

331

133

142357

52547

1855

437

157191

1863

867

3400

300500

964309

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鸦片战争后 (  )

A.近代外贸中心逐步转移B.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动

C.上海开放程度高于广州D.广州经济发展趋于停滞

【解析】选A。

从表格数据中能够得出两次鸦片战争后广州和上海对外贸易均快速增长,但上海增速更快,远远超越了广州,造成了近代中国外贸中心的逐步转移,所以A符合题意。

2.观察下面的江南制造局支出(1867-1894年)表,从中可知江南制造局 (  )

支出项目

金额(两)

占总计百分比

薪工膏火口粮、购地造房

2048433

12.78

华洋工匠工食

4209619

26.26

购买机器

1055143

6.58

订购物料及预付各洋行定银

7934732

49.50

购买军火

720745

4.50

译书及办舆图经费

61117

0.385

——根据魏之荣《江南制造局记》卷四的有关材料计算编制

A.管理上体现出以洋为师的特点B.已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所生产的产品主要投向市场D.经营管理不善,入不敷出

【解析】选B。

“购买机器”“订购物料及预付各洋行定银”“译书”等支出项目,表明其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B正确。

3.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

“战败无可置疑地证明了满人无力应付时代的挑战,自强运动那种表面化的现代化,无法使江河日下的统治获得新生。

”符合这一论述的历史过程是 (  )

A.从禁烟运动到鸦片战争B.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

C.从维新运动到义和团运动D.从洋务运动到甲午战争

【解析】选D。

从禁烟运动到鸦片战争,与材料“战败”“自强运动那种表面化的现代化”不符,故A错误;材料“满人”“无法使江河日下的统治获得新生”,表明是清政府进行的改革,不是资产阶级的辛亥革命和农民阶级的义和团运动,故B、C错误;材料“战败”“自强运动那种表面化的现代化”是指:

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故D正确。

4.光绪年间,江南商埠繁盛,运河轮舶通航,农民在秋收完毕时“相率南下,麇集各埠,力食致饱,麦熟乃返,勤朴者归有余资”。

这反映的实质是 (  )

A.交通方式的改变B.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C.农民生活方式的变化D.中国社会产生崇洋风气

【解析】选B。

材料大致的意思是江南开埠的通商口岸城市日渐繁盛,吸引越来越多的农民在农活完毕后,到城市里面劳动,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这实质上说明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故B正确。

5.李洵在《明清史》中说:

“鸦片战争前夕的清代农业,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但是商业性农业已经出现。

……商业性农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的苏、杭地区和粤江下游广州附近地区。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商业性农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下列各项属于鸦片战争后中国“商业性农业”发展原因的是 (  )

A.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对原材料的需求

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已经解体D.晚清政府对“商业性农业”的重视

【解析】选A。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大量原材料从中国运出,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农业商业化,故A正确。

6.1861年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是近代中国人最早创办的具有先进技术设备的企业,1899年晚清状元张謇在“设厂自救”浪潮推动下,创办的南通大生纱厂开工生产。

两者的共同之处是 (  )

A.都是晚清政府的自救B.都促使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C.都是中国近代化的体现D.都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解析】选C。

张謇的南通大生纱厂与政府无关,故A错误;安庆内军械所是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军事工业,没有推动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故B错误;南通大生纱厂和安庆内军械所都是引进外国机器生产,都是中国近代化的体现,故C正确;安庆内军械所不是民族工业,故D错误。

7.中国通商银行创办于1897年,是中国第一家新式银行。

总行第一任大班是曾在汇丰银行任职数十年的英国人美德伦。

该行创办时的主要投资者多是封建地主官僚、买办和商人。

该银行的创办和经营 (  )

A.有利于洋务企业的转型和发展B.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C.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D.便利了外国资本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解析】选C。

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符合“1897年,是中国第一家新式银行”,故C正确。

8.黄君(黄佐卿)于光绪七年(1881年)建丝厂于沪上。

……各项机械均购自意、法等国。

……(开工后)斯时运用缫丝机械尚无相当人才。

……乃延(请)意人麦登斯为工程师,指导厂务。

……且所有出品须运往外国市场,向绸商兜售,输运需时,周转为难。

自光绪八年至十三年,营业失败,资本耗损殆尽。

对于丝厂发展,折射出的史实本质是 (  )

A.技术人员主要依赖外国B.产品销售不畅

C.因官督商办而走向衰败D.近代中国社会转型艰难

【解析】选D。

近代史上,由于受到列强的侵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一开始就受到列强的挤压和剥削,发展困难。

材料正体现了这一现象,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中国社会的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9.19世纪中期,福州一带很难买到马铃薯,35年后,福州周围农村生产很多马铃薯,并销往香港、新加坡等地。

材料反映了 (  )

A.马铃薯栽培技术日益提高B.西方饮食习惯对中国影响加深

C.清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D.农业商品化程度提高

【解析】选D。

19世纪中期,中国的国门刚被英国打开,但自然经济仍在中国占主导地位,因此福建一带很难买到马铃薯。

随着外国侵略的加剧,19世纪末,中国被彻底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加速解体,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因而福州周围农村生产很多马铃薯,故本题选D;A、B、C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10.下面是1867—1879年中国主要出口商品统计表(货币单位:

千海关两)。

据此可知,这一时期中国 (  )

时间

茶叶

生丝

其他

担数

货值

比重

担数

货值

比重

货值

比重

1867

1869年

1427636

32526

56.04%

50273

18250

31.44%

7265

12.52%

1870

1874年

1635512

35153

52.69%

62015

22468

33.67%

9099

13.64%

1875

1879年

1875508

34393

48.22%

73290

22295

31.25%

14644

20.53%

A.近代民族工业迅速发展B.出口商品受世界市场影响

C.近代化努力的成效显著D.商品经济取代了自然经济

【解析】选B。

该时间段中国的近代民族工业刚刚产生,其产品主要供应国内市场,而且出口的商品主要是农副产品,故A错误;由表中数据可知,中国丝茶出口担数逐渐增加,货值出现反复,这是中国出口商品受世界市场影响的结果,故B正确;近代化,经济上即工业化,材料与近代化无关,故C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出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故D错误。

11.有学者认为,“在近代中国,经济的转型主要表现为传统经济结构逐渐瓦解,资本主义近代工业从无到有的形成和发展。

近代社会转型主要表现在使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过渡的工业化进程中”。

对材料的理解最确切的观点是 (  )

A.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B.近代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

C.近代中国工业经济的产生D.近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变化

【解析】选A。

材料中主要描述近代中国“经济的转型”“社会转型”,都涉及经济因素,说明材料论述的核心观点是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即经济向近代过渡,故选A。

12.下表所列数据的变化,反映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是 (  )

  项目

时间  

工矿企业数

资本额

棉纺织厂

面粉厂

1901—

1911年

约650家

1.4亿多

11家

39家

1912—

1919年

约1120家

2.85亿

54家

176家

A.面粉业已成为全国第一大工业B.中国近代工业仍以轻工业为主

C.民族工业在民国初期快速发展D.中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解析】选C。

材料仅体现了面粉厂数量增加,无法体现出其规模和资金数,不能说明其成为全国第一大工业,故A错误;材料仅体现了棉纺织厂和面粉厂数量增加,不能表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主要是轻工业,故B错误;从材料中1912—1919年民族工业与之前相比有很大发展,可知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发展较快,故C正确;材料中仅体现了两大轻工行业,不能表明重工业的发展状况,无法说明中国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故D错误。

13.下图是根据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中的相关数据绘制。

图中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

A.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侵略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C.社会安定创造了有利条件D.反帝爱国运动的大力推动

【解析】选B。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大力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推动了经济较快发展,故B正确。

14.1935—1937年中国工矿业生产简表(单位:

吨)

年代

生铁

锰矿

1935年

256565

787061

36091747

31400

1936年

414315

809996

39902985

43400

1937年

556347

958683

37230469

79187

对上表蕴含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

A.政府致力于改善人民的生活B.官僚资本控制国家经济命脉

C.政府实施“经济统制”政策D.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相结合

【解析】选D。

结合材料时间“1935—1937年”及表格相关内容可知,这一时期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相结合,故D正确。

15.晚清人士恽毓鼎的日记写道:

“此辫与我相守五十年,一旦截之,不无恋恋。

唯上流社会人俱已濯濯,余既不能杜门自守,不免驰骤于酹酢场中,日受刺激,只可降心从众矣。

”由此可见他剪辫 (  )

A.被迫顺应时局的无奈之举B.出自于反清革命的需要

C.为了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D.表示彻底与旧风俗决裂

【解析】选A。

材料中“一旦截之,不无恋恋”“只可降心从众矣”表明是无奈之举,故A正确;反清革命的需要是积极的,与材料中“一旦截之,不无恋恋”不符,故B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故C错误;彻底与旧风俗决裂与材料中“一旦截之,不无恋恋”不符,故D错误。

16.维新派主张“断发”的主要目的是与“万国同风”,便于操作机器和武器、讲究卫生等。

1905年,端方、戴鸿慈等出洋考查宪政的“五大臣”也发出了“断发”的声音,“奏请官员剪发之折,两宫深滋不悦”。

武昌起义后,清政府不得不下达谕旨,准许人们自由剪辫,被迫承认了“断发”的合法性。

以上变化主要说明了 (  )

A.断发体现革命色彩B.断发触动清朝国体

C.政府主导社会生活D.政治时局影响习俗

【解析】选D。

维新派主张“断发”主要是为了国际交往和机器生产的需要,没有体现革命色彩,故A错误;武昌起义后,清政府下达谕旨“断发”主要是抵制革命形势的发展,没有触动清朝国体,故B错误;维新派主张“断发”没有体现政府主导社会生活,故C错误;材料反映出近代“断发”受到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等政治时局的影响,故D正确。

17.1912年,中国政府下令,祭孔时除去拜跪之礼,改行三鞠躬。

这可用来说明 (  )

A.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做准备B.传统文化被彻底否定

C.民国政府推动传统习俗的改良D.新文化运动主张打倒孔家店

【解析】选C。

袁世凯尊孔复古,为复辟帝制做准备,祭孔时行拜跪之礼,故A错误;民国政府保留祭孔仪式,反映出儒家传统文化仍然有很重要的地位,没有被否定,故B错误;民国政府除去拜跪之礼,改行三鞠躬,推动了传统习俗的改良,故C正确;新文化运动主张打倒孔家店,彻底否定传统文化,不符合题意,故D错误。

18.“中国一城一邑,一岁一市之中,有怀一端之事思告白于人而无由遍诉者,常贴墙阴屋角间罗,而致之不可枚举。

然多旋贴旋扯,往往十无一二经人之眼者……盖有新闻纸出,而民之情不至拥于上闻矣。

”材料揭示了 (  )

A.城市民众诉求的变化B.报纸报道贴近民众生活

C.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D.报纸成为民众参政的渠道

【解析】选C。

材料反映的是城市民众诉求方式的变化,故A错误;报纸报道贴近民众生活只是材料后半部分反映的内容,故B错误;材料反映了人们的诉求方式由过去的“常贴墙阴屋角间罗”向通过报纸来表达的转变,故C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民众参政,只是体现民众诉求方式,故D错误。

19.“民国时期,男子服装主要为长袍、马褂、中山装及西装等。

就全国范围来说,马褂、长衫,尤其是长衫,仍然是一种最普遍的服装,并与同时流行的学生装、西装等并行不悖。

”材料主要反映了 (  )

A.着西装已成为普遍现象B.刻意保存传统文化精华

C.传统服饰有强大生命力D.着装盲目崇尚西洋风尚

【解析】选C。

据材料中“尤其是长衫,仍然是一种最普遍的服装,并与同时流行的学生装、西装等并行不悖”可知传统服饰有强大的生命力,故C正确。

20.某科技展览馆以“改变时空的发明”为主题,绘制了一张表格,列出交通运输、电信技术、计算机技术方面的重要发明成果。

下表中比较全面反映丰富内容的一组是 (  )

A

火车

轮船

汽车

相对论

B

蒸汽机

电报

电灯

电车

C

电动机

电影

电视

电脑

D

飞机

电话

电报

互联网

【解析】选D。

A不全面,缺少电信技术、计算机技术方面的重要发明成果。

B缺少计算机技术方面的重要发明成果。

C缺少交通运输、电信技术方面的重要发明成果。

D中飞机是交通工具,电报、电话属于电信技术,互联网属于计算机技术,故选D。

二、非选择题:

(共2小题,共50分。

)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1.依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的民族工业得到了一个发展的机会,但好景不长。

有人对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分析如下:

表现

说明

有利

因素

列强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放松对中国的侵略

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西方各国不可能继续向中国大量输出商品,从而有利于民族工业市场的拓展

临时政府颁布一系列鼓励民族工业发展的法令、措施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奖励发展实业,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

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妄图独霸中国,加紧对中国侵略,激起各地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热情,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

不利

因素

自然经济的抵制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国内市场狭小

日本对华侵略加剧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不利于中国民族工业发展

请依据以上表格,找出此时民族工业发展的另外两个有利和两个不利条件,并加以说明。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利因素、不利因素,需要从上述表格中列举的史实以外去找,另外要寻找相关史实展开论证,主要是找与“因素”有关的史实,要论证充分,史实准确。

【答案】示例一:

有利因素:

民族资本家的努力。

说明: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受民主共和和“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民族资本家积极投身近代企业,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示例二:

有利因素:

各种实业团体的建立。

说明:

辛亥革命后,各种实业团体纷纷涌现,有利于筹集资金、引进先进技术、规范企业管理,从而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健康发展。

示例三:

不利因素:

国内政局动荡。

说明:

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果实后,北洋军阀政府对外妥协卖国,对内独裁专制,政局动荡不安,不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

示例四:

不利因素:

广大民众购买力低下。

说明: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深受几重压迫,大多贫困,购买力弱。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比较材料中两幅地图,提取两项有关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解析】对比两个不同时期民族工业发展,选取恰当的角度。

从发展状况看,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发展更为明显,从辛亥革命和实业救国思潮两个方面分析成因;从地域分布看,都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和长江流域,从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和国外技术传入两个方面分析成因;从行业分布看,民族工业发展主要在轻工业方面,从民族工业的处境和自身的弱点分析成因。

【答案】示例一信息:

民国初年民族工业较洋务运动时期,有了明显的发展。

说明:

洋务运动时期,民族工业刚起步,民国初年,推翻帝制,资产阶级地位有所提高,出现兴办实业浪潮。

(4分)

示例二信息:

近代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和长江流域。

说明:

沿海地区自然经济瓦解较早,便于接受西方先进技术。

示例三信息:

洋务运动创办了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民国初年面粉业和纺织业发展较快。

说明:

洋务派为维护清朝统治掀起自救运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忙于战争,中国面粉业和纺织业海外市场扩大。

示例四信息:

近代民族工业发展主要在轻工业方面,重工业基础薄弱。

说明:

近代民族工业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和剥削,资金、技术力量薄弱。

2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民国元年,迁到北京不久的民国临时政府和参议院颁发了第一个正式的服饰法令,即《服制》。

该法令对民国男女正式礼服的样式、颜色、用料作出了具体的规定……1912-1919年间,民国政府又颁发了十余项服制,发人深省的是,民初服制的选样,基本上采用西洋服式为主。

虽然,其中不乏亦中亦西、不中不西的组合……当时的上海、天津、北京、南京等城市的政界、知识界率先剪辫易服,商贾亦为之推波助澜,机敏的商家则抓住了改元易服这一商机。

民国元年北京《大自由报》刊登此类广告:

易服者注意:

启者民国共和告成国民剪发易服以壮我国气象一新。

本主人有鉴于此故,由上海特聘高等裁剪名师专做西式各种改良便服并各国维新便帽无不完备。

敝局非图渔利实因鼓吹易服起见,凡士商各界请一试之,方知予言不谬。

——《百年来中国服饰流变:

民国易服,“拿来”洋装》

材料二 任何一个特定的民族习俗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总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渐改变。

……从总的趋势上看,近代中西民俗上的共存、共生、借鉴、趋同和融合,构成民俗变迁的主流。

近代民俗变迁在主流趋势上呈现三个重要特点,即移植性、变异性、传承性。

——《中国近代民俗变迁及其赋予社会转型的符号意义》

(1)民国政府为什么要在服饰方面作出“具体的规定”?

据材料一,概括推动民国时期服饰变化的主要因素。

 

(2)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二中“近代民俗变迁在主流趋势上呈现三个重要特点”,任选其一进行阐释说明,并举一例予以佐证。

【解析】第

(1)题第一小问结合时间“1912至1919年间”,联系时代背景概括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材料概括。

(2)题结合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表现及其影响因素作答。

移植性指直接吸收西方习俗文明,变异性指中、西习俗文明碰撞、融合,传承性指保留并传承中国传统习俗文明。

【答案】

(1)原因:

革除封建习俗,推行新式服饰;倡导西学,追求人人平等。

(6分)因素:

民国政府的推动;先进人士、商人的示范;商家和媒体的宣传。

(2)移植性:

直接吸收西方习俗文明,如穿西装、喝咖啡、看电影、握手等在中国的流行。

变异性:

中、西习俗文明碰撞、融合,如中西合璧的婚礼仪式、中山装等在中国的流行。

传承性:

保留并传承中国传统习俗文明,如春节中的传统习俗等的保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