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992717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7.5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呼吸.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呼吸.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呼吸.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呼吸.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呼吸.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呼吸.docx

《呼吸.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呼吸.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呼吸.docx

呼吸

第五章呼吸(Respiration)

【目的与要求】

了解呼吸的意义及呼吸的基本过程,掌握肺通气和肺换气的原理,熟悉气体的血液运输形式和呼吸节律的产生,掌握呼吸运动的调节。

【讲授重点】

1.肺通气的动力:

肺内压与胸膜腔内压的概念、形成、呼吸过程中的变化及意义。

2.肺通气阻力:

肺泡表面张力、肺表面活性物质、肺顺应性、比顺应性,气道阻力。

3.时间肺活量、用力呼气量、肺泡通气量、无效腔、功能余气量、肺换气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4.呼吸中枢节律的形成及呼吸运动的调节

【讲授难点】

胸膜腔内压的形成、肺泡表面张力与肺表面活性物质、呼吸运动调节。

【学时】6

【教材】生理学,第六版,姚泰主编,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呼吸(respiration):

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呼吸环节:

1外呼吸(①肺通气+②肺换气)

2气体在血中的运输③

呼吸系统

3内呼吸(④组织换气+⑤细胞内氧化)

 

呼吸环节(Thestepsofrespiration)

第一节肺通气(Pulmonaryventilation)

肺通气

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一、肺通气原理

(一)肺通气的动力

原动力:

呼吸肌收缩和舒张引起的节律性呼吸运动是肺通气的原动力。

直接动力:

肺内压与外界大气压间的压力差。

平静呼吸

1.呼吸运动

呼吸肌收缩、舒张所造成的胸廓扩大和缩小成为呼吸运动。

(1)吸气肌

●膈肌(Diaphragm):

收缩使膈顶下移,增大胸廓的上下径。

呼吸肌

红色:

吸气肌;蓝色:

呼气肌

肋间外肌(Externalintercostalmuscles):

收缩使肋骨上提,扩大胸廓前后、左右径

辅助吸气肌:

胸肌、背肌、胸锁乳突肌等.

(2)呼气肌

●肋间内肌(Internalintercostalmuscles):

肌纤维走向与肋间外肌走向相反.收缩时,胸腔容积减少

●腹壁肌

 

 

(3)呼吸运动的形式:

根据用力程度分为:

1平静呼吸(eupnea):

安静状态下的呼吸

特点:

呼吸运动平稳、均匀。

12~18次/分。

吸气:

主动(膈肌、肋间外肌);呼气:

被动(膈肌、肋间外肌舒张,无呼气肌收缩)

2用力呼吸(forcedbreathing)

吸气:

主动(辅助呼吸肌参与);呼气:

主动(有呼气肌缩)

根据参与活动的呼吸肌分为:

①腹式呼吸膈肌活动为主

②胸式呼吸肋间外肌活动为主

③混合式呼吸

2.肺内压(intrapulmonarypressure):

肺泡内的压力

①吸气末及呼气末为零

②平静呼吸:

(-1~-2mmHg)~(+1~2mmHg)

③用力呼吸:

(-30~-100mmHg)~(+60~140mmHg)

由此可见,肺内压周期性↑/↓造成压力差(肺内压-大气压)推动气体进/出肺的直接动力。

人工呼吸(artificialrespiration)

①人工呼吸机②口对口呼吸

3.胸膜腔内压(胸内压)

⑴胸膜腔(pleuralcavity):

特点:

①密闭、潜在腔隙、内无气体

有少量浆液:

(a)润滑(粘滞性),减少摩擦;(b)内聚力(壁脏两层紧贴、不易分离)

⑵胸膜腔内压(intrapleuralpressure):

胸膜腔内的压力

①形成原理:

呼气末、吸气末,大气压为0

胸内压=0-肺回缩力

胸内压=-肺回缩力

图吸气和呼气时,肺内压、胸膜腔内压及呼吸气容积的变化过程(右)

和胸膜腔内压直接测量示意图(左)

吸气时:

肺扩张↑,肺回缩力↑,胸膜腔的负值↑(平吸-5~-10mmHg)

呼气时:

肺扩张↓,肺回缩力↓,胸膜腔的负值↓(平呼-3~-5mmHg)

平静呼吸中,呼气末、吸气末总为负值。

②生理意义:

●有利于肺扩张

●有利于静脉血与淋巴液回流

如果胸膜腔破裂造成开放性气胸→肺萎缩→呼吸困难,血压↓(V回心血↓)

抢救措施:

堵塞破口、抽气,恢复胸内负压

小结:

(二)肺通气的阻力

分为:

弹性阻力和非弹性阻力

(一)弹性阻力(elasticresistance)

1.肺的弹性阻力

弹性阻力:

弹性组织对抗外力引起的变形而产生的回位力。

⑴肺的弹性回缩力:

来源――肺组织中的弹性纤维、胶原纤维等扩张

弹性阻力平静呼吸占1/3

⑵肺泡表面张力(alveolarsurfacetension)

表面张力:

液体表面积尽可能缩小的力

肺泡内的液-气界面,因界面层的液体分子受力不均匀,表现的内聚力(表面张力)方向是向中心的→使肺泡缩小。

相连通的大小不同的液泡内压及气流方向示意图

大、小肥皂泡连通(小:

塌陷,大:

破裂)

同理,成人3亿个大小不等的肺泡内存在液气界面,即有T,r不等。

肺泡内压力(P)与表面张力(T)成正比,与肺泡半径(r)成反比。

如果大小肺泡相等T,则如图所示。

肺泡表面张力的作用:

a.肺泡回缩→肺通气(吸气)阻力

b.肺泡内压不稳定→肺泡破裂或萎缩

c.促肺泡内液生成→产生肺水肿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surfactant,PS)

成分:

为复杂的脂蛋白复合物

磷脂占PS重量的80-90%

其中主要成分为二棕榈酰卵磷脂(dipalmitoylphosphatidylcholine,DPPC)

来源:

肺II型细胞合成、贮存、释放

作用:

降低肺表面张力

机制:

DPPC为双极性分子,一端为疏水的脂肪酸链、另一端为亲水的磷脂酰胆碱。

亲水端插入液体分子间,疏水端朝向空气,成单分子层分布于肺泡液气界面。

早产儿PS少(胎儿:

30W左右PS合成,40W达高峰,常出现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neonatalrespiratorydistresssyndrome,NRDS)

(3)肺顺应性(lungcompliance)

顺应性(compliance,C):

在外力作用下,弹性组织的可扩张性。

弹性小,易扩张,C大;反之亦然。

而顺应性可用单位压力变化所引起的容积变化衡量

C=△V/△P

肺顺应性:

单位压力变化引起的肺容量变化

CL=(△V)肺容量的变化/(△P)跨膜压的变化(L/cmH2O)

(跨肺压=肺内压-胸内压)

肺顺应性曲线的临床意义:

正常及几种异常的肺顺应性曲线

(4)胸廓的弹性阻力与顺应性:

胸廓的弹性阻力可用胸廓的顺应性(thoraciccompliance,CT)表示

胸廓的弹性阻力则是由胸廓的弹性组织所形成

①胸廓处于自然位置时(肺容量≈67%),不表现有弹性回缩力;

②胸廓缩小时(肺容量<67%),胸廓的弹性回缩力向外=吸气的动力,呼气的阻力;

③胸廓扩大时(肺容量>67%),胸廓的弹性回缩力向内=吸气的阻力,呼气的动力。

CT=胸腔容积△V/跨壁压变化(△P=胸内压-大气压)

成人=0.2L/cmH2O

2、非弹性阻力(non-elasticresistance):

包括气道阻力、惯性阻力和粘滞阻力

气道阻力(airwayresistance,R):

占非弹性阻力的80-90%。

气道阻力的90%由大气道(直径32mm气道)产生。

影响气道口径有:

气道跨壁压、肺实质牵引、神经支配

吸气时跨壁压↑,肺牵引↑以及交感N兴奋时口径↑,阻力↓

呼气时跨壁压↓、肺牵引↓以及副交感N兴奋或内皮素等使口径↓,阻力↑

气道阻力在吸气时小些,呼气时大些。

所以临床上支气管痉挛(哮喘),气道阻力↑,呼吸困难,呼气时更明显。

二、肺通气功能的指标

(一)基本肺容积和肺容量(Pulmonaryvolumes)

1.基本肺容积(Pulmonaryvolumes)

1)潮气量(tidalvolume,TV):

是指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量。

平静呼吸时潮气量约为500ml。

2)补吸气量(inspiratoryreservevolume,IRV):

指平静吸气末,再用力吸气所能吸入的气量。

正常成年人补吸气量约为1500~2000ml。

3)补呼气量(expiratoryreservevolume,ERV):

指平静呼气末,再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量。

正常成年人补呼气量约为900~1200ml。

4)余气量(residualvolume,RV):

最大呼气末存留于肺内不能再呼出的气量,正常成人约为1000~1500ml。

支气管哮喘和肺气肿患者,残气量增加。

 

2.肺容量(Pulmonarycapacity)

1)深吸气量(inspiratorycapacity,IC)指在平静呼气末作最大吸气时所能吸入的气量。

2)功能余气量(functionalresidualcapacity,FRC):

指平静呼气末存留于肺内的气量。

正常成年人约为2500ml。

3)肺总容量(totallungcapacity,TLC):

指肺所能容纳的最大气量。

成年男性平均约5000ml,女性约3500ml。

4)肺活量(vitalcapacity,VC):

指最大吸气后作最大呼气所呼出的气量。

正常成年男性平均约3500ml,女性约2500ml。

5)用力肺活量(forcedvitalcapacity,FVC):

指最大吸气后,以最快速度用力呼气时所呼出的最大气量。

6)用力呼气量(forcedexpiratoryvolume,FEV):

是指最大吸气后以最快速度用力呼气时在一定时间内所呼出的气量,一般以它所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数来表示,即FEVt/FVC%。

其中,第1秒钟内呼出的气量称为1秒用力呼气量(thefirstsecondofaforcedexpiration,FEVl),是临床反映肺通气功能最常用的指标,正常时FEV1/FVC%约为80%。

因此,FEV1/FVC%是评定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常用指标,也常用于鉴别阻塞性肺病和限制性肺病。

(二)肺通气量(pulmonaryventilation)和肺泡通气量(alveolarventilation)

1.每分通气量

每分通气量:

每分钟进或出肺的气体总量。

最大随意通气量:

尽力作深快呼吸时,每分钟所能吸入或呼出的最大气量。

通气贮量百分比=(最大通气量-每分平静通气量)/最大通气量×l00%

2.无效腔和肺泡通气量

解剖无效腔(anatomicaldeadspace):

不能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呼吸道的容积。

正常成年人其容积约为150mL。

肺泡无效腔(alveolardeadspace):

未能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肺泡容量。

生理无效腔=解剖无效腔+肺泡无效腔

肺泡通气量(alveolarventilation):

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气量,

=(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

第二节肺换气和组织换气

一.肺换气和组织换气的基本原理

(一)气体的扩散

 

在同等条件下,CO2的扩散速率是O2的20倍;但在肺中,由于肺泡气和V血间分压差的不同,CO2的扩散速率实际约为O2的2倍。

(二)气体分压

三、肺换气

(一)肺换气过程

肺泡与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二)影响因素

1呼吸膜厚度

6层<1μm厚:

呼吸膜厚度↑→气体交换↓

肺纤维化、肺水肿时增厚

 

呼吸膜结构示意图

2.面积:

呼吸膜面积↓→气体交换↓。

肺不张、肺实变、肺毛细血管闭塞时面积减小

3.通气/血流比值(ventilation/perfusionratio,VA/Q)

VA/Q:

每分钟肺泡通气量(VA)与每分钟肺血流量的比值。

VA/Q↑或↑都不利于气体交换,肺血栓VA/Q↑、肺不张VA/Q↓。

健康成人整肺的VA/Q为0.84,但实际上肺内各部分的VA和cap静脉血流的分步是不均匀的。

所以,各处的VA/Q变化很大:

肺尖可达3.3,肺底部可低至0.6。

通气/血流比值改变后的不同状态

(三).肺扩散容量(pulmonarydiffusioncapacity,DL):

―单位分压差下每分钟通过呼吸膜扩散的气量。

三、组织换气

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第三节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一、O2、CO2在血中存在的形式

物理溶解:

气体直接溶解于血浆中。

特征:

①量小;

②溶解量与分压呈正比:

化学结合:

气体与某些物质进行化学结合。

特征:

量大,主要运输形式。

氧离曲线特征及生理意义

1.上段:

坡度较平坦。

表明:

PO2变化大时,血氧饱和度变化小。

意义:

保证低氧分压时的高载氧能力。

2.中段:

坡度较陡。

PO2降低能促进大量氧离。

意义:

维持正常时组织氧供。

3.下段:

坡度更陡。

PO2稍有下降,血氧饱和度就急剧下降。

意义:

维持活动时组织氧供。

Hb氧容量100ml血的Hb所能结合的最大氧量。

Hb氧含量100血的Hb实际结合的氧量。

Hb氧饱和度Hb氧含量和Hb氧容量的百分比。

二、CO2的运输

运输形式:

物理溶解(5%)

化学结合①碳酸氢盐(88%)②氨基甲酸Hb(7%)

第四节呼吸运动调节

一.呼吸中枢与呼吸节律的形成

(一)呼吸中枢(respiratorycentre)

中枢神经系统内与呼吸运动有关的神经元集中的部位。

横切实验

 

1.脊髓

中继站

某些呼吸反射的初级中枢

2.低位脑干

(1)延髓呼吸节律基本中枢

作用:

产生呼吸节律

(2)脑桥呼吸调整中枢

作用:

限制吸气,促吸气向呼气转化

前面横切实验得知,延髓是基本呼吸中枢,而正常呼吸节律的形成有赖于脑桥与延髓的共同配合。

(二)呼吸节律形成

◆起步细胞学说:

延髓内起步细胞

◆神经元网络学说

迷走神经

呼吸节律的形成

二、呼吸的反射性调节

(一)化学感受性呼吸反射

1.化学感受器

包括外周化学感受器和中枢外周化学感受器

中枢化学感受器的特点、作用

特点:

①不感受缺氧的刺激

②对CO2的敏感性比外周化学感受器的高,反应潜伏期较长

作用:

主要调节脑脊液的[H+](pH稳态)

2.CO2、H+和O2对呼吸的调节

(1)CO2

一定水平的PCO2是维持呼吸中枢兴奋性的必要条件,CO2是调节呼吸最主要的生理性体液因子

•一定范围内动脉血的PCO2升高可使呼吸加深加快,肺(泡)通气量增加;

•超过限度,则抑制呼吸。

机制:

PCO2↑,可作用于中枢、外周。

但主要是中枢>外周

这是由于PaCO2↑2mmHg即可兴奋中枢化学感受器,但CO2对中枢作用有潜伏期

PCO2↑作用于中枢化学感受器的机理

(2)H+

效应:

[H+]增加,引起呼吸深快,肺(泡)通气量增加。

动脉中的[H+]主要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

(3)O2

效应:

一定范围内A血的PO2升高引起呼吸加深加快,肺(泡)通气量增加。

严重低O2可致呼吸障碍(低氧对中枢的直接抑制作用)。

特点:

①缺氧对呼吸的刺激作用远不及PCO2和[H+]↑作用明显,仅在动脉血PO2<80mmHg以下时起作用;

   ②当长期高CO2和低O2状态(严重肺水肿、肺心病),中枢化学感受器对高CO2发生适应,此时低O2对外周化学感受器的刺激成为驱动呼吸的主要刺激。

若给予高O2吸入会导致呼吸停止。

机制:

低O2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

(二)肺牵张反射(Pulmonarystretchreflex)

由肺扩张或缩小引起的吸气抑制或兴奋的反射。

感受器:

支气管、细支气管平滑肌中的牵张感受器

适宜刺激:

牵张(气道壁扩张)

2肺萎陷反射

作用:

阻止呼气过深和肺不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