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红楼梦》闲话金陵十二钗.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028561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外阅读《红楼梦》闲话金陵十二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课外阅读《红楼梦》闲话金陵十二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课外阅读《红楼梦》闲话金陵十二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课外阅读《红楼梦》闲话金陵十二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课外阅读《红楼梦》闲话金陵十二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外阅读《红楼梦》闲话金陵十二钗.docx

《课外阅读《红楼梦》闲话金陵十二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外阅读《红楼梦》闲话金陵十二钗.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外阅读《红楼梦》闲话金陵十二钗.docx

课外阅读《红楼梦》闲话金陵十二钗

【课外阅读】《红楼梦》闲话“金陵十二钗”

一、书名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又名《石头记》《金玉缘》《情僧录》《风月宝鉴》)

二、第四回《葫芦僧判断葫芦案》,讲“护官符”,提到“四大家族”: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

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贾巧姐、李纨、秦可卿。

(一) 林黛玉与薛宝钗

【人物简介】

1、林黛玉

《红楼梦》中林黛玉前世为离恨天上三生石畔一颗绛珠仙草,日见枯萎之时,得神瑛侍者即后来的贾宝玉灌溉,天地灵气而修成人体,然而仅修为女体,心中结一份难释之情,说若他下世为人,我也随他世间走一遭,将毕生眼泪还与他,以报灌溉之恩。

后,通灵宝玉下世,这才使整个故事得以发生……

(1)外在之美

在《红楼梦》中,作者对林黛玉的外在美描写并未花费太多笔墨。

然而就是那着墨不多的描写却给人留下了极其美丽形象。

我们可从开篇的“降珠仙草”得“受天地之精华,复得甘露滋养,遂脱了草木之胎,换得人形”,这些句中体会到“仙草化身”一种超凡脱俗,得天地精华的清秀非凡之美。

一切自然造化都是美的,一草一木俱是,更何况是一株得受天地精华,甘露滋养的“仙草”了!

此时作者虽然尚未直接描述黛玉之美,但在读者心里,早已对这株“仙草修成的女体”心仪已久了。

我们第一次见到林黛玉,是她刚刚来到贾府。

作者通过凤姐的“嘴”和宝玉的“眼”,描绘了她天仙似的人品。

凤姐一见就惊叹道:

“天下竟有这样标致人儿!

我今儿才算见了!

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在宝玉的眼里,这“袅袅婷婷的女儿”,“神仙似的妹妹”,则别有一种风范和神韵: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首词中尽现了黛玉迷离、梦幻、病态、柔弱、动静交融的美丽和气质,

(2)为人之美

林黛玉的娇美姿容是迷人的。

然而,使她动人心魄则是她无与伦比的丰富而优美的精神世界。

林黛玉“心较比干多一窍”。

她的蒙师贾雨村说,他这女学生“言语举止另是一样,不与凡女子相同。

孝顺——因其母名贾敏,“他读书凡‘敏’字他皆念作‘密’字,写字遇着‘敏’字亦减一二笔。

”她到贾府时,尚在孩提,却牢记母亲生前的嘱咐:

“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

”于是在贾府,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恐被人耻笑了去。

她总是眼看心想,暗暗审视;其言行举止,却又那样彬彬有礼,适份合度。

小心谨慎——初到贾府时,林黛玉留神地观看着一切,彬彬有礼地应接着一切。

她似乎谨记着母亲的遗言:

“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因此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

比如:

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

黛玉道:

“只刚念了《四书》。

”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

贾母道:

“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

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

“妹妹可曾读书?

”黛玉道:

“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可是,她似乎并没有认真这样做。

她很快地就给荣国府的人们,留下了“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的印象。

也有为人小气、多疑的一面

在贾府很不得人缘。

心胸爽朗的史湘云就曾当着宝玉的面,说她是一个“小性儿,行动爱恼人”的人。

与林黛玉毫无干系的赵姨娘在背后也发过牢骚:

“要是那林丫头,她把我们娘儿正眼也不瞧……”。

丫环小红和坠儿在滴翠亭说悄悄话,中了宝钗的“金蝉脱壳”计,误认为是林黛玉听见了,当时就很紧张,小红说:

“那林姑娘嘴里又爱刻薄人,心里又细……”,因而对她都怀有不满。

第十八回,宝玉一时高兴把身上的所佩之物都给了众小厮们。

林黛玉知道后,以为自己送给他的“荷包”也给小厮们拿走了,就道:

“我给的那个荷包也给他们了?

你明儿再想我的东西,可不能够了!

”说完就赌气回房,把原来正替宝玉做的香袋儿“拿过来就绞”。

后来宝玉跟她解释过后,她也知道了那“荷包”宝玉珍藏在怀里,可还是生气,当宝玉向她陪不是时,她还边哭边说:

“你不用同我好一阵歹一阵的,要恼,就撂开手,这当了什么!

”最后禁不住要宝玉“好妹妹”长、“好妹妹”短的赔不是。

周瑞家的(王夫人的陪房。

在荣国府里,周瑞家的管太太奶奶们出门的事。

丈夫周瑞管宁府地租庄子银钱的出入。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就靠她给引的路,后因犯了事被撵了出去。

)替薛姨妈给贾府众姐妹送宫花一事,当送给林黛玉时,林黛玉正在宝玉房中,周瑞家的笑着说:

“林姑娘,姨太太着我送花来与姑娘戴。

”宝玉便说:

“什么花儿,拿来给我看看。

”而林黛玉却只一望便问:

“还是单送一个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

”周瑞家的说:

“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了。

”林黛玉当时就“冷笑”道:

“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

”从这里看出,林黛玉在意的不是宫花的价值,而是在乎于在这件事中别人对她的态度,她不是嫌送来的花是“假花”或不合心意等,而是不愿意别人有意把她放在最后,将挑剩的送给她。

因为这太伤她的自尊了,如果不明白这点,倒真会以为林黛玉对人对事太小气了。

第二十二回贾母带头出资二十两给宝钗做生日,并特意请了班戏子来热闹,而林黛玉到贾府这么几年,却从没人给她做过一个像样的生日。

这还罢了,至晚散时,凤姐指着一位戏子说:

“这个孩子扮上活像一个人,你们再看不出来?

”史湘云就当着众人的面笑道:

“倒像林妹妹的模样儿。

”众人都笑起来了,说:

“果然不错。

”宝玉给湘云使了个眼色,后来差点气走了胸怀爽朗的史湘云。

而这也成为宝黛闹矛盾最凶时间最长的导火线,气得宝玉“大哭起来”,感到“回头试想真无趣”。

宝玉对林黛玉还从没这样灰心过呢,每次林黛玉生气,他都会去哄她,而这次却例外了。

林黛玉之所以这样大发作,原因很简单,“我原是给你们取笑的——拿我比戏子取笑”,这太伤林黛玉的自尊心和人格了,因为当时社会地位最低贱的就莫过于“戏子”了,这怎能不使她备受屈辱呢?

在第五十七回,当看到宝姑娘在母亲怀里撒娇时,黛玉流泪叹道:

“他偏在这里这样,分明是气我没娘的人,故意来刺我的眼。

一日她卧病在床,听到园子里的老婆子骂人,——实则是骂她的外孙女儿——黛玉却认为是在骂己,竟气得昏厥过去。

有一次,她去敲怡红院的门,晴雯误以为是丫头,偏偏没听出是她的声音,拒不开门,并说“二爷吩咐的,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

”把个黛玉气得怔在门外,欲要发作,又想:

“虽说是舅母家,如同自己家一样,到底是客边。

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若是认真怄气,也觉没趣。

”正在伤心垂泪之时,又听见宝玉宝钗的笑语声,越发动了气,“越想越觉伤感;便也不顾苍台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悲切切,呜咽起来。

林黛玉生性孤傲,敢于说实话。

她蔑视功名权贵,当贾宝玉把北静王所赠的雍正所赐的名贵念珠一串送给她时,她却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这东西!

宝玉和袭人的暧昧关系,大观园中无人不知,但谁也怕捅破这层纸,只有黛玉敢一语道破,对袭人说:

“你说你是丫头,我只拿你当嫂子待。

”她的性格孤傲,竟一点也不顾忌,直率的惊人。

她对人坦率纯真,见之以诚。

香菱学诗,宝钗讥她“得陇望蜀”,极为厌烦;香菱向黛玉请教,香菱因笑道:

“我这一进来了,也得了空儿,好歹教给我作诗,就是我的造化了!

”黛玉笑道:

“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

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

”香菱笑道:

“果然这样,我就拜你作师。

你可不许腻烦的。

”黛玉道:

“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

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香菱说喜欢陆游的诗,黛玉说:

断不可学这样的诗。

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

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

她给香菱讲解诗的作法和要求,还把自己的诗集珍本借给香菱,并圈定阅读篇目,批改她的习作,堪称“诲人不倦”。

史湘云因把她比作戏子伤了她的自尊,她有点不忿,可一会儿便携了宝玉的“寄生草”(宝玉填了一首词,“无我原非你,从他不解伊。

肆行无碍凭来去。

茫茫着甚悲愁喜,纷纷说甚亲疏密。

从前碌碌却因何,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

”)回房,便又“与湘云同看”。

在对待宝钗的态度上,尤见出其天真笃实。

本为情敌,无嫌犹猜。

但在薛宝钗对她略表关怀,予以“训导”之后,她便开诚布公,肝胆相照,向薛宝钗掏出心窝子的话,并引咎自责:

“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只当你心里藏奸。

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竞大感激你。

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

细细算来,我母亲去世的早,又无姐妹兄弟,我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一个人象你前日的话教于我。

怨不得云丫头说你好,我往日见他赞你,我还不受用,昨儿我亲自经过,才知道了。

比如若是你说了那个,我再不轻放过你;你竟不介意,反劝我那些话,可知我竟自误了…….”她向宝钗说的一番话,就如一篇深刻的自我反省,说明她往日所以容不得别人的缺点,是因为还没有认识到自己的缺点,所以听不得别人赞宝钗,是因为她始终以为宝钗“心里藏奸”。

在这里,我们看到这位少女自尊得有点偏执的内心世界,又变得虚怀若谷、率真坦诚了。

此后她待宝钗如亲姐姐一般,连宝玉也感到惊奇。

林黛玉的为人之美,更集中更强烈地体现在她对贾宝玉的爱情之中。

林黛玉执著地追求爱情,但是当贾宝玉借《西厢记》词语,真正向她表示爱情的时候,她反而要嗔怪他。

第一次,林黛玉与贾宝玉共读《西厢记》,她“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

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

贾宝玉趁机向她表示:

“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

”林黛玉却气得“带腮脸儿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指宝玉道:

“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来了,还学了这些混帐话来欺负我。

我告诉舅舅舅妈去。

第二次,贾宝玉又借《西厢记》中张生对红娘说的一句话对紫鹃说:

“好丫头,‘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叠被铺床?

’”再次向林黛玉表示爱情。

而林黛玉呢,“登时撂下脸来”哭道:

“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来了,看了混帐书,还学了这,也来拿我取笑儿,我成爷们解闷的。

”并且立即“往外走”。

林黛玉这些言行又是多么的矛盾呀!

她天天缠着贾宝玉,为得不到贾宝玉的爱情日夜受着痛苦的煎熬,弄了一身的病。

但贾宝玉一旦有了表示,她又摆出一个贵族小姐的架式,把内心也认为是“好文章”的《西厢记》,斥之为“淫词艳曲”、“混帐书”,并不惜搬出贾宝玉最害怕的紧箍咒——贾政的权威来压贾宝玉,这不是太“乖张”了吗?

其实不然,贾宝玉是贵族公子,身上多少沾染了贵族的坏习气,林黛玉没有看到他的真心以前,是保持着警惕性的。

林黛玉所以不能接受贾宝玉逢场作戏式的表达爱情方式,因为她追求的是真爱。

她是为自己的爱情而哭。

爱情曾使她几死几生。

当他们这种同生共命的爱情最后遭到毁灭时,她便“焚稿”、“绝粒”,以生命相殉。

这种爱情是怎样的至诚至坚,至纯至圣,感天地,泣鬼神,动人肺腑,撼人心灵!

多少人为她洒下同情、痛惜和悲愤之泪!

一生以泪洗面的林黛玉,临死之前反而发出了微笑,最后喊出了“宝玉,宝玉,你好——”的未完的一句话——留下了千载不消的遗恨!

(3)才学之美

林黛玉之美,还表现在她才学横溢和浓郁的诗人气质。

她诗思敏捷,别人写诗,总是苦思冥想,而她却“一挥而就”。

她对贾宝玉说:

“你能一目十行,我就不能过目成诵?

”的确,林黛玉的聪明在大观园里是有名的。

她有多方面的才能:

博览群书,学识渊博。

她爱书,不但读《四书》,而且喜读角本杂剧《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等;对于李、杜、王、孟以及李商隐、陆游等人的作品,不仅熟读成诵,且有研究体会;她不仅善鼓琴,且亦识谱。

在大观园里,她与薛宝钗可谓“双峰对峙,二水分流”,远远高出于诸裙钗。

在博学多识方面,可能略逊宝钗;但在诗思的敏捷,诗作的新颖别致、风流飘洒方面,林黛玉却是出类拔萃、孤标独树的。

诗社每次赛诗,她的诗作往往为众人所推崇,因而不断夺魁。

她的诗写得好,即使一草一木、一山一石等极平凡的事物,她只要一触到,立即就产生丰富的想象;新奇的构思和独持的感受和见解。

尤其可贵的是,她能将自己的灵魂融进客观景物、通过咏物抒发自己的痛苦的灵魂和悲剧命运。

她的《白海棠》诗,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抉,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既写尽了海棠的神韵,亦倾诉了她少女的衷情。

尤其是“娇羞默默同谁诉”一句,最为传神:

这既是对海棠神态的描摹,也是自我心灵的独白,她有铭心刻骨之言,但由于环境的压迫和自我封建意识的束缚,就是对同生共命的紫鹃、甚至对知音贾宝玉,也羞于启齿,只有闷在心里,自己熬煎。

这便愈显其孤独、寂寞和痛苦。

她的“柳絮词”,《唐多令》:

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

一团团、逐对成球。

飘泊亦如人命薄:

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

叹今生、谁拾谁收!

嫁与东风春不管:

凭尔去,忍淹留!

缠绵悱恻,优美感人,语多双关,句句似咏柳絮。

字字实在写已,抒发了她身世的漂泊与对爱情绝望的悲叹与愤慨。

尤其她的“菊花诗”,连咏三首,连中三元,艺压群芳,一举夺魁。

她的诗不仅“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而且写得情景交融,菊人合一,充分而深刻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其中“满纸自怜题素愿,片言谁解诉秋心?

”“孤标傲世谐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等句,更写出了这位少女的高洁品格和痛苦灵魂。

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作为她诗谶的《葬花辞》。

这是林黛玉进入贾府以后的生活感受,是她感叹身世遭遇和悲剧命运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作,她以落花自况,血泪作墨,如泣如诉,抒写了这位叛逆者的花落人亡的哀愁和悲愤。

她去敲怡红院的门,晴雯误以为是丫头,偏偏没听出是她的声音,拒不开门,这个纯粹的误会,想不到竟是这么严重地挫伤了她。

真的,再没有甚么比损害了这个少女的自尊和触痛了她的依人为活的命运,更能使她伤心的了。

那一夜,她“倚着床栏杆,两手抱着膝,眼睛含着泪,好似木雕泥塑一般,直坐到二更多天,方才睡了”。

第二天,她看见落花满地,便触景生情地写出了那篇有名的《葬花词》。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的命运也即黛玉的命运。

落花,把那一时代,只能任人践踏不能由自己主宰的妇女命运,在她的心里唤醒了。

诗,对于她,是不可一日无的。

她用诗发泄痛苦和悲愤,她用诗抒写欢乐与爱情,她用诗表示抗议与叛逆的决心。

诗表现了她冰清玉洁的节操,诗表现了她独立不阿的人格,诗表现了她美丽圣洁的灵魂,诗使她有一种迷人的艺术光辉!

可以说,如果没有了诗,也就没有了林黛玉。

2、薛宝钗

薛宝钗的寡母王氏乃现任京营节度使王子腾之妹,与荣国府贾政的夫人王氏,是一母所生的姊妹,今年方四十上下年纪,只有薛蟠一子。

还有一女,比薛蟠小两岁,乳名宝钗,生得肌骨莹润,举止娴雅。

当日有他父亲在日,酷爱此女,令其读书识字,较之乃兄竟高过十倍。

自父亲死后,见哥哥不能依贴母怀,他便不以书字为事,只留心针黹(zhǐ)家计等事,好为母亲分忧解劳。

外貌。

薛宝钗一出场,作者就描写了她的美貌和品格。

“(宝玉)就看见薛宝钗坐在炕上作针线,头上挽着漆黑油光的シ儿,蜜合色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葱黄绫棉裙,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

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

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

”她穿着“不见奢华,惟觉淡雅”,她“品格端方,容貌美丽”;“罕言寡语,人谓装愚;随分从时,自云守拙。

”这就概括地写出了她谨守封建礼教,顺应环境的个性特点,勾勒了一个封建淑女的轮廓。

宝玉要看宝钗的红麝串子,宝钗一时褪不下来,宝玉就看呆了:

“宝玉在旁看着雪白一段酥臂,不觉动了羡慕之心。

暗暗想道:

‘这个膀子要长在林妹妹身上,或者还得摸一摸,偏生长在他身上。

’正是恨没福得摸,忽然想起‘金玉’一事来,再看看宝钗形容,只见脸若银盆,眼似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比林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不觉就呆了。

宝钗的性格。

小说通过一而再、再而三的描写,道出了她原是一个素性淡泊、深具老庄气质的女子。

宝钗从小便不喜簪花抹粉,不爱富丽闲妆,只偏好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

第7回,薛姨妈道:

“这是宫里头的新鲜样法,拿纱堆的花儿十二支.昨儿我想起来,白放着可惜了儿的,何不给他们姊妹们戴去。

昨儿要送去,偏又忘了。

你今儿来的巧,就带了去罢.你家的三位姑娘,每人一对,剩下的六枝,送林姑娘两枝,那四枝给了凤哥罢。

”王夫人道:

“留着给宝丫头戴罢,又想着他们作什么。

”薛姨妈道:

“姨娘不知道,宝丫头古怪着呢,他从来不爱这些花儿粉儿的。

”宝钗的居所蘅芜苑,正名“蘅芷清芬”。

这“清芬”二字,也的确合乎她的此种身份!

第22回,在元宵节灯谜诗会上,(贾政)往下再看宝钗的,道是:

有眼无珠腹内空,荷花出水喜相逢。

梧桐叶落分离别,恩爱夫妻不到冬。

打一用物。

贾政看完,心内自忖道:

“此物还倒有限,只是小小年纪,作此等言语,更觉不祥。

看来皆非福寿之辈。

”想到此处,甚觉烦闷,大有悲戚之状,只是垂头沉思。

第40回,贾母携刘姥姥等人游览大观园。

只觉异香扑鼻,那些奇草仙藤,愈冷愈苍翠,都结了实,似珊瑚豆子一般,累垂可爱。

及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的玩器全无。

案上止有一个土定瓶,瓶中供着数枝菊,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

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

贾母叹道:

“这孩子太老实了!

你没有陈设,何妨和你姨娘要些?

我也没理论,也没想到。

你们的东西,自然在家里没带了来。

”说着,命鸳鸯去取些古董来,又嗔着凤姐儿:

“不送些玩器来给你妹妹,这样小器!

”王夫人凤姐等都笑回说:

“他自己不要么,我们原送了来,都退回去了。

”薛姨妈也笑说道:

“他在家里也不大弄这些东西。

”贾母摇头道:

“那使不得。

虽然他省事,倘或来个亲戚,看着不像,二则年轻的姑娘们,屋里这么素净,也忌讳。

我们这老婆子,越发该住马圈去了。

你们听那些书上戏上说的小姐们的绣房,精致的还了得呢!

他们姐妹们虽不敢比那些小姐们,也别很离了格儿。

有现成的东西,为什么不摆呢?

要很爱素净,少几样倒使得。

我最会收拾屋子,如今老了,没这个闲心了。

他们姐妹们也还学着收拾的好。

只怕俗气,有好东西也摆坏了。

我看他们还不俗。

如今等我替你收拾,包管又大方又素净。

我的两件体己,收到如今,没给宝玉看见过,若经了他的眼也没了。

宝钗蘅芜苑“雪洞一般”的居室布置,引起了贾母的大为不悦,以为甚是“忌讳”、“离格”,可见宝钗确实“不爱红装”。

很会做人是薛宝钗的最重要性格。

“不关已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为人处世原则,让她凡事不像黛玉一样用尖酸刻薄的话语指出,而是充闻耳不闻,装作看不见,只为心里明白也就罢了。

这就使得那些平日里做着些见不得人的丑事的封建主子们便赞她“会做人”。

贾母要给她做生日,问她爱听什么戏,爱吃什么东西。

宝钗深知贾母年老之人,喜热闹戏文,爱吃甜烂之物,便总依贾母素喜者说了一遍。

贾母更加喜欢。

她还当着面奉承过贾母。

她说:

“我来了这么几年,留神看起来,风丫头凭她怎么巧,也巧不过老太大去。

”结果是贾母大夸奖她:

“提起姊妹,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

元春端午赏赐给宝钗的节礼独与宝玉一样,均有两串红麝香珠。

从封建礼法来看,元春这么做,确实耐人寻味。

问题是:

宝钗怎么看的?

“雅好朴素,谢绝雕饰”的宝钗,面对红麝香珠,猜度着元妃的用意,不由“心里越发没意思起来”,这里用“春秋笔法”,似乎宝钗对宝玉无非份之想。

但接着,又写宝钗大热天,却不置之于匣,反笼之于腕,非常明显地带上了元妃所赐给她的红麝串出入人前,足见宝钗的用意就是想藉以说明“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

一次,袭人想央求湘云替她做点针线活。

宝钗知道后,马上对她讲明史湘云“在家里一点做不得主”,“做活做到三更天”,“一来了就说累得慌”的苦衷,责怪她“怎么一时半刻不会体贴人”,并主动接去了要湘云做的活计。

还有一次,湘云要开社作东,宝钗因伯她花费引起她婶娘报怨,便资助她办了螃蟹宴。

因此,这位心直口快、性情豪爽的小姐,曾经真心地这样称赞宝钗:

“这些姐妹们,再没有一个比宝姐姐好的,可惜我们不是一个娘养的——我但凡有这样一个亲姐姐,就是没了父母,也是没妨碍的。

第32回。

盛暑之时,早饭已过,宝玉来到王夫人上房内。

只见王夫人在里间凉榻上睡着,金钏儿坐在旁边捶腿。

宝玉轻轻的走到跟前,便拉着手,悄悄的对金钏笑道:

“我明日和太太讨你,咱们在一处罢。

”金钏儿不答。

宝玉又道:

“不然,等太太醒了我就讨。

”金钏儿将宝玉一推,笑道:

“你忙什么!

”此时刚好王夫人翻身起来,照金钏儿脸上就打了个嘴巴子,指着骂道:

“下作小娼妇,好好的爷们,都叫你教坏了。

”宝玉见此早一溜烟去了。

这里金钏儿半边脸火热,一声不敢言语。

王夫人便叫玉钏儿:

“把你妈叫来,带出你姐姐去。

”虽金钏儿苦求,到底还是被赶了出去。

那金钏儿羞辱难堪,便投井而死。

宝钗听了老婆子的陈述金钏儿投井一事,到了王夫人处,王夫人哭道:

“你可知道一桩奇事?

金钏儿忽然投井死了!

”宝钗见说,道:

“怎么好好的投井?

这也奇了。

”此话有深意,一来是可以引出王夫人陈述金钏儿投井的原因,宝钗对这个原因是感兴趣的,她也可以由此对症下药。

另一方面她有意避开金钏儿投井的原因,这无疑是宽慰王夫人。

由此可看出宝钗的冷静沉着,言语不多,在言辞上有很有分寸和技巧。

王夫人自知金钏儿的死与她是脱不了干系,心里有愧。

于是宝钗又进一步安慰她,“姨娘是慈善人,固然是这么想。

据我看来,她并不是赌气投井。

多半是她下去住着,或是在井跟前憨玩,失了脚掉下去的。

她在上头拘束惯了,这一出去,自然要到各处去玩玩逛逛,岂有这样大气性的理!

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胡涂人,也不为可惜。

”首先肯定了王夫人是“慈善人”,接着否定了金钏儿的投井与王夫人的必然联系。

宝钗没有把握这可以令王夫人信服的话,还进一步评价了金钏儿“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胡涂人,也不为可惜”。

说白了就是“金钏儿死不足惜!

宝钗是个很乖巧的孩子,很会帮人排忧解难,王夫人正愁没有现成的衣服给金钏儿做装裹时,她说:

“姨娘这会子又何用叫裁缝赶去,我前儿倒做了两套,拿来给她岂不省事。

况且她活着的时候也穿过我的旧衣服,身量又相对。

”王夫人道:

“虽然这样,难道你不忌讳?

”宝钗笑道:

“姨娘放心,我从来不计较这些。

”这么寥寥两句话,既帮王夫人解决了燃眉之急,又透露出一个讯息,——宝钗是善待下人的,曾把自己的旧衣服送给下人穿。

这样善解人意的宝钗,谁能不喜欢?

也难怪她在贾府中人缘很好了。

为人谨慎、思想保守是她的另一个性格特点。

第四十八回。

薛姨妈道:

“……莺儿一个人,不够伏侍的,不要买一个丫头来你使。

”宝钗道:

“买的不知底细,倘或走了眼,花了钱事小,没的淘气。

倒是慢慢打听着,有知道来历的人买个还罢了。

她曾多次规劝贾宝玉走“仕途经济”、“立身扬名”之道,以至引起贾宝玉的极大反感,说她说的是“混帐话”,并说“好好的一个清白女子,也学的沽名钓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她也多次向黛玉、湘云进行“女子无才便是德”、“总以贞静为主”之类的封建说教。

她对黛玉说:

“自古道女子无才便是德,总以贞静为主,女工还是第二种。

”她还反对香菱与湘云谈诗,说:

“一个女孩儿家,只管拿着诗作正经事讲起来,叫有学问的人听了,反笑话说不守本份的。

”平素她也“不以书定为事,只留心针黹家计等事”。

听其言,观其人前行止,似堪当封建淑女的楷模。

这些都足以说明,在大观园的贵族少女中,她是受封建正统思想、封建道德观念毒害比较深的一个。

【图画】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

【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