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第三节 河流第三课时黄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011064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地理第三节 河流第三课时黄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初中地理第三节 河流第三课时黄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初中地理第三节 河流第三课时黄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初中地理第三节 河流第三课时黄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初中地理第三节 河流第三课时黄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地理第三节 河流第三课时黄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初中地理第三节 河流第三课时黄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地理第三节 河流第三课时黄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地理第三节 河流第三课时黄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初中地理第三节河流第三课时黄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3节河流(第三课时)

-----黄河教学设计

1、课程标准

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黄河的地理概况:

发源地、注入的海洋、形状、流经的省区

和主要地形区。

2、理解黄河对中华民族作出的贡献。

3、了解上、中、下游的划分及各段的自然特征。

4、了解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成因,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地图说出黄河的地理概况,培养学生读图、识图能力。

2、通过学生讨论,理解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3、利用图片和视频,由学生分析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成因及危害,探究黄河含沙量最大的成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关心黄河、善待自然之情,进一步树立和谐人地关系的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三、课型:

新授课

四、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

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人们对黄河的开发与治理

难点:

黄河下游水患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6、教学方法:

启发法、讲授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

7、教学用具:

多媒体

8、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开始新课之前,首先请同学们来欣赏一段视频。

【师】听,有一种声音在吟唱:

在中华的大地上,有一位母亲用甘甜的乳汁哺育着我们炎黄子孙,她就是-----黄河

【展示课题】黄河

【师】今天就让我们组队一起去黄河一探究竟吧!

首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一下我们本次的探险任务清单。

(多媒体呈现)

【师】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对黄河情有独钟,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

唐代诗人李白曾吟诵: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难道黄河之水真的从天而来吗?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开启第一篇章的学习。

【自主学习】

任务一:

探源母亲河

(阅读课本P51前两段)思考:

1.说出黄河的发源地及注入的海洋?

并观察它的形状像汉字中的哪个字?

2.说出黄河流经的主要干湿地区?

参考P52页地图,完成下面问题:

1.在右图中标注黄河上中游分界(河口),中下游分界(桃花峪)

2.大致标出宁夏平原、河套平原位置.

3.(参考25页图2.2)找到并标出黄河流经的四大地形区:

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4.彩笔勾画出黄河的主要支流并记忆:

汾河、渭水、湟水、洮河

(学生指图展示学习成果)

【师】一路走来,我们听到了当地许多人民对黄河的赞美。

黄河自古以来被称作是咱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那么她到底对我们做出了什么贡献呢?

任务二:

感恩母亲河

观看视频并根据图文信息归纳母亲河的贡献:

1.灌溉,塑造平原

2.丰富的水能资源

3.丰富的旅游资源

4.中华民族发祥地

【师】黄河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在中国的历史上,黄河也多次给沿岸的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甚至有人称她为“害河”,让我们继续前行,探寻一下其中的原因!

【合作探究】

任务三:

忧患母亲河

1.黄河的忧患在上、中、下游各有哪些表现?

2.这些忧患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黄河忧患:

(1)上游:

草场退化,荒漠化严重。

原因(自然?

人为?

【角色扮演】请两名同学分别扮演黄河的源头和入海口,从而引出黄河的泥沙来自

哪一河段呢?

 

(2)中游:

多泥沙,水土流失严重。

原因:

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破坏严重,一遭暴雨大量

泥沙与雨水一起汇入黄河。

(3)下游形成“地上河”易决口泛滥。

原因:

黄河进入下游地区,河道变宽,流速变缓,泥沙沉积,河床抬升,成为“地上

河”。

【手势演示】同学们,请放下手中的笔,伸出你的双手,我们一起用手势来模拟一下地上河的形成过程。

【归纳概括】

 

【师】一路走来,我们感慨颇多,看着我们的母亲河饱受折磨,你认为我们该如何保护我们的母亲河呢?

任务四:

保卫母亲河

阅读课本53页第三段并观看凌汛和水土流失的相关视频后进行归纳:

 

【师】生活中,人类不注意保护环境,导致环境影响人类生存生活的例子比比皆是。

人类的发展与保护环境不是矛盾的,我们要从小事做起,善待自然,保护环境。

也祝愿我们的母亲河越来越好。

【课堂小结】

 

【我的课堂收获】

学生通过课堂小结的提示,回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在思考、讨论基础上在学案相应内容中完成自己对本节课知识框图的绘制,从而更加直观地反映本节的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也便于教师及时的掌握学生的掌握情况。

【课堂检测】

挑选你中意的气球,并回答其对应的问题

1、在黄河流域的开发与治理过程中,合理的是()

A.河套平原利用冰雪融水发展灌溉农业,成为“塞上江南”

B.中游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应采取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进行治理

C.下游“地上河”易发生洪水灾害,应开挖新河

D.黄河水运价值巨大,已成为北方地区东西运输的大动脉

2.下图中既是地上河又有凌汛现象的河段是()

A甲河段B乙河段C丙河段D丁河段

 

3.读下图,对黄河干流各河段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A.黄河流域无结冰期

B.①河段水流平缓

C.②河段有凌汛现象

D.③河段为地上河

4.黄河中游流经________高原,大量泥沙汇入。

进入下游地区,河水流速减慢,泥沙沉积,河床逐渐抬高,形成“______(地上或地下)河”。

治理黄河的关键是治沙,中游地区宜大力____________(植树种草或开垦耕地),减少水土流失。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临淄因位于淄河河畔而得名。

淄河,是咱们淄博境内最大的河流,也是咱们临淄人民的母亲河。

但是,现在我们的母亲河也“病”了,请同学利用课余时间去实地走访,并撰写一份调查报告详细介绍一下我们的母亲河有哪些问题?

原因是什么?

我们该如何帮帮她?

 

附:

黄河(导学案)

1、自学目标

1、记住黄河的概况。

2、分析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

3、记住黄河的忧患及治理措施。

二、自学重点:

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成因及黄河的治理。

三、自主学习

任务一探源母亲河(阅读课本P51前两段)

1)黄河发源于______高原____________山脉,曲折向______流,注入______海,呈巨大的______字型。

2)黄河主要流经(干湿地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务二参考P52页地图,完成下面问题:

 

1.在图中标注黄河上中游分界(河口),中下游分界(桃花峪)

2.大致标出宁夏平原、河套平原位置.

3.(参考25页图2.2)找到并标出黄河流经的四大地形区:

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4.彩笔勾画出黄河的主要支流并记忆:

汾( fén)河、渭水、湟水、洮[táo]河

任务三感恩母亲河

1.在宁夏、内蒙古境内塑造了________平原________平原,

下游还是________平原的主要塑造者.

2.黄河为沿岸地区提供了________之利。

3.黄河________多在高山、高原的峡谷中穿行,蕴藏着丰富

的_______。

4.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5.拥有壮丽的景观,提供了丰富的_______资源。

四、合作探究

任务四 忧患母亲河

(阅读53页前两段以及55页图文资料分析出黄河有哪些忧患?

原因?

黄河忧患:

(1)上游草场退化,严重。

原因(自然?

人为?

(2)中游多泥沙,严重。

原因:

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土层,植被破坏

严重,一遭暴雨大量泥沙与雨水一起汇入黄河。

(3)下游形成“”易决口泛滥。

原因:

黄河进入下游地区,河道变宽,河水流速携带的泥沙

沉积下来,是河床逐渐,成为“”。

任务五保卫母亲河

治理措施(53页第三段及54页阅读材料):

上游      ,

中游,

下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治理黄河根本措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我的课堂收获

根据课堂小结的提示,回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在思考、讨论基础上完成自己对本节课知识框图的绘制。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学习地理的一般方法,并具有一定的读图、析图能力,同时学生已学过《长江的开发与治理》,对河流的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为本节的学习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在前两节地形、气候的学习中也已了解地形及气候对河流的影响,并且对我国的“母亲河”——黄河也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学生对本节内容的学习比较轻松。

但学生对于“地上河”的成因及产生的危害和治理的分析,还不够具体和深入,需要在教师的帮助下进一步探究完成。

而对于学生不熟悉或不了解的内容,教师应当提供资料、合理置疑、加以引导。

效果分析

本节课采用启发探究式教学,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

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辅助地理教学,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

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指导、课件播放、练习体会等综合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去主动学习,学会运用地理图表资料说明和解决地理问题,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改变,逐渐从“学会”发展到“会学”,掌握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逐步培养学生读图析图技能、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精神,教学目标圆满完成,教学效果较为理想。

教材分析

《黄河》是鲁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节《河流》的第三课时的教学内容,在学习了我国的河湖概况之后,教材将河流的水文特征结合到黄河的学习中。

黄河是我国的第二长河,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本节内容作为“长江的开发与治理”的姊妹篇,继续贯彻河流与人类的关系这一主线,探索河流的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一,在大致了解黄河源流概况的基础上,明确黄河上、中、下游的划分;

第二从河流与人类活动关系的角度,分析黄河不同河段的水文特征及其影响,和由此带来的突出开发或防治问题。

一方面,突出河流对人活动的贡献,比如教材提到了黄河的水能资源及其开发,黄河流域宁夏平原上的引黄灌溉,都生动地说明了河流给人类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

另一方面,教材还考虑到了河流对人类不利的一面,比如黄河的泥沙问题、地上河、凌汛等问题。

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自豪感,也可以培养他们的忧患意识。

评测练习

1、在黄河流域的开发与治理过程中,合理的是()

A.河套平原利用冰雪融水发展灌溉农业,成为“塞上江南”

B.中游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应采取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进行治理

C.下游“地上河”易发生洪水灾害,应开挖新河

D.黄河水运价值巨大,已成为北方地区东西运输的大动脉

2.下图中既是地上河又有凌汛现象的河段是()

A甲河段B乙河段C丙河段D丁河段

 

3.读下图,对黄河干流各河段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A.黄河流域无结冰期

B.①河段水流平缓

C.②河段有凌汛现象

D.③河段为地上河

4.黄河中游流经________高原,大量泥沙汇入。

进入下游地区,河水流速减慢,泥沙沉积,河床逐渐抬高,形成“______(地上或地下)河”。

治理黄河的关键是治沙,中游地区宜大力____________(植树种草或开垦耕地),减少水土流失。

课后反思

本节课根据教学内容实践性强的特点,设计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重点、难点处理恰当,利用多媒体手段优化教学过程,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角色扮演等多种学习方式,并且十分重视地图的应用,注重学生读图用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图文转化能力的培养,同学们在相互协作、积极主动的参与中,牢固掌握了新学的地理知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整堂课教学设计严谨,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教师的启发提问,源自学生的生活经验,以感性上升到理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知识信息多、容量大、重点集中,尤其爱国主义和国情教育的素材极为丰富。

通过教学,使学生情不自禁地为黄河的伟大和开发成就而惊喜,为黄河的灾难而忧思,为黄河的治理而出谋划策。

需改正的地方:

过程与方法的结合有待提高。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角色的分工应细化,特别是组内的弱者应真正在其他同学的带动下有所提高。

评价方式单调了些。

简单地说“不错”、“很好”的多,具体分析的少,不能兼顾全体学生。

常有一问一答的现象,学生探究问题不够,缺乏广度。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关于中国地理自然环境的课程内容描述为:

1.在地图上找出我国主要的河流,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

2.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长江、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另外,本专题还可以承载乡土地理的部分内容:

  

举例分析自然条件、自然资源与家乡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关系。

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