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校长说.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978463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35.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位校长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一位校长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一位校长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一位校长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一位校长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位校长说.docx

《一位校长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位校长说.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位校长说.docx

一位校长说

 

一位校长说“既让学生考上好的学校,又减轻课业负担,这样的学校在天边”

  引子

  寻找远在天边的学校

  最近,为了贯彻国家和省关于中小学“减负”的文件精神,河北某市出台文件,要求中小学必须把课堂上教师授课时间减到30分钟之内,作业量比目前减少一半,高中控制在2小时,初中控制在一小时之内,小学不再留作业。

这样的文件在该市并不是第一次出台,以前都没有引起什么波澜,但这次不同的是,市里决定对那些以往“只打雷不下雨”的校长和教师追责,并与职称、职务晋升、绩效工资挂钩,这一下立即在全市引起巨大震动:

小学校长们反应积极,初高中校长们则表示“很难执行”。

市里很好的一所高中校长上书教育部门领导甚至市领导,要求在“减负一半”指标落实的同时,将学校的教学质量要求减下来!

这一“军”将住了局长和书记,书记说:

“负担要减下来,教学质量也要提上去!

”校长牛筋脾气一上来,竟对市委市记说:

“负担减不下你骂我,教学质量降下来老百姓骂我!

负担减下来,质量提上去!

这样的学校、这样的校长去天上找吧!

”说完,拂袖而去。

  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

折射出长期以来课业负担愈减愈重的深层原因:

校长的肩上,一头担着上级越来越严厉的减负要求,一头担着老百姓越来越强烈的上大学、上好学的期望。

这样一副担子把校长们压得越来越喘不过气来。

  如果,真的天上有这样一所学校,我相信,我们的书记、局长、校长,特别是老百姓,谁不愿踏破铁鞋去天边寻找!

  前不久,在河北省一个民办教育研讨会上,一所地处燕山深处冀、辽、蒙三省交界的一个偏僻的小县城的民办学校的发言引起大家注意:

该校办学12年,目前在校生已达到7000多人,许多在中考时没有考上公办高中的孩子从这里考上了清华、北大和理想中的大学。

曾经,他们也像许多学校一样,拼学生学习时间,拼学生作业量,拼教师辅导时间,但由于招生时优质生源已被县优质学校选拔,拼来拼去,教师、学生累得筋疲力尽,但成绩始终拼不过公办优质高中。

后来他们通过改革课堂教学,教师、学生不再拼时间了,学生作业量大量减少,成绩却大幅提高,远远超过了全市许多县优质高中。

  生源质量远低于公办优质高中,学生课业负担又比那些公办优质高中大幅减少!

教学成绩却远优于公办优质高中!

——这样的成绩应该不是“片面追求”的结果!

  看来,不用到天边,也能找到“负担减下来,质量提上去”的学校和校长!

  为了让天下的丑小鸭都变成白天鹅

  笔者从河北省会石家庄驱车一路北上,经过8个多小时跋涉700多公里,终于在冀、蒙、辽交界的围场县城,找到了这所学校:

围场县卉原中学,见到了这所学校的校长秦海山。

  那还是2000年冬,天气特别特别冷,小县城的温度下降到零下20多度,在河北省围场县第一中学的校园里,教务处副主任秦海山被冻得瑟瑟发抖,此时,他的心比天气更冷,他的一个外甥在他家里住了已半个多月了,外甥想托他的关系进到一中来读高中,从开学等到现在一直没有进来,外甥放出话来:

上不了学就一直住下去,此事让他陷入两难:

他知道外甥是个好孩子,他想上高中考大学,将来改变在深山里的家庭和自己的命运,但只因中考差了几分,被学校拒之门外;他也理解学校的苦衷,学校严格按中考成绩录取,许多县领导写的条子都被顶回去了,他这个小小的教务处副主任就更不用说了。

  那一夜,也是12点,秦海山站在校园里的寒风中,所有的灯都熄了,早就该回家了,但他迈不开步,他不知道回去如何面对外甥那期待的眼神。

他站在寒风里苦苦地想:

全县不知道有多少孩子像外甥一样苦苦地在绝望中等待,有多少家长像他一样还在深夜里为孩子不能读书而不能入睡。

围场县有50多万人口,在承德市是个大县,每年全县中考有5000左右考生,多的时候达到10000多人,当时县一中和县内的三所普通高中每年招生不足1000人,2000年他送的毕业班,本科上线人数达到170多人,学校和县里举办专门的仪式奖励教师并进行庆贺。

5000人、1000人、170人,三个数字萦绕在他心中,久久挥之不去,想着想着……在这个寒冷的冬夜里,他心里竟生出无限的悲凉,泪水哗哗地流下来。

  他突然想到自己的一位学生小何,有一天,最后一节晚自习他来给学生们讲一张试卷习题,小何竟然趴在桌子上睡着了,他一边讲,一边踢了小何一脚,不知是觉得委屈还是自己那一脚踢得太重,小何竟然哭了。

高考时,小何两分之差没有达到分数线。

最后告别时,小何对他说:

“那次,我实在太累了,听着听着就睡着了,其实好多时候上课,我在那坐着,一个字也没听进去,一句话也没有记住,老师,你踢我,我没怪你,我知道你是为我好,我没有考上(大学),我对不起你。

”小何流着泪转身走了。

那流泪转身的背影永远地刻在他脑海里。

他想,再也不能这样给学生上课了,再也不能用这样的方法去追求升学率了!

但他无法改变。

他突然冒出一个想当校长的念头,他想自己当了校长,一定要改变这种状况,一定找到一种能让更多的孩子有学上、让他们不再这么累又能考上大学的办法。

但回过神来,他知道自己在县一中当上校长几乎是不可能的。

  他虽然觉得自己想当校长的想法很可笑,但那种强烈的冲动却令他心潮澎湃,不能自已!

黑夜里,他大步冲出校门,他没有回家,而是连夜敲开学校另外12位教师家的门,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他们,动员他们和自己一起出来,探索那条“让更多的孩子上高中,让更多孩子不再那么累也能取得好成绩”的路。

  于是13个人同时向学校和教育部门提交了辞职报告和办学申请,13个人真的办了一所高中——围场卉原中学,秦海山真的一夜之间成了高中校长!

  13人凑了60万元,但他们却说要新建一所学校,一期投资1000万,建一栋教学楼、一栋宿舍楼和食堂等附属设施,春天开工,秋天开学启用。

银行贷款无抵押不行,在这个小县城根本不可能找到投资合伙人,自己找朋友借贷也不行:

一是他没有大款朋友,二是也没有人敢把钱借给他。

许多人说他是痴人说梦。

但到了秋天,两栋崭新的楼房、一所崭新的学校真的建成了,新学校真的如期开学了。

笔者问了秦海山两个问题:

  问题一“建学校的钱是哪来的?

  “运作”,秦海山说,“我给施工单位签的合同是:

进场费50万元,工程完工前付到总工程款的30﹪,工程完工后暑假开学再付40﹪,余下的30﹪下一年暑假开学付清。

工程开工后,学校食堂、商店等校内摊位承包采取“低租金、竞年头”的办法(每年租金定得比较低,谁能一次性预交更多年的租金就承包给谁),筹集资金200多万,基本满足了完工前付到总工程款30﹪的合同规定。

2001年7月全部工程竣工,到8月暑期招生结束,用收来的学费付了工程款,就这样,建筑面积13500多平方米的学校就建起来了。

  启动资金60万元,仅仅用了多半年,就建成了一所崭新漂亮的学校,这对于秦海山这样一介书生,应该说是一个奇迹。

  问题二“在没有资金的情况下,你当时为什么力排众议,坚持一定要新建学校?

  “我要向社会宣示我办学的信念和决心,我坚持先投资建校再招生办学,就是告诉社会,我和他们不一样,我也是‘正规军’,不是‘游击队’,我有决心、有信心把学校办好!

我办学不是为了赚钱!

我办学是为了实现我的教育理想!

  秦海山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还是用这种运作方法,2004年7月他又奇迹般地完成了总投资3000万元、建筑面积达38500平方米的二期工程,当年暑期开学实现了初高中一体化办学格局,2005年6月通过了省级示范性高中的达标验收,使学校的办学条件赶上或超过了建校几十年的各县重点中学。

之后不断扩大办学规模,到2008年,学校就迅速发展为占地170亩、建筑面积50000多平方米、拥有100多个教学班、300多专职教师、7000多学生的初高中一体化完全中学。

  一定找到一种能让更多的孩子有学上、让他们不再这么累又能取得好成绩的办法——这是秦海山的教育理想,但要实现这个理想谈何容易!

  一所刚成立的私立高中,其生源只能招市属高中、县一中招剩下的低分学生,又在这么一个偏僻的小县城,有人说这是两条永远的致命的劣势,秦海山认为是优势,因为秦海山办学的初衷本来就是要让那些偏僻农村的孩子有学上。

但能让这些孩子和一流生源一样考上大学、考上好大学吗?

让一只丑小鸭变成白天鹅已是神话,让天下的丑小鸭都变成白天鹅是神也做不到的!

秦海山是人,他能做到吗?

  卉原中学开始了艰难的探索,探索首先从教学探索开始。

  上篇

  探索教学

  从“粗饲料”到“配方饲料”

  秦海山说:

“我在公办高中时,每到高三,通常是学生定好几本习题集、试卷集,老师每天指定一套或几套习题、试卷让学生做,教师每天看这些作业,学生忙得晕头转向,老师也忙得晕头转向,但实际上都做了大量无用功,都是无效劳动,比如,许多情况下,学生做一套试卷,其中80%的内容学生早就掌握了,可是每天还必须重复做这些已经掌握的东西,浪费了大约70%的时间和精力,在加上无效讲习题时间,教师、学生每天的精力、时间的有效利用率不到20%。

”他说:

“就像我前边给你讲到的我的学生小何,只要稍作改变,提高一点他的学习效率、时间利用率,他就能取得好成绩考上大学!

  所以,卉原中学建成后,秦海山给教师提的第一条要求就是:

“任何教师不能以任何理由给学生定、或推荐给学生任何习题集、试卷集!

”学校出台的第一个文件也是《关于给学生定教辅资料的规定》。

  禁止给学生订资料,秦海山却给每一位教师定了10本以上的教辅资料,他要求教师每天必须把这些资料上的相关习题做一遍,然后选出极具典型意义的部分给学生讲并让学生做。

他举了一个非常通俗的例子:

“这就好比养殖场,过去喂的是粗饲料,现在改喂配方饲料,长得自然就快!

  但,这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教师讲得更精了,学生做的题更具典型意义,教师讲得相对少了,但针对性强了,教师判的试卷相对少了,但亲自做的题多了!

  从“配方饲料”到“分槽喂养”

  私立学校招生没有“分数线”限制,与市属高中、县一中在生源竞争中处于劣势,因此招上来的学生参差不齐,有相当一部分中考成绩只有300多分,这给卉原中学提出了一个必须面对的严峻问题:

如何让这些300分的学生不输给500分的学生甚至战胜他们,是卉原中学必须要解决的课题:

如果他们也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他们注定是失败者,因此,他们必须创新。

针对参差不齐的生源情况,他们提出了“分层次、低起点、小容量、快步走”的教学方法:

所谓分层次,即根据学生的中考成绩,将学生分成A、B、C三个层次;低起点即针对学生大部分分数较低的情况,把教学目标调低,首先把他们初中没有掌握的知识补上;小容量即每堂课涉及的在知识点不要多,而要力求让学生掌握;快步走即教师要千方百计提高课堂效率。

经过分层教学,让成绩差的孩子首先找回自信,学习成绩也随之提高。

  马佳,家住承德市区,中考成绩只有308分,找遍了承德所有公立学校都被拒之门外,不得不到150多公里以外的卉原中学来求学。

高考时他的成绩超过了一本分数线,被河北师范大学录取,后来考上了研究生,毕业后到一所大学任教,如今的马佳已是一名大学教授。

回忆起自己的成长之路,马佳说,要不是卉原中学的分层次教学,就不会有今天的他。

  秦海山说:

“如果前边是‘配方饲料’的话,分层次就是‘分槽喂养’。

  换上汽车比赛马拉松

  2009年冬,秦海山到全国各地遍访教育名家、名校,回来后,他在给全体教师讲心得体会时,讲了一件完全与教育无关的事:

“前几天,在参观学习的间隙,观看了一场马拉松,马拉松由于赛程漫长,起跑并不重要,在漫长的比赛进程中,有的运动员训练水平高一点,努力一点,优势就显露一点,几个运动员慢慢从大部队中脱颖而出,组成第一方阵,要再把别人甩下,就很不容易,我突然想,此时其中一个人换上自行车、换上汽车呢!

”他说:

“我们办学十年,进入了承德高中的第一方阵,但我们很难再脱颖而出,独领风骚。

我们要换上汽车与他们赛跑!

  秦海山所说的“汽车”,就是课堂教学改革。

秦海山说,直到2009年,他才找到了学生不用太累,也能取得好成绩的方法:

改革课堂教学。

  秦海山这一番“马拉松”奇想,就是卉原中学课堂教学改革的第一次动员令!

他带领全体教师到外地“蹲点学习”,一边学,一边与大家讨论交流心得,他经常给老师们说的一番话是:

“过去,老师课讲得好就是好老师,所以我们在‘讲课’上下了很大功夫,我们的许多老师确实把课讲得很精彩,但我们为什么教学效果总是不能比别人高出许多呢,这值得我们反思,老师在讲台上讲得很激动,很投入,很精彩,学生们是不是也像你一样很激动、很投入,是不是也听得很精彩?

有多少学生能像老师一样很激动?

为什么我们讲得自认为很好,大家也认为很好,有时学生也觉得这个老师讲得很好,可是,学生还是在这个知识点出问题?

为什么我们付出了那么多的努力,学生的成绩却提高不快,这当然与我们的生源质量有关,但我们一定要找到以三流的生源质量,培养出超一流成绩的学生的方法!

这个方法已被我找到:

我们要下决心改革课堂教学,我们要变教师激动为学生激动、变教师精彩为学生精彩、变教师很投入为学生很投入!

我们要变学生学会知识为学生‘发现知识’,变教会学生知识的过程为帮助学生‘发现知识’的过程”。

  我们常说,教改是让学生变“学会”为“会学”,但无论“学会”还是“会学”,其中心还是“学”,变“学”为“发现”,这应该才是对传统教学的彻底颠覆。

  秦海山说:

“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我们为什么培养不出优秀人才’很发人深思,优秀人才怎么培养,首先要明白优秀人才的特质,优秀人才突出的特质应该就是‘创新’,让学生去‘发现知识’,其核心就是让学生‘创新’,发现的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学生在发现或者说是在创新的过程中不断地弄懂新知识、掌握并运用旧知识,在这个过程中,知识本身已经成为创新过程的必然结果和产品!

学生整个学习过程就是不断‘发现’不断‘创新’的过程!

长此以往,我们必然应该能够培养出钱学森所期待的‘优秀人才’。

  锯掉椅背,学生从此学习不再累

  秦海山召开了一个“锯椅子靠背”的动员会:

全校都把学生座椅的靠背锯掉,面对着孩子们的惊讶和不解,秦海山说:

“过去,老师就像你们学习上的‘靠背’,从今天开始,老师这个‘靠背’也没有了,学习主要靠你们自己;靠背的另一个作用就是靠着休息,以后大家学习不累了,学得高兴了,就用不到靠背了!

”其实,秦海山锯靠背的真正原因是学生课桌不再是成排摆放,而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集中坐在一起,学生间、小组间需要不断活动,椅子靠背成了学生课堂活动的障碍。

  这,算是秦海山课堂教学的总动员。

  如何让学生“发现知识”?

秦海山认为,发现知识的前提是发现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备课要彻底改变,教师过去备课,主要是备怎样把知识给学生讲明白,现在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即把问题全面准确地交给学生,由问题出发,引导学生去研究,去发现,课前,教师要把这些问题印在纸上,发给学生,这张纸叫“导学案”

  每节课,每位教师必须备一份“导学案”草稿,然后提交教师集体备课,大家针对各自“导学案”中的问题,集体讨论,选出其中最典型的问题,制定一份导学案定稿。

  下面是卉原中学一份数学“导学案”草稿的原件的第一页

  这是一份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导学案,这半张草稿原件给我们传达了至少三个强烈的信息:

一、老师为学生创设的问题环境,即例1和例2。

二、最上边的旁批告诉我们,集体备课时教师们在想什么,是如何修改这张导学案的以及修改的理由:

审题中抓住关键、分类考虑,要培养的能力;“考试说明”要求1、不等式会解并在数轴上表示,能根据具体问题的数量关系列出不等式(组)并解决问题。

这说明,这张导学案一是要培养学生的能力,二是要符合国家和省的要求。

三、教师修改的力度和修改时讨论的热烈程度也从这张纸上扑面而来!

  教师陆长江写了一篇《高效课堂中导学案的制作和使用》,其中对导学案作了如下解读:

  导学案在教学活动中始终处于统帅地位,是教和学的依托,是老师和学生共同的抓手。

没有它,则教无所据,学无所依。

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必须以导学案为依据,通过预习、合作、探究、展示、点评、提升,把导学案上死的知识变成学生活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预习自学到课堂教学,两课时的宝贵时间要托付给这张导学案,制作得是不是科学实用是非常重要的。

预习得是否充分,课上得成功与否,学生学得是否快乐、是否扎实,很大程度上都与导学案的质量有关。

  一、导学案的含义:

“导”即指导、引导,对学生的预习、互学、展示、点评进行有效的指导和引领。

“学”即自学、互学、展示、提升的过程。

  导学案是引导、指导学生学习的一个方案,是学生学的抓手,是老师精心设计的一个教学平台。

  二、导学案和教案的区别:

导学案重在“导学”,始终围绕学生的学设计,服务于学生的学,学生是主体。

  传统教案也考虑学生的学,但对老师的教考虑得更多些,因为传统教学的模式下,学生的自学、互学很难体现,更多的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布置作业,学生完成作业。

“拉“与”推“。

  教案是老师用,导学案是师生共用,用途不同,设计理念也大不一样。

  教案重在老师的教,是着眼于教师中心的教学方案设计;导学案重在导学,是着眼于学生中心的教学方案设计。

  三、导学案的基本结构:

一般的导学案分页眉和主页两部分。

页眉包括制作者的信息、制作时间、导学案编号、学生信息、等级评价等。

主页部分包括学习目标、重点难点解析、自学导航、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提升、综合应用、巩固练习等,根据学科需要自主设计。

  四、导学案的制作:

导学案的制作应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集体备课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一份好的导学案要经历主备——试做——集体讨论修改才能定稿的,三个程序缺一不可。

假设我们以为凭自己多年的经验可以不做,不讨论,那么结果常常是导学案错误百出,学生往往要做不适合的题,课上要同学们讨论、展示、点评不经典的问题,效率肯定大打折扣。

  导学案应综合考虑自学和合作探究的需要,循序渐进,有探究价值。

导学案是教材的细化、补充和延伸,是教、学合一的载体。

导学案既是学生学的依据,又是老师教的依据。

制作时要充分研究教材、课程标准;研究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研究给学生设置多高的门槛,多高的台阶,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研究学生自学能达到什么程度,合作能达到什么程度,质疑能达到什么程度,

  导学案量要严控,并注意弹性要求。

制作导学案最容易犯的错误是要求过高,分量太重,这是课改的大忌。

如果我们的改革让学生每天不堪重负,学生对改革的信任度还有多大呢?

课改是极大限度地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调动学生独立学习、合作学习,这就必须给学生足够的空间用来整理消化。

教师要珍惜学生的每一分钟——每一分钟的学习时间和每一分钟的休息时间。

不懂得让孩子休息、玩和活动的教育是悲哀的,是违背教育规律的。

不改变题海战术、水大泡倒墙的思维方式,改革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相信学生,就是老师敢于把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信大胆地学起来,做起来。

之所以传统课堂上老师满堂灌,包办代替,根本原因就是老师不相信学生的能力,对学生不放心。

其实,学生的潜能是巨大的,是超出我们想象的,只要我们给学生展示的机会,学生定会还我们一份惊喜。

  “导学案”定稿后印发给学生人手一份,之后,安排一节自习,学生独立解决导学案上的问题,并把解决方法写在导学案上,下课时交给老师,老师收上“导学案”后,要认真研究每个学生导学案中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研究出现的问题以及原因。

  每一知识点由两节课完成,第一节自习,由学生独立完成“导学案”,第二节交流,由学生带着完成导学案时存在的问题,在课堂上集体解决。

一节课独立完成,一节课集体合作解决,卉原中学把这种模式简称为“1+1课堂模式”,即将课堂50%的时间交给学生自学,50%的时间用于生生、师生合作。

不留课外作业

导学案以外不再布置作业。

每个知识点一个导学案,每个导学案中最多只有八九道题,就是每学科每天平均只有四五道题的作业量,学生彻底从题海中解放出来了!

从此学习不再累!

学生不做作业了,知识怎么能掌握?

副校长刘树华是这样解读的:

以导学案为载体,安排学生讨论交流。

先让学生一对一交流,再小组交流。

以错题,理解不透的题为内容,边讨论边记录。

并将小组生成的问题板书到相应的黑板上。

这是学生互相学习共同促进的关键环节,在这个环节中,不仅仅是优秀学生帮助后进生,优秀生同时得到了巩固强化,卉原合作学习的理念和口号是“把别人教会了,自己才算真会了”。

每个同学都可以提出不同的观点。

由小组长负责组织,围绕问题进行交流、讨论甚至争论。

首先在组内共同研究解决问题,老师巡回收集学生讨论中仍然解决不了的问题,以备针对性点拨。

同时注意总结本组好的解题方法和规律,以便展示。

展示点评、总结升华。

小组通过讨论交流,把自己构建的知识网络或提炼的典型解题思路,展示到黑板上。

每个组选一名代表讲解,其他同学可以随时质疑,点评,让所有学生在展示环节中都处于精力集中状态,然后老师再进行点拨。

老师点拨一是针对学生的展示、点评,肯定好的;二是对学生模糊不清的疑难,做出准确的答复;三是对重难点问题进行点拨讲解,归纳方法、规律;四是评出本节课的展示之星、点评之星,质疑之星。

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让学生通过发现知识,深入地明白知识的来龙去脉,不仅能说得出、做得对,还要讲得透,成为小老师、小专家,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为了鼓励学生大胆展示、大胆点评、大胆质疑,学校出台了一项决定:

每班每学期期中、期末评出展示之星、点评之星、质疑之星、综合评比(展示、点评、质疑)先进个人、先进学习小组、先进小组长各3个。

综合评比先进个人、先进小组长每人次发奖学金50元,先进学习小组成员每人10元,展示之星、质疑之星、点评之星每人30元。

秦海山告诉笔者,仅此项奖励,学校每年支出近100万元。

笔者做了一个调查,学生的获奖面几乎达到全部。

课堂教学改革的误区及卉原对策

秦海山说,现在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似乎成了一种潮流,但冷静观察一些课堂现象,我们看到了热闹、自主的背后,却存在着诸多值得深思的误区:

误区一:

为合作而合作。

许多老师认为,一节课里没有合作交流就不是一节好课。

由于这种片面理解,课堂上热闹的合作多了,静静思考的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发展。

在学生对问题还没有形成独立见解之前就急于展开讨论、研究,由于思维没有完全打开,容易被他人同化,造成合作时“人云亦云”的现象;同时由于没有充裕的合作时间,制约了合作学习的深入开展,使合作成了“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教室里虽然出现了一片热烈讨论的场面,但只要稍加注意不难发现,这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假热闹”,实际上“活而无序”。

不是高效课堂而是搞笑课堂。

误区二:

合作学习并不合作。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可以发现个别学生“一言堂”,多数学生一言不发;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准备不足无从下手,好长时间课堂鸦雀无声;汇报时常常说:

“我觉得……”、“我认为……”而不是说:

“我们觉得……”、“我们小组认为……”等等。

而且学生的个体成功也往往被泛化为小组的成功,虽然学生参与的机会增多了,但参与度却不高,好学生参与的机会更多,往往扮演着“主宰者”的角色,困难学生却成了听众。

误区三:

没有养成倾听的习惯。

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之间不仅不会倾听,甚至不能容纳别人的意见,人人都急于表达自己的思想,结果导致谁也不再倾听、不愿倾听,难以形成有效的研讨氛围。

误区四:

缺少有效的评价方式。

教师合理地对学生进行评价、小组成员互评与自评,对于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尤为有效。

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小组汇报的评价也常常是一锤定音“你说得真好!

”、“你这里错了,应该……”而学生与学生之间、小组和小组之间缺少应有的评价,学生想的是:

我的回答老师满意吗?

在教学中很多教师偏重于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忽略了对学生所在小组集体的评价;偏重于对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的评价,忽略了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评价;偏重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缺少生生之间的自我评价。

显然造成这些现象最重要的原因还是由于教师的引导和不科学的评价观造成的。

卉原中学的对策:

1.科学组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国外设计风格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