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等学力考试经济学知识点汇总.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006206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8.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同等学力考试经济学知识点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同等学力考试经济学知识点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同等学力考试经济学知识点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同等学力考试经济学知识点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同等学力考试经济学知识点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同等学力考试经济学知识点汇总.docx

《同等学力考试经济学知识点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同等学力考试经济学知识点汇总.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同等学力考试经济学知识点汇总.docx

同等学力考试经济学知识点汇总

2021年同等学力考试经济学知识点汇总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名称解释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

即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

它包含两层含义:

第一,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不发达阶段。

 

2.★★三个有利于标准:

由邓小平提出,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成为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3.集体经济*:

是由部分劳动群众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形式的经济。

4.混合所有制经济*(新增):

是由不同性质的所有制经济组合而成的一种经济形式。

随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各种所有制经济相互交融、参股持股,从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所有制形态。

5.市场:

是指交换的场所、渠道和纽带。

6.★★市场经济:

由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经济,它与一个社会经济制度性质无关。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名称解释

1.★★市场机制:

是指在市场交易关系中形成的以价格、供求和竞争三位一体的互动关系为基础的经济运行和调节的一套有机系统。

 

2.★★增量改革:

即在不率先触动既得利益格局的前提下,在边际上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也就是说,在等级规则作用较小的边际上,选择具有帕雷托改进意义的利益调整方式进行体制改革,逐渐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

 

3.★★★渐进式改革:

是在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基础上进行的市场化改革,强调利用已有的组织资源推进改革,在基本不触动既得利益格局的前提下实行增量改革与激进式改革相对应。

我国没有从理论出发,而是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选择了一条自上而下的渐进式改革道路,逐渐从一个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

4★★★“华盛顿共识”:

“华盛顿共识”最初是由曾担任世界银行经济学家的威廉姆森提出来的。

其核心内容是私有产权条件下的资本与市场的全面开放。

它显然秉承了亚当•斯密的自由竞争经济思想,与西方自由主义的主流经济学传统一脉相承,因此后来人们又把这些所谓的共识称之为“新自由主义的政策宣言”。

5★★★“北京共识”:

是由英国人 雷默于 2004年提出的。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日益被国际社会所公认,作为直接挑战“华盛顿共识”并建立在中国经济基础之上的“北京共识”愈益被国内外学术界所广泛关注。

“北京共识”包含三个重要的原理:

(1)创新的价值。

创新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和持续进步的手段。

(2)努力建造一个有利于持续、均衡与稳定发展的大环境。

(3)自主发展理论。

“北京共识”是对中国改革开放成功经验一个很好的概括。

6★★等级规则:

指首先构建一个层层隶属的金字塔形的等级构架,再界定每一个行为人在这个等级构架中所处的位置然后再进一步界定这个等级位置相适应的资源配置权力。

一个人所处的等级位置越高,资源配置的权力就越大。

1★★★产权规则:

一个人拥有资源配置权力的大小与其所拥有的资产数量正相关,拥有资产越多,拥有资源配置权力越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关键就是产权关系必须明晰化。

2★★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

是我国的市场取向改革,是在权力中心的组织与领导下,通过行政命令和法律法规的强制自上而下推进的。

其含义是在一定的宪法秩序和行为的伦理道德规范下,权力中心提供新的制度安排的能力与意愿是决定制度变迁的主导因素,而这种能力与意愿主要决定于一个社会的各既得利益集团的权力结构与力量对比。

3★★★宪法秩序:

指用以界定国家的产权和控制的基本结构,它包括确立生产、交换和分配的一整套政治、社会和法律的基本规则,它为集体选择确立了原则,从而是制定规则的规则。

4★★★诺思悖论:

指一个能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有效率产权制度依赖于国家对产权进行有效的界定与保护,但受双重目标的驱动,国家在界定与保护产权过程中受交易费用和竞争的双重约束,会对不同的利益集团采取歧视性的政策,从而会容忍低效率产权结构的长期存在和导致经济衰退。

 

5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

当利益独立化的地方政府成为沟通权力中心的制度供给意愿与微观主体的制度创新需求的中介环节时,就有可能突破权力中心设置的制度创新进入壁垒,从而使权力中心的垄断租金最大化与保护有效率的产权结构之间达成一致,化解“诺思悖论”。

这样这一种有别于供给主导型与需求诱致型的制度变迁方式,有学者称之为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

6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方式:

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方式P47:

当建立在排他性产权基础上的微观主体成为制度变迁的“第一行动集团”时,我国的制度变迁方式就由中间扩散型向需求诱致型方向转变,即个人或一群人在给定的约束条件下,为确立预期能导致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制度安排和权利界定而自发组织实施制度创新。

需求诱致型的制度变迁方式与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具有一致性。

7★★所有权(2009):

是确定物的最终归属,表明主体(所有者)对确定物的独占和垄断的财产权利,是同一物上不依赖于其他权利而独立存在的财产权利。

所有权概括和赋予了所有者能够实际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能。

8占有权能:

行为人对财产直接加以控制的可能性,是所有者与他人之间因对财产进行实际控制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占有可以由所有者占有,也可由非所有人占有。

9使用权能:

是指不改变财产的所有和占有的性质,依其用途而加以利用的可能性,是人与人之间因利用财产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使用权是直接于所有物之上行使的权利,因而使用权的存在首先以占有物为前提。

收益权能:

是指获取基于所有者财产而产生的经济利益的可能性,是人们因获取追加财产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10处分权能:

是指为法律所保障的实施旨在改变财产的经济用途或状态的行为的可能性,它所反映的是人在变更财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1产权(2007名词):

是一种通过社会强制而实现的对某种经济物品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

也就是说,产权不是一种而是一组权利,它包括使用权、收益权、转让权。

2★★产权制度(2006名词):

是指既定产权关系和产权规则结合而成的而且能对产权关系实现有效的组合、调节和保护的制度安排。

3★自然人企业制度:

按照财产的组织形式和所承担的法律责任,企业的组织形式可分为自然人企业和法人企业。

自然人企业制度主要包括独资企业和合伙人企业两种形式。

 

4★★★法人企业制度P60:

按照财产的组织形式和所承担的法律责任,企业的组织形式可分为自然人企业和法人企业。

法人企业制度的典型形态是公司制,主要包括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

5★股份公司:

是由一定人数以上的股东所发起组织、全部资本被划分为若干等额股份、股东就其所认购的股份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股票可以在社会上公开发行和自由转让的公司。

6★公共产品(2006名词):

是指那些消费不具有排他性但收费存在困难的产品。

公共产品分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两类。

一类是向全体公民免费提供的纯公共产品,如国防、公安系统、公共道路等。

这类产品的提供者自然是政府,所有权与控制权完全由政府拥有。

另一类是向消费者收取一定费用的准公共产品,如公立学校、公立医院、文化设施、城市自来水和煤气、邮政电信、国家电网、国家政策性银行等。

7★基础产业:

具有自然垄断特性的基础产业包括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两部分。

基础工业是指能源工业(包括电力)和基本原材料工业(包括重要矿产资源、钢材、石油化工材料等);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交通运输、机场、港口、通信、水利等设施。

8★竞争性国有企业:

是指那些国家投资建成的、基本不存在进入与退出障碍、同一产业部门内存在众多企业、企业产品基本上具有同质性和可分性、以利润为经营目标的国有企业。

这些国有企业大部分分布在制造业、建筑业、商业、服务业等领域。

1★科斯定理(2010):

在交易费用大于零的条件下,权利的初始安排与资源配置效率有关,即产权对于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2★企业治理结构:

是一种契约制度,它通过一定的治理手段合理配置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以使企业内的不同利益主体形成有效的自我约束和相互制衡机制。

3★★★道德风险:

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增进自身效用时作出不利于他人行动。

4★★刺激一致性约束:

为了使委托人的期望收益最大化,最优化的激励约束机制的设计必须满足两个最基本的约束条件:

一个是刺激一致性约束,另一个是个人理性约束。

刺激一致性约束是由于代理人是合同的接受者,机制所提供的刺激必须要能诱使代理人自愿地选择根据他们所属类型而设定的合同。

5★★参与约束(或称为个人理性约束):

为了使委托人的期望收益最大化,最优化的激励约束机制的设计必须满足两个最基本的约束条件:

一个是刺激一致性约束,另一个是个人理性约束。

参与约束(或称为个人理性约束)是对代理人的行为提出一种理性化假设。

它要求代理人接受合同所得到的效用不少于其保留效用,做到了接受这个合同比拒绝合同在经济上更合算,这就保证了代理人参与机制设计博弈的利益动机。

6★★★代理成本:

在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的条件下,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的效用函数不完全一致,代理制的引入必然会诱发一定的代理成本,它包括:

1、向代理人支付薪金、奖金等费用;2、代理人为追求非货币物品而导致的成本上升和利润减少;3、由代理人的决策与使委托人利润最大化的最佳决策之间存在的差异所导致的企业效率的损失。

7★企业所有权:

作为企业治理结构客体的企业所有权首先表现为剩余索取权。

剩余索取权与控股权合称为企业所有权。

8★★★内部人控制:

就是指国有企业的经营者在经济转型过程中逐渐掌握了大部分控制权,并且这种控制权的获得往往是通过与职工“合谋”完成的。

内部人控制不符合我国实际。

1★行政干预下的经营者控制:

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主要是通过政企关系的市场化和契约化来实现权责利的再分配,政府赋予经营者很大的经营权,并监控经营者的行为,从而形成了有别于内部人控制行政干预下的经营者控制型企业治理结构。

2★★★企业共同治理:

贯彻了“合作逻辑”的治理结构就是“共同治理”机制,它强调决策的共同参与、监督的相互制约。

具体地说,就是董事会、监事会中要有股东以外的利益相关者的代表,如职工代表、银行代表等。

3★★★相机治理结构:

企业所有权安排形式的多样化从动态的角度看就是公司的状态依存性,也就是说,相对于不同的企业经营状态,对应着不同的企业所有权安排。

如果不存在事前的法律规定,企业所有权分配的支配权的让渡就必须依靠产权主体之间的自愿谈判来完成。

这套制度就是相机治理机制。

4★★按劳分配:

以劳动为尺度,在作必要的扣除之后,根据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劳动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

按劳分配是马克思对未来社会个人消费品分配原则的理论概括。

它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中的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是体现社会主义经济关系和劳动本质性质的原则,又是对各种剥削制度的否定。

5★微观收入分配过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分配过程被分为微观收入分配和宏观收入调节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微观收入分配过程是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微观收入分配过程是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确定和分配价值,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取得收入的多少,既取决于其单个产品生产上是否符合及在多大程度上符合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标准,也取决于该部门生产总量是否符合及在多大程度上符合第二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标准。

6★宏观收入分配过程:

是建立在微观收入分配过程基础上并独立于这一分配过程的在再分配过程。

它要考虑社会各个方面的利益的平衡和社会整体、长远发展需要,对不同部门、不同领域、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进行调节,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

7★★公共服务均等化:

是指全体公民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均等、结果大体相等,同时尊重社会成员的自由选择权。

实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弥补市场失灵、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制度安排,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8★社会保障:

指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为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个人或家庭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一种制度。

由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优抚和社会福利等组成。

1★经济增长:

一般是指更多的产出,通常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GNP)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的增长速度来表示。

2★经济发展(2009选择题):

既包括更多的产出,同时也包括产品生产和分配所依赖的技术和体制安排上的变革,如经济结构的变化、一个社会的平等化状况、就业状况、教育水平等。

3★国民生产总值(GNP):

一个国家的所有常住居民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以货币表现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总和。

4★国内生产总值(GDP):

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通常是一年)内,在其领土范围内,本国居民与外国居民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的货币表现。

5★绿色GDP:

由于GDP只是对最终产品和劳务的计量,并没有把资源成本和环境成本计算在内,因此,1993年联合国有关统计机构提出了生态国内生产总值“EDP”的概念,即绿色GDP,也就是在GDP的基础上减掉创造GDP所消耗的资源价值,然后再减掉创造GDP所造成污染的治理成本。

6★★制度:

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行为的伦理道德规范,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的个人行为。

制度包括三种类型,即宪法程序、制度安排和伦理道德规范。

7★★宪法秩序:

指用以界定国家的产权和控制的基本结构,它包括确立生产、交换和分配的一整套政治、社会和法律的基本规则,它为集体选择确立了原则,从而是制定规则的规则。

8★★制度安排:

这是在宪法秩序下约束特定行为模式和关系、界定交换条件的一系列具体的操作规则。

它包括成文法、习惯法和自愿性契约。

1★产业:

是指生产相似或相同产品的一系列企业。

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产业是指一般分工形成的产业,广义的产业则是指在一般分工基础上由特殊分工形成的产业。

2★★产业结构:

是指国民经济内部各产业之间在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经济联系和数量比例关系。

依据一般分工或特殊分工形式,可将国民经济分为顺次发展的三个产业:

第一产业为农业、第二产业为工业或制造业、第三产业为服务业;按照产业中投入资源的密集度可分为:

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知识密集型产业。

3★★技术进步:

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动力,是指人们在生产中使用效率更高的劳动手段和工艺方法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运动过程。

它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不断开拓新的生产技术和形成新产业;二是推动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三是推动产业结构的更新换代。

4★★“后起者优势”:

就是后起发展国家面临的外部环境相对较好,尤其是技术高度发达,这样它就可以跳过某些技术发展阶段,直接采用新技术。

5★★★ “看不见的手”:

是亚当•斯密提出的经济自由主义的政策思想,推崇市场机制作用。

他认为如竞争是充分的,则每人在自身利益的驱动下自由选择会形成一种自然秩序,市场机制作为一个自由体系具有自发实现人类经济生活平衡的功能。

这种功能如一只看不见的手,使每个人去实现并非属于他原来意图的目标。

6★★★市场失灵(1999):

是指市场竞争所实现的资源配置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或指市场机制不能实现某些合意的社会目标。

7★物价稳定:

不是指各种商品和要素之间相对价格的稳定,而是指全社会范围内价格总水平的稳定。

常借助价格指数来表示一般价格水平。

在实践中消费物价指数CPI是最受各国政府关注的指标。

1.免费搭车行为(西经7章3):

是指不承担任何成本而消费或使用公共物品的行为,有这种行为的人或具有让别人付钱而自己享受公共用品收益动机的人称为免费搭车者。

如果每个人都想成为免费搭车者,这种公共物品也就无力被提供。

2投票规则:

通过投票进行决策的一种公共选择程序规则。

投票规则有两类:

一是一致同意规则,二是多数票规则。

前者是指一项政策或议案,须经全体投票人一致赞同才能通过的这一种投票规则;后者是指一项政策或议案,须经半数以上投票人赞同才能通过的这一种投票规则。

常用的投票规则是多数票规则。

又分简单多数票规则和比例多数票规则。

3寻租行为(2004):

一般是指通过游说政府和院外活动获得某种垄断权或特许权,以赚取超常利润(租金)的行为。

寻租行为越多,社会经济资源浪费越大。

4政府失灵:

是指政府的活动或干预措施缺乏效率,或者说,政府作出了降低经济效率的决策或不能实施改善经济效率的政策。

5购买性支出(2011名词):

按经济性质分类,财政支出可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购买性支出指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开支,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要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支出,它体现的是政府的市场再分配活动。

在财政支出总额中,购买性支出所占的比重越大,财政活动对生产活动和就业的直接影响就越大,通过财政所配置的资源的规模就越大,也就是说,以购买性支出占较大比重的支出结构的财政活动,执行配置资源的职能较强。

6转移性支出(2000、2011名词)按经济性质分类,财政支出可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转移性支出指政府资金的无偿、单方面的转移,主要有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它体现的是政府的非市场性再分配活动。

在财政支出总额中,转移性支出所占的比重越大,财政活动对收入分配的直接影响就越大。

也就是说,以转移性支出占较大比重的支出结构的财政活动,执行收入分配的职能较强。

7政府采购制度(2000年名词):

是以公开招标、投标为主要方式选择供应商(厂商),从国内外市场上为政府部门或所属团体购买商品和服务的一种制度。

它具有公开性、公正性、竞争性,其中公平竞争是政府采购制度的基石。

8成本-效益分析法:

就是针对政府确定的建设目标,提出若干实现建设目标的方案,详列各种方案的全部预期成本和全部预期效益,通过分析比较,选择出最优的政府投资项目。

成本–效益分析包含了两个过程:

第一过程是政府确定备选项目和备选方案;第二个过程是政府选择方案和项目的过程。

1最低费用选择法(2010简答):

一般不用货币单位来计量备选的财政支出项目的社会效益,只计算每个备选项目的有形成本,并以成本最低为择优的标准。

2公共定价法(2010):

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纯公共定价,即政府直接规定自然垄断行业的价格;二是管制定价或价格管制,即政府规定竞争性管制行业的价格。

政府通过公共定价方法,目的不仅在于提高整个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而且更重要的是使这些物品和服务得到最有效的使用,提高财政支出的效益。

3就业创造标准:

是指政府应当选择单位投资额能够提供最大数量就业机会的项目。

该标准要求政府不仅要扩大财政投资规模(外延增加就业机会),还要优先选择劳动力密集型技术的项目(内涵增加就业机会)。

4财政投融资:

是指以国家的信用为基础,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有偿地投资于具有公共性的领域。

财政投融资是一种政策性投融资,它既不同于一般的财政投资,也不同于一般的商业性投资,而是介于这两者之间的一种新型的政府投资方式。

它具有有偿性、公共性、非利性、统筹性、灵活性的特点。

5建设–经营–转让投资方式:

是指政府将一些拟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通过招商转让给某一财团或公司,由其组建一个项目经营公司进行建设经营,并在双方协定的一定时期内,由该项目公司通过经营该项目偿还债务,收回投资,协议期满,项目产权转让给政府。

其最大特点是旨在鼓励和吸引私人投资者特别是外国直接投资者对发电厂(站)、高速公路、能源开发等基础设施进行投资。

6社会保障(社论名词45)(与社经重复)(2010选择):

是指政府通过专款专用税筹措资金,向老年人、无工作能力的人、失去工作机会的人、病人等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计划。

社会保障制度是伴随近代大工业而产生的。

1累进税率:

是按课税对象数额的大小,划分若干等级,每个等级由低到高规定相应的税率,课税对象数额越大税率越高,数额越小税率越低。

累进税率因计算方法不同,又分为全额累进税率和超额累进税率两种。

2价内税与价外税(2009年名词):

以税收与价格的关系为标准,可将税收分为价内税和价外税。

凡税金构成价格组成部分的,称为价内税,凡税金作为价格之外附加的,称为价外税;与之相适应,价内税的计税依据称为含税价格,价外税的计税依据称为不含税价格。

3税负转嫁(2002、2005名词、2009):

提高销价和压低进价是指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提高销售价格或压低购进价格的方法,将税负转移给购买者或供应者的一种经济现象。

4税收中性(2003名词,2008名词):

税收的经济效率常与税收中性有关。

税收中性是指政府课税不扭曲市场机制的运行,或者说不影响私人部门原有的资源配置状况。

如果政府课税改变市场活动中以获取最大效用为目的的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或以获取最大利润为目的的生产者的生产行为,就会改变私人部门原来的(税前)资源配置状况。

这些改变结果即税收的非中性。

5拉弗曲线(2006)【要画图】:

倒U型税制的界限。

拉弗曲线说明的是税率和税收收入之间的函数关系,是美国供给学派代表人阿瑟•拉弗提出的一种思想。

拉弗曲线对说明税率与税收、经济增长之间的一般关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它说明:

(1)高税率不一定取得高收入,高税收不一定是高税率;

(2)取得同样多的税收可采取两种不同税率。

 

6税制类型:

是指一国征收一种税还是多种税的税制。

在一个税收管辖权范围内,只征收一种税的税制称为单一税制,同时征收两种以上税种的税制称为复合税制。

7税制结构与税制模式:

税制结构是指一国各税种的总体安排。

只有在复合税制类型条件下才有税制结构问题。

在税制结构中,不同税种的相对重要性差异很大,形成了不同的税制模式。

税制模式是指在一国的税制结构中以哪类税作为主体税种。

税制结构特别是其中的主体税种(税制模式),决定着税制系统总体功能。

分类所得税(2004)是对纳税人的各种应纳税所得,分为若干类别,不同类别的所得适用不同的税率,分别课征所得税。

这种税制一般采用比例税率,以课源法征收。

 

综合所得税(2007):

是对纳税人个人的各种应纳税所得综合征收,这种税制一般采用累进税率,以申报法征收。

税制改革:

是指通过税制设计和税制结构的改变来增进社会福利的过程。

1国债限度:

一般是指国家债务规模的最高额度或国债的适度规模。

所谓债务规模包括三层意思:

一是历年累积债务的总规模。

二是当年发行的国债总额;三是当年到期需还本付息的债务总额。

衡量国债限度的指标主要有两个:

一是国债负担率,即国债余额占GDP的比率;二是国债依存度,即当年国债发行额占当年财政支出的比率。

2国债发行市场:

指国债发行场所,又称国债一级市场或初级市场,是国债交易的初始环节,一般是政府与证券承销机构如银行、金融机构和证券经纪人之间的交易,通常由证券承销机构一次全部买下发行的国债。

3国债流通市场:

又称国债二级市场,是国债交易的第二阶段。

一般是国债承销机构与认购者之间的交易,也包括国债持有者与政府或国债认购者之间的交易。

它又分证券交易所交易和场外交易两类。

证券交易所交易指在指定的交易所营业厅从事的交易,不在交易所营业厅从事的交易即为场外交易。

4国家预算:

国家预算是政府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它的功能首先是反映政府的财政收支状况。

国家预算包括多种预算形式和预算方法;国家预算一般由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组成。

5“收支两条线”管理(新):

是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组织,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依法取得的政府非税收收入全额缴入国库或者财政专户,支出通过财政部门编制预算进行统筹安排,资金通过国库或财政专户收缴和拨付的管理制度。

6国家预算法:

是国家预算管理的法律规范,是组织和管理国家预算的法律依据。

它的主要任务是规定国家立法机关和政府执行机关、中央与地方、总预算和单位预算之间的权责关系和收支分配关系。

7预算调整(新):

是预算执行的一项重要程序。

预算调整是指经过批准的各级预算,在执行中因特殊情况需要增加支出或减少收入,使总支出超过总收入或使原举借债务数额增加等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