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探究论文.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007901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7.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探究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探究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探究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探究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探究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探究论文.docx

《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探究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探究论文.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探究论文.docx

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探究论文

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探究

抚宁职教中心王秀红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发展,网络正以迅猛的速度介入到中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它无论对中学生当前的学习及今后的发展都将产生积极的、极其重要的影响。

与此同时,各种各样的网络道德问题也接踵而来。

这些问题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我们应该积极面对,充分利用,正确引导,科学管理,提高网络环境下德育工作的实效.

【关键词】中学生;网络;德育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根据教学质量信息管理系统的运行目的、作用和要求,对其信息元、信息点做出了改进,并提出了一种信息元能够自动在教学实施体、教学对象与教学管理体三者之间流动的反馈型流动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其信息流动模式可大大增加教学质量管理系统的能动作用,提高其系统的运行效益。

1.信息元的优化设计

一、目前中学生上网状况调查

为了深入了解网络对中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影响,对学校教育的影响,我们在学校不同年级、不同层次,随机抽样,开展较为广泛的问卷调查及学生座谈会,被抽样调查的学生共260名,调查结果如下:

           

在260名学生中有183名占69.8%的同学家里拥有计算机,其中l50人占57.3%的学生经常上网,从不上网的学生有65人,占24.8%。

被问及上网地点的时候,有155人占59.2%的学生在家里上网;在校与网吧上网的学生各占17.9%和22.9%,学生上网选择的容首选文化娱乐方面占45.8%,时事新闻类只占19.8%,游戏类和聊天各占16.4%和14.l%,只有9.9%的学生选择上校园网,许多学生很实在地说:

当初上网的目的只是追逐时尚,满足好奇心,但是最终都几乎被互联网上大信息量的优点所吸引。

高一有位学生在谈到自己为了解决一个历史学科的知识问题,在网上查了大量的资料;高二有一位学生为了学好生物课上关于激素这一节,在互联网上查了大量有关激素的资料,分析比较激素的作用,并且查阅了大量奥运会上运动员服用兴奋剂的事例,说明激素的利弊。

从调查中发现,有31.4%的学生是在互联网上获得时事新闻进行学科教育类的学习。

学生认为,能从网上“找到所需要的资料”、“得到各种知识”、“完成研究性学习”是上网的最大目的。

互联网上获取知识的方便、快捷和全面的特点,给学生求知带来极大的方便,网络是把“双刃剑”,在看到网络发挥积极作用时,更为担忧其带来的负面影响。

家长、教师一谈上网首先想到的是负面影响:

网上原始信息良莠不分,势必影响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对自已民族的自尊心、自豪感产生动摇,进而动摇传统的思想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网上虚拟化的交流,弱化了学生现实交往的能力,并助长了对虚拟的成就感的追求;长时间上网易导致视力下降和神经衰弱,影响了身心健康成长;等等。

网络世界打破了现实与虚拟之间的界限,构成了人的第二生存空间——网络世界。

在网络世界中,网络主体匿名匿形,主体间的平等、远距离的交往,具有双重性。

这种双重性对于未成年的中学生的影响尤为重大。

一方面,网络世界不仅消除了面对面交往中性别、身份、地位等传统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赖以产生、提升的基础,使行为规、伦理道德观念难以放到现实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加以认识、检验。

也难以用传统意义上的社会关系加以对比,网络世界模糊了虚拟与现实之间的界限,也由此模糊了人们道德行为规的是与非的明确界限。

二、如何加强网络德育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类社会在共同生活中形成的对社会成员起约束和团结作用的准则。

德育是道德教育的简称,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

”网络德育,是指在局域网或广域网上开展一系列德育活动。

这种活动必须围绕现代德育思想、德育目标和德育容来开展,它与学校德育有着紧密的联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延伸和补充,也是德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网络德育通过德育课堂、虚拟社区、网上咨询、在线讨论、网上家长学校、网上德育基地等途径来实现学校德育目标。

学校网络德育目标除了德育大纲规定的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总体的德育目标外,还有网络特色的德育目标,包括网络道德、信息素养、网络伦理、自我管理学习、网络人格等。

网络德育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开放性:

网络德育是一种开放性德育。

未来的学校将趋于一种没有明显的校园界限,以数据库为中心,通过互联网连通学校、家庭、社会的开放式德育将形成。

任何人都可以是受教育者,也可以是教育者。

          

②交互性:

交互性是网络德育的一大特点,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多的交流,受教育者可以在“网上论坛”或“在线指导”上发表自己的思想观点,大家一起讨论。

德育管理者或教育者也可以针对某一专题预先设计好问题与答案,当受教育者访问该专题时,实现人机对话。

由于这种交互的不可见性,可以使受教育者说出自己的思想观点,这是传统教育无法比拟的。

③趣味性:

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和影视于一身的多媒体技术,给我们的网上课堂带来了无穷无尽的乐趣。

网络德育使学生变得轻松起来,学生可以通过德育课件来了解德育容,甚至可以通过游戏来体验。

三、网络环境下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在网络学科教学中,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辅导者。

其教学思路贯穿在软件的设计过程中,包括拟定教学目标,重组教学容,设计启发性提问和变式自测题等。

教师在制作网络多媒体课件时要主动考虑如何展示德育容,使学生既学到文化知识,又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

如数学中的渐开曲线、对称图形,可点击立交桥、中华世纪坛、南浦大桥等标志性建筑,用数学美激发学生崇尚科学的精神。

教化学中的氟利昂性质、臭氧空洞、地球温室效应,可虚拟一个灾难画面,唤起同学的环保意识。

教钢琴协奏曲《黄河》时,可以组合百团大战、回收、澳门回归等画面,让学生感受中国人民凛然不可侵犯的气势。

教师的主导作用除表现在软件制作过程之中,还表现在对课堂教学的组织过程,课堂中的启发引导以及教学进程的调控。

四、开展网上主题班团活动

传统班队活动,通常是班级同学、老师围坐在一起,在黑板上写好主题活动的名称,节目一个接一个演,活动一个接一个按部就班地进行。

班队形式一成不变,学生很快就会厌倦,少先队活动因此缺乏吸引力。

校园进入了信息时代,网络文化赋予班队活动新的意义,信息时代特有的工具给单调的班队活动形式带来了勃勃生机。

传统的班队活动,往往是由老师一手策划,班干部按部就班,队员在活动中的参与率很低。

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发挥,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大打折扣,活动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传统媒体环境中我们常常感到学生所处的现实环境和教育需要设置的情景两者之间的脱节和断层,这也是最棘手的教育难题。

随着信息社会进一步走入我们的生活,网络文化将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层面,为学生提供了越来越广阔的学习空间。

在班会的活动中对学生进行的德育教育能够使学生更容易的接受

网络世界对于未成年人有极强的诱惑力,他们需要专家的指导,广大未成年人面临着网络化社会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需要良好的网络容,需要优秀的网络技能培训,需要安全的上网场所,需要优良的机器,需要体验网络生活,需要社会各界为他们提供网络世界中的与营养。

因此,我们既要净化网络容,严格执行网法,更要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网络法制教育,倡导网德,高举法律之剑,激浊扬清,为他们创造一个既宽松和谐又稳定健康的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王健敏 道德学习论[:

教育2002

[2]吴汉德 振华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初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3    

[3]薛文平 网络德育的回归:

从灌输与服从到自主与选择现

[4]林顺才关于切实增强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思考

重视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有奖评新闻

【来源:

人民网-华东新闻】

  目前,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当代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

有资料显示,25岁以下的青少年已经占到网民总数的85%以上。

互联网的应用和发展,既为青少年的成长带来了广阔的空间,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对中学德育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网络为青少年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也为其提供了精彩的娱乐时空。

但是,网络既是一个信息资源库,也是一个信息垃圾场,暴力、、恐怖等信息垃圾充斥其中。

学生在网上可以轻而易举地浏览、暴力等不良信息。

青少年学生属于道德意志薄弱群体相对缺乏辨别能力和抗干扰能力,面对眼花缭乱的繁杂信息,往往良莠难辨,沉溺其中。

  据调查,60%的青少年学生接触过网上的黄色信息,更有部分学生迷恋黄色。

在许多网吧的聊天室,污言秽语不绝于耳,暴力污染严重。

热衷于包含凶杀、暴力情节和场面的网络游戏的青少年也不在少数,甚至上瘾。

种种迹象表明,网络中的不良信息无疑是中学生早恋、过早发生性关系甚至走上犯罪道路的导火线。

早有家长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

这应引起全社会及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

  面对网络给中学德育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应积极培养青少年的网络道德,增强青少年自觉抵御网上不良信息的意识。

  学校德育必须注入网络道德教育的新容。

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对网络伦理、网络道德的研究,要向学生进行以“网络规和网络责任”为核心容的网络道德教育。

另一方面,学校应将网络道德教育纳入信息网络课程。

如在信息技术课上,教师应首先教育学生遵守使用计算机的道德规。

同时,要结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引导学生的上网行为:

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等。

  同时,我们要努力加强校园网建设,充分发挥网络的育人功能。

首先,学校应引导学生多浏览信息丰富、具有积极教育意义的中文,做好学生的网络导航员。

其次,积极开发校园网络德育资源,如建立自己的或主页,购置或编制德育软件等,从而增强学校德育的实效。

  推进网络文明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仅靠学校的教育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努力寻求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力量的综合治理。

首先,有关职能部门要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依法加大对网吧的规管理力度,对传播暴力、等垃圾信息的、网吧要坚决取缔;其次,家长对子女上网行为应加强监管,尽量帮助子女选择上网容,对上网时间也要有所控制。

家庭、学校、社会协同一致,形成合力,才能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网络氛围。

论文关键词:

中学 信息技术 网络道德

    论文摘要:

网络正以迅猛的速度介入到中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也把越来越多的中学生置于一个毫不设防的虚拟世界,各种各样的网络道德向题也接踵而来。

而对不可阻档的中学生上网热潮,如何对中学生进行正确引导,成为当前我们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发展,“上网”已经成为一种时尚。

网络正以迅猛的速度介人到中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对中学生当前的学习及今后的发展都将产生积极的、极其重要的影响。

与此同时,也把越来越多的中学生置于一个毫不设防的虚拟世界,各种各样的网络道德问题也接踵而来。

而对不可阻挡的中学生上网热潮,如何对中学生进行正确引导,成为当前我们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

  1互联网对中学生的影响

    随着越来越多的青少年逐渐接触和深人网络空间,由于中学生生理、心理的不成熟性,使得网络对中学生的负面影响显得尤为突出,具体表现为:

  1.1学生容易催患“网络综合症”

    心理医生认为,“网络综合症”实际上是一种“瘾症”。

它是一种潜在的心理疾病,一旦成瘾,后果十分严重。

现在已有不少中学生由于过分借助互联网寻求生活变化的补偿和平衡而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在现实生活中行为错位。

  1.2网络信息使用的自由化特性,弱化了学生的道德意识

    网络是一个信息宝库,同时也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

网上、反动等负面的信息屡见不鲜。

这些不良信息对于身体、心理正处于发育期的中学生来说,实不足以抵御。

据调查,在接触过网络上容的青少年中,有90%以上有性犯罪行为或动机。

此外,互联网上信息接受和传播的隐蔽性,使中学生在网络上极易放纵自己的行为,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做自己想做的事,忘却了社会责任,丧失道德感。

有些中学生认为“在网上做什么都可以毫无顾忌”,快乐原则支配个人欲望,从而带来了一些不良后果。

  2学生上网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当前中学生上网诸多问题的存在,从客观上看,是网络媒体自身存在一定的缺陷和局限性,网上环境比较复杂以及缺乏有效的管理和保护;从主观上分析,则是中学生身心发育的社会化尚未完成,生理、心理等各方面都处于成长期。

笔者认为造成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网络强大功能下各类信息泛滥。

②上网者文明意识薄弱。

③网吧经营者素质低下,功利至上,法律意识淡薄。

④政府规管理起步迟、力度小、结构松。

⑤政府管理制度不完善,措施落实不到位。

⑥有关政府管理部门对互联网、计算机等相关知识欠缺。

⑦学校、家长防意识不强。

⑧适合中学生身心特点的健康网络阵地尚未占主导地位。

  3对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对策与建议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类社会在共同生活中形成的对社会成员起约束和团结作用的准则。

德育是道德教育的简称,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

”网络德育,是指在局域网或广域网上开展一系列德育活动。

为此笔者认为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3.1政府:

以立法为基础,以规为保障,加强网络管理,为中学生营造良好的网上网下成长环境

  3.1.1立法—用法律措施来维护网络的安全、健康和文明

    随着互联网事业的发展,我国也相继出台了较为具体、合理的法规,使网络管理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3.1.2规—严格规网吧经营行为

    积极探讨网吧市场的长效管理机制。

拓展租赁、电子商务、网上证券交易等新业务,淡化网吧的娱乐色彩,将网吧引向正规化、规模化、品牌化、专业化、连锁化经营。

3.1.3查堵—利用网络技术查堵反动的不健康信息,控制信息源头、加强网络信息管理

  3.1.4加大网络法规的宣传力度,推行“青少年安全放心网吧”建设

  3.2学校:

抢占思想政治工作的制高点,迎接教育新挑战,积极倡导网络文明,营造校园绿色网络环境

  3.2.1转变传统的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适应网络时代的中学生社会化特点

    网络时代的价值观、生活方式、生产方式都会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给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工作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给我们带来了新的课题。

就中学生的思想教育容来说,重点是培养他们的是非判断能力,让中学生在多元化的价值观体系下,学会鉴别,学会选择;就中学生思想教育的形式来说,我们可将思想教育渗透在丰富多彩的活动当中。

  3.2.2增强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促使养成道德自律

    开展网上主题班团活动,促使中学生形成对网络道德的正确认知,增强他们道德判断能力,指导他们学会选择,识别良芳,鼓励他们进行网络道德创新,提高个人修养,养成道德自律。

要求学生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各项要求,做到“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次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

”增强中学生网络道德观念,塑造中学生网络道德行为。

  3.2.3创建校园绿色网络活动室,削弱社会上各种网吧的“吸引力”

    引导学生学会利用网上资源进行学习和交流,使学生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形成健康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全体学生在良好的网络环境中学习和生活。

  3.2.4建设中学生,占领网上思想教育的阵地

  3.3家长:

重在引导,辅以监督

    目前越来越多的家庭拥有了电脑,家庭成了中学生上网的主渠道之一。

因而,家长在加强孩子网络文明教育方面,承担着重要且难以替代的责任和作用。

家长平时在家中上网时须以身作则,坚决不做有违文明和道德规的网上活动,这是对孩子最好的网络文明教育。

中学生上网,关键在于引导,提高他们的鉴别力,家长对于孩子上网不能不闻不问,有些家长以为自己是计算机盲,所以对孩子上网一概不管,这是不负责任的态度;二是不能盲目支持,听说是学计算机要花多少钱就给多少钱,花多少时间也不过分,通宵达旦,昼夜上网,还认为十分用功,这都是不足取的;三是不能盲目反对限制,一听说孩子说上网就如临大敌,大谈网络之弊,粗暴禁止。

正确的做法应是本着关心、理解、沟通的原则,对孩子实施科学的引导,让孩子主动、自觉地获取信息,学习知识。

    中学生处于特殊的生理与心理发育时期,我们只有在孩子自身,包括心理和行为两方面建立起抵制聊天和游戏的“防火墙”,才能将孩子从网络的陷阱里救出来,从而使他们从互联网中吸收健康、有益的知识,开阔视野。

增智成才

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初探

作者/来源:

金民劳    发布时间:

2003-12-18

   当今世界,多媒体和互联网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着,一方面,它快捷地传播着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迅速地改变着世人的学习、生活、工作方式,另一方面由于它的开放性、交互性,各种思想意识形态冲破了时间、空间、国界的限制,以一种新的传播方式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风貌和价值取向。

   一、目前青少年学生上网的现状和主要活动容

   由于多媒体和网络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正以数倍的年增长率成为网络的主要群体。

根据我校对高中学生的调查,上网的学生几乎达到100%,他们中只有少数的人在利用网络做正当有益的事,而其中有30%多通过网吧或家庭宽带上网聊天,20%多通过各种机会玩游戏,10%多在测览网上文学,当然也有极少数同学由于好奇测览一些黄色信息。

其中沉迷于网络游戏的男同学,因为网络游戏极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使他们一玩上就身不由己,欲罢不能,时间一长就荒废了学业;而热衷于网上聊天的同学又往往由于不明是非互相欺骗乱交网友,一些女生甚至被社会上的男青年玩弄,对自己的身心造成了不良的影响;迷恋于网上文学的同学,由于缺乏一定的文学欣赏能力,往往也只对一些言情小说感兴趣,造成在现实生活中想入非非,无法集中注意力而影响学习的恶果;而那些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学生由于缺乏生理卫生常识,好奇进人黄色、往往最终会误入歧途。

由于青少年的心理、生理、认知水平的限制,同时又由于目前在校学生的父母大多对网络比较陌生,有的对电脑的使用也不熟悉,所以无法对他们的行为做出正确的指导,而学校对青少年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又相对滞后,所以网上的不良信息对他们的学习、生活、思想道德品质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导致了严重的网络道德失,同时也诱发起一系列社会问题。

   二、网络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作为一个德育工作者,应该积极把握住时代的脉博,勇于接受新生事物的挑战,针对上述问题,我校几位班主任开展了网络道德教育专项课题的研究,通过实践探索,我们认为要加强对高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通过日常行为规和思想品德教育来提高学生的网德。

   我们说人的行为是有其延续性和一贯性的,也就是说,一个人在现实中具有什么样的道德品质和素质,在网络生活中他也会表现出同样的道德素养,事实上,网上信息资源是对现实信息资料的重新处理,它取之于现实材料,源于现实生活,而网络道德问题只不过是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道德问题在网络时代的具体体现而已,所以我们认为网络道德教育的“本”在于日常的道德教育,而不应仅仅作为针对网络行为的应时之举。

   根据调查网络道德失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第一种表现为,网络言行随意放纵。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加强中学生日常语言修养。

一些高中生由于受各方面的影响日常语言很不规,常常脏话粗话连篇,这种现象应该引起我们教育者的高度重视,笔者以为要改变学生的这种坏习惯,必须引导学生加强优秀文学作品的阅读,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能净化人的灵魂,而且能规提高人的语言表达能力,笔者曾尝试在一个班级开展读书会活动,通过两年的活动,学生的气质和语言风貌都有了很大的改观,我想只有在日常生活中把好语言关,学生才可能在网上文明用语。

   网络道德失的第二种表现为,网络价值观念模糊。

要解决这个问题,还要在日常生活中加强三观教育。

中学生在高中阶段是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行为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如果我们平时能加强道德教育,从小事着手,让他们明辨是非,倡导他们为人处世诚实守信。

努力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那么他们在上网时也就能自觉抵御不良现象的影响。

   网络道德失的第三种表现为,人格冲突突出。

高中阶段正是探求自我同一性的阶段,大多数学生在此期间无法确定自己的人生取向,所以相当一部分中学生就会在网络中存在双重人格的倾向,希望通过网络放松自己,表现自己另一面。

其实这也给了我们教育者一个很好的机会,如果在这一阶段我们能让学生加强行为反思,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形成积极的人格品质,那么就能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形成更为牢固的、积极的、更富有创造性的同一感。

例如笔者曾组织学生定期开展为残障小学生服务的活动,一开始学生不理解这个活动的意义,所以敷衍了事,但后来发现老师是很认真对待这项活动的,每次活动后还开展批评和表扬由于我们的认真服务得到学校的表扬和被服务的学校的感激,同学们在被社会和学校认可的同时终于明白了劳动与爱的价值。

所以笔者以为只有通过有意义、有价值的社会活动才能逐渐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以抵御网络的诱惑。

   2.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发展动态,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青少年的边缘性特征极为明显,在青少年与社会环境之间存在着一种社会需求与社会现实的冲突,部分青少年产生了明显的挫折感,尤其是那些学习能力较弱,家庭关心又较少的学生,在这种挫折感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共同作用下,他们的情绪由于无处发泄,就开始寻找一种具有“安全阀”作用的交流方式,以缓和与社会群体间的直接磨擦和冲突带来的紧情绪,而网上聊天这一项目就应运而生。

例如我班有一名学生,他的父亲已故世而母亲又在国外,他寄居在亲戚家,由于平时缺乏教育督促,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都很差,且受到了周围学生和亲戚的歧视,长期的失落养成了他对周围事物冷漠的个性,只有在晚上网吧里,面对莫不相识的聊天对象,他才能重新找到自尊与成功。

面对这样一个学生,首先我了解了他的爱好,为第一次与他交谈拉近距离。

其次在教育中我努力发掘他的闪光点,力争重塑他的自尊心。

多年的教育经验告诉我,一个学生是否有自尊心,是他能否进步的关键,因为自尊将会给他带来压力和动力,自尊将会约束他的许多行为。

同时我在教育过程中不断地纠正他的价值观,努力抵御网络对他的负面影响。

最后我采取每天与他交谈一到两小时的方法,让他释放消极情绪。

通过一阶段的教育,我成了他值得信赖的朋友,他也能控制上网的时间了,并有了明确的人生目标,每当他遇到困难和迷茫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与我交换意见。

现在他已出国,我们依然通过网络保持着联系,因此我认识到只要我们教育者真诚地关爱学生,走进学生心灵,在教育的过程中把自己和学生摆在平等的位置,就能互相理解引起情感共鸣,从而收到一定的教育效果。

《中学教育》2003年第10期

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永州四中马振宇

 

世纪之交,一场互联网风暴,从美国卷向世界,其势如海啸巨潮,迅猛异常,犹如当年的蒸气机引发的工业革命,全方位地冲击传统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思维方式。

一夜之间,各类犹如雨后春笋纷纷破土而出,而目前我国中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是游戏、娱乐、找朋友聊天和发E-mail。

科技发展史不断证明,科学技术象一把双刃剑,既有有益于人类发展的一面,也有危害人类利益的一面。

网络作为现代社会的技术新生儿,也毫无例外地具有这种双面特征。

如果正确利用网络,互联网对进入其中的中学生的成长、发展毫无疑问会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互联网作为一个并不真实存在的虚拟社会,它所传输的信息、一些网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