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004488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题.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题.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题

绪论

一:

判断题

1.马克思主义不是永恒不变的。

2.马克思主义并没有过时。

3.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产物,不是简单地机械相加。

5.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继承,并不是完全继承。

6.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7.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但它是科学的。

8.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标志性著作是《共产党宣言》。

9.马克思主义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并不是为全人类服务的。

10.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既要坚持又要发展马克思主义。

二:

单选

1.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说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构成的科学体系。

2.马克思主义从广义上说是(不仅是······(见上题)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3.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不仅是······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4.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S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马克思)。

5.在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英国宪章运动)。

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7.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8.提出价值规律是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是(亚当斯密)。

9.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的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劳动价值论)。

10.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合理内核)。

11.被马克思恩格斯称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讽刺家的是(傅立叶)。

12.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东西方矛盾焦点和帝国主义政治体系最薄弱环节的国家是(俄国)。

13.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4.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5.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6.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根本的本质属性是(科学性)。

17.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

18.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

19.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

20.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三:

多选

1.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

2.19世纪三大工人起义是(1831,1834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1838英国宪章运动、1844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3.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4.马克思币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渊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5.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性人物是(黑格尔、费尔巴哈)。

6.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

7.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代表是(昂利圣西门、沙尔傅立叶、罗伯特欧文)。

8.马克思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

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0.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应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根本方法、采取既坚持又发展的科学态度、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学习信仰行动三统一)。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

判断

1.物质并不是仅仅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3.假象也是本质的表现,它是事物本质的歪曲表现而已。

4.单纯的量变不能无限地持续下去。

5.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6.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这里的常就是指规律。

7.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8.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

9.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10.并不是只有矛盾的斗争性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同一性也是。

二:

单选

1.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于是否承认(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中存在是第一性的)。

2.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3.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明(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是统一的)。

4.实践的科学含义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5.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6.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会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

7.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是(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8.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历史形态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9.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再次踏进时遇到新水流,主要说明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10.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是指(它是独立于人们的意识之外你,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11.正确发挥意识能动性的前提是(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

12.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矛盾分析法)。

13.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14.揭示事物发展动力和源泉的是(对立统一规律)。

15.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6.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

17.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18.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这里强调的是(量变是质变的前提)。

19.建筑单位总是依据先行设计的图纸大楼,这说明(意识能够能动地反作用于物质)。

20.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了度的范围)。

三:

多选

1.下列选项中,说明要坚持适度原则的有(掌握火候、注意分寸、适可而止)。

2.白马非马的命题是(割裂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割裂了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3.下列选项中体现矛盾特殊性的有(量体裁衣、对症下药、因地制宜)。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特殊性包含普遍性,与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在一定条件下二者可以相互转化)。

5.规律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

6.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相互联结的关系、相对和绝对的关系、有条件和无条件的关系)。

7.在唯物辩证法看来,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事物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既客服又保留,即扬弃)。

8.在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中,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为必然性开辟道路)。

9.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学说,因此认为(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具有普遍性、联系具有多样性、联系是具体的)。

10.辩证唯物主义认为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运动过程中的某种稳定形式、指事物仍然保持自身的根本性质)。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

判断

1.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一个人所有的知识并不都是来源于实践,有的还是间接经验。

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实践的观点。

4.认识的客体不仅仅是自然界和社会的存在物,还有精神客体。

5.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6.多数人公认的不能说就是真理。

7.真理的客观性并不是说真理是客观存在的,而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检验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8.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联系的真理,不是完全不同。

9.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0.真理与价值并不是毫不相干的。

二:

单选

1.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和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2.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说的实践是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3.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违背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犯了(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4.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

5.认识的起点是(感觉)。

6.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在于(只是对事物的外部联系的认识)。

7.概念、判断、推理,这是(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8.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社会实践)。

9.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的相互区别主要在于(第一次飞跃主要是认识世界,第二次飞跃主要是改造世界)。

10.人们对于复杂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过程才能完成)。

11.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12.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的内容及其检验标准是客观的)。

13.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

14.真理是思维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

这是(主观真理论)。

15.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这种说法的实质是指(真理都是相对的)。

16.实践标准之所以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实践对真理的检验具有历史性)。

17.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这句话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8.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这说明(真理具有相对性)。

19.毛泽东说,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

这一论揭示了(感性认识的局限性)。

20.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这一命题(强调了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

三:

多选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是(感性认识中包含着理性认识的因素、理性认识中包含着感性认识的因素、理性认识以感性认识为基础、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2.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实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取得规律性的认识、取得真理性的认识、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3.哲学史上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统一关系的两种错误理论是(经验论、唯理论)。

4.每一个具体真理都是(客观真理、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统一)。

5.谎言重复一千次就会变成真理,这就是说(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界限、有用就是真理)。

6.对同一句格言,年轻人所理解的意义,总是没有饱经风霜的老年人所理解的广泛和深刻。

这一观点在认识论上说明了(认识来源于经验、在经验的积累中加深认识、认识的深刻性与经验多少在一定意义上成正比例、认识的深刻性与知识的积累有密切联系)。

7.一个训练有素的医生,能识别X射线照片上的病理信息,一个毫无医学知识的人则什么也不能识别。

这表明(理性认识指导实践、既成认识背景影响感性认识)。

8.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之所以是相对的,是因为(任何真理都有一定的限度和适用条件、任何真理都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9.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原理表明(人的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人的认识运动是主观和客观的矛盾运动、认识论和辩证法的一致性)。

10.由理性认识到实践是(积极能动的过程、认识上质的飞跃过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

判断

1.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不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是历史剧中人,英雄人物也是历史的剧中人,并不是剧作者。

4.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5.人们无法自由地选择生产力。

6.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有效的保护经济基础,但只有适应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7.生产关系的总和并不是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8.国家不是以血缘关系划分的。

9.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不是基本动力。

10.社会形态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二:

单选

1.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取决于其(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2.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划分阶级的依据是(经济地位)。

3.阶级社会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环节是(社会革命)。

4.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在任何社会都受历史条件制约)。

5.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6.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7.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8.社会革命的根源在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9.杰出人物的产生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统一)。

10.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差别是(社会规律是通过人的有目的的活动实现的)。

11.自然科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它(属于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

1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最突出地表现在它具有(能动地反作用)。

13.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生产力)。

14.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准是看(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

15.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这说明(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16.人类全部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生产关系)。

17.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通过(对生产过程的影响才能实现)。

18.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生产方式)。

19.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范畴是标志(人类利用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能力的范畴)。

20.生产关系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三:

多选

1.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它能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劳动技能、它有助于发现新的劳动对象和劳动对象的新用途、它物化为新的生产工具,促进生产率的提高、它有助于生产管理的合理化)。

2.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有(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的原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致无穷的人类认识总规律原理、从个别到一般、再从一般到个别的认识过程原理)。

3.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包括(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相信群众的观点、为人民群众服务的观点、对人们群众负责的观点)。

4.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

这种观点是(否认历史规律的唯意志论、唯心主义非决定论、夸大个人作用的唯心史观)。

5.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表现在(创造社会的物质财富、创造社会的精神财富、社会历史变革的决定力量)。

6.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原则是(历史分析方法、阶级分析方法)。

7.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历史事件的直接参与者、策划者、指挥者,历史任务的发起者和完成任务的组织者、历史进程的重大影响者)。

8.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性质规律的基本内容的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9.下列各项属于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性质规律的基本内容的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10.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规律、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变革要求的规律)。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本质

一:

判断

1.同学买来送给你的生日礼物并不属于商品。

2.交换价值是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3.凝结在非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不可以看做价值。

4.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商品生产者在创造商品的劳动过程中不同时支出的两种劳动。

5.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个别资本的总和就是社会资本或称社会总资本。

6.扩大再生产过程中用于追加的那部分资本也来自于剩余价值。

7.资本技术构成决定着资本价值构成。

8.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扩大再生产,不是简单再生产。

9.资本主义成本价格并不是其生产价格。

10.在整个资本主义时期等量资本并不是都能够获得等量利润。

二:

单选

1.商品本质的属性是(价值)。

2.商品的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

3.从本质上看,决定两种商品相互交换数量比例的是(价值)。

4.劳动形成价值,这是(商品经济关系赋予劳动的一种社会属性)。

5.劳动具有二重性是(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

6.一只羊等于两把斧子这个价值表现形式是(简单地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7.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是在被使用时(能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8.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有一个重要特点,即劳动力的价值(包含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

9.资本流通的总公式是(G--W--G’).

10.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价值增值与价值规律客观要求的矛盾)。

11.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劳动力成为商品)。

12.价值增值过程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这个一定点就是工人(补偿劳动力价值的时间)。

13.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生产出的商品的价值中(c是旧价值转移来的,v+m是新创造的价值)。

14.在生产过程中劳动力商品所创造的新价值是(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之和)。

15.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是(剩余价值规律)。

16.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的全部劳动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

17.资本主义社会资本的性质是(资本金与雇佣工人之间的一种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18.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别在于(两者在价值增值过程中的作用不同)。

19.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工作日长度的确定最终取决于(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力量对比)。

20.产业资本划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依据是资本各个部分(在循环中的职能不同)。

三:

多选

1.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关系是(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使用价值的存在是价值存在的前提、使用价值的存在不以价值的存在为前提).

2.商品和劳动产品你的关系是(商品和劳动产品都具有使用价值属性、凡是商品一般都是劳动产品)。

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区别是(具体劳动是劳动的具体形式,抽象劳动是一般人类劳动;具体劳动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抽象劳动反映社会生产关系;具体劳动是永恒范畴,抽象劳动是历史范畴)。

4.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后,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量,而对价值量的影响是(单位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提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不变)。

5.在下列几种价值形式中,没有本质区别的两种形式是(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

6.劳动力成为商品需要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这些条件包括(劳动者必须有人身自由即法律上的自由人、劳动者丧失了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7.劳动力价值的构成要素包括(劳动者接受教育、训练所必需的费用;劳动者个人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家属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8.雇佣劳动者把劳动力作为商品卖给资本金(没有放弃自己劳动力的所有权;一定时期内放弃了自己劳动力的使用权)

9.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雇佣工人劳动的作用有(生产新的使用价值;形成新的价值;创造剩余价值;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

10.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结果包括(生产出使用价值;生产出剩余价值;生产出劳动力价值;转移了生产资料的价值)。

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

判断

1.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两个历史阶段: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

2.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引起垄断,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

3.金融资本不是银行支配而由工业资本金运用的资本。

4.垄断价格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垄断地位制定的,但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

5.垄断阶段,股份公司促进了资本社会化和生产社会化,但这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占有关系的改变。

6.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

二:

单选

1.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是(通过参与制实现的)。

2.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和调节的实质是(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

3.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处于垄断地位的大银行(已掌握了国民经济的命脉)。

4.为了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垄断组织在采购原料时多采取(垄断低价)。

5.资本主义国家对国民经济的调控最主要采取(经济手段)。

6.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的融合形成了(金融资本)。

7.垄断价格的出现(使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发生了变化)。

8.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国民经济的调节和管理(维护了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

9.当代国际垄断组织保证其垄断统治和垄断利益的最主要形式是(跨国公司和国际垄断同盟)。

10.当代资本主义所发生的许多新变化属于(资本主义总量变过程中的阶段性部分质变)。

三:

多选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宏观调控的目标一般包括(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收支平衡)。

2.常见的垄断组织有(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康采恩)。

3.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调控手段主要包括(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必要的行政手段)。

4.资本输出的基本形式是(借贷资本输出、商品资本输出、生产资本输出)。

5.经济全球化的内容大体可以分为(生产的全球化、贸易的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

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国内垄断资本发展的新现象有(生产集中发展到跨部门集中;相当数量的大企业被兼并或合并;私人垄断加速向国家垄断转变;混合联合公司成为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

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一:

判断

1.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问世的是《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2.社会主义社会不是计划经济社会。

3.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

4.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就是无产阶级专政。

5.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

二:

单选

1.社会主义各个阶段的划分最终应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标准)。

2.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3.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4.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在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5.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6.、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得出结论:

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提出著名论断的是(列宁)。

7.列宁得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者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结论依据是(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

8.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主要依据是(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9.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10.马列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学说的核心内容是(党的领导地位和作用问题)。

11.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19世纪初期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

12.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依据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13.社会主义实现由空想到科学发展的标志是(《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14.马克思说:

“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

”这说明(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主要的基本的形式)。

三:

多选

1.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是(对资本主义的弊病进行了深刻地揭露和猛烈地抨击;对未来社会作出了天才的设想)

2.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有(剥削制度的消灭和在生产资料所有制上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按劳分配;实行无产阶级专政)。

3.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必须具备的条件是(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夺取国家政权;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4.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来源是(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5.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之所以是长期的艰巨的,是因为(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