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三检测卷.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008031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3.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必修三检测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语文必修三检测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语文必修三检测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语文必修三检测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语文必修三检测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必修三检测卷.docx

《语文必修三检测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必修三检测卷.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必修三检测卷.docx

语文必修三检测卷

语文必修三检测卷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两部分

第I卷(共15分)

  一、(6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中国崛起”是近几年来国际政治中最热门的话题,受关注的程度并不亚于美国的反恐战争。

虽然国内外对中国目前的发展状况是否称得上已经“崛起”有所争议,但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政治与外交影响力逐步扩大,而且正在对国际格局产生深远影响,则已经成为共识。

但与此同时,中国的发展中文化和意识形态还存在严重的“赤字”。

中国在物质力量高速增长的同时,文化吸引力或者说软力量的建设却没有跟上。

物质力量与文化力量不平衡,是当前中国内政外交问题的一个症结。

中国政府近几年来清楚地认识到这个国家发展急需解决的根本性问题,并提出了对内构建和谐社会、对外创建和谐世界的新理念。

和谐社会需要借文化振兴来实现,因为没有文明与道德,社会就很难和谐;和谐世界也需要向世界传播中国的“和合”思想。

两者紧密结合,都是中国文化力量重建的体现。

  从更高的层次看,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提出代表了中国政府在21世纪全球化国际形势下,寻求中国发展大战略的尝试。

中国经过28年的高速经济增长之后,目前正需要一种能与之相匹配,并为之服务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战略理念。

  

当然,这种理念的创建,需要以文化为内涵,以对全球化国际形势的深刻理解为基础,并从历史的高度思考中国在21世纪的角色和作用。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和官员认识到中国文化振兴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并将之视为中华民族复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文化复兴是实现强国梦的必备条件。

如果中国的文化力量在现有状态止步不前,中国就永远成不了超级大国。

  

中国人其实最清楚这一点:

中国的“王道”就源自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大吸引力和生命力。

所以,文化振兴是中国新战略理念构建的根基。

  现在看来,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就是中国政府希望既保持国内社会稳定、繁荣和团结,又能为中国外交提供意识形态支撑的新发展理念,中国官方称之为中国发展的“双和模式”。

  对内通过文化复兴来实现和谐社会,对外用和平发展来实践和谐世界,几乎能够概括当前的中国大战略。

但是,和谐世界的理念能否为外界充分理解并接受,仍须接受时间的考验。

1、下面对“双和模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双和模式”是指既保持国内社会稳定、繁荣团结,又能为中国外交提高意识形态支撑的新发展理念。

B.“双和模式”是指对内通过文化复兴来实现和谐社会,对外用和平发展来实现和谐世界的新发展理念。

C.“双和模式”的提出代表了中国政府在21世纪全球化国际形势下,寻求中国发展大战略的尝试。

D.“双和模式”包含对内构建和谐社会、对外创建和谐世界这两方面,它概括了当前中国的大战略。

2、根据文义,系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没有文化与道德,社会就很难和谐,所以和谐社会需要借助文化振兴来实现。

B.只要文化力量的发展跟上物质力量的发展,那么中国将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超级大国。

C.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强大吸引力和生命力,“双和模式”的构建根基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王道”思想。

D.“双和模式”消除了外国对中国崛起为强国的疑虑,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

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5题。

尚节亭记刘基

古人植卉木而有取义焉者,岂徒为玩好而已。

故兰取其芳,谖草取其忘忧,莲取其出污而不染。

不特卉木也,佩以玉,环以象,坐右之器以欹;或以之比德而自励,或以之惩志而自警,进德修业,于是乎有裨焉。

会稽黄中立,好植竹,取其节也,故为亭竹间,而名之曰“尚节之亭”,以为读书游艺之所,澹乎无营乎外之心也。

予观而喜之。

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

至于涉寒署,蒙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

信乎,有诸中,形于外,为能践其形也。

然则以节言竹,复何以尚之哉!

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

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节立志,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

夫节之时义,大易①备矣;无庸外而求也。

草木之节,实枝叶之所生,气之所聚,筋脉所凑。

故得其中和,则畅茂条达,而为美植;反之,则为瞒为液,为瘿肿,为樛屈,而以害其生矣。

是故春夏秋冬之分至,谓之节;节者,阴阳寒暑转移之机也。

人道有变,其节乃见;节也者,人之所难处也,于是乎有中焉。

故让国,大节也,在泰伯则是,在季子则非;守死,大节也,在子思则宜,在曾子则过。

必有义焉,不可胶也。

择之不精,处之不当,则不为畅茂条达,而为瞒液、瘿肿、樛屈矣,不亦远哉?

传②曰:

“行前定则不困。

”平居而讲之,他日处之裕如也。

然则中立之取诸竹以名其亭,而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

【注】①大易:

指《易经》;②传:

在此指《礼记•中庸》的注。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特卉木也               特:

只、不过  

B、或以之比德而自励          比:

比拟

C、人道有变,其节乃见         见:

同“现”,显露  

D、在子思则宜,在曾子则过。

    宜:

似乎,大概

5、下列各项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       臣固知大王之不忍也

B、故为亭竹间,而名之曰“尚节之亭”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能以节立身者鲜矣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D、故得其中和,则畅茂条达       其真无马耶?

其真不知马也

6、下列各项对文意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古代的人种植花草树木都是为了取其所蕴涵的精神,并不是只为了好玩、喜好。

同样别的一些物什也能反映人的精神追求。

B、会稽的黄中立,就是因为竹子有节而喜欢种植竹子,并在竹林中修了一座“尚节亭”。

作者刘基看到了以后很喜欢。

C、作者认为,花草树木的节,体现出阴阳寒暑的中和之道;而作为人的大节,则体现为极难做到的中庸之道。

D、文中,作者认为,尽管世风衰败,道德沦丧,但能够凭借节操立身的人还是比较多的,而黄中立异于常人的地方即为崇尚节操因此早早地立下志向。

第II卷(共135分)

三、(32分)

6.阅读下面《庄子》中一段文字,按要求答题。

(10分)

鲁君闻颜阖得道之人也,使人以币先焉。

颜阖守陋闾,苴布之衣而自饭牛。

鲁君之使者至,颜阖自对之。

使者曰:

“此颜阖之家与?

”颜阖对曰:

“此阖之家也。

”使者致币,颜阖对曰:

“恐听者谬而遗使者罪,不若审之。

”使者还,反审之,复来求之,则不得已。

故若颜阖者,真恶富贵也。

  今且有人于此,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

则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轻也。

夫生者,岂特随侯之重哉!

    《庄子•杂篇•让王第二十八》

⑴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颜阖守陋闾,苴布之衣而自饭牛。

(3分)

译文:

  

②使者致币,颜阖对曰:

“恐听者谬而遗使者罪,不若审之。

”(4分)

译文:

 

⑵阅读上面的文字,用自己的话概括文中“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的寓意。

(4分)

答:

  

7.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德佑二年岁旦[宋]郑思肖

力不胜于胆,逢人空泪垂。

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

日近望犹见,天高问岂知。

朝朝向南拜,愿睹汉旌旗。

注:

①郑思肖(一二四一—一三一八),字忆翁,号所南,连江(今福建连江县)人,南宋灭亡后,他隐居吴下(今苏州),坐卧不肯向北。

②下泉诗:

《诗经•曹风》中的一篇,描写了曹国诸侯共公时政治混乱,政令苛刻,人民痛苦不堪,因此渴望有一个圣明的君主来治理国家。

(1)这首诗首联“空垂泪”一句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分)

答:

(2) 本诗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简析。

(3分)

答:

8.默写。

(6分)

①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    。

(荀子《劝学》)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________,羽化而登仙。

(苏轼《赤壁赋》)

③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愁空山。

(李白《蜀道难》)

④若夫乘天地之正,        ,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庄子•逍遥游》)

⑤携来百侣曾游,          。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9.

(1)下列关于中外名著的解说,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家》重点描写了三个有着不幸遭遇的女子形象——梅、鸣凤和瑞珏。

这三个女子虽然性格不同——梅悒郁,瑞珏贤慧,鸣凤善良却柔中有刚;但她们的社会地位与悲剧结局却是相同的。

B.《欧也妮•葛朗台》的故事发生在法国西部的索漠城。

这座城市盛产葡萄酒,因此,酒桶的市价很不坏,葛朗台很捞了些钱。

小说主人公葛朗台同夏洛克、阿巴贡、泼留希金并称世界文学史中“四大吝啬鬼”。

C.《堂吉诃德》中主人公堂吉诃德由于被骑士小说毒害,他终日脱离实际。

把维护主正义,消除世间的不平作为自己的天职,见义勇为置个人生死于度外。

他虽然动机善良,但由于方法不对常得到相反的结果,这使他成为一个夸张的喜剧性角色。

D.《围城》中的孙柔嘉,外表虽然没有苏文纨、唐晓芙漂亮,但却是一个外表天真柔弱,骨子里却非常精明厉害的人。

她不但很有主见,也颇有手腕。

就是在她不动声色、步步为营的“逼迫”下,方鸿渐终于跌入她所设置的婚姻“围城”。

E.《三国演义》第三十六回中有“伏龙、风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之说,其中“伏龙”指诸葛亮,“风雏”指徐庶。

徐庶后虽被曹操用老母赚取,但终生不曾为曹操设一谋,因此后有“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歇后语。

(2)简答题(任选1题,每题100字左右,各5分)

①薛姨妈母子寄居荣国府后,宝钗好奇赏鉴宝玉的通灵玉,口中念:

“莫失莫忘,仙寿恒昌。

”她的丫头莺儿笑道:

“我听这两句话,倒像和姑娘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

请问宝钗金锁上是哪两句话?

你觉得作者安排这个情节的用意何在?

②雨果在《巴黎圣母院》原版序中说,这是一部叙说社会中人“命运”的作品。

请结合小说中的人物遭遇进行简析。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17分)

雪祝勇

  ①雪满山野,总令我想起画面里的留白。

王摩诘画山而不见云,齐白石画虾而不见水,那留出的空白,便是云,是水。

与西画比起来,国画手法最简洁,而意蕴却最丰厚。

每当雪至,五色杂陈的世界只剩下黑白两色,山川大地便成了落笔简约的国画,环境纯粹了许多,心灵也就跟着纯粹了许多。

  

    ②所以,雪来的时候,我的心中总是充盈着几许淡淡的欢愉。

倘在山中,那感觉就更好。

黎明于客舍醒来,心中纳罕天缘何亮得这般早,披衣行至院中,发现大雪早已没膝。

呼啸了一夜的北风不知何时戛然而止,空气清新如琼浆,天气文静如睡熟的少女,崖上翠柯、溪上板桥,无一不穿上白袍,只有檐上麻雀,傻兮兮地挺立着,黑得可爱。

 

  ③于是,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便禁不住从口中滑脱而出,那种深邃的意境遂将自己浑身浸透。

这时的内心纯净得就像白纸随时等待着思想的浓墨染出幽美的图影。

  

  ④大雪封山,路是走不得了,喝罢老板娘亲熬的热汤,便于窗下慵读一卷《聊斋》。

这或许是另一种形式的行路罢。

读得倦了,便再去访雪。

周遭静无声息,而脚底踏出的咯吱声,好似雪地轻柔的言语,令我感到亲切和愉悦。

有时路旁树枝上堆积的雪太厚了。

“刷”地掉下来,落在我的外套上,正是前人所谓“玉堕冰河,沾衣生湿”的情景。

我徘徊着我的脚步,拓展着我的视线,一派浓重而神秘的诗情,油然浮上我的心头,使我幽然意远,漠然神凝。

  

  ⑤我之看雪,是看它的银白空蒙,于无色中想象有色,于无形中揣测有形,于生命中体味凛然的生命力,任思维的雪橇怆然划向岁月深处,去领略世界的无涯与多姿。

有人写道:

“能欣赏荒寒幽寂的人,必定具有一种特殊的素质,那是一种顽强的生命活力,那是一种兀傲不驯的人格力量。

”古人常从孤寒寂寞之中酝酿出一种生命的诗情。

北宋书院中,不乏以空山荒寺、寂寞无人之境为主题的画作。

我曾在一家博物馆的《江寒独钓图》前伫立良久,沃雪千里,地老天荒,只有一只孤影,一叶篷舟,境界何其寂寥,然而我看到的不是生命的渺小和衰苦,相反,却是挺拔的灵魂与不屈的意志。

一如明人胡应鳞所说:

“独钓寒江雪,五字极闹”,这个“闹”字很刁,一下子就点化了柳公《江雪》一诗中昂扬的活力。

所谓的枯寂,不过是一种表象。

君不见恍若轻绸的溪泉正在冰雪下面漾动,诱人的芭蕉正在雪天里挺立,而渚上的小舟,亦正在无声中悠然地划行。

或许只有雪天的凄冷,方能反衬人心的温热,只有雪野的空旷,方能凸显生命的充实,那片苍茫空阔,并非一无所有,而是国画中的留白,意味深远,我钦佩胡应鳞,他分明是将柳宗元心底的世界,玩味透彻了。

  

  ⑥记忆深处的大雪无边无际,静好如诗。

我就站立在雪地里,默默地伫望着。

我在一片寂寞中感受生命的怡静与温馨,逝去的梦境再度重现,凋谢的热情开始复苏,而那一瓣六角雪花,自天空落下来,咝地一声,就在我滚热的心窝中融化了。

10.文中的“雪满”山野,与“国画里的留白”有什么相同之处?

请作简要分析。

(3分)

                                              11.文章说,“那一瓣六角雪花,自天空落下来,‘咝’地一声,就在我滚热的心窝中融化了。

”请说明这个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4分)

                                              

12.文章的中心内容是写雪景,可第⑤段中作者却用了较多的笔墨写《独钓寒江图》及其有关的内容的原因。

(4分)

                                              

13.文章第二段说:

“雪来的时候,我的心中总是充盈着几许淡淡的欢愉。

”请根据全文分条概括作者“欢愉”的原因。

(6分)

                                              

五、语言运用(16分)

14.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近几个月来,中国的“嫦娥”探月工程,一直是媒体报道的焦点。

而与此同时,日本“月亮女神”探月计划,也吸引了不少眼球。

  “嫦娥”和“女神”成功升空后,人们最期待的就是它们从月球发回的第一份礼物——月面照片。

11月26日,“嫦娥”传回的照片一经发布,立即产生了轰动效应,各国媒体纷纷转载。

  11月28日,在“嫦娥”首幅月照发布仅两天后,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便在其网站上,公开了月球立体动画。

这些动画以搭载在绕月卫星上的照相机拍摄图片加工而成,视觉效果令人震撼。

日本的“女神”由于在近月100公里的轨道拍摄,照片清晰度较高,据称已达到10米的分辨率。

  西方媒体在报道中日两国探月时,都会提及它们背后神秘的东方传说。

“嫦娥奔月”是中国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

“月亮女神”则取自日本古老神话《竹取物语》中的主人公“辉夜姬”,她是在月亮上诞生,尔后落入凡间的美貌女子。

  

  神话终归是人们的幻想,在现实中,两位“月宫仙子”当然要靠大推力火箭才能到达月球。

中国承担此次卫星发射任务的是声名显赫的长征三号甲,日本方面则使用的是H2A-13火箭。

近几十年来“长征”系列火箭凭借其优异、稳定的表现,已蜚声全球,并承担了很多外国商业卫星发射计划。

而“女神”的“使者”H2A-13(H2A系列13号火箭)的运气似乎没那么好。

2003年11月,H2A运载火箭携带两颗间谍卫星在发射后仅仅数分钟便被迫自毁,当年美国“太空(Space)”网站曾将H2A火箭讥为“卫星终结者”。

此次“女神”发射也是被推迟了4年才姗姗来迟,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其火箭技术的不足有关。

  “嫦娥”与“女神”在奔月前都被两国科技精英好好“打扮”了一番。

但由于两国科技发展、技术特点的不同,这两位“奔月使者”的“嫁妆”——探月设备稍有差异。

“嫦娥”携带的科学探测仪器有6套24件。

“女神”则“拖家带口”地带了两颗子卫星,用3颗卫星并为一组展开探月。

   中国的探月计划显得十分紧凑,并且符合实际。

根据国家航天局公布的消息,2004年~2007年为“绕”的阶段,目前这一目标已基本实现;2008年~2012年为“落”的阶段;2012年~2017年为“回”的阶段。

只有完成了这3个阶段后,中国才有可能考虑和实施载人登月。

而按照日本宇航开发机构的近景计划,月亮女神2号预计于2012年发射,月亮女神X号也将于2017年发射。

接下来,日本将于2020年左右派遣宇航员登月,并开始建设月球基地,预计于2030年完工。

  从探测范围再到登月计划,日本从始至终都将自己放在一流技术强国的位置上,其探月技术向军用方面转移的倾向也比较明显。

中国则一步一个脚印,其目的是在加深对月球了解的基础上考虑载人登月。

(选自《青年参考》,有删节)

①请为本文拟一个题目。

 (2分)

②本文对中日两国探月工程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比较?

(4分)

                                              

15.下面文字在语言表达、标点方面有多处错误,请找出两处加以改正。

(4分)

福建省政府日前出台“关于落实海西建设实践要领的若干意见”。

该意见共提出36条具体措施,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各政府部门把省委提出的“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运作、重在实效”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实践要领,贯穿到海西建设的全过程,落实到新一轮发展的各项工作中,创新发展模式,转变发展观念,破解发展难题,拓展发展空间,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

错误    改正

第一处:

      

第二处:

      

16.提取下面材料中的主要信息,给“茶叶”下一个定义。

(可以增、删、改用个别词语)(3分)

材料:

茶叶由山茶科的一种灌木(或小乔木)的嫩叶经发酵或烘烤焙制而成,是中国人民对世界的一大贡献。

茶作饮料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到了唐代茶叶专家陆羽,撰写了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世界各地的栽茶技艺、制茶技术、饮茶习惯等都源于我国。

现在,茶被称为绿色保健饮料。

17.一年一度的“CCTV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已走进广大观众的内心。

颁奖晚会上主持人宣读的颁奖辞,虽只寥寥数语,却以升华的激情和斐然的文采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请仿照为2007年福建作文题“季节”写的“感动作文”颁奖辞,为上海卷作文题“必须跨过这道坎”拟一段颁奖辞(含小标题),评价一下高考作文题。

颁奖辞的语言力求准确、优美,标题要精练。

(3分)

【标题】           在春夏秋冬里穿行

【颁奖词】春华秋实,夏日冬冷;春耕夏种,秋收冬藏;春生夏荣,秋繁冬枯。

四季里演绎盛衰枯荣,四季里展现人世百态——这里有寒暑相易,日月变迁;这里有冷暖无常、世态炎凉。

在四季的喧嚣中,万物都成了独特的风景。

答:

【标题】                          

【颁奖词】 

六、作文(70分)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70分)

著名作家冯骥才在他的一篇文章中有这样的看法:

  你就是一本书。

  读懂你,其实也是在读懂自己。

读真、读善、读美……才能读出高尚,才能读出欢乐,才能读出幸福。

  最重要是读懂怎样为人,做一个真正的人。

请以“读懂一个人”为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书写规范,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语文模拟试卷参考答案

1、答案:

D(由原文最后一段“几乎能够概括当前的中国大战略”,可知D项是错误的。

2、答案:

A(B项,夸大其词,原文无此信息;C项,“双和模式”的构建根基应是文化振兴;D项,错在“消除了”,依据为原文最后一段的“仍需接受时间的考验”。

3、答案:

D(宜:

适宜)  

4、答案:

A(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B而:

连词,不译;连词,表递进,并且  C以:

介词,凭借;而且、并且  D其:

代词,这;副词,大概、恐怕)

5、答案:

D(能够凭借节操立身的人是“少”)

【参考译文1】

古人栽种花草树木是有所取义的,并非只为好玩罢了。

所以(栽)兰花,是取它的芬芳;(种)谖草,是取它的名字含有忘忧的意思;(爱)莲花,是取它生长在污泥里,却不染上污秽。

不只是花草树木,(其它如)用玉石做佩饰,用象牙做环圈,用倾斜的器具放在座位右边作摆设(也是这个意思);有的人拿它来比拟美好的德行而藉以自勉,有的人拿它来惩戒不良的想法而藉以自警;(这样)在提高道德修养方面是有帮助的。

  会稽人黄中立,喜欢种竹子,是取竹有节的意思,因此他在竹林间建了一所亭子,起名叫“尚节亭”,作为读书游艺的地方,淡泊而无向外营谋的念头。

我见了,很喜欢。

  竹子这种植物,体质柔弱,当中还是空的,柔美却不会被风雨摧残折断,原因是它有节。

至于经历了冬天的严寒、夏天的酷热,遭受了霜雪的侵袭,仍然枝干不改,叶子不变,颜色依旧青青的,像是守住大节而不可以使他屈服的君子一般。

的确,内里有什么也会表现在外面,因为(天赋的真性)常常表现在形体上。

这样,就拿节来说明竹子,还有比节更值得崇尚的吗?

  世风衰败了,道德沦丧了,能够凭借节操立身的人也少了。

中立有才能还没有开始施展,却早早地的因崇尚节操而立下志向,这真是具有大过人的地方,我又怎能不高兴呢?

关于“节”字的含义,在《易经》里已解释得十分充分了,用不着另外再寻求解释。

花草树木的节,确实是枝叶所生的地方,生气聚集在那里,筋脉也汇合在那里。

所以得到这个节的中和之道,就可以畅旺茂盛,枝条通达,而长成美好的植物;得不到这个中和之道,就变成流出汗液、生出赘瘤、枝干弯曲的坏草木,因而戕害了它的生命。

因此一年中的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就是节气;所谓节,就是阴阳寒暑转移的契机。

在人生旅途中遭到变故,人的节操就会显露出来;所谓节,是人很难表现到恰到好处的,于是才有合乎中庸的(一个标准)。

所以:

辞让继任国王之位,这件事是大节,在泰伯就做对了,在季子就没有做对;坚持自始不变,这也是大节,子思这样做就适宜了,但曾子这样做就太过了。

必定要看看怎样才能合乎义,不可固执。

分辨得不精细,处理得不适当,就不能畅达通顺,而变成流出汁液、生出赘瘤、枝干弯曲的了。

这不就差太远了吗?

《礼记•中庸》的注书上说:

“在做事前预先计划好,就不致发生困惑。

”平日有所研究,一旦遇到事,处理起来就应对自如了。

那么,黄中立取竹的含义来为他的亭子命名,且又和我们这些人交游,又岂是无意义呢?

6、

(1)①颜阖居住在极为狭窄的巷子里,穿着粗麻布衣而且亲自喂牛。

(其中译出“陋闾”、“苴布之衣”、“饭”各1分)。

②使者送上礼物,颜阖(巧妙地)说:

“恐怕听话的人听错了而给使者带来过失,不如回去再仔细问个明白。

”(其中译出“致币”、“谬”、“遗”、“审”各1分)。

(2)做什么事,都得讲究得失轻重。

为了没什么价值的东西而丢掉十分宝贵的东西,这是一种十分愚蠢的行为。

【参考译文2】新课标第一网

鲁国国君听说颜阖是一个得道的人,派出使者先行送去聘礼(表达敬慕之意)。

颜阖居住在极为狭窄的巷子里,穿着粗麻布衣而且亲自喂牛。

鲁君的使者来到颜阖家,颜阖亲自接待了他。

使者问:

“这里是颜阖的家吗?

”颜阖回答:

“这里就是颜阖的家。

”使者送上礼物,颜阖(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