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12个下半年上半年份教师资格证教资面试真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993085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1.3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12个下半年上半年份教师资格证教资面试真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高中地理12个下半年上半年份教师资格证教资面试真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高中地理12个下半年上半年份教师资格证教资面试真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高中地理12个下半年上半年份教师资格证教资面试真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高中地理12个下半年上半年份教师资格证教资面试真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12个下半年上半年份教师资格证教资面试真题.docx

《高中地理12个下半年上半年份教师资格证教资面试真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12个下半年上半年份教师资格证教资面试真题.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12个下半年上半年份教师资格证教资面试真题.docx

高中地理12个下半年上半年份教师资格证教资面试真题

本次教资面试试题来源于学员回忆,与真实试题存在偏差,仅供参考。

高中地理《南水北调的工程方案》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

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

出示《南水北调工程标识》图片,给学生讲解标识含义,四条宽线代表长江、黄河、淮河、海河;三条窄线代表东、中、西三条调水路线,两者相互衔接、叠压,构成四横三纵的大水网格局。

整个图案象征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是宏观调控水资源的重大战略举措。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导入今天的新课。

环节二:

新课教学

1.知识回顾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顾我国水资源的区域分布。

【学生活动】我国水资源分布存在明显的不平衡性,北方地区水资源明显少于南方水资源。

因水资源的供需矛盾突出,我国的解决措施是跨流域调水,即南水北调。

采用长江流域为水源地,长江年径流量稳定,且季节分配较北方河流相对均衡。

上游靠近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中下游与缺水严重的华北平原相邻,地理条件有利于兴建从长江引水到北方的跨流域调水工程。

2.南水北调路线方案

【教师活动】出示《南水北调线路示意》图,结合学生知识积累和收集到的资料,请学生总结南水北调共有几条线路,路线是怎样的?

【师生总结】共有三条线路:

(1)东线:

从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扬州抽引长江水,利用京杭大运河及与其平行的河道逐级提水北送。

出东平湖后分两路输水:

一路向北,在位山附近经隧洞穿过黄河;另一路向东,通过胶东地区输水干线经济南输水到烟台、威海。

(2)中线:

由丹江口大坝加高后扩容的丹江口水库调水,从河南南阳出水,河南沿豫西南唐白河流域西侧过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方城垭口后,经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在郑州以西孤柏嘴处穿过黄河,继续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可基本自流到终点北京。

(3)西线:

在长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砻江和大渡河上游筑坝建库,开凿穿过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巴颜喀拉山的输水隧洞,调长江水入黄河上游。

【教师活动】三条线路的工程建设各有优缺点,请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探究,总结归纳。

【学生活动】四个人一组讨论,根据已有学习经验分析,小组代表总结发言。

【师生总结】

环节三:

巩固提高

【教师活动】除了我国采取了南水北调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其他国家也有相应的跨流域调水工程,请学生举例。

【学生活动】澳大利亚的东水西调,澳大利亚政府不惜余力地修建水利工程,在雪山河及其支流上修建水库,通过自流或抽水,经隧洞或明渠。

流入塔斯曼海的雪河水调入墨累—达令盆地。

环节四:

小结作业

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

作业:

搜集我国还有哪些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工程,下节课进行分享。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除南水北调,我国还有那些资源调配工程?

【参考答案】

(1)西气东输工程

是把西部(新疆、陕甘宁、川渝,甚至中亚)天然气通过管道运输到东部(珠三角、长三角等)的能源调配工程。

稳定东部,发展西部,西部地区成为我国油气工业新的战略接替区。

(2)西电东送工程

北线:

晋、陕、内蒙古(火电)和黄河上中游(水电)送到环渤海地区。

中线:

三峡和金沙江(水电)送到华东地区。

西线:

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水电)和黔、滇(火电)送到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

2.地理教学巩固应用环节的意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

(1)强调重要的地理事实和规律,及时复习巩固新知。

(2)通过分析、比较、归纳或综合,明确所学知识在地理知识系统中的地位、作用及其相互间的联系方式,提示知识结构。

(3)通过训练,明确操作程序,初步学会地理技能。

(4)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思路与解决问题的策略,促进地理思维能力的发展。

(5)创设新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新问题,指导他们独立解决问题。

(6)通过评价活动使学生领悟所学知识的思想内涵,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培养积极健康的思想情操。

高中地理《传统工业区》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

导入新课

多媒体导入。

教师展示鞍钢、大连造船厂的图片,引出东北老工业基地,引导学生思考东北老工业基地地位下降的原因是什么?

怎么解决?

进而导入新课《传统工业区》。

环节二:

新课教学

1.传统工业区

【教师活动】展示《传统工业区分布示意图》,引导学生结合教材思考以下问题:

(1)世界上有哪些主要的传统工业区?

(2)传统工业区有什么特征?

(3)传统工业面临什么样的问题?

【师生总结】

(1)世界上的传统工业区有鲁尔工业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我国辽中南工业区。

(2)传统工业区以丰富的煤、铁资源为基础,以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纺织等传统工业为主,以大型企业为核心逐渐发展起来的。

(3)面临着原料和能源消耗大、运输量大、污染严重等问题。

【过渡】20世纪50年代,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传统工业开始衰落,其原因何在?

发展的出路何在?

下面以“德国工业的心脏”——鲁尔区为例,共同分析传统工业区发展的一般规律。

2.鲁尔区的区位条件

【教师活动】展示图片《德国鲁尔工业区》思考鲁尔区有哪些区位优势。

【学生回答】鲁尔区的主要矿产是煤炭,其附近有法国的洛林铁矿;水陆交通便利;分布在欧洲中西部,这里经济发达,市场广阔,利于产品销售。

【教师总结】鲁尔区地理位置优越,又位于欧洲经济最发达的“金三角”内,对其与欧洲共同体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提供了有利条件。

鲁尔区拥有着丰富的煤炭资源、四通八达的陆路和水路运输网,同时,鲁尔区既是生产中心,也是消费中心。

在资源、交通和市场方面的区位优势,使得鲁尔区成为重要的传统工业区。

3.鲁尔区衰落的原因

【教师活动】展示视频资料《鲁尔区五大工业部门》,引导学生观看并思考:

鲁尔区基础工业是什么?

主导工业是什么?

与这两大工业部门相关的工业是什么?

鲁尔区的生产结构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基础工业是煤炭工业,主导工业是钢铁工业,相关的是电力、机械、化工等。

生产结构单一。

【教师总结】鲁尔区的工业部门类型单一,主要是重工业,并高度集中于少数工业,这就是造成鲁尔区衰落的原因之一。

【教师活动】展示《鲁尔区煤炭产量变化图》,引导学生以地理兴趣小组为单位,结合教材内容,用5分钟思考:

(1)煤炭在能源消费构成中的比重有什么变化?

原因是什么?

(2)煤炭工业衰退对钢铁工业有什么影响?

钢铁工业衰落还有其他什么原因?

(3)鲁尔区的工业集聚会产生什么问题?

这些问题对当地的经济活动有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

(1)煤炭的能源地位在下降,原因是由于石油和天然气的广泛使用,使得煤炭的市场需求量下降。

(2)煤炭工业衰退使得炼钢的耗煤量降低,同时,世界钢铁生产国和出口国越来越多,钢铁市场日趋激烈,钢铁代替品的广泛应用,都促进了钢铁工业的衰落。

(3)工业集聚会带来环境污染、用地紧张、交通拥堵等问题,这会使得当地的许多企业往外迁。

【教师总结】鲁尔区的衰落与当地的产业结构,煤炭的能源地位,钢铁过剩及新技术革命的冲击等密切相关,加上工业集聚带来的一系列问题,鲁尔区的衰落不可避免。

面对日渐衰落的困境,20世纪60年代,鲁尔区开始综合整治,其进行综合整治的重点有哪些?

4.鲁尔区的整治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根据刚才分析的衰落原因,同桌两人用3分钟思考整治策略。

【学生回答】发展新工业和第三产业,拓展交通,发展科技,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教师补充总结】除此之外,鲁尔区的生产布局也是需要调整的重要方面,如开发原来相对落后的莱茵河左岸和鲁尔区北部。

环节三:

巩固提高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传统工业区的振兴措施。

【师生总结】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改造煤炭、钢铁工业,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调整工业布局,保证各行业平衡发展;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促进科技革新;美化周边环境,设立绿化带。

环节四:

小结作业

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

作业:

自主分析辽中南工业区和鲁尔区的异同点。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传统工业区有哪些特点?

【参考答案】

(1)一般是在丰富的煤、铁资源基础上,以纺织、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等传统工业为主;

(2)以大型工业企业为轴心,逐渐发展起来的;

(3)许多大型企业通过工业之间投入一产出的联系高度集中。

2.简述对“采用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教学方式”这句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

个别差异式教学,即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采取有差异的教学方式,在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前提下,可以为学生提供不同深度和广度的学习材料;布置不同难度的作业;给学生创造更多机会体验主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和“经历”,让学生拥有更多时间进行自主学习;鼓励和尊重学生的不同经验、见解、想法和说法等;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探索适应学生差异的多种教学方式。

高中地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

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

播放介绍古扬州的视频,引导学生进行观看,并思考:

古人曾用“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来形容扬州的繁华,未成为任何一个朝代都城的扬州为何能够如此繁华呢?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进而导入今天的新课。

环节二:

新课教学

1.优化资源配置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

丽丽家住昆山,父母在上海上班,自己在上海上学。

引发学生思考:

(1)能够促使这种现象出现的先决条件是什么?

(2)这种生活方式有什么优势呢?

【学生回答】

(1)先决条件的交通条件的改善。

(2)可以为城市的发展吸引更多的劳动力,也使得教育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

【教师总结】交通条件的改善使得区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源、产品、设备、劳动力等要素在区域内或区域间合理流动,实现空间上的优化配置。

交通条件越便利、快捷,经济各要素的流动速度越快、耗时越短、效率越高,实现的产值也就越大。

2.缩短时空距离

【教师活动】出示图4.11《广西凭祥交通位置示意》,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思考:

(1)凭祥成为我国重要陆路口岸的支撑条件是什么?

(2)哪些因素促使凭祥成为我国著名的木质家具产地?

【学生回答】

(1)位于我国与越南交界处;公路铁路网密集,交通便利;国家和地方政策的扶持等。

(2)地处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好,气候适宜,便于木材生长,原料丰富;依托陆路口岸等。

【师生总结】便捷的交通缩短了不同区域之间的时空距离,促使一个区域的经济活动可以辐射其他区域,甚至世界各地。

从而加快经济发展速度,提升经济发展水平。

3.推动产业发展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陕西省武功县发展交通脱贫致富”案例,讨论:

(1)武功县为脱贫致富,采取了哪些有效的措施?

(2)尝试总结交通条件的改善,对相关产业的推动作用。

【学生活动】以地理兴趣小组的形式,进行为时5分钟的小组讨论。

【学生回答】

(1)对道路进行扩建改造,硬化路面,布局乡村公路网,普及公共交通服务,

(2)交通条件的改善,开拓了的蔬菜的销路,促进了食品加工、生态农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教师总结】交通运输不只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还能够拉动原材料、能源、建筑、旅游等行业的发展,增加就业。

例如我国的公路网、铁路网、村村通等工程,不仅促使我国经济长期高速发展,而且有效地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和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4.“一带一路”与区域发展

【教师活动】播放关于“一带一路”介绍的新闻材料,引导学生观看并思考:

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一带一路”有何意义。

【学生活动】学生观看视频,思考问题。

【师生总结】“一带一路”是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是增进理解信任、加强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谊之路。

中国政府倡议,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理念,全方位推进务实合作,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环节三:

巩固提高

【教师活动】结合家乡交通条件现状,为家乡发展出谋划策。

环节四:

小结作业

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

作业:

查找资料与案例,思考:

交通运输布局还会对区域的发展带来哪些影响?

下节课与大家进行分享。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请简述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参考答案】

(1)优化资源配置:

交通条件的改善使得区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源、产品、设备、劳动力等要素在区域内或区域间合理流动,实现空间上的优化配置。

交通条件越便利、快捷,经济各要素的流动速度越快、耗时越短、效率越高,实现的产值也就越大。

(2)缩短时空距离:

便捷的交通缩短了不同区域之间的时空距离,促使一个区域的经济活动可以辐射其他区域,甚至世界各地。

从而加快经济发展速度,提升经济发展水平。

(3)推动产业发展:

交通运输不只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还能够拉动原材料、能源、建筑、旅游等行业的发展,增加就业。

例如我国的公路网、铁路网、村村通等工程,不仅促使我国经济长期高速发展,而且有效地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和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2.你认为在地理课堂导入环节,需要注意什么?

【参考答案】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一节成功的地理课,巧妙的导入是最基本也是最为重要的一步。

我认为在地理课堂导入时,应注意以下方面:

第一,注意导入的直观性。

新课导入时要注意直观性,让学生能通过材料知道信息反映的是什么,这主要是计对讲授比较抽象的理论问题,教学时教师要用直观教具或打比方的方法来讲解,把抽象的、不易理解的地理事物用模型、教具或通过音像教学表现出来。

第二,注意导入的启发性。

地理导入是通过提供学生已知或者未知的事物或者现象,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愿望,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以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运用。

第三,注意导入的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地理教学的起点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所以教师在课堂导入时要注意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以促使其积极寻求认识和了解事物的途径和方法。

高中地理《水土流失的成因——自然原因》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

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

播放纪录片《航拍中国》视频片段,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在母亲河流淌过的土地上,带走的不仅是黄土地上人们的乡愁,还带走了这漫漫黄土。

为什么黄土高原的泥土这么容易被带走呢?

这当中又有什么秘密呢?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导入今天的新课。

环节二:

新课教学

1.特殊的地理位置

【教师活动】出示《地处过渡地带的黄土高原》图,并提问:

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有何特殊之处?

【学生活动】黄土高原处于平原—山地、湿润区—半湿润区、森林—草原、农业区—牧业区过渡地带,生态环境脆弱。

【教师活动】除了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之外,黄土高原本身也具有特殊性,黄土高原黄土层厚实,能够达到100~200米,黄土干燥时坚实,遇水容易分散,从而加剧水土流失。

2.气候带来的影响

【教师活动】出示《黄土高原降水量年际变化》图、《黄土高原气温年际变化》图,并提问:

黄土高原的气候具有什么特点?

【学生活动】气温冬冷夏热,降水集中,强度大。

【教师活动】黄土高原降水集中,强度大,对地表的冲刷能力强,带走地表泥土,造成水土流失。

3.自然原因间的相互关系

【教师活动】播放《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探究》纪录片,并引导:

以地理兴趣小组为单位,讨论水土流失自然原因间的相互关系。

【学生活动】地理位置特殊,环境脆弱——黄土深厚,易被侵蚀——降水集中,强度大——水土流失严重。

【教师总结】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造成了环境的脆弱性,自身性质导致了其容易被侵蚀,高强度集中的降水则使得水土流失加剧,黄土高原还极易发生地质灾害同样加剧了水土流失。

环境保护的压力显著。

环节三:

巩固提高

【教师活动】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该如何治理?

【学生活动】生物措施: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措施:

打坝淤地。

环节四:

小结作业

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

作业:

搜集有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

下节课进行分享。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请简要说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参考答案】

(1)工程技术措施:

主要是采取土石方及混凝土工程等措施来将所发生的水土流失状况控制、固定,使其不再继续发生和发展。

(2)生物技术措施:

主要是采取种树种草、封山育林等植被绿化的方法进行治理。

(3)农业技术措施:

主要是应用农业生产耕作中的农业技术手段,如土壤培肥、品种改良、塬面改造、间作轮作、套种耕作、提高复种指数等。

2.采用地理探究法进行教学有哪些意义?

【参考答案】

(1)探究法可以提高学生提出地理问题、分析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2)探究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从地理现象中获取地理信息,加工和处理地理信息,得出正确的结论。

(3)探究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例如独立思考、提出假设、比较和类推思维,这些都是形成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条件。

高中地理《地球的内部圈层》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

导入新课

运用设置生活情境导入法。

描述人们挑选西瓜时通常会轻敲西瓜外面,通过振动波来判断西瓜的成熟与否,那么要研究地球这个大球体,我们用什么方法呢?

地球内部又有怎么样的结构呢?

进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

新课教学

1.横波和纵波

【教师活动】出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思考并回答:

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以及传播介质的异同,推测横波和纵波速度变化的原因。

【学生活动】纵波传播速度快,横波传播速度慢。

【教师总结】横波传播速度慢,纵波传播速度快;横波只能通过固态,纵波能通过固、液、气三态。

横波和纵波速度变化很可能是该处上部和下部的组成物质或者相态发生了变化,据此,我们将地球内部圈层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2.各圈层划分的界面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结合上述图片和教材说出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界面位置以及名称。

【学生活动】有两个界面,分别是:

莫霍界面位于地下平均厚度17千米,古登堡界面在地下约2900千米处。

【教师总结】莫霍界面位于地下平均厚度17千米,该处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以上为地壳,以下为地幔,古登堡界面在地下约2900千米处,它是地幔和地核的分界。

3.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教师活动】请学生以地理学习兴趣小组为单位,概括说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师生总结】教师结合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图,总结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地壳是指地表至莫霍面之间的部分,地壳是地球的坚硬外壳,它由岩石组成。

地壳的厚度不一,平均厚度为17千米。

大洋部分较薄;大陆部分较厚;莫霍面以下至古登堡面之间的圈层叫做地幔,地幔可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上部物质处于熔融状态,故这一部分被称为软流层,人们人为它是岩浆的发源地。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的地幔),合称岩石圈;古登堡面以下至地心为地核,它主要是由铁和镍组成的。

地核分为外地核和内地核。

研究表明,外地核可能呈熔融状态,包围着内地核。

内地核由于压力极大,铁原子和镍原子被挤到一起形成一个固态金属球。

环节三:

巩固提高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思考并说出用生活中的哪个物质来类比地球的圈层结构。

【师生总结】教师点评并总结:

半熟的鸡蛋,蛋壳为地壳;蛋白为地幔;蛋黄为地核。

环节四:

小结作业

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

作业:

搜集有关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的一些人类活动。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利用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说明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

【参考答案】

据图可知:

(1)在地球表面平均约17千米处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增加,说明该处上下组成物质可能不同,该界面被命名为莫霍界面。

(2)在地下约2900千米处,横波突然消失,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说明此处上下的介质发生了变化,该界面以下可能为液态或者熔融状态物质,该界面被命名为古登堡界面。

(3)据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可以把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4)根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的变化,又可以将地幔划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将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

2.简述地图法的优点。

【参考答案】

(1)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

通过老师提问,学生在地图上找、看和填充,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地图,把学生的各项感官都调动起来,变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生活化,使学生从具体的感性认识中去把握抽象的理论知识,再根据已掌握的理论知识去分析现实问题,去解决现实问题,从而深化学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识记。

(2)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地理教学知识性强,枯燥乏味,传统教学方式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多姿多彩的地理图像和表现形式,给学生创设逼真、生动的案例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能够直接唤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大大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3)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使用地图法可以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推动学生地理思维发展、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体现地理学科的教学特色

地理图像除了具有感官刺激强、信息容量大,表述简明扼要外,在展现地理事物空间分布、解释地理规律等方面也有着文字系统无法比拟的重要性,图像系统增强,符合地理学科自身的特点,这是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最大的不同点,也是地理学科最大的特色。

高中地理《现代混合农业》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

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

播放纪录片《澳大利亚的农业》视频片段,澳大利亚的农业生产与我国的农业生产有着鲜明不同。

为什么澳大利亚的农业生产呈现出如此景象呢?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导入今天的新课。

环节二:

新课教学

1.现代混合农业概念

【教师活动】展示《澳大利亚农业生产景观》图,并提问:

什么是现代混合农业?

【学生活动】饲养牲畜与谷物种植有机结合的农业生产方式。

【教师总结】现代农业在不同地区,根据不同条件,也有一些混合,以获取更多的效益。

如澳大利亚的现代混合农业——小麦绵羊业:

一个农场同时种植谷物和放牧牲畜。

2.现代混合农业的分布

【教师活动】出示《世界现代混合农业的分布》图,并提问:

现代混合农业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学生活动】主要分布在:

澳大利亚东南、西南部;美国东南部;欧洲西部等。

【教师活动】世界的混合农业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或地区。

3.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特点

【教师活动】出示《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分布》、《澳大利亚地形》、《澳大利亚气候图》图,引导学生以地理兴趣小组为单位讨论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优势。

【学生活动】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

【教师总结】气候条件优越,水分和光照热量较为充足;地处平原和盆地地区,耕地开阔,土壤肥沃;该农业区地广人稀,有利于大规模经营;澳大利亚农业科技先进,专业化、机械化水平高。

【教师活动】出示《澳大利亚小麦绵羊业的生产模式》图,并提问:

结合课本及图片,说一说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具有什么特点?

【学生活动】1.农民可以有效的利用时间安排农业活动。

2.较好的灵活性和市场适应性。

3.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教师补充】轮作休耕使得混合农业形成了良好的农业生态系统,还具有典型的商业特点。

环节三:

巩固提高

【教师活动】澳大利亚混合农业优势明显,有什么不足?

【学生活动】但是澳大利亚地广人稀,劳动力不足;农业区淡水资源不足。

环节四:

小结作业

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

作业:

搜集我国农业资料,并思考:

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生产对我国有何借鉴之处。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澳大利亚农业生产的特点。

【参考答案】

(1)形成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

农场内的土地交替种植小麦、牧草或休耕,能充分保持麦田的肥力。

此外,种植的饲料饲养绵羊,羊粪可成为麦田的肥料。

(2)农民可以有效地利用时间安排农业活动。

小麦的耕作活动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