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合集副本.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035545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67 大小:223.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合集副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合集副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合集副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合集副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合集副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合集副本.docx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合集副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合集副本.docx(6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合集副本.docx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合集副本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进度表

周次

时间

教学内容

备注

9.2—9.8

《观潮》(3)《走月亮》(3)书法

(1)

课外阅读

(1)

9.9—9.15

《现代诗二首》

(1)《繁星》

(1)《口语交际》

(1)习作

(2)课外阅读

(1)《语文园地》

(2)

9.13中秋节放假

9.16—9.22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3)《蝙蝠和雷达》(3)

书法

(1)

9.23—9.29

《呼风唤雨的世纪》

(2)《蝴蝶的家》

(1)《习作》

(2)《语文园地》

(2)课外阅读

(1)

9.30—10.6

10.1—10.7国庆放假

10.7-10.13

《古诗三首》(3)《爬山虎的脚》(3)书法

(1)课外阅读

(1)

10.14—10.20

《蟋蟀的住宅》(3)《口语交际》

(1)《习作》

(2)《语文园地》

(2)

10.21—10.27

《盘古开天地》(3)《精卫填海》

(2)《普罗米修斯》(3)《女娲补天》

(1)

10.28—11.3

《习作》

(2)《语文园地》

(2)《快乐读书吧》

(1)课外阅读

(2)

11.4—11.10

《风筝》(3)《麻雀》(3)习作(3)

十一

11.11—11.17

《牛和鹅》

(2)《一只窝囊的大老虎》(3)《陀螺》(3)

十二

11.18—11.24

书法

(1)课外阅读

(1)《口语交际》

(1)《习作》

(2)《语文园地》

(2)

十三

12.25—12.1

《古诗三首》(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3)《梅兰芳蓄须》

(2)

十四

12.2—12.8

《延安,我把你追寻》

(1)书法

(1)课外阅读

(1)《习作》

(2)《语文园地》

(2)

十五

12.9—12.15

《王戎不取道旁李》(3)课外阅读

(1)《西门豹治邺》(3)《故事二则》

(1)

十六

12.16—12.22

《口语交际》

(1)《习作》

(2)《语文园地》

(2)复习(3)

十七

12.23—12.29

复习(8)

十八

12.30—01.5

复习(8)

十九

1.6—1.12

复习(8)

二十

1.13-1.19

期末考试

 

最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合集

​1.《观潮》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通过研读探究,让学生在学习中发展能力,陶冶情趣。

2.《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要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40分钟时间,让学生多读,并且积累词句,减轻学生负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

我们都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观潮》这篇课文,还学习了生字新词,现在我们就比比谁的记忆力最强,好吗?

课件出示:

复习词语,理清脉络。

平    静

闷雷滚动    一条白线

白浪翻滚    山崩地裂

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师:

这四组词语都是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那么,大家发现它们有什么不同呢?

(这四组词语分别描写了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潮水的样子和声音。

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钱塘江观潮。

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吧!

师:

江潮还没有来,江面是什么样子的?

谁能找出描写江面的句子读一读?

师:

那么,海塘大堤上又是怎样的景象呢?

谁能找出描写海塘大堤上景象的句子读一读?

人们等啊,盼啊!

那么,如果你就是这人群中的一员,你会等什么,盼什么?

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二、品读课文。

(一)讲读第一段:

潮来之前

1.课文一开头就把作者观潮后的感受写得清清楚楚,齐读第一自然段,找出写作者感受的词,字(出示卡片:

天下奇观)

2.大潮的“奇”充分体现在下面的文章中,让我们细细体会。

3.第二自然段除了告诉观潮的时间和地点外,还交待了作者占据了观潮极好的位置。

轻读第二自然段,说说作者站在海塘大堤上,观察了哪几处地方?

(镇海古塔、中山亭、观察台、小山)

哪个地方最能吸引你?

(板书:

宽阔平静)

4.哪个词写出了宽阔的钱塘江平静的?

(出示卡片:

横卧)

5.此时的江面因为在雨后,所以有一层薄雾笼罩着、朦朦胧胧,使江面更美丽了,远处的小山一会儿好像看得清,一会儿又隐隐约约看不清,文中哪个词是讲这个意思的?

(朗读“若隐若现”)

6.此时,观潮的人应怎样?

(朗读:

“人山人海”)他们的心情如何?

从哪些词可看出?

7.齐读第二自然段,小结。

(二)讲读第二段(潮来之时)

1.各自轻读,看看潮是如何来的,“声”“色”如何变化的?

分层。

2.讲解第一层。

(板书:

风平浪静)

声音呢?

(板书:

闷雷滚动)这雷声有什么特点?

圈出表示特点的字,听到闷雷一样的轰鸣从远处接连不断地传来,顿时人们怎样?

(板书:

人声鼎沸)什么叫人声鼎沸?

为什么会人声鼎沸?

3.讲解第二层。

①过了一会儿,“声”“色”有什么变化?

(板书:

越来越大一条白线)

②声音为什么会越来越大?

“一条白线”在什么地方?

“水天相接”指哪里?

(指图)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什么地方?

(地平线)

③观潮的人们呢?

(板书:

沸腾)想象动作。

4.讲解第三层。

(出示小黑板)

①说说“声”“色”的变化。

(板书:

拉长变粗水墙白色战马山崩地裂)

②拉长到什么程度?

(理解“横贯”)

“城墙”有什么特点?

有多高?

有我们教学楼的两倍那么高呢!

景象多么壮观。

(指名读)

比较“战马”与“马”,理解“齐头并进”“浩浩荡荡”。

钱塘潮开阔、势猛,要不然,怎么说它壮观呢?

此刻,那声音更是不可想象。

什么叫山崩地裂?

文中哪句话是写这个词的?

哪个词可以与“山崩地裂”相提并论?

(教师给词)

大潮发出的声音如此惊心动魄,真是太雄伟了。

(指名读)

5.教师小结,齐读第四自然段。

6.此刻,观潮的人呢?

为什么不写?

作者已是(给词:

目不暇接),看潮都来不及,但观众的表情也一定会有变化。

嘴巴张得大大的,眼睛睁大,用哪个词形容?

(板书:

目瞪口呆)看的人很紧张,大气都不敢出,用哪个词形容?

(屏息凝视)还可以用许多词来说,容你去想象。

7.齐读第二段,边读边想象,读出大潮的“声”“色”,更要注意它们的变化。

(三)讲读第三段(潮去之后)。

1.可惜,潮头霎时就奔腾西去了。

可是江面上余波未息,找找看,哪些词写“余波未息”?

(理解并朗读“风号浪吼”“漫天卷地”)

2.江面何时才平息?

停息后江面是否如潮来前一样?

3.宽阔的大江在短暂的时间里,江水竟然暴涨了两丈来高,你想象一下,这时观潮的人会是怎样的了?

只是作者没写而已。

三、总结全文。

1.根据板书总结全文。

2.没读书前你知道钱塘江大潮吗?

听到过别的地方或国家有吗?

所以说绮丽的钱塘江,壮美的大潮,真不愧是“天下奇观”。

3.齐声朗读全文,想象情景,再次和作者一起饱览天下罕见的钱塘江大潮吧!

 

【创新教案】

2.《走月亮》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在教学本文时,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设情境,品读感悟,使学生不仅感悟到温馨、快乐、幸福的亲情美,而且体会到月色下的意境美。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抓词抓句去重点体会。

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新课标精神,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让学生多读、多说,以读为主,以读代讲,通过“品读”来代替文章的讲解,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品味重点语句,体悟感情,突破教学难点,避免把文章“讲”没味儿了。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

首先,我们先来观看一段flash动画。

(多媒体播放flsh动画:

在月光如水的夜晚,一对儿母女悠闲地漫步。

此间,配以优雅的音乐。

师:

同学们,这种情景美吗?

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次随着作者一起和阿妈手牵着手“走月亮”,漫步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看着美丽的景色,感受着妈妈浓浓的亲情。

二、品读课文,深入学习

1.找出文中喜欢的地方,有感情地朗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师:

请同学们体会着月色下的美好意境自读课文,并找出你最喜欢的自然段,多读几遍,试一试怎样才能读得更好。

2.全班交流,指导朗读。

(根据学生朗读的具体内容,随机点拨。

设想学生找到的语句:

a:

“月盘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

照亮了……照亮了……照亮了……”

师:

你为什么喜欢这里呀?

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回答,教师相机引导作答。

师:

这么美的景色你能给大家读一读吗?

指导学生读出那种美好的意境,在读中,在倾听别人读中仿佛看到了作者为我们描绘的秋天月光下的美丽景色。

多媒体出示静态画面:

柔和的月光下,高高的山,村头的树,村间的路,一片幽静、祥和的景象。

进一步体会自己那种美好的境界,使学生产生如身临其境的感觉。

师:

秋天月光洒满人间,月光下的各种景物清晰而又静谧,这迷人的月夜使“我”和阿妈感受到月夜景色的美好。

b:

“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

灰白色的鹅卵石,布满河床。

呦,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

师:

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教师相机提问:

香味在流,月光在流,怎么可能?

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月光下小溪、山草、野花构成的一幅甜美画面,体会到正是这种语言,才将本无情感的自然之物附着上甜美、欢快、幸福情绪,如流水绵绵不绝。

多媒体出示动态画面:

月光下的溪水清澈美丽,淙淙地流着,鹅卵石布满河床,小水塘映着月光。

从而让学生体会“我”和阿妈欣赏到的清澈美丽的溪水,闻到了溪水中山草和野花的香味,看到倒映在溪水里的月亮,看到了鹅卵石间的无数个可爱的小水塘和倒映在小水塘里的数不清的月亮。

秋风轻拂,无数个小水塘中的无数个小月亮随着微波轻轻摇荡。

师:

这么美好的画面,谁能用你的朗读来体会体会呢?

学生通过朗读宣泄看到这般美丽的景色时的心情。

指导朗读:

让学生读出欢快、幸福的语气。

c:

“秋虫唱着,夜鸟拍打着翅膀,鱼儿跃出水面,泼刺声里银光一闪……从果园那边,飘来了果子的甜香。

”,“走过……走过……走过……走过……”“在我仰起脸看阿妈的时候,我突然看见……好像也在天上走着,走着……”

引导学生合理想象:

①秋虫夜鸟此刻在做什么?

②你能想象一下果园里的景色吗?

③作者都嗅到了野花的香气,那她会看到怎样的景色呢?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多媒体展示flash动画:

月光下,秋虫鸣唱,夜鸟飞翔。

妈妈拉着“我”的手,走过溪岸、走过石拱桥……漫步的画面。

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师:

我们走过了那么多的地方,耳闻秋虫唱歌和夜鸟拍打翅膀的声音,嗅到了野花的香气和果园里成熟了的果子的香气,目睹了沿途的美景和空中美丽的月亮及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就像到了仙境一样。

三、思想感悟,情感体验

师:

你们觉得“我”和妈妈幸福吗?

体现在什么地方?

使学生体会到:

“我”和阿妈在美丽的月光下散步非常幸福,充满情趣。

师:

你有没有和妈妈或者家人在一起感到幸福的时刻?

把你的感受在小组里讲一讲,然后全班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回想自己和妈妈或者家人一起漫步时的幸福心情,来感受作者此时幸福甜蜜的心情,感受妈妈、家人身上的温暖气息。

教师随机点拨:

其实亲情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细心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会发现我们被浓浓的亲情包围着,是那样的温暖,那样的幸福、快乐。

四、总结

《走月亮》这篇文章是一篇充溢着诗情画意的散文。

读着这篇文章,使人不由自主地走进一幅如诗、如画、如室外田园般的画卷中。

同时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伴随着音乐,再读全文,用心和阿妈一起走月亮!

学生轻声感情朗读。

五、尝试着背诵全文

六、布置 作业

小练笔:

在浓浓的亲情中,我们学会了独立行走,我们一步步长大成人。

你有没有和家人在一起感到幸福的时刻?

把你的感受写一写。

提示:

过年过节、生日、爸爸妈妈带你出去玩……

板书设计:

2走月亮

小路 温馨

溪边 快乐

景美 情浓

田埂甜美

……幸福

 

【创新教案】

4.《繁星》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根据这篇文章的特点,在教学时,应将学会观察大自然,运用联想和想象写景状物抒发感情作为教学重点;将理解不同时期有不同感受作为难点。

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的学习气氛,取得举一反三的效果,教学时,可以采用比较阅读的教学方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一定观察过天上的繁星,你是怎样观察的?

有什么感受?

晴朗的夜空,往往星光灿烂,当我们仰望星空时,常常会有许多遐思幽想,我们女学生常常把心里话告诉星星,让星星分享我们的快乐、忧愁……五四运动之后,有一位中国作家,经常独自仰望星空,他不仅用眼睛眺望繁星,更用心灵感受星星,让心灵与宇宙直接对话。

下面我们来看看著名作家巴金是怎样观察繁星的,有哪些感受呢?

(板书课题)

二、介绍作者,了解背景

指名学生介绍巴金和写作背景。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余同学:

①用波浪线勾画出写巴金三次观察繁星的时间、地点和三次看星感受的词句;

②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用横线画出相关的词句;

③理清文章结构。

2.学生分小组讨论课文。

要求学生先回忆自己观察繁星的方法和感受;再看看巴金是怎样观察繁星的,有哪些感受,并与之比较不同之处。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参考答案)

①略

②按时间顺序。

标志有“从前”“三年前”“如今”。

③第一部分(第一段):

描写“我”最爱看繁星,回忆从前在家乡夜晚望星天的情景和感受。

第二部分(第二段):

描写“我”三年前在南京读书时看望繁星的情景和感受。

第三部分(第三段):

描写“我”在海上观看繁星的情景和感受。

四、合作探究,研读课文。

(师生互动)

1.研究比较三次看繁星的情景与感受有什么不同。

讨论为什么不同。

 “从前在家乡七八月的夜晚,在庭院里纳凉的时候,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星星。

”“星光在我们的肉眼里虽然微小,然而它使我们觉得光明无处不在。

”“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

教师点拨:

这个不相同是因为随着作者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对星空的观察和感知逐步深入精微了。

2.作者把星天比作母亲,把星星比作朋友,并和它们说话,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表达了一种什幺样的感情?

教师点拨:

把繁星比作朋友,是为了突出作者看繁星时亲密投机的伙伴之感,觉得它们正友好地对“我”眨眼,同“我”小声地说话,突出了舒心、安详、陶醉之感,表达了作者对星空、繁星(即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美好生活的向往,童心、童趣不减。

3.找出文中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的句子体会这些句子的精妙之处,并说说其表达效果。

教师点拨:

十分生动形象的写出自己与大自然的融合,使读者受到强烈感染。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查找搜集有关星星最新信息的资料,结合文学分小组出一份手抄报。

 

【创新教案】

5.《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根据童话故事的特点,本教学设计力求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走进童话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读书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读书活动中,有所思考,有所感悟。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安徒生写的童话《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课件出示课题: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齐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

(学生自由表达。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同学们都很善于提出问题,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首先,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作者。

(课件出示作者资料)

1.咱们再一起来学习一下本课的生字。

(课件出示生字)

2.下面请同学们自读一下课文。

3.课件展示要求:

(1)那粒最小的豌豆有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呢,拿出课文标上段号。

(2)学生读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小豌豆是怎样长大的?

小姑娘又是怎样长好的?

小组合作完成填空。

小豌豆刚到长满青苔的窗台上住下时,小姑娘(病得可厉害了)。

小豌豆长出了小叶子,小姑娘(心里真高兴)。

小豌豆沿着线猛劲儿长,小姑娘(脸色好多了,还能自己坐上一个钟头呢)。

小豌豆开出一朵嫩红色的小花,小姑娘(脸上放出健康的光彩,眼睛发着亮光)。

三、细读童话,理解内容

(一)边读边思体会情感根据板书提出问题。

学到这里你们有什么想法,学生自由提问并通过重点研读课文段联系上下文阅读解决问题。

随机朗读。

(让学生体会到:

小豌豆的长大满足了小姑娘的愿望,使她鼓励起了战胜病魔的信心,朗读指导学生读出惊喜的感情)

(二)想象说话:

小姑娘看见了绿色心里真高兴。

小豌豆爬上了窗台看见了小姑娘。

小姑娘看见小豌豆开出一朵嫩红色的小花心里真是高兴极了。

小姑娘对小豌豆有着怎样的感情,小豌豆又是怎样说的呢。

独立说话练习:

小姑娘对着小豌豆微笑。

学习、段理解作者对五粒豌豆的两种态度小结。

当小豌豆开出嫩红色的小花时小姑娘的生命之花也随之绽放了。

四、总结全文

我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到了爱的幸福,爱的神奇,同时更感受到奉献爱是最崇高的、最伟大的。

只要我们都献出一份爱心,世界将处处充满爱!

板书设计:

5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小豌豆:

爱……

 

【创新教案】

6.《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蝙蝠和雷达》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这篇科普文章介绍了仿生学的应用——蝙蝠夜间是凭什么探路飞行的,飞机靠雷达夜间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

  根据大纲的要求本组课文的教学应注意:

要在理解词句,练习给课文分段的基础上学习归纳段落大意,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同学们,现在让我们玩一个小小的游戏。

(请一位同学到讲台上来,然后用毛巾蒙住他的眼睛。

现在,请这位同学走回自己的座位,(学生走)同学们,为什么他会撞到桌椅呢?

(生答)是的,同学们都很聪明,是因为这位同学被蒙住了眼睛。

既然眼睛那么重要,那么现在请大家想想,如果我们没有了眼睛,走路的时候怎么才可以避开障碍物呢?

好,现在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蝙蝠和雷达》。

二、品读课文

 

(一)指名读第1、2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想:

1.第1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第1自然段描述一架飞机在夜航。

2.“夜航”,同学们刚刚提到了这个词语,那为什么飞机能在黑夜中安全飞行呢?

书本中有这样的话吗?

它是怎么解释的?

现在请大家认真阅读,然后找出答案。

(“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是怎么做到安全飞行的呢?

”“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

3.在这句话中,哪个词语是重点词语呢?

(“启示”,多媒体播放)

4.那么第1、2自然段写了什么呢?

哪位同学来总结一下。

(飞机夜航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二)那么同学们现在觉得课文接下来的会怎么写呢?

谁来回答老师这个问题呢?

(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

人们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的?

1.下面默读课文:

想想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科学家探索蝙蝠夜间飞行的奥秘?

然后4人一小组进行讨论。

(课文第4至第7自然段写了这个内容)

2.下面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读3自然段。

其他同学带着问题思考:

这一自然段写的什么内容?

(蝙蝠高超的飞行本领,引起了科学家的思考。

3.从哪儿看出蝙蝠的飞行本领高超?

画出有关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夜间飞行能捕捉极小的飞虫,从来不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也能灵巧地避开。

请同学们朗读有关句子,想象蝙蝠夜行的高超本领。

4.这些引起了科学家怎样的思考?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

想想蝙蝠的眼睛是不是非常敏锐,在漆黑的夜里能看清楚所有的东西?

……

5.看书上是怎么说的?

请大家齐声朗读,读出疑问的语气。

6.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科学家们做了三次试验,每次试验的目的是什么?

用了什么方法?

结果怎样?

(让同学们4人一小组一起讨论学习第4、5两个自然段。

事先每组发一张表,讨论后集体填表。

第一次试验:

目的:

蝙蝠夜行探路是否靠眼睛。

方法:

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

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

结果:

铃铛一个也没响。

证明:

蝙蝠夜行探路与眼睛无关。

第二次试验:

目的:

蝙蝠夜行探路是否靠耳朵。

方法:

把蝙蝠的耳朵塞上,让它在屋里飞。

结果:

蝙蝠就像没头苍绳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证明:

蝙蝠夜行探路与耳朵有关。

第三次试验:

目的:

蝙蝠夜行探路是否靠嘴。

方法:

把蝙蝠的嘴封住,让它在屋里飞。

结果:

同试验二。

证明:

蝙蝠夜行探路与嘴有关。

7.汇报填表情况。

8.科学家在这三次不同的试验中证明了什么?

(齐读:

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9.“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来探路的。

”(多媒体播放)这个结论与书上的有什么不同?

哪一个更科学?

同学们联系两次试验去思考一下。

(丢掉“配合”不科学,因为第二次和第三次两次试验,分别塞住耳朵,封住嘴,也就是说单独将嘴或耳朵露在外面,但蝙蝠都失去了暗中探路的本领,这说明探路时靠的是这两样器官同时发挥作用,所以课文上用上“配合”是科学的。

(三)指导朗读第6、7自然段。

 

1.指名读第6、7自然段,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蝙蝠是怎样口耳配合起来夜行探路的。

(先同桌互相讨论,再举手回答问题。

学生说时,老师要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

2.下面哪位同学可以用自己的话说说蝙蝠是怎样捕捉小飞虫的?

或蝙蝠是怎样避开极细的电线的?

3.那么你从哪些词中可以看出科学家揭示出蝙蝠夜行的秘密是要付出艰苦的努力的?

请同学们细细地体会“反复研究”一词。

“反复研究”就是:

一遍又一遍地研究。

4.你们能想象出科学家是怎样一遍又一遍地反复研究的吗?

5.教师小结:

任何一项科学成果,都是来之不易的,都是科学家们反复研究,经过无数次失败,无数次地总结经验教训。

无数次地再试验才得来的,只有不怕困难,勇于探索,敢于攀登的人才能够摘下科学王冠上的一颗颗闪闪发光的宝珠。

6.老师读第7自然段第一句:

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全体同学齐读后三句:

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

这种声音叫做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

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7.科学家反复研究,揭开了蝙蝠夜行探路的秘密。

科学家从这个秘密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呢?

(4人一组讨论,试着画出示意图。

指三或四个组的代表在黑板上板演并加以说明。

8.看第6自然段,蝙蝠是怎么探路的?

与飞机比较,然后画出示意图。

9.下面老师请一位同学说说飞机夜间安全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

为什么?

(雷达探路的道理是从蝙蝠夜行探路的道理得来的,所以说飞机夜间安全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

11.指导朗读第8自然段。

四、划分段落

1.指导分段:

仔细看每个自然段,想一想,哪几个自然段说的是一个具体的意思?

(小组讨论)全文可分为三大段。

第一段:

第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