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冲关训练四.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982904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5.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冲关训练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冲关训练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冲关训练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冲关训练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冲关训练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冲关训练四.docx

《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冲关训练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冲关训练四.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冲关训练四.docx

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冲关训练四

专题冲关训练(四)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件婚纱裙

这是战争年代里我所经历的事,每每回想起来我总是激动不已,它使我更加热爱周围的人们,珍惜今天的生活。

长时间的战争使越来越多的家庭陷于贫困的境地,而我家也是一样。

终于有一天,一直最大限度抑制着自己的绝望的妈妈,叹着气说:

“孩子,我们再也不能没有面包而仅靠干果生活了。

每一天,战争都带来许多可怕的不幸和痛苦,使更多的家庭失去生活的支柱。

姐姐斯卡纳和我就是在没有父亲的情况下长大的。

自然,所有生活的负担也就完全落到我的妈妈——一个年轻的寡妇的身上。

绝望中,妈妈突然想出了一个办法。

“我那件婚纱裙——我结婚的纪念,生活中最幸福日子的纪念。

好了,它能做什么用呢?

孩子……”她坚持把婚纱裙给我,让我同姐姐到一个叫诺日斯罕的地方去换粮食。

这时,我感到非常惶恐困惑,不知对她说些什么。

起先,我打算紧紧地拥抱和亲吻妈妈,但是,妈妈的恸哭令我震惊。

她告诉我,在我出发前不准哭泣。

所以我尽量像一个大人那样,保持着镇静。

妈妈相信,只要她拿一杯水洒在我们走后的路上,就能给我们带来好运。

“祝你们一路顺风,斯卡纳,我恳求你,一定要照顾好你弟弟。

”妈妈哽咽道,“把婚纱裙换成你们可以换成的任何东西。

出了诺日斯罕车站,姐姐和我去了离车站最近的村庄。

在那里,我们遇到一个非常善良和蔼的妇人,并去了她家里。

斯卡纳拿出了包裹,然后说:

“这就是我们带来的东西,也许您会喜欢它,我们必须把它换成粮食。

“哦,它太精致,太漂亮了!

”妇人一边说,一边仔细地翻看着婚纱裙,“如实告诉我,它被穿过吗?

它的主人在哪儿?

”她不停地把婚纱裙在两手之间翻来倒去,眼睛一刻也没有离开它,并问道:

“如果允许的话,我想试穿一下,看它是否合身。

妇人一穿上它,整个屋子看起来顿增光彩,就像一个漂亮的新娘穿着专门为她缝制的结婚礼服走进房间一样。

我努力去想象我妈妈做新娘时的情景,这件婚纱裙穿在我妈妈身上时也会这样光彩照人、这样合身吗?

我想,当我妈妈试穿它时,应该也是这样站在镜子的前面,满怀幸福地欣赏自己。

我还想到,我会将它原样保存下来,让它像原来一样崭新、雅致,在我儿子结婚时,我会向他讲述这件凝聚着长辈深情的婚纱裙的经历,然后,按照传统,我将把它交到我的儿媳妇手中……这时,那位妇人打断了我的思绪,她说:

“孩子,我可以给你们一袋大麦,还有一些玉米和小米。

斯卡纳和我同意了。

妇人从厨房拿出一个厚实的平底盒子并把它递给我。

我把盒子中的粮食分成两半,把其中的一半装进了口袋。

看到这个情形,斯卡纳笑了。

火车很快就要到了,我们不得不离开。

于是,我们扛起东西,与热情的妇人真诚道别。

离开妇人的房子不远,我们听到了妇人颤抖、不安的声音:

“亲爱的,等一等,别走!

”我非常恐慌,担心她已经改变了主意。

当她走到我们身边时,她焦急地说:

“孩子,说句心里话,请你们拿着这件婚纱裙连同粮食回家吧。

告诉你们的妈妈,在诺日斯罕你们也有个妈妈,这是她送的礼物。

如果这里能够和平,我的丈夫和儿子能从战场上平安地归来,那么我宁愿变得穷一点。

我几乎要放声大哭了,而斯卡纳也非常感动。

最后,妇人用颤抖的声音说:

“祝你们好运,愿你们所有的期望都能变成现实。

妇人紧紧地拥抱和亲吻了我们……向她道别后,我们急匆匆向车站赶去,一路上谈论着这个善良的妇人。

(原文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姐姐斯卡纳和我就是在没有父亲的情况下长大的”,说明父亲在前线作战,所有生活的重担全落在了妈妈的身上。

B.妈妈将自己心爱的婚纱裙拿出来换粮食,说明“我”家的生活已相当窘迫,到了无法维持下去的地步。

C.斯卡纳拿出婚纱裙后说“我们必须把它换成粮食”,“必须”一词内涵丰富,既表现了“我们”的懂事及态度的坚决,又表现了“我们”希望妇人能换给“我们”粮食。

D.作者写妇人对婚纱裙爱不释手,主要是为了说明即使在战争年代,生活异常艰难,人们的爱美之心也没有消失。

E.小说结尾处,妇人的一席话让“我”想起了母亲拿出婚纱裙打算换粮食时的“恸哭”,所以“我”也“几乎要放声大哭了”。

答案:

BC A项,由原文“一个年轻的寡妇的身上”可知,父亲已经战死;D项,表述错误,主要是为了反衬出妈妈在艰难的生活背景下无路可走的窘迫;E项,“我几乎要放声大哭了”的主要原因是“我”被妇人的话深深感动了。

2.“妈妈相信,只要她拿一杯水洒在我们走后的路上,就能给我们带来好运”这句话在结构、情节、主题上各有什么作用?

答案:

(1)结构上,承上启下,由上文的妈妈让“我们”去换粮食转入到下文姐姐和“我”去换粮食。

(2)情节上,暗示“我们”一定能换到粮食。

“好运”一词,暗示了“我们”一定能碰到善良的人,一定能达到“我们”换粮食的目的。

(3)主题上,说明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巨大创伤。

人们将幸福的希望寄托在一杯水上,反衬出战争的残酷和人们生活的艰难。

3.文章成功地刻画了诺日斯罕的一个无名无姓的妇人。

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其形象。

答案:

(1)试穿婚纱裙,说明她是一个爱美的女性;

(2)把婚纱裙连同粮食都给了“我们”,表现出她是一个善良、富有同情心的人;(3)她宁可变得穷一点,希望丈夫和儿子能从战场上平安地归来,表现了她对战争的反感和对和平的期望。

4.文中说“妈妈的恸哭令我震惊”。

请结合文章探究妈妈恸哭的原因。

答案:

(1)生活非常艰难,缺少粮食;

(2)失去婚纱裙的伤感,因为它是母亲幸福生活的纪念;(3)对孩子们出去换粮食感到心酸;(4)战争带来了许多可怕的不幸和痛苦。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免费的午餐

刘心武

父亲在世时,曾向我讲述过他年轻时所获得过的一次免费午餐的事情。

那是20世纪20年代初,父亲才十七八岁,因为祖父远行,而后祖母对他极为吝啬,所以他离开了家庭,一个人在社会上闯荡。

那时他的维生手段之一,是代人考取名牌大学。

他也实在是有应考的才能与气数,竟每回都能高中。

但是他从那些私雇他冒考的人手里,每回也得不到几个钱,用不上多久,他便又一筹莫展。

父亲本人何尝不想进入名牌大学,但纵使他考取了头一名,也没钱交纳学费。

就算学校爱才如渴,准许他减免学费,他也无法应付食宿等方面的开支。

而勤工俭学,路子也不是那么好找;唯一的办法,便是设法贷到一笔款,毕业后再尽早归还。

谁能贷给他款呢?

想来想去,有这种实力并有可能愿意贷款给他的,应是祖父所交往的伯伯叔叔。

父亲在那一年的夏天为自己去应考,以优异成绩被协和医学院录取,这令他万分兴奋。

当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既是祖父对他的期望,也是他自己的夙愿,于是筹措入学读书的费用便成了当务之急。

他经过一番盘算,决定向一位伯伯求助。

该人当时在社会上已享有很大的名气,经济状况极佳,并且从小看着他长大。

在一个四合院里,父亲找到了那位伯伯。

没等父亲发话,那位伯伯便感慨万千地说了很多同情的话,而父亲听了非常感动。

原来这位伯伯很了解情况,并关爱着自己,于是便倾诉起自己的具体窘境和祈盼来。

那位伯伯没听完,便有电话打来。

一连接听和打出了几个电话后,那位伯伯便蔼然可亲地对父亲说,中午有个饭局,无妨一同去,席间可以继续聊。

父亲跟着那位伯伯,乘坐一辆当时颇为时髦的弹簧马车,到了前门外的“撷英番菜馆”,这是当时显贵名流们才有财力与雅兴去消费的一家最著名的西餐馆。

祖父在北京时也不曾带父亲吃过这么高档的西餐,想到这一点父亲便更加感激那位伯伯的厚待。

而这一切都还并不是主要的,更令父亲念念不忘的,是那天在席间出现的人物,几乎都是后来有重要社会地位的人物,有的是社会活动家,有的是艺术家,有的是学者、教授。

刚进入餐厅时,父亲惶恐不安,非常自卑。

但那位伯伯牵着他的手引他入席,并向大家介绍说他是祖父的公子。

显然祖父在众人心目中也是有相当分量的,因为父亲发现席间的人们对他都很友善,于是也就慢慢放松下来。

那是父亲青年时代所享用到的一次高档、美味、雅致的免费午餐,令我也不禁神往。

父亲没有详细地向我讲述这顿免费午餐的结局,但有一点却交代得很清楚:

他没能从那位名流伯伯那里得到另外的帮助。

我问父亲:

“您饭都吃了,为什么不能要求他借给您钱呢?

父亲说:

“他们一直聊得很欢,我简直没有办法插进去话。

我再问:

“吃完饭,您可以单独向他提出呀?

父亲说:

“饭局一散,我发现他们都忙极了,每人都有自己的下一站。

我实际上也没有办法找到一个单独的机会,因为人们都纷纷礼貌地,甚至可以说是带有爱怜之情地跟我握手告别。

我还问:

“那么,您可以再到他家里找他呀?

父亲说:

“我也曾有过这样的念头,不过,没有去。

我说:

“是因为觉得他太虚伪了吧?

父亲正色道:

“不!

怎么能怪人家虚伪呢?

那顿午餐,人家让我一起去,是真心真意的!

我说:

“可是,他到头来没有借给您钱呀!

父亲说:

“这就是我为什么要给你讲这个故事,我想让你从中明白一个道理:

别人不欠你!

在你的一生中,你应该尽量去帮助别人,却一定不要有依赖别人的想法!

别人可能会向你提供一顿免费的午餐,但你自己一生的餐饭事业,还是需要你自己去挣的!

我正琢磨父亲的话,父亲又说:

“其实,后来我成家立业以后,也曾无意中这样对待过别人。

我可以请他吃一餐饭,听他诉苦,给他些安慰。

可是,要我付出相当的代价帮助他,我往往还是下不了决心,除非是你那时不帮他,他马上活不下去。

人与人之间,还是这样为好——可以给一顿免费的午餐,却还是希望每个人自己想办法,去安身立命。

(原文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祖父的朋友表达了对父亲的理解,又带父亲吃了一顿丰盛的午餐,但最终没有给予父亲想要的帮助。

父亲起初也有一些抱怨,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悟出了其中的道理。

B.起初,父亲代人考试,并不是他自己不想上大学,而是他知道即使考了第一名,他也没钱交学费和生活费,所以,只能把替别人考试作为谋生的手段之一。

C.这篇小说以“免费的午餐”为题目,因为“免费的午餐”既是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又是行文线索。

D.小说最后,父亲说他也曾无意中拒绝过别人的求助,这里表现了父亲淡淡的悔恨。

E.父亲给“我”讲他的故事的目的是希望“我”能成为像名流伯伯那样被别人求助的人,而不要成为向别人求助的人。

答案:

BC A项,“父亲起初也有一些抱怨”于文无据。

D项,由父亲所说的“人与人之间,还是这样为好——可以给一顿免费的午餐,却还是希望每个人自己想办法,去安身立命。

”可知,父亲没有“悔恨”之意。

E项,父亲的希望是“应该尽量去帮助别人,却一定不要有依赖别人的想法!

”。

2.请概括文章第2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并简要分析该段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

主要内容:

(1)写了父亲的才能和年轻时求学的窘况,父亲年轻时一个人在社会上闯荡,靠为别人考试谋生,因经济拮据,自己上大学的愿望无法实现。

(2)被协和医学院录取,向一位名流伯伯求助。

作用:

为下文享用“免费的午餐”情节的展开作铺垫。

3.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父亲的形象。

答案:

(1)天资聪颖。

替别人考试,每次都能考中。

(2)性格坚强。

祖父远行,而后祖母对父亲很吝啬,他毅然离开家庭,独自到社会上去闯荡。

(3)自尊心强。

祖父的朋友对父亲说了一些理解的话,却通过接电话、带父亲和名流吃饭等做法委婉地拒绝了父亲,而父亲也没有提出自己的要求,明白了美好的生活要靠自己去创造而不是依靠别人的道理。

(4)善于自我剖析。

小说最后,父亲说他也曾无意中拒绝过别人的求助,每个人在要付出代价时,往往下不了决心,这又表现了父亲勇于自我剖析的可贵品格。

4.结合文中的父亲叙述的自己的经历以及父亲与“我”的对话,你悟出了哪些生活道理。

(1)我们对他人的真诚不可妄加揣度,对他人的帮助要知足,心存感激;

(2)不可过于祈求并依赖他人物资上的施予;(3)自己一生的餐饭事业要靠自己挣;(4)要尽可能地去帮助他人,但不到万不得已,不要付出相当的代价,要让别人自己想办法安身立命。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目。

岛,的确是荒岛。

据说,岛上有碗口粗的毒蛇和凶猛的野兽。

民厌恶了城市的喧嚣、奢华和诡谲莫测,厌恶了人与人之间的猜忌、算计和冷漠无情,于是,他怀着死亡的决心登上了荒岛。

他想:

让蛇吞了,让野兽吃了,也比让人折磨得不死不活要好。

民来到岛上,郁郁葱葱的森林,清澈的溪水,唱歌的小鸟,奔跑的野兽,让他欣喜若狂。

三个月之后,民觉得有点儿寂寞了。

他和鸟兽尽管相处和谐,可彼此语言不通,他太需要一个能倾听自己心声的人了。

于是,他下岛,说服了一个女人跟他来到荒岛,两个人的日子过得平静而舒适。

没持续多久,两个人的生活变得有些无聊,怎么样才能让生活充满乐趣呢?

于是,他们生了一个儿子,健壮得像一头小豹子一样的儿子。

儿子一天天长大,每天赤身裸体,在森林里跑来跑去,奔跑起来像风,爬起树来像猴子。

民的妻很担心,她怕孩子变成野人,她认为孩子必须得到教化。

于是负责教化孩子的老师被请到了岛上。

老师耐心地教授民的儿子知识、礼仪。

民的儿子渐渐失去了像风一样奔跑的能力,变得温文尔雅。

到了十八岁,民的儿子提出了自己要享受爱情、要结婚的要求。

第五个出现在岛上的人,是一位善良美丽的姑娘,她和民的儿子结了婚。

婚后不久,姑娘带来了自己的父母和弟弟。

于是,一大家子人经常幸福地在一起吃饭、聊天。

矛盾是偶尔产生的。

那位老师因为民的儿媳妇的弟弟骂了自己,便恶毒地制造了一起谎言。

于是,民和亲家大吵一架,谁也不理会谁。

除了那位老师,没有第二个中立的人来劝解。

于是,他们整日不说话,彼此像仇人。

民觉得必须树立自己在岛上的威信,所以岛上的第九个公民来了,是一位公正的律师。

他帮助民调解了和亲家之间的矛盾,并为民制定了岛上的公约。

民作为岛主,拥有岛上的最高权力。

后来,岛上又来了两名监督公约执行的检察官和三名保证公约执行的士兵。

随着公约的执行,民发现其中的漏洞越来越多。

在完善漏洞的同时,新的职业诞生了。

民的儿子成了从城市向荒岛选拔、输送人员的最佳人选,而他的妻则做了他的秘书。

厨师、保姆、巫师、侦探、心理医生、经纪人、司机、工人、制造商、乞丐、银行家……几乎每隔两小时,就有一个新的职业诞生。

民看着他手下的子民越来越多,大家天天早上向他朝拜,听他训话,实在太高兴、太满足了。

民的儿子垄断了整个岛上的经济,成了岛上的经济巨头。

民每天站在岛的最高处——官邸的楼顶,看着岛上的变化,得意扬扬:

这都是他的功劳啊,他是这座荒岛的开拓者,是至高无上的王。

森林已经被砍伐得差不多了,因为岛上要发展经济,要造各种各样的房子,所以到处需要木头,于是森林没了;渐渐地,天空中不见了唱歌的小鸟,地面上没有了奔跑的野兽。

随着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放,溪水变得不再清澈……

政变似乎是在一夜之间发起的,他们说民老了,要他让位;说民的儿子骄奢淫逸,横行霸道,让岛上的经济处于极度混乱的状态,应该驱逐出岛,将其财产充公。

尽管政变被镇压下去了,可民变得焦虑不安,他不知道那些觊觎他权力和他儿子金钱的人藏在哪里,他们什么时候会突然再次发起政变,甚至突然杀死他们,或者绑架他的孙子。

民整日忧心忡忡、疑神疑鬼。

岛上最权威的医生说,民患了抑郁症,他必须到一个清静的地方去休养,否则,他活不过一年。

民听取了医生的劝告,他给儿子留了一封全权委托书,要他处理岛上的一切事务。

在一个清晨,民乘坐一叶小舟,前往助手为他寻找到的另一座荒岛,他将一个人在那里静静地调养。

小舟渐行渐远的时候,民回头看了看曾经的荒岛,现在,那是一座多么美丽的现代化城市啊!

(原文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这篇小说具有很强的隐喻意味,发人深思。

荒岛,既是小说故事的大背景,也暗指人类生活的地球;民既是小说的主人公,也是人类的一个缩影。

B.民为了使荒岛成为由一个人递增到有无数人的大都市,便下岛说服了一个女人跟他来到荒岛结婚、生子,于是就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C.小说通过接受教育需要老师、产生了矛盾需要律师,说明厨师、保姆、巫师、侦探等职业的增多,是人类从荒芜走向高度文明的必然结果。

D.小说用一幅简化的图景把人类发展的过程,即人类从荒芜走向高度文明的发展史一一展现了出来,充分体现了漫长的时间而简化了广阔的空间。

E.在这篇小说中,作者把政治、社会、人生、环境等重要元素糅合在一起,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古老命题——人类从哪里来?

人类要到哪里去?

答案:

AE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

B项,“民为了使荒岛成为由一个人递增到有无数人的大都市”说法不当,这不是民的本意。

C项,从小说中来看,职业的增多是社会需求的结果,是由小社会变为大社会的必然结果,所以“是人类从荒芜走向高度文明的必然结果”有些绝对。

D项,表述错误,“简化的图景”并没有“充分体现了漫长的……空间”。

2.小说第4自然段中画线句子的景物描写具有怎样的作用?

请简要分析。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景物描写在文中起到的作用大致有以下几种: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等,主要是为了表现心情;

(2)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3)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4)渲染气氛;(5)推动情节的发展。

答案:

(1)与第2自然段的传说中的荒岛上的恐怖景象形成对比,它是民心境好转的原因;

(2)与民所厌恶的那个把人折磨得不死不活的城市形成鲜明的对比,揭示了大自然的美好;(3)与后面环境遭到破坏形成对比,揭示了人类是环境破坏的罪魁祸首。

3.“民看着他手下的子民越来越多”之后,岛上产生了哪些矛盾?

请概括说明。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

答题时,考生要在对文本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找准答题区间,进行仔细分析,并准确归纳。

结合文章内容,考生不难看出岛上的矛盾主要有三种:

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矛盾,生产、生活物资需求量的增大和资源越来越少之间的矛盾,环境破坏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答案:

以民和民的儿子为代表的统治者与民众之间的矛盾;生产、生活所需的物资越来越多与岛上的资源越来越少之间的矛盾;环境破坏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4.这篇小说以“荒”为标题,你认为作者为小说拟定这一标题有怎样的用意?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解答这类试题时,考生须要具备与小说标题相关的知识。

小说题目或概括情节,即点出核心部分情节;或是主要人物,即点明主次人物关系;或是在文中反复出现的物,即情节发展中至关重要的线索等。

要想弄明白作者以“荒”为标题的用意,考生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民为什么离开城市前往荒岛?

民为什么最后又前往另一座荒岛?

考生只要抓住这两个问题去思考,就不难明白作者的用意。

答案:

(1)“荒”体现在人类生存方面。

民由厌恶城市来到荒岛,而荒岛成为现代化城市后,他又不得不前往另一座荒岛,体现出了人类生存状态的荒乱。

(2)“荒”体现在人类精神方面。

民的焦虑、忧心,显现出了当代一些人精神世界的荒凉。

(3)“荒”引发读者去认识、思考一些人对自身的戕害,以及给自身带来惶恐和惊惧等现代社会中存在的问题。

四、(2011·郑州高中毕业班质量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千叶瓶

刘心武

①那只花瓶是他二十几年前从农贸市场买来的。

造型一般,素白,底部连瓷窑标志都没有。

花瓶陪伴他度过了整个青壮年时期。

见证了他娶妻生子,也接受了他“哎,我退休啦”的招呼。

花瓶随他搬了两次家,在家里的位置也多次变易,近些年则一直搁放在书桌一角。

花瓶里插过鲜花、干花、假花等。

最后所插的是三根孔雀翎。

②退休以后,他试图圆多年来写回忆录的梦。

为此他专门购置了一个精美的十六开簿册,还准备了一盒十二支的绿色签字笔。

为什么要选择绿色?

完全是下意识的驱使。

在文化用品的货架前,他本是要拿黑色签字笔的,忽然眼睛扫到了这种绿色的,好奇地抽出一支,在店里提供的试用纸上画了画,笔尖滑动的感觉和呈现的绿色都让他很愉快,于是买了下来。

③但是,翻开簿册,拿起绿笔,郑重地宣布“别打扰我,我要开笔啦”时,却愣在那里,满脑子飞花飘絮,却不知该如何写出第一句来。

好不容易写出了几行,却实在不能满意,狠心用左手撕下那一页,却不料纸张一剐,反弹力使他握笔的右手杵到花瓶,花瓶一斜,忙去扶正,结果签字笔的笔尖就在瓶体上画出了一个弯线。

拿抹布擦,去不掉,又找来去污粉,还是没用,涂上衣领净再擦再用水冲,那道绿痕似乎更加分明。

④这时传来了妻子的声音:

“你把弄脏的一面朝墙,不就结了吗?

”又传来正好回娘家的闺女的声音:

“爸,又不是什么值钱的宝贝,您干吗着那么大急?

还是写您的回忆录吧,写出来,我给您录入电脑……”他望着破了相的花瓶,只是发愣。

⑤第二天他用绿色签字笔,把那抹不掉的一个弯道,勾勒成了一小片绿叶,看上去,顺眼点。

但瓶体和那么小一片绿叶,在比例上实在不相称,于是,他决定从那片绿叶开始,再连续勾勒出更多的、形态并不雷同、而又凹凸锯齿互补的叶片。

勾勒第一个叶片时,他当然是怀着一种后悔的心情,责备自己把素白的瓶体,不小心给玷污了。

后来,不知怎么的,或许是心理态势的惯性作用吧,勾勒别的叶片时,接二连三,全是后悔的思绪。

后悔小时候,不该为了贪摘树上的果子,急躁地把整个枝丫扯断。

又后悔上小学时,同桌向自己借圆珠笔用,死活不肯借给人家。

再后悔上山下乡的时候,队里培养自己当“赤脚医生”,自己却没能把常见的草药形态认全。

回城进工厂,先开大货车,后开小面包,再当上司机班长,又调进科室,好赖算是个干部了,就不免神气活现起来,给一起进厂的“插友”取不雅的外号大呼小叫,后来人家下了岗,找到自己借钱,虽说也拿了一千给人家,却又跟人家说了一大堆便宜话,仿佛人家的困难全是不争气造成的……

⑥闺女又回娘家,小声地问妻子:

“爸的回忆录写出多少了?

怎么总是抱着个花瓶在鼓捣?

”妻子小声回答:

“着了魔似的,每天总得花两三个钟头在瓶子上画树叶……不过他脾气倒好多了,下楼一块遛弯儿,还总跟我回忆以往的事儿,动不动还说,哪件事对不起我,哪回的吵架请我原谅……咳,其实我早忘啦!

不过听他那么说,心里倒是挺舒服的……”

⑦渐渐地,他那只花瓶,半壁外表都画满了绿叶,那些单线勾勒的叶片,大大小小,连续不断,看上去仿佛当初入窑出窑时就已经有了,而且是工艺师事先就构思好,精描出来的,显得非常自然,也非常和谐,堪称雅致秀美。

⑧他继续在花瓶另一面勾勒绿叶。

妻子说:

“难道你非得把上面画满吗?

画满怕得上千片叶子,你累不累啊?

”他边慢慢画,边说:

“我还真怕那画满的一天到来呢!

⑨有一天,一位现在迷上古玩收藏的“发小”来看望他,忽然眼睛一亮,吼出一声:

“老兄,你从哪儿收来这么个千叶瓶?

”他不做声。

那“发小”走近,小心捧起细看,哑然失笑:

“原来根本不是古董,连当代高级工艺品都不是啊!

”他让“发小”小心轻放,说:

“对我而言,这是无价之宝!

”他只简单解释了几分钟,来客便肃然起敬,并感叹:

“如果那些对社会负有更大责任的人士,都能有你画千叶瓶的心思,该多好啊!

(选自《小说月报》,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主人公本想买黑色的签字笔写回忆录,却下意识地选择了绿色签字笔,这暗示着他内心深处一直在怀念逝去的青春岁月,为自己年轻时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已。

B.小说第⑤段看似在写主人公对自己过去生活中种种失误的后悔,实际上是为了以小见大,表现了“文革”中上山下乡的一代人对时代的反思与总结。

C.“发小”本以为千叶瓶是名贵的古董,细看之下才失望地发觉它连当代高级工艺品都不算。

小说借这一人物对当今社会中一些只重物质而精神空虚的人进行了批判。

D.主人公画绿叶的过程,就是反思自己一生的过程,更是检讨灵魂、滋养心灵的过程。

心灵获得绿化、滋养,能使人的性格和行为产生很大变化,所以“他”的脾气变得平和了。

E.这篇小说故事简单,却引人深思。

一个不经意的过失,经过主人公的努力,竟然成了工艺品,这启发我们即使人生出现失误,只要抱着积极的心态努力弥补,也能实现人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