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版妇产科重点笔记doc.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025056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79.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版妇产科重点笔记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第七版妇产科重点笔记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第七版妇产科重点笔记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第七版妇产科重点笔记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第七版妇产科重点笔记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七版妇产科重点笔记doc.docx

《第七版妇产科重点笔记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版妇产科重点笔记doc.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七版妇产科重点笔记doc.docx

第七版妇产科重点笔记doc

第一节妇女一生各阶段的生理特点

1.胎儿期2.新生儿期3.儿童期≤12岁

①8岁之前,幼稚型生殖器;阴道上皮薄、酸度低,抗感染能力低;子宫颈:

体=2:

1,卵管细曲;卵泡自主生长、血雌激素水平低

②8~12岁:

GnRH抑制状态被解除,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少量卵泡发育、子宫卵巢、输卵管降入盆腔。

雌激素水平上升。

4.青春期

WHO规定:

10~19岁

•从乳房发育第二性征出现至生殖器管发育成熟,获得性生殖能力的一段生长发育期。

•第一性征:

卵巢发育,性激素增多,内外生殖器发育:

外阴成人型,阴道变宽长,出现皱襞,子宫体增大,颈:

体=1:

2

青春期激素水平的变化:

卵巢产生的雌激素足以使子宫内膜增殖,可以使子宫内膜脱落出现月经;中枢系统对雌激素的正反馈机制尚为成熟→有卵泡发育成熟,却不排卵。

2~4年月经周期渐渐正常,初潮后55%~95%为无排卵性月经周期,可发生无排卵功血。

★5.性成熟期(生育期)

18岁起,约30年,卵巢功能成熟,生殖活动旺盛,有周期性排卵;生殖器官及乳房在卵巢性激素作用下有周期变化。

★6.绝经过渡期

卵巢功能开始衰退直至最后一次月经。

始于40岁,历时不等,可长10余年。

•绝经:

最后一次月经。

中国女性约44~54岁,平均49.5岁

•更年期/围绝经期:

从卵巢功能渐衰退至绝经后一年,生殖激素水平下降,生殖器官趋于萎缩。

•围绝经期综合征:

因雌激素水平降低,出现血管舒缩障碍和神经精神症状等。

7.绝经后期

★第三节卵巢功能及周期性变化

(一)卵巢的功能

1、产生卵子,并排卵的生殖功能。

2、合成产生多种性激素的内分泌功能。

(二)卵巢生殖功能的周期性变化

▲卵巢周期:

从青春期开始至绝经期前,卵巢在形态和功能上的周期性变化。

三环节:

卵泡发育、主卵泡成熟→排卵→黄体形成及退化

1.卵细胞的发育及成熟:

窦前卵泡(初级卵泡)具备合成性激素能力。

2.排卵:

卵细胞和卵丘颗粒细胞被排出的过程。

此时完成减数分裂,排出第一极体→次级卵母细胞→进入成熟分裂Ⅱ前期

排卵时间:

规则月经者在下次月经前14天

卵子运行:

输卵管伞部捡拾→壶腹部等待受精→入宫腔后着床或排出。

3.黄体形成和退化期:

黄体:

排卵后,卵泡壁塌陷,卵泡壁细胞结构重组。

在LH的作用下,颗粒黄体细胞和卵泡膜黄体细胞形成。

排卵后7天黄体体积和功能达高峰,排卵后9~10天开始退化。

黄体功能限于14日

白体:

黄体退化后由结缔组织替代,纤维化。

•自月经第一天至卵泡发育成熟,称为卵泡期。

•排卵日至月经来潮称为黄体期★。

(三)卵巢内分泌功能的周期性变化

1.甾体类激素基本化学结构:

环戊烷多氢菲

⑴雌激素合成理论:

①两种细胞(泡膜细胞、颗粒细胞);②两种促性腺激素(FSH、LH)。

⑵性激素合成的卵巢外途径:

①肾上腺皮质;②脂肪、肝脏、皮肤、肌肉等处由前身物质转化而来;③妊娠妇女的胎盘胎儿单位产生。

2.甾体激素的生物合成与降解过程

3.性激素代谢:

伴随卵泡发育分泌量渐增,排卵后循环中E暂时下降,排卵后1-2天,黄体分泌E,循环中E又逐渐上升。

周期两峰值,排卵前高峰和黄体成熟高峰(后者峰值低于前者)。

4.性激素的周期性变化

第四章妊娠生理

★妊娠:

是胚胎和胎儿在母体内发育成长的过程。

第一节受精及受精卵发育、输送与着床

★受精:

成熟精卵细胞结合.

★精子获能:

精子在子宫和输卵管运行中,其顶体酶上的去获能因子(糖蛋白)被酶降解,从而获得受精能力。

功能寿命:

精子—48h卵子—24h

•受精地点:

壶腹部;持续时间24小时

•受精过程:

精卵相遇→顶体反应→穿透放射冠、透明带→精原核与卵原核融合→合子

受精卵着床过程:

•受精第4日早期胚泡进入宫腔

•受精第5~6日早期胚泡透明带消失继续分裂发育,晚期胚泡形成

•受精第6~7日逐渐埋入并被子宫内膜覆盖—称为受精卵着床,也称为受精卵植入。

▲着床的必要条件:

(1)透明带必须消失;

(2)囊胚滋养细胞必须分化出合体滋养细胞;(3)囊胚与子宫内膜必须同步并相互配合;(4)孕妇体内必须有足够数量的孕酮。

第二节胚胎、胎儿发育特征及胎儿生理特点

▲胎儿循环系统解剖学特点

•脐静脉一条,生后闭锁为肝圆韧带;脐静脉末支静脉导管生后闭锁为静脉韧带。

•脐动脉两条,生后闭锁与相连的闭锁腹下动脉成为腹下韧带。

•动脉导管位于肺动脉及主动脉弓之间生后闭锁为动脉韧带。

•卵圆孔生后开始关闭,生后6月完全闭锁。

第三节胎儿附属物的形成及其功能

★1、胎儿附属物包括:

胎盘、胎膜、脐带、羊水

2、胎盘构成

★胎盘构成:

羊膜、叶状绒毛膜和底蜕膜

①羊膜构成胎盘的胎儿部分,胎盘最内层,附着在绒毛膜板的半透明薄膜,有一定弹性。

厚0.02~0.05mm。

②叶状绒毛膜构成胎盘的胎儿部分,占胎盘主要部分

③底蜕膜构成胎盘的母体部分,占胎盘很小部分

★(填空)胎盘功能

⑴气体交换:

O2和CO2以简单扩散交换

⑵营养物质供应:

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电解质、维生素。

胎盘能将复杂化合物分解为简单物质,也能将简单物质合成后供给胎儿

⑶排除胎儿代谢产物:

尿素、肌酐等,经胎盘及母体排出体外

⑷防御功能:

①屏障作用有限,分子量小、对胚胎及胎儿有害药物,病毒,胎儿致畸甚至死亡

②细菌、弓形虫、衣原体、螺旋体需在胎盘部位先形成病灶,破坏绒毛结构后进入胎体

③母血免疫抗体(IgG)能通过胎盘使胎儿在生后短时间内获得被动免疫力

★⑸合成功能:

主要合成激素和酶

★激素有蛋白激素和甾体激素两类:

①蛋白激素:

HCG、PRL

②甾体激素:

雌激素、孕激素

★酶:

缩宫素酶、耐热性碱性磷酸酶。

★还能合成前列腺素、多种神经递质和多种细胞因子与生长因子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成为诊断早孕的最敏感方法

雌激素:

妊娠期间明显增多,来自胎盘及卵巢。

妊娠早期由卵巢黄体产生,妊娠10周后主要由胎儿-胎盘单位合成,至妊娠末期,雌三醇值为非孕时1000倍,雌二醇及雌酮值为非孕时100倍。

3、胎膜:

由绒毛膜和羊膜组成

4、脐带:

体蒂是脐带的始基

•胚胎及胎儿借助脐带悬浮于羊水中

•是连接胎儿与胎盘的条索状组织

•一端连于胎儿腹壁脐轮

•另端附着于胎盘胎儿面

脐带的特点:

妊娠足月脐带长30~70cm,平均55cm

•表面有羊膜覆盖呈灰白色

•脐带断面中央有一条脐静脉两侧有两条脐动脉

•血管周围为含水量丰富的华通胶有保护脐血管作用

•脐带受压可致胎儿窘迫甚至危及胎儿生命

5、羊水

⑴羊水量

•妊娠8周5~10ml,妊娠10周30ml

•妊娠20周400ml,妊娠38周1000ml

•此后羊水量渐少

•妊娠足月800ml

•过期妊娠羊水量明显减少<300ml

⑵羊水的功能

•保护胎儿

①胎儿不受挤压,防胎体畸形、胎肢粘连

②保持羊膜腔内恒温

③临产宫缩时,羊水能使压力均匀分布

•保护母体

①减少胎动的不适感

②临产后,前羊水囊扩张宫口及阴道

③破膜后羊水滑润和冲洗阴道,减少感染

第四节妊娠期母体变化

子宫的变化

•宫体逐渐增大变软,主要肌细胞肥大

•宫腔容量增加1000倍

•子宫重量增加20倍

•宫底于妊娠后期增长最快,子宫下段次之,宫颈最少

•妊娠12~14周起,子宫出现不规律,无痛性收缩,称BraxtonHicks收缩

子宫峡部

•非孕时长约1cm,妊娠后变软

•妊娠10周明显变软

•妊娠12周后,子宫峡部拉长变薄,扩展成宫腔一部分

•临产后伸展至7~10cm,成为产道一部分,此时称为子宫下段。

三、循环系统的变化

1.心脏:

向左、上、前方移位,Ⅰ~Ⅱ级收缩期杂音

心率↑10~15次/分心容量↑10%

2.心排量:

10周起↑至32W达高峰约+30%量,平均80mL/次;第二产程显著增加

3.血压:

孕早中期略低,晚期略高,坐>仰卧,舒张压略低

4.静脉压:

下肢V压↑,易有静脉曲张、痔

★5.仰卧低血压综合征:

孕妇仰卧→压迫下腔静脉→回心血量↓→心排出量↓→血压↓

第五章妊娠诊断

★妊娠全过程共40周,分为3个时期:

•妊娠13周末以前称为早期妊娠;

•第14~27周末称为中期妊娠;

•第28周及其后称为晚期妊娠。

第一节早期妊娠诊断

停经

第二节中晚期妊娠

【辅助检查】

1.超声检查:

B超:

显示胎儿数目、胎产式、胎先露,胎方位、胎心搏动以及胎盘位置,测量胎头双顶径等多条径线,观察有无胎儿体表畸形。

超声多普勒法:

探出★胎心音(每分钟120~160次)、胎动音、脐带血流音、胎盘血流音。

★第三节胎姿势胎产式胎先露胎方位

★一.胎儿位置的定义

1.胎姿势:

胎儿在子宫内的姿势

2.胎产式:

胎体纵轴与母体纵轴的关系。

(直产式、横产式、斜产式)

3.胎先露:

最先进入骨盆入口的胎儿部分

第六章产前保健

★围生期:

我国现阶段采用的是围生期是从妊娠满28周至产后1周。

1、孕妇监护和管理

⑴产前检查的时间和目的

⑵首次产前检查包括询问病史,进行各系统的全身检查、产科检查和必要的辅助检查

①★推算预产期(EDC):

推算预产期的方法院按末次月经第一日算起,月份如加9(适用于1-3月份)或减3(适用于4-12月份),日数加7,即为预产期。

例如末次月经为阳历2000年11月28日,预产期应为2002年9月4日。

②产科检查包括腹部检查、产道检查和肛门指诊

2、评估胎儿健康技术

①胎动

②胎儿影像学监护及血液动力学监护

③胎儿电子监护

④羊水分析

3、随后的产前检查

①胎儿的检查:

胎心、胎儿大小、羊水量、胎方位和胎动

②孕妇的检查:

血压,体重,有无头痛、眼花、腹痛、阴道出血,测量宫底高度和妊娠晚期的阴道检查

③实验室的检查:

血型(Ph血型、ABO血型)等

评估胎儿健康技术

胎心率基线——摆动幅度和摆动频率;

胎心率一过性变;

加速、减速:

早期,晚期,变异减速;

无应激实验——反映胎儿情况的实验,正常20分钟至少有3次以上胎动伴胎心率加速>15bpm,持续时间>15秒,为反应型;

缩宫素激惹实验:

检测子宫胎盘功能,正常为20分钟内宫缩时,没有晚期减速和显著的变异减速,是阴性;

胎儿生物物理监测:

评分法。

电子监护:

反映三者关系:

动态胎心率、宫缩描记、胎动记录

胎心率的监测:

①基本变化—胎心率基线(FHR-baseline)及一过性胎心率变化。

②胎心率基线:

无胎动、无宫缩或间歇期记录FHR>160次/分或FHR<120次/分,历时10分钟,称为心动过速或过缓

③一过性胎心率变化:

与宫缩有关的FHR变化。

胎盘功能测定

胎盘功能测定

•缩宫素激惹实验

•孕妇血清中妊娠特异性糖蛋白测定

•阴道脱落细胞检查

•生物物理监测

胎儿成熟度检查

•胎龄

•BPH>8.5cm

•胎儿体重=宫高cm×腹围cm+200g

•卵磷脂/鞘磷脂比值,磷脂酰甘油

•泡沫试验或震荡试验

胎儿成熟度检查

•肌酐值

•胆红素类物质

•淀粉酶值

•脂肪细胞出现率

孕期营养

•关键在于所进食物应保持高能量,要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微量元素和维生素

•其中微量元素有铁,钙,锌,碘,硒,钾等

•维生素有水溶性(维生素B族、C)和脂溶性(维生素A、D、E、K)

第七章正常分娩

第二节决定分娩的四因素

★分娩四因素:

产力产道胎儿精神因素

正常分娩定义:

各分娩因素均正常并能相互适应,胎儿能经阴道自然分娩。

★决定分娩的因素

产力:

将胎儿及其附属物从宫腔内逼出的力量

产道:

胎儿娩出的通道

胎儿:

胎儿大小、胎位及有无畸形

精神心理因素:

分娩是持续而强烈的应激

一、产力

产力:

将胎儿及其附属物从宫腔内逼出的力量

包括:

子宫收缩力(简称宫缩)、腹壁肌及膈肌收缩力(统称腹压)、肛提肌收缩力

1、子宫收缩力:

临产后的主要产力,贯穿于分娩全过程,特点为:

–节律性:

不随意、有规律的阵发性收缩伴疼痛

–对称性:

两侧宫角(起搏点)-宫底中线-宫体-宫颈

–极性:

宫底2倍强度于子宫下段

–缩复作用:

宫腔缩小,宫颈管消失

子宫收缩力的节律性:

每次阵缩由弱渐强(进行期),维持一定时间(极期),随后由强渐弱(退行期),直至消失进入间歇期

2、腹壁肌及膈肌收缩力:

第二产程重要辅助力量,第三产程可迫使已剥离的胎盘娩出

3、肛提肌收缩力:

第二产程协助胎头内旋转、仰伸及娩出,第三产程协助胎盘娩出

二、产道

产道是胎儿娩出的通道。

分为软产道和骨产道两部分。

(一)骨产道

骨产道指真骨盆,是产道的重要部分。

▲骨产道的大小、形态和分娩直接相关,分娩过程中几乎无变化,重要标志包括:

①骨盆入口平面;②中骨盆平面;③骨盆出口平面;④骨盆轴与骨盆倾斜度。

骨盆轴与骨盆倾斜度

•骨盆轴:

连接骨盆各平面中点的假想曲线。

此轴上段向下向后,中段向下,下段向下向前。

分娩时,胎儿沿此轴完成一系列分娩机制

•骨盆倾斜度:

妇女站立时,骨盆入口平面与地平面所形成的角度,一般为60°

(二)软产道

软产道是子宫下段、宫颈、阴道和盆底软组织构成的弯曲通道。

1、子宫下段形成:

非孕时长约1cm临产后长达7~10cm

2、宫颈的变化

⑴宫颈管消失:

①初产妇多是宫颈管先短缩消失,宫口后扩张

②经产妇多是宫颈管短缩消失与宫口扩张同时进行

⑵宫口扩张:

①临产前,初产妇的宫颈外口仅容一指尖,经产妇能容一指

②宫口开全时达10cm

3、骨盆底、阴道和会阴的变化

三、胎儿因素

1、胎儿因素包括:

胎儿大小、胎位及有胎儿无畸形

2、胎位因素:

胎产式、胎先露、胎方位

第三节枕先露的分娩机制

★分娩机制:

胎儿先露部随骨盆各平面的不同形态,被动进行的一连串适应性转动,以其最小径线通过产道的全过程:

①衔接

②下降

③俯屈

④内旋转

⑤仰伸

⑥复位及外旋转

⑦胎儿娩出

下降:

胎头沿骨盆轴前进的动作,下降贯穿分娩全过程,是胎儿娩出的首要条件

下降的动因:

羊水传导宫缩,宫底压迫胎臀,胎体伸直伸长,腹肌收缩腹压增加

第一节先兆临产、临产与产程

★1.先兆临产:

出现预示不久将临产的症状。

①假临产

②胎儿下降感

③见红

2.临产的诊断

规律且逐渐增强的子宫收缩,持续30秒或以上,间歇5~6分钟,同时伴进行性宫颈管消失,宫口扩张和胎先露部下降

3.总产程及产程分期

▲总产程即分娩全过程。

第一产程:

宫颈扩张期。

初产妇11~12小时,经产妇6~8小时。

第二产程:

胎儿娩出期。

初产妇不超过2小时,经产妇不超过1小时。

第三产程:

胎盘娩出期。

不超过30分钟。

第二节第一产程的临床经过及处理

第一产程临床表现

①规律宫缩:

产程开始时,出现伴有疼痛的子宫收缩,习称“阵痛”

②宫口扩张:

临产后规律宫缩的结果

③胎头下降程度:

决定能否经阴道分娩的重要观察项目

④胎膜破裂:

羊膜腔内压力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前羊水囊胎膜自然破裂,多发生在宫口近开全时

第二产程临床表现

①宫口开全

②未破膜者人工破膜

③胎头拨露

④胎头着冠

⑤胎头、肩和胎体相继娩出

第三产程临床表现

•胎盘剥离征象:

①宫体变硬呈球形,宫底升高达脐上

②阴道口外露的脐带自行延长

③阴道少量流血

④接产者用手掌尺侧在产妇耻骨联合上方轻压子宫下段时,宫体上升而外露的脐带不再回缩

•根据剥离开始部位及排出方式分两种:

①胎儿面娩出式:

多见,胎盘胎儿面先排出,随后见少量阴道流血。

②母体面娩出式:

少见,胎盘母体面先排出,胎盘排出前先有较多量阴道流血。

产程观察及处理(新生儿处理)

⑴清理呼吸道

⑵处理脐带

⑶新生儿阿普加评分及其意义:

(心率,呼吸,肌张力,喉反射,皮肤颜色)

①一分钟评分反映在宫内的情况;5分钟及以后评分是反映复苏效果,与预后关系密切

②新生儿阿普加评分以呼吸为基础,皮肤颜色最灵敏,心率是最终消失的指标

③临床恶化顺序为皮肤颜色→呼吸→肌张力→反射→心率。

复苏有效顺序为心率→反射→皮肤颜色→呼吸→肌张力。

肌张力恢复越快,预后越好

第九章妊娠时限异常

第一节自然流产

★流产:

妊娠不足28周,胎儿体重不足1000g而终止者

早期流产:

在妊娠12周前终止

晚期流产:

妊娠12周至不足28周终止

自然流产:

发生率占全部妊娠10~15%,早期流产占80%

人工流产

【病因】

1.胚胎因素:

染色体异常是最常见的原因

2.母体因素:

全身疾病,生殖器官异常,内分泌异常,不良习惯,创伤刺激

3.免疫因素:

同种异体移植→免疫不适应

4.环境因素:

化学物质,物理因素

【病理】

胚胎死亡(全胚发育缺陷或特殊发育缺陷)→底蜕膜出血→流产

孕8周前:

胚胎绒毛与底蜕膜分离→子宫收缩→排出死胚

妊娠8~12周:

胎盘绒毛发育茂盛→易发生不全流产

孕12周后:

胎盘已形成,腹痛→胎儿、胎盘排出

特殊表现:

血样胎块肉样胎块石胎纸样胎儿浸软胎儿等

【临床表现】★停经后阴道流血和腹痛

阴道流血:

早期流产-先流血后腹痛,

晚期流产-在腹痛后流血,量不多

腹痛:

早期流产-血后腹痛

晚期流产-腹痛类似宫缩

临床类型:

即流产的不同阶段:

1、先兆流产:

少量流血,无妊娠物排出,轻腹痛,妇检:

宫口未开,胎膜未破,子宫大小符合孕周数。

休息或治疗后有望继续妊娠;

2、★难免流产:

流产已不可避免,流血增多,阴道流液,腹痛加重,妇检:

宫口已开,或可见组织物,子宫大小与孕周相符或略小,如症状加重可发展为难免流产。

3、不全流产:

妊娠物部分排出,宫内有残留,影响子宫收缩,流血量大,子宫小于孕周

4、完全流产:

妊娠物全部排出,流血减少,腹痛渐消,宫口关闭,子宫接近非孕大小。

三种特殊情况

1.★稽留流产:

又称过期流产,指胚胎或胎儿已死亡滞留宫腔内未能及时自然的排出。

2.★习惯性流产:

自然流产≥3次;复发性流产:

连续两次的自然流产

3.流产合并感染

【鉴别诊断】

1.各种类型流产的鉴别诊断

处理:

1.先兆流产的处理

①卧床休息,禁止房事,轻柔检查②药物治疗,心理治疗③胚胎发育异常应终止妊娠。

第一阶段:

黄体期孕酮与胚胎着床

•黄体功能不足:

流产

•黄体期支持:

妊娠维持

Ø黄体期用药直接作用于子宫内膜孕酮受体

Ø改善胚胎着床环境,提高子宫内膜容受性

Ø利于胚泡着床,促进滋养细胞HCG合成及分泌

Ø促进妊娠黄体及其内源性孕酮的分泌

3.不全流产的处理

①确诊后立即吸/刮宫清除宫内残留②出血时间长者应用抗生素③休克者抗休克治疗

4.完全流产的处理

①无感染者无须特殊处理②指导保健和避孕③再孕前咨询

5.稽留流产的处理

①血常规和出凝血功能的检查②输血准备③<12周刮宫:

二次清宫④>12周引产

6.习惯性流产的处理

①孕前检查:

遗传咨询②卧床休息:

稳定情绪③补充黄体酮、HCG④宫颈内口环扎术

7.流产感染的处理

①积极控制感染后尽早清除宫内容②流血少者应用抗生素后刮宫③流血多应用抗生素和输血的同时先钝性刮宫止血,感染控制后彻底刮宫④严重感染相应处理

第二节早产

定义:

妊娠满28周至不足37周间分娩者称为早产。

此时娩出的新生儿称为早产儿,出生体重为1000~2499克。

二、病因

①胎膜早破、绒毛膜羊膜炎最常见。

②下生殖道及泌尿道感染。

③孕妇合并急性或慢性疾病(如病毒性肝炎、急性肾炎、急性阑尾炎、严重贫血、心脏病);

④医源性因素(孕妇患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因病情需要必须提前终止妊娠。

三、临床表现

•子宫收缩;

•阴道血性分泌物或阴道少许流血;

•宫颈管消退,宫颈扩张。

先兆早产:

妊娠满28周出现至少10分钟一次的规则宫缩,伴宫颈管消退。

早产临产:

子宫收缩规律(20分钟≥4次),伴宫颈管消退75%以上以及进行性宫口扩张2cm以上时,可诊断。

治疗方法:

•卧床休息

•抑制宫缩

•控制感染

•预防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预防

•分娩期处理

临产后慎用吗啡、派替啶等呼吸中枢抑制药物;产程中吸氧;停用宫缩抑制剂。

分娩时行会阴切开以缩短第二产程,以防早产儿颅内出血

第三节过期妊娠

定义:

平时月经周期规则,妊娠达到或超过42周尚未分娩。

三、诊断

准确核实孕周,确定胎盘功能是否正常

1.核实预产期:

月经史;BBT提示的孕前排卵期;性交日期;早孕反应/胎动出现时间;孕早期妇检子宫大小;B超(孕囊直径、胎儿头臀长);腹壁听到胎心时间;妊娠初期血、尿HCG升高时间。

第十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ZW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分类

子痫前期的治疗

SX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病理生理变化及对母儿的影响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

胎盘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先于其它脏器

【病理生理变化】

全身小血管痉挛→管腔狭窄→周围阻力增大→血管内皮细胞损伤→通透性增加→体液和蛋白质渗漏→高血压、蛋白尿、水肿和血液浓缩。

全身各系统各脏器灌流减少,对母儿造成危害。

主要脏器病理组织学变化

1.脑血管痉挛→脑水肿、充血、微血管内血栓形成、脑出血→头痛、呕吐、抽痉、昏迷、视力下降、失明、脑电图异常。

2.肾血管痉挛→肾缺血→肾小球滤过率↓、通透性增加→尿量下降、蛋白尿、血尿酸↑肌酐↑→肾衰

3.肝血管痉挛→肝细胞坏死→转氨酶增高,门静脉周围出血、肝坏死、肝破裂

4.心血管:

血管痉挛、外周阻力↑→心血管系统低排高阻→心肌缺血、间质水肿及点状出血与坏死、肺水肿→心功能不良。

5.血液:

血液浓缩,红细胞比容增加,高凝血状态、微血管病性溶血

HELLP综合症:

血小板↓肝酶↑溶血

6.内分泌及代谢:

钠潴留水肿酸中毒

7.★子宫胎盘血流灌注↓→宫内生长受限、胎儿窘迫、胎盘早剥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分类】

妊娠期高血压

★临床表现:

妊娠期首发。

BP≥140/90mmHg,产后12周恢复正常,尿蛋白阴性;可伴上腹不适或血小板减少。

产后方可确诊。

子痫前期

轻度:

BP≥140/90mmHg,孕20周后出现

尿蛋白≥0.3/24h或(+)

可伴上腹不适、头痛等

重度:

BP≥160/110mmHg,孕20周后出现

尿蛋白≥2.0/24h或(++)

血肌酐>106μmol/L

血小板<100×109/LALT↑AST↑

微血管病性溶血(血LDH↑)

持续头痛/脑神经或视觉障碍

持续上腹不适等

妊娠合并慢性高血压

BP≥140/90mmHg,孕前或孕20周前或孕20周以后;首诊高血压并持续到产后12周以后。

重度子痫前期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收缩压≥160~180mmHg或舒张压≥110mmHg

24小时尿蛋白>5g血清肌酐升高少尿24小时尿<500ml

肺水肿微血管病性溶血血小板减少

肝细胞功能障碍(血清转氨酶↑)

胎儿生长受限或羊水过少

症状提示显著的末梢器官受累(头痛、视觉障碍、上腹痛)

【诊断】

1、病史:

高危因素上述临床表现

2、高血压:

持续血压升高,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至少出现间隔≥6h的2次血压升高,慢性高血压并发子痫前期可在妊娠20周后血压持续上升。

3、尿蛋白:

应取中段尿或24h尿检查,24h尿液内蛋白≥300mg或间隔6小时的两次随机尿蛋白0.1g/L(+)

4、水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