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自我培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976132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3.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自我培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自我培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自我培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自我培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自我培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自我培养.docx

《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自我培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自我培养.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自我培养.docx

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自我培养

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自我培养  

            任学勇          (北京林业大学木工05-2)  

  摘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战略部署下,大学生培养创新能力既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本文从大学生的角度出发,首先阐述了创新能力的内涵,继而归纳并分析了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最后结合笔者自己的大学经历提出了我国大学生自我主动培养创新能力的一些途径。

  

  关键词:

创新型国家;大学生;创新能力;自我培养  

   引言  

  “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都要靠不断创新,而创新就要靠人才,特别要靠年轻的英才不断涌现出来。

”大学生培养创新能力既是实施科教兴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在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战略部署下,大学生自我主动培养创新能力势在必行。

  

  一、创新能力的内涵  

  创新能力一般是指人根据一定的目标任务,提出新理论、新构想或发明新技术、新产品,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新能力包含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创新精神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善于独立思考、敢于标新立异,提出新观点、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和创造新事物的意识。

它是创新思维和创新活动的基本前提和条件。

它直接决定创新活动的产生和创新能力的发挥。

  

  

(二)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灵感思维等多种思维形式的有机结合,是判断推理敏捷,概括综合准确,分析思考深刻,联想想象新奇的高级智能思维方式。

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新活动的关键。

  

  (三)创新技能  

  创新技能是指创新主体在开展创新活动时所需要的实践技能,包括信息加工技能、动手操作技能、运用创新技术的技能和表现及物化创新成果的技能等。

创新技能是创新能力的直接体现。

  

  (四)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包括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勇于开拓的精神,对新事物的强烈的好奇心以及敢于冒险、勇于进取的品质。

创新精神是培养创新意识、锻炼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的保证,良好的创新精神对培养创新思维、激发创新灵感和进行创新活动都不可或缺。

  

  二、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现状  

  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二十岁左右,正处于人思维创造活动发展的重要阶段。

我们思维敏捷、精力旺盛、思想活跃,然而,我国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还是比较低的,具体体现以下四个方面。

  

  

(一)好奇心强,但创新意识贫乏  

  大学生对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掌握非常快捷,已不满足于现成的结论,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并对事物的因果关系的规律性探索越来越感兴趣,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开始逐步地发展。

但由于国家教育体制和大学生自身的原因,我们并没有发现并保护好奇心,养成创新意识。

另一方面,在观察的速度和广度、观察的整体性和概括性、观察的敏锐性和深刻性、观察的计划性和灵活性等方面,我国大学生普遍存在着不足。

我们往往只是在单纯的好奇上停滞不前,不愿意或者不敢于标新立异,提出新观点、新方法,为解决新问题和创造新事物而努力。

  

  

(二)思维敏捷,但缺少创新思维方法  

  大学生随着知识和经验的不断积累,想象力逐渐丰富起来,思维能力,尤其是逻辑思维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思维也较敏捷。

但由于知识面窄,学科之间缺乏合理的整合,思维方式往往是单一的和直线式的,致使我们思考问题时缺乏灵活性和全面性。

  

  (三)具有一定的创新想法,但缺乏创新技能  

  大学生对创新已有一定的认识,希望在学习中产生新思想与新理论,积极寻找新的学习方法。

另一方面,许多大学生经过长期的脑力劳动,在大脑皮层留下一些暂时的神经联系,在特定因素的诱发和引领下会产生灵感。

但由于学生缺少创新的技能,虽然产生了灵感,但缺少横向联系,最终是昙花一现。

要使这些灵感变为现实,需要一些必要的创新技能,而这正是我国大学生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下所缺乏的。

由于学校创造性学习的条件局限以及大学生自身不去创设和充分利用学校的条件,我们往往不能把握本学科最新发展的动态,而常常是闭门造车,不去向知识和经验丰富的教师或能力较强的同学请教,不重视相关学科的知识迁移等。

创新技能的缺乏限制了我们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四)有创新的热情,但创新精神不佳  

  大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和教师的引导,有了一定的创新热情。

但由于缺乏广泛的沟通和对社会的全面了解,导致了我们的创新目标不够明确。

许多大学生虽然不满足于现状,但往往只是牢骚满腹,唉声叹气,缺乏行动的信心。

另一方面,大学生也缺乏创新的毅力。

有些大学生也能认识到毅力在创新活动中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往往虎头蛇尾,见异思迁,放弃追求。

  

  三、大学生自我主动培养创新能力的途径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勇于培养自我的创新能力。

为此,我们大学生必须树立创新意识,掌握创新方法,培养创新精神,逐步提高创新能力。

根据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部署并结合自身的大学实践经历,笔者提出以下几个大学生主动培养创新能力的途径。

 

(一)勤于实验观察,树立创新意识  

  目前,我国的大学生学习生涯中,都安排有一定的实验课程。

理工科的学生要做物理、化学以及专业基础课的实验;文科学生安排有各种调研实验;体育、艺术学科的学生安排有一定的设计制作或训练实验。

我们大学生应该积极地进行这些实验,努力发现并保护自己的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培养创新意识。

 

  好奇心是人们对新鲜奇异事物以及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是推动我们主动积极地去观察生活、观察社会,展开创性思维的内在动因。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一种思维知觉,是知觉的高级形式,实验操作是锻炼我们大学生观察能力、培养创新意识的最重要途径。

从实验目的的角度讲,实验一般可分为验证性实验和探索性实验两种。

对于验证性实验,我们应该注重试验操作步骤的合理性和规范性,培养自己严谨的实验态度和作风;而对于探索性实验,我们应该灵活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对实验过程进行全方位的想象,对多种因素进行取舍,对所得信息进行筛选,有全局观点并善于应变。

  

  

(二)努力学习课程知识,掌握创新思维方法  

  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来源于创新思维,而创新思维是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之上的[2]。

因此,培养创新能力,必须从构建良好的知识结构开始。

没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扎实学好基础课程知识是我们大学生培养创新力的基础。

通过学习获得的知识和经验越丰富、越扎实,我们就越能观察和发现问题,就越能开阔视野,思路越宽广,越易于产生灵感,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因此,要创新就必须打好学习基础。

大学课程的学习包括高等数学、大学英语、大学物理等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以及公共选修课程等三个方面。

对于基础课程的学习要全面系统,扎实掌握基本的内容及原理,这是以后学习的基础;而对于专业课程的学习,在扎实掌握课堂知识的前提下,我们应该理论联系实际,了解行业的发展趋势,勇于发现、思考并解决问题;对于公共选修课程的学习,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以及大学学习规划广泛地展开学习,要敢于跳出主要的专业学科领域,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可以参与学习校内或校际间开设的辅修或者第二学位课程。

  

  (三)积极参与科研项目,锻炼创新技能  

  在当今的教育模式下,大学生日常的学习和实践基本上都是验证性的活动,而选择研究课题并参与相关的科研活动,可以使自己在整个科研活动中去发现问题并采用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去解决问题。

参与科研时间项目,可以培养我们的信息加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新技术的运用能力、创新成果的表现能力及物化能力等创新技能,进而提高创新能力。

  

  在国家实施科教兴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总体部署下,国家、社会以及学校等都给大学生提供了一定的科研训练项目。

去年,教育部、财政部批准全国60所高校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安排1.5亿元专项资金用于资助1.5万名在校大学生创新团队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每个学生团队大约可以获得1万到2万元的经费资助[3],这是教育部和财政部的组织的国家级项目;南开大学本科生创新科研“百项工程”项目以及北京林业大学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是校级项目。

通过参与科研训练计划项目,我们大学生可以逐步掌握选题立项、查阅收集文献资料、全面构思并拟定项目方案、撰写学术论文、发表交流等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及基本方法和原则。

  

  此外,通过选择性地参与教师的在研课题,担任教师的科研助手,我们大学生可以通过“耳濡目染”为“升堂入室”奠定基础。

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做些辅助性的工作或参加某些力所能及的子课题研究,这样将提高我们大学生获取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加深对相关基本理论的理解,认识学科的前沿与发展趋向,拓宽科研思想,发现适应自己的科研问题,促使自己在专业上向纵深发展。

  

  (四)善始善终参加各种竞赛,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不但需要付出艰苦的思想劳作,更是一种探索、一种尝试,是一种“闯”和“试”。

要提高创新能力,我们应该培养坚韧不拔、善始善终的创新精神。

积极参加一些竞赛活动,可以激发我们的学习兴趣以及创新潜力,培养迎难而上、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

  

  目前,全国性的大学生赛事包括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等竞赛。

当今,国家和社会上都十分注意引导大学生培养创新能力,对于大学生的创新成果给予不同方式的奖励或认可。

在参加竞赛活动时,可能会受精神和肉体的考验,经受一些痛苦。

去年暑假,我为了参加2007年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直在学校和参赛队友训练。

开学之后,在三天的正式竞赛时间里,我们一直在封闭的机房里忙碌,总共只休息了不到六个小时。

尽管花费了一些时间、经受一些苦难,但竞赛过后感觉收获很多,不仅是获奖证书,而且是顽强拼搏、善始善终的奋斗精神和经历。

我们大学生应该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在扎实掌握课堂知识的前提下,积极、善始善终地参加各种科研竞赛活动,逐步培养自我的创新能力,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而奋斗。

  

  

  

参考文献:

  

[1]李林法.加强实践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实验教学研究与改革.2005年8月.  

[2]胡鹤玖.大学生创新力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3,6.  

[3]教育部财政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批准第一批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通知[D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门户网站.  

[4]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和思想政治工作司组审;徐志宏,秦宣主编.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  

[5]孙冬青.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析[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7年6月.  

[6]王汉清,况志华,王庆生,局里锴.大学生创新能力总体状况调查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5,9.

 

作者简介:

张君施,女,北京人,1965年生,汉族,北京工商大学基础部讲师,已发表论文20余篇,专著1部。

 

  内容提要: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的发展依靠新的发现、发明研究和创新,其中创新是其核心,创新的实现取决于人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本文首先界定了创新素质的涵义,并对当代大学生创新素质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进而对提高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有效途径进行探讨,即树立创新教育的理念;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以适应培养综合型人才的需要;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的方式方法;培养一支具有创新素质的教师队伍;建立一套高效的、科学的评价机制;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新型校园环境。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的发展依靠新的发现、发明研究和创新,其中创新是其核心,创新的实现取决于人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因此时代向我们的教育提出了要求——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使我们有能力参与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保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阵地—高等院校,应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己任,加强对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一、创新素质的涵义 

  创新素质主要包括:

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创新能力与创新人格。

 

  创新意识是一种不安于现状、精益求精的意识,面对任何未知的问题、未知的领域有勇于尝试的冲动,是不断探索、勤于思考,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求新、求异的兴趣和欲望;创新意识是创新的重要心理素质之一,是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前提,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才能充分发挥其创造的潜能。

 

  创新思维是由相反相成的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所组成,是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

它有五个明显的特征:

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

创新思维是整个创新活动智力结构的关键,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它可以使学生顺利解决新的问题,深刻地、高水平地掌握新知识,并能将这些知识广泛地迁移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使学习活动顺利完成。

 

  创新知识是指在某一领域具有独到的见解或较深的造诣,具有扎实的基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并及时汲取最新的知识;创新知识是创新活动的坚实基石,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有米之炊。

创新能力是把创新意识与思维转化为有价值、前所未有、精神产品或物质产品的实践能力,是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在实践中的确证和外化。

创新能力要求学生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构建合理的知识框架,较强的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能力、信息加工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及良好的创新心理素质。

 

  创新人格是指具有敢于怀疑、批判、冒险的科学精神,挫折面前不气馁、不动摇,决不因困难和挫折放弃自己的想法和计划,勇于突破思维定势的束缚,有相对较强独立性的品格。

创新不仅需要智力因素,也需要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可以激发创新意识,促使创新思维更好地发挥和运用。

因此要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人格,使他们具有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务实的作风、无畏的胆识、坚强的意志和浓厚的兴趣。

 

  二、当代大学生创新素质的现状 

  当今大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缺乏主要表现:

 

  1.具有创新意识,但不善于利用和创造条件。

创新能力的发展与创新行为的展出,都是建立在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的基础之上。

大学生普遍具有创新动机,对创新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希望在学习中产生新思想与新理论,积极寻找新的学习方法,但由于学校创造性学习条件的局限及学生自身不善于创设和利用学校的现有条件,缺乏向知识经验丰富的教师或同学请教的勇气,往往不能把握本学科最新发展的动态和相关学科知识的横向关系,由此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2.思维相当敏捷,但缺乏创新性思维的方式。

随着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大学生的想象力逐渐丰富,思维能力,尤其是逻辑推理思维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思维相当敏捷;然而由于他们的知识面宽度不够,知识的吸收是独立的、互不相关的,出现“见树不见森林”的现象。

机械地、片面地看待各科知识的结构,缺乏必要的合理整合,致使他们的思维方式往往是直线式,思考问题缺乏灵活性、全面性和深层次,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千篇一律,没有太多的新意和突破,最明显表现在发言、作业、试卷、论文中缺乏新意。

 

  3.有创新的灵感,但缺少必备的创新技能。

大学生经过不断的脑力劳动,大脑皮层下产生某些暂时性的神经联系,在特定因素的诱发和引领下,神经联系会彼此刺激,产生灵感。

然而灵感往往是短暂的、昙花一现,此时若有较强的创新技能,会使灵感成为现实。

创新技能是指创新主体的行为技巧的动作能力,包括新信息加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法能力、创新成果表达能力及物化能力。

我国学生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其应试能力较国外学生具有很大的优势,但在动手能力与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方面却远远弱于外国学生。

 

  4.有创新的兴趣与热情,但缺乏毅力。

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在智力和创新情感的共同作用下,创新才可能获得综合效应的能量。

调查显示,大学生在兴趣的深度、广度、稳定性及效能上,都有相当的发展,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这需要具有坚强的毅力。

毅力是人类自觉确定目标,根据目标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实现自己目标的心理过程,是能动性和个体积极性的集中体现。

大学生能够意识到毅力在创新活动中的重要性,但缺乏毅力,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虎头蛇尾,见异思迁,甚至放弃追求。

 

三、提高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有效途径 

  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与对当代大学生自身特点的研究,我认为:

当代大学生具有创新潜能,若采取适当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他们创新能力会大幅度提高。

针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从下面六个方面进行操作。

 

  1.树立创新教育的理念:

创新教育是全面素质教育的具体化和深入化,是以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人格的培养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

我认为:

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高校,教师应转变教育理念中那些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价值观、质量观、人才观,要以树立创新教育观念为先导,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培养创新人才为核心目标,改变过去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模式,构建新型教育体系,将创新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落实到每个教学环节。

为此,教师在教育理念上要实现三个转变:

一是从传授知识为主转向培养学生会学习和创造为主的教育方式。

二是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培养其创新心理素质。

三是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思想和创新意识。

 

  2.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以适应培养综合型人才的需要:

要实践教育创新,必须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树立多元化人才观,采取多样化的培养方式,因材施教,为创新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及条件。

具体操作:

一是拓宽课程选择面,完善课程转换体系,使学生可以跨专业、跨院系学习;二是开设相关选修课程,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深厚的文化底蕴;三是实施主辅修学习制度,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

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跨学科、跨专业修读喜欢的辅修课程、辅修专业和第二学位专业;四是实施第二课堂培养计划,将第二课堂开展的思想教育活动、科技创新活动、文化体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纳入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将课内培养与课外培养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五是开设“创新学”课程,训练学生的灵活性思维、求异型思维、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思维;开发他们思维的灵活性、精确性、敏捷性及变通性,激活他们的创新潜能和创新的主动性,掌握创新思维的策略。

 

  3.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的方式方法:

首先,构建一个创新型的教学内容体系,将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和科学概念及时地融入到教学实践中,体现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开放性、多元性与全面性。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以发展的观点看待客观物质世界,引导他们去探索新的知识。

其次,采取主体参与型的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采取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

利用课堂辩论、CAI授课、学生讲课和专题论等方法,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与想象力,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和探索精神。

再其次,加强教学的实践环节,鼓励学生参加科技活动,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验能力。

学校可以设立开放型实验室,建立创新教育实验基地,为大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和场所。

再其次,在教学内容中适当增加创新能力培养的内容,使学生了解创新能力的形成过程及特点,有意识地进行创新能力的训练。

最后,积极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通过声音、图像等多种表现形式,使学生对知识掌握得更加透彻、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激情。

 

  4.培养一支具有创新素质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导,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必须要有一支创新型师资队伍。

首先,教师保持思想观念上的超前性。

不断提高实施创新教育的自觉性,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人格的培养;其次,要根据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加强创新教育的研究和实践,不断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及考试方法等方面的改革。

教师不应再满足于“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功能和作用,而应摒弃“一言堂”、“满堂灌”的弊病,发挥组织、引导、控制作用。

最后,教师要有接受大学生挑战的勇气,能以自身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以及创新能力去感染、带动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营造以大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激情。

5.建立一套高效的、科学的评价机制:

首先,改革现行的考试制度,由于现有的考试方式主要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测试,用考试的分数来衡量学生水平高低,这严重地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校可以给教师适当的权利,教师根据课程特点、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方法,如书面答卷、科研论文、产品设计、社会调查报告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测试,做到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综合考评,以此促进大学生积极主动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其次,改变那种以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来评价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质量的知识质量观,构建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可以从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思想道德修养、身心健康水平、文化技能特长、科技创新能力、组织活动表现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最后,建立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激励机制。

如:

对在创新方面成绩突出的学生,进行表彰与奖励,并作为选拔优异生、推荐研究生和颁发奖学金的重要依据。

对获得国家级或省(部)级创新成果的学生,以及在校内外创新实践活动做出成绩的学生,可申请免修相关的课程。

 

  6.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新型校园环境:

学校创新环境包括:

硬环境、软环境。

一方面要加大创新教育建设的资金投入,改善校园的硬环境,如学校建筑改造、实验室仪器设备的更新等;另一方面要制订目标、积极倡导、落实措施、合理组织、有效监督、正确评价,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软环境,即一个平等、信任、宽容、进取的氛围。

为此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教育行政部门适当放宽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学校按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创造性的教育教学活动,为培养创新人才提供必备的条件。

(2)高校以严格与宽松的统一、一致性与多样性的统一、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为原则对学生的进行管理。

(3)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加强学术交流,活跃学术气氛,扩展学术视野;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通过各项活动的锻炼,充分发展个性,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广泛开展学术科技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术讲座和学术报告,召开学生学术交流会,加强学生之间、校际之间的学术交流,扩大学生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

调动学生创新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形成浓厚的创新氛围。

最后,教育的创新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个别人的突发奇想,而是全体国民经过长期不懈努力才能实现的。

 

  (北京市“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征文活动获奖论文)

摘要】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决定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地位的重要因素。

高校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优秀人才的重任,青年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本文就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做了粗浅探析。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影响因素方式方法

  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决定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地位的重要因素。

江泽民同志深刻指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