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029260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2.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县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县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县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县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县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县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

《县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县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县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

县十二五发展规划

临夏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十二五”规划(草案)

(2011―2015年)

“十二五”时期,是我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

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是指导我县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

为此,依据省、州长远发展规划战略思路,结合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所处阶段,编制了《临夏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一、发展基础

“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全县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抢抓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西部大开发和积极财政政策的历史机遇,全力应对国家宏观调控、市场环境变化和社会矛盾突出等各种困难和不利因素,坚定不移地走“富民强县”战略,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为“十二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国民经济持续发展

全县宏观调控主要指标实现两位数增长,“十一五”末,实现生产总值15.01亿元,年均增长13.8%;财政收入5160万元,年均增长21.6%;固定资产投资9.39亿元,年均增长36.4%;农民人均纯收入2351元,年均增长10.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165元,年均增长13.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4亿元,年均增长15.7%;农业总产值6.33亿元,年均增长8.7%。

三大产业比重由2005年的35.2:

22.9:

41.9调整为27.6:

24:

48.4。

农业增加值中农、林、牧、渔、服务业比重调整为59.56:

7.45:

31.62:

0.13:

1.24,种植面积中粮、经、饲比调整为80.11:

8.86:

11.03。

(2)特色产业日益壮大

特色产业的规模化效益凸显。

奶牛产业初具规模。

“十一五”期间,全县建成奶牛养殖专业村5个、养殖场9个、乳品加工企业2个,发展规模养殖户316户,奶牛存栏达到1.9万头,年产鲜奶2.01万吨,比2005年增长76.32%。

劳务产业不断壮大。

“十一五”期间,全县建成劳务基地226个。

五年累计培训农民工11.8万人(次),输转农村劳动力47.59万人(次),创劳务收入20.64亿元。

蔬菜产业快速发展。

“十一五”期间,全县建设高效日光节能温室3296座,拱棚2076座,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000亩,各类蔬菜产量达到2.5万吨,年均增长4.7%。

花椒产业稳步发展。

全县花椒栽植面积达到30.12万亩,花椒产量达1415吨,主产区群众从花椒产业中获得的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0%以上。

砖雕产业迅速崛起。

“十一五”期间,全县砖雕企业实现产值1.03亿元。

水电产业形成规模。

“十一五”期间,投入各类资金2.03亿元,新增装机2.42万千瓦,比2005年增长9.22倍。

建材产业异军突起。

“十一五”期间,建材企业达到60个,完成产值5600万元,占工业总产值的15.6%,比2005年增长164.5%。

食品加工初见成效。

“十一五”期间,全县建成清真食品加工企业28个,创产值3756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12%。

(3)城镇建设步伐加快

加大城乡统筹力度,狠抓县城和集镇基础设施建设,城乡一体化步伐明显加快,城镇化率逐年提高。

集中实施了检察院技侦楼、医用综合楼、“三馆一中心”、县城滨河路、县城道路及给排水工程、宏发小商品批发零售市场、永恒农贸市场等一批城镇化建设项目;建成商住楼13幢,改造和新修商铺2095间;埋设供排水管道28公里,修建衬砌排水沟8公里,硬化道路18公里。

到2010年,全县城镇建成区面积达到5.27平方公里,比“十五”末增加0.65平方公里,其中:

县城建成区面积由2005年的2.43平方公里扩展到2.73平方公里。

全县城镇化率达到13.7%,比“十五”末提高0.6个百分点;城镇绿化率达22%。

(4)发展基础不断夯实

通过争取国家投资、招商引资、银行融资和吸纳民间资金等方式筹措建设资金,集中实施了一批骨干项目,进一步夯实了发展基础,增强了发展后劲。

五年间,共完成渠道衬砌162.6公里,改善灌溉面积8.35万亩,新修梯田6.39万亩,完成土地开发整理144.7公顷。

“十一五”末,有效灌溉面积、节水灌溉面积分别达到19.7万亩、13.46万亩;建成通乡油路210公里、通村水泥路250公里,全县公路总里程达到706.5公里,乡镇通油(水泥)路率、行政村通达率和通畅率分别达到100%、97%和48%;实施了南区农村供水和西南片、西北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等项目,到“十一五”末,全县自来水入户率达到82%,比2005年提高18个百分点,解决了6.75万户32.1万群众,25.11万头(只、口)大小牲畜吃水难问题;架设农村电网364.84公里,安装变压器154台,到期末,全县通电率和供电保障率达到98%、97%,分别比2005年提高2个百分点、2.27个百分点。

(5)民生工作得到加强

积极落实各项惠农惠民政策,着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最大限度地让群众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

五年来,发放惠农资金27495.66万元。

积极实施“家电”、“汽车、摩托车”等下乡政策,发放补贴资金460.47万元,使6974户、3.48万群众从惠民政策中得到了实惠;建设廉租住房260套、2.4万平方米,发放廉租住房补贴263万元;完成危旧房改造1.1万户,建成易地扶贫搬迁住宅993座(户),解决和改善了4.36万人的住房难问题;全县6.57万人、4516人、3824人分别纳入农村低保、城市低保、五保户供养范畴;五年间,共落实城乡低保资金6370.67万元,五保户保障金1416.05万元,发放救灾款1402万元;2513人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5920人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6088人参加了失业保险。

新增城镇就业5748人,安置下岗失业人员2300多人。

录用和安置高校毕业生1082名;86个村实施了整村推进、20个村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共扶持6025户残疾家庭基本解决温饱,25个乡镇全部建立残联组织。

使全县5.89万贫困人口解决了温饱问题。

(6)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完善工作机制,优化资源配置,统筹协调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取得重大进展。

五年来,改造和建设中小学126所,建筑面积56894平方米;完成职业教育培训5765人(次)、教师培训4600人(次);4744名考生被大中专院校录取;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比2005年提高1个、3.4个、49.2个百分点。

改造建设乡镇卫生院25所,建成村级标准化卫生所(室)50个,“五苗”接种建卡率、发证率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分别达到98%、99%、98.92%。

建成县医用综合楼,完成7个乡镇人口与计划生育服务所改造建设。

实施“少生快富”工程2961户,投入资金1005.7万元,实现省级和国家级优质服务县创建目标。

五年来,完成农民科技培训19.8万人(次),引进推广农业新品种124个、工业先进生产技术及设备32项,研制开发新产品、新工艺25项。

率先在全州开通了数字微波电视信号,建成基站6个,发展有线电视和数字微波用户5250户。

开办了县电视台,发送传输电视节目40套,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广播电视。

建设用地审批报件合格率达98%以上。

邮电部门实现业务总量200万元,固定电话用户、移动电话用户分别达到1.8万户、2.87万人。

五年来,全县累计接待游客7.1万人(次),创旅游收入2448.93万元。

金融保险、妇女儿童、地震消防等工作稳步推进。

(7)环境保护取得实效

强化生态环境治理。

集中实施天保工程、水保涵养林建设和流域治理等项目,加强大夏河流域的生态治理,构筑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

五年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4.05万亩,完成天保工程管护面积19万亩、公益林补偿面积21.04万亩、三北防护林建设1.1万亩,小流域治理148.5平方公里。

加大节能减排力度。

进一步规范矿产资源开采工作,对28个砂石料厂采取了关停或限期整改,对11户砖厂进行了规范或关停。

“十一五”末,全县万元GDP能耗为1.3986吨标准煤,比2005年下降19个百分点,万元GDP电耗为1640度,比2005年下降18个百分点,全县1.43万户农户用上了新型清洁能源(沼气),占全县总农户的18%。

(8)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高度关注民生问题,促进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同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保持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五年来,共培训各类行政执法人员1854人(次)、调处各类矛盾纠纷7275起,改造和建设基层派出所5个,法庭4个,司法所25个;共办理人大议案457条,政协提案348件;涌现出各类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30多人(次);培养党员1424人,其中:

农民党员892人。

全面落实廉洁自律的各项条纪法规,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形成了勤政为民,廉洁自律的良好环境。

总之,“十一五”时期,全县上下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始终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结构调整为主线,项目建设为支撑,改善民生为重点,构建和谐为目标,全力克服资金短缺、瓶颈制约、自然灾害频繁等重重困难,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励精图治,锐意进取,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实现了社会发展的重大突破。

过去的五年,是我县历史上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

五年中,顺利完成了各项体制改革,构建了以多种产业为主体的县域经济格局,而且实现了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的重大突破,为我县今后五年乃至更长一段时期实现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发展环境

“十二五”期间,国民经济将进入新一轮快速发展期,加速经济结构转型,工业化、城镇化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两大驱动力量,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全方位的综合配套改革也将进入关键时期。

对我县来说,既有许多有利的机遇,又面临着诸多新的挑战,我们必须正确对待,趋利避害,迎难而上,与时俱进,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一)面临形势

一是持续发展的加速期。

第二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启动实施和国办《若干意见》的出台,对西部地区、贫困地区、民族地区的投资力度加大,发展步伐将会加快,贫困地区将进入一个全面提速的发展时期。

二是产业更替的转型期。

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将更加注重质量水平的提高,技术含量高、能耗低、环境污染度低的产业经济逐步替代以高能耗、低增值的生产经营模式。

三是实现一体化的突破期。

随着县市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全面铺开,县域经济发展将会经历一个产业经济相互融合、区域界限打破、城乡二元化体系逐步缩小的重要时期。

(二)有利条件

从国家来看:

一是在后金融危机时期,国民经济稳定回升态势已经基本形成。

二是国家将继续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和统筹区域发展,将加快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促进基本公共均等化。

三是国家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对扩大消费的支持,增加社保、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的支出。

四是调整优化信贷结构,加强对农业、中小企业、促进区域发展、节能减排等薄弱环节和领域的支持。

五是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强化“三农”工作,意味着“三农”将继续成为中央财政投入重点,反哺力度还将加大。

六是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已经出台,把临夏列为扶贫攻坚区,将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力度。

七是西部大开发第二个十年规划的重点已确定,对西部地区社会事业、特色优势产业、生态环境治理将优先扶持。

八是国家投资西部倾斜政策已经出台,将引导和促使沿海发达地区的资本和技术输出西移。

这些都为我县创造了良好契机。

从省上来看:

一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把临夏确定为生态发展区,发展重点明确。

二是省上出台了《关于支持临夏回族自治州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对我州的发展采取特殊的扶持政策,为我县的发展提供了直接的动力。

三是省上将我县纳入“兰白经济带”和兰州一小时经济圈之内,有利于优先享受优惠政策,融入大都市经济圈。

四是我县是省列高寒阴湿少数民族贫困县,随着新时期扶贫开发工程的深入实施,扶持力度将进一步加大。

五是我县被纳入全省财政省直管县行列,转移支付将不断增加。

六是省上将我县列为民族地区养羊大县,有利于畜牧优势产业的发展。

从全州来看:

一是州委、州政府确立了“依托藏区大市场,融入兰州都市圈”的战略布局和“强基础、抓教育、兴商贸、育产业、保民生、促和谐”的发展思路,使我县发展的方向更加明确,重点更加突出。

二是“东建新区,西建园区”发展布局中,把我县双城开发区和临夏市工业园区合并成甘肃临夏经济开发区,升格为省级经济开发区,列入全州优先发展的区域,辐射带动作用日益凸显。

三是我县处在“兰白经济带”的辐射区内、“藏区大市场”的前沿、“大临夏市经济圈”的核心区,地域优势独特,区位优势明显。

四是州上把我县北塬片列为全州重要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进行优先扶持发展。

从县情来看:

一是我县位于中原农区和甘南、青海牧区的结合部,是农牧区进行商贸流通的重要场所。

二是地形多样,山、川、塬俱有,气候类型丰富,适宜多种作物、林木、畜禽生长,有利于发展多种产业,并且已经形成了花椒、无公害蔬菜、水电、建材和清真食品深加工等产业区。

三是已经建成的康临高速公路、正在建设的折达二级公路和规划建设的兰合铁路、临合高速公路、双达高速公路、临大二级公路等骨干项目在我县穿境而过,将带动运输、商贸、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大发展。

四是通过多年的努力,建成了临三路、折银路、西北片农村饮水安全、大寨子电灌技改、振华中学、新集卫生院、土门关一级电站、金牛乳业等一批骨干项目,发展的基础更加牢固,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将在“十二五”期间开始显现出来。

五是近年来县上相继出台了发展壮大劳务产业、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和畜牧产业、特色经济林产业、砖雕产业开发的意见及项目管理暂行办法、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等规范性文件及措施,为进一步壮大和培育特色产业创造了更为宽松的环境。

(三)制约因素

一是整体发展水平依然不高。

近年来,我县的经济虽然保持了10%以上的增长速度,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发展基础更加稳固,但人均水平低,特别是社会和谐、文化教育、恩格尔系数等指标与小康目标相比,实现程度较低,发展环境仍不够宽松。

二是农民收入低而不稳。

广大农民收入增长的有效支撑点少,农业产业化起步晚、链条短,增收增效不明显;特色产业培育缺乏有力的资金支持,发展速度慢;劳务产业优势发挥不充分,对外部经济环境依赖性强,收入变化的不确定因素多,外出务工成本高,净收入低;农产品价格总体偏低,农业生产的物质成本和劳动力成本节节攀升,农业比较效益偏低矛盾仍很突出。

三是规模化经营程度较低。

花椒栽植、蔬菜生产、奶牛养殖、牛羊育肥等农业产业化基地虽然不断壮大,但集约化经营程度低,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不高。

建筑建材、农产品加工企业分散经营、各自为阵,没有形成经济联合体,市场竞争力弱。

四是基础条件未得到彻底改善。

县城建设历史欠账大,基础设施不完备。

现有道路状况差,建成的通乡油路大多为捐资修建,建设标准低,通行能力低;水利灌溉设施老化严重,因资金有限,东风渠、夏惠渠等渠系工程和大江塬等电灌泵站工程未得到维修和改造,难以发挥抗旱保灌作用。

个别乡村电网改造尚未完成,用电难问题仍然存在。

五是扶贫攻坚任务繁重。

我县是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地域广,山地多,自然资源缺乏,又是一个人多地少的贫困大县,目前全县尚有2.04万户、9.05万贫困人口,占农业总人口的25.3%,这些贫困人口不仅分布在山大沟深、信息闭塞、环境条件恶劣的地方,而且文化素质普遍较低,观念落后,自我发展能力弱,实现顺利脱贫难度极大。

六是社会保障机制不完善。

对弱势群体和灾害性、突发性事件救助制度尚未建立健全,缺乏大规模救助和重特大事件的应急能力。

养老保障体系尚未健全,农村养老保障体制亟待建立。

商业保险普及率低,农业自然灾害保险、农村财产保险几乎空白,人寿保险普及率不高。

七是生态安全屏障基础脆弱。

临夏县是黄河上游仅次于青海、甘南地区的主要水源补给区,也是连接中原和藏区的生态安全屏障,但是黄河上游支流之一的大夏河流域治理仍然滞后,生态安全屏障的基础不牢固,沿太子山林区的大面积草山有相当数量的放牧区,放牧农民收入低,没有补贴政策,为解决温饱乱采乱挖等现象依然存在,对生态破坏程度大。

生态恢复治理措施也没有得到全面落实,民众环保意识有待加强。

三、总体思路、战略定位及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五中全会精神,抢抓西部大开发第二个十年规划启动实施和国务院支持甘肃加快发展若干意见出台及把甘肃列为循环经济示范区的历史机遇,按照州委、州政府确定的“依托藏区大市场,融入兰州都市圈”的发展战略和“强基础、抓教育、兴商贸、育产业、保民生、促和谐”的总体思路及统筹临夏市、临夏县建设全州区域经济中心的发展布局。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围绕构建和谐社会这个中心,实施“北部粮菜游,中部工商贸,南部果养劳”的总体战略,调整经济结构,培育特色产业,突出项目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各项事业,维护社会稳定,加强党的建设,抓好精神文明,努力实现“三年有改观,五年大变样、十年奔小康”的奋斗目标。

(二)坚持方针

——坚持把科学发展作为主题。

进一步认清经济发展形势,增强紧迫感和忧患意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各类问题,在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促进各个方面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

以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落实“以线串点,以点带面”的区域发展方针,坚持在发展中调整经济结构,在经济结构调整中保持快速发展,尽快形成能支撑长期发展的经济结构。

——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重点。

把增加群众收入放在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逐步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

积极有效地扩大就业渠道,加快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坚持把转变方式作为重要任务。

转变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观念,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员就业高、经济可持续循环发展的新路子。

——坚持把协调发展作为最终目标。

把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切实做到资源开发与保护并重,发展与环保同行,走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三)总体思路

“十二五”期间,立足农业大县实际,继续突出农业主导地位,加快发展工业商贸,协调推进相关产业,确保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

“十二五”期间发展的总体思路是:

“围绕一个目标,依托两个区域,抓好三项工作,发展六大产业,形成三大经济带”。

“一个目标”即县市一体化;“两个区域”即青海、甘南藏区;“三项工作”即扶贫开发、生态保护、社会事业;“六大产业”即畜牧产业、劳务产业、蔬菜产业、林果产业、商贸产业、砖雕产业;“三大经济带”即以土桥为中心的北塬片循环农业经济带,以黄泥湾、新集、韩集、尹集、马集为轴线的工业商贸经济带,以红台、营滩、漫路为基点的南部林果、养殖、劳务等多种产业经济带。

(四)战略定位

以融入兰州—西宁经济区、兰州—白银经济带和县市一体化为目标,经过五到十年的发展,把我县建设成黄河上游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接壤区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重要节点;西北农区和牧区商贸流通的重要中转站和承接地。

全省主要的砖雕研发基地;全省有影响的清真肉食品生产加工原料基地;全省主要的奶源基地和草食畜牧业大县;全省主要的花椒生产基地;全省民族特色的新农村建设示范区。

临夏最好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全州经济发展核心区的有机组成部分。

(五)发展目标

按照省、州“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基本指导思想,结合临夏县经济发展的历史趋势与上述指导思想和发展定位,经过五年的发展和建设,到2015年实现如下奋斗目标。

——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主要指标预测值是:

实现生产总值28.91亿元,年均增长14%;财政收入9935万元,年均增长

1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4.86亿元,年均增长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66亿元,年均增长17%。

——经济结构更加趋向合理。

主要指标预测值是:

三大产业比重调整为22:

26:

52;公有和非公有所占比重调整为40:

60;种植业、林果业、畜牧业、渔业和农林牧渔副业比重调整为48:

10.3:

40:

0.2:

1.5。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

主要指标预测值是:

农民人均纯收入4143元,年均增长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150元,年均增长12%;城镇化率达到22%,其中县城常住人口达到4.1万人;人均平均寿命达到72岁,乡村彩电、冰箱、洗衣机三大电器综合普及率达到80%以上;农村和城市恩格尔系数分别降到44.08%、38.26%。

——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主要指标预测值是: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71‰以内,符合政策生育率保持在97.5%以上;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93.7%;固定电话、移动电话拥有率分别达到60%、4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9%以上;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城乡养老、失业等社会保险率达到95%以上。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

——生态环境明显得到改善。

主要指标预测值是: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3.35%;城市污水集中处理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90%和85%;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达到50%。

——各种机制体制更加健全。

体制创新有突破性进展,形成公正透明、廉洁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

完成社会事业领域和公共事业领域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和管办分开的改革,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

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民众的思想道德水平进一步提高。

四、功能区划和产业布局

(一)功能区划

――北部塬区的发展布局。

北部塬区的10个乡镇,以临三路为轴线,北塬朱潘、土桥尹王、莲花莲城为基点,以循环农业示范区建设为目标,突出优质玉米、无公害蔬菜、特色旅游三大主导产业,协调发展奶牛养殖、花椒栽培和农产品加工等产业。

其中:

朱潘依托塬区丰富的玉米及禽蛋奶等资源,适度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尹王利用现有的城市基础,发展商贸流通、仓储运输、房产开发、服务咨询等新型产业;莲城凭借广阔的水域,发展水上运输、假日旅游和水产养殖等产业。

轴线两边地域重点发展瓜果蔬菜、肉禽蛋奶等高效、生态、观光农业。

充分发挥片区的“循环示范、特色支撑”作用。

——中部川区的发展布局。

中部川区的6个乡镇,以甘肃临夏经济开发区为核心,重点发展工业、商业、贸易三大主导产业。

其中:

黄泥湾突出物流货运和新型服务业;新集、韩集、尹集、马集、刁祁5个乡镇以县城新区为中心,建成连接新区的卫星城,形成与临夏市相互映照的特色经济区,其中尹集突出清真食品加工、民族用品生产和物流仓储业,其它3个乡镇突出商贸运输、建筑建材和房产开发。

切实发挥片区的“率先发展、辐射促进”作用。

——南部山区的发展布局。

南部山区的9个乡镇以红台、漫路路盘为基点,以扶贫开发和生态建设为目标,突出林果栽培(啤特果、育苗)、畜牧养殖、劳务输出三大主导产业,因地制宜的发展多种产业。

其中:

红台、营滩突出建筑建材、大蒜种植产业,漫路、榆林突出林果栽培、生态旅游、畜牧养殖,路盘、民主等乡镇突出药材种植、劳务输出等产业。

有效发挥片区的“生态屏障、产业带动”作用。

(二)产业布局

——畜牧产业以金牛、夏兴、瑞园为龙头,带动北塬、安家坡、土桥、桥寺、先锋、河西六乡镇重点发展奶牛养殖,做强做大奶牛产业;以甘肃临夏经济开发区为依托,在尹集、刁祁、韩集、马集四乡镇着力发展牛羊育肥,为清真牛羊肉加工提供丰富的原料;依托坡头众惠养殖基地,在坡头、新集、黄泥湾、民主四乡镇积极发展仔猪繁育、瘦肉型养猪产业,逐步扩大生产规模;以众博公司为依托,以北塬乡为中心,大力发展养鸡产业。

——蔬菜产业。

以先锋乡、土桥镇为核心示范区,辐射带动北塬、桥寺、南塬、坡头、安家坡、河西等乡镇,发展日光温室反季节蔬菜生产;以坡头、土桥、先锋为核心示范区,辐射带动其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