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化知识点整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014319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102.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化知识点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生化知识点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生化知识点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生化知识点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生化知识点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化知识点整理.docx

《生化知识点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化知识点整理.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化知识点整理.docx

生化知识点整理

生化部分:

第一章糖类

1.糖类是多羟醛、多羟酮或其衍生物,或水解时能产生这些化合物的物质。

2.糖类根据碳原子数分为丙糖、丁糖、戊糖、己糖;又根据聚合度可以分为单糖、寡糖、多糖。

3.糖类生物学作用:

作为生物体的结构成分;作为生物体内的主要能源物质;在生物体内转变为其他物质;作为细胞识别的信息分子。

4.旋光异构:

一种异构体使平面偏振光沿顺时针方向偏转,称为右旋型异构体,或D型异构体。

反之,L型异构体。

5.如果在投影式中(离羰基最远的手型C*)碳原子上-OH具有与D(+)-甘油醛C2-OH相同的取向,称为D型糖,反之则为L型糖。

羟甲基在环面上为D,下为L型。

6.许多单糖在水溶液中有变旋现象,原因是单糖分子内醇基与醛基或酮基发生可逆亲核加成,形成环状半缩醛或半缩酮。

经常发生在C5羟基和C1醛基形成六元环吡喃糖,或C5羟基和C2酮基之间形成五元环呋喃糖。

7.在标准定位的Haworth式中D-单糖异头碳的羟基在氧环面下方为alpha-异头物,上方为beta-异头物。

8.几乎所有的单糖及其衍生物都有旋光性;除了甘油醛微溶于水,其他单糖易溶于水。

9.蔗糖,无异构体,无变旋现象,无还原性,不能成脎。

10.乳糖,两种异构体,有变旋现象,具有还原性,能成脎。

11.麦芽糖,变旋现象在水溶解中形成alpha、beta和开链混合物,具有还原性,能成脎。

12.多糖,非还原糖,无变旋现象,无甜味,一般不能结晶。

13.糖蛋白及其糖链:

糖链的生物学功能——糖链在糖蛋白新生肽链折叠和缔合中的作用,糖链影响糖蛋白的分泌和稳定性,糖链参与分子识别和细胞识别(糖链与血浆中老蛋白的清除,糖链与精卵识别,糖链与细胞黏着);糖链与糖蛋白的生物活性——糖链在酶的新生肽链折叠、转运和保护等方面普遍起作用,但糖链与成熟酶活性的关系因酶而异。

糖蛋白激素主要有腺垂体促激素类(FSH、LH、TSH和EPO等)。

每分子lgG平均含糖链三条,其中两条存在于Fc段每条重链,其余位于Fab段的高变异区。

Fc段的糖链和lgG与巨噬细胞上Fc受体结合和补体(C1q)激活有关。

lgG的N-糖链缺失补链Gal后,可以成为一种自身抗原,被免疫系统识别而产生自身抗体。

14.糖链结构分析一般步骤:

分离纯化待测定的完整糖链,对获得均一样品用GLC法测定单糖组成,根据高碘酸氧化或甲基化分析确定糖苷键的位置,用专一性糖苷酶确定糖苷键的构型。

糖链序列可以采用外切糖苷酶连续断裂或FAB-MS等方法加以确定。

15.蔗糖、麦芽糖、乳糖分析:

前两者存在于植物体内,后一种存在于动物体的乳汁中。

由于蔗糖分子是C1和C2连接,因此整个分子不存在有还原性功能的醛基和酮基。

三种糖都具有不对称碳原子,所以都具有旋光作用。

但蔗糖没有变旋作用,因为它的分子中无alpha及beta构型之分。

在醛基和酮基的特性丧失后,蔗糖也失去了与苯肼作用生成糖脎的能力,而麦芽糖和乳糖可以。

16.化学方法区分:

麦芽糖和蔗糖(麦芽糖与菲林试剂反应有Cu2O砖红色沉淀,而蔗糖则无此反应现象)、蔗糖和淀粉(淀粉与KI-I2溶液反应呈蓝色,而蔗糖无蓝色出现)、淀粉和纤维素(同上)、葡萄糖和半乳糖(葡萄糖与HNO3和[O]反应生成的葡萄糖二酸,溶于水,有旋光性;而半乳糖反应后生成的半乳糖二酸,不溶于水,无旋光性)。

17.14C标记乳酸的羧基碳原子转换为丙酮酸的羧基碳原子,生成乙酰-COA时以CO2的形式排放。

18.环状葡萄糖含有自由的半缩醛基,仍具有还原性。

19.D、L型与旋光性无关。

20.在溶液中D-吡喃葡萄糖比D-呋喃葡萄糖更稳定。

21.所有的糖类,除了二羟丙酮都含有不对称碳原子。

22.常用定量测定还原糖的试剂为菲林试剂和班乃德试剂。

23.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脂多糖一般由外层专一性低聚糖链、中心多糖链、脂质三部分组成。

24.以邻甲苯胺法测定血糖时,反应的终产物是蓝绿色的SchiH碱,此法正常值是70-105mg/dL。

25.糖醛酸化合物是由单糖分子中伯醇基氧化而得。

26.直链淀粉的空间构象是卷曲螺旋形。

27.糖原与支链淀粉的分子结构相似,其区别是糖原结构中的分支较支链淀粉分子中更多。

28.还原二塘与非还原二塘分子结构的区别在于还原二塘有游离的半缩醛羰基。

29.果胶不是糖胺聚糖。

30.链长小于6个葡萄糖基的寡聚糖与碘反应呈无色。

31.糖原与碘液反应呈紫红色。

32.鉴定糖的还原性时,班乃德试剂比菲林试剂灵敏度高。

33.常用与杜氏试剂(浓硫酸、间苯三酚混合液)呈阳性反应的为戊糖区别戊糖和己糖。

34.异构(isomerism):

指存在两个或多个具有相同数目和种类的原子并因而具有相同相对分子质量的化合物。

35.构型(configuration):

指在一个化合物分子中原子在空间的相对分布或排列。

36.构象(conformation):

在分子中由于共价单键中的旋转所表现出原子或基团的不同空间排布叫构想。

构象的改变不涉及共价键的断裂和重新组成,也没有光学火星的变化,构象形式有无数种。

37.比旋:

又叫旋光率(specificrotation),指单位浓度和单位长度下的旋光度。

38.旋光性(opticalactivity):

旋光物质使平面偏振光的偏振面发生旋转的能力,又称为光学活性或旋光度。

39.差向异构体(epimer):

是指仅仅只有一个不对称碳原子的构型不同的光学异构体。

40.变旋(mutarotation):

指许多单糖,新配制的溶液会发生旋光度改变的现象。

41.糖苷键(glycosideborcd):

糖苷分子中提供半缩醛羟基的糖部分称糖基,与之缩合的非糖部分称为糖苷配基,这两部分之间的连接键称为糖苷键,糖苷键可以是通过氧、氮或硫原子起连接作用,也可以是碳碳直接相连。

42.半纤维素(hemicellulose):

是指碱溶性的植物细胞壁多糖,也即除去果胶物质后的残留物能被15%NaOH提取的多糖。

43.配体(ligand):

被受体识别并结合的生物活性分子。

44.糖类与蛋白质或多肽结合形成两种不同类型的糖苷键,一种是利用肽链上天冬酰胺的氨基与糖基上的半缩醛羟基形成N-糖苷键;另一种是利用肽链上的甘氨酸或丝氨酸(或羟基赖氨酸、羟基脯氨酸)的羟基与糖基上的半缩醛羟基形成的O-糖苷键。

45.果糖既可以环化生产吡喃糖,也可以环化生成呋喃糖。

提高温度会使平衡倾向于甜味较少的呋喃果糖生成的方向。

第二章脂质与生物膜

1.脂质:

低溶于水而高溶于非极性溶剂的生物有机分子。

对大多数脂质而言,其化学本质是脂肪酸和醇所形成的酯类及其衍生物。

2.按化学组成可以分为单纯脂质,复合脂质(磷脂、糖脂)、衍生脂质(取代烃、固醇类、萜、其他脂质);按其在水中和水界面上的行为不同分为非极性脂质、I类极性脂质、II类极性脂质(磷脂、鞘糖脂)、III类极性脂质(去污剂)等。

3.脂类的生物学功能:

贮存脂质、结构脂质、活性脂质。

4.必需脂肪酸:

指对人体的功能不可缺少,但必须由膳食提供的两个多不饱和脂肪酸(18C),亚油酸和alpha-亚麻酸。

5.类二十烷酸(类二十碳酸):

由二十碳的花生四烯酸衍生而来,包括前列腺素、凝血噁烷和白三烯,是体内的局部激素。

6.三酰甘油的熔点与其脂肪酸组成有关,一般随组分中不饱和脂肪酸和低相对分子质量脂肪酸的比例增高而降低。

7.脂质过氧化作用:

定义为多不饱和脂肪酸或多不饱和脂质的氧化变质,是典型的活性氧参与的自由基链式反应。

8.血浆脂蛋白分类:

按密度增加依次可以分为乳糜微粒、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中间密度脂蛋白(IDL)、低密度脂蛋白(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DL)。

9.血浆脂蛋白功能:

作为疏水脂质的增溶剂;作为脂蛋白受体的识别部分(细胞导向信号)。

10.生物膜主要由蛋白质(包括酶)、脂质(主要是磷脂)和糖类等组成。

11.生物膜的主要组成在膜两侧的分布都是不对称的,这对于膜功能的表现非常重要。

生物膜一般条件下都呈现脂双层结构,某些生理条件下有可能出现非双层脂结构,这称为膜脂的多态性。

生物膜的流动性是生物膜结构的主要特征:

在膜内作侧向扩散或侧向移动;在脂双层中作翻转运动;烃链围绕碳碳键旋转而导致异构化运行;围绕与膜平面相垂直的轴左右摆动;围绕与膜平面相垂直的轴作旋转运动。

膜蛋白的运动可分为侧向扩散和旋转扩散两种形式。

12.流体镶嵌模型:

一是突出了膜的流动性,认为膜是由脂质和蛋白质分子按二维排列的流体;二是显示了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

有的蛋白质镶在脂双层表面,有的则部分或全部嵌入其内部,有的则横跨整个膜。

13.脂类是油、脂肪、类脂的总称。

类脂主要有磷脂、糖脂和疏脂。

14.Na+K+-ATP酶每消耗1分子ATP,可向膜外泵出3个Na离子,向膜内泵入2个K离子。

这种不对称运输的结果,形成了膜内外Na、K离子浓度梯度和电化学梯度。

15.生物膜的相变温度是指生物膜从液晶态转变为似晶态的凝胶状态时的温度。

取决于膜脂的组成,组成膜脂的脂酰链越短或者不饱和程度越高,其相变温度越低。

胆固醇能够影响膜的流动性,但它本身并不改变膜的相变温度。

16.线粒体内膜的最基本功能是将代谢物脱下的成对氢原子或电子通过多种酶和辅酶所组成的连锁反应的逐步传递,使之最终与氧结合生成水。

这种由递氢体和递电子体按一定顺序排列构成的传递体系称为呼吸链或者电子传递链。

17.确定呼吸链中各递氢体或递电子体的排列顺序的实验方法有:

确定各种电子传递的标准氧化还原电位;用分离出的电子传递体进行体外重组实验;利用呼吸链的特殊阻断抑制剂,阻断链中某些特定的电子传递环节;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完整的线粒体中呼吸链的各电子传递体的氧化还原状态。

18.神经递质不作用在质膜上,而作用在细胞内部。

19.生物膜中的糖都与脂蛋白共价连接。

20.生物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蛋白与膜脂,它们主要通过静电力,疏水力,范德华力相连接。

生物膜的基本结构是镶嵌有蛋白质的流体脂双层。

21.根据磷脂分子中所含有的醇类,磷脂可以分为甘油磷脂和鞘脂两种。

22.已阐明原子分辨率三维结构的膜固有蛋白的有紫色细菌光和反应中心、嗜盐菌细菌视紫红质、链霉菌钾通道。

23.脂双层膜的流动性主要取决于磷脂的相变温度和运动方式。

24.细胞膜对代谢的调节和控制有以下几种方式:

控制跨膜离子浓度梯度和电位梯度;控制细胞内的物质运输;膜和酶的可逆结合;内膜系统对代谢途径的分隔作用。

25.脂质体是脂双层膜组成的封闭的、内部有空间的囊泡。

26.生物膜分子结构的模型主要有:

脂双层模型、三夹板模型、单位膜模型、流体镶嵌模型。

27.激素在细胞膜上的受体主要分为三类,包括依赖神经递质的离子通道、与信号转导蛋白偶联的受体、生长因子的受体。

激素和受体可以相互诱导而改变本身的构型以适应对方的构型,这就为激素和受体发生专一性结合提供了物质基础。

28.存储脂类主要是单纯脂类,疏水性强,是高度还原的化合物,一般作为体内能量的储存。

29.形成双层的磷脂分子是两性分子。

脂双层的形成是由磷脂的疏水作用驱动的,这时磷脂疏水的脂酰链倾向于脱离于水的接触,水溶液中的磷脂分子的非极性尾部被水分子包围,磷脂分子之间为避开疏水尾部彼此靠近,当磷脂双层结构形成时,脂酰链被限制在疏水的内部,而排挤出有序的水分子。

该过程导致这些水分子的熵大大增加,熵增加的量大大地超过由于更多有序的脂双层的形成导致熵减少的量。

增加的熵以及脂双层中的相邻的非极性尾部之间的范德华力接触对有利的自由能变化都有贡献,因此整个过程可以自发进行。

30.信号肽主要含亲水性氨基酸和碱性氨基酸。

31.跨膜信号转导中,第二信使分子有cAMP、二酰甘油及三磷酸肌醇。

32.油脂化学分析中常用的指标有皂化值、碘值、乙酰化值和酸值。

33.静电力在生物膜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很重要,疏水作用对于维持膜结构起主要作用,范德华力倾向使膜中分子尽可能靠近。

34.ATP、ADP交换的主要分布位置是线粒体内膜。

35.脂酰肉碱转移酶的主要分布位置是线粒体膜。

36.固醇类化合物结构的特点是含环戊烷多氢菲的衍生物。

37.肝病患者,血浆胆固醇酯水平降低是因为磷脂酰胆碱-胆固醇酰基转移酶活性下降。

38.生物膜的外周蛋白通过静电引力与膜基质的极性头作用与膜基质相连。

39.血糖升高促进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过程需要Ca+,ATP。

40.蜡:

是不溶于水的固体,由长链脂肪酸和长链一元醇或固醇形成的酯,其硬度由烃链的长度和饱和度决定。

41.自由基:

也称游离基,是指含有奇数价电子并因此在一个轨道上具有一个不成对的原子或原子团。

42.抗氧化剂:

具有还原性而能抑制靶分子自动氧化,即抑制自由基链式反应的物质。

43.钙调蛋白(CaM)能促进钙离子的主动运输的原因可能是钙调蛋白与钙离子形成复合物,促进钙泵的钙离子结合活性。

第三章蛋白质化学

1.氨基酸的分类

1.1.常见的蛋白质氨基酸

1.1.1.脂肪族氨基酸

中性氨基酸:

Gly(甘氨酸)、Ala(丙氨酸)、Val(缬氨酸)、Lue(亮氨酸)、Ile(异亮氨酸);

含羟基或硫氨基酸:

Ser(丝氨酸)、Thr(苏氨酸)、Cys(半胱氨酸)、Met(甲硫氨酸);

酸性氨基酸及其酰胺:

Asp(天冬氨酸)、Glu(谷氨酸)、Asn(天冬酰胺)、Gln(谷氨酰胺);

碱性氨基酸:

Lys(赖氨酸)、Arg(精氨酸);

1.1.2.芳香族氨基酸:

Phe(苯丙氨酸)、Tyr(酪氨酸)、Trp(色氨酸)

1.1.3.杂环族氨基酸:

His(组氨酸)、Pro(脯氨酸)

1.2.氨基酸按R基的极性分布(在PH=7时)

1.2.1.非极性R基氨基酸:

丙氨酸、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脯氨酸、苯丙氨酸、色氨酸、甲硫氨酸;

1.2.2.不带电荷的极性R基氨基酸:

甘氨酸、丝氨酸、苏氨酸、半胱氨酸、酪氨酸、天冬酰胺、谷氨酰胺;

1.2.3.带正电荷的R基氨基酸:

赖氨酸、精氨酸、组氨酸;

1.2.4.带负电荷的R基氨基酸:

天冬氨酸、谷氨酸。

2.氨基酸的酸碱化学

2.1.氨基酸在晶体或水中主要是以兼性离子也称偶极离子形式存在,维持晶格中质点的作用力是强大的异性电荷之间的静电吸引,因此熔点高。

2.2.氨基酸在水中的偶极离子既起酸的作用也起碱的作用。

2.3.pI值与该离子浓度基本无关,只决定于等点兼性离子A0两侧的pKa值。

2.4.氨基酸的甲醛滴定是测定氨基酸的一种常用方法。

3.氨基酸的化学反应

3.1.Alpha氨基参加的反应:

与亚硝酸反应;与酰化试剂反应;烃基化反应;形成西佛碱反应;脱氨基反应。

3.2.Beta羧基参加的反应:

成盐和成酯反应;成酰氯反应;脱羧基反应;叠氮反应。

3.3.上两者共同参加的反应:

与茚三酮反应(脯氨酸、羟脯氨酸例外)、成肽反应。

4.Alpha氨基酸(除甘氨酸外)具有光学活性。

色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在紫外区有吸收,则可以用紫外吸收法定量蛋白质。

5.氨基酸的分析分离方法主要是基于氨基酸的酸碱性质和极性大小。

常用的方法有离子交换柱层析、HPLC等。

6.蛋白质通论:

蛋白质可以分为单纯蛋白质和缀合蛋白质两类,根据分子形状可分为纤维状蛋白质、球状蛋白质和膜状蛋白质。

蛋白质具有催化、调节、转运、贮存、运动、构成成分、支架作用、防御和进攻、异常功能。

肽的酸碱性质主要决定于游离末端的alpha氨基和alpha羧基以及侧脸R基团的可解离功能团。

双缩脲反应是肽和蛋白质所特有的,而为氨基酸所没有的一个颜色反应。

7.蛋白质一级结构的测定

7.1.蛋白质测序的策略:

1)测定蛋白质分子中多肽链的数目;2)拆分蛋白质分子的多肽链;3)断开多肽链内的二硫桥;4)分析每一条多肽链的氨基酸组成;5)鉴定多肽链的N-末端和C-末端残基;6)裂解多肽链成较小的片段;7)测定各肽段的氨基酸序列;8)重建完整多肽链的一级结构;确定半胱氨酸残基间形成的S-S交联桥位置。

7.2.氨基酸残基鉴定:

N-末端分析—二硝基氟苯法(DNFBorFDNB)、丹磺酰氯法(DNS)、苯异硫氰酸酯法(PITC)、氨肽酶法;C-末端分析:

苯解法、还原法、羧肽酶法。

7.3.二硫桥的断裂:

过甲酸氧化法、巯基化合物还原法。

7.4.氨基酸组成的分析:

一般是用每摩尔蛋白质中含氨基酸的残基的摩尔数表示,或每100g蛋白质中含氨基酸的克数表示。

7.5.多肽链的部分裂解和肽段混合物的分离纯化:

7.5.1.酶裂解法:

胰蛋白酶、糜蛋白酶、胃蛋白酶等。

7.5.2.化学裂解法:

用溴化氢断裂——只断裂甲硫氨酸残基的羧基参加形成的肽键;用羟胺断裂——在pH=9下能专一地断裂Asn-Gly之间的肽键,但是专一性不强,Asn-Leu及Asn-Ala键也能部分断裂。

7.5.3.肽段混合物的分离纯化:

凝胶过滤、凝胶电泳、HPLC等方法分离。

7.6.肽段氨基酸序列的分析

7.6.1.Edman化学降解法:

降解试剂PITC;

7.6.2.酶降解法:

肽链外切酶;

7.6.3.质谱法

7.6.4.根据核苷酸序列的推定法。

7.7.二硫桥位置的确定:

碘乙酰胺封闭-SH;胃蛋白酶(专一性比较低,切点多,作用pH在酸性范围)酶解蛋白质;【对角线电泳】第一向电泳(肽段按大小及电荷不同分离);过甲酸氧化-S-S-生成-SO3H;第二向电泳(含磺基丙氨酸的成对肽段比原来含二硫键的胎小而负电荷增加,结果他们偏离了对角线);分离出含二硫键的短肽,测序;与拼接出的肽链比较,定出二硫键的位置。

8.二级结构

8.1.Alpha螺旋:

1)结构:

帽化、右手螺旋。

应用旋光色散光谱、圆二色性光谱可以研究蛋白质的二级结构。

2)影响alpha螺旋形成的因素:

氨基酸的组成及序列。

8.2.Beta折叠:

平行beta折叠比反平行beta折叠更规则

8.3.Beta转角和beta凸起:

1)beta转角:

在beta转角中第一个残基的C=O与第四个残基的N-H氢键结合,形成一个紧密环,使其结构更稳定。

2)beta凸起:

beta凸起可引起多肽链方向的转变,但改变的程度不如beta转角。

8.4.无规则卷曲。

9.球状蛋白质与三级结构:

1)全alpha-结构(反平行alpha螺旋)蛋白质

2)Alpha,beta-结构(平行或混合型beta折叠片)蛋白质

3)全beta-结构(反平行beta折叠片)蛋白质

4)富含金属或二硫键(小的不规则)蛋白质

5)球状蛋白质三维结构的特征:

Ø球状蛋白质分子含多种二级结构元件

Ø球状蛋白质分子三位结构具有明显的折叠层次

Ø球状蛋白质分子是紧密的球状或椭球状实体

Ø球状蛋白质疏水侧链埋藏在分子内部,亲水侧链暴露在分子表面

Ø球状蛋白质分子表面有一个空穴:

生物活性部位

10.蛋白质的变性:

生物活性的丧失、一些侧链基团的暴露、一些物理化学性质的改变、生物化学性质的改变。

其变性因素:

强酸和强碱;有机溶剂,破坏疏水作用;去污剂都是两亲分子,破坏疏水作用;还原性试剂:

尿素、beta-巯基乙醇;盐浓度、盐析、盐溶;总金属离子,Hg2+、Pb2+,能与-SH或带电基团反应;温度;机械力。

11.亚基缔合和结构:

11.1.稳定四级结构的作用力与稳定三级结构的作用力没有本质区别,主要驱动力是疏水作用。

11.2.亚基是蛋白质的最小共价单位。

由一条多肽链或以共价键链接在一起的几个多肽链组成,亚基排布具有对称性。

11.3.蛋白质的四级结构是指蛋白质分子中各亚基的空间排布及亚基接触部位的相互作用。

11.4.结构域是介于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之间的另一种结构层次。

所谓结构域是指蛋白质亚基结构中明显分开的紧密球状结构区域,又成为辖区。

11.5.四级缔合在结构和功能上的优越性

增强结构稳定性;提高遗传经济性和效率;使催化基团汇集在一起;具有协同性和别构效应。

12.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12.1.肌红蛋白的结构和功能

肌红蛋白的三级结构;氧气与肌红蛋白的结合;氧气的结合改变肌红蛋白的构象。

12.2.血红蛋白的结构和功能

Ø血红蛋白的亚基组成:

成人主要是alpha2beta2;

Ø血红蛋白的三维结构;

Ø氧结合引起的血红蛋白构象变化。

13.蛋白质的分离、纯化和表征

13.1.蛋白质的酸碱性质:

两性电解质,能和酸、碱作用;等电点和它含有的酸性氨基酸残基和碱性氨基酸残基的比例有关。

13.2.蛋白质的大小和形状

根据化学组成测定最低相对分子质量;渗透压法、沉降分析法、凝胶过滤法、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测定相对分子质量。

13.3.蛋白质的沉淀:

盐析法;有机溶剂沉淀法;重金属沉淀法;生物碱试剂盒某些酸类沉淀法;加热变性沉淀。

13.4.蛋白质的分离纯化方法

Ø根据分子大小不同的纯化方法:

透析和超过滤、密度梯度离心、凝胶过滤。

Ø利用溶解度差别的纯化方法:

等电点沉淀和pH控制、蛋白质的盐溶合盐析、有机溶剂分离分析法、温度对蛋白质溶解度的影响。

Ø根据电荷不同的纯化方法:

电泳、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毛细管电泳、等电聚焦、层析聚焦、离子交换层析。

Ø利用选择性吸附的纯化方法:

羟磷灰石层析、疏水作用层析。

Ø利用对配体的特异生物学亲和力的纯化方法。

ØHPLC和快速蛋白质液相层析。

13.5.蛋白质的含量测定和纯度鉴定

Ø含量测定:

凯氏定氮法、双缩脲法、Folin-酚试剂法、紫外吸收法、染料结合法和胶体金测定法。

Ø纯度鉴定: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毛细管电泳、等电聚焦、SDS-PAGE、HPLC。

14.蛋白质的氨基酸排列顺序和核酸的核苷酸排列顺序不一定是对应,存在后加工过程。

15.蛋白质三级结构取决于它的氨基酸序列是指生理条件下,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和其三级结构之间的特定的对应关系。

蛋白质的功能取决于特定的天然构象,而规定其构象所需要的信息包含在它的氨基酸序列中。

16.检测蛋白质被纯化后的纯度:

1)电泳法2)免疫学方法3)超速离心法4)分光光度法(此方法用来检查蛋白质制品中有无核酸混存,因为蛋白质的最大吸收峰在280nm,而核酸为260nm,若两者的均值为1.75,表示为纯蛋白质)5)化学分析法。

17.SDS-PAGE测得蛋白质的迁移率只与相对分子质量有关。

由于SDS带大量负电荷,并使蛋白质变性,天然构象发生变化,亚基分离。

在电泳过程中,蛋白质本身的电荷被屏蔽,迁移率与所带的电荷和等电点无关,只与蛋白质肽链的长度即相对分子质量成正比。

18.蛋白质在等电点时,其溶解度最小。

因蛋白质在非等电点时,分子表面具有双电层和水膜,属稳定的亲水胶体,其偏离等电点越远则溶解度越大。

而在等电点时,分子解离所带的正电荷和负电荷数目相等,净电荷为零。

此时,蛋白质表面的双电层消失,与水溶液的亲和力降低,胶体性质遭到破坏,蛋白质分子相互碰撞而凝集加剧,溶解度最小,甚至产生沉淀。

19.镰刀型贫血症是由于患者血红蛋白中的beta-亚基多肽链的N端第6位由Glu突变成了Val,这是基因产生点突变的结果,不是基因缺失导致。

20.蛋白质中的alpha-螺旋都是右手螺旋,因为右手螺旋比较稳定。

21.蛋白质变性作用的机理是蛋白质分子中的次级键被破坏,而引起天然构象的解体。

但主链结构中的共价键并未受到破坏,如果主链中的共价键受到破坏,则会引起相对分子质量的降低,被称为解体。

蛋白质变性主要是次级键如氢键、盐键、范德华力等遭到破坏,导致天然构象变化,蛋白质生物活性丧失。

22.绝大多数蛋白质的四级结构是由一些具有独立三级结构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