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5 ,大小:94.34KB ,
资源ID:403128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403128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心理学的研究对象.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docx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定义: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一门科学。(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心理现象 根据概念即可得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和动物的心理现象 个体心理现象 认知过程知 心理过程 情绪情感过程情 意志过程意个体心理 心理状态个性心理倾向性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特征自我心理心理过程1、认知过程:是指感觉输入受到转换、简约、加工、储存、提取和使用的全部过程包括感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言语。 2、情绪情感过程: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以人的需要为基础的。3、意志过程:人自觉确定目的,有意识地组织、调节行为,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

2、。想象:1、要有原型的存在。 2、大脑中要储备与原型相关的知识经验。 3、得出的结论必须超出原型。心理状态心理状态是指心理活动在展开时刻与活动过程中,所具有的独特状况和相对稳定的状态。个性心理1、个性心理趋向性需要、动机和价值观。 2、个性心理特征气质、性格和能力。 气质类型: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 3、自我心理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二、心理的实质 广义:专指人和其他动物的心理,它是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心理 狭义:专指人的心理,它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一)心理是脑的机能1、脑是心理的器官(1)物种进化的证明。(2)脑受损的证明。2、心理是脑的机能人的一切心理活动

3、,就其方式来说,都是脑的反射活动,其环节有:开始环节中间环节终末环节(二)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1、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内容的源泉。2、社会生活条件是人的心理基础。如:野生儿。(三)人的心理是积极、能动的反映1、人对外部现实的反映具有目的性与选择性。2、人对外部现实的反映要求揭示事物的本质。3、人能调节自己的反应活动。三、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科学心理学诞生的历史背景 1、科学心理学的哲学源头(1)亚里士多德:灵魂论。(2)笛卡尔:身体的一切活动都是由生而具有理性的心所控制的理性主义。 理性主义的集大成者康德 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优生学创始人高尔顿(3)洛克:提倡经验主义,强调人类一切知识均

4、来自后天经验经验主义。 教育漫话“白板说”。 遗传为心理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环境将遗传提供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 2、科学心理学的生物学源头 达尔文的划时代著作物种起源。3、科学心理学的生理学源头 (1)缪勒:主张大脑是分区专司。 (2)赫姆霍兹:提倡色觉理论和听觉理论。 (3)费希纳:主张采用试验方法来研究。(二)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标志:1879年,德国的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座心理实验室。冯特因此被称为(实验)心理学之父。 (三)科学心理学的发展 1、构造主义冯特 观点:(1)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 (2)主张详细研究意识的构成成分感觉、意象、感情三个要素。 (3)提出了研究

5、方法内省法。 内省法:自我对其内在经验感受的客观观察和分析来从事研究。 2、机能主义詹姆士 观点:(1)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 (2)认为应详细研究意识的作用使有机体适应环境。 (3)依然采用内省法进行研究 。 3、行为主义华生 观点:(1)反对意识,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行为,并提出了著名的公式:S(刺激) R (反应)。 (2)反对内省法,主张用实验方法。代表人物: 经典行为主义华生 新行为主义斯金纳 新新行为主义班杜拉4、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 观点:(1)主张心理学应关注人的人格,并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由原始的欲望、本能、冲动组成。 自我:压抑本我的能力冲动,包括

6、内疚、良心和羞愧。(2)提出了意识与无意识之分。 (3)其理论构建的基础是性本能观。 (01岁) 口唇期 (1.53岁) 肛门期性感带 (36或7岁) 性器官期 (6或711或12岁) 潜伏期 (11或1215或16岁)两性期 5、认知心理学 (1)早期的认知心理学皮亚杰 观点:提出了同化、顺应和平衡三个基本概念。 建构了人类思维发展的阶段论。 (2)现代的认知心理学奈塞尔 观点:认知是指感觉输入受到转换、简约、加工、储存、提取和使用的全部过程。 发展了研究方法计算机模拟法、反应是记录法 6、格式塔心理学维特海默、苛勒、考夫卡 (P11) 四、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专有名词1、被试主试2、变量

7、 刺激变量 机体变量 反应变量3、抽样样本4、信度与效度 可信性与准确性(二)具体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隐蔽式观察法 公开式观察法 描述观察法 取样观察法2、调查法问卷法 访谈法3、实验法:注意实验对象的选择与分配 第二章:认知理论一、认知过程概述(一)概念:认知是指感觉输入受到转换、简约、加工、储存、提取和使用的全部过程。(二)组成成分:1、感知觉 2、记忆 3、想象 4、思维 5、言语二、感知觉理论 (一)感觉1、概念:感觉是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认知过程 2、分类:(1)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摸觉 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与感觉能力成反比阈限 差别感觉阈限:

8、刚刚能感觉出两个同类刺激的最小差别量。 视觉绝对感觉阈限:有年龄(030岁范围内随着年龄的降低视觉阈限越高)和时间(一天中视觉阈限最高的是下午57点,最低是早上69点) 听觉阈限有性别差异:男性的听觉阈限低于女性。 适应:感觉器官在刺激的连续作用下,刺激强度不变,感觉会随刺激时间的延续而发生变化。多数为感觉能力降低甚至消失。这种现象叫感觉适应。感觉后像(效):当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停止以后,感觉并不立刻消失,而是逐渐减弱,这种感觉残留的现象叫做感觉后像(效)。 (2)内部感觉运动觉与平衡觉 机体觉 平衡觉有性别差异:女性的平衡能力优于男性。(二)知觉 1、知觉概述 (1)概念: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

9、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 (2)加工过程自下而上的加工(不需要动用大脑中储存的知识、经验) 自上而下的加工(必需要动用大脑中储存的知识、经验) (3)知觉的种类: 根据知觉时起主导作用的感官的特性,可以分成视知觉、听知觉、触知觉、嗅知觉和味知觉。 根据人脑认识的事物特性,可以分成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错觉等等。 2、知觉的特性(1)知觉的对象与背景选择性 取决于:空间的刺激组合;时间系列中。(2)知觉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整体性 在知觉过程中,部分离不开整体;整体依赖于各部分之间的组合规律有整体优先权。(3)理解在知觉中的作用意义性 作用:帮助对象从背景中分出;有助于知

10、觉的整体性;产生知觉期待和预测。(4)知觉的恒常性恒常性 影响因素主要是:视觉线索。 3、空间知觉(1)形状知觉影响因素:原始特征;轮廓与图形;图形的组成成分;识别中的心理成分。 (2)大小知觉影响因素:眼睛视网膜与物体的距离;物体的熟悉性;邻近物体的大小对比;体态变化。 (3)深度知觉与距离知觉影响因素:肌肉线索调节、辐合 单眼线索对象重叠;线条透视;空气透视;相对高度;纹理梯度;运动视差与运动透视。双眼线索两眼视差4、时间知觉(1)时间知觉的形式时间的分辨;时间的确认;持续时间的估量;时间的预测。(2)时间知觉的各种依据根据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根据有机体各种节律性的活动;借助于计时工具。(

11、3)影响因素感觉通道的性质;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与性质;人的兴趣和情绪。 5、错觉 (1)概念:人的知觉不能正确地表达外界事物的特性,而出现种种歪曲的现象。 (2)种类 A、大小错觉廖勒莱耶错觉; 潘佐错觉; 垂直水平错觉; 贾斯特罗错觉; 多尔波也夫错觉; 月亮错觉 B、形状错觉佐尔拉错觉; 冯特错觉; 爱因斯坦错觉; 波根多夫错觉 三、记忆(一)记忆概述 主要解释一下记忆的加工模式:识别 保持 提取(再认、再现、回忆) 1、感觉记忆 2、短时记忆:时间大约为1530S,容量为7+2个信息组块 3、长时记忆(二)增进记忆的方法 1、遗忘规律艾宾浩斯(提出者) 基本观点是:遗忘的进程是先快

12、后慢。 影响因素有:时间因素;识记材料的性质(意义性、形象性);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过度学习150效果最好);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效应(前摄抑制、倒摄抑制)。 2、增进记忆的方法复习法(及时多次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复习方法多样化,调用多种感觉);直观形象法;图表法;谐音记忆法;归类记忆法;联想法;歌诀法 四、思维(一)思维的概述 1、概念: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和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过程。 2、特征概括性;间接性;问题性。 3、过程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具体化 P1234、思维的种类()根据思维任务的性质来分:直观动作思维(3岁以下儿童;凭借工具动作) 具体形象思维

13、(39、10岁儿童;表象) 抽象逻辑思维(语言)()根据思维进行的方向来分:辐合思维 发散思维()根据思维结果的创新性来分:常规思维 创造性思维:特点:新颖性,流畅性,灵活性,精密性,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统一。(二)思维发展理论(主要解释一下皮亚杰的理论) 皮亚杰经典著作发生认识论最核心的理论就是认为人类智慧或思维的发展取决于主体(人类自身)与客体(周围环境所包围的信息等)的相互作用。、概念同化:即个体将新的刺激事件,纳入个体现存的行为模式或认知结构之中的过程。“刺激输入的过滤与改变”。顺应:个体借助与新知识或观念接触,促成原有结构发生改变或创立足以容纳新事物的结构的过程。

14、“内部图式的改变以适应现实”。平衡:同化和顺应两种心理活动之间存在一定的稳定状态。 、思维发展阶段论 ()感知运动阶段(0-2岁)直观动作思维 特征:开始形成“客体永久性”,对行为的目的与手段开始进行分离,行为有了一定的目的性。 (2)前运算阶段(2-6、7岁)具体形象思维 特点:相对的具体性”泛灵论”; 呆板性只注意事物的某一方面,而忽略其他方面的重要性;不可逆性;思维是自我中心主义;转导推理从一个特定的事物推论到另一个特定的事物。 (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特征:相对的抽象性;相对的灵活性;具有可逆性;思维过程中逻辑性和现实性的成分不断增强,开始演绎推理的思维。(4)形式运算阶段(

15、12-16岁) 特征:思维摆脱了具体事物的约束,能将事物的内容与形式区分开来,进行假设和逻辑推理。 3、皮亚杰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第三章 行为动力理论一、需要理论(一)需要的概述 1、需要的含义: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2、特征: 对象性,动力性,社会性,差异性(表现1、同一个人不同的时间产生的需要不一样。2、不同的人同一需要所指向的对象有所不同。)(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1、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基本内容(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罗杰斯,马斯洛。最核心的观点:以人为本。) 生理需要:1、维持个体生存的需要;2、维持种族生存

16、的需要。 安全需要:生命、职业、财产安全的需要。 归属于爱的需要:亲情,友情,爱情。 尊重的需要:自尊和他尊的需要。 2、马斯洛需要层次之间的关系P69 (1)出现的顺序由低到高 只有较低一级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之后,高一层次的需要才会产生。 (2)各层次需要在全人口所占比例由大到小 越向下的层次在全人口中所占比例越大,越向上的层次在全人口中所占比例越小。 (3)七个层次可概括为两种水平 基本需要 成长需要3、评价(1)优点 A 其需要层次理论具有普遍性。 B 其是一个有严格组织的层级系统。 C 其比较客观,准确地揭示了人类需要产生的客观规律(2)缺点 A 降低了社会生活环境在人的需要发生发展中

17、的重要作用 B 没有充分认识到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节作用。 二、动机理论(一)动机的概述1、动机的含义: 动机是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 学习动机:引起、维持学生学习活动朝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和心理倾向性。 2、动机的作用:激发;指向;维持;强度解释动机与效果之间的关系。 动机解决为什么的问题。 目的解决为了什么的问题。主要观点:总体而言,动机越强,效果越好。具体活动,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是一种倒U形曲线关系。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它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变化。较容易的任务中,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

18、,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动机水平与效率的关系: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3、动机的分类 (1)从动机来源远近和起作用的久暂来分:直接的近景性与间接的远景性动机; (2)从动机起作用的大小来分:主导性动机与辅助性动机; (3)从动机的表现形式来分: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动机冲突: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4)从动机起作用的范围来分:普遍型动机与偏重型动机。(二)动机理论1、本能论 (1)詹姆斯:清洁;建设;好奇心;恐惧;饥饿;性;害羞;秘密;幽默;嫉妒;谦虚;慈爱;忠诚;合群性;同情心的本能。 (2)麦独孤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来源于本能 (3)弗洛伊德的本能论: 前(生的本能):个体、种

19、族生存的本能。 一战为分水岭 后(死的本能) (4)劳伦次的“印刻”研究:关键期(敏感期) 2、强化论 班杜拉直接强化:利用强化物诱使某一行为出现的概率增加的过程。 替代性强化: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结果而受到强化的过程。 榜样特征:符合时代特点;吻合心理特征,尤其中学生叛逆心理;吻合价值取向和价值观;人际(能力)吸引律。 自我强化 3、归因理论韦纳 归因理论价值: (1)了解心理与行为的因果关系; (2)根据行为者当前的归因倾向预测他以后的动机; (3)归因训练有助于提高自我认识。4、成就动机理论阿特金森(1)总的观点:认为成就动机由两种因素所组成:获得成功;避免失败。 (2)分述 1、认为

20、追求成功的倾向是由追求成就动机的强度、成功的可能性和成功的诱因值三个部分共同作用的结果。 Ts=MsPsIs 2、认为避免失败的倾向是由回避失败动机的强度、失败的可能性和失败的诱因值三个部分共同作用的结果。 Tf=MfPfIf公式换算:Ts=MsPsIs (1)Is=1Ps (2)Tf=MfPfIf (3)If=1Pf (4)Pf+Ps=1 Ps=1Pf (5)(4)+(5) If=Ps (6)Ta=Ts-Tf=(MsPsIs )-(MfPfIf) = MsPs(1-Ps)-MfPs(1-Ps) =(Ms-Mf)Ps(1-Ps)(三)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1、优化教学情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认识兴

21、趣 (1)创设问题情景,激发求知欲望 A 提出与已有知识矛盾的现象 B 先教给学生一个基本法则,在学生理解后,再举不符合这一法则的事例 C 提出有几种选择答案的问题 (2)运用新异刺激,唤起好奇与注意 (3)调节教学气氛,保持良好情绪 首先,教师要有积极饱满的情绪 其次,教师还应善于调节学生的情绪 2、努力提高学生的成就动机(1)帮助学生成功,增强成就动机 A 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B 观察学习能力相近者的学习行为 C 引导学生坦然面对失败 D 鼓励学生接受挑战性任务(2)指导学生归因,提高成就动机 步骤:选择对象干预实施效果测量3、利用外界诱因,强化学习动机(1)及时反馈学习结果(2)正确评

22、价学习行为 A 奖励:淡化奖赏的外部控制作用 奖赏要与学生实际付出的努力相一致 奖励方式要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 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 B 惩罚:惩罚应就事论事 惩罚应客观公正 切忌体罚(3)适当竞赛 第四章 智力与创造力一、智力及其理论(一)智力的概述智力是以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为核心,并由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所构成的一般的整体认知能力。 简单解释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的含义。(二)智力理论 1、二因素论斯皮尔曼 基本观点:智力由两大基本要素构成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2、群因素论瑟斯顿 基本观点:智力由七大基本要素所构成词语理解;词语流畅;计算;空间知觉;记忆;

23、知觉速度;推理。 3、三维智力结构理论吉尔福特 基本观点:智力结构应从操作、产物和内容三个维度来考虑。 4、多元智力理论加德纳 基本观点:智力由七种因素所构成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智力;音乐智力;自知智力。 (三)智力的差异性 1、智力发展的年龄差异 分成三个阶段:上升阶段(0-18岁) 成熟阶段(19-35岁) 衰退阶段(36岁开始下滑;60后智力急剧下滑)2、智力发展的个别差异(1)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2)智力类型的差异 (3)智力表现时间早晚的差异3、智力的性别差异 表现:智力发展的时间差异(女早于男) 智力表现的行为模式(女性语言智力优于男;男性逻辑

24、数理智力优于女)二、智力的开发(早期儿童的智力开发方式方法)三、创造力的培养(一)概念: 创造性是个体在实现产生独特、新颖、有价值的观念或产品的过程中所必须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创造性)/能力的综合(创造力)。(二)心理构成 1、创造性认知特征智力、思维、认知风格。(一般来说高创造性得人具有高于一般人的智商) 2、创造性人格特征坚持性、自赏性、自主性。3、创造性动力特征需要、动机与情绪。(三)创造性的激发与培养 1、创造品质的培养 (1)父母的教养模式民主型父母(家庭的教养氛围民主自由开放;父母的教养态度真诚;家庭成员教养方式一致) 专制型父母(权威性强;差自觉性,自主性) 无责任父母(溺爱,

25、放任不管) (2)学校教育 A 教师应增强教育的创造性意识转变观念 B 培植有利于创造的学校氛围开放式教学 C 加强专门的创造性教育扩散法 比如:形态扩散、作用扩散、因果扩散、关系扩散、结构扩散等。2、创造潜能的激发 (1)广博的知识基础 (2)隔离内省白日梦 (3)抽象原则将名词转换为动词 (4)类比法亲身类比、象征类比、幻想类比等 (5)脑激法注意要求 A 人数不得超过20人; B 讨论过程中成员不得对建议进行评价。第五章 教学心理一、教师与课堂心理(一)教师心理 1、教师的角色:(1)设计者;(2)指导者;(3)促进者;(4)组织者和管理者;(5)伙伴;(6)反思者和研究者。 目标备教材

26、 重难点方法备课 备教案 工具过程备学生 反思板书 2、教师的威信(1)概念:教师的威信是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是一种可以使教师对学生施加的影响产生积极效果的感召力和震撼力。 (2)形成的途径:A 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B 培养良好的性格特征C 注重良好的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D 给学生良好的第一印象E 做学生的朋友和知己3、教师的教学效能感(1)概念: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能力的主观判断。 (2)作用A 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努力程度B 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和进一步的学习C 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情绪(3)提高A 社会尊师重教的风气B 学校良好的校风

27、与提高福利待遇C 教师科学的教育观、观摩学习等(二)课堂心理 主要解释一下课堂心理气氛1、课堂心理气氛的概念:课堂心理气氛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的相互作用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综合的群体心理状态。 2、课堂心理气氛的调控(1)增加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投入(2)采取民主的领导方式对待学生(3)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二、教学设计的心理学基础(一)教学目标确立的心理学基础 布卢姆:掌握学习 布鲁纳:发现学习奥苏贝尔:有意义的可接受学习 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法知识 (认知领域) 领会:学生领悟教材、观念、事实与理论的能力。 运用 分析:学生进行分类,把教材分解成若干成分的能力。 综合:

28、集合部分构成整体的能力。 评价 (二)学习准备的心理学基础主要解释一下维果茨基的理论主要观点:教学要走在发展前面最近发展区1、提出的背景(1)批判三种发展观 教学与发展是相互独立的格赛尔(双生子爬梯实验) 教学即发展 二元论的观点 (2)批判传统的智力测验2、最近发展区(1)定义:个体不能独立完成,但在有能力的教师或同伴等帮助下就能完成的学习任务范围。 儿童心理发展有两种水平:1、儿童能独立表现出来的水平,称为儿童现有发展水平;2、儿童在成人时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也就指儿童在指导情况下借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说是通过教学获得的潜力。前者不及后者水平,他们之间的差距称为最近发展区。(2)对中小学教育的启示支架式教学 1、示范;2、大声思维;3、提问;4、调整教学教材;5、语言指点。三、学习心理(一)学习的概念1、广义的学习人类和动物的学习 个体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练习或经验的积累而导致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改变的过程。2、次广义的学习人类的学习 是在社会活动中,以语言为中介,通过思维,积极地、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