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科知识到人的发展.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024485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50.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学科知识到人的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从学科知识到人的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从学科知识到人的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从学科知识到人的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从学科知识到人的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从学科知识到人的发展.docx

《从学科知识到人的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学科知识到人的发展.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从学科知识到人的发展.docx

从学科知识到人的发展

从学科知识到人的发展

——回望十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历程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修订组

观点回放: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一摘自《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一、改革历程

作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实验的总体推进过程,与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整体推进的过程、步骤是一致的。

从总体上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也经历了酝酿准备、试点实验和全面推广这样三个基本阶段。

1.酝酿准备阶段

20世纪90年代,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问题日益凸显,改革基础教育课程的呼声日益高涨。

在这样的背景下,语文教育改革问题再一次引起人们的关注。

随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语文教育改革进入了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实验实施阶段。

如果我们对近l0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实验的基本过程做一简要概括,可以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实验经历了一个从“理解课程、尝试探索”到“反思实践、不断深化”的过程。

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讨论,大家逐渐意识到,语文课程改革不再是像以往那样‘换教材、改教法”,而是一项整体改革。

1997年11月,《北京文学》发表了一组文章,对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表达了强烈的不满和深深的忧虑,由此引发了一场全国范围的语文教育大讨

论。

虽然这场讨论感性多于理性,批判多于建设,但它在客观上引发了人们对语文教育功能和目的的再思考,对现存课程内容、教学模式、评价模式的再反思;也引发了人们、特别是一线教师进一步改革语文教育的强烈愿望。

就在社会上批评语文教育存在的弊端的同时,语文课程改革实验的准备工作也在教育部的统一布署下有序地展开。

按照国家《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要求,教育部首先组织修订了各科教学大纲。

2000年初,小学、初中、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相继公布;2001年,教育部又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这两项重要举措,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组成部分,代表了国家对中小学语文教育的要求,为新世纪的语文教育改革和建设指明了方向。

特别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育改革目标和内容,提出了改革的

措施和思路。

随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语文教育改革进入了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实验实施阶段。

如果我们对近十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实验的基本过程做一简要概括,可以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实验经历了一个从“理解课程、尝试探索”到“反思实践、不断深化”的过程。

2.试点实验,理解课程,尝试探索

2001年7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之后,

按照教育部的统一部署,首先启动了首批课改实验区的国家级培训。

随后,各级培训随着实验区的不断扩展在各省地市迅速展开。

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讨论,大家逐渐意识到,语文课程改革不再是像以往那样“换教材、改教法”,而是一项整体改革。

于是,课程理念的理解、课程标准的解读和教材的研究成为这阶段的重点。

“新课标、新教材、新理念”成为各实验区培训活动的主题,也成为一部分语文教育刊物、地方教研通讯、教育网站的专题栏目。

从2001年N2003年,语文新课程的理念得到了迅速的传播。

从2001年9月开始,各实验区的语文教师、学生和教研人员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到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实验的过程中。

广大一线语文教师通过各种培训、研讨活动,认真学习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研究语文课程标准,研究新教材,积极尝试、探索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语文课堂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

突显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特更多的教师努力转变自己的角色,试图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

绝大多数实验教师,力图在课堂上创设民主平等的对话氛围,关注学生阅读中的情感体验,积极鼓励学生思考、想象、.质疑、分享和交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明显增强,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出现了课堂上学生争相发言、相互争辩的场面,语文课堂气氛变得十分活跃。

有的同志甚至用“六大解放”来描述语文新课程实施带来的巨大变化,认为新课程的实施解放了学生的眼睛、解放了学生的头脑、解放了学生的嘴巴、解放了学生的双手、解放了学生的时间、解放了学生的空间,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神实质。

征,转变教师角色、实现师生平等对话,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视语文课程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重视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尊重学生的体验和个性化的理解等,成为这一阶段语文课改实践中教师们最为关注的问题。

在语文课程改革实验的初期,语文课堂教学的变化最为明显。

课改之前语文课堂上那种教师做主演,学生当看客;教师自始至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从头至尾默默听的现象明显减少。

更多的教师努力转变自己的角色,试图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

绝大多数实验教师,力图在课堂上创设民主平等的对话氛围,关注学生阅读中的情感体验,积极鼓励学生思考、想象、质疑、分享和交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明显增强,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出现了课堂上学生争相发言、相互争辩的场面,语文课堂气氛变得十分活跃。

有的同

志甚至用“六大解放”来描述语文新课程实施带来的巨大变化,认为新课程的实施解放了学生的眼睛、解放了学生的头脑、解放了学生的嘴巴、解放了学生的双手、解放了学生的时间、解放了学生的空间,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神实质。

作为从理想课程向现实课程转变中的探索和尝试,语文新课程实验的最初几年,伴随着语文课堂教学的巨大变化,一些课改实验中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在追求语文课改实验要“求新、求活”观念的影响下,一种新的形式主义倾向出现了:

为了在课堂上能够呈现“新”的学习方式,在学生还没有来得及认真阅读文本的情况下,有的老师就开始组织学生进行四人一组的小组讨论,于是出现了脱离文本进行讨论的情况。

还有的老师误解了“尊重学生个人的理解”的本义,对学生的任何观点表达都予以简单的肯定,忽视了对学生学习的有效引导。

除了这类新问题之外,由于lEt的教学观念和教学习惯的影响,有的老师把“对话”形式化,由“满堂讲”变成了“满堂问”。

有的老师依然习惯于预设答案,对一些本可以引发学生深入体验和思考的问题,步步

设问,竭力诱导学生按照自己设想的观点网放:

◇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熊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

◇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

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摘自《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从2005年至ll2010年,语文新课程的实施逐渐从一种实验性、探索性的课程实践,逐渐转变为一种常态的课程实践,语文课程改革实验进入了稳定发展阶段。

可以说,经过十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实验,新课程所倡导的基本理念已经为广大语文教师所熟悉、所认同,并且逐渐融入一线语文教师日常工作的话语系统。

答案去表达。

这些现象的出现引起了一些质疑。

有人批评,有人反思,也有人困惑、观望;而更多实验区一线教师则是坚持在探索中不断地反思和改进语文新课程的实施。

其实,上述问题的出现并不奇怪,它反映出语文课程改革本身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

2003年,教育部组织对课改实验区的调查结果本身也反映了这一实际情况。

调查结果表明,小学语文教师和教研人员对语文课程改革基本理念的认同度达到了97.3%,初中语文教师和教研人员对语文课程改革基本理念的认同度达到了97.5%。

但调查结果同时显示,在小学语文教0Ci:

fn教研人员中,只有4.9%的人认为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在实践中“完全可以得到贯彻和落实”,83.8%的人认为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在实践中需要“经过努力才能较好实现”;另外,还有11-3%的人认为“实现难度较大”。

相比之下,初中教师和教研人员认为语文课程改革的难度更大些。

在初中语文教师和教研人员中,只有l.4%的人认为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在实践中“完全可以得到贯彻和落实”,76.5%的人认为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在实践中需要“经过努力才能较好实现”;另外,还有21.6%的人认为“实现难度较大”;当然,也有0.5%的人认为课程改革的理念难以实现。

这组数据说明,要将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变成语文课程的具体实践和现实的教育教学行为,还需要广大语文教师、教

研人员、教材编者和语文课程教学研究者的共同、长期的努力。

3.反思改进,不断深化,全面推广

2003年教育部按计划启动了各学科课程标准修订的准备工作,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

各课改实验区也开始对试点实验过程中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反思。

围绕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和语文课程改革实验的进一步深化,语文教育理论研究工作者、各省市语文教研人员、广大的一线语文教师,纷纷建言献策。

在这一阶段,围绕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围绕语文课改实践如何更好地体现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使语文课上出“语文味”,更好地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等问题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

在这一阶段的讨论中,对语文课程标准和课程改革的实践虽然有批评、质疑,但更多的是基于实践的深刻反思和改进、

完善的建议。

从2003年至lJ2005年,教育部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学科课题评价组按照教育部的统一布置,连续组织各课改实验区的相关同志围绕语文中考改革进行了系列的研讨,对初中毕业语文学业水平考试的命题原则、考试形式、考试内容、命题技术等进行了研讨和交流,并形成了指导性意见,对语文评价的改革起到了推动作用。

各省(地市)实验区也对初中毕业语文学业水平考试的改革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对语文教学产生了积极的导向作用。

2005年秋季,全国小学和初中的起始年级全面进入语文新课程,语文课程改革实验从局部试点转入全面推广阶段。

2007年教育部组织对全国课程改革实验区进行了更大规模的调查。

对}L2003的调查结果我们发现,小学教师和教研人员中认为语文课程改革的理念“完全可以实现”的从4.9%上升为7.4%,初中教师和教研人员中认为语文课程改革的理念“完全可以实现”的从l.4%上升为l0.6%;而2003年调查中认为语文课程改革的理念“难以实现”的人则没有了。

这一调查结果表明,经过小学阶段一轮、初中阶段3轮的实验,一线教师实施语文新课程的信心和能力进一步增强。

从2005年到2010年,语文新课程的实施逐渐从一种实验性、探索性的课程实践,逐渐转变为一种常态的课程实践,语文课程改革实验进入了稳定发展阶段。

二、改革的主要成效

回顾十年来语文课程改革的历程,我们认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实验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语文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明显变化

在过去的十年中,无论我们在什么地方,只要我们参与教师对语文课程教学问题的研讨,去查看语文教师的教案、论文、教学反思或教学札记,我们都会听到、看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重视语文的感染熏陶作用”、“尊重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等语文新课程理念的表述。

这些现象表明,语文新课程所倡导的基本理念已经逐渐融入到语文教师日常的工作话语中。

2009年教育部“建立中小学生学业质量分析、反馈与指导系统”项目组,对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59000多名初中和小学的学生、4300多名初中和小学语文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

从教师问卷的结果统计中,我们也可以直接看到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接受程度。

统计结果显示,93.6%的小学教0矸H95.4%的中学教师认为,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逐步学会做人的过程。

85.6%的小学教师和84.7%的中学教师认为,自己最大的愿望是通过自己的教学使学生变得更

爱学习;98.4%的小学教师和97.9%的

经过十年的语文课改实验,我们欣喜地看到,语文教师的教学行为正在逐渐发生变化。

那种“满堂灌”的讲解少了,注重学生的感受体验、强调诵读领悟的多了;以教参中的解释作为唯一正确解释的少了,尊重学生的理解,强调通过阅读讨论、分享交流生成对文本的合理解读的多了。

注重积累,培养语感,鼓励学生自由、有创意的表达成为许多语文教师的实际教学行为。

中学教师认为,学习内容的设计需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99.0%的小学教师和98.3%的中学教师认为,教学过程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合作地学习,培养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95.6%的小学教师和93.1%的中学教师认为,在课堂上应尽可能多创造机会让学生向教师提问;92.9%的小学教师和89.6%的中学教师认为,尊重学生的意见、进行民主管理是重要的;97-3%的小学教师和95.7%的中学教师认为,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中实现了师生的共同发展。

可以说,经过十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实验,新课程所倡导的基本理念已经为广大语文教师所熟悉、所认同,并且逐渐融入一线语文教师日常工作的话语系统。

2.语文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初步的转变

相对于对新课程理念的接受与认同,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更加艰难,也更为重要。

经过十年的语文课改实验,我们欣喜地看到,语文教师的教学行为正在逐渐发生变化。

那种“满堂灌”的讲解少了,注重学生的感受体验、强调诵读领悟的多了;以教参中的解释作为唯一正确解释的少了,尊重学生的理解,强调通过阅读讨论、分享交流生成对文本的合理解读的多了。

注重积累,培养语感,鼓励学生自由、有创意的表达成为许多语文教师的实际教学行为。

下面表一、表二中的数据,反映了学生对语文教师的教学行为感受。

从学生的感受中,我们可以直接看到语文教师现实教学行为的特点。

体现出语文学习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从测试的内容上看,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成为基本价值追求。

积累与运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都成为考察的内容。

更加关注对学生实际语文运用能力的考查,重视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语言,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恰当运用语言;重视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整体把握,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利用文本信息并联系个人经验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重视学生多角度地理解问题,侧重考查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学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实的体验,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重视学生有

创意的表达等,都成为考试内容的重点。

从测试题型上看,零碎繁琐、死记硬背的题目越来越少,题目的综合性、开放性明显增加。

刻板的命题作文越来越少,通过话题、自拟题目、不限文体的则越来越多。

简单唯一的评分标准越来越少,依据学生不同的理解和运用语言能力以及思维水平、采用分级赋分的评分标准越来越多。

所有这些变化,对语文教学改革都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4.语文教师课程开发的意识和语文课程的活力都在逐渐增强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是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十年问,围绕这一目标的实现,不少实验区的教师和学校领导做了大量的积极的有意义的探索,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和课程开发意识逐渐增强。

扩展学生的语文学习空问,推进语文综合性学习,在跨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成为许多教师课程开发的重点。

调查显示,有69.6%的学生表示“老师会安排专门时间让我们介绍自己在课外读的书”。

不少中小学校把“国学经典诵读”、古代诗文鉴赏、书法等列入校本课程,有的还学校建立了“汉字文化学习网站”。

随着各实验区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综合实践活动的推进,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语文课程基础性及其与生活的联系体现得更为明显,语文课程的活力

也明显增强。

5.随着新课程培训和校本教研制度的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得到了更多的重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推进的十年,也是每一位参与课程改革的语文教师获得专业发展的十年。

十年来,国家、省市、地县各级组织的教师新课程培训逐渐制度化、系统化,校本教研制度也在实验区和实验学校初步建立,学习、实验、探索、反思、改进成为教师教育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基于语文课程改革实验的行动研究在各地普遍开展。

在这十年问,许多一线教师在课改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成长,大批的研究型语文教师得以出现。

可以说,十年的语文新课程改革实验给语文教师提供了比以往更多的专业发展空间。

十年的语文新课程改革实验虽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化,需要我们进一步的反思、调整与实践。

(责任编辑石绪军)

观点回放:

◇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摘自《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关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

课程标准的修订始于对课程改革实验的调研,包括由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的对实验区骨干教师和教研员的广泛调查;由语文课程标准修订工作组从报刊杂志有关文章中搜集的意见和从中小学直接获取的更加具体的意见。

充分的调研为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调研情况显示,语文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方向是正确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实验情况比较平稳健康,效果总体良好。

同时,在调研中发现,语文课程改革实验中也还存在一些欠缺和困难,课程标准有必要做适当的修改和调整。

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十年改革的成效

(一)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发生了变化

经过十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实验,新课程所倡导的基本理念已经为广大语文教师所熟悉和认同,并且逐渐融入一线语文教师日常工作的话语系统,语文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明显变化。

同时,语文教师的教学行为正在逐渐发生改变。

那种“满堂灌”的讲解少了,注重学生的感受与体验、强调诵读领悟的多了;以教参中的解释作为唯一正确解释的少了,尊重学生的理解,强调通过阅读讨论、分享交流生成对文本的合理解释的多了。

注重积累,培养语感,鼓励学生自由、有创意的表达成为许多语文教师的实际教学行为。

在此基础上,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初步的转变。

(二)教材改革体现时代性

语文新课程实验教材的编写,遵照语文课程标准关于教材编写的建议,体现了新时期教材编写的新理念。

教材注重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理解和尊重多样化;力求切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教材内容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过程方法、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注意为学生设计体验性活动和研究性专题,重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保持一定的开放性和弹性,为教师和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

(三)教师课程意识增强

语文教师课程开发的意识和语文课程的活力都在逐渐增强。

扩展学生的语文学习空间,推进语文综合性学习,在跨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成为许多教师课程开发的重点。

随着各实验区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综合实践活动的推进,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语文课程基础性及其与生活的联系体现得更为明显,语文课程也明显增添了一分活力。

(四)评价理念与方式得到改进

新课程考试改革对教学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

初中毕业学业水平考试的语文试卷在测试材料的选择上,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

观点再聚焦:

◇注重积累,培养语感,鼓励学生自由、有创意的表达成为许多语文教师的实际教学行为。

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初步的转变。

◇教材注重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力求切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教材内容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过程方法、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注意为学生设计体验性活动和研究性专题,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保持一定的开放性和弹性,为教师和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

◇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

更加贴近时代,贴近学生生活。

从测试的内容上看,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成为基本价值追求。

关注积累与运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注重对学生语文实际运用能力的考查;重视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整体把握和对问题的多角度理解,侧重考查学生联系生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学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实的体验,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重视学生有创意的表达等。

评分方式也有所革新。

所有这些变化,对语文课程改革都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五)教师专业发展得到更多重现

随着新课程培训和校本教研制度的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得到了更大的重视。

十年来,国家和地方各级组织的教师新课程培训逐渐制度化、系统化,校本教研制度也在实验区和实验学校初步建立,学习、实验、探索、反思、改进成为教师教育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基于语文课程改革实验的行动研究在各地普遍开展。

在这十年间,许多一线教师在课程改革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成长,大批的研究型语文教师逐渐涌现。

语文课程改革实验给语文教师提供了比以往更多的专业发展空间。

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

修订工作一方面依据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确立的“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主题,努力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坚持改革创新”的目标;另一方面依据对调查中收集到的意见的研究分析。

这方面的意见,内容十分广泛,比较集中的主要有:

关于语文课程性质定位和基本特点的问题;关于语文课程的核心概念和基本目标的问题;关于语文课程具体内容适切性的问题;关于课程实施建议的可操作性问题;关于语文知识教学和能力训练的问题;关于识字写字教育的问题;关于课程标准体例和语言表述的问题。

(一)修订稿坚持实验稿中的基本思路

1.坚持语文课程对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价值追求,坚持“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系统。

2.坚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即全面提高全体学生语文素养,在语文教育中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良好发展。

3.坚持在语文课程的实施中正确把握本学科的特点——人文性特点、实践性特点、本国通用语言文字教学的特点、汉语言文字特点以及课程的综合性特点,积极探索语文教育的规律。

4.坚持推进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积极吸收当代教育的新理念,使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中提高人文修养和创新能力。

5.坚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的“素养。

养成”的课程基本模式。

以“语文素养”作为新课程的核心概念,更好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神,更加丰富了语文课程的价值追求,促进学生在语文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思想观念等方面和谐的发展。

这一理念,是和党中央关于在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各个方面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理念相符的。

6.坚持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认真吸取以往的成功经验,在学习语文的各种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