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铜冶炼及加工产业.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983463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5.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铜冶炼及加工产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江西铜冶炼及加工产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江西铜冶炼及加工产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江西铜冶炼及加工产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江西铜冶炼及加工产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铜冶炼及加工产业.docx

《江西铜冶炼及加工产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铜冶炼及加工产业.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西铜冶炼及加工产业.docx

江西铜冶炼及加工产业

江西省铜冶炼及加工产业

“十二五”发展规划

铜是国民经济发展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原料,广泛应用于军事工业、电子电气、通讯、建筑、轻工、机械制造和交通运输等众多领域,是我国仅次于石油的第二大战略原料。

铜产业是江西传统优势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为了引领我省铜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切实把江西建设成为在全国有突出竞争优势、在世界有重要影响的铜产业基地,特制定《江西省铜冶炼和加工发展规划》。

一、发展现状和形势

(一)产业基本情况

1、产业现状

截止2008年底,我省共有铜矿111处,其中伴生铜矿

23处。

累计查明铜储量1949万吨,保有铜资源储量1306万吨,占全国的16.9%,居全国第一位。

相对丰富的铜矿资源为发展我省铜产业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基础和优势。

我省铜产业依托资源优势,坚持以江铜集团为龙头,以鹰潭、南昌为中心,沿浙赣线多个工业园区科学布局,在鹰潭、上饶、南昌、抚州、吉安等市已形成多个产业聚集区,具备了一定集群效应和产业规模。

目前,全省已有约近三百家铜企业。

经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从采矿、选矿、冶炼、压延加工和研究、设计等较完整产业体系。

龙头企业江西铜业集团不仅是江西工业领头羊,也是中国铜行业排头兵,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具有重要影响力。

2、“十一五”发展回顾

经济总量和产品产量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2008年我省铜产业以单个有色金属品种主营业务收入突破千亿元大关,成为江西首个千亿产业。

铜冶炼能力达100万吨/年,2010年精炼铜产量93.6万吨,约占全国五分之一,列全国第一位。

铜材加工能力超200万吨/年,2010年铜加工材产量176万吨,占全国生产总量的17%,列全国第三位。

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

我省铜产业已形成上下游配套、从铜精矿到加工产品完整的产业链,铜加工产品品种较齐全、产量大幅增加,各类铜产品在全国占据重要份额,完成了从铜原料基地向铜材料基地的转变过程。

正处于从铜材料基地向铜精深加工基地转变、铜精深加工基地向涉铜终端产品生产基地转变过程。

随着我省铜产业不断转型升级,美国耶兹、浙江金田、宁波兴业等一批国际国内先进的铜加工企业已经落户江西,大大提高了我省铜加工能力和水平。

金田铜业的黄铜棒、耐乐铜业的内螺纹铜管、乌尔巴兴业公司的铍青铜板、带材为业内知名品牌,拥有国内先进甚至世界先进水平。

江钨新材料开发的低品位紫杂铜生产高导电铜杆技术填补国内空白。

资源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

为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加强铜资源保障能力,十一五期间,我省再生铜资源利用从无到有,已初具规模。

铜拆解能力可达100万吨/年(折铜金属约30万吨)。

鹰潭拟建设全国最大的铜废旧原料回收利用基地和再生资源集散中心。

我省铜精矿自给率居全国首位,铜精矿生产能力约25万吨/年,2010年生产铜精矿24.45万吨,约占全国产量的五分之一。

在对省内矿产资源开采进一步挖潜的同时,我省铜企业积极走出国门,通过参股、控股国外铜矿山,提高铜资源的保障能力。

产业基地和配套基地建设基本完备。

铜冶炼及精深加工产业基地被列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八大新型工业产业基地”之一。

鹰潭市正着力打造世界铜都,获得“中国再生资源循环利用基地”、“中国铜产业基地”及工业和信息化部首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等称号。

产业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将带动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增强铜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延伸和完善铜产业链条,提高铜产业规模化水平。

江铜集团龙头企业地位更加牢固。

十一五期间,江铜集团深化了内部改革,通过整体上市,明晰了产权关系,建立了现代企业管理体制。

总资产从2005年底的18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548亿元;在中国企业500强的位次逐年前移,龙头企业地位不断巩固,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提升了矿山能力。

集团自产矿铜产能从15万吨/年增长到2010年的20万吨/年以上,并参与了两个国外铜矿建设项目。

二是扩大了冶炼规模。

铜冶炼能力由40万吨/年上升到100万吨/年,进入世界前三。

三是形成了较完整的铜加工体系。

铜加工产能由16万吨/年上升到50万吨/年,形成了五大体系、十大类产品的铜加工体系,并在铜加工高端领域占据了一席之地。

四是加大了科研创新力度。

五年来,江铜先后完成省部级以上重点课题5项,成功申报国家专利300多项。

“国家铜冶炼及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于2009年落户江铜集团,是中国铜工业唯一的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

3、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省铜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铜冶炼技术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但资源保障水平仍然有待提高、铜加工高端产品占比偏低。

(1)铜原料自给率偏低制约产业发展。

虽然我省是国内铜精矿自给率最高的省份,但也只能满足需求的40%左右。

且目前废杂铜回收、拆解体系刚刚建立,以废杂铜为原料的企业开工率不高,并且缺乏处理低品位杂铜的先进工艺装备,原料适应能力较差。

(2)产业结构仍需进一步调整。

我省铜加工企业规模总体偏小、技术装备水平不高。

许多铜加工企业来自江浙的产业转移,基本是中小企业,技术装备水平相对落后,抗风险能力比较弱。

高端深加工、应用产品比例仍然偏小,铜加工产品结构仍需进一步调整。

大部分铜加工企业以铜杆、板材和异型材为主产品,普通铜加工材比重较大,产品附加值低;企业与企业之间、上下游产品之间关联度不高,尤其是下游终端铜消费企业聚集度不够。

(3)人才结构不合理。

虽然我省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学科体系,拥有较丰富的人才资源,部分重要领域的研究开发能力已跻身国内先进行列,具备科学技术研究的基础和能力。

但人才结构不合理,采、选、冶人才所占比例偏高,而铜精深加工人才短缺,发展铜精深加工主要依靠引进国外技术工艺装备,铜精深加工产业的发展受到较大制约。

(二)铜产业发展趋势

1.亚洲成为全球铜产业生产重心

国际铜业研究组织(ICSG)公布数据显示,2010年全球铜产量1,905万吨,铜消费1,936万吨,供需缺口31万吨。

中国精炼铜产量462万吨,比上年增长11.09%,表观消费量747万吨,比上年增长3.78%。

我国精炼铜产量从2006年开始超过智利,成为世界最大的精炼铜生产国。

随着中国和日本精炼铜产能的增加,亚洲精炼铜产量比重不断增加,约占世界的一半。

世界铜加工产品的生产主要集中在欧洲、美洲和亚洲这三大地区。

2005年亚洲铜加工材产量已占据世界总产量的50%,2010年这一比例超过70%,亚洲已经成为世界铜加工材的主产区。

十一五期间,中国铜加工材产量从2006年的523万吨,到2010年的1009万吨,5年时间增长近一倍,使我国成为世界第一大铜加工材生产国。

2.世界新兴经济体将实现铜产业和铜消费升级目前全球铜消费主要集中在亚洲、欧洲和美国。

随着加工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近10年来发达国家铜消费增幅放缓甚至出现回落,而发展中国家铜消费出现迅猛增长。

中国等新兴经济体,作为世界制造业中心,会继续承接欧美地区铜加工材的产业转移;将继续通过五金、家电、轻工、机电等产品实现铜材消费向欧美地区的输送。

随着经济的崛起,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新兴经济体将完成铜加工材产品以间接消费为主导向以最终消费为主导的角色转变。

3.废杂铜回收利用缓慢增长废铜供应主要来源于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上述国家和地区废铜供应量约占全球废铜供应量的80%。

2008年全球废铜供应量为687.9万吨,较1999年的598.3万吨增长15.0%,年均年增长率为1.67%。

国内废杂铜主要来源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前消费的铜,回收量不大,远不能满足国内的需求。

2009年,国内废杂铜回收量达到47万吨,较2005年的30万吨增长了56.5%。

回收集中在江苏、浙江省以及华南、华北地区。

未来十年国内废杂铜回收量将缓慢增长,预计2015年回收量将超过80万吨。

4.中国铜加工产能继续扩张,区域转移明显中国铜加工材产量的快速增长使得2005年以来世界铜加工产品产量处于稳定增长状态,铜加工材生产能力向中国转移趋势明显。

2007年以前,浙江、江苏、广东一直是我国铜加工材产能最大的三个省份。

2007年以后,江西取代广东成为我国铜加工材产能第三大的省份。

2005-2010年,我国铜加工材产能区域集中度逐渐下降,铜加工生产重心已经开始从浙江、江苏、广东等南方沿海省份向江西、安徽、河南等成本较低和具有资源优势的内陆省份转移。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依托龙头企业和国家级铜产业基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调整铜产业结构、延伸铜产业链为主线,以强化资源保障、发展铜精深加工产业为重点,以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引导铜产业集群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淘汰落后产能,努力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努力实现我省铜产业由大到强的转变,构筑结构优化、布局合理、效能突出、环境和谐的铜产业体系。

(二)基本原则

1.优化布局与兼并重组相结合坚持从我省现有的资源优势、区位条件和产业基础出发,科学规划铜产业的布局,运用经济、行政等手段推动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引导产业聚集,促进优势企业和特色工业园区发展。

以现有骨干企业为主继续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完善产业链。

2.发展铜冶炼及加工与发展铜消费产业相结合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在提高铜冶炼、铜加工整体水平基础上,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

高度重视用铜终端产品开发,鼓励发展电线电缆、家用电器、汽车船舶、电子通讯、水暖卫浴等终端产品,构筑上下游产业配套发展的格局。

3.自主发展与重大项目带动相结合在充分利用现有产业力量和资源优势进行自主发展的基础上,谋划实施具有创新点、增长点、制高点的重大项目,不断扩大固定资产投资,以重大项目聚集生产要素和科技人才,促进产学研合作、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完善产业链。

4.自主创新与技术改造相结合加大科技创新和研发投入,推进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

加快关键技术由引进向消化吸收再创新转变,由注重单项技术研究开发向集成创新转变,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积极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加快现有企业技术改造,培育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提高工艺装备水平和产品质量,增加产品品种,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减少“三废”排放。

5.资源开发与节约利用相结合

积极推动省内骨干企业参与国内外铜矿开发、再生铜资源利用,不断增强铜资源保障能力。

依靠技术进步,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低碳经济,实现资源的高效、集约利用。

6.铜产业发展与生态立省相结合

铜产业的发展与资源和环境密切相关,坚持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放在铜产业发展的重要位置,把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作为铜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据,科学规划铜产业布局,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谋取发展,形成积极推进清洁生产,淘汰落后产能,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发展目标做精做强铜冶炼环节,以市场为导向,开发适销对路产品、替代进口高端产品和应用产品为切入点,到2015年,构建较为完整的以生产电线电缆、家用电器、汽车船舶、电子通讯、水暖卫浴等用铜产品为主导的铜产业链。

铜产业主营业务收入4500亿元,力争5000亿元;实现利税450亿元,力

争500亿元。

年度分解目标如下:

1.2011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

12.2%,利税总额185亿元;

2.2012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

15.2%,利税总额230亿元;

3.2013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

18.9%,利税总额280亿元;

4.2014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

19.1%,利税总额355亿元

1.资源保障增强。

我省铜企业掌控的国内外铜矿资源和再生铜资源基本满足自身需求。

一是加强省内铜矿山和铜拆解发展,到形成铜精矿30万吨/年、铜拆解300万吨/年(折铜金属约90万吨)的规模。

二是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采取多种形式,加快境外铜矿资源的开发。

2.产业结构优化。

适度发展铜冶炼和铜加工,形成电解铜200万吨/年、铜材加工500万吨/年生产规模。

大力发展高精度、高性能铜精深加工产业,高端铜加工材比例达到总量的20%。

3.创新能力提升。

省内主要铜企业研发总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1.5%以上。

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数占铜企业总数比例高于20%,高新技术企业营业总收入占铜产业主营业务总收入的比例高于50%。

主要铜企业研发投入、国家级技术中心、工程中心,国家实验室建设达到业界先进水平,具有较强的研发创新能力,掌握较多的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部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4.铜产业实力大幅提升。

全省主要铜冶炼企业单位产品能耗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铜产业“四率”水平有较大的提升,信息化水平有较大提高,铜加工材产量和市场占有率在全国的排位前移,培育3-4个国内知名铜加工产品品牌。

三、产业布局和发展重点

(一)产业布局积极整合现有产业优势,适度发展铜冶炼、废杂铜回收和中低端铜加工产品的产业规模,依托江西铜业集团公司,以鹰潭为中心,以南昌、上饶和吉安为重点展开全省铜产业布局。

鹰潭以江铜集团为核心,主要布局在鹰潭工业园区、贵溪工业园区、余江工业园区,继续打造全国最大的铜冶炼基地、铜废旧金属再生利用基地、铜产品加工基地,加快世界铜都建设步伐。

南昌以高新产品研发为主导,建设铜精深加工及新材料基地。

上饶、赣州、抚州和吉安以铜材深加工为主导,大力发展特色铜产业基地和配套基地。

(二)发展重点

1.强化铜资源保障体系。

铜精矿和再生铜是铜产业的基本原料,也是我省铜产业发展的瓶颈。

在铜精矿方面,一是加大现有矿山深部和周边的风险探矿力度,争取现有矿山的铜资源储量有较大增加。

继续对矿山进行技术改造,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扩大产能。

二是通过收购、参股等合作方式,控制国内外更多的铜资源,创造条件进行有效开发,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和自给率。

在再生铜方面,一是加快建设鹰潭铜拆解基地建设,早日达到设计规模。

三是以丰城、赣州等现有第七类废物进口许可为基础发展铜拆解产业,不断扩大规模,成为我省铜资源供应的有力补充。

四是鼓励铜拆解企业引进新设备、研发新工艺提高回收处理各种铜废物的能力。

2.巩固冶炼环节优势地位。

保持技术装备领先、质量成本领先、循环利用领先,跟踪国外先进冶炼技术,实现铜冶炼技术经济指标与世界先进水平对接,扩大竞争优势。

通过兼并重组和内部优化,进一步扩大铜冶炼规模,巩固铜产能国内第一、品质最好的地位,博取规模效益。

3.发展铜精深加工产业。

以市场为导向,以替代进口为目标发展铜精深加工产业,主要从四个方向发展铜精深加工产业,延伸我省铜产业链,力争成为国内生产规模最大、品质最好的铜加工产品制造省份之一。

(1)发展集成电路用引线框架带、覆铜板用电解铜箔、电子产品用轧制铜箔。

集成电路用引线框架带:

高速发展的移动通讯产业,迫切要求高质量的引线框架材料为其配套。

目前该类铜合金引线框架带材在我国还需大量的进口。

覆铜板用电解铜箔及电子产品用轧制铜箔:

电解铜箔的生产和消费远大于轧制铜箔,主要应用于生产印制电路,是电子工业的专用基础材料。

轧制铜箔(压延铜箔)的延展性、

抗弯曲性能、导电性能优越于电解铜箔。

在可靠性要求比较高的情况下,如滑盖手机板和折叠手机板仍需采用压延铜箔。

其它如汽车管带式散热器、箔绕式变压器、音响设备印制板都要用压延铜箔。

(2)发展特高压输变电用铜产品、微电机用漆包线、铁路电气化接触线等高端电线电缆产品。

电线电缆是输送电能、传递信息和制造各种电机、电器、仪表所不可缺少的基础材料,是未来电气化、信息化社会中必要的基础产品。

虽然我国已经是一个线缆大国,但国内所需高端电缆几乎全部依赖进口。

预计未来5年国内特种电缆的市场规模约为每年400亿元〜500亿元,约占国内线缆市场总规模的20%〜30%。

当前我国电线电缆行业的发展方向是提高电缆的科技含量,提高技术水平,实现产品结构的高端化。

(3)发展建筑用水管、装饰等铜产品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建筑管材的选择。

而铜水管质地坚硬、耐压、耐腐蚀、抑菌等优势,建筑用铜水管和装饰是发展趋势。

(4)开拓船用冷凝管、核电、风电热交换用管等省内空白高端铜产品市场

核电、风电热交换用管: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核电和风电等新能源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发展核电、风电热交换用管产业,可有效提升管材附加值和利润率。

船用冷凝管:

我国船舶行业的飞速发展,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船舶生产国与消费国之一。

而冷凝管在我国造船工业中的用量最大,每年约为6万吨,目前国内仍有部分供应缺口,关键部件还需要进口。

目前我省还没有此类项目,应鼓励省内有实力的企业参与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争取此类项目早日落户投产。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规划保障与政策扶持。

加强铜产业规划与电力、交通、科教、城镇等专项规划衔接,落实产业用电、运输、人才、用地等外部发展条件。

依法简化环评,优先支持铜产业基地建设污水集中处理设施,从快从简办理具体建设项目的环评批复。

对认定的省内自主创新材料产品优先采购,鼓励在城市建设、公共建筑以及重点工程建设等领域推广使用。

(二)壮大铜产业建立资源保障体系。

一是切实加大铜资源的地质勘查投入,鼓励、引导社会资金参与铜资源地质勘查工作,努力增加新的铜矿资源储量。

为铜矿资源地质勘查积极争取国家勘查基金和国家地质大调查等专项资金项目,并做好现有铜矿山的接续工作,为我省进入开采中晚期的铜矿山积极争取接替资源找矿勘查项目,加强深部、周边和外围找矿,延长现有铜矿山生产年限。

二是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铜企业开发利用国内外资源。

支持江铜集团到省外、国外合资、合作开发铜矿资源,为我省铜产业发展建立稳定的外部资源供应渠道。

三是加快建设我省铜拆解园区,改进现有废杂铜加工处理设备和技术,逐步实现零排放和零污染的绿色发展,建立从回收、拆解、熔炼到深加工的产业链,提高我省再生铜利用规模。

(三)以产业基地为平台,加快铜产业转型升级。

抓住我省深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历史机遇,以铜产业合作推进为平台,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铜企业,大力建设鹰潭国家级铜产业基地。

支持鹰潭、上饶、吉安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建设省级铜产业基地。

(四)提高铜产业创新能力。

一是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铜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二是加强铜产业技术的引进、吸收和再创新工作。

对能够引进的国内外先进的铜深加工技术工艺,要坚持开放创新,在积极引进的基础上,加强消化、吸收、再创新。

三是加强铜产业重大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

重点开展新型铜材和合金材料等方面的铜精深加工技术工艺的研发,在铜产业发展方面形成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

(五)加强人才支撑体系建设。

一是引导省内高等院校积极适应铜深加工技术工艺的要求,合理调整和设置相关专业、学科,有针对性地培养铜产业发展所需人才。

二是鼓励企业加强在职教育培训力度,努力提高企业职工的综合素

质。

(六)鼓励各种资本介入,加强融资保障。

鼓励各种投资资金投入铜产业,带动铜产业项目建设;逐步消除资本进入铜产业的体制障碍和壁垒,鼓励金融机构向重点项目倾斜,保障金融信贷资金对重点项目的投放,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金融信贷资金支持。

完善创业资本进入机制,鼓励多元资本参与创业投资;积极做好企业上市的各项准备和服务工作,加快重点骨干企业上市步伐,形成政府资金引导、社会投资主体、金融信贷支撑、风险投资补充的资金保障体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