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学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982477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609.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学案.docx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学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学案.docx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学案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学案

考纲要求

1.细胞呼吸(Ⅱ)。

2.实验:

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考点一 细胞呼吸的方式与过程

1.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图解

2. 细胞呼吸中[H]和ATP的来源与去向

项目

来源

去向

[H]

有氧呼吸:

C6H12O6和H2O;

无氧呼吸:

C6H12O6

有氧呼吸:

与O2结合生成水;

无氧呼吸:

还原丙酮酸

ATP

有氧呼吸:

三个阶段都产生;

无氧呼吸:

只在第一阶段产生

用于几乎各项生命活动(除光合作用的暗反应)

3. 细胞呼吸过程中有关物质参与的阶段及场所总结

(1)水:

生成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场所为线粒体内膜;以反应物参与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场所为线粒体基质。

而无氧呼吸中不存在水的生成与消耗。

(2)二氧化碳:

在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线粒体基质中产生,或者在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细胞质基质中产生。

动植物体内均可产生二氧化碳。

(3)酒精或乳酸:

在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细胞质基质中产生。

(4)葡萄糖:

只以反应物的形式参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场所为细胞质基质。

(5)丙酮酸:

其作为中间产物,在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产生,场所为细胞质基质;以反应物可参与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和无氧呼吸第二阶段,前者场所为线粒体基质,后者场所为细胞质基质。

(6)氧气:

只以反应物的形式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场所为线粒体内膜。

4. 判断细胞呼吸方式的三大依据

呼吸熵(RQ)可作为描述细胞呼吸过程中O2供应状态的一种指标;RQ=放出的CO2量/吸收的O2量,由于细胞呼吸底物不同,呼吸状况不同,其RQ值也不同;

①若RQ>1,表明CO2释放量>O2吸收量,应为无氧呼吸、有氧呼吸并存,且无氧呼吸也产生CO2。

②若RQ=1,则细胞进行有氧呼吸,可能存在产物为乳酸的无氧呼吸且呼吸底物为葡萄糖。

③若RQ<1,则细胞中O2吸收量大于CO2释放量,表明此时呼吸底物可能有“脂质”(因脂质氧化分解时耗氧量较大)。

1.如图表示人体细胞中两类呼吸作用的部分过程。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

A.③过程中,既可产生[H]也可消耗[H]

B.③过程的所有反应都在膜结构上进行

C.①②过程的反应条件和场所都完全相同

D.人体剧烈运动时骨骼肌细胞只进行②过程

解析:

③包括有氧呼吸的第二、第三阶段,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产生[H],有氧呼吸第三阶段消耗[H],A正确;③过程是有氧呼吸的第二、第三阶段,第二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B错误;①过程是葡萄糖酵解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②过程是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但两过程所用的酶不同,C错误;人体剧烈运动时骨骼肌细胞既进行无氧呼吸,又进行有氧呼吸,D错误。

2.下图表示生物体内进行的能量释放、转移和利用过程。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D )

A.a过程的完成一定伴随H2O和CO2的生成

B.在人体剧烈运动过程中,肌肉细胞产生的甲中不含有乳酸

C.人体细胞中完成c过程的场所主要是线粒体

D.人体内的a过程会受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的影响

解析:

a过程可表示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过程,无氧呼吸过程不产生H2O,且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过程也不产生CO2,A项错误;在人体剧烈运动过程中,肌肉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B项错误;c过程表示ATP水解释放能量,用于各项生命活动,而线粒体是细胞的“动力车间”,是主要的产能场所,不是主要的耗能场所,C项错误;在人体内,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可以使机体细胞代谢加快,故a过程会受到二者的影响,D项正确。

3.(2019·宜春模拟)比较植物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D )

A.葡萄糖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底物,不是无氧呼吸的主要底物

B.CO2是有氧呼吸的产物,不是无氧呼吸的产物

C.有氧呼吸逐步释放能量,无氧呼吸瞬间释放能量

D.有氧呼吸产生还原氢,无氧呼吸过程中也能产生还原氢

解析:

葡萄糖是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主要底物,A错误;葡萄糖经过有氧呼吸可以产生水和二氧化碳,而经过无氧呼吸可以产生乳酸或酒精和二氧化碳,B错误;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能量都是逐步释放出来的,C错误;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都产生还原氢,无氧呼吸第一阶段产生还原氢,D正确。

4.不同种类的生物在不同的条件下,细胞呼吸方式不同。

若分解底物是葡萄糖。

下列对细胞呼吸方式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B )

A.若只释放CO2,不消耗O2,则细胞只进行无氧呼吸

B.若既不吸收O2同时也不释放CO2,则说明该细胞已经死亡

C.若CO2的释放量多于O2的吸收量,则细胞既进行有氧呼吸,也进行无氧呼吸

D.若CO2的释放量等于O2的吸收量,则细胞只进行有氧呼吸或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产生乳酸的无氧呼吸

解析:

细胞只进行无氧呼吸,释放CO2,不消耗O2,A项正确;若既不吸收O2也不释放CO2,也有可能是进行无氧呼吸中的乳酸发酵,B项错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时释放的CO2量等于O2的吸收量,若CO2的释放量多于O2的吸收量,则细胞既进行有氧呼吸,也进行无氧呼吸,C项正确;细胞只进行有氧呼吸或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产生乳酸的无氧呼吸时,CO2的释放量等于O2的吸收量,D项正确。

5.(2019·正定模拟)如图为测量萌发的小麦种子细胞呼吸方式的装置图,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D )

A.图示说明萌发的小麦种子细胞进行了无氧呼吸

B.图中萌发的小麦种子细胞的细胞质基质产生的[H]最多

C.萌发的小麦种子细胞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产生水

D.有色液滴移动的距离可表示细胞呼吸消耗氧气的量

解析:

图示说明萌发的小麦种子细胞进行了有氧呼吸,因为细胞呼吸过程中消耗了氧气,有色液滴左移,A错误;萌发的小麦种子细胞的线粒体基质产生的[H]最多,B错误;细胞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产生水,C错误;有色液滴移动的距离可表示细胞呼吸消耗氧气的量,D正确。

 

细胞呼吸反应式中各物质间的关系比(以葡萄糖为呼吸底物)

(1)有氧呼吸时:

C6H12O6O2CO2=166。

(2)无氧呼吸时:

C6H12O6CO2酒精=122或葡萄糖乳酸=12。

(3)消耗等量的C6H12O6时,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产生的CO2摩尔数之比为13。

(4)消耗等量的C6H12O6时,有氧呼吸消耗的O2摩尔数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产生CO2摩尔数之和的比为34。

考点二 影响细胞呼吸的因素及其应用

1. 温度、CO2浓度及H2O对呼吸速率影响的曲线分析

因素

温度

CO2浓度

H2O

影响

机理

影响呼吸酶的活性

高浓度的CO2对细胞呼吸有明显的抑制效应

在一定范围内,细胞呼吸强度随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强

曲线

模型

实践

应用

零上低温下储存种子、蔬菜、水果,大棚种植夜间适当降低温度

增加CO2的浓度,可提高蔬菜和水果的保鲜效果

粮食在收仓前要进行晾晒处理,干种子萌发前要进行浸泡处理

2. 氧浓度对呼吸速率影响的曲线分析

(1)氧气作为有氧呼吸的原料,可同时影响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速率。

(2)图甲中O2浓度为0时细胞只进行无氧呼吸,随O2浓度升高,有氧呼吸逐渐增强,无氧呼吸逐渐减弱。

当O2浓度为0~10%时,细胞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O2浓度在10%以上时,细胞只进行有氧呼吸。

(3)图乙中三条曲线分别表示无氧呼吸CO2释放量、有氧呼吸O2吸收量(等于有氧呼吸CO2释放量)及两种呼吸CO2释放总量。

(4)图乙中R点为两种细胞呼吸CO2释放总量的最低点,一般认为此时细胞呼吸消耗有机物最少,最适合储存种子或果实。

AB段长度=BC段长度,说明此时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释放的CO2量相等,则此时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量应为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量的1/3。

1.为了探究植物呼吸强度的变化规律,研究者在遮光状态下,测得了相同的新鲜菠菜叶在不同温度和O2含量条件下的CO2释放量,结果如下表(表中数据为相对值)。

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C )

A.根据变化规律,表中10℃、O2含量为1.0%条件下的数据很可能是错误的

B.温度为3℃、O2含量为3.0%是贮藏菠菜叶的最佳环境条件组合

C.O2含量从20.0%上升至40.0%时,O2含量限制了呼吸强度的继续升高

D.在20℃条件下,O2含量从0.1%升高到3.0%的过程中,细胞无氧呼吸逐渐减弱

解析:

根据表中数据的变化规律可知,在10℃、O2含量为1.0%条件下的数据应大于3.6小于35.2,所以53.7这个数据很可能是错误的,A项正确;温度为3℃、O2含量为3.0%时,CO2的释放量最少,是贮藏菠菜叶的最佳环境条件组合,B项正确;3℃、10℃和20℃条件下,O2含量从20.0%升至40.0%时,细胞呼吸强度逐渐减弱,30℃条件下,细胞呼吸强度增强,C项错误;在20℃条件下,O2含量从0.1%升高到3.0%的过程中,随着O2含量的增加,CO2释放量逐渐减少,细胞无氧呼吸逐渐减弱,D项正确。

2.将一份刚采摘的新鲜蓝莓用高浓度的CO2处理48h后,贮藏在温度为1℃的冷库内,另一份则始终贮藏在1℃的冷库内。

从采摘后算起每10天取样一次,测定其单位时间内CO2释放量(mol)和O2吸收量(mol),计算二者的比值得到如图所示的曲线。

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C )

A.贮藏前用CO2处理后的蓝莓无法进行无氧呼吸

B.第10d时,细胞中的ATP完全来自线粒体

C.第20d未处理组蓝莓产生的乙醇量高于CO2处理组

D.第40d未处理组蓝莓有氧呼吸比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多

解析:

根据曲线中第10d后二氧化碳与氧气的比值大于1可知,两组蓝莓均可进行无氧呼吸,A项错误;第10d时二氧化碳与氧气的比值等于1,细胞只进行有氧呼吸,此时细胞中的ATP来自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B项错误;第20d,未处理组蓝莓的二氧化碳与氧气的比值更大,说明未处理组蓝莓无氧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量更多,因此,未处理组蓝莓无氧呼吸产生的乙醇量高于CO2处理组,C项正确;第40d,未处理组蓝莓的二氧化碳与氧气的比值为2,假设有氧呼吸吸收的氧气量为a,则无氧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量也为a,根据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反应式,可以得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量分别为a/6、a/2,D项错误。

3.(2019·石家庄模拟)呼吸熵(RQ=放出的CO2量/吸收的O2量)可作为描述细胞呼吸过程中氧气供应状态的一种指标。

如图是酵母菌氧化分解葡萄糖的过程中氧分压与呼吸熵的关系。

以下叙述中正确的是( B )

A.呼吸熵越大,细胞有氧呼吸越强,无氧呼吸越弱

B.b点有氧呼吸的强度大于a点有氧呼吸的强度

C.为延长水果保存的时间,最好将氧分压调至c点

D.c点以后,细胞的呼吸强度不随氧分压的变化而变化

解析:

当RQ>1时,表明细胞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且呼吸熵越大,细胞有氧呼吸越弱,无氧呼吸越强,A项错误;b点氧分压较a点的大,因此b点的有氧呼吸强度大于a点的有氧呼吸强度,B项正确;c点时,有氧呼吸旺盛,不适宜进行水果保存,C项错误;c点以后,只进行有氧呼吸,在一定范围内,呼吸强度会随氧分压的升高而升高,D项错误。

4.(2019·兰州模拟)呼吸熵(RQ=CO2释放量/O2吸收量)可作为描述细胞呼吸过程中O2供应状态的一种指标。

下图表示某植物非绿色器官在不同O2浓度下的O2吸收量和CO2释放量。

根据所给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c点时,呼吸熵为1,说明该植物器官只进行有氧呼吸

B.该植物器官细胞呼吸过程中可能有非糖物质氧化分解

C.a点时,产生CO2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或线粒体基质

D.b点时,无氧呼吸强度最低,最适合储藏该植物器官

解析:

O2的吸收量表示有氧呼吸吸收的量,CO2的释放量表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释放的量。

c点时,呼吸熵为1,c点之后O2吸收量大于CO2释放量,说明消耗的有机物可能有脂肪,此时不一定只进行有氧呼吸,A错误,B正确;a点时,该植物器官只进行无氧呼吸,产生CO2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C错误;b点时,无氧呼吸强度不是最低,但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强度都很低,最适合储藏该植物器官,D错误。

5.有一瓶混有酵母菌的葡萄糖溶液,当通入不同浓度的氧气时,产生的酒精和CO2的量如表所示。

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 D )

氧浓度(%)

a

b

c

d

产生CO2的量

9mol

12.5mol

15mol

30mol

产生酒精的量

9mol

6.5mol

6mol

0mol

A.氧浓度为a时,酵母菌有氧呼吸速率等于无氧呼吸速率

B.氧浓度为b时,相同时间内酵母菌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比无氧呼吸消耗的多

C.氧浓度为c时,有50%的葡萄糖用于酵母菌的酒精发酵

D.氧浓度为d时,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不进行无氧呼吸

解析:

氧浓度为a时,酒精和CO2的量相等,因此只进行无氧呼吸,A错误;氧浓度为b时,由酒精产生量为6.5mol可知,无氧呼吸产生CO26.5mol(消耗葡萄糖3.25mol),则有氧呼吸产生CO2为12.5-6.5=6mol(消耗葡萄糖1mol),因此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比有氧呼吸多,B错误;氧浓度为c时,无氧呼吸产生CO26mol(消耗葡萄糖3mol),可知有氧呼吸产生CO2为15-6=9mol(消耗葡萄糖1.5mol),用于无氧呼吸的葡萄糖占所有葡萄糖的3÷(3+1.5)×100%≈66.7%,C错误;氧浓度为d时,酒精产生量为0,说明只进行有氧呼吸,不进行无氧呼吸,D正确。

 酵母菌呼吸方式探究实验注意事项

(1)通入甲A瓶的空气中不能含有CO2,以保证使第三个锥形瓶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CO2是由酵母菌有氧呼吸产生的。

(2)乙B瓶应封口放置一段时间,待酵母菌将B瓶中的氧气消耗完后,再连通盛有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确保是无氧呼吸产生的CO2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关于“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实验的几点总结

(1)实验中的变量分析

①自变量:

是否有氧气。

②因变量:

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的程度,滴加酸性重铬酸钾溶液后的颜色变化等。

③无关变量:

酵母菌以及培养液的用量、培养时间、温度等。

(2)此实验为对比实验,两组实验均为实验组。

(3)乙组中B瓶应封口放置一段时间,目的是使酵母菌将B瓶中的氧气消耗完,再连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确保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的CO2是由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

1.如图是探究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物的实验装置,甲瓶中加入10g酵母菌和240mL葡萄糖溶液,乙瓶中加入澄清石灰水。

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C )

A.甲瓶中加入酵母菌和葡萄糖溶液后应立即与乙瓶相连通

B.使乙瓶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CO2来自于酵母菌线粒体

C.实验中需控制葡萄糖溶液的浓度以保证酵母菌正常的活性

D.该实验结果说明酵母菌只有在无氧呼吸时才能产生酒精

解析:

探究酵母菌的无氧呼吸时,甲瓶应先密封培养一段时间,目的是消耗甲瓶中的氧气以便创造缺氧环境,然后再连通乙瓶,A错误;使乙瓶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CO2来自酵母菌的无氧呼吸,其场所为细胞质基质,B错误;实验中需控制葡萄糖溶液的浓度以保证酵母菌正常的活性,避免因葡萄糖浓度过高,导致酵母菌失水过多而死亡,C正确;由于缺少有氧呼吸实验做对比,故该实验结果无法说明酵母菌只有在无氧呼吸时才能产生酒精,D错误。

2.如图是酵母菌呼吸作用实验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D )

A.条件X下葡萄糖中能量的最终去向有两处:

即ATP中的化学能、散失的热能

B.条件Y下,葡萄糖在线粒体中被分解,并产生CO2和水

C.试剂甲为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

D.物质a产生的场所为线粒体基质和细胞质基质

解析:

根据产物酒精判断条件X为无氧,无氧呼吸过程中葡萄糖中的能量一部分储存在酒精中,一部分储存在ATP中,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线粒体不能利用葡萄糖;检测酒精的试剂甲为酸性重铬酸钾溶液;物质a是CO2,图中无氧呼吸产生CO2的场所为细胞质基质,有氧呼吸产生CO2的场所为线粒体基质。

3.为探究酵母菌的细胞呼吸,将酵母菌破碎并进行差速离心处理,得到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与酵母菌分别装入①~⑥试管中,加入不同的物质,进行了如下表的实验。

注:

“+”表示加入了适量的相关物质,“-”表示未加入相关物质。

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C )

A.会产生酒精的试管有②⑥

B.会产生CO2和H2O的试管有③⑤

C.根据试管①③⑤的实验结果,可以判断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的场所

D.根据试管②④⑥的实验结果,可以判断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的场所

解析:

酒精是在无氧情况下,在细胞质基质中产生的,故会产生酒精的试管是②⑥,A正确;有氧情况下丙酮酸在线粒体中进行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产生CO2和H2O,故会产生CO2和H2O的试管只有③⑤,B正确;根据试管①③⑤的实验结果,不能判断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C错误;根据试管②④⑥的实验结果,可以判断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D正确。

4.(2019·河南林州调研)如图是某研究小组在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时的两套装置图,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D )

A.为检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是否被A瓶吸收完全,可在B瓶前加一个盛有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

B.实验中发现C瓶先变混浊后又澄清了,说明实验成功

C.实验进行一段时间后用酸性的重铬酸钾检测D瓶中物质会出现灰绿色

D.C瓶和E瓶也可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可观察到水溶液由黄变绿再变蓝

解析:

由于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所以在B瓶前加一个盛有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可检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是否被A瓶吸收完全,A项正确;实验中发现C瓶先变混浊后又澄清了,说明酵母菌呼吸作用产生了二氧化碳,且量较多,实验成功,B项正确;实验进行一段时间后,D瓶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生成酒精,此时用酸性的重铬酸钾检测D瓶中物质会出现灰绿色,C项正确;C瓶和E瓶中的二氧化碳也可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检测,可观察到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D项错误。

微专题 细胞呼吸相关实验的探究

一 细胞呼吸方式的判断及呼吸速率的测定

1.实验装置

2.实验原理

装置甲中NaOH溶液的作用是吸收呼吸所产生的CO2,着色液滴移动的距离代表种子有氧呼吸吸收的O2量。

装置乙中着色液滴移动的距离代表种子呼吸吸收的O2量与产生的CO2量的差值。

单位时间内着色液滴移动的体积即表示呼吸速率。

3.实验分析

4.物理误差的校正

为使实验结果精确,除减少无关变量的干扰外,还应设置对照装置。

对照装置与两装置相比,不同点是用“煮熟的种子”代替“发芽种子”,其余均相同。

5.注意事项

(1)为防止微生物呼吸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应将装置进行灭菌,所测种子进行消毒处理。

(2)若探究种子呼吸状况不必遮光,但需死种子作为对照。

(3)若探究植株(或幼苗)呼吸状况,应做遮光处理,以防止光合作用的干扰,同时可设置同种状况但杀死的植株或幼苗作为对照。

 

脂肪含氢量高,含氧量低,等质量的脂肪与葡萄糖相比,氧化分解时耗氧量高,而产生CO2量少。

因此脂肪有氧呼吸时,产生的CO2量小于消耗的O2量,着色液滴移动更明显。

二 细胞呼吸场所的探究

探究细胞呼吸过程场所的实验(一般是探究第二阶段的场所)常见方法是用离心的方法把动物细胞的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分开,分别加入丙酮酸,检测CO2的产生情况。

1.如图中三个装置可用于研究萌发的种子的呼吸作用的方式及其产物,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B )

A.甲装置可用于探究呼吸作用是否产生热量

B.乙装置有色液滴向左移动,说明种子萌发只进行有氧呼吸

C.丙装置可用于探究萌发种子的呼吸作用是否产生CO2

D.三个装置中的种子都必须进行消毒处理,且都需要设置对照实验

解析:

甲装置中含有温度计,可用于探究呼吸作用是否产生热量,A正确;乙装置中NaOH溶液可吸收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则有色液滴移动的距离代表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因此该装置可用于探究萌发的种子是否进行有氧呼吸,但不能说明种子萌发只进行有氧呼吸,B错误;丙装置中澄清石灰水可检测是否有二氧化碳,因此该装置可用于探究萌发种子的呼吸作用是否产生CO2,C正确;微生物也会进行呼吸作用,所以三个装置中的种子都必须进行消毒处理,且都需要设置对照实验,D正确。

2.如图所示装置可用于测定动物的呼吸速率。

下列关于该装置的叙述错误的是( D )

A.试管内加入的试剂是NaOH溶液

B.温水的作用是使瓶内温度相对稳定

C.实验中细玻璃管内的红墨水向右移动

D.该装置直接测定动物呼吸释放的CO2量

解析:

题图装置通过瓶内的气压变化来测定动物的呼吸速率。

由于呼吸作用过程中有CO2和O2两种气体的变化,所以通过在试管内加入NaOH溶液来吸收CO2,消除CO2对瓶内气压的影响,测出动物呼吸时所消耗的氧气量,而不是直接测得动物呼吸时所释放的CO2量,A正确,D错误;将广口瓶放入盛有温水的水槽内是为了使瓶内温度恒定,B正确;动物呼吸消耗氧气会让瓶内的气压降低,因此红墨水会向右移动,C正确。

3.如图所示的三个密闭装置中,分别放入质量相等的三份种子:

消过毒的、刚萌发的小麦种子,未消毒的、刚萌发的小麦种子,未消毒的、刚萌发的花生种子。

把三套装置放在隔热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不考虑温度变化对气体体积的影响),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D )

A.当装置a和装置b玻璃管中的水珠开始移动时,分别记录其移动速率va和vb,则va

B.如果装置b和装置c中都消耗了等质量的有机物,记录温度计读数为Tb和Tc,则Tc>Tb

C.如果装置b和装置c中都消耗了等质量的有机物,记录水珠移动距离Lb和Lc,则Lb

D.如果装置a和装置c中都消耗了等质量的有机物,记录温度计读数为Ta和Tc,则Ta>Tc

解析:

从实验装置判断,装置a和装置b是一组实验,变量为种子是否消毒,即是否存在微生物;装置b和装置c是一组实验,变量为种子的种类。

装置b中的小麦种子未消毒,其细胞呼吸强度大于装置a中的小麦种子细胞呼吸强度,即消耗的氧气较多,同时两个装置中细胞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都被NaOH溶液吸收,所以装置b的内外压强差大,玻璃管中的水珠开始移动时的速率vb>va,A项正确;小麦种子含淀粉较多,花生种子含脂肪较多,脂肪中氧元素的含量比等质量的糖类少,相同条件下,脂肪氧化分解消耗的氧气比糖类(淀粉)的多,产生的热量也比糖类(淀粉)的多,如果装置b和装置c中消耗了等质量的有机物,则装置c中消耗的氧气较多,内外的压强差较大,产生的热量较多,B、C项正确;装置a与装置c比较,应该是Ta

4.甲、乙两个生物兴趣小组分别利用图1、图2装置对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进行了实验。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

A.图1所示的实验可以验证酵母菌通过无氧呼吸释放的能量大部分变成了热能

B.图2所示的实验可以探究酵母菌是否进行有氧呼吸

C.应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与图2形成对照,以排除外界环境因素的干扰

D.如果将图2中的NaOH溶液换成清水,则可探究酵母菌吸收O2和释放CO2的体积差

解析:

图1所示的实验可以验证酵母菌通过无氧呼吸释放的能量有部分转化为热能;图2所示的实验可以根据着色液是否左移探究酵母菌是否进行有氧呼吸;应设置一组酵母菌死亡其他条件与图2相同的对照实验,以排除外界环境因素的干扰;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