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规划与管理》考点.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999442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1.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规划与管理》考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环境规划与管理》考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环境规划与管理》考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环境规划与管理》考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环境规划与管理》考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环境规划与管理》考点.docx

《《环境规划与管理》考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规划与管理》考点.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环境规划与管理》考点.docx

《环境规划与管理》考点

题型结构:

1、名词解释155×3;

2、选择2020×1;

3、简答题306×5;

4、计算题259+8+8;

5、论述题101×10。

第一章选择

1、管理手段包括法律、经济、行政、技术和教育五种手段,人类行为包括自然、经济、社会三种基本行为。

2、环境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管理。

3、人是各种行为的实施主体,是产生各种环境问题的根源。

4、大力发展清洁生产和推广“三废”综合利用,将污染消灭在生产过程中,积极采用适宜规模的、先进的、经济的治理技术。

5、对于资源,有狭义和广义的两种理解,狭义的主要指自然资源(如水、气候、生物、土地、矿物、天然风景等);广义的则包括社会资源(如男女劳动力数量、年龄构成、就业比重、劳动技能、文化教育水平等)和经济资源(指在这一地区积累的物质财富,包括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水利、城镇建设等物质技术基础)。

6、观念的转变是根本。

7、人类的社会行为,从行为主体来说,还可以分为政府行为、市场行为和公众行为三种。

8、环境管理按管理范围分类:

(简答)

(1)流域环境管理;

(2)区域环境管理;

(3)行业环境管理;

(4)部门环境管理。

9、环境管理按管理性质分类:

(1)资源环境管理;

(2)环境质量管理;

(3)环境技术管理。

10、俄罗斯的环境保护规划属于协调型的环境保护规划。

11、复合生态系统具有生产、生活、还原三个功能。

12、人地系统ds>0的人地冲突型:

包括E,F,G三种状态,冲突最厉害的状态为G(ds人>0,ds地>0),表现为经济发展衰退,地理环境恶化,可视为人地冲突的最终状态。

13、人地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或称为开放的复杂的人工生态系统。

对这一系统进行研究,仅靠常规方法(如模型方法、空间规划方法)是不见效的,其正确而又有效的方法目前只能是综合集成法。

所以综合集成法必然要成为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14、社会亚系统包括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

15、自然亚系统包括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环境。

16、按横向原则进行分类的环境政策,有环境经济政策、环境保护技术政策和环境管理政策。

17、环境政策功能:

诱导的功能、约束的功能和协调的功能。

18、环境质量目标主要包括大气环境质量目标、水环境质量目标、噪声控制目标以及生态环境目标。

19、环境规划与管理指标体系,从表现形式上看有总量控制指标和浓度控制指标;从复杂程度上看有综合性指标和单项指标;从范围上看有宏观指标和微观指标。

20、环境质量指标:

(1)大气环境质量指标TSP(年日均值)或达到大气环境质量的等级,SO2(年日均值)或达到大气环境质量的等级、NOx(年日均值)或达到大气环境质量的等级、降尘(年日均值)、酸雨频度与平均pH。

(2)水环境质量指标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饮用水源数、地表水达到地表水水质标准的类别或COD、地下水矿化度、总硬度、COD、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海水达到近海海域水质标准类别或COD、石油、氨氮和磷。

注:

无SS

(3)噪声指标区域噪声平均值和达标率、城市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声级和达标率、统计噪声等。

21、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包括:

注:

无SS

(1)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如SO2、烟尘、工业粉尘总排放量;

(2)水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如COD、BOD、TN、TP、NH3—N;

(3)固体废物总量控制指标如工业固体废物总量。

22、环境功能区划按内容划分为:

(1)综合环境区划;

(2)部门环境功能区划。

①大气环境功能区划;

②地表水域环境功能区划;

③噪声功能区划。

23、综合环境区划一般可以分为重点环境保护区、一般环境保护区、污染控制区和重点污染治理区等。

24、按照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规定,将环境空气质量分为三类功能区:

一类区:

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国家级名胜古迹、疗养地以及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

二类区:

城镇规划中确定的居民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

三类区:

特定工业区、交通枢纽干线等地区。

25、根据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将地表水环境划分为五类水域:

Ⅰ类:

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Ⅱ类:

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贵鱼类保护区、鱼虾产卵区等。

Ⅲ类:

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二级保护区、一般鱼类保护区及游泳区。

Ⅳ类:

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及人体非接触的娱乐用水区。

Ⅴ类:

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26、根据我国《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将区域声学环境分为0~4五类区域,分别执行五类标准:

0类声环境功能区:

要求昼间的等效声级低于50dB,夜间低于40dB。

3类声环境功能区:

适用于以工业生产、仓储物流为主要功能,需要防止工业噪声对周围环境产生严重影响的区域。

其噪声标准要求昼间低于65dB,夜间低于55dB。

27、环境规划与管理实施的手段按其起作用方式可以分为直接管制手段、经济调控手段、技术手段和宣传教育手段四大类。

28、马尔可夫预测模型必须建立在大量的统计数据的基础上。

29、环境灰色预测按照其预测问题的特征可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即数列预测、灾变预测、拓扑预测和系统预测。

30、确定性问题的决策方法有很多,如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动态规划、图与网络等方法。

31、费用效益分析作为识别和度量各种项目方案或规划管理活动的经济效益和费用的系统方法。

32、水环境容量是水环境的自然规律参数与社会效益参数的多变函数,反映了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规律。

33、一般等比分配中所有参加排污负荷分配的水污染源,以排放现状为基础,按相同削减比例分配允许排放负荷。

34、市政污水处理根据处理机制来划分,处理技术可分为物理处理技术、化学处理技术与生物处理技术。

35、污水处理生态工程主要有土地处理系统、稳定塘、人工湿地、前置库等技术。

36、添加化学试剂有利于提高水体透明度和改善水体感观效果。

37、在水资源管理制度基本框架中,属强制性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有19项。

38、根据环境的开发利用潜力划分功能区如新经济开发区、绿地等。

39、根据社会经济的现状、特点和未来发展趋势划分功能区如工业区、居民区、科技开发区、教育文化区、开放经济区等。

40、国内实施的总量控制一般划分为三种类型。

41、绩效方法分配总量主要用于电力行业二氧化硫总量的分配。

42、我国城市中的大气污染主要是煤烟型污染,大气污染物主要是烟尘和SO2。

43、影响大气自净能力的气象因素主要有风、湍流和大气稳定度等。

44、影响大气自净能力的地理因素有哪些:

大气圈不是孤立存在的,边界层内空气流动总是受下垫面的影响,如自然景观、地形地貌、海陆位置、城乡分布等,都会引起小范围内的气温、气压、风向、风速和湍流的变化,从而对大气污染的扩散产生间接影响。

45、“三化”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46、固体废物收运费用占整个管理费用的40%~50%。

47、填埋场适宜性等级标准等级:

不适宜场地分值:

50~60

48、“3R”原则,即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

49、卫生填埋、焚烧和堆肥三种技术的比较:

项目

卫生填埋

焚烧

堆肥

适用条件

进垃圾场的含水率小于30%,无机成分大于60%

垃圾中可生物降解有机物含量大于40%

管理要求

一般

很高

较高

50、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技术: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技术

粉煤灰综合利用技术

生活垃圾综合利用技术

废旧塑料回收利用技术

危险废物综合利用技术

污泥资源化利用技术

51、城市环境规划实施中的管理措施:

(1)行政管理;

(2)协调管理;

(3)监督管理。

52、社区环境预测主要是调动社区成员的积极参与,让社区居民共同管理社区社务,采用的方法一般是特尔斐法。

53、颁布的环境管理标准编号:

ISO14001*标准编号:

环境管理系统规范及使用指南

54、从文件抽屉系统到建议系统是从低层决策支持系统到高层决策支持系统的关系。

55、问题处理系统是EDSS(环境决策支持系统)求解具体决策问题的核心部分,是交互系统与知识系统的中间接口。

56、空间建模应遵循从模型群组→模型体系→模型库的新的思路。

57、统计分析方法:

一元、多元和逐步回归方法。

第二章名词解释

1、环境规划:

环境规划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指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社会—经济—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依据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生态学原理和地学原理,对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控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作出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安排。

2、宏观环境管理:

是指以国家的发展战略为指导,从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人手,制定一系列具有指导性的环境战略、政策、对策和措施的行为总体。

3、微观环境管理:

是指在宏观环境管理指导下,以改善区域环境质量为目的、以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为内容、以执法监督为基础的环保部门经常性的管理工作。

4、区域环境管理:

区域环境管理是以行政区划为归属边界,以特定区域为管理对象,以解决该区域内环境问题为内容的一种环境管理。

5、资源环境管理:

是指依据国家资源政策,以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持续利用为目的,以实现可再生资源的恢复与扩大再生产、不可再生资源的节约使用和替代资源的开发为内容的环境管理。

6、“三同时”:

所谓“三同时”是指“建设项目需要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7、污染限期管理:

污染限期治理是环境管理中最为有效的行为管理制度。

所谓污染限期治理是指对特定区域内的重点环境问题采取的限定治理时间、治理内容和治理效果的强制性措施。

9、可持续发展概念:

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10、输入变量:

是对人地系统施加影响的因素,又可进一步分为不可控变量和可控变量两种。

11、区域复合生态系统:

是指一定区域内的自然环境要素(生物要素、非生物要素)和人类的社会经济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整体。

12、环境政策:

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环境保护战略的延伸和具体化,是诱导、协调环境政策调控对象的观念和行为的准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定向管理手段。

13、环境政策执行:

是指将研究制订的环境政策方案付诸实施,使政策内容变为现实,以实现预期政策目标的动态过程。

14、环境评价:

环境评价是在环境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数学方法,对环境质量、环境影响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述。

15、环境预测:

是指根据人类过去和现在已掌握的信息、资料、经验和规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方法,对未来的环境状况和环境发展趋势及其主要污染物和污染源的动态变化进行描述和分析,为提出防止环境进一步恶化和改善环境的对策提供依据。

16、环境功能区划:

环境功能区划是环境实现科学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

它依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不同地区在环境结构、环境状态和使用功能上的差异,将区域合理地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

17、重点保护区:

一般指城市中(或城市影响的临近地区)风景游览、文物古迹、疗养、旅游和度假等综合环境质量要求较高的地区。

18、一般保护区:

主要是以居住、商业活动为主的综合环境质量要求较高的地区。

19、污染控制区:

一般指目前环境质量相对较好,需严格控制新污染的工业区,这类地区应逐步建成清洁工业区。

20、重点治理区:

主要指现状污染比较严重,在规划中要加强治理的工业区。

21、环境规划管理方案决策:

就是人们在预定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环境等项生产实践活动中,按照一定的环境规划管理目标,运用科学理论和方法,作出实现环境规划管理目标的若干决策方案或指令,从中选出最优决策方案的过程。

22、环境的灰色预测:

环境的灰色预测就是基于灰色建模理论,即在GM(1,1)模型基础上进行的预测,它通过GM(1,1)模型去预测某一序列数据间的动态关系。

23、系统预测:

是对系统中的数个变量变化情况同时进行的预测,既预测这些变量间的发展变化关系,又预测系统中主导因素所起的作用。

24、环境污染物总量控制:

是在城市边界区域范围内,通过有效的措施,把排入区域的污染物总量控制在一定的数量之内,使其达到预定区域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环境目标的一种控制手段。

25、容量总量控制:

即把允许排放的污染物总量控制在受纳环境具体功能所对应的环境标准范围内。

26、行业总量控制:

即从行业生产工艺着手,通过控制生产过程中资源、能源的投入种类与数量和预防污染物的产生,使排放的污染物总量限制在管理目标所规定的限额之内。

27、经济净现值:

经济净现值是反映规划与管理方案对国民经济所作贡献的绝对指标。

它是用社会贴现率将方案计算期内各年的净效益(等于效益减去费用)折算到建设起点(初期)的现值之和。

28、多目标决策问题:

是指在一个决策问题中同时存在多个目标,每个目标都要求其最优值,并且各目标之间往往存在着冲突和矛盾的一类决策问题。

29、水环境容量:

是指某水体在特定的环境目标条件下所能容纳的污染物量。

30、排污系统的最优化问题:

排污系统的最优化问题,就是利用数学规划方法,科学组织污染物的排放或协调各个治理环节,以便用最小的费用达到所规定的水质目标。

31、区域最优化处理:

为使系统总费用最低,区域最优化处理既考虑污水处理厂最佳位置和水环境容量,又要考虑每座污水处理厂最佳处理效率;既充分发挥污水处理系统效能,又合理利用水体自净能力。

32、清洁生产:

是指将综合预防的环境保护策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中和产品使用过程中,以期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

33、区域大气环境规划:

就是为了平衡和协调某一区域的大气环境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以期达到大气环境系统功能的最优化,最大限度地发挥大气环境系统组成部分的功能。

34、大气允许排放总量:

是在污染严重,污染源集中的区域或重点保护的区域范围内,通过有效的措施,把排入这一区域的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在一定的数量之内,使其达到预定环境目标的一种控制手段。

35、容量总量控制:

即把允许排放的污染物总量控制在受纳环境具体功能所对应的环境标准范围内。

36、目标总量控制:

即把允许排放污染物总量控制在管理目标所规定的范围内。

37、行业总量控制:

即从行业生产工艺着手,通过控制生产过程中资源、能源的投入种类与数量和预防污染物的产生,使排放的污染物总量限制在管理目标所规定的限额之内。

38、等比例分配原则:

即在承认区域内各污染源排污现状的基础上,将总量控制系统内的允许排污总量按各污染源核定的现在排污量,按相同百分率进行削减,各源分担等比例排放责任。

39、按贡献率削减排放量的分配原则:

按各个污染源对总量控制区域内环境影响程度的大小(或污染物排放量大小及其所处的地理位置)来削减污染负荷。

40、“三同时”制度:

区域建设项目主体工程与污染防治设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将区域大气环境污染控制设施建设纳入区域基本建设程序。

41、固体废物管理规划:

固体废物管理规划以资源最大化、处置费用最小化为目标,对固体废物管理中的各个环节、层次进行整合调节和优化设计,进而筛选出切实可行的规划方案,以使整个固体废物管理系统良性运转。

42、“减量化”:

指减少固体废物产生有害成分和排放量,即“源削减”。

43、“资源化”:

指采取管理和工艺措施,回收物质和能源,加速物质和能量的循环与代谢,创造经济价值。

44、“无害化”:

指对已生产又无法或暂时尚不能综合利用的固体废物,经过物理、化学或生物方法,进行对环境无害或低危害的安全处理、处置,达到废物消毒、解毒或稳定化,以减少危害。

45、GIS(地理信息系统):

是集地球科学、信息科学与计算机技术为一体的技术平台。

46、固体废物处理:

是指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不同方法,使固体废物转化成为适于运输、储存和资源化利用,以及最终处置的过程。

47、行政力量:

即依靠社区行政管理部门制定的政策、法规及对职能部门的行政领导力量,来试实施对社区环境的管理。

49、法律法规:

即通过制定各种地方环境法律与法规实现对各部门、各单位及个人的控制与管理。

50、乡镇环境规划:

乡镇环境规划是在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过程中,防止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根本措施,是以农村县域和镇区环境为对象的综合环境规划。

51、产品生命周期:

是指产品的生产(包括原材料的利用)、销售(运输)、使用和后处理这四个阶段,在产品生命周期的每个阶段,产品以不同的方式和程度影响着环境。

52、决策支持系统:

决策支持系统是以决策模型、数据库和决策者组成的,以集成系统为特征的支持决策的信息系统。

53、文件抽屉系统:

允许立刻访问数据项。

54、分析信息系统:

提供对一系列数据库和小型模型的访问。

55、优化系统:

通过产生符合一组约束条件的最佳解决方案为行动提供指导原则。

56、建议系统:

对于执行结构良好的任务可导致具体建议决策的机械工作。

第三章简答

1、宏观环境管理与微观环境管理区别:

宏观环境管理是从综合决策入手,解决发展战略问题,实施主体是国家和地方政府。

微观环境管理是从执法监督入手,解决具体的污染防治和生态破坏问题,实施主体是环保部门。

这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补充的系统关系,其中,宏观环境管理高度统一,微观环境管理非常具体;微观环境管理以宏观环境管理为指导,是宏观环境管理的细化与具体化;离开微观环境管理,宏观管理的目标将无法实现。

在这里,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是宏观环境管理与微观环境管理的结合点,也是新形势下各级环境保护部门开展环境管理的切入点。

2、环境规划与管理的作用:

(1)促进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保障环境保护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3)合理分配排污消减量、约束排污者的行为;

(4)以最小的投资获取最佳的环境效益;

(5)组织动员各方面力量,促进环境目标的实现。

3、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的关系:

(1)环境规划是环境管理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方法;

(2)环境规划是实行环境管理目标的基本依据;

(3)在现代环境管理中,规划管理是环境管理的首要职能;

(4)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具有目标一致性。

4、环境规划的目的:

环境规划的目的在于调控人类自身的活动,减少污染,防止资源破坏,从而保护人类生存、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发展所依赖的基础——环境。

5、环境管理的目的:

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对可持续思想的传播,使人类社会的组织形式、运行机制以致管理部门和生产部门的决策、计划和个人的日常生活等各种活动,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共进的要求,并以规章制度、法律法规、社会体制和思想观念的形式体现出来。

其根本目的是要从宏观到微观对人类自身的行为进行管理,以尽可能快的速度逐步恢复被损害了的环境,并减少甚至消除新的发展活动对环境的结构、状态、功能造成新的损害,保证人类与环境能够持久地、和谐地发展下去。

6、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特征:

(1)整体性;

(2)综合性;

(3)区域性;

(4)动态性;

(5)信息密集;

(6)政策性强;

(7)可操作性;

(8)广泛性和群众性。

7、环境管理的最主要的特征:

环境管理与经济管理、社会管理的综合一体化,决定了它的整体性,这是环境管理的最主要的特征。

8、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原则:

(1)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原则;

(2)遵循经济规律,符合国民经济计划总要求的原则;

(3)遵循生态规律,合理利用环境资源的原则;

(4)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5)系统原则;

(6)坚持依靠科技进步的原则。

9、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应该是:

转变人类社会的一系列基本观念和调整人类社会的行为。

10、环境规划的类型按规划期划分:

可分为长远环境规划、中期环境规划以及年度环境保护计划。

长远环境计划一般跨越时间10年以上,中期环境规划一般跨越时间5~10年,五年环境计划一般称五年计划,年度环境保护计划实际上是五年计划的年度安排。

11、环境管理的根本目标:

环境管理的根本目标是协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涉及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等重大问题,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因此其管理内容必然是广泛的、复杂的。

12、我国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发展历程:

(每阶段举例)

(1)起步阶段(1973~1983年)

1973年8月,国务院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审议通过了“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环境保护工作32字方针和第一个环境保护文件《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

1979年9月,五届人大十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

国家于1982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于1983年末召开了全国第二次环境保护会议。

(2)发展阶段(1984~1995年)

1989年4月,国务院召开第三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提出了深化环境管理的环保目标责任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排放污染物许可证制度、污染限期治理和污染集中控制等新的管理制度和措施,使中国环境管理走上规模化、制度化的轨道。

1992年8月,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之后,中国制定了《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

1993年10月,召开了第二次全国工业污染防治工作会议。

另外,在此期间,国家制定和修改了若干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环境标准,环境管理条例、规定和办法。

(3)深化阶段(1996年至今)

首先,在1996年7月,国务院召开了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做出了《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并实施“33211”计划。

其次,1997~1999年,国家连续三年就人口、环境和资源问题召开座谈会。

再次,在2008年的国家机构改革中,环境保护地位得到了加强,环境管理的职能进一步明确。

13、20世纪70年代的“老三项”管理制度:

(1)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2)“三同时”管理制度;

(3)排污收费制度。

14、可持续发展原则:

(1)公平性原则;

(2)可持续性原则;

(3)共同性原则;

(4)需求性原则。

15、区域复合生态系统的特点:

(1)人类是区域复合生态系统的主体;

(2)区域复合生态系统是高度开放的不完全的系统;

(3)区域复合生态系统是高效率的人工经济生态系统;

(4)区域复合生态系统是一个以人工环境为主的生态系统。

16、区域复合生态系统与环境规划管理的关系:

生态导向的环境规划与管理,绝不只是单纯追求优美的自然环境,而应以人与自然相和谐,社会、经济、自然持续发展为价值取向,所以它的研究视野就不应只局限于物质环境上,而是要扩展到人与自然共荣、共存、共生的复合系统。

它的规划目标和评价标准要以社会、经济和自然三方面来衡量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准则,它的规划方法应广泛应用和吸收现代科学的理论技术和手段,去模拟,设计和调控系统内的生态关系,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调控对策。

其本质就是以人类生态学的基本思想出发,把人与自然看作一个整体,以自然生态优先原则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系统向更有序、稳定、协调的方向发展。

17、复合生态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环境规划要从社会、经济、自然三个子系统的联系出发,兼顾三者的效益,实现整体效益的最高。

18、确定环境规划与管理目标的方法:

(1)定量确定环境规划与管理目标定量是指在目标确定过程中尽量使目标量化的方式。

(2)定性确定环境规划与管理目标定性是指用定性的方式描述目标,无明确数量化的要求,只是用概要的语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