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主观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976363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33.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政治主观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考政治主观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考政治主观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考政治主观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考政治主观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政治主观题含答案.docx

《高考政治主观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政治主观题含答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政治主观题含答案.docx

高考政治主观题含答案

2008年—2012年文综政治主观题

2008年

38.(3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01年以来,国际市场粮食价格持续上涨,一些发展中国家出现了严重的粮食危机,39多个国家由此发生民众的抗议和骚乱,一些发达国家出现了抢购大米等食物的风潮,粮食危机有向世界蔓延之势。

材料二在过去五年中,我国政府从加强农业基础入手,把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作为首要任务,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全国粮食连续四年增产,储备充足。

(1)为了防止粮食危机蔓延到我国,造成粮食价格大幅度上升,我国政府应采取哪些政策措施?

(14分)

答:

稳定粮食需求。

措施包括:

杜绝粮食浪费;限制工业用粮;减少或禁止粮食出口:

完善粮食储各制度等。

从长远看,采取有效措施,增加粮食生产。

措施包括:

坚持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

任制;加大对农业的投入:

坚持和完善农产品价格支持机制;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稳定耕地面积等

(2)运用政治常识,分析我国政府对粮食连续四年增产所起的作用,并举例说明。

(8分)

答:

为了促进粮食生产,我国政府在制度、政策和投入方面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充分发挥了

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职能,对粮食连续四年增产起到了引导、保障、推动作用

(3)结合材料,阐述我国政府着力抓好粮食生产所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的道理。

(10分)

答:

物质资料生产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决定性作用,是人们从事政治活动、科学活动和

其他社会活动的基础。

经济是政治的基础,粮食是最重要的生活资料,粮食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也关系到国家安全、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

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是历史的创造者。

政府着力抓好粮食生产,解决好吃穿住这些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直接利益问题,才能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39.材料一:

土尔扈特人回归祖国的历史从一个侧面表明,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党和政府十分尊重各民族在祖国统一大业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珍惜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根据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制定了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载入宪法。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又将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长期坚持。

(5)为什么党和政府要长期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0分)

答: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格局没有变。

历史和实践表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国情,顺乎民意,具有很大的优越性。

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助于把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少数民族自治结合起来;有助于把国家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具体特点结合起来。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作为一个法治国家,党和政府必须依法行事。

(6)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用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国家与民族自治地方的关系。

(10分)

答:

整体与部分是客观事物普遍联系的一种形式。

在我国,国家与民族自治地方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整体与部分不可分割、相互依存,各民族自治地方是国家不可分割的部分,在国家整体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整体与部分相互影响,国家作为整体在矛盾统一体中处于主导地位,国家强大了,民族自治地方将获得快速发展;作为部分的民族自治地方发展了,国家整体将更加强大。

2009年

38.(3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注意:

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材料一

我国北方有大面积的缺水地区,干旱灾害时常威胁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

2008年冬到2009年春,我国北方冬小麦主产区的8个省市遭遇50年来的特大旱灾,受面积达1.57亩。

在中央统一部署下,遭遇旱灾地区的各级政府迅速启动抗旱救灾应急预案,紧急调拔资金、物资,组织干部群众和解放军官兵,全力抗旱救灾,取得显著成果。

材料二

2009年3月,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

按照《条例》,在紧急抗旱时期,有关地方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应当组织动员本行政区内各有关单位和个人投入抗旱工作,所有单位和个人必须服从指挥,承担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分配的抗旱工作任务。

材料三

以往,有些干旱地区每逢大旱即靠抽取地下水和引河水浸灌抗旱,加剧了地下水的枯竭和河水的断流;有些干旱地区却发展诸如高尔夫球场、造纸厂等高耗水型产业,造成雪上加霜;有些地区采取人工增雨作业,但受雨云条件限制难以及时解决干旱问题;有些地方因资金困难,农田水利设施来得缺位,只能靠天吃饭。

(1)结合材料分析应如何运用经济手段推动抗旱工作。

(6分)

答:

加大财政支农投入,建设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加大技术推广力度,改革灌溉方式;运用价格杠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促使人们节约用水。

(2)运用相关经济知识,说明如何协调水资源利用与三大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6分)

答:

在水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首先要保证农业生产用水,确保粮食安全;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水资源开发与循环利用,大力发展节水型产业;合理分配用水,保证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3)政府为什么必须承担抗旱救灾的职责?

结合材料二分析我国政府在抗旱救灾中履行了怎样的国家职能。

(12分)

答:

我国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政府工作地基本原则是对人们负责;农民遇上严重旱害,需要国家帮助救灾,国家组织抗旱救灾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是政府依法履行职责、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

为了抗旱救灾,政府调动公共资源保证粮食生产,主要履行的是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各级政府组织力量帮助农村抗旱救灾,体现的是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4)结合材料,说明在抗旱问题上应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哪些观点。

(8分)

答:

坚持实事求是观点,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认识抗旱的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坚持实践观点,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改进工作;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认识矛盾的特殊性,因地制宜,采取适合当地情况的抗旱措施;坚持关系和发展的观点,把抗旱当作一个系统工程来对待,并考虑抗旱活动对自然较近的和较远的影响。

39.(60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注意:

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材料一: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历史加快了从分散走到整体的进程。

洲际贸易是近代世界不同地区之间经济与文化联系的主要内容之一。

三角贸易兴起于16世纪,在17-18世纪成为最重要的洲际贸易,因涉及欧洲,非洲和美洲三地,且其主要商路连接成三角形,故称“三角贸易”。

满载着枪支、纺织品、铁器和奢侈品等货物的商船,从利物浦等欧洲港口“出程”;到达欧洲后,用上述商品交换被掠来的非洲黑人,然后经大西洋西航美洲,此为“中程”;商船到达美洲后,以这些黑人换取这趟、咖啡、烟草、棉花等物品,再运回欧洲,此乃“归程”。

一次三角贸易的航程,大约需时半年,可做三笔生意,获得数倍的利润,利物浦等城市因此兴盛起来。

——据艾里克.威廉斯《资本主义与奴隶制度》等

材料二三角贸易示意图

材料三

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

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

资本来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马克思《资本论》

英国资产阶级将被迫在印度实行的一切,既不会使人民群众得到解放,也不会根本改善他们的社会状况,因为这两者不仅仅决定于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还决定于生产力是否归人民所有。

但是,有一点他们是一定能够做到的,这就是为这两者创造物质前提。

——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

我们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要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5)经过几个世纪的演变,国际贸易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力量。

现代贸易与历史上的三角贸易相比有何区别?

(8分)

参考答案:

(5)现代贸易的对象一般是商品、技术和劳务。

三角贸易中除了商品外,还把奴隶当作“商品“进行交易。

现代贸易以等价交换为基础原则,贸易双方在平等的基础上上互利合作。

三角贸易中存在违反等价交换原则的行为,导致财富主要流向欧美。

(6)结合材料,分析早期资本主义扩张的二重性,并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和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12分)

参考答案:

(6)马克思既揭露资本原始积累的罪恶,也充分肯定其发展生产力、奠定社会发展物质基础的作用。

阐明了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

发展生产力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物质前提,让人民及时分享生产力发展的成果体香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践行科学发展观,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实现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

2010年

38.(3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我国非常重视并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先后颁布实施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资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法律法规。

“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2006~2010年单位GDP能耗要降低20℅左右。

为落实规划纲要,国务院制定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由中央财政支持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和重点工业污染治理项目;通过财政补贴方式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举办2009年中国国际节能减排和新能源科技博览会。

作为十大重点节能工程之一的绿色照明工程,将逐步使用节能灯取代白炽灯和其他低效照明产品。

通过对消费者的财政补贴,国家在2009年推广节能灯1亿只,直接拉动社会消费10多亿元。

与此同时,我国绿色照明产业也得到长足发展。

截至2009年5月,我国绿色照明企业总数已突破3000家,年产值近700亿元。

(1)结合材料,说明我国推进节能减排工作体现的政府活动原则,以及履行管理经济职能的具体内容。

(10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家庭购买和使用节能灯的主要因素。

如果企业要生产节能灯,应主要考虑哪些因素?

(12分)

(3)实施节能工程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举措。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需要每个人牢固树立节能理念。

请运用社会意识相关知识,说明为什么要树立节能理念。

(10分)

【答案】

(1)活动原则:

保护环境,实施惠民工程,体现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制定法律法规,依法行政,体现了依法治国的原则。

具体内容:

制定节能减排战略规划和工作方案;制定并监督执行相应经济法规;部署节能减排重点工程;运用财政补贴等经济调节手段,汇集和传播有关经济信息。

(2)家庭收入水平;节能灯价格;政府补贴的力度;家庭用电的价格;消费习惯与消费理念。

市场需求或同行的竞争;企业的技术水平;企业的生产成本或转产成本;政府的补贴。

(3)节能理念是一种先进的社会意识,是科学发展观的体现。

树立节能理念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符合人类长远利益。

节能理念可以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促进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发展。

现实生活中,存在节能意识淡薄、浪费现象严重等问题,树立节能理念尤为紧迫。

39.(60分)分析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史记》记载,“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

然量其富,什居其六”,这成为秦与西汉相继定都咸阳、长安,借以控辖全国的经济基础。

由于长期的战乱与自然灾害等因素,关中地区经济衰退,隋唐虽定都长安,但主要依赖黄河中下游地区及江南的财赋。

由于交通限制,粮食转运耗费巨大,唐前期中央政府常常搬迁至洛阳,以缓解长安及其附近地区的粮食压力。

隋炀帝兴建的“东都”洛阳,与长安并称为“二京”,越来越具有战略意义。

安史之乱后,唐中央政府全靠东南粮运支撑。

史载,唐德宗时,“关中蝗,食草木都尽,旱甚,灞水将竭,井多无水。

”百姓嗷嗷待哺,“聚泣田亩。

”德宗曾因长安粮尽,得不到犒饷的禁军酝酿哗变,与太子相拥而泣。

当得知发自扬州而中途受阻的运船已接近长安,德宗喜不自禁地跑到东宫对太子说:

“米已至陕,吾父子得生矣!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历来重视粮食生产。

新中国建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发展农业,形成了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的专业化集中生产格局。

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突破了5亿吨。

我国粮食保障能力不断增强,以世界7%的耕地,保证了世界20%以上人口的粮食需求。

(5)运用经济常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能够“以世界7%”的耕地,保证了世界20%以上人口的粮食需求“。

(8分)

(6)解决粮食生产与社会发展问题需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结合材料,运用联系的观点加以说明。

(12分)

(5)政策支持,包括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等;财政资金支持,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补贴等;科技支持,农业科技进步提高了农业生产率;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如规模化经营等。

(6)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处于联系之中。

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其状况影响粮食生产与社会发展。

人的活动受自然规律的制约,无视人与自然界联系的客观性、条件性,对自然改造不当,也会影响粮食生产和社会发展。

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促进粮食生产和社会发展问题的解决。

2011年

38.(3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为西藏与全国一起实现共同进步与发展创造了基本前提。

1959年,西藏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群众性民主改革运动,废除了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解放了百万农奴和奴隶,开创了西藏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西藏全面确立。

昔日的农奴和奴隶有了平等参与管理国家事物和自主管理本地区和本民族事物的政治权利。

西藏自治区不仅享有一般省级国家机关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权力,而且享有广泛的自治权。

1965年以来,共制定了250余件地方性法规和具有法规性质的决议、决定,有效的维护了西藏人民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特殊权益,促进了西藏各项事业的发展。

材料二

民主改革50多年来,西藏经历了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从专制走向民主、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光辉历程,实现了由封建农奴制向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性跨越,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据统计,1959年至2010年,西藏生产总值由1.74亿元增长到507.46亿元。

2010年西藏的经济增长率为12.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个百分点。

1959年至2008年,中央财政向西藏的财政转移支付为2019亿元,平均增长过12%。

“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计划对西藏的财政补助达到2124亿元。

(1)结合材料一,说明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根据,并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12分)

(1)根据: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在西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符合我国国情和西藏的实际,是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与西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促进国家富强和西藏的繁荣,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全。

作用:

使西藏自治区充分享有广泛的自治权,保障了西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能够自主管理本地区、本世族的内部事务,提高了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效能;巩固和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了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经济知识,说明中央财政支持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

(8)

(2)加快西藏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条件;促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为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基础;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运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推动社会发展进步这一原理,结合材料分析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原因。

(12分)

(3)社会关系的调整和变革反作用于生产活动。

西藏废除了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促进了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有机结合,推动了生产发展。

社会关系的调整和变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维护了西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调动了其积极性。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制定和实施的法律法规,促进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推动了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

39.(60分)分析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三

延安市位置见图9。

延安市土地面积约370万公顷,人均约1.7公顷,且土层深厚,适生作物众多;属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地下矿藏10多种,其中石油储量7.5亿吨,煤炭71亿吨。

延安拥有丰厚的旅游资源,目前可供游览的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7处,如黄帝陵、黄河壶口瀑布、延安宝塔山等。

(5)根据延安地区的资源条件,运用所学知识就延安产业经济发展提出建议并说明理由(10分)

(5)发展以林果业为代表的特色农业。

土地资源丰富,土壤、光照等自然条件适宜林果业等特色农业发展。

大力发展以石油、煤炭等工业为支柱的第二产业,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石油、煤炭等储量丰富,为发展相应的工业提供了基础。

积极发展以旅游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

该地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开发潜力。

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材料四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从1935年到1948年的13年间,延安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整风运动、中共七大等影响和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实际,克服了“左”右倾机会主义的影响,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中国共产党从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出发,推动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敌后抗日斗争,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奠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的基础。

中国共产党取得这些伟大的成就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6)结合材料和所学哲学知识,说明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和现实

意义。

(10分)

(6)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基本国情,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革命的规律,找到了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

今天,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

2012年

38.(3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注意:

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土地上转移出来,到城市务工,目前,全国农民

工总数超过2亿,其中进城务工的农民工达1.2亿左右,农民工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材料一

据调查,2004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一些企业出现了“招工难”问题。

2009年以来,大范围的“民工荒”再次在这些地区出现,不仅缺工人群由技术工人扩展到普通工人,而且缺工的时间分布由“季节性”、“阶段系”向“常态化”、“全年性”转变,从农民工找不到工作的“民工慌”,到目前企业招工难的“民工荒”,东部沿海地区的劳动力市场经历了一次大的转变。

材料二

在农村外出务工群体中,“80后”、“90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约占60%,他们希望通过进城务工来改变自己的生活,但客观存在的城乡差距让他们遇到许多实际生活问题,一些不平等现象也让他们产生了较大的心里落差。

这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党和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将解决“三农问题”视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研究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问题”。

(1)运用所学经济知识,结合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分析东部沿海地区出现“民工荒”的原因。

(9分)

(2)党和政府高度关注并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对此加以说明。

(10分)

(3)党和政府为什么重视新生代农民工问题?

结合国家职能相关知识提出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政策建议。

(13分)

(5)西汉王朝建立之后,立足现实,采取措施,巩固政权,加强中央集权。

运用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对此加以分析。

(10分)

39.(60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注意:

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20世纪8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在广州等地陆续发现了南越王墓等重要历史遗迹,这些发现对研究岭南历史有重要价值。

材料一

秦始皇兼并六国后,开凿灵渠,攻打百越,设置南海,桂林,象郡三郡,秦汉之际,中原战乱,秦南海郡龙川县令赵佗举兵兼并三郡,自称南越武王,定居番禹(今广州市)。

于通向内地的各个关口屯兵,“绝道聚兵自守”

刘邦称帝之后,民生凋敝,无力南征,遂封赵佗为南越王,“与剖府通使”,命其“和集百越,毋为南边患害”,开通关市,南越国乘机发展,广泛使用铁器工具,海内外贸易也相当活跃。

吕后执政,汉朝“禁南越国关市铁器”,赵佗遂自称南越武帝,举兵北犯,战争持续了一年多。

吕后去世后,双方罢兵休战。

赵佗又以财物收买附属于汉朝的闽越等部族,势力所及,“东西万余里”、“以兵威边”赵佗以皇帝自居,“与中国侔(对等)”汉文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遣使对赵佗“自立为帝”的行为予以谴责,赵佗迫于压力,表示“去帝制”,继续“为藩臣,奉贡职”,但在内部,“窃如故号名”。

汉武帝决心彻底解决南越国问题,要求南越国赵兴入朝,“用汉法,比内诸侯”。

南越国相吕嘉等杀汉朝使者及主张“内属”的南越王、王太后,“发兵守要害处”。

公元前111年,汉军十万分数路越岭,平定南越并将其分社九郡,实行与内地统一的制度法令。

——据《史记》等

材料三

白驹过隙越千年,往事如烟话沧桑,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现在已成为拥有超过6000万人口的中国最密集的城市群,年工业生产总值超过7000亿美元的“世界工厂”。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珠江三角洲的一些地区利用国家赋予的优惠政策,毗邻香港的独特区位优势,低廉的土地成本和内地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吸引外来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大力发展出口导向型的“三来一补”贸易,逐步在家电、电子信息、玩具、服装等产业领域形成巨大的生产规模,占据了较大的国际市场份额,创立了快速工业化的经济发展模式,促进了珠三角经济的快速发展。

但近年来,对珠三角上述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的争论逐步增多,尤其在国际金融危机,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这一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反思。

(6)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经济知识,联系当前实际对该经济发展模式进行简要分析。

(10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