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外业勘测细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985244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45.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隧道外业勘测细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隧道外业勘测细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隧道外业勘测细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隧道外业勘测细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隧道外业勘测细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隧道外业勘测细则.docx

《隧道外业勘测细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隧道外业勘测细则.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隧道外业勘测细则.docx

隧道外业勘测细则

第三篇隧道

一般规定

第一章新建铁路隧道

第一节初测

第二节定测

第三节补充定测

第二章既有线隧道改建及增建第三线隧道

第一节初测

第二节定测

第三节补充定测

附录

1.隧道调查表

2.隧道净空丈量图

3.隧道漏水调查表

4.隧道衬砌裂损调查表

5.隧道衬砌病害展示图

6.衬砌病害图例

7.改建铁路初测隧道表

8.隧道洞口建筑物调查表

9.隧道两端线路情况资料表

10.隧道运营情况调查表

11.改建铁路定测隧道表

12.四设技(87)390号文(关于搜集气象资料分工的规定)

第三篇隧道

一般规定

一、为便于掌握勘测工作深度与要求,将隧道划分为一般隧道和重点隧道两类:

(一)一般隧道:

长度L<2000m的地形、地质不复杂的隧道。

(二)重点隧道:

1.长度L≥2000m的隧道;

2.三线及以上的大跨度隧道;

3.设置运营通风的隧道;

4.地形、地质复杂的隧道(长距离浅埋或偏压,岩溶,岩堆,流砂,崩坍,错落体,泥石流,有落石病害的明洞,严重断层破碎带,有严重侵蚀性地下水,煤系或有瓦斯的地层,地下水特别发育,特别松软及膨胀性地层,有滑坡或坍岸影响的隧道等)。

二、隧道方案、特别是控制线路走向的长隧道方案,应与线路、地质专业密切配合,充分了解隧道穿越地区的地貌、地形、地质特征,深入调查研究,搜集齐全的方案比选资料,从施工、运营、安全、经济等方面综合比选确定。

三、隧道宜设在直线上,如必须设在曲线上,应尽量采用较大的曲线半径,并将曲线布置在洞口附近,应尽量避免在隧道内设反向曲线。

四、隧道内纵坡可设计为单面坡或人字坡,其坡度一般不小于3‰,地下水发育的长隧道宜用人字坡。

需要设置机械通风的隧道,有条件时宜用单面坡,并尽可能做到单向通风。

五、地质资料是隧道工程设计的基础,应遵照隧道设计规范(TBJ3-85)第二章和不同勘测阶段的要求,作好地质调查及勘探试验工作,搜集齐全准确的地质资料,并对隧道工程地质条件作出正确的评价。

六、隧道防排水是隧道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勘测时应本着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搜集齐全准确的地形及水文地质资料。

气象资料按四设技(87)390号文规定搜集。

七、修建复线时,首先应考虑尽量利用既有隧道,避免大拆大改,以节约投资。

当新建双线隧道时,如遇松软地层,宜进行一座双线与两座单线隧道的比较。

两座隧道并行或隧道与其它地下建筑物接近时,应考虑相互间的影响,两相邻隧道间的最小净距按铁路隧道设计规范办理。

八、勘测时对长隧道弃碴应予充分重视,作好弃碴规划,尽量以挖作填,节约用地,不占农田或少占农田。

弃碴不要影响河流通航,排洪和灌溉,必要时应取得有关部门同意并签订协议。

九、为保证隧道勘测资料的正确完整,以满足设计和施工的要求,初测,定测阶段在勘测期间及勘测任务基本完成后(院检查验收之前)应根据四设技(1989)688号文(铁路勘测资料检查验收办法)对勘测资料进行认真的检查。

勘测资料质量检查,应在总队或队的领导下有组织的进行,充分发动群众,使领导检查与自我检查,经常检查与重点抽查相结合。

勘测资料的检查均应在现场进行,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应立即采取措施加以解决,该返工的返工,该补课的补课,坚持质量第一的观点。

各次检查均应作出检查记录,提出质量评价,作为各勘测阶段应交资料之一和验收的重要内容。

十、在执行本细则的同时,还应遵守隧道设计规范及其它规定的有关要求。

 

第一章新线铁路隧道

第一节初测

一、初测的主要任务

(一)隧道专业参加初测的主要任务是参加综合选线,重点是选择好控制线路走向的隧道方案。

(二)调查研究隧道的地形、地质、地貌特征,隧道施工条件,弃碴场地等,选择合理的隧道位置。

(三)对重点隧道提出施工方案,选择合理的辅助坑道和运营通风方案,并提出支护类型的意见。

(四)搜集初步设计所需一切资料,编写勘测说明书,初定洞口位置和隧道长度,填列初测隧道表。

二、初测准备工作

(一)详细研究方案报告和初测任务书要求,熟悉初测线路各方案隧道分布情况,沿线地形、地质特征和各方案的主要优缺点。

(二)对初测线路的隧道平剖面进行研究分析,有无改善的可能并提出具体的改善意见。

(三)搜集有关的地形、地质、气象、水文资料和供方案比较用的隧道经济指标、施工进度指标。

三、隧道位置选择

(一)一般常见地质构造地段隧道位置选择

隧道尽可能选在地层单一、构造简单、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良好的地段通过,一般应注意以下要求:

1.当通过单斜构造时,隧道轴线以与岩层走向正交较为有利。

当隧道轴线与岩层走向平行时,应尽量避开不同岩层接触带和软弱构造面。

当岩层倾角不利时(当被切割的岩层中的软弱面走向与线路中线夹角α<45°,岩层的倾角β视>10°时),容易生产偏压、顺层滑动和坍塌掉块,应予重视。

2.尽量避开断层破碎带,必须通过时,尽量使隧道轴线与断层走向正交或成较大交角为宜,应避免隧道轴线与断层走向平行或重合。

3.通过褶曲构造时,一般应使隧道轴线与褶曲轴线正交或成较大交角为宜。

对地下水发育的地层,应避免隧道轴线沿向斜轴部通过。

4.当隧道可能通过几种不同水文地质条件的地层时,宜将隧道置于不透水地层内或争取隧道顶板为隔水地层。

(二)越岭隧道位置选择

对可能越岭的垭口,应根据不同的洞口标高,不同长度的隧道方案,线路条件,运营条件,工程大小,地质条件,施工条件综合比选确定隧道方案。

选择洞口位置时应注意排水、施工场地、弃碴和便道引入等条件,避免洞前长大拉沟。

(三)傍山隧道位置选择

1.傍山浅埋隧道应注意是否有崩坍错落、滑坡、岩堆、河岸冲刷等不良地质现象,勘测中应于地形地质变化处,洞身外侧复盖最薄处施测地形地质控制横断面,使隧道定位在稳定的地层内,当洞口或洞身局部地段复盖较薄不可避免,外侧拱肩最小地层厚度(t)值等于或小于表1数值时,可按偏压隧道或明洞设计。

单线偏压隧道外侧围岩复盖厚度t值(m)表1

横向地面坡

1∶n

围岩类别

1∶1

1∶1.5

1∶2

1∶2.5

示意

Ⅲ石

5

4

4

Ⅲ土

10

8

6

5.5

18

16

12

10

注:

①双线隧道t值应适当增加

②在地形图上确定t值时,宜考虑地形测量误差的不利影响。

2.傍山沿河线路,如地势陡峻支沟发育,往往桥隧工程集中,隧道多为浅埋偏压,当地层松散或岩层风化破碎严重,一般不宜考虑短隧道群单一方案,应与线路靠山内移的长隧道方案进行比较后选定。

3.傍山线路的半路堑,若地形陡峻,一侧边坡很高,岩层倾向不利或风化破碎严重,路基工程无确切把握时,应同时搜集明洞方案和内移作隧道方案的资料。

(四)不良地质及特殊地区隧道位置的选择

1.不良地质系指滑坡、错落体、崩坍、岩堆、泥石流、岩溶、流砂,第四纪堆积层和严重断层破碎带等。

特殊地区系指水库,煤系地层、含盐地层、膨胀性地层、黄土及七度以上地震区等。

以上地区直接影响线路方案的比选和隧道工程的修建,应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摸清其特点,选好隧道位置。

2.隧道不应在滑坡或错落体内通过,如必须通过时,应将隧道埋置在错落体或滑动面以下一定深度的稳定地层内。

3.隧道应避开崩塌和岩堆地段,若崩塌或岩堆地段较短,情况不严重,基底地层稳定时,可考虑明洞方案与绕避方案或其它方案作比较。

4.线路通过泥石流地区,必须以隧道或明洞作比较方案时,首先应查明泥石流范围,复盖厚度,沟床纵坡,基岩深度,流动特性,地表水及地下水情况,将隧道置于基岩或稳定地层内。

在考虑顶板厚度时,要注意沟槽下切、安全施工和泥石流改道等影响,明洞基础必须放到基岩或稳固的地层上,洞顶回填亦应考虑沟床下切或泥石流淤积的影响。

洞口位置应避开泥石流及其扩散的范围。

5.隧道必须通过岩溶地区时,应作必要的调查勘探与分析工作,力求避免穿过大溶洞、溶洞群、暗河等溶蚀发育地区及可溶岩与非可溶岩接触带。

充填粘土的浅层发育岩溶易造成施工时大量突水涌泥,引起地面沉陷,工程难度大,工期长,造价高,一般应绕避,当无法完全绕避时,应选择溶蚀程度轻和岩溶水不发育处通过。

6.隧道应绕避流砂地层,必须通过时,应查明流砂范围、厚度、成份、密实程度、含水量等,选择在范围小相对稳定的地段通过,并应有相应措施,保证施工及运营安全。

7.第四纪堆积层一般松散易坍,特别是含水量大夹有块石时不易修建隧道,应予绕避。

如仅在洞口局部地段且不可避免时,应查明堆积层厚度,性质及地下水情况,以便进一步研究工程措施。

8.隧道通过采空区时,应调查采矿洞穴分布范围、空洞大小、埋藏深度,采掘工艺并分析对隧道施工及运营的影响,如对隧道安全有严重威协时,应予绕避。

当通过地段短并可处理加固时,应与绕避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后择优选用。

9.水库地区要注意水库坍岸对隧道的影响,隧道应置于坍岸范围以外的稳定地层内。

10.隧道必须通过煤系地层时,应查明煤层特征(层位、厚度、成分、有害气体含量、埋藏深度等),地质构造与隧道关系。

隧道应避开有害气体(主要是瓦斯)含量高的地段。

当隧道通过已开采过的煤层时,尚应调查煤层的开采历史和有关的开采资料。

11.隧道必须通过含盐地层时,应避开地下水位高、含盐量高、硫酸根含量高、腐蚀性和膨胀性强的地段。

12.在黄土地区修建隧道时,应注意黄土的分层和分类属性,并调查隧道范围内的冲沟、陷穴、泥石流、崩坍滑坡等不良物理地质现象及其对隧道的影响。

要特别重视地下水对隧道稳定性的危害。

隧道位置要避开地下水发育的冲沟和陷穴密集的地区。

13.隧道应避开基本烈度七度以上地震区的活动断裂带。

地震区土质松软或岩层破碎的傍山浅埋隧道宜往山里靠,要避免长距离偏压,隧道洞口宜早进晚出。

四、辅助坑道选择

(一)选设辅助坑道时,应根据隧道长度,施工期限、施工方法、地形、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弃碴、通风和排水等因素,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后择优选用。

(二)横洞:

傍山沿河的较长隧道,如有必要选设横洞时,横洞位置应考虑隧道施工的主攻方向、横洞口施工场地和弃碴条件,横洞与隧道连接处的水平夹角以40°~45°为宜,横洞一般应有不小于3‰的向外排水坡度。

(三)斜井:

对控制工期的长隧道,在洞身埋藏不深地段或傍侧低凹谷地选设斜井时,除注意地质条件,施工及弃碴场地外,要特别重视地下水的调查工作。

斜井的倾角一般为:

箕斗提升:

≯35°

串车提升:

≯25°

胶带输送机提升:

≯15°

与隧道连接处的平面交角一般采用40°~45°。

(四)竖井:

受工期控制的长隧道,当洞顶有埋置不深地段,地质条件较好,地下水不发育,井口有施工及弃碴场地,经技术经济比较,采用竖井较斜井有利时,可考虑选用竖井。

竖井提升设备和施工技术较斜井复杂,设备安装时间较长,选用时宜慎重考虑。

竖井宜设于线路一侧,与隧道净距一般为15~20m。

斜井、竖井的井口不应设在可能被洪水淹没处,井口位置的标高应高出洪水频率为1/100的水位至少0.5m,如设于山沟低洼处,必须有防洪措施。

斜、竖井井身应尽可能避免通过松软地层、断面破碎带和蓄水层,根据矿山建井部门的经验,在井身涌水量大于50m3/h的地层中设置斜、竖井会给施工造成很大困难,必须避免。

当斜、竖井建成后能适应的最大涌水量,可根据抽排水能力确定(大瑶山隧道班古坳竖井井深440m,通过灰岩,最大涌水量达4175m3/d约合174m3/h,且含大量泥砂,造成淹井事故)。

(五)平行导坑:

一般长度在3000m以上的深埋隧道,如工期控制,或有特殊需要,不宜采用其它类型辅助坑道时,可采用平行导坑。

平行导坑位置如不考虑第二线时,应设在地下水发育,出碴方便或工程量较小的一侧。

平导与隧道的净距,根据地质条件、施工方法、支护类型参考两相邻单线隧道间的最小净距确定,一般采用15~20m,如将来可能扩大为第二线隧道时,应按《铁路隧道设计规范》规定办理。

对特长隧道应充分研究利用平行导坑作为运营期间的服务坑道的可能性。

(六)辅助坑道施工后如作为运营通风道时,除满足施工要求外,尚应结合通风要求综合确定。

(七)双线隧道分期建设时,辅助坑道位置应考虑近、远期合用的要求进行布置。

五、运营通风资料的搜集

(一)根据《铁路技术管理规程》及《铁路隧道设计规范》的规定,一般单线隧道蒸汽机车牵引时,长度在1.5公里以上,或内燃机车牵引时,长度在2公里以上,需设置机械通风对于上述规定长度以下的隧道,应结合隧道平面、纵断面、道床类型,如自然通风条件不良,难以在规定时间达到容许卫生标准时,可根据具体情况(如位于长大上坡或小半径曲线上,距离车站近等)提出设置机械通风方案的意见。

(二)机械通风方式有洞口风道式(设帘幕或不设帘幕)斜井式、竖井式、射流式等。

目前单线隧道一般采用洞口风道式,条件合适时亦可采用射流通风。

洞口通风道选择一般应注意:

1.采用吹入式通风时,风道宜设在低洞口端,顺上坡列车方向吹风。

当隧道纵断面为人字坡且上下行方向均需通风时,其风道位置应根据地形、地质条件,电源供应,工程造价,运营管理及生活条件等通过比较后择优选用。

2.风道与隧道衔接处距短路端洞口的距离,一般按大于40m且不大于活塞风长度的范围内根据地形布置,设帘幕时以风道短为宜。

通风道与隧道的夹角一般采用15°~20°,有条件时,夹角愈小对风流愈有利。

当洞口段位于曲线时,其风道位置宜设在曲线的外侧。

(三)需要设置机械通风的隧道,应向工点附近的气象部门搜集有关的气象资料。

气象资料的搜集按四设技(87)390号文办理。

(四)需要设置机械通风的隧道,应根据区间通过能力检查允许通风时间,如不能满足通风时间要求时,应会同线路行车专业,就调整分界点分布,改变线路坡度,变更行车交会方式,或增大通风动力等进行优选后作出调整。

隧道实际通风时间不应满足按洞内有效风量计算的洞内平均风速不宜低于2.5m/s,也不应大于6m/s的要求。

六、初测应完成的资料

(一)隧道初测说明书按勘测线段编写,主要内容为:

1.沿线地形地质特征及隧道分布概况。

2.沿线隧道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概况(包括地震烈度)及不良地质对隧道工程的影响。

3.重点隧道分工点说明,说明方案比选情况,各比选方案的主要优缺点,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情况,辅助坑道方案和运营通风方式的选择及对设计方案的建议等。

4.隧道防排水及特殊工程措施的意见。

5.砂石材料、运输条件、水电供应情况的说明。

6.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7.来往公文、协议、调查记录、会议纪要。

(二)初测应完成的隧道资料如表2

隧道初测应交资料一览表

表2

顺序

资料名称

资料内容

测绘范围

比例尺

说明

1

隧道线路方案平面图

显示隧道线路各方案的地形,地貌。

地质等情况

一般情况与线路方案平面图同

1∶2000~

1∶50000

重点隧道有比较方案时附此图

2

隧道平面图

显示采用方案。

或主要比较方案的隧道地形。

地貌。

地质概况。

水井池沼。

泉水出露点等

宽度与线路平面同若布置辅助坑道需要。

可适当加宽

1∶2000或1∶5000(5000m以上长隧道洞顶部分可用1∶10000)

重点隧道的选用(贯通)方案或主要比较方案附此图

3

隧道纵断面图

显示采用方案或主要比较方案的隧道山体剖面。

工程地质。

水文地质及简要地质说明。

包括挖方零点或洞外适当距离

横1∶500~1∶5000竖1∶200~1∶2000也可横竖一致

同上

4

隧道洞口及洞身横断面图

显示隧道在地层中的位置及围岩地质特征,地层复盖厚度等。

根据需要酌定

1∶200或

1∶500

重点隧道必要时附

5

隧道洞口纵断面

同隧道纵断面

同上

1∶200

同上

续上

顺序

资料名称

资料内容

测绘范围

比例尺

说明

6

气象资料

按四设技(87)390号文要求

7

施工调查资料

砂石材料产地、产量、质量、运输条件水。

电供应来源,弃碴条件调查等。

8

一般隧道地质资料

逐座说明地质简况围岩类别等。

9

初测隧道表

见表3

10

隧道勘测说明书

按本节六—

(一)的要求

注:

1~5项为重点隧道资料需逐座搜集。

线至段初测隧道表里程至

表-3

隧道

名称

隧道里程

全长

(m)

线路情况

地质

概况

衬砌(明洞)

类型围岩类别及

长度

进口

中心

出口

坡度

曲线半径

制表:

复核:

册负责人:

注:

(1)衬砌类型按进口至出口顺序填。

(2)辅助工程、永久通风填附注栏内。

第二节定测

一、定测的主要任务

(一)根据批准的初步设计和鉴定意见,以及定测前进一步研究提出的改善隧道的意见与有关专业配合,结合现场地形地质,进一步调查研究,落实各类隧道位置及洞口位置。

(二)会同地质专业对重点隧道,尤其对不良地质隧道进行充分的调查;会同施预专业对重点隧道的施工条件、砂石产地产量、运输条件、弃碴场地、工程用水、用电等进行调查,取得技术设计所需资料。

(三)确定隧道辅助坑道位置,运营通风风道及其它有关工程。

(四)搜集并整理隧道技术设计所需全部资料。

(五)编写测段隧道勘测说明书,填列隧道表。

二、定测准备工作

(一)详细研究批准的初步设计文件和鉴定审查意见,明确定测任务与有关技术要求。

局部方案的改善应先作好研究,为在现场勘设比较定案作好准备工作。

(二)在初步设计的基础上,对各类隧道尤其重点隧道应进一步研究其合理性、完善性,如隧道的平剖面、洞口位置、辅助坑道、运营通风、防排水、弃碴、施工条件等有无改善之处。

(三)作出各工点勘测资料的施测范围、数量、要求等计划。

三、洞口位置的选择

定测准备工作中,对初设隧道洞口位置,尤其是重点隧道洞口位置,经研究后如有变动,影响线路位置者,应与线路专业取得一致意见,以便定测,在选择洞口位置时一般应注意如下各点:

(一)洞口位置应根据地形地质条件,着重考虑边仰坡的稳定,保证施工及运营安全,并结合洞口有关工程及施工条件,洞口排水等综合研究确定。

洞口一般不宜设在沟谷低洼汇水处或地形狭窄排水困难处。

(二)隧道洞口线路应力求与等高线正交或接近正交。

傍山隧道洞口线路应尽量避免与地形等高线长区段平行。

对与地形斜交的隧道洞口,如岩层完整稳定,无坝塌落石病害的Ⅳ类及以上围岩,可选用斜交角度不小于45°的斜交洞口衬砌及洞门。

对Ⅳ类以下围岩及斜交角度小于45°的洞口地段,当不宜采用斜交洞门或加设支挡的路堑方案不能保证安全时,可考虑延长洞口修建明洞。

(三)当水沟横跨洞口线路,如不宜下挖设置桥涵时,可考虑改沟引排,或延长隧道或接长明洞由洞顶引排,或设渡槽上跨引排,应与桥涵专业共同研究比选确定。

(四)漫坡及浅埋地段的洞口位置伸缩幅度较大,宜结合洞口路堑地质条件,既有交通建筑设施,填挖方情况,弃碴场地远近、施工、排水、安全、经济等因素比选确定。

上述洞口资料搜集,应放宽范围留有变动余地。

(五)隧道穿越陡壁进洞,要考虑陡壁岩石的稳定性,如岩壁有落石或坝塌可能时,应延伸洞口接长明洞,将洞口置于可能受坍落影响的范围以外3~5m。

(六)紧邻公路、便道、渠道的洞口位置,需考虑这些工程的边坡可能发生的失稳坍塌而影响洞口安全,两者间应有适当距离或采取防护加固措施。

(七)洞口邻近城镇厂矿或居民点时,应考虑施工爆破对人身安全和房屋设施的破坏影响,还应考虑城市厂矿规划的要求。

(八)洞口位于山麓堆积层、松散破碎带或植被良好的松软地层时,一般不宜清方刷坡缩短隧道,以免破坏山体稳定招致坍方滑坡病害。

必要时宜接长明洞,稳住坡脚以保安全。

(九)隧道洞口路肩设计标高应符合隧道设计规范第2.3.3条的规定,通风道洞口及各种辅助坑道洞口,如位于可能被山洪淹没的地点,应商桥涵专业搜集水文资料,提出防洪措施,以保安全。

(十)在桥隧紧密相连地段,要考虑洞口和桥台施工的相互影响和架梁要求,应会同桥涵专业共同研究确定。

(十一)黄土隧道洞口位置的选定,应先做当地黄土自然山坡稳定状况的调查。

在干燥无水密实稳定的老黄土地层,可按稳定的挖深进洞,对有水或新黄土则不宜深挖,一般宜早进洞晚出洞。

洞口要避开冲沟陷穴,防止洞口坡面冲蚀产生流泥、崩坍等病害。

四、浅埋隧道、明洞、辅助坑道、通风、改沟等工程的查定

(一)浅埋隧道,当洞顶地面有居民点、农田、水井或河沟分布时,应会同桥涵和地质专业进一步调查搜集地表河沟的水文资料和隧道洞顶及其附近地层的水文地质资料。

调查雨季、旱季地表流量、水井水位变化情况,分析隧道施工后对居民生活、生产用水的影响,地表下沉的可能性,并提出工程措施的意见。

对岩溶地区的浅埋隧道,尤其对有粘土充填的溶蚀发育地区,隧道施工时易造成大量突水涌泥,引起地表沉陷,影响农田灌溉和居民生活,隧道定位时宜尽量绕避,对必须通过的地段,应进一步查清岩溶形态、位置关系、充填物性质及岩溶水与地面水流的关系等,并提出有关措施的意见。

(二)对隧道围岩中的地下水,应取得水质化验资料,当地下水对衬砌混凝土有锓蚀作用时,应查明侵蚀类型、侵蚀程度和主要侵蚀因素。

(三)对路堑和明洞方案的比较,除着重于工程质量和运营安全外,尚应结合工程造价、施工难易、农田水利,充碴等因素综合比选确定。

(四)傍山沿河陡坡地段的隧道洞口,当地质不良有坍方落石可能时,应搜集修建明洞(或棚洞)的资料,包括山坡的稳定性、岩层产状、节理裂隙、风化破碎程度、明洞基底承载力、河流冲刷、坍方落石等地形地质资料,并提出明洞结构类型和长度。

对公路或河沟在铁路上方通过而设置的立交明洞,应搜集公路活载或设计流量等资料。

(五)对需要设置的辅助坑道,如明确了施工单位的,定测前应征求施工单位的意见。

分期建设的双线隧道、其辅助坑道应在经济的原则下按近期和远期工程合用的要求进行布置。

(六)需要设置运营通风的隧道,应根据批准的初步设计通风方案,选定通风道及风道洞口,搜集通风设计所需资料。

(七)与隧道有关的改沟工程,应会同有关专业搜集下列资料:

简易的改沟可测1/500地形图,在地形图上布置改沟设计。

当改沟位于隧道洞口,施测洞口地形图时应考虑改沟的需要,适当放大施测范围。

情况较复杂的改沟,应在现场定测改沟中线,实测地形横断面,沟床中线纵断面及改沟平面图(1/500~1/1000),搜集改沟的地质资料和水文资料。

五、定测应完成的资料

(一)隧道定测说明书,一般按勘测线段编写,其主要内容为:

1.沿线自然概况(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震烈度)及隧道分布情况。

2.有关隧道方案及洞口位置的选定情况。

3.建议采用的新技术、新结构、新材料及应用的工点。

4.有关当地建筑材料、民工、石工的可能利用的情况,石料开采单价,交通运输、电力供应条件,对施工组织安排的意见。

5.气象资料按四设技(87)390号文规定搜集。

气象资料搜集齐全后应加工整理并绘制风向玫瑰图。

6.有关公文、协议和纪要等。

7.全线隧道弃碴调配及处理情况。

(二)重点隧道工点说明,其主要内容为:

1.隧道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情况。

2.隧道位置及洞口选定经过。

3.洞身、洞口的特殊问题及有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