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第1部分 模块1 专题2 古代中国农耕经济的辉煌与迟滞教育文档.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978617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61.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第1部分 模块1 专题2 古代中国农耕经济的辉煌与迟滞教育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版第1部分 模块1 专题2 古代中国农耕经济的辉煌与迟滞教育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版第1部分 模块1 专题2 古代中国农耕经济的辉煌与迟滞教育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版第1部分 模块1 专题2 古代中国农耕经济的辉煌与迟滞教育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版第1部分 模块1 专题2 古代中国农耕经济的辉煌与迟滞教育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第1部分 模块1 专题2 古代中国农耕经济的辉煌与迟滞教育文档.docx

《版第1部分 模块1 专题2 古代中国农耕经济的辉煌与迟滞教育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第1部分 模块1 专题2 古代中国农耕经济的辉煌与迟滞教育文档.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第1部分 模块1 专题2 古代中国农耕经济的辉煌与迟滞教育文档.docx

版第1部分模块1专题2古代中国农耕经济的辉煌与迟滞教育文档

专题二 古代中国农耕经济的辉煌与迟滞

———————主干知识串联·网络构建———————

(对应学生用书第23页)

[整体感知]

一个主题:

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发展演变。

两大形态:

分散的小农经济模式与资本主义萌芽的经济形态。

三大线索: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经济及与之相关的经济政策;以官营手工业为核心的古代手工业的发展;古代商业发展的演变及与之相关的商业政策。

四个重点:

农业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及重农政策;手工业经济形态及成就;古代商业与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及抑商政策;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及缓慢发展。

———————核心主题讲练·层层突破———————

(对应学生用书第23页)

主题一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与土地制度

■主题纵向贯通

一、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从经济构成的角度看,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具有以种植业为主、以家庭饲养业为辅的特点。

2.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由于牛耕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的不断改良,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力方式日益完善。

3.从生产模式的角度看,以家庭为单位、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4.从土地所有制的角度看,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导的封建土地私有制,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重要特点。

二、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

土地氏族公社所有制。

土地归氏族公社所有,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同享用劳动成果。

2.商周时期:

井田制

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实质是国王私有制,所有权属于周王,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诸侯臣下只有使用权,而无所有权。

随着春秋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大量井田之外的荒地得以开垦成为私田,井田制开始瓦解。

3.封建社会:

土地私有制。

三种类型:

地主土地所有制、国家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

其中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要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

(1)地主土地所有制(我国封建社会最主要的土地制度,占支配地位)

①确立: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标志着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商鞅变法规定:

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②影响:

对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繁荣起过积极作用,但其闭塞性和自给自足的特点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阻碍了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中国社会的长期贫困和落后。

③废除:

1950年新中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

(2)国家土地所有制:

关于封建土地国有制的形式曾出现过屯田制、均田制等具体形式。

屯田制在西汉、曹魏、金朝、元朝、明清初年都曾实行过。

均田制始于北魏,流行于隋唐。

这两种形式,往往是在经历了一场战乱和社会动荡之后,国家控制了大量无主土地的情况下实行。

授田时,既不触动地主的土地,又能使农民得到一定土地,因此,都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和促进经济的发展。

(3)农民土地所有制(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

农民土地所有制虽不占支配地位,但却广泛而分散,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长期存在的基础。

其特点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主题考向探究

考向一 以史料实证灵活考查古代经济制度

1.(2019·全国卷Ⅱ)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

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

这反映出当时(  )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B [材料反映的主要信息是:

西汉时期,百姓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他们在将粮食换成钱币的过程中遭到商人盘剥,导致其出卖土地而流亡,故选B项。

]

2.(2019·全国卷Ⅲ) 表

土地规模(亩)

户数

户数比例

20以下

24

17.3%

20—130

103

74.1%

131—300

10

7.2%

300以上

2

1.4%

小计

139

100%

上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

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

A.自耕农经济盛行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C.均田制破坏严重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A [根据材料中的数据信息来看,从土地规模(亩)、户数和户数比例数据比较分析,“户数比例”最多的家庭拥有的土地亩数较多,可知自耕农经济盛行,故A项正确;从材料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拥有较多土地的户数占的比例并不大,不能反映土地集中现象突出,故B项错误;均田制是政府将掌握的无主土地进行分配,材料中的数据无法体现均田制是否遭到破坏,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数据无法体现农业生产效率的情况,故D项错误。

]

考向二 以唯物史观隐性考查古代农业经营方式

3.(2019·全国卷Ⅰ)下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D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解读图片信息。

图片反映的是集体生产,故排除A项。

仅依据题干图片无法说明农业的“不断发展”,故排除B项。

汉代,土地私有制成为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故排除C项。

田庄是汉代地主阶级经营地产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它以大土地所有制为基础,以超经济的人身控制的劳役地租或实物地租为剥削形态,有着严密的生产管理体系,是能够自给自足地进行生产、生活的带有一定政治色彩的经济实体。

图片正是这种田庄经济下的集体生产情形的反映,故D项正确。

]

考向三 以历史解释探究考查古代经济发展状况及原因

4.(2019·全国卷Ⅲ)《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

这反映了当时(  )

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

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

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

C [从材料中的信息可以看出,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凭借其努力和智慧成为郡、县、乡里程度不同的富人,多得不可胜数。

这反映了西汉前期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C项正确;材料中的信息并未体现人们对“义利”观念的看法,A项错误;材料中的信息并未体现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B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地方豪强势力对郡县的控制,D项错误。

]

5.(2019·全国卷Ⅱ)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

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

A.经济严重衰退B.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D.政府管理失控

B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时代特征分析。

题干材料反映了宋代出现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宋初统治者实行“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政策,结果导致土地兼并严重,许多人失去了土地,故选B项。

宋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在唐代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商业出现空前繁荣的局面,故A项错误。

题干反映的是土地兼并严重,与坊市制度崩溃没有关系,故排除C项。

北宋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权力,使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基本解决,因此政府管理失控不符合宋代史实,故排除D项。

]

■主题深度剖析

人口与土地之间的矛盾——土地兼并

1.根源

(1)根本原因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和土地买卖制度的存在。

(2)生产力的进步,推动土地私有制发展和土地买卖现象。

2.影响

(1)直接导致国家财政收入减少,封建国家同地主的矛盾激化。

(2)造成农民普遍贫困,加剧社会的贫富悬殊,农民与地主的矛盾激化,导致农民起义。

(3)地主乐于买田置地,影响手工业扩大再生产,阻碍资本主义的萌芽发展。

(4)推动租佃关系的发展。

3.解决土地兼并问题的方案

(1)封建政府通过调整土地政策,抑制土地兼并,确保自耕农利益,限制大地主利益,以维系封建统治,保证国家稳定的财政收入。

较为著名的有:

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均田制,宋朝的王安石变法实行方田均税法,明朝张居正的一条鞭法,清朝康熙年间的摊丁入亩制度。

(2)农民阶级通过农民起义,实现自己的均田主张。

如明末李自成起义提出了“均田免粮”口号,清朝太平天国运动颁布《天朝田亩制度》,要求绝对平均土地。

■主题仿真模拟

1.(2019·湖南长郡中学模拟)从铁农具出土的分布范围看,春秋早期仅在西北和河南西部的秦、虢等国发现,中晚期已遍布周、郑、秦、燕、齐、鲁、吴、越、楚等国,尤以南方出土为多。

这说明此时期(  )

A.区域位置影响农业发展

B.兼并战争南移趋势明显

C.冶铸技术取得巨大进步

D.铁犁牛耕得到普遍推广

A [由材料中铁农具的出土位置来看,可知铁是从西部游牧民族传过来的,因而首先在西北和河南西部的秦、虢等国发现,然后春秋中晚期遍布周、郑、秦、燕、齐、鲁、吴、越、楚等国,尤以南方出土为多,说明区域位置影响农业发展,故A项正确。

]

2.(2019·泉州二模)北魏实行均田制,把土地划分为生产谷物的露田,栽植桑、榆、果木的桑榆田,植麻的麻田,造屋和种菜的园宅田,备休耕的倍田,明确规定各类土地的用途。

这一做法(  )

A.推动北方经济恢复发展

B.推动经济作物广泛种植

C.有利于棉纺织业的发展

D.限制了土地的高度集中

A [根据“生产谷物的露田”“桑榆田”“园宅田”“备休耕的倍田”可知,这说明均田制不仅分配土地还试图保证农民粮食、蔬菜、衣着及保持肥力的需要,满足农民自给自足的需要,这有利于推动北方经济的恢复,故A项正确。

]

3.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

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俗称“蚕罢米”。

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  )

A.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

B.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

C.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

D.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C [从材料中地主收租时间的变化分析可知,明清时期江南地区丝织业等家庭副业的收入已超过了种植业,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故C项正确;小农经济开始瓦解是在鸦片战争以后,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家庭手工业的发展,没有反映农耕技术的信息,故B项错误;题干只说明了地主催收田租时间的变化,没有反映出地主剥削程度的减轻,故D项错误。

]

4.(2019·广西三市一模)明末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田制》中认为以田赋为主的传统财税制度存在“积累莫返之害”的弊端;当代学者秦晖进一步提示古代每一次“并税式改革”最后都陷入“税轻费生-并税除费-杂派滋生-税轻费重-并税除费-杂派又起”的循环。

对此历史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

A.税制改革决定了历代封建王朝兴衰存亡

B.田赋始终是古代朝廷最主要的财税来源

C.“税外杂派”多出自地方官吏贪腐行为

D.小农经济支撑“大国财政”的必然结果

D [根据材料“税轻费生—并税除费—杂派滋生—税轻费重—并税除费—杂派又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农经济社会下,农民不仅承担田赋,还要承担徭役和各种地方摊派,费的产生成为必然,故D项正确。

]

主题二 古代区域开发与人口迁移

■主题纵向贯通

一、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二、中国古代的人口迁移

1.中国古代人口的迁移轨迹

(1)由人口稀少的荒漠草原向人口稠密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迁移。

如东汉以后的五族内迁;元朝时女真、蒙古人的南下。

(2)北方人民南迁,由人口众多的黄河流域迁向人口稀少的长江中下游地区。

如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南迁;五代十国时期中原人民流落江南。

(3)内地人口向边疆迁移,大多由政府组织军民迁移,从事戍守、开发、屯田等。

如秦朝迁50万中原人去越族地区;元统一后许多汉族人到边疆去。

(4)华人外流。

我国古代有很多人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到海外谋生、居住,形成华人外流。

如唐朝时有人到南洋;郑和下西洋后去南洋的人更多。

(5)外族内流。

在长期的中外经济文化交往过程中,不少外国人来华经商定居,形成外族内流。

如唐朝时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到我国一些地区居住;元朝时形成回族。

2.人口迁移的原因

(1)少数民族生产方式的落后和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文化吸引少数民族内迁。

(2)北方战乱不断,南方相对安定导致大量北人南迁。

(3)统治阶级出于政治、经济、军事目的组织军民迁移。

(4)统治阶级专制统治、土地兼并等,也使农民流离失所,导致人口被迫迁移。

3.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意义

(1)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有利于国家统一,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有利于国内各民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各民族经济的进步发展。

(3)有利于江南的开发,推动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4)开发南洋,对世界文明发展作出贡献。

(5)人口分布日渐合理,人口资源得到开发和利用。

(6)也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南洋经济文化的发展。

■主题考向探究

考向一 以时空观念迁移考查古代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

1.(2019·全国卷Ⅱ)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

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

据此可知,唐中期(  )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C [北朝时,北方经济发展水平远超南方,所以出现题干中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喝茶习俗的现象;唐中期,随着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的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饮茶习俗得到北方人认可,故C项正确;唐中期北方喝茶习俗已经比较普遍,所以此时不可能是“南茶开始北运”,故A项错误;南北方饮食习惯相互影响,但并没有趋于一致,故B项错误;南方经济水平超越北方是在南宋时期,故D项错误。

]

考向二 从历史解释角度考查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2.(2019·全国卷Ⅰ)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

这反映出(  )

A.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C.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

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A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

材料中的“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等信息,反映了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的上升,故A项正确。

B项材料中有所反映但不是材料的主旨,C项结论无法从材料中得出,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统治思想不可能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D项说法错误,故排除B、C、D三项。

]

3.(2019·全国卷Ⅰ)下面是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河南

15

16

2

1

江苏

7

8

17

49

上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

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B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解读表格信息。

由表格数据分析,在唐宋时期的科举考试中,河南的状元人数多于江苏。

而到了明清时期,江苏科举考试的状元人数远超河南。

河南地处北方的中原地区,在唐宋时期经济发达,江苏地处江南,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了南方,经济发展促进了文化的兴盛,故选B项。

]

4.(2019·全国卷Ⅱ)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

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

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剧

C.农业技术进步D.海外贸易拓展

C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

从东汉末年开始,受中原地区战乱等因素的影响,中原人民开始南迁,为南方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南宋时经济重心完全转移到南方,因此农业技术的进步是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

C项符合题意;A、D两项是商业发展的表现和影响,故排除;土地集中加剧是土地私有制发展的结果,与经济重心的南移关联不大,故排除B项。

]

■主题深度剖析

中国古代的人口政策及其经验教训

1.人口政策:

众多的人口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人既是生产者,又是征税和服兵役的对象,因此人力资源备受重视。

国家鼓励人口增殖的政策,具体表现在:

(1)对生育子女者,免征赋税。

(2)对晚婚子女,课以重税。

(3)对世代同居的大户征收重税。

2.经验教训

(1)国家促进、鼓励人口和劳动力增长的政策,在一定时期内直接促进了经济的兴盛。

(2)人口的过多增长,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必将产生消极后果。

如滥垦滥伐、盲目开荒、与水争地等给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破坏,反过来又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主题仿真模拟

1.(2019·乌鲁木齐二模)三国时期吴国以一隅之地与中原的曹魏相抗衡,东晋和南朝政权也都以半壁江山与北方各政权对峙。

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维持了这种局面的长期存在。

材料反映出(  )

A.南北经济发展处于平衡的状态

B.南北对峙阻断了经济文化交流

C.北方社会安定有利于恢复生产

D.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已经出现

D [魏晋时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但北方经济仍重于南方,故A项错误;南北对峙客观上推动了经济文化交流,故B项错误;三国时期之后,北方长期动乱,故C项错误;南方形成与北方对峙的政权,说明南方经济得到一定程度发展,故D项正确。

]

2.(2019·重庆调研)考据之学致力于整理、校注、辑佚古籍,清代前期尤为兴盛。

有学者对清朝180种重要的考据学著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有近90%的作者是江南人,有92%的作者得过科举功名,其中超过一半的人是进士。

这主要是由于(  )

A.江南地区经济文化兴盛B.八股取士制度的推行

C.理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D.思想界经世之风盛行

A [根据史实我们不难得知,南宋以后,随着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彻底转移至南方,中国的文化重心也随之转移至南方,故而出现材料中“有学者对清朝180种重要的考据学著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有近90%的作者是江南人,有92%的作者得过科举功名,其中超过一半的人是进士”的现象,故A项正确。

]

3.(2019·合肥二模)以下是唐宋时期我国南北主要地区公共水利工程项目统计表,它主要反映了(  )

北方

陕西

河南

山西

32

11

32

北宋

12

7

25

金及同时的南宋

4

2

14

南方

江苏

浙江

江西

18

44

20

北宋

43

86

18

南宋

73

185

36

A.唐朝时期北方经济更为发达

B.政府忽视北方水利兴修

C.政府政策促进经济重心南移

D.南方水利技术领先北方

C [根据史实我们不难得知,唐宋时期经济更为发达的是南方而非北方,故A项错误;由于北宋始终没有完成国家的统一而南宋更是偏安一隅的江南政权,所以北方修建的水利设施数量必然不及南方,但这并不是政府不加重视的结果,故B项错误;因为唐宋时期南方修建的水利设施大大超过了北方,结合这段时期的安史之乱和靖康之变可知,这些都促成了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故C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对南北方水利设施技术水平的体现,故D项错误。

]

4.(2019·蚌埠质检)唐代人口迁移受法律严格限制,只能在特定范围内,做有条件的迁移。

而宋代则逐步放开对人口迁移的限制,尤其是乡村客户(无地农户)有了迁徙自由。

这一变化(  )

A.反映中央集权趋于弱化

B.表明政府鼓励民众迁移

C.推动传统社会结构变迁

D.有益于封建统治的维系

C [根据材料“而宋代则逐步放开对人口迁移的限制,尤其是乡村客户(无地农户)有了迁徙自由”可以得出这一变化是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的松绑,可以推动传统社会结构变迁,故C项正确。

]

主题三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商业和城市与经济政策的演变

■主题纵向贯通

一、古代中国的手工业

经营形态

管理方式

劳动力

产品用途

流通方式

官营手工业

政府直接经营、集中生产、大作坊

无偿调用各类工匠(匠户)

武器军用品和官府贵族生活用品

不在市场流通

民营手工业

私营手工业

私人自主经营

民间工匠

民间消费

市场流通

家庭手工业

农户的副业

农民家庭成员

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

剩余部分出售

备注

(1)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在资金、人才和经营规模上占有绝对优势,代表最高技术水平

(2)明中叶以后,在纺织、制瓷、冶矿等行业中,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

二、古代中国的商业和城市

时期

商业

城市

商周时期

商:

出现职业商人

(1)严格的坊市制

(2)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活动受官府严格控制

周:

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春秋战国

私商成为商人主体

隋唐

(1)长安、洛阳等城市商业繁荣

(2)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起来

(3)出现柜坊和飞钱

两宋

(1)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1)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2)坊市的界限不复存在

(2)打破时空限制,商业贸易发达

明清

(1)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

(2)农产品商品化

(3)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

(1)南北两京是传统的大都会

(2)兴起一大批工商业市镇

三、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

战国以来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即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专营制度

在中国封建社会,国家对某些重要商品实行专营专卖制度,从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开始便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制度,明清时期又有进一步发展

“海禁”和闭关锁国

明清时期,政府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乾隆以后,为维护封建统治,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主题考向探究

考向一 以史料实证灵活考查古代中国工商业发展的表现、特点

1.(2019·全国卷Ⅰ)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

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

这反映出当时(  )

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

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

A [材料“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说明手工业者的自主性较强,但并不能说明手工业者的社会地位高,故排除B项;只依据四川一地史实不足以说明雇佣劳动已经普及,故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盐业专卖制度,故排除D项;四川一县就有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可以说明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故A项正确。

]

2.(2019·全国卷Ⅲ)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

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A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正确分析明朝雇工与雇主关系的变化。

明朝雇工由百年以前“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到“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的变化,反映了雇主与雇工之间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

导致此种变化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商品经济对社会经济生活领域日益深刻的渗透,则是最重要的原因,故A项符合题意。

这一变化反映的是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而不是强化,与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无关,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在材料中也没有体现,故排除B、C、D三项。

]

考向二 以史料实证迁移考查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

3.(2019·全国卷Ⅰ)右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

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

这表明当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