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975666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1.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文学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现代文学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现代文学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现代文学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现代文学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文学试题.docx

《现代文学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文学试题.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代文学试题.docx

现代文学试题

现代文学

[填空题]

1“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背景是什么?

参考答案:

“五四”文学革命的直接背景和动力是“五四”新文化运动。

[填空题]

2胡适、陈独秀、刘半农、周作人等人在文学革命讨论中的代表性文章和重要观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

l917年1月,《新青年》刊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从“八事”人手,即:

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

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句。

他主张书面语要与口头语接近,要求以白话文学为“正宗”。

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旗帜鲜明地提出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即建设国民的、写实的、社会的文学,反对贵族的、古典的、山林的文学。

他把文学革命当做“开发文明”、改变“国民性”并借以“革新政治”的“利器”,同时也肯定文学自身独立存在的价值。

刘半农则发表《我之文学改良观》,提出改革韵文、散文.使用标点符号等许多建设性意见。

他还和钱玄同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双簧信”,即由钱玄同化名王敬轩给《新青年》写信。

模仿旧文人口吻,将他们反对新文学与白话文的种种观点、言论加以汇集,然后由刘半农写复信,逐一辩驳,此举引起广泛的社会注意。

周作人1918年发表了《人的文学》一文。

提出新文学应当是“人的文学”,反对封建的“非人的文学”。

他所谓的“人的文学”,是以合乎人性的人的灵肉一致的生活为是的文学。

周作人的“人的文学”主张,对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的理论建设和文学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这一时期文学创作的重要特色。

[填空题]

3“五四”时期各文学社团代表性人物、主要刊物是什么?

参考答案:

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

发起人有周作人、朱希祖、蒋百里、郑振铎、耿济之、瞿世英、郭绍虞、孙伏园、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l2人。

人们习惯称文学研究会的创作为“人生派”或“为人生”的文学。

在创作方法上,文学研究会强调写实主义,沈雁冰接编、革新的《小说月报》基本上成了文学研究会的会刊。

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成员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寿昌等人都是当时在日本的留学生。

他们创办《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等刊物,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

创造社成员的作品大都侧重自我表现,带有浓厚的主观个人抒情色彩。

创造社的文学活动以1925年“五卅”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后期创造社新增加了李初梨、冯乃超、彭康、朱镜我、李一氓、阳翰笙等,出版《创造月刊》、《文化批判》、《流沙》等杂志.提倡“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思想明显“左”倾,l929年2月被当局查封。

《语丝》周刊创办:

f二l924年11月.多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以倡导这种幽默泼辣的“语丝文体”而获“语丝派”的称号。

莽原社、未名社是20世纪20年代中期成立于北京,得到鲁迅扶持的青年作家社团。

刊物有《莽原》、《未名》。

南国社是田汉领导创立的一个综合性艺术社团,以戏剧的成就与影响最大。

弥洒社1923年成立,发起人胡山源推崇创作灵感。

浅草社成立于l922年,沉钟社成立于1924年.由原浅草社成员冯至、陈翔鹤等加上杨晦、蔡仪等组成。

刊物有《浅草》季刊、《沉钟》周刊.致力于介绍外国文学,作品特点朴实而带点悲凉,有浪漫主义色彩。

其他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社团,有湖畔诗社、新月社等。

湖畔诗社(1922)以写作爱情诗闻名。

新月社l923年成立于北京,1927年在上海筹办新月书店和《新月》月刊。

这是一个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团体,受西方唯美主义影响较深。

闻一多、徐志摩倡导新格律诗.余上沅等对旧剧的“程式化”、“象征化”加以肯定。

[填空题]

420世纪20年代开始出现的台湾新文学运动的基本情况是什么?

参考答案:

1920年1月,在日本留学的台湾青年在东京成立了“新民会”,它对l921年10月在台北成立的“台湾文化协会”产生了重大影响,而“台湾文化协会”则对台湾新文学运动的产生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920年7月,陈圻在《台湾青年》创刊号上,发表了《文学与职务》一文,提出近来中国内地提倡白话文学,是一种负有传播文明思想、改造社会使命的真正的文学,台湾文坛应朝这一方向去努力。

接着,甘文芳发表《实社会与文学》,陈瑞明发表《日用文鼓吹论》。

这j三篇文章是台湾最早提出改革台湾文学、提倡白话文的文章。

1923年4月15日,《台湾民报》在东京创刊,并于l927年7月移人台湾发行。

1923年,黄呈聪和黄朝琴在《台湾》杂志上先后发表了《论普及白话文的新使命》和《汉文改革论》两篇文章,较为深入地提倡文学革命,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1924年4月,曾在北京求学、深受“五四”新文学运动影响的张我军在《台湾民报》上发表了《致台湾青年的一封信》和《糟糕的台湾文学界》两篇文章,向台湾旧文坛发起猛烈攻击,这两篇文章受到守旧派的回击,于是,张我军又发表了《为台湾的文学界一哭》,予以回应。

“五四”时期曾经出现过的新旧文学论战,在台湾再次上演。

几乎在新旧文学论争的同时,台湾新文学提倡者就已经开始着手新文学的建没工作。

[填空题]

5“五四”文学革命与守旧的文学思想发生的冲突和斗争是什么?

参考答案:

(1)第一次发生在1919年,复古派人物林纾攻击新文化运动,李大钊、鲁迅、蔡元培对其进行了批驳。

(2)第二次发生在1922年,学衡派以“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为标榜,反对言文合一,遭到鲁迅、茅盾等人的驳斥。

(3)第三次发生在1925年,以章士钊为首的甲寅派为维护封建性教育,提倡读经,压迫学生运动,鲁迅、成仿吾等批判了这一复古思潮。

[填空题]

6“语丝社”和“语丝文体”分别是什么?

参考答案:

语丝社成立于l924年11月,办有《语丝》周刊,多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以倡导这种文体而获“语丝派”之称,主要成员有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刘半农、孙伏园、冯文炳、俞平伯,等等。

他们所创造的那种着重社会批评与文化批评、任意而谈的随笔文体,又称“语丝文体”,在现代散文发展中影响甚大。

[填空题]

7“五四”文学革命的深刻、伟大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

“五四”文学革命是一场彻底反对封建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革命。

它是文学观念、文学的思想内容、文学的语言形式的大解放、大革命。

文学革命批判了“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的旧文学观念,宣传了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新文学浸透了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等近代思想,并出现了社会主义思想因素,出现了新的主题、新的题材、新的人物。

新文学引进了话剧等新的文学体裁,进行了新诗的创建和小说形式的革新,使白话文学处于正宗地位。

“五四”文学革命使中国文学从禁锢束缚状态走向自由开放,从闭关锁国状态面向世界,开创了中国文学一个崭新的时代。

[填空题]

8简述鲁迅的文学创作概况。

参考答案:

鲁迅从1907年发表第一篇论文《人之历史》至1936年10月19日逝世,笔耕_生,留下了大量著述,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以及《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准风月谈》、《伪自由书》、《集外集》、《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拾遗》等l6本杂文集和书信集《两地书》。

此外,他还写有《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学术著作。

[填空题]

9《呐喊》和《彷徨》的成书情况和题意是什么?

参考答案:

鲁迅创作于“五四”时期的白话短篇小说曾分别收入1923年8月由新潮出版社出版的《呐喊》和l926年8月由北新书局出版的《彷徨》两本小说集中。

《呐喊》收人了1918~1922年所写的l4篇小说(初版时收入15篇,l930年1月第l3次印刷时抽出《不周山》一篇),鲁迅把这个集子题作《呐喊》,意思是指他受新文化运动的鼓舞,“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但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

后来,鲁迅把这时的创作称为“遵命文学”,他说:

“不过我所遵奉的,是那时革命的前驱者的命令,也是我自己所愿意遵奉的命令”。

《彷徨》收入了l924-1925年所写的11篇小说。

鲁迅经历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的分裂,他独立地同反动势力进行着坚韧的斗争,但因“成了游勇,布不成阵”,而精神上有“寂寞”、“彷徨”之感。

《彷徨》在反封建的内容上与《呐喊》相承续,艺术上则更加成熟。

纵观《呐喊》和《彷徨》,它们无论在思想性还是在艺术性上,都更多地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填空题]

10简述带有回忆性质的叙事散文集《朝花夕拾》。

参考答案:

《朝花夕拾》共计l0篇,写于l926年,都是带有回忆性质的叙事散文。

最初陆续刊载于《莽原》,总题为《旧事重提》,l927年成书时改为现名。

[填空题]

11《阿Q正传》的思想意义和社会意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

在《阿Q正传》中,作者把探索中国农民问题(即农民在民主革命中的处境、地位)和考察中国革命问题联系在一起,作品通过对阿Q的遭遇和阿Q式的革命的描写.深刻地总结了辛亥革命之所以归于失败的历史教训:

革命的对象不仅仍然执掌着政权,而且“骤然大阔”,发了“革命”财,而应在革命中得到解放的民众依旧是任人宰割的奴隶。

小说由此暗示了辛亥革命更深层次的悲剧:

革命没有真正唤醒民众,并未觉醒的民众糊里糊涂地参加革命,又糊里糊涂地被杀;而且可以想象,阿Q即使参加革命并掌握政权,他那样的落后的革命意识又将导致“革命”成为什么性质!

小说要告诉人们的是:

阿Q式的“革命”和杀害阿Q式的“革命”都只能使中国一天一天“沉人黑暗”;中国迫切需要真正的革命,而要使真革命获得胜利,首先需要有真的革命者和觉醒了的人民!

《阿Q正传》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它画出了国人的灵魂,暴露了国民的弱点,达到了“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的效果。

《阿Q正传》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作品所揭示的“阿Q精神”,作为一种历史的和社会的“病状”,将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阶段中存在,它将作为一面“镜子”,使人们从中窥测到这种精神的“病容”而时时警戒。

[填空题]

12《阿Q正传》独特而鲜明的艺术风格是什么?

参考答案:

《阿Q正传》具有独特而鲜明的艺术风格:

一是外冷内热。

作者将思想启蒙者的高度热情,在小说中转化为对阿Q的痛苦生活、愚昧无知和悲剧命运的深切同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转化为对辛亥革命中途夭折的无比痛惜,转化为对赵太爷、假洋鬼子之流凶残暴虐、横行乡里的憎恶、鄙视。

二是以讽抒情。

作者以讽刺手法批判了阿Q的落后、麻木和精神胜利法,鞭挞了赵太爷、假洋鬼子等人的凶残、卑劣,谴责了知县大老爷、把总、“民政帮办”的反动实质,而其讽刺,又贵在旨微而语婉,虽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同时在讽刺背后处处隐含着作者改革社会重铸国魂的革命热情。

三是形喜实悲。

作品展示了阿Q种种可笑的行径,未庄人的种种可笑可鄙等一出出喜剧,但在这种喜剧性场面后面却都隐藏着深刻的悲剧,我们在被那些喜剧场面引得发笑的同时,又总是有一股无情的力量,把我们的笑变成一种含泪的笑,作品这种形喜实悲的悲喜剧色彩,正是作品产生巨大艺术魅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填空题]

13《呐喊》、《彷徨》中的人物形象塑造是什么?

参考答案:

鲁迅的小说贡献了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批典型形象。

如阿Q、闰土、祥林嫂、吕纬甫、子君、乃至孔乙己、四铭等。

从“五四”时期到20世纪20年代.新小说中塑造的能站得起来的人物形象并不多,因为写好人物需要较深的艺术功力。

而鲁迅笔下的这些人物,都能达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能从他们的思想中看出某种复杂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是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艺术方法的最主要成就。

鲁迅总是把人物置于一定的历史背景和具体生活环境中来表现。

如阿Q活动的历史背景是在辛亥革命时期,可以看到举人的惊恐、假洋鬼子入“柿油党”等事,在阿Q心中激起的波澜。

鲁迅更注意写人物与所处的现实环境的关系。

如华老栓的愚昧,是从他对统治者的走卒康大叔的恭敬与对夏瑜的茫无所知中表现出来的。

鲁迅非常重视向人物心灵世界深处掘进。

在这一方面。

他几乎有勾魂摄魄之力,能够用最简练的笔墨,把潜藏在人物心理深层的东西挖掘出来。

他曾认为画好一个人最重要的是画好眼睛,因为眼睛是灵魂之窗。

他自己在写小说时,就是画灵魂的高手。

《孔乙己》只通过主人公对“窃书”的振振有词的辩解和对于屡试不中的羞愧难当的支吾,便揭示了他深受科举功名毒害的心理。

《在酒楼上》也只通过吕纬甫受母命为小弟迁葬,虽说是应付,却也认真.与送花给顺姑却对她遭封建婚姻之害而死无动于衷这两件事,便把他的意志消沉写得人木三分。

鲁迅也写人物外在的表象,如言谈、肖像等,这些都是进入人物深层心理的通道。

《故乡》中一声“老爷”,便表现了闰土当时的思想状况。

鲁迅小说客观地描写生活画面,非常重视细节的真实性。

鲁迅在《药》中通过油腻的灯盏、带补丁的被子、小栓早起吃泡饭等。

准确地写出了华家的经济状况,从而给主人公以明确的社会身份。

《祝福》中用半副对联和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等表现鲁四老爷的身份。

《风波》中七斤用的“象牙嘴白铜斗六尺多长的湘妃竹烟管”,如果换在阿Q的手里就会严重失真。

由于细节真实的讲究,使鲁迅的小说中有真实的可靠的风土习俗、人情世态的记录,具有极高的认识价值,对形成他的严格的现实主义也至关重要。

因为这细节的真实,加上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塑造的成功,便构成了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艺术的高度成就。

[填空题]

14《野草》的主要思想内容是什么?

参考答案:

(1)《野草》的较多篇什,虽然流露出彷徨、苦闷等情绪,但着重表现的是黑暗重压下的战斗、追求、牺牲精神。

如《秋夜》中枣树的韧性战斗精神,正是鲁迅精神的富有诗意的形象表现。

《这样的战士》中所进行的战斗显得英勇而悲怆。

战士面对“无物之阵”的那种“绝望的抗战”反映了鲁迅的思想矛盾,也更体现了鲁迅的清醒执著、永不停息战斗的坚韧意志。

《过客》中反映了在人生长途中战斗、探索的艰苦和矛盾,但仍不停地向前走,对旧社会毫无留恋的态度。

(2)《野草》重在袒露内心的矛盾和苦闷彷徨,以展示理想与现实、光明与黑暗、希望与绝望等痛苦而激烈的内心矛盾,更显示了鲁迅严于解剖自己的精神。

如《影的告别》中“彷徨于阴暗之间”的回环反复的语句,传达出作者内心斗争的深刻。

《希望》中表现了希望与绝望的激烈矛盾。

《墓碣文》中突出自我解剖的深刻。

(3)《野草》还对病态的社会和黑暗的现实进行了无情的针砭和批判。

《淡淡的血痕中》、《失掉了的好地狱》把矛头直指当局者的当前的罪行,喊出并点燃了深藏在群众心中的怒火;《失掉了的好地狱》还对新旧军阀争斗的形势作了预见性的估计。

在《复仇》、《狗的驳诘》、《立论》、《死后》、《失掉了的好地狱》、《淡淡的血痕中》、《颓败线的颤动》中,几千年的封建的政治压迫与文化专制的积淀造成的“主人”的凶残怯懦,“奴才”的巧猾、势利,“奴隶”们及弱者的麻木苟安以及求苟安自保而不能的难堪处境,都遭到了揭露和批判,其犀利与深刻程度与同时期的杂文相比,毫不逊色。

[填空题]

15《朝花夕拾》的写作特点和艺术风格是什么?

参考答案:

《朝花夕拾》中所写的事和人,往往饱含着作家强烈的爱憎,闪烁着社会批判的锋芒,在平淡的叙述中寓有褒贬,在简洁的描述中分清是非,使回忆往事与批判现实融合在一起。

作为“回忆文”,这组散文基本上是追怀往事,但鲁迅行文中善于“以插曲表现大的事件”,从而在每篇中可以发现,在叙事中往往掺有杂文笔法和对现实的批判。

例如在给媚态的猫画像时,狠狠鞭挞了帮闲文人的丑态;在批判《二十四孝图》等封建读物时,作者也没忘记捎带抨击那些“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的“流言家”和“道学先生”等。

《朝花夕拾》以叙事为主,但同时穿插了议论,融人了浓厚的抒情,是叙事和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

当作者回顾往事,重提旧事时,总是撷取那些体会最深切的典型感受,以抒发内心方式表达出来,从而赋予作品以抒情、感人的力量。

清新恬淡与讽刺幽默的统一,是《朝花夕拾》的艺术风格。

这一组回忆散文,基调是恬静明快的,读来亲切动人,但在恬静平淡的回忆中,却时时可见讽刺机锋和幽默笔调,使人咀嚼回味之余,深受启发。

[填空题]

16鲁迅杂文的主要艺术成就是什么?

参考答案:

善于抓取类型,画出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使议论和形象相结合,这是鲁迅杂文的一个鲜明的艺术特点。

如《中国人的生命圈》从“圈”到“线”到“○”,层层推演,逻辑严密,议论深刻,并创造出了具体的形象,蕴含了爱憎之情。

从“砭痼弊”的立意出发,鲁迅的杂文塑造了一系列否定性的类型形象。

如:

脖子上挂着铃铎作为知识阶级徽章领着群羊走上屠宰场的山羊(《一点比喻》),“折中,公允,调和,平正之状可掬”的巴儿狗(《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吸人血又先要哼哼发一套议论的蚊子(《夏三虫》),一面受着豢养、一面又预留退路的二丑(《二丑艺术》)?

鲁迅对这些类型形象的塑造,融注了作者对社会的真知灼见,并且具有触类旁通的美感特征,这是鲁迅杂文突出的艺术成就。

鲁迅的杂文善于运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展开逻辑严密的论证;善于运用联想,将不同时空发生的现象联系起来分析,增强了作品的历史底蕴和深邃内涵;篇章短小精悍,笔墨凝练犀利,锐利如匕首投枪。

鲁迅杂文好用反语、夸张等幽默讽刺手法,亦庄亦谐,庄谐并出,往往三言两语就能画出敌人的“鬼脸”,语言简洁峭拔,充满幽默感。

鲁迅杂文造语曲折,往往不直接得出结论,而采用比喻、暗示、对比等手段,通过叙述描域突出事物的内在矛盾,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如《现代史》一文表面上显得文不对题,通篇都在写变戏法。

实际上是以此比喻现代史,揭露了现代统治者巧立名目、盘剥人民的本质。

语言曲折婉转,寓意深刻丰富,表现出驾驭语言的卓越才能。

[填空题]

17叶简述绍钧的散文和童话作品创作。

参考答案:

在小说体裁之外,叶绍钧还创作过不少优秀的散文和童话作品,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优秀的散文作家,也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开创者。

其中的散文作品《五月卅一日急雨中》、《没有秋虫的地方》和童话作品《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名篇。

[填空题]

18“问题小说”是什么?

参考答案:

“问题小说”的形成自有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作为思想启蒙运动的“五四”本身,闪出思想解放的理性之光,它造就了“思考的一代”。

其次,问题小说的出现受到欧洲、俄国表现社会人生为主的作品的直接刺激。

对于作品提出的种种人生问题.问题小说作家也试图提出各自的解决办法。

冰心认为,解决人生问题的办法是“爱”,她让人们用爱去解决一切人生苦闷与烦恼。

与冰心“爱的哲学”相反,庐隐要揭开欢乐的假面具,打破人们的迷梦,以此宣泄愤世厌世的情绪。

许地山则试图用宗教意识来解人间苦闷,他告诉人们,命运就像一张网,必须以达观的态度来对待它,坚韧不懈地补缀破了的网就是人生意义之所在。

王统照的药方是以“美”和“爱”来弥合缺陷、净化人生。

“问题小说”表达了作者们一定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寓含着作者们对生活的努力探寻与思考,同时,作品也多融杂着作者们较强

的主观感情投射,所表现的主题多呈现出哲理性和象征性的趋向。

“问题小说”总的水平是参差不齐的,文学形象性和生动性欠缺是它的主要不足。

真正能够“冷静地谛视人生,客观地,写实地,描写着灰色的卑琐的人生的,是叶绍钧”。

虽然他也曾把“美”和“爱”当做生活的理想(如《阿凤》、《潜隐的爱》等),但l922年后他的注意力更多地转向了现实生活,写下了《火灾》、《线下》、《城中》三个短篇集。

其中最成功的是对小市民和中下层知识分子灰色人生的描写。

[填空题]

19赖和小说创作的题材特点和艺术特色是什么?

参考答案:

赖和小说创作的题材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方面:

(1)日本殖民统治下台湾人民的悲惨遭遇,如小说《一杆“称仔”》描写的是日本警察压迫台湾民众,台湾民众奋起反抗的故事。

(2)日本殖民统治者的丑恶本质,如《不如意的过年》等。

(3)传统封建思想和旧势力的愚昧,如《可怜她死了》这篇作品就反映出赖和反对封建思想和批判传统旧势力的现代精神。

(4)台湾知识分子的苦闷。

赖和在他的小说创作中,坚持反帝、反封建的精神,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直面现实,反映人生,塑造了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

赖和以自己的作品,展现了一个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的现代台湾知识分子的情怀。

在艺术上,赖和的小说体现出较强的故事性、戏剧性和浓郁的地方色彩。

在语言运用上,更是以口语化、生动性著称。

特别是对台湾方言的成功运用,使赖和成为台湾新文学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位作家,并代表了台湾新文学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

[填空题]

20简述郁达夫的“自叙小说”。

参考答案:

郁达夫和他的创造社同道们选择的是以内心情感的表现作为主要的写作方法。

他们的作品多以作家个人经历为创作基础,着重表达个人内心对于客观世界的感受,作品带有作家强烈的主观情感投射,表现出浓烈的抒情色彩和个人自剖色彩,而作品的叙述视角多是第一人称,主人公形象也多有作者的强烈投影,从而形成作者、叙述者与人物的三重合一。

所以,一般文学史论者把这种小说称为“自叙传”小说或“身边小说”。

郁达夫是“自叙传”小说的开创者与成就最卓著者。

“自叙传”小说是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开端,是与鲁迅所开创的现实主义小说不同的一种文学风格。

[填空题]

21《春风沉醉的晚上》、《薄莫》、《迟桂花》所标示的郁达夫创作风格的变化是什么?

参考答案:

1923年前后,郁达夫的创作风格有所改变。

他的创作题材不再局限于知识分子领域,创作的感情基调也有所改变。

如《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两篇,就将题材领域拓展到普通劳动者阶层.表现了普通劳动者的生活,塑造了劳动者的形象。

前者叙述的是作为知识分子的“我”与一名青年女工之间发生的故事。

虽然作品的重心放在主人公的情感抒发上,但作品叙述的故事清晰完整,青年女工勤劳善良、朴实真诚的性格特征也很鲜明,他们共同的悲惨命运折射出社会的黑暗与不公,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的不满与控诉,女主人公的善良真诚则成为这黑暗社会的一线微弱的光明。

《薄奠》的主旨也大体相近,作品主人公是一位人力车夫,他的高尚品格不但博得了“我”的尊敬,还使“我”与他产生了深厚的友情。

他的不幸命运是黑暗社会摧残的结果,也是对现实社会的沉重控诉。

在这两部作品中,作者的主观表现色彩与抒情艺术特征仍然相当突出,但生活表现面的扩大,写实成分的增大,表现了作者思想的发展与艺术风格上的改变。

20世纪30年代,郁达夫的创作风格又有新的转变,首先是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面更为宽广,关注中心由早期的“性”的苦闷的描写转移到了“生”的苦闷的思考,对于下层民众的生活也有更多的表现。

与思想内容的变异相应,在艺术风格上,郁达夫也呈现了新的发展,作品客观再现的成分进一步强化,自我表现的成分转弱。

在思想和题材转变上表现最突出的作品是《她是一个弱女子》。

作品在鲜明的政治背景下,展示了三个女性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作品以客观描写的表现方法为主,同时,作品对于主人公的人生价值观表示了明确的取舍和评判。

艺术风格转变最显著的作品是他创作于1932年的短篇小说《迟桂花》。

作品的视野进入了中国的乡村生活,这里拥有的是远离喧嚣的山间的幽静,纯洁无邪的山村女性,亲切和睦的山村人际关系。

在这种恬静的环境中,人物的心灵得到了洗礼,回归了安谧与宁静。

虽然作品仍带有较浓的主观抒情色彩,也有较细致的心理描述,但作品总的趋向是少了青年人的躁动,多了中年人的沉稳,对生活的深层感受代替了青春期单纯的性苦闷,恬淡平和的艺术旨趣代替了热烈与感伤的情绪袒露。

这标志着郁达夫创作风格的一种转型,也是他的创作更成熟的一个表现。

更多内容请访问《睦霖题库》微信公众号

[填空题]

22“诗体大解放”是什么?

参考答案:

所谓“诗体大解放”,就是“不但打破五言七言的诗体.并且推翻词谱曲谱的种种束缚:

不拘格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