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口空间研究.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02105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52.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汤口空间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汤口空间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汤口空间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汤口空间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汤口空间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汤口空间研究.docx

《汤口空间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汤口空间研究.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汤口空间研究.docx

汤口空间研究

汤口镇镇域空间发展战略研究

引言

汤口镇作为黄山南大门,是国内外游客进出黄山的主要集散枢纽。

抓住安徽省提出的“东向发展”机遇,策应黄山市“把黄山、徽文化塑造成世界级品牌”的发展战略,按照汤口镇提出的建设两个重点镇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路,围绕为“大黄山”旅游业服务这一主题,接受“两山一湖”及大黄山旅游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做好镇域空间规划。

在分析汤口历史演化及现状结构的基础上,用可持续发展观分析汤口空间发展影响因素,从宏观战略上提出未来空间发展方向和思路,有利于优化汤口镇域空间结构,提高汤口城镇化水平及城镇形象,加强汤口与黄山、汤口与周边区域的协调统筹发展,促使汤口城镇化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1汤口镇镇域空间结构及其演变

1.1基本概况

汤口镇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北部,黄山风景区南麓,205国道和103省道交汇地带,东西宽18.3公里,南北长13公里,总面积为129.35平方公里,东接徽州区,南临休宁县,西接黟县和休宁县,北依黄山风景区和焦村镇。

东南距上海510km,距南京321km,距杭州310km,西南距景德镇310km;市内距市政府所在地屯溪73km,距黄山区(甘棠镇)46km,距黄山风景区南大门仅1km,素有“黄山门户”之称,是黄山第一旅游重镇。

是全国重点镇、省、市综合改革试点镇、中心镇和小城镇建设试点镇,为副县级建制镇。

汤口历来都是出入黄山风景区的必经之地,也是为黄山服务的主要生活基地和旅游接待基地。

其区位优势明显,旅游资源丰富。

境内山峦叠嶂,植被丰茂,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

黄山毛峰、竹笋等土特产资源丰富。

主导产业为旅游业,拥有“黄山第五绝”的翡翠谷、中国七大名瀑之一的九龙瀑、世界唯一的黄山短尾猴研究基地——黄山野生猴谷以及溪潭绚丽缤纷的凤凰源等自然山水景观;以全国百强国内社原野旅行社为龙头的18家旅行社、22家中高档宾旅馆、酒店及近8000张接待床位是汤口镇作为黄山旅游接待基地的有力保障。

全镇有6个行政村,74个村民组,分布在32个自然村中,共有3348户1.18万人口。

镇政府设在汤口。

“十五”期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年均递增10.3%。

至2005年底,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2.5亿元,五年年均递增8.5%;乡镇企业营业总收入3.66亿元,按同比口径比较,五年年均递增15%;财政收入2832.9万元,是2000年1202.8万元的2.35倍,年均递增18.7%,是“十五”预期目标2000万元的1.42倍;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4350元,比2000年增长44.4%,五年年均递增近8%;旅游接待量突破150万人次,超过预期目标110万人次的36.4%,其中景点年接待68万人次;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

旅游产业高速增长,翡翠谷、九龙瀑、凤凰源、黄山野生猴谷四景点共接待中外游客63万人次,宾馆、酒店及旅行社等接待游客超过70万人次,比可比年份2002年分别增长66%和52%。

工商企业乘势而上。

全年乡镇企业营业收入3.09亿元,同比增长18.3%。

个体经营户发展到1051户,从业人员近3000人,年营业收入达1.4亿元。

2004年,一、二、三产比重为5:

8:

87,其中第三产业较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

1.2历史沿革

据汤口地方志记载,黄山汤口一带,春秋属吴;战国初属越,后属楚。

秦初(前211)置歙县,直到1983年汤口镇所辖范围都隶属歙县。

因此,汤口镇地区的上属郡州,随歙县所属变革而改变。

秦(前211—前206),先属会稽郡,后属鄣郡。

汉(前206—220),先后属楚国、荆国、吴国、江都国、丹阳郡、新都郡。

三国(220—265),属吴新都郡。

晋(265—420)南北朝(420—581),先后属新安郡、新宁郡。

隋(581—681)、唐(618—907),五代十国(907—960),北宋前期(960—1120)属歙州。

北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歙州改称徽州。

南宋(1127-1279)、元(1279-1368)、明(1368-1644)、清(1644-1911)属徽州。

民国时期,先后属直属安徽省,芜湖道,直属安徽省,安徽第十行政督察区,皖南行署,皖南行署第七行政督察区,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区。

1949年4月27日,汤口解放,28日,歙县解放,1950年5月到1983年11月,歙县先后属皖南区人民行政公置,徽州专区,芜湖专区,徽州地区,汤口镇现在辖区先后属歙县黄山区,黄山人民公社(驻地汤口)。

1983年12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太平县建制,建立黄山市(县级),直属安徽省,歙县黄山乡(原为黄山公社,7月改为黄山乡,即现汤口镇)被划进黄山市。

1985年1月,经黄山市人民政府批准,黄山乡改为汤口镇。

1987年11月27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安徽省调整徽州地区行政区划的批复》,撤销徽州地区,设立地级黄山市(市政府驻屯溪),撤销县级黄山市,改为黄山区,隶属地级黄山市。

汤口镇隶属黄山区。

1985年1月,黄山乡改为汤口镇。

辖6行政村,32个自然村,74个居民组。

6个行政村和32个自然村。

汤口镇区由汤口村和寨西村两个行政村组成,汤口和寨西相距3公里,分别距黄山南大门为l公里和4公里,是黄山风景区的服务基地,205国道穿寨西和汤口而过,公路交通较方便。

1.3空间结构演变

城市空间结构主要是从空间的角度来探索城市形态和城市内部要素的空间组合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原理。

城市空间结构在经济、社会体系的运作过程中不断演化,城市的发展始终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其空间结构也同样经历阶段性的变化。

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就是通过对城市发展历史和空间演变过程的分析,判断城市空间发展的阶段,分析存在的问题,确定大致的用地发展方向,从而对城市远景空间结构进行预测和判断。

汤口镇由于其特殊的地形条件,现状地形极其复杂,镇域建设用地非常有限,其空间结构发展过程分析如下:

1.3.1点状期(1983年以前)

1949年汤口解放后到1983年,汤口镇辖区先后属歙县黄山区,黄山人民公社。

其时经济发展缓慢,以林业为主,城镇建设处于缓慢的自然发展状态,城镇发展呈现紧凑状或点状的城市形态。

1.3.2指状生成期(1984至1993年)

这一阶段城市空间扩展的主要特征是沿交通线向外形成伸展轴,其轴线含有大量的未开发用地,城市形态呈星状。

1979年,小平同志的视察促进了黄山旅游业的发展,至今黄山旅游业发展日新月异。

1983年,根据中央关于农村体制改革的指示,改原黄山公社为黄山乡人民政府和经济管理委员会(即现汤口镇)。

1985年,黄山乡改为汤口镇。

汤口作为黄山风景区的南大门,开始承接黄山旅游带动的服务业发展。

由于205国道和103省道穿越汤口和寨西,较好的交通体系带动了城镇的发展。

镇政府所在地的汤口在城镇建设、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

基本形成了指状延伸的空间结构。

1.3.3指状生长期(1994年以来)

1998年12月,《汤口镇总体规划》经省建设厅批准,汤口镇开始高起点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截止2004年底,全镇建设总投入约为4.3亿元,城镇化水平提高至50%,道路铺装率接近100%。

2002年3月,《黄山区汤口镇旅游发展规划》通过评审。

由于汤口地形狭长,可建设用地极为有限,用地已近饱和;寨西用地较为充裕,是理想的发展区域。

按照"控制改造汤口,有序发展寨西"总体规划要求,汤口镇先后在寨西组团内实施了承启山庄、寨西综合服务区、寨西新村等项目工程。

寨西新村位于汤口-寨西城市规划区内的寨西组团,沿205国道一侧长约500米、宽80米不等的范围内建设居民新村。

2000年4月,委托区规划设计院完成了寨西新村详细规划方案。

规划总用地面积46004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3568平方米,总投资约4300万元。

2004年行政区划调整,中心镇区包括汤口和寨西,并将带动另四个行政村的发展。

特殊的地形条件与马路经济促使其呈现带状空间发展形态。

2汤口镇域空间发展现状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

2.1城镇空间结构现状特征

2.1.1十字形、狭长状布局结构

在地质构造上,汤口与黄山风景区一脉相承。

受自然条件的限制,汤口城镇用地沿河岸或谷地方向平行等高线延伸,形成带状布局,东西和南北较长,有逍遥溪自北向南穿境而过,用地布局呈十字交叉型。

其主要特点是平面结构与交通线路、交通流向同向发展,具有较强的方向性。

这种形式,能充分利用现有的交通设施条件和地形条件,方便生产和生活。

镇域处于山坳沿溪地段,台地特征明显,地形走势由西向东,由北向南渐次跌落,高位路南侧,场地内部及场地与周边道路之间有较大高差,一般在7米左右,最大高差达15.8米左右;规划用地的南部,沿逍遥溪的地块,为近河滩涂,地势低洼。

汤口以205国道和103省道为主要交通线路,以镇政府为中心,依托黄山风景区的发展,形成以汤口—寨西为组团的密集型黄山旅游接待基地和生活服务基地。

寨西村已逐渐发展成为汤口镇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镇区发展方向主要向北放。

由于地处山区,发展用地有限,呈现南北走向的马路经济格局。

目前汤口与寨西已形成一定规模,其他四个行政村相对分散。

2.1.2用地布局功能分散,结构演化缺乏活力

城镇中心用地布局功能混杂、零乱分散,用地结构不平衡,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设施建设较落后,用地规模小,层次低,设备落后,满足不了居民及游客的需要。

居住用地不成规模,商业服务缺乏,缺乏绿色开放空间。

作为旅游城镇,其功能空间不明确,民众性、商业性、文化性的活动空间缺乏,无法满足游客的需要。

基础设施配套不够完善,镇区缺乏健全的排水系统,污水任意排放,缺少公厕、垃圾中转站等必要的环卫设施,居住环境有待改善。

道路系统不完善,停车泊位不足,随意停车到处可见,交通扰民现象严重。

部分道路路面质量较差。

由于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个体经营及私人建房的增多,使汤口镇呈现布局较为混乱,乱占山地、侵占公路、河道等现象,影响了交通和河流的通畅,建设水平与汤口所处的黄山南大门地位不相适应。

由于城镇布局分散,城镇人口多,可用地少,经济发展虽有旅游业为带动,但是缺乏牵引力,城镇整体等级结构的演化缺乏外生动力。

居民点的过于分散布局使中心镇的辐射功能减弱,缺乏管理及各自为政的发展第三产业,既导致恶性竞争,又容易造成环境污染。

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缺乏,难以满足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需要。

2.1.3职能分工明显,产业关联度不高

汤口镇6个行政村中汤口—寨西组团重点发展以旅游业为带动的第三产业,山岔重点发展旅游业,其他三个行政村则重点发展农林产品。

各镇职能分工明显,经济结构差异较大。

由于旅游业的发展,尤其是1997年确立了“一头两翼”(即以旅游业为龙头,以小城镇建设和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为两翼)的经济发展战略以来,全镇经济发展迅猛,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1999年财政收入实现1011.6万元,成为黄山区第一个千万元镇,其中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在全镇经济中的比重已愈3/4,占绝对主导地位。

2004年,一、二、三产比重为5:

8:

87,全镇经济90%来自于旅游,全镇财政80%取自于旅游,全镇劳力70%从事于旅游,以第三产业占绝对优势。

从上述产业结构可知,汤口镇是以农业为基础产业,以旅游业及依附旅游业的第三产业为主导产业,其中第三产业收入占全镇经济总收入的80%,工业发展较弱。

随着“大黄山”旅游品牌的国际化,带动了汤口镇作为旅游服务镇的发展。

但是汤口的经济发展主要是依靠旅游业,产业结构单一,旅游产业关联带动作用发挥不够。

以农业为基础的产业基本是小农经营,产业规模小,达不到聚集效益。

汤口虽然已经开发出7处旅游景区,但同国内知名旅游景区相比,绝大多数等级较低,特色不够鲜明,知名度不高,缺乏有足够竞争力的拳头产品。

景区的综合竞争力不强,品牌效益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综合而言,汤口的经济发展缺乏有竞争力的拳头产业及拳头产品,影响了汤口城镇化建设。

2.2城镇空间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制约因素

2.2.1地形的制约

汤口位于安徽南部山区县,地形为狭长十字形,汤口的发展主要沿东西与南北向延伸。

由于特殊的地形条件,汤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