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单元测试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082149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5.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单元测试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单元测试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单元测试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单元测试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单元测试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单元测试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docx

《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单元测试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单元测试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单元测试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docx

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单元测试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二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一、选择题

1.梭伦改革前,城邦公职人员由贵族会议“自行选举”。

改革后,公职人员先由各部落投票预选候选人,然后再在这些候选人中抽签产生。

这一变化有利于(  )

A.打破贵族政治特权B.民众参与城邦一切政务

C.产生高素质领导者D.雅典平民掌握国家权力

解析:

“公职人员先由各部落投票预选候选人,然后再在这些候选人中抽签产生”说明选举不再由贵族掌控,故A项正确;B项中一切政务说法绝对;抽签选举难以选拔出高素质领导者,故C项错误;雅典仍然是贵族掌握国家权力,故D项错误。

答案:

A

2.“公民……不遗余力地献身国家,战时献出鲜血,平时献出年华,他没有抛弃公务照管私务的自由……相反,他必须奋不顾身地为城邦的福祉而努力。

”这主要反映出古代雅典(  )

A.少数精英操纵着政府权力B.公民意识强烈

C.公民自由受到严格的限制D.人文精神浓厚

解析:

 题中“公民”是城邦的主人,是政治的主要管理者,掌握政府的权力,故A项错误;由公民“献身国家”“奋不顾身为城邦”可知“公民意识强烈”,故B项正确;“公民的自由受限”并未体现,故C项错误;古希腊的人文精神是:

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材料中更强调“公民与城邦发展”的作用,故D项错误。

答案:

 B

3.梭伦改革前,城邦公职人员由贵族会议“自行选举”。

改革后,公职人员先由各部落投票预选候选人,然后再在这些候选人中抽签产生。

这一变化有利于(  )

A.打破贵族政治特权B.民众参与城邦一切政务

C.产生高素质领导者D.雅典平民掌握国家权力

解析:

“公职人员先由各部落投票预选候选人,然后再在这些候选人中抽签产生”说明选举不再由贵族掌控,故A项正确;B项中一切政务说法绝对;抽签选举难以选拔出高素质领导者,故C项错误;雅典仍然是贵族掌握国家权力,故D项错误。

答案:

A

4.“希腊民主城邦的宪政决定了普通公民具有在公共场合发言的能力,这种能力对于任何

人都是不可少的……要学会如何辩论,这就要求有一种较高层次的教育。

”这表明古希腊

城邦的民主宪政(  )

A.推动了自由观念的形成B.提高了公民参政积极性

C.有利于提高公民的素养D.促进了教育体制的完善

解析:

 A、B材料均不能体现。

“希腊民主城邦的宪政决定了普通公民具有在公共场合发言的能力……要求有一种较高层次的教育”,说明古希腊城邦的民主宪政对希腊城邦的公民有较高的文化素质要求,这有利于希腊城邦公民素养的提高,故C项正确。

材料并未提到教育体制,D项错误。

答案:

 C

5.古代雅典人将流放视为一种比死刑更为严重的刑罚,因而雅典城邦对被处死刑者以逃亡他乡而逃避死刑的情形加以放任。

材料体现了雅典的价值观念是(  )

A.平等自由B.城邦至上

C.人民主权D.法律至上

解析:

 古代雅典人将流放他乡视为一种比死刑更为严重的刑罚,说明雅典人把城邦看得至高无上,平等自由、人民主权、法律至上,材料没有体现,故B项符合题意。

答案:

 B

6.公元前406年,雅典的10位将军在指挥对斯巴达的海战中取得胜利,却被指控犯有不

打捞海战时浮于海面的士兵尸体之罪。

他们虽然努力证明自己无罪,但是公民大会还是判

处其中8位将军死罪。

这说明古代雅典民主(  )

A.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情怀B.带有强烈的主观情绪化倾向

C.缺乏权力之间的制约平衡D.程序的公开保证了结果公正

解析:

 根据材料“不打捞海战时浮于海面的士兵尸体之罪”“判处其中8位将军死罪”,并不是一种理性的体现,说明存在主观情绪化,权力滥用,故B项正确。

答案:

 B

7.有学者认为雅典民主政治“可以调动一切能够调动的力量,在需要的时候,它以绝对真理的面目向少数派和少数意见呼啸着压过去,轰然一声,连呻吟都一并理在尘土之中”。

下列表述不符合该学者观点的是(  )

A.雅典民主易造成多数人暴政B.雅典民主易导致权力的误用

C.雅典民主是奴隶主内部民主D.雅典民主易使政客裹挟民意

解析:

 “以绝对真理的面目向少数派和少数意见呼啸着压过去,轰然一声,连呻吟都一并埋在尘土之中”可以看出雅典的民主易造成多数人的暴政,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向少数派和少数意见呼啸着压过去……”可见民主权力可能被误用,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可以调动一切能够调动的力量”不能证明它是奴隶主内部民主,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以绝对真理的面目向少数派和少数意见呼啸着压过去”说明民意可能被政客利用,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

 C

8.从居民等级的划分看,雅典民主仅为拥有公民权的一些特权人物所享有;但从公民内部享有的权利看,全体公民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都可担任五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成员以及其他民选公职。

这反映出雅典民主的特点是(  )

A.狭隘性和普遍性相统一B.实行直接民主

C.广泛而又普遍D.维护奴隶主特权

解析:

 材料信息“从居民等级划分的角度看,雅典民主仅为拥有公民权的一些特权人物所享有”这说明雅典民主是狭隘的,“而从公民集体内部个人享有的权利这个角度看,全体公民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并在其中自由发表意见,都有权按法定程序担任五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成员以及其他民选公职,都有权享受雅典城邦政府提供的一切福利待遇”这说明雅典民主却是广泛而普遍的,故A项正确。

答案:

 A

9.据记载“伯里克利(或说厄菲阿尔特Ephialtes)颁布了出庭陪审者履行义务的津贴。

在进入法院大厦之前,授给每一个陪审员一根出庭杖和一枚证章,凭证可以领受规定的津贴两个欧布尔(Obol,以后又增加到三个欧布尔即半个德拉克玛)。

”这一做法(  )

A.反映雅典公民参与民主是为了获取津贴

B.调动了雅典公民参与政治的积极性

C.保证了每位雅典居民都能参与政权建设

D.是伯里克利笼络民心的一种手段

解析:

根据题意“授给每一个陪审员一根出庭杖和一枚证章,凭证可以领受规定的津贴两个欧布尔(Obol,古希腊货币单位)”,联系所学,可知,这是古代希腊在伯里克利时期对公职人员实行的津贴制,以调动贫困的公职人员参加政治活动的积极性,故B项符合;A、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雅典民主政治是雅典公民的民主,并非“每位雅典居民”的民主,排除C。

答案:

B

10.古罗马法学家盖尤斯记述过一个案例:

有人砍伐了邻居家的葡萄树,被告上法庭,原告虽提供了确凿证据,却输掉了官司。

原因是原告在法庭辩论中把“葡萄树”说成了“葡萄”,而《十二铜表法》只规定了非法砍伐他人“树木”应处以罚金。

该案例说明当时在罗马(  )

A.不重视私有财产的保护B.法律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C.审判程序缺乏公正性D.审判结果取决于对法律的解释

解析:

本题考查罗马法,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从材料信息可知,尽管原告能提供确凿证据证明邻居砍伐了他的葡萄树,但原告在法庭辩论中没有严格使用法律术语,最终败诉,这说明《十二铜表法》具有形式主义特征,故选B项。

A项与史实不符;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审判程序”的特征,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答案:

B

11.据记载“伯里克利(或说厄菲阿尔特Ephialtes)颁布了出庭陪审者履行义务的津贴。

在进入法院大厦之前,授给每一个陪审员一根出庭杖和一枚证章,凭证可以领受规定的津贴两个欧布尔(Obol,以后又增加到三个欧布尔即半个德拉克玛)。

”这一做法(  )

A.反映雅典公民参与民主是为了获取津贴

B.调动了雅典公民参与政治的积极性

C.保证了每位雅典居民都能参与政权建设

D.是伯里克利笼络民心的一种手段

解析:

根据题意“授给每一个陪审员一根出庭杖和一枚证章,凭证可以领受规定的津贴两个欧布尔(Obol,古希腊货币单位)”,联系所学,可知,这是古代希腊在伯里克利时期对公职人员实行的津贴制,以调动贫困的公职人员参加政治活动的积极性,故B项符合;A、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雅典民主政治是雅典公民的民主,并非“每位雅典居民”的民主,排除C。

答案:

B

12.罗马帝国统治前期,出现了许多伟大的法学家。

法学家的学术活动、教学活动以及提

供咨询的活动都是自由的,法学家的著作充满了独立和批判精神,富有创造性。

这一现象

的出现(  )

A.标志着罗马法进入完备阶段B.体现了罗马法理性务实的精神

C.抑制了罗马帝国集权的加强D.成为近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

解析:

 法学家活动的自由,使法学著作“充满了独立和批判精神”,体现了罗马法的理性和务实,故B项正确。

答案:

 B

13.“对罗马人来说,法律是社会的基石,它对公民基本权利和合法权利很重要,同时它又是社会生活的基础。

从欧洲的历史来看,这种‘民法尤胜于刑法’的法律形式一直都很重要。

”这表明(  )

A.罗马法保障每个罗马人的利益B.罗马法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C.罗马法是近代欧洲法律的源头D.民法的社会重要性比刑法大

解析:

材料“对公民基本权利和合法权利很重要,同时它又是社会生活的基础”“民法尤胜于刑法”说明罗马法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故B项正确,D项错误;A项错误,错在“每个罗马人”;C项错误,罗马法为近代欧洲法律提供了基础。

答案:

B

14.罗马共和国初期的法律,许可债权人把长期拖欠的债务人逮捕,关在私设的地牢内,把他卖充奴隶,甚至杀掉他。

平民要求废除这些法律,并减轻他们的债务负担;……“公元前494年,为数颇众的平民退出罗马,移到城外3英里的阿尼奥阿河畔之圣山,发表宣言,除非他们的要求获准,他们不再替政府打仗及工作。

最后元老院满足了平民的要求”。

由此可知(  )

A.这次斗争的方式是非暴力不合作模式

B.直接导致罗马废除了债务奴隶制

C.这时期的罗马法已经是成文法

D.双方的妥协使罗马的社会矛盾得以消除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罗马平民通过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迫使元老院同意“废除这些法律,并减轻他们的债务负担”,故A项正确。

材料强调平民反对“许可债权人把长期拖欠的债务人逮捕,关在私设的地牢内,把他卖充奴隶,甚至杀掉他”这些法律,没有体现废除了债务奴隶制,排除B。

材料没有涉及是否是成文法,排除C。

D项错在矛盾的消除,应该是缓和矛盾,排除。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A。

答案:

A

15.古罗马法学家盖尤斯记述过一个案例:

有人砍伐了邻居家的葡萄树,被告上法庭,原告虽提供了确凿证据,却输掉了官司。

原因是原告在法庭辩论中把“葡萄树”说成了“葡萄”,而《十二铜表法》只规定了非法砍伐他人“树木”应处以罚金。

该案例说明当时在罗马(  )

A.不重视私有财产的保护B.法律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C.审判程序缺乏公正性D.审判结果取决于对法律的解释

解析:

本题考查罗马法,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从材料信息可知,尽管原告能提供确凿证据证明邻居砍伐了他的葡萄树,但原告在法庭辩论中没有严格使用法律术语,最终败诉,这说明《十二铜表法》具有形式主义特征,故选B项。

A项与史实不符;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审判程序”的特征,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答案:

B

16.《世界文明史》介绍:

罗马成文法的组成部分之一“是罗马城市行政官在执法过程中所做的决定……行政官……可以根据每一个别案例的情况做出裁量,而不必僵硬地按照有关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进行判决。

他的这种决定成为事实上的判例法。

”由此可见,罗马法的显著特点是(  )

A.具有较为明显的习惯法传统B.内容庞杂且受行政因素影响

C.结构松散但有普遍的适用性D.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实用性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罗马法,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A项的表述与题目中的信息“罗马成文法”不符,故排除;题目中未涉及行政机构对罗马法的干扰及罗马法的适用范围,故排除B、C两项;由题目中的信息“根据每一个别案例的情况做出裁量,而不必僵硬地按照有关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进行判决”可知罗马法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实用性的特点,故本题应选D项。

答案:

D

17.公元前242年,罗马设立了外事裁判官,裁判官审案时从罗马古老的“信义”观念出发,认为无论是罗马人还是异邦人出于善意的行为都应该且能够得到保护,确立并认可了一系列新的契约法律关系。

罗马法的这一发展(  )

A.树立了各民族间的交易法则B.形成了完备的法律体系

C.说明当时民族矛盾日渐消失D.对私产做出了合法保护

解析:

“无论是罗马人还是异邦人出于善意的行为都应该且能够得到保护”说明罗马法突破了民族的界限,为各民族交易树立了榜样,故A正确;C是《查士丁尼法典》颁布;C中民族矛盾消失错误;材料没有提及私有财产保护,故D错误。

答案:

A

18.“对罗马人来说,法律是社会的基石,它对公民基本权利和合法权利很重要,同时它又是社会生活的基础。

从欧洲的历史来看,这种‘民法尤胜于刑法’的法律形式一直都很重要。

”这表明(  )

A.罗马法保障每个罗马人的利益B.罗马法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C.罗马法是近代欧洲法律的源头D.民法的社会重要性比刑法大

解析:

材料“对公民基本权利和合法权利很重要,同时它又是社会生活的基础”“民法尤胜于刑法”说明罗马法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故B项正确,D项错误;A项错误,错在“每个罗马人”;C项错误,罗马法为近代欧洲法律提供了基础。

答案:

B

19.罗马共和国初期的法律,许可债权人把长期拖欠的债务人逮捕,关在私设的地牢内,把他卖充奴隶,甚至杀掉他。

平民要求废除这些法律,并减轻他们的债务负担;……“公元前494年,为数颇众的平民退出罗马,移到城外3英里的阿尼奥阿河畔之圣山,发表宣言,除非他们的要求获准,他们不再替政府打仗及工作。

最后元老院满足了平民的要求”。

由此可知(  )

A.这次斗争的方式是非暴力不合作模式

B.直接导致罗马废除了债务奴隶制

C.这时期的罗马法已经是成文法

D.双方的妥协使罗马的社会矛盾得以消除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罗马平民通过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迫使元老院同意“废除这些法律,并减轻他们的债务负担”,故A项正确。

材料强调平民反对“许可债权人把长期拖欠的债务人逮捕,关在私设的地牢内,把他卖充奴隶,甚至杀掉他”这些法律,没有体现废除了债务奴隶制,排除B。

材料没有涉及是否是成文法,排除C。

D项错在矛盾的消除,应该是缓和矛盾,排除。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A。

答案:

A

20.公元前357年,罗马把借贷的最高利息限定为1/12,10年以后又把原有利率减半。

公元前344年,通过延期债务偿付令,宣布禁止高利贷。

公元前326年,通过新的法案,“债务人应以物品而不是人身作为其贷款的抵押品”。

这些变化说明了古罗马(  )

A.依靠习惯法来调整社会关系B.坚持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和自由平等的原则

C.不断完善公民法,调整借贷关系D.制定万民法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可知此时实行的是公民法,材料信息反映了法律在不断调整借贷关系,故C项正确。

习惯法主要施行于罗马共和国早期,A项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不符,排除;材料信息没有涉及自由平等的原则,故B项错误;万民法形成是在公元3世纪,D项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不符,排除。

答案:

C

21.公元前242年,罗马设立了外事裁判官,裁判官审案时从罗马古老的“信义”观念出发,认为无论是罗马人还是异邦人出于善意的行为都应该且能够得到保护,确立并认可了一系列新的契约法律关系。

罗马法的这一发展(  )

A.树立了各民族间的交易法则B.形成了完备的法律体系

C.说明当时民族矛盾日渐消失D.对私产做出了合法保护

解析:

“无论是罗马人还是异邦人出于善意的行为都应该且能够得到保护”说明罗马法突破了民族的界限,为各民族交易树立了榜样,故A正确;C是《查士丁尼法典》颁布;C中民族矛盾消失错误;材料没有提及私有财产保护,故D错误。

答案:

A

22.“罗马法的内容和立法技术远比其他奴隶制和封建制法更为详尽,……尤其是它所提出的自由民在‘私法’范围内形式上平等、契约以当事人之合意为生效的主要条件和财产无限制私有等原则,都是适合于资产阶级采用的现成的准则。

”材料表明罗马法(  )

A.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具有深远影响和实用价值

C.保障罗马人的私有财产D.在古代法律体系中最完备

解析:

本题考查罗马法的特点。

罗马法维护的是奴隶主贵族利益,不能实现人人平等,故A项错误;从“都是适合于资产阶级采用的现成的准则”可知,罗马法的一些内容适用于资产阶级,表明罗马法具有深远影响和实用价值,故B项正确;从“都是适合于资产阶级采用的现成的准则”可知,材料体现的不是罗马法对罗马的影响,故C项错误;从“都是适合于资产阶级采用的现成的准则”可知,材料强调罗马法对后世有深远影响,与在法律体系中最完备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23.法制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法典的缘起与(罗马)查士丁尼法典的组成方式有相同之处……限制《中国法典》之外的出版物的发行(政府除外),罗马亦是如此:

两国都各自以公告、律令和诏书等形式立法,还有诸如过继、家庭财产共同占有关系等都有相同之处。

——田涛《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法律接触与碰撞》

材料二 新兴地主阶级反对奴隶主贵族垄断法律,坚决要求把成文法律公布出来,以保护他们的私有财产和其他权利。

汉文帝接受贾谊的“儒家‘兴礼乐’,更新秦朝法律,‘刑不上大夫’”的建议。

汉律规定,对普通人犯随时逮捕,对有贵族官僚身份的人犯,如需要逮捕的,必须先奏请皇帝批准,逮捕后不加刑具,以示宽容。

刘邦时,法令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吕后、惠帝时规定“市井子孙不得为官吏”。

——据李小兵《中国古代法律制度》整理

材料三 罗马帝国时期查士丁尼皇帝敕定的《法学总论》中明确界定:

“法学是关于神和人的事物的知识,是关于正义和非正义的科学。

”法律的目的是保证“正直生活,不害他人,各得其所”,“人生而平等,任何人都享有不能剥夺的一些基本权利;法是最高的理性;法是一种最高权力,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正义和非正义的人的标准。

”法制史学者将唐高宗时颁行的《唐律疏议》与“罗马法”相提并论,并视之为古代中华法系的代表著作。

《唐律疏议》首篇开宗明义:

“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可见中国传统的法律思想实质上是“以法制国(therulebylaw)”而不是“法治(theruleoflaw)”,不过是君主用刑罚律令来控制臣民罢了。

(1)根据材料一,归纳古代中国与罗马在法治方面,有哪些相似点。

(2)对比材料二、三,指出古代中国与罗马法律在保护对象、立法理念、经济主张等方面有何不同。

(3)根据材料三,比较罗马法和中国传统法律精神(或原则)的不同。

解析:

 第

(1)问,根据材料“限制《中国法典》之外的出版物的发行(政府除外),罗马亦是如此”可以看出两国都垄断立法;根据“两国都各自以公告、律令和诏书等形式立法”可以看出两国立法都呈现多样化;根据“还有诸如过继、家庭财产共同占有关系等都有相同之处”可以看出两国都注重保护私有财产。

(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新兴地主阶级反对奴隶主贵族垄断法律,坚决要求把成文法律公布出来,以保护他们的私有财产和其他权利”可知中国古代法律是为了保护封建地主阶级,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罗马是为了保护公民;第二小问,根据材料“汉文帝接受贾谊的儒家‘兴礼乐’,更新秦朝法律,‘刑不上大夫’的建议”可知中国注重等级观念,根据材料“人生而平等,任何人都享有不能剥夺的一些基本权利;法是最高的理性;法是一种最高权力,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正义和非正义的人的标准”可知罗马注重理性、平等理念;第三小问,根据材料“刘邦时,法令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吕后、惠帝时规定‘市井子孙不得为官吏’”可知中国重农抑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罗马保护商业。

第(3)问,根据材料三“‘正直生活,不害他人,各得其所’,‘人生而平等,任何人都享有不能剥夺的一些基本权利;法是最高的理性;法是一种最高权力,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正义和非正义的人的标准’”可知罗马注重正义、平等、人权、理性原则,而中国更加注重为君主专制服务、为君主德礼治国服务、重视刑罚惩治。

答案:

 

(1)相似:

政府垄断立法;立法形式多样化;保护私有财产。

(2)保护对象:

中国保护封建地主阶级;罗马保护公民。

立法理念:

中国注重等级观念(礼仪或以儒入法);罗马注重理性、平等(自然法)理念。

经济主张:

中国重农抑商;罗马保护商业。

(3)不同:

罗马法强调正义、平等、人权、理性原则,而中国古代法律强调为君主专制服务、为君主德礼治国服务、重视刑罚惩治。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孟德斯鸠是“地理环境决定论”的重要倡导者。

他在《论法的精神》中认为,一个国家的领土、气候、土壤等要素,对于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民族性格、道德面貌、宗教信仰等方面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请结合上述观点及所学知识,谈一谈您对“地理环境决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这一问题的认识。

解析:

这一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不是绝对的。

答题要分析观点合理之处,列举雅典的地理环境中与民主制形成相关的因素,如:

多山多岛、平原狭小。

但是,更要指出观点的不全面之处,从历史看,雅典的民主是逐步确立的而非天生的;经济上的海外贸易和工商业的发达,才是政治制度的决定因素;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的确立,并不需要与雅典类似的地理环境。

所以,“地理环境决定论”不符合唯物史观。

答案:

地理环境是古希腊民主政治形成的重要原因,但不是决定性的因素或根本原因。

(1)多山多岛、平原狭小等地理环境,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提供了条件;雅典并非一开始便是民主制,且民主制也未长久维持下去。

(或“与雅典地理环境相似的其他希腊城邦并未形成民主制”或“相似地理环境同样也可能形成专制政治”等)

(2)海外贸易或工商业的发达,才是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决定性因素。

(3)并非一定需要类似雅典的地理环境,才能有商品经济的发达。

(或举例证明“与雅典地理环境迥异但工商业发达同样形成民主政治”等)

(4)“地理环境决定论”不符合唯物史观。

2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由于私有制进一步发展,人的私有意识大大加强,商品货币经济的深度与广度都已今非昔比。

其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样远非市民法所能逮及…由于社会的进步,市民法扩大为世界性的法律——万民法,已势在必行。

——米健《略论罗马万民法产生的历史条件和思想渊源》

材料二 1787年宪法是新大陆第一份具备高度法律意义的文件,与之相当的就是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十二铜表法》和1787年宪法都包含了私法和公法两大门类。

但是,在罗马,这两大门类之间并没有清楚的区分,甚至也不存在形式上的划分,而1787年宪法则以公法和私法之间严格的内容和逻辑划分为特征和性格。

使人吃惊的是,最终的局势和未来的发展表明,在罗马,私法元素具备了压倒性的地位;而在美国,情况却恰恰相反,是公法元素或者说宪政元素获得了这个地位。

——林国荣《托克维尔眼中的美国1787宪法与古罗马〈十二铜表法〉之比较》

材料三 1866年对奥地利战争胜利后,为了使新成立的北德意志联邦“有章可循”,惯于专断的普鲁士首相竟然像签发公文一样,将他拟定的宪法草案送给北德意志联邦议会强行通过。

故而有人称这部宪法是俾斯麦的个人“著作”。

1871年的《德意志帝国宪法》就是在这样一部宪法的基础上形成的。

——邢来顺《略论德意志帝国政治架构的发展趋势》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说万民法取代公民法“势在必行”。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两部法律对世界民主法制建设发展的相同贡献。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出台形式和内容的特点。

解析:

本题考查欧美政治体制的特点。

(1)问,需要从经济基础、思想观念、公民法的局限、罗马的扩张等角度归纳。

第(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