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的研究对象.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031280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94.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docx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的研究对象.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docx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第一章: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定义: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一门科学。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心理现象

根据概念即可得知: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和动物的心理现象——

个体心理现象

认知过程——知

心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情

意志过程——意

个体心理心理状态

个性心理倾向性

个性心理个性心理特征

自我心理

心理过程

1、认知过程:

是指感觉输入受到转换、简约、加工、储存、提取和使用的全部过程包括感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言语。

2、情绪情感过程:

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以人的需要为基础的。

3、意志过程:

人自觉确定目的,有意识地组织、调节行为,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

想象:

1、要有原型的存在。

2、大脑中要储备与原型相关的知识经验。

3、得出的结论必须超出原型。

心理状态

心理状态是指心理活动在展开时刻与活动过程中,所具有的独特状况和相对稳定的状态。

个性心理

1、个性心理趋向性——需要、动机和价值观。

2、个性心理特征——气质、性格和能力。

气质类型:

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

3、自我心理——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

二、心理的实质

广义:

专指人和其他动物的心理,它是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心理

狭义:

专指人的心理,它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一)心理是脑的机能

1、脑是心理的器官

(1)物种进化的证明。

(2)脑受损的证明。

2、心理是脑的机能

人的一切心理活动,就其方式来说,都是脑的反射活动,其环节有:

开始环节——中间环节——终末环节

(二)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1、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内容的源泉。

2、社会生活条件是人的心理基础。

如:

野生儿。

(三)人的心理是积极、能动的反映

1、人对外部现实的反映具有目的性与选择性。

2、人对外部现实的反映要求揭示事物的本质。

3、人能调节自己的反应活动。

三、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科学心理学诞生的历史背景

1、科学心理学的哲学源头

(1)亚里士多德:

《灵魂论》。

(2)笛卡尔:

身体的一切活动都是由生而具有理性的心所控制的——理性主义。

理性主义的集大成者——康德

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优生学创始人——高尔顿

(3)洛克:

提倡经验主义,强调人类一切知识均来自后天经验——经验主义。

《教育漫话》——“白板说”。

遗传——为心理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环境——将遗传提供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

2、科学心理学的生物学源头

达尔文的划时代著作——《物种起源》。

3、科学心理学的生理学源头

(1)缪勒:

主张大脑是分区专司。

(2)赫姆霍兹:

提倡色觉理论和听觉理论。

(3)费希纳:

主张采用试验方法来研究。

(二)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标志:

1879年,德国的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座心理实验室。

冯特因此被称为(实验)心理学之父。

(三)科学心理学的发展

1、构造主义——冯特

观点:

(1)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

(2)主张详细研究意识的构成成分——感觉、意象、感情三个要素。

(3)提出了研究方法——内省法。

内省法:

自我对其内在经验感受的客观观察和分析来从事研究。

2、机能主义——詹姆士

观点:

(1)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

(2)认为应详细研究意识的作用——使有机体适应环境。

(3)依然采用内省法进行研究。

3、行为主义——华生

观点:

(1)反对意识,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行为,并提出了著名的公式:

S(刺激)R(反应)。

(2)反对内省法,主张用实验方法。

代表人物:

经典行为主义——华生

新行为主义——斯金纳

新新行为主义——班杜拉

4、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

观点:

(1)主张心理学应关注人的人格,并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

由原始的欲望、本能、冲动组成。

自我:

压抑本我的能力冲动,包括内疚、良心和羞愧。

(2)提出了意识与无意识之分。

(3)其理论构建的基础是性本能观。

(0~1岁)口唇期

(1.5~3岁)肛门期

性感带(3~6或7岁)性器官期

(6或7~11或12岁)潜伏期

(11或12~15或16岁)两性期

5、认知心理学

(1)早期的认知心理学——皮亚杰

观点:

提出了同化、顺应和平衡三个基本概念。

建构了人类思维发展的阶段论。

(2)现代的认知心理学——奈塞尔

观点:

认知是指感觉输入受到转换、简约、加工、储存、提取和使用的全部过程。

发展了研究方法——计算机模拟法、反应是记录法

6、格式塔心理学——维特海默、苛勒、考夫卡(P11)

四、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专有名词

1、被试——主试

2、变量——刺激变量

机体变量

反应变量

3、抽样——样本

4、信度与效度

可信性与准确性

(二)具体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隐蔽式观察法

公开式观察法

描述观察法

取样观察法

2、调查法——问卷法

访谈法

3、实验法:

注意实验对象的选择与分配

第二章:

认知理论

一、认知过程概述

(一)概念:

认知是指感觉输入受到转换、简约、加工、储存、提取和使用的全部过程。

(二)组成成分:

1、感知觉2、记忆3、想象4、思维5、言语

二、感知觉理论

(一)感觉

1、概念:

感觉是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认知过程

2、分类:

(1)外部感觉: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摸觉

绝对感觉阈限: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与感觉能力成反比

阈限

差别感觉阈限:

刚刚能感觉出两个同类刺激的最小差别量。

视觉绝对感觉阈限:

有年龄(0~30岁范围内随着年龄的降低视觉阈限越高)和时间(一天中视觉阈限最高的是下午5~7点,最低是早上6~9点)

听觉阈限有性别差异:

男性的听觉阈限低于女性。

适应:

感觉器官在刺激的连续作用下,刺激强度不变,感觉会随刺激时间的延续而发生变化。

多数为感觉能力降低甚至消失。

这种现象叫感觉适应。

感觉后像(效):

当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停止以后,感觉并不立刻消失,而是逐渐减弱,这种感觉残留的现象叫做感觉后像(效)。

(2)内部感觉——运动觉与平衡觉

机体觉

平衡觉有性别差异:

女性的平衡能力优于男性。

(二)知觉

1、知觉概述

(1)概念:

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

(2)加工过程——自下而上的加工(不需要动用大脑中储存的知识、经验)

自上而下的加工(必需要动用大脑中储存的知识、经验)

(3)知觉的种类:

根据知觉时起主导作用的感官的特性,可以分成视知觉、听知觉、触知觉、嗅知觉和味知觉。

根据人脑认识的事物特性,可以分成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错觉等等。

2、知觉的特性

(1)知觉的对象与背景——选择性

取决于:

空间的刺激组合;时间系列中。

(2)知觉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整体性

在知觉过程中,部分离不开整体;整体依赖于各部分之间的组合规律有整体优先权。

(3)理解在知觉中的作用——意义性

作用:

帮助对象从背景中分出;有助于知觉的整体性;产生知觉期待和预测。

(4)知觉的恒常性——恒常性

影响因素主要是:

视觉线索。

3、空间知觉

(1)形状知觉

影响因素:

原始特征;轮廓与图形;图形的组成成分;识别中的心理成分。

(2)大小知觉

影响因素:

眼睛视网膜与物体的距离;物体的熟悉性;邻近物体的大小对比;体态变化。

(3)深度知觉与距离知觉

影响因素:

肌肉线索——调节、辐合

单眼线索——对象重叠;线条透视;空气透视;相对高度;纹理梯

度;运动视差与运动透视。

双眼线索——两眼视差

4、时间知觉

(1)时间知觉的形式——时间的分辨;时间的确认;持续时间的估量;时间的预测。

(2)时间知觉的各种依据——根据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根据有机体各种节律性的活动;借助于计时工具。

(3)影响因素——感觉通道的性质;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与性质;人的兴趣和情绪。

5、错觉

(1)概念:

人的知觉不能正确地表达外界事物的特性,而出现种种歪曲的现象。

(2)种类

A、大小错觉——廖勒——莱耶错觉;潘佐错觉;垂直——水平错觉;贾斯特罗错觉;多尔波也夫错觉;月亮错觉

B、形状错觉——佐尔拉错觉;冯特错觉;爱因斯坦错觉;波根多夫错觉

三、记忆

(一)记忆概述

主要解释一下记忆的加工模式:

识别保持提取(再认、再现、回忆)

1、感觉记忆

2、短时记忆:

时间大约为15~30S,容量为7+2个信息组块

3、长时记忆

(二)增进记忆的方法

1、遗忘规律——艾宾浩斯(提出者)

基本观点是:

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

影响因素有:

时间因素;识记材料的性质(意义性、形象性);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过度学习150﹪效果最好);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效应(前摄抑制、倒摄抑制)。

2、增进记忆的方法——复习法(及时多次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复习方法多样化,调用多种感觉);直观形象法;图表法;谐音记忆法;归类记忆法;联想法;歌诀法

四、思维

(一)思维的概述

1、概念:

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和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过程。

2、特征——概括性;间接性;问题性。

3、过程——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具体化P123

4、思维的种类

 (1)根据思维任务的性质来分:

直观动作思维(3岁以下儿童;凭借工具动作)

    具体形象思维(3~9、10岁儿童;表象)

    抽象逻辑思维(语言)

 (2)根据思维进行的方向来分:

辐合思维

    发散思维

(3)根据思维结果的创新性来分:

常规思维

    创造性思维:

特点:

新颖性,流畅性,灵活性,精密性,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统一。

(二)思维发展理论(主要解释一下皮亚杰的理论)

皮亚杰经典著作《发生认识论》最核心的理论就是认为人类智慧或思维的发展取决于主体(人类自身)与客体(周围环境所包围的信息等)的相互作用。

  1、概念

   同化:

即个体将新的刺激事件,纳入个体现存的行为模式或认知结构之中的过程。

“刺激输入的过滤与改变”。

   顺应:

个体借助与新知识或观念接触,促成原有结构发生改变或创立足以容纳新事物的结构的过程。

“内部图式的改变以适应现实”。

   平衡:

同化和顺应两种心理活动之间存在一定的稳定状态。

2、思维发展阶段论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直观动作思维

特征:

开始形成“客体永久性”,对行为的目的与手段开始进行分离,行为有了一定的目的性。

(2)前运算阶段(2-6、7岁)具体形象思维

特点:

相对的具体性——”泛灵论”;呆板性——只注意事物的某一方面,而忽略其他方面的重要性;不可逆性;思维是自我中心主义;转导推理——从一个特定的事物推论到另一个特定的事物。

(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特征:

相对的抽象性;相对的灵活性;具有可逆性; 思维过程中逻辑性和现实性的成分不断增强,开始演绎推理的思维。

(4)形式运算阶段(12-16岁)

   特征:

思维摆脱了具体事物的约束,能将事物的内容与形式区分开来,进行假设和逻辑推理。

3、皮亚杰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第三章行为动力理论

一、需要理论

(一)需要的概述

1、需要的含义:

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2、特征:

对象性,动力性,社会性,

差异性(表现1、同一个人不同的时间产生的需要不一样。

2、不同的人同一需要所指向的对象有所不同。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1、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基本内容(人本主义的代表人:

罗杰斯,马斯洛。

最核心的观点:

以人为本。

生理需要:

1、维持个体生存的需要;2、维持种族生存的需要。

安全需要:

生命、职业、财产安全的需要。

归属于爱的需要:

亲情,友情,爱情。

尊重的需要:

自尊和他尊的需要。

2、马斯洛需要层次之间的关系P69

(1)出现的顺序由低到高

只有较低一级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之后,高一层次的需要才会产生。

(2)各层次需要在全人口所占比例由大到小

越向下的层次在全人口中所占比例越大,越向上的层次在全人口中所占比例越小。

(3)七个层次可概括为两种水平

基本需要

成长需要

3、评价

(1)优点

A其需要层次理论具有普遍性。

B其是一个有严格组织的层级系统。

C其比较客观,准确地揭示了人类需要产生的客观规律

(2)缺点

A降低了社会生活环境在人的需要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B没有充分认识到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节作用。

二、动机理论

(一)动机的概述

1、动机的含义:

动机是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

学习动机:

引起、维持学生学习活动朝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和心理倾向性。

2、动机的作用:

激发;指向;维持;强度——解释动机与效果之间的关系。

动机解决为什么的问题。

目的解决为了什么的问题。

主要观点:

   ①总体而言,动机越强,效果越好。

   ②具体活动,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是一种倒U形曲线关系。

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③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它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变化。

较容易的任务中,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动机水平与效率的关系:

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3、动机的分类

(1)从动机来源远近和起作用的久暂来分:

直接的近景性与间接的远景性动机;

(2)从动机起作用的大小来分:

主导性动机与辅助性动机;

(3)从动机的表现形式来分:

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动机冲突:

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

(4)从动机起作用的范围来分:

普遍型动机与偏重型动机。

(二)动机理论

1、本能论

(1)詹姆斯:

清洁;建设;好奇心;恐惧;饥饿;性;害羞;秘密;幽默;嫉妒;谦虚;慈爱;忠诚;合群性;同情心的本能。

(2)麦独孤——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来源于本能

(3)弗洛伊德的本能论:

前(生的本能):

个体、种族生存的本能。

一战为分水岭

后(死的本能)

(4)劳伦次的“印刻”研究:

关键期(敏感期)

2、强化论

班杜拉——直接强化:

利用强化物诱使某一行为出现的概率增加的过程。

替代性强化:

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结果而受到强化的过程。

榜样特征:

符合时代特点;吻合心理特征,尤其中学生叛逆心理;吻合价值取向和价值观;人际(能力)吸引律。

自我强化

3、归因理论——韦纳

归因理论价值:

(1)了解心理与行为的因果关系;

(2)根据行为者当前的归因倾向预测他以后的动机;

(3)归因训练有助于提高自我认识。

4、成就动机理论——阿特金森

(1)总的观点:

认为成就动机由两种因素所组成:

获得成功;避免失败。

(2)分述

1、认为追求成功的倾向是由追求成就动机的强度、成功的可能性和成功的诱因值三个部分共同作用的结果。

Ts=Ms×Ps×Is

2、认为避免失败的倾向是由回避失败动机的强度、失败的可能性和失败的诱因值三个部分共同作用的结果。

Tf=Mf×Pf×If

公式换算:

Ts=Ms×Ps×Is

(1)

Is=1—Ps

(2)

Tf=Mf×Pf×If(3)

If=1—Pf(4)

Pf+Ps=1Ps=1—Pf(5)

(4)+(5)If=Ps(6)

Ta=Ts-Tf=(Ms×Ps×Is)-(Mf×Pf×If)

=[Ms×Ps×(1-Ps)]-[Mf×Ps×(1-Ps)]

=(Ms-Mf)[Ps×(1-Ps)]

(三)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1、优化教学情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

(1)创设问题情景,激发求知欲望

A提出与已有知识矛盾的现象

B先教给学生一个基本法则,在学生理解后,再举不符合这一法则的事例

C提出有几种选择答案的问题

(2)运用新异刺激,唤起好奇与注意

(3)调节教学气氛,保持良好情绪

首先,教师要有积极饱满的情绪

其次,教师还应善于调节学生的情绪

2、努力提高学生的成就动机

(1)帮助学生成功,增强成就动机

A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B观察学习能力相近者的学习行为

C引导学生坦然面对失败

D鼓励学生接受挑战性任务

(2)指导学生归因,提高成就动机

步骤:

选择对象——干预实施——效果测量

3、利用外界诱因,强化学习动机

(1)及时反馈学习结果

(2)正确评价学习行为

A奖励:

淡化奖赏的外部控制作用

奖赏要与学生实际付出的努力相一致

奖励方式要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

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

B惩罚:

惩罚应就事论事

惩罚应客观公正

切忌体罚

(3)适当竞赛

 

第四章智力与创造力

一、智力及其理论

(一)智力的概述

   智力是以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为核心,并由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所构成的一般的整体认知能力。

简单解释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的含义。

(二)智力理论

1、二因素论——斯皮尔曼

基本观点:

智力由两大基本要素构成——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

2、群因素论——瑟斯顿

基本观点:

智力由七大基本要素所构成——词语理解;词语流畅;计算;空间知觉;记忆;知觉速度;推理。

3、三维智力结构理论——吉尔福特

基本观点:

智力结构应从操作、产物和内容三个维度来考虑。

4、多元智力理论——加德纳

基本观点:

智力由七种因素所构成——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智力;音乐智力;自知智力。

(三)智力的差异性

1、智力发展的年龄差异

  分成三个阶段:

上升阶段(0-18岁)

         成熟阶段(19-35岁)

         衰退阶段(36岁开始下滑;60后智力急剧下滑)

2、智力发展的个别差异

(1)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2)智力类型的差异

(3)智力表现时间早晚的差异

3、智力的性别差异

表现:

智力发展的时间差异(女早于男)

   智力表现的行为模式(女性语言智力优于男;男性逻辑数理智力优于女)

二、智力的开发(早期儿童的智力开发方式方法)

三、创造力的培养

(一)概念:

创造性是个体在实现产生独特、新颖、有价值的观念或产品的过程中所必须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创造性)/能力的综合(创造力)。

(二)心理构成

1、创造性认知特征——智力、思维、认知风格。

(一般来说高创造性得人具有高于一般人的智商)

2、创造性人格特征——坚持性、自赏性、自主性。

3、创造性动力特征——需要、动机与情绪。

(三)创造性的激发与培养

1、创造品质的培养

(1)父母的教养模式——民主型父母(家庭的教养氛围民主自由开放;父母的教养态度真诚;家庭成员教养方式一致)

专制型父母(权威性强;差自觉性,自主性)

无责任父母(溺爱,放任不管)

(2)学校教育

A教师应增强教育的创造性意识——转变观念

B培植有利于创造的学校氛围——开放式教学

C加强专门的创造性教育——扩散法

比如:

形态扩散、作用扩散、因果扩散、关系扩散、结构扩散等。

2、创造潜能的激发

(1)广博的知识基础

(2)隔离内省——白日梦

(3)抽象原则——将名词转换为动词

(4)类比法——亲身类比、象征类比、幻想类比等

(5)脑激法——注意要求

A人数不得超过20人;

B讨论过程中成员不得对建议进行评价。

 

第五章教学心理

一、教师与课堂心理

(一)教师心理

1、教师的角色:

(1)设计者;

(2)指导者;(3)促进者;(4)组织者和管理者;(5)伙伴;(6)反思者和研究者。

目标

备教材重难点

方法

备课备教案工具

过程

备学生反思

板书

2、教师的威信

(1)概念:

教师的威信是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是一种可以使教师对学生施加的影响产生积极效果的感召力和震撼力。

(2)形成的途径:

A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

B培养良好的性格特征

C注重良好的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D给学生良好的第一印象

E做学生的朋友和知己

3、教师的教学效能感

(1)概念:

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能力的主观判断。

(2)作用

A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努力程度

B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和进一步的学习

C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情绪

(3)提高

A社会——尊师重教的风气

B学校——良好的校风与提高福利待遇

C教师——科学的教育观、观摩学习等

(二)课堂心理

主要解释一下课堂心理气氛

1、课堂心理气氛的概念:

课堂心理气氛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的相互作用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综合的群体心理状态。

2、课堂心理气氛的调控

(1)增加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投入

(2)采取民主的领导方式对待学生

(3)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二、教学设计的心理学基础

(一)教学目标确立的心理学基础

布卢姆:

掌握学习

布鲁纳:

发现学习

奥苏贝尔:

有意义的可接受学习

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法——知识

(认知领域)领会:

学生领悟教材、观念、事实与理论的能力。

运用

分析:

学生进行分类,把教材分解成若干成分的能力。

综合:

集合部分构成整体的能力。

评价

(二)学习准备的心理学基础

主要解释一下维果茨基的理论

主要观点:

教学要走在发展前面——最近发展区

1、提出的背景

(1)批判三种发展观

教学与发展是相互独立的——格赛尔(双生子爬梯实验)

教学即发展

二元论的观点

(2)批判传统的智力测验

2、最近发展区

(1)定义:

个体不能独立完成,但在有能力的教师或同伴等帮助下就能完成的学习任务范围。

儿童心理发展有两种水平:

1、儿童能独立表现出来的水平,称为儿童现有发展水平;

2、儿童在成人时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也就指儿童在指导情况下借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说是通过教学获得的潜力。

前者不及后者水平,他们之间的差距称为最近发展区。

(2)对中小学教育的启示——支架式教学

1、示范;2、大声思维;3、提问;4、调整教学教材;5、语言指点。

 

三、学习心理

(一)学习的概念

1、广义的学习——人类和动物的学习

个体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练习或经验的积累而导致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改变的过程。

2、次广义的学习——人类的学习

是在社会活动中,以语言为中介,通过思维,积极地、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