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983029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99 大小:310.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9页
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9页
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9页
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9页
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docx

《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docx(9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docx

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

历史必修三《思想文化史》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方法总结:

学习本单元,要宏观把握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主要注意以下线索: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注意文化现象产生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学会透视文化现象背后的深层社会根源。

2、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的完整理解,注意儒家思想在不同时期的社会地位。

3、注意寻找这部分内容与社会现实的结合点,如当前,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建立,注意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并学会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取其精华,剔除糟粕。

  4、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应,学习中注意用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的原理来指导自己的学习。

第一、二课孔子与老子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课标: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知识归纳:

一、“百家争鸣”的概况

(一)儒家

1、孔子——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推崇为“圣人”。

政治思想——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和“礼”。

P2-3

①“仁”即“仁者爱人”,反对统治者实行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理解和体贴他人,调整好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爱人”就要遵循“忠恕”之道。

②“礼”就是要“克己复礼”,符合西周名分等级制度。

实现“礼”,就要“正名”,做到贵贱有序、名正言顺。

③“为政以德”,在以“德”、“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哲学思想——“敬鬼神而远之”,优先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

教育思想——办私学(打破了奴隶主垄断教育的局面)。

教学对象(指导原则)——“有教无类”;

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学习方法——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思结合、“当仁不让于师”;“温故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文化典籍——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等。

评价——:

①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②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

被推崇为“圣人”

2、孟子——战国著名的思想家,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被尊为“亚圣”。

P6-7

政治思想——“仁政”学说和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伦理观——“人性本善”说。

价值观——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评价——①《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后列为“四书”之一②建立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③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被尊为“亚圣”,对传统文化产生很大影响。

3、荀子——战国时期儒家另一重要代表,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P7

哲学思想——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论)②“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认为环境和教育对人的成长非常重要。

如教材“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政治主张——①治国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②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的观点。

思想特点——杂取百家,但思想主体继承了儒家学说。

评价——①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很长时间不为正统儒家重视。

②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结论: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各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手段实现统一;儒家学说倡导“仁”“仁政”,不符合统治阶级的需要,故不受重视。

(二)道家

1、老子(代表春秋时期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P3-4

哲学思想——①“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否定“天命论”;

②朴素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

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评价——①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2、庄子(代表战国时期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P8

哲学思想——“齐物”(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如“朝三暮四”的故事);

“消遥”(对事物变化要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

完全无所恃,不要受各种条件左右。

);

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从自然

文学成就——寓言、散文蕴涵深邃的哲理智慧和神奇的浪漫主义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

(三)墨家P7-8

墨子(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

思想主张——“兼爱”、“非攻”、“尚力”、“节用、节葬”、尚贤等。

区别:

孔子说的仁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是有阶级差别的爱;墨子的兼爱是没有等级差别的爱。

非攻:

就是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主张各国和平共处。

评价:

①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

②战国以后不再受重视。

结论:

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和封建生产方式的确立,出现大量小生产者,小农经济的脆弱性,他们

希望有一个和平环境来发展生产,故墨家学说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

(四)法家P9

韩非(代表新兴地主的利益)战国后期思想家

思想主张——①主张法、术、势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②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反对儒家是古非今的历史观。

评价:

①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②其思想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

在西汉以后1000多年中,法儒结合,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5、兵家P9-10

孙武:

春秋时期的军事家《孙子兵法》

孙膑:

战国时期的军事家《孙膑兵法》强调要懂得战争的规律,注意利用和创造有利于己的形势,重视人的作用。

二、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P10

(1)极大地促进了当时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并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儒家思想孕育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是传统文化的核心。

(3)道家思想是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4)法家思想中的其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改革家的理论武器。

(5)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第三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课标: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知识归纳:

一、汉初的黄老之学P12

1、社会背景:

经济残败,百业待兴,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2、主要内容:

黄帝的学说:

治身(养生)

老子的学说:

治国(无为而无不为,积极无为)

3、特点:

兼采众家、积极无为

4、作用:

成为西汉初年的指导思想,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元气。

二、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背景:

①汉武帝时随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

(随着大一统国家的发展和中央集权的加强,实现思想上的统一称为迫切的要求)

②儒家学说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调整,整合出了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

③汉武帝即位后,为进一步拓展大一统事业,接受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2.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体系P13

思想来源——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

理论基础----“天人感应”学说:

君权神授;

思想主张——①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加强中央集权。

②提出“天人感应”学说,宣扬“君权神授”,发挥了儒家的仁政思想。

④强调君王施政应以仁德为主,以刑辅德;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目的——以思想的统一来维护政治的统一。

影响(评价)——董仲舒对儒学思想的发展,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神化皇权;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同时,董仲舒宣扬“天人感应”,也限制君权的过度膨胀和防止暴政。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

①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

②从此儒学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重要内容和朝廷选官的考查标准,从而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③消极影响:

儒学的独尊束缚了人民的思想,不利于后世科学文化的发展,实质上是思想文化专制。

第四课宋明理学

课标: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知识归纳:

一、兴起的社会背景P15

1、魏晋南北朝:

佛教、道教广泛传播使儒学的统治地位受到巨大的冲击。

2、隋唐:

“三教合一”,各家思想互相渗透。

3、宋代:

儒学吸收佛教、道教思想,形成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二、宋明理学P15-16

1、程朱理学(代表——北宋的程颢、程颐兄弟(著作《二程遗书》)和南宋的朱熹(著作《四书章句集注》)。

朱熹是继孔孟之后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儒学思想家,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

(1)内容:

P16

“理”是世界的本原。

“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如“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子文集》”)

把握“理”的方法:

“格物致知”,即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

其最终目的在于融会贯通而明“理”,而并非是对客观规律和真理的探索。

如教材: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朱子语类》

“存天理,灭人欲”(实质是维护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天理指的是儒家的道德伦理,如理学家对妇女“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的强调)

(2)历史地位:

程朱理学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南宋以后逐渐发展为官方哲学。

明初确定了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程朱理学,特别是朱熹的学术思想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很大,还流传到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

2、陆王心学——吸取佛教禅宗思想,把理学发展到新阶段P16-17

(1)内容:

陆九渊——南宋理学家,认为“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

提出“发明本心”以求理的方法,反对“格物致知”(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

如教材中材料:

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谓万物皆备于我,昔之圣贤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耳——《陆九渊集》

王阳明(王守仁)——明朝中期儒学的代表人物,他把理学发展到“心学”阶段。

他提出“致良知”的学说,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中,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强调自我的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如王守仁所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意识到重树思想标准的重要性)

3、心学与理学的关系

(1)心学是理学的新发展。

(2)相同之处:

思想上:

都属于唯心主义;

目的上:

都要求克服私欲,维护封建统治的社会秩序。

即二者本质上是相同的。

(3)不同之处:

把握“理”的方法。

程朱理学把握“理”的方法是“格物致知”。

陆九渊提出“发明本心”以求理的方法;王阳明提出“致良知”的方法。

程朱理学属于客观唯心主义,陆王心学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三、评价:

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对我国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教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消极:

用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的永恒性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积极:

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

第五课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课标: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

知识归纳:

一、历史背景P19

经济上:

商品经济冲击下人们竞相逐利,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政治上:

专制主义统治进一步强化,封建制度日趋衰落。

文化上:

以程朱理学为标准的科举考试使思想界呈现出因循守旧的习气;西学东渐中近代科技开始传入,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二、异端思想家李贽

时期:

明后期

主张:

①批判程朱理学,破除孔子的迷信,批判孔孟学说的标准;(鞭挞程朱理学,否认孔孟学说是万世之至论)

②倡导个性自由,反对盲从统治者的意志;追求物质享受;主张男女平等。

③提出“万物皆生于两”,源于矛盾的阴阳二气,并非生于“天理”,从而否定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基础。

评价:

他的思想具有鲜明的反传统、反权威、反教条精神,是我国反封建专制思想的先驱。

说明:

李贽的思想和陆王心学有相似之处,是一种突出个性解放的思想,是商品经济发展在思想领域的体现,不是与儒学相对立的新式思想流派。

三、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P21-22“知识链接”

1、代表人物及主张

(1)黄宗羲P20

著作:

《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

主张:

①抨击君主专制,“君主乃天下之大害”②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③认为君臣是平等的师友关系,从根本上否定了陈腐的伦理纲常。

④主张“工商皆本”

(2)顾炎武P21

著作:

《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

主张:

①主张限制君权,扩大地方权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③主张“经世致用”(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

④主张因地制宜,振兴工商业。

(3)王夫之P20

思想:

唯物主义

思想汇编:

《船山遗书》

主张:

①鼓吹“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也”。

②哲学上,强调“理在气中”,即天地万物的规律体现在物质世界中;在认识论方面宣扬“形、神、物三相遇而知觉乃发”,颠覆程朱理学“道在气先”唯心主义先验论的理论根基。

③提出“私欲之中,天理所寓”,充分肯定作为人本能要求的情感欲望和私利的合理性。

2、三人的共同主张

①政治上:

反对君主专制,倡导言论自由,提出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

②学术上:

主张“经世致用”。

③经济上:

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出“工商皆本”。

3、评价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对理学的反思、批判,植根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工商阶层的兴起,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这股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冲击,在其后数百年间仍具有振聋发聩的启蒙作用,给后世民众以深刻启迪。

儒家思想小结

一、儒家思想演变脉络:

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学

战国时期,经过孟子和荀子的改造,儒学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秦始皇时期,由于“焚书坑儒”,儒学遭到沉重打击

西汉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糅合道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改造儒家思想,形成了新儒学体系。

儒学成为历代封建统治者的正统思想,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迅速传播,儒学的发展出现了危机。

宋明时期,儒学从佛、道之中吸取了有益的内容,构建了新的儒学体系----理学

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

①儒家思想所提倡的道德规范意识——有利于培养现代公民意识;

②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团结;

③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有利于今天的政治建设;

④和为贵思想——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⑤民本思想——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⑥“义利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

三、儒家思想的消极方面

首先它是封建文化的主体,它倡导的三纲五常的道德戒律,束缚了人们的意志和人格,保守、封闭的民族性格,不利于民主和科学精神的形成;它宣扬的封建礼教和束缚妇女的戒律,负面作用明显;它宣扬的等级制度,愚忠愚孝等更应抛弃。

(二)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

第六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P23-29

课标:

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发展的贡献。

知识归纳:

一、中国古代科技高度发达的原因(另可见《非常学案》P15:

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世界的原因)

1、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是古代科技取得辉煌成就的根本保障。

2、中央集权国家的支持和组织。

3、交通发达。

4、民族融合和中外交往促进科技发展;

5、古代教育的发展,为科技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6、古代人民和科学家们的勤劳创新。

二、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另可见《非常学案》P15: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五个特点)

①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服务于生产和巩固统治的需要。

②具有较强的经验性,科技著作大多是对生产经验的直接记载或对自然现象的直观描述。

三、概况

(一)四大发明

造纸术:

①纸出现以前的书写材料——甲骨、青铜、竹木简、帛。

②西汉发明植物纤维纸,不适于书写。

③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能书写的纤维纸,人称“蔡侯纸”。

④纸的发明,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发展。

印刷术:

唐朝:

现存世界最早的雕版印刷品《金刚经》。

北宋:

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13世纪后传入朝鲜、欧洲。

④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播,还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火药:

唐:

发明火药,孙思邈《丹经》记载,唐末用于军事战争。

五代、宋:

广泛应用。

如火炮、火箭、突火枪等。

③14世纪:

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对资产阶级战胜封建主义起了重要作用,。

指南针:

战国:

司南。

北宋:

发明指南针,并用于航海。

13世纪:

传入欧洲,在地理大发现中起了重要作用。

意义:

(见《非常学案》P14:

中国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进程的影响)

①对中国:

是中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

②对世界:

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推动了世界科技文化的发展。

在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主义,由封建主义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1、“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的不同效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说明:

社会环境决定了科技作用的发挥。

2、16世纪以后,中国为什么没能产生近代科学?

根本原因:

腐朽的封建制度。

其它原因:

①(固守农耕经济藩篱阻碍了近代科学技术发展)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阻碍了科技发展;

②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科技发展失去了物质基础和动力;

③(科举制度扼制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八股取士和文化专制,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④重人伦、轻自然的文化传统妨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二)天文学

①战国:

《甘石星经》中《石氏星表》为世界最早的星表

②两汉:

西汉留下世界最早对太阳黑子的记录;东汉张衡:

发明水运浑象仪,地动仪早欧洲1700多年。

③唐朝:

僧一行:

制定《太衍历》;创制黄道游仪;世界首次实测子午线长度。

④元朝:

郭守敬制成简仪,比欧洲早300多年;编制的《授时历》是我国古代最精确的历法,早欧洲300多年。

(三)数学

春秋:

九九乘法表。

西汉:

《周髀算经》勾股定理,早西方500年。

东汉:

《九章算术》标志我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十进位值制,中国最早使用。

南朝:

祖冲之圆周率点后第七位,比世界早1000年。

(四)农学

农业技术——混合选择法(选种)、人工杂交

农学著作——①《齐民要术》北魏贾思勰著,是我国现存的一部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②元代的《农桑辑要》是现存最早的官修农书。

③元代王祯的《农书》重点放在生产工具的改革方面,其中的《农器图谱》占全书篇幅4/5,附有306幅插图。

④明代徐光启编写的《农政全书》不仅达到传统农学顶峰,还吸收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徐光启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五)医学

中医学——①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就独创了针灸疗法②战国时期有了医学分科③著名医生扁鹊提出四诊法(望、闻、问、切)成为中国中医传统的诊病法④《黄帝内经》编撰于战国,成书于西汉,提出病理学说,该书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⑤东汉末年,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临床学)的基础。

⑥华佗除创制五禽戏外,还发明了麻沸散,开创了世界医学史上全身麻醉之先河。

中药学——①《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定和颁布的药典②孙思邈著有《千金方》③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创立世界最先进分类法,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

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

第七课、八课汉字与书法、笔墨丹青

课标:

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知识归纳:

一、汉字P31

①起源——新石器时代的刻画符号

②成熟——商代甲骨文(意义:

为研究商朝历史提供可信史料,对研究汉字的形成有历史价值)

③西周——“金文”、“籀文”

④秦朝----秦始皇统一文字:

小篆(材料:

普天之下,抟心揖志,器械一量,书同文字——《秦琅琊台石刻》);后出现“隶书”。

⑤理论——东汉许慎总结出“六书”理论,即:

象声、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⑥先后顺序---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发展趋势:

由繁到简,有难到易,由多种并存到统一文字。

二、书法

1、书法艺术的发展历程:

①秦汉时期:

秦小篆、汉隶具有书法的美感,但大多还是实用性文字。

②魏晋南北朝:

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

条件——字型丰富、数量庞大的单体汉字;士人群体形成;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

代表——“书圣”王羲之的行书“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所书《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③隋唐时期:

书法艺术达到新高峰:

背景——政治统一,经济发展,文化多元。

成就——既有张旭、怀素狂放不羁的草书,也出现了欧阳询、颜真卿(端庄浑厚,笔势开张,雍容大度)、柳公权(遒劲森严)等注重规范法度的楷书,书法理论日益成熟。

④宋代:

书法艺术出现各具情态的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大家。

背景——宋代重文,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样。

特点——他们追求个性,有意无法。

⑤明代书法艺术市民化加强:

明代书法随着社会进一步平民化、世俗化,更加强个性化的创造。

2、书法的艺术特征:

通过自由变化的线条和疏密得宜的布局,同时将绘画艺术的情景美和书写的内容融合在一起,成为一种表现士人追求自我理想和个性的独特的艺术。

3、印章艺术:

P33秦印和汉印

4、中国古代书法的演变趋势:

见《非常学案》P17

说明:

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决定文化的发展,一定时期的文化又是一定时期社会存在的反映,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

三、绘画

1、起源————新石器时代集体舞蹈图

2、从萌芽走向成熟————战国秦汉帛画《人物龙凤图》

3、文人画:

①魏晋南北朝:

开始出现凸显个性的文人画。

代表——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女史箴图》。

绘画理论:

“以形写神”

②隋唐:

代表——隋代:

展子虔《游春图》(是现存中国最早的山水画)。

唐代:

政治统一,经济繁荣“画圣”吴道子《送子天王图》“吴带当风”。

③宋代:

时代背景——文人阶层壮大、理学兴起

题材——文人山水画兴起。

特色——山水画成为独立画种;更加注重意境(如“马一角”“夏半边”)

④明清:

时代背景:

时代变化,社会动荡

特点——文人画个性更加彰显、画风不拘一格如八大山人《松鹰图》

4、民间风俗画的发展

宋代以后:

时代背景——商业兴盛、城市发展、文化普及和市民阶层兴起。

题材——市井生活

特点——写实

代表作——北宋《清明上河图》(张择端)(材料:

“恍然如入汴京,置身流水游龙间,但少尘土扑面耳”)、明清小说插图(木刻版画)、民间年画、布贴画、剪纸画等。

5、中国绘画的特征

特征:

①一方面盛行注重写实的宫廷和民间绘画;另一方面出现了非功利、主写意的文人画,融诗、书、画、印于一体。

②不求形似,注重个人主观性情的抒发,表现手法灵活、自由(中国画讲求神似、意境和气韵)。

③在启迪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独立自主、不畏强暴等方面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阅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