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线谱的标记规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986378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193.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线谱的标记规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五线谱的标记规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五线谱的标记规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五线谱的标记规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五线谱的标记规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线谱的标记规则.docx

《五线谱的标记规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线谱的标记规则.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线谱的标记规则.docx

五线谱的标记规则

五线谱的标记规则

内容:

  在我们用五线谱记录音乐的时候,并不是把所有的音符、标记堆积在谱面上就可以了,而是要遵循一些标记规则的。

正确地掌握这些规则,可以使谱面清晰明了,从而能够准确地反映乐思,并且有助于相互的交流。

  前面我们讲过音符最多可以由三个部分组成——符头、符干、符尾,其中,音符的符头可以记在五线谱的任意线或间上。

符头在五线谱上的位置越高,则它所代表的音就越高。

反之则越低。

  在记录单声部音乐的时候,因为单声部音乐在同一个位置上的音符时值是相同的,即此位置上的音符可以共用一条符干。

所以我们采用单符干方式记谱。

用单符干记谱时,当符头在第三线以上时,符干朝下,写在符头的左边;当符头在第三线以下时,符干朝上,写在符头的右边;符头在第三线上时,符干朝上或朝下均可,此时要看邻近音符的符干方向而定。

  符尾永远写在符干的右边并且弯曲指向符头。

如果同一时刻有多个音符同时发声,则各个音符纵向对齐记录,此一列音符共用一条符干,符干的方向以距离第三线最远的符头为准。

如果不同时刻、相互连续的几个(列)音符都有符尾,这时可用共同的符尾(符杠)相连。

如果符杠在两条以上,则相互之间要平行。

  单声部音乐永远用单符干记谱,多声部音乐只有在节奏相同(同一时刻每个声部中的音符时值相同)时才可以用单符干方式记谱。

如,下面的音符:

  也可以记成:

  节奏不同时,要用双符干或多符干记谱。

  在用多符干记录二声部乐谱时,高音声部的音符,符干朝上,低声部的符干朝下。

声部交错时(即高声部最低的音有时会低过低声部的音。

),其原则不变。

符干的高度一般保持八度音的距离,假如符干连着许多符头时,符干的长度应是符头间的距离加上八度音程的距离。

如果符头在上加三线以上,符干必须延伸到五线谱的第三线或者第四线。

如果符头在下加三线以下,符干必须延伸到五线谱的第三线或者第二线。

音符如果带有符尾,则符尾形状不变。

当许多音符以共用符尾连结在一起时,会出现符干长度长短不一的情况。

这时要使符杠(共用符尾)与最近的符头之间的距离保持在八度左右。

符杠的角度要和音符在谱面上的走向基本平行。

  符点要写在音符符头或休止符右面的间内,而不是线上。

  休止符在单符干记谱时要写在第三线或尽量靠近第三线的位置。

二分休止符写在第三线的上面,全休止符写在第四线的下面。

双符干记谱时,如果是各声部共同休止的时候,休止符的写法和单符干记谱相同。

个别声部休止时,休止符要写在五线谱的边缘,或线谱的外面。

这时全休止符和二分休止符就需要加线,全休止符写在加线的下面,二分休止符写在加线的上面。

 

延音线

延音线:

延音线是一条向上或向下弯曲的弧线,其作用是:

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相同音高的音符相连,在演唱或演奏时作为一个音符,它的长度等于所有这些音符的总和。

在单声部音乐中,连线永远写在和符干相反的方向。

  如果是双声部音乐,则高声部的连线朝上弯,低声部的连线朝下弯。

如果多于两个声部,连线则分别记在两边。

 

变音记号

内容:

变音记号是用来表示升高或降低基本音级的记号,一共有五种:

1.升记号(#):

表示将基本音级的音高升高半音;

2.降记号(b):

表示将基本音级的音高降低半音;

3.重升记号(※):

表示将基本音级的音高升高两个半音(一个全音);

4.重降记号(bb):

表示将基本音级的音高降低两个半音(一个全音);

5.还原记号(n):

表示把已经升高或降低的音还原。

从纵向位置来讲,变音记号可以记在五线谱的线上或间上,以对应要改变的音符;从横向位置来讲,变音记号可以记在音符的前面或谱号的后面。

直接记在音符前面的变音记号叫做临时变音记号,它只对所在小节中的所有具相同音高的音符有效——比如,在一个小节中,临时升记号记在了下加一线的C音上,那么就表示本小节下加一线上的C音在演奏时要升高半音。

但是,如果在此小节中还有一个第三间的C音(同名不同高),并且希望这个音在演奏时也升高半音,那就需要在此音符的前面也加上一个临时升记号#。

注意:

临时变音记号只对其所在小节内的音符生效。

进入到后面小节中所有改变的音符自动还原。

当变音记号写在谱号(乐曲第一小节最前面的花体符号)后面时,则称为“调号”,它是用来标记乐曲的调式的。

除非在乐曲的进行当中改变调号,否则它对五线谱内所有具有相同音名的音符都生效。

——比如G大调的调号是一个升号,记在第五线上。

它表示谱面内所有的音名为F的音符(包括同名不同高的音符)都要升高半音,而不仅仅是升高第五线上的F音。

如果在乐曲进行当中需要改变调号,则需要遵循如下规则:

1.增加原有升号或降号的数目。

这时只需要在要改变调号的那一小节的开始处直接写出新的调号;

2.减少原有升号或降号的数目。

这时要先在前一小节的最后还原多余的变音符号,然后在要改变调号的那一小节的开始处直接写出新的调号;

3.升号调号变降号调号或降号调号变升号调号。

这时要先在前一小节的最后还原原有的变音符号,然后在要改变调号的那一小节的开始处写出新的调号;

注:

如果对本次所讲内容中涉及到的“半音”、“全音”、“调式”、“调号”等概念不大明白,没有关系,我们会在以后的内容中专门讲解。

 

纯律

纯律

  纯律是用纯五度(弦长之比为2:

3)和大三度(弦长之比为4:

5)确定音阶中各音高度的一种律制。

  纯律,是用纯五度(弦长之比为2:

3)和大三度(弦长之比为4:

5)确定音阶中各音高度的一种律制。

例如:

大七度为纯五度加大三度,小三度为纯五度减去大三度,由于纯律音阶中各音对主音的音程关系与纯音程完全相符且其音响亦特别协和,故称“纯律”。

  虽然在中国古代没有出现过关于纯律的理论,但是在七弦琴第3、6、8、11等四个徽,依次当弦度1/5、2/5、3/5、4/5处,其比值的分母均为5,为纯律所独有,因此,杨荫浏先生指出:

“一首琴曲,若用到3、6、8、11徽上的泛音,则这首琴曲所用的律,便只能是纯律。

?

  从琴谱《碣石调.幽兰》中用到本一6、8、11徽上的泛音看,可以证明中国在公元六世纪就已应用了纯律。

从湖北随县曾侯钟铭所反映出来的“三度生律法”,又进一步将纯律在中国运用的时间往前上溯到24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

等音

  音高相同而意义和记法不同的音,叫做等音。

  等音是根据十二平均律而来的,因为只有在半音相等的情况下才有可能产生等音。

  除去#G和bA两个音级外,其他每个基本音级和变化音级都可能有两个以上等音,连它本来的共有三个。

而bA和#G只有一个等音,连它本身共有两个。

 

独奏、重奏与合奏

独奏、重奏

  独奏就是一个人演奏某一种乐器,可以有伴奏。

重奏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声部结合在一起的乐曲,它的每一个声部均由一人演奏。

  

  顾名思义,独奏就是一个人演奏某一种乐器,可以有伴奏。

我国的独奏音乐可说是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就涌现著名残曲《高山》和《流水》等。

隋唐时期琵琶名手叠出,新调繁兴。

过去传承的民族器乐曲,独奏和合奏往往没有严格的区分,同一首乐曲可以灵活采用独奏或重奏等不同演奏形式,如唢呐曲《小开门》、《百鸟朝凤》等既可独奏,又可采用合奏形式。

解放后,独奏音乐得到了蓬勃发展;涌现了大量的各种民族乐器的独奏曲,其中有不少是经过整理改编的传统曲目,而更多的是反映现实生活的新作品。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声部结合在一起的乐曲,它的每一个声部均由一人演奏,这种形式为重奏。

传统的笙、笛重奏,笛子重奏,唢呐重奏等乐曲,其织体写法一般都比较简单,多采用支声性复调织体写法。

解放后创作的重奏曲,织体写法丰富了,重奏的特点更强了,如:

筝、高胡、扬琴王重奏《春天来了》;管子、笛、筝、打击乐四重奏《空谷流水》;丝弦五重奏《欢乐的夜晚》等。

合奏

  合奏指由众多的人演奏多个乐器声部,或众多乐器齐奏同一声部。

形式多种,常见的有管乐合奏、丝竹乐合奏、吹打乐合奏、打击乐合奏、民管弦乐合奏。

    

  由众多的人演奏多个乐器声部称合奏。

在我国众多乐器齐奏同一声部(同度或八度音程关系)也习称合奏。

合奏的乐队采用“吹、打、弹、拉”各类乐器,色彩丰富,音响丰满。

合奏的形式多样,常见的体裁有管乐合奏、弦乐合奏、打击乐合奏、丝竹乐合奏、吹打乐合奏、民族管弦乐合奏等。

 

音符和休止符

  用以记录不同长短的音的进行的符号叫做音符。

  用以记录不同长短的音的间断的符号叫做休止符。

  音值的基本相互关系是:

每个较大的音值和它最近的较小的音值的比例是2与1之比。

例如:

全音符等于两个二分音符,一个二分音符等于两个四分音符;全休止符等于两个二分休止符等。

附点音符

符点:

符点是记在音符符头右边的小圆点儿,用以增长音符的时值。

如果一个音符的右边带有一个符点,那么就表示此音符的时值在原来的基础上还要再增加1/2;如果是带有两个符点的音符,则表示此音符的时值在原来的基础上还要再增加3/4。

例如:

  同样,符点一样适用于休止符,它所表示的意义和用在音符后面时是一样的。

音域及音区

  音域有总的音域和个别的人声或乐器的音域两种。

总的音域是指音列的总范围,即从它的最低音到最高音(C2-c5)间的距离而言。

  个别的人声或乐器的音域是指在整个音域中所能达到的那一部分,如钢琴的音域是A2-c5。

  音区是音域中的一部分,有高音区、中音区、低音区三种。

  在整个音域中,小字组、小字一组和小字二组属于中音区。

小字三组、小字四组和五组属高音区,大字组、大字一组和大字二组属低音区。

  各种人声和各种乐器的音区划分,往往是不相符合的。

如男低音的高音区是女低音的低音区等。

  各音区的特性音色在音乐表现中,有着重大的作用。

高音区一般具有清脆、嘹亮、尖锐的特性;而低音区则往往给人以浑厚、笨重之感。

乐音体系、音级、音列和音的分组

 一个不是很重要的概念(简单了解即可)——在音乐体系中,所有具有固定音高的乐音的总和,叫做乐音体系。

乐音体系中的音,按照上行(xing)即从低到高或下行(由高到低)的次序排列起来的音叫做音列。

我们在钢琴上可以明显地看出乐音体系中所使用的音和音列。

标准的钢琴有88个键,也就是说钢琴由88个音高各不相同的音。

除此之外的音很少用在音乐中。

  下面要讲一个比较重要的概念——音级。

  乐音体系中的每一个音叫做音级。

音级有基本音级和变化音级两种。

  一.基本音级:

在乐音体系中,具有独立名称的7个音级叫做基本音级。

这7个音级表现在钢琴上就是白色琴键所发出的声音。

基本音级的名称有音名和唱明两种标记方法,每个音级的音名是用字母来标记的。

唱名则利用读音来表示。

(关于音名和唱名的关系,我们将在后面的调式与调性的部分具体讲解。

)以C大调为例:

C大调基本音级的音名从低到高分别标记为:

C、D、E、F、G、A、B与其对应的唱名则是do、re、mi、fa、sol、la、si七个读音。

在乐音体系中7个基本音级的标记(音名和唱名)是循环使用的。

即C、D、E、F、G、A、B之后又回到c、d、e、f、g、a、b或do、re、mi、fa、sol、la、si之后还是do、re、mi、fa、sol、la、si……如此循环往复。

但是,每一个循环中的音级是音高不同的,也就是说,虽然音名(或唱名)相同但音高是不一样的。

在标记音名时时采用大写、小写,或者是在大写字母后加入下标、小写字母后加入上标的方法加以区别。

如:

C、a、a1(后面的数字“1”应为上标形式)、B3(数字“3”应为下标形式)。

其中两个相邻的、具有同样名称的音的关系叫做“八度”。

  二.变化音级:

在七个基本音级中,除了E和F(C调唱名为mi和fa)、B和C(C调唱名为si和do)之外,其他的两个相邻的音级之间还可以得到一个音,也是人耳可以明显分辨出来的。

我们举一个例子——在C音和D音之间还可以得到一个音高既不同于C又不同于D的音,也就是说这个音要比C音高但是又比D音低。

我们可以认为这个音是升高C音或者说是降低D音得来的。

这种升高或降低基本音而得来的音,叫做变化音级。

变化音级表现在钢琴上就是黑色琴键所发出的声音。

变化音级的标记方法是在基本音级的前面加入#(升号)或b(降号)。

如C音和D音之间的音,我们可以说它是升高C音而得来的,这样就把它标记为#C(读做“升C”),同时,我们也可以认为它是降低了D音而得来的,因此也可以把它标记为bD(读作“降D”)。

由此可见,#C和bD实际上是一个相同的音,只不过标记方法不同罢了。

这种标记方法不同、实际音高相同的音叫“等音”。

  三.音的分组前面我们讲过,在乐音体系中七个基本音的名称是循环重复使用的。

因此就会产生许多音名相同而音高不同的音,为了加以区别,我们将音列分为许多个“组”。

  最中央的一组叫做“小字1组”,用小写字母并在右上方加数字1来表示,如c1、d1、e1、f1……

  比小字1组高的音组依次命名为“小字2组”、“小字3组”、“小字4组”、“小字5组”,其中,小字2组的标记方法是——用小写字母并在右上方加数字2。

其他各组的标记方法依此类推。

  比小字1组低的音组依次命名为“小字组”、“大字组”、“大字1组”、“大字2组”小字组的音用不加数字上标的小写字母来标记,如c、d、e、f、g、a、b;

  大字组的音用不加数字下标的大写字母来标记,如C、D、E、F、G、A、B;“大字1组”和“大字2组”的音用大写字母并在右下方加数字下标来表示:

如F1、G1、B2、A2……

  同名变化音级的标记方法只要在基本音级的前边加上#(升号)或b(降号)即可,如#A1、#e、#f2、bA、bg3……下面以钢琴为例,介绍一下儿音的分组(只列出基本音级的分组)——

 

工尺谱

  工尺谱是以音高符号为"工、尺"等字而得名的一种记谱形式。

  工尺谱:

工尺谱是以音高符号为"工、尺"等字而得名的一种记谱形式。

  工尺谱最晚于晚唐五代已产生。

其音高符号,属于首调唱名法(当然也有用固定唱名法),如"上('1')、尺('2')、工('3')、凡('4')、六('5')、五('6')、乙('7')等等。

它的调号以上字调(降B)、尺字调(C)、小工调(D)、凡字调(降E)、六字调(F)、五字调(正宫调G)、乙字调(A)等为标记,其中以小工调、正宫调、尺字调、乙字调最常用。

  工尺谱的节奏符号,称为板眼。

一般板代表强拍,眼代表弱拍,共有散板、流水板、一板一眼、一板三眼、加赠板的一板三眼等形式。

散板就是自由节奏;流水板是每拍都用板来记写,一般是1/4的节奏,有实板与腰板两种形式:

实板是指与乐音同时打下的板,胺板则是在乐音发出前或后打下的板;一板一眼就是一个板与一个眼合成2/4的节拍;一板三眼就是一个板和三个眼合成的4/4节拍;加赠板的一板三眼,只有在昆曲的南曲中才有,大致相当于4/2节拍。

  这种记谱法到清乾、嘉年间,出现一种用工尺谱记写的管弦乐合奏总谱--《弦索备考》即《弦索十三套》。

 

延长记号

  延长号:

延长号的形状是在一个半圆形的中间加上一个圆点,在单声部音乐中,它写在音符或休止符的上面,表示按作品的风格、演奏者的意图可以自由的增长音符或休止符的时值。

在多声部音乐中,延长号也可以记在音符或休止符的下面。

此外,延长号还可以记在小节线上,表示小节间片刻的休止。

当延长号记在双纵线小节线上时,代表音乐的结束或告一段落。

自然半音及自然全音

  由两个相邻的音级构成的半音叫做自然半音。

自然半音可以由基本音级形成,也可以由变化音级形成,或由基本音级与变化音级形成。

  由相邻的两个音级形成的全音叫做自然全音。

自然全音和自然半音一样,可以由基本音级形成,也可以由变化音级形成,或由基本音级别变化音级形成。

  由同一音级的两种不同形式所构成的半音,叫做变化半音。

变化半音可以由基本音级和变化音级形成,也可以由变化音级形成。

  由同一音级的两种不同形式或隔开一个音级所构成的全音,叫做变化全音。

变化全音可以由基本音级和变化音级形成,也可以由变化音级与变化音级形成。

  自然半音和变化半音、自然全音和变化全音,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半音和全音,不应有所混同。

  由两个相邻的音级构成的半音叫做自然半音。

自然半音可以由基本音级形成,也可以由变化音级形成,或由基本音级与变化音级形成。

由相邻的两个音级形成的全音叫做自然全音。

自然全音和自然半音一样,可以由基本音级形成,也可以由变化音级形成,或由基本音级别变化音级形成。

  由同一音级的两种不同形式所构成的半音,叫做变化半音。

变化半音可以由基本音级和变化音级形成,也可以由变化音级形成。

  由同一音级的两种不同形式或隔开一个音级所构成的全音,叫做变化全音。

变化全音可以由基本音级和变化音级形成,也可以由变化音级与变化音级形成。

  自然半音和变化半音、自然全音和变化全音,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半音和全音,不应有所混同。

 

记谱法

一.五线谱五线谱利用许多条相互平行的横线,和音符、休止符来纪录音乐。

不同形状的音符和休止符标明了每个音的时值(声音持续时间的长短),这些音符在五线谱上的位置决定了声音的高低。

1.谱面构成五线谱有五条平行的横线,相邻的两条线之间的空余部分称作“间”,五线谱就是用这些线和间来纪录音乐的。

在五线谱上,这五条线和四个间是由下至上计算的,即最下面的线称作第一线,它上面的一条叫做第二线……其余依此类推,一直到第五线;由第一线和第二线画出的间叫做第一间,再上面的称第二间、第三间、第四间。

 

很明显,如果仅仅利用基本谱面上的五条线和四个间,我们最多只能纪录9个基本音级,加上变化音级也不过14个音,这在很多音乐作品中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为了纪录音高高于第一线或者低于低五线的音级,还要在第五线上面或第一线下面加上许多短线,叫做“加线”。

位于基本谱面上面的加线叫做上加线、下面的叫做下加线,并且由此产生了上加间和下加间。

加线和加间的计算方法是:

上加线和上加间与基本谱面的计算方法相同,也是由下至上计算。

即:

第五线上面的加线依次为上加一线、上加二线、上加三线……。

第五线和上加一线形成的间叫做上加一间,在向上依此类推;下间线和下加间则由上向下计算。

即:

第一线下面的加线依次为,下加一线、下加二线、下加三线……。

第一线和下加一线形成的间叫做下加一间,依次向下为,下加二间、下加三间、下加四间……。

2.音符、休止符:

音符就是在五线谱上记录声音持续时间长短(时值)的符号。

休止符就是记录声音间断时间长短的符号。

休止符同样记录的是声音,只不过它记录的声音不发声而已。

可以说休止符是“不发声的音符”,它同样对音乐的表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音符由“符头”(空心或实心的椭圆形标记)、“符干”(垂直向上或向下的短线)和“符尾”(连在符干末端的细细的旗状标记。

)三部分组成。

根据时值的不同分为:

|w|二全音符(很少使用):

空心符头,并且左右加垂直的短线。

没有符干、符尾;w全音符:

空心符头,没有符干、符尾;h二分音符:

空心符头加符干,没有符尾;q四分音符:

实心符头加符干,没有符尾;e八分音符:

实心符头加符干和一条符尾;x十六分音符:

实心符头加符干和两条符尾;

三十二分音符:

实心符头加符干和三条符尾;

六十四分音符:

实心符头加符干和四条符尾;

一百二十八分音符(很少用):

实心符头加符干和五条符尾;它们之间的时值关系是:

一个二全音符=2×全音符;一个全音符=2×二分音符;一个二分音符=2×四分音符;一个四分音符=2×八分音符;一个八分音符=2×十六分音符;一个十六分音符=2×三十二分音符;一个三十二分音符=2×六十四分音符;一个六十四分音符=2×一百二十八分音符;休止符分为:

二全休止符(很少使用);

全休止符(也表示全小节休止);

二分休止符;

四分休止符;

八分休止符;

十六分休止符;

三十二分休止符;

六十四分休止符;

一百二十八分休止符(很少用);

 

织体

  织体指的是乐曲声部的组合方式,可分为单声部和多声部两类。

多声部又可分成四类:

接应型、支声型、主调型、复调式。

      

  织体指的是乐曲声部的组合方式,可分为单声部和多声部两类。

顾名思义,单声部织体仅有一个单一曲调声部,而多声部则有两个以上的声部互相结合。

      

  多声部音乐的织体构成形式有四类:

接应型、支声型、主调型、复调式。

      

  接应型一般用在领奏与合奏对答的乐曲中,各声部以首尾重叠的方式相衔接,它包括乐句重叠和乐逗重叠两种。

乐句重叠是指在一组乐器演奏的乐句结束之前,另一组乐器开始演奏,即“前句未完后句开始”,类似民歌中一领众和的多声效果。

如冀中管乐《小放驴》的开头就运用了乐句重叠。

      

  支声型是我国传统器乐曲中多声部的主要类型,在民间演奏中,演奏者往往即兴发挥,充分发挥个人演奏特长和乐器性能,个性鲜明,彼此之间又配合默契,对主要曲调进行发展变化,以起到润饰、补充、烘托主要曲调的作用,从而构成了多样与统一的合奏整体。

      

  支声型一般具有两个、三个或更多的声部,每个声部都由同一个主要曲调变化而来,支声部和主调的节奏及骨干音基本相同,各支个声部也有相似之处,形成近似齐奏的效果,支声部还可对主要曲调运用加花手法,演绎华彩段落,使乐曲更为丰富而饱满。

如江南丝竹《行街》就是支声型织体的杰出代表曲目。

      

  主调型是以一个或多个声部为伴奏,突出、衬托主要曲调。

相对于复调式而言,主调式的主要曲调可以在任何声部,但以高声部居多。

如琴曲《流水》。

      

  复调型是指作品中的几支曲调具有相对独立的织体,各个曲调并无主次之分,彼此互相补充或形成对比。

如《弦索十三套》中的《十六板》。

  

 

十二平均律

  十二平均律是目前世界上通用的把一组音(八度)分成十二个半音音程的律制,各相邻两律之间的振动数之比完全相等,亦称“十二等程律”。

        

  十二平均律:

目前世界上通用的把一组音(八度)分成十二个半音音程的律制,各相邻两律之间的振动数之比完全相等,亦称“十二等程律”。

据杨荫浏先生考证,从历史记载看我国在音乐实践中开始应用平均律,约在公元前二世纪,但平均律理论的出现,则是1584年明代朱载堉《律学新说》问世之时。

实践与理论之先后出现,其间相去1685年。

      

  明朝中叶,皇族世子朱载堉发明以珠算开方的办法,求得律制上的等比数列,具体说来就是:

用发音体的长度计算音高,假定黄钟正律为1尺,求出低八度的音高弦长为2尺,然后将2开12次方得频率公比数1.059463094,该公比自乘12次即得十二律中各律音高,且黄钟正好还原。

用这种方法第一次解决了十二律自由旋宫转调的千古难题,他的“新法密律”(即十二平均律)已成为人类科学史上最重要的发现之一。

      

  这种律制包括了乐音的标准音高、乐音的有关法则和规律。

钢琴键盘上共有黑、白键88个,就是根据十二平均律的原理制作的。

朱载堉的“十二平均律”理论对世界音乐理论有重大贡献。

直到一百多年之后,德国音乐家威尔克迈斯特才提出了同样的理论。

19世纪末,比利时音响学家马容曾按朱载育发明的这种方法时行实验,得出的结论与朱完全相同      

  三分损益律、纯律、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