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期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974122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82.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下期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七年级下期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七年级下期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七年级下期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七年级下期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下期复习提纲.docx

《七年级下期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下期复习提纲.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下期复习提纲.docx

七年级下期复习提纲

第8章人的生殖和发育

1、男性最主要的生殖器官是睾丸(产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

女性最主要的生殖器官是卵巢(产生卵子、分泌雌性激素)。

2、精卵结合的部位(受精部位)是在输卵管;胚胎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是胎盘。

3、人体最大的细胞是卵子,受精卵的形成意味着新生命的诞生。

4、人的发育:

(受精卵→)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青春期→成年期

青春期以后进入成年期(停止发育)是最长的时期,分为青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

青春期①身高、体重迅速增加②各器官功能发育:

如脑功能更加完善但重量变化不大

发育③性发育生殖器官的发育:

生殖器官逐渐发育成熟,并开始出现遗精或月经等现象

第二性征的发育:

在性激素刺激下表现出来

5、第二性征是指除了生殖器官以外的男女特有的征象。

如:

男生的胡须生长、喉结突出、声音变粗、声调较低;

女生的乳房增大、声音变细、音调较高。

6、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作用,尤其是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使得人体各系统

成为一个整体。

柔韧易变形成年人脆硬易骨折

老人

儿童

7、骨的无机物:

如钙盐,使骨脆硬<2/3无机物<

成分有机物:

如蛋白质,使骨柔韧>1/3有机物>

随着年龄的增长,无机物增加,有机物降低。

骨的成分与其特性之间的关系说明了结构与

功能相统一。

1煅烧时骨会冒出黑烟,烧掉的是有机物,剩下的是无机物,敲打后骨会破碎,说明骨中含

有脆硬的无机物。

②用盐酸浸泡骨时会放出气泡(为二氧化碳),溶解的是无机物,剩下的是有机物,

取出骨后骨可以打结。

说明骨中含柔韧的有机物。

第9章人的食物来自环境——营养物质

1、三大供能物质:

蛋白质与人的生长发育及受损细胞的修复和更新有关的物质;

糖类是主要供能物质;脂肪是备用能量物质。

2、维生素维生素A:

来源:

肝脏、鱼肝油、胡萝卜(含胡萝卜素,在人体内转化成维生素A)

(需要量小缺乏症:

皮肤粗糙、夜盲症(晚上看不清东西)

但能维持人维生素B1:

来源:

豆类、谷物、糙米(即粗粮)

体正常的生缺乏症:

神经炎、食欲不振、脚气病

理功能)维生素C:

来源:

新鲜的蔬菜和水果缺乏症:

坏血病(皮下、牙龈出血)

维生素D:

来源:

肝脏、鱼肝油缺乏症:

佝偻病(儿童)、骨质疏松症(老人)

3、水:

约占体重的60%—70%

作用:

①构成细胞的主要成分②参与各项生命活动

4、无机盐:

缺钙儿童患佝偻病,老年人患骨质疏松症;缺铁患贫血;缺碘患地方性甲状腺肿。

5、人体长期缺乏纤维素,肠癌、胆结石、高血脂等的发病率将会提高。

6、消化道结构外层牙釉质(最坚硬,但怕酸且坏后不能再生)

①口腔牙齿主要物质为牙本质(内有牙髓:

含血管和神经与牙疼有关)

外形:

牙冠、牙颈、牙根保健:

早晚刷牙,饭后漱口,否则易患龋齿

舌类型:

门齿(切断食物)、犬齿(撕裂食物)、臼齿(磨碎食物)

②咽、③食道、④胃(暂存食物、消化和吸收)、⑤小肠(进行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

⑥大肠:

(形成粪便和吸收水分、无机盐、部分维生素的作用)⑦肛门(排出粪便)

7、消化腺:

①唾液腺(分泌唾液消化淀粉)②肝脏(分泌胆汁,乳化脂肪)

③胃腺(分泌胃液消化蛋白质)④肠腺⑤胰腺(分别分泌肠液、胰液能消化糖类、蛋白质、脂肪)

8、消化方式①物理性消化→牙齿咀嚼、舌的搅拌、胃肠的蠕动、胆汁的乳化作用等

②化学性消化→分泌消化酶把大分子物质分解成小分子物质

9、消化过程:

①淀粉

麦芽糖

葡萄糖

②蛋白质

多肽

氨基酸

③脂肪

脂肪微粒

甘油+脂肪酸

④水、无机盐、维生素为小分子物质,不用消化,直接吸收到血液

10、最大的消化腺为肝脏

11、龋齿形成的原因:

口腔内的细菌将糖类变成酸液,腐蚀牙釉质进而腐蚀牙本质形成

龋洞,当龋洞深入到牙髓腔,引起牙痛。

12、营养物质的吸收:

①概念:

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

②吸收器官:

胃(少量的水、无机盐、酒精)甘油、脂肪酸被毛细淋巴管吸收

小肠(各种营养物质)--------

大肠(少量的水、无机盐、部分维生素)其它营养被毛细血管吸收

13、淀粉开始被消化是在口腔、蛋白质开始被消化是在胃、脂肪开始被消化是在小肠。

14、含有消化酶种类最多的消化液是肠液、胰液;不含消化酶的消化液是胆汁。

15、小肠适于消化的特点:

①面积大②消化液多(肠液、胰液、胆汁)

小肠适于吸收的特点:

①面积大(内表面有皱襞和绒毛,增大了面积)

②壁薄(毛细血管壁、毛细淋巴管壁、绒毛壁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16、消化器官中,既能消化又能吸收的有胃、小肠;只能消化不能吸收的是口腔;只能吸收不能消化的是大肠;既不消化,又不吸收的是咽、食道。

17、每日摄入热量中早、午、晚饭热量比为3:

4:

3(30%:

40%:

30%)

18、青少年每日应摄取足够的糖类(为各项生命活动提供充足的能量);适量的蛋白质(满足人体生长发育的需要);一定量的无机盐、维生素、纤维素

19、购买食品时,应注意查看食品的生产日期、保质期等信息。

第10章人体内的物质运输和能量供给

1、组成:

①血浆(主要是水);②血细胞:

(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血液运输(①血浆:

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②红细胞:

运输氧气)

功能防御、保护(①白细胞:

吞噬病菌、②血小板:

促进止血,加速血液凝固)

附:

1、为了防止血液凝固,可向血液中加入柠檬酸钠(抗凝剂),不久血液出现分层现象:

上层为淡黄色的为血浆;下层为血细胞。

2、血液为什么是红的?

什么是动脉血、静脉血?

①与氧结合形成鲜红色的动脉血

红细胞中含有一种红色含铁的蛋白质血红蛋白②与氧分离形成暗红色的静脉血

3、当血液里红细胞的数量过少,或者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含量过少时,人就会出现贫血。

贫血时应该补充含铁和蛋白质丰富的食物。

4、血清与血浆的区别是:

血清中不含纤维蛋白原。

5、输血的原则:

输同型血,否则会出现红细胞凝集现象。

附比较表:

数量

体积

细胞核

功能

常见病

红细胞

(3.5~5.5)×1012个/L

运输氧气

少时(营养不良性贫血)

白细胞

(5~10)×109个/L

最大

吞噬病菌

多时(急性炎症)

血小板

(1.5~3.5)×1011个/L

最小

止血、凝血

少时(流血不止)

血红蛋白

(110~160)g/L

运输氧气

少时患(缺铁性贫血)

6、血型鉴定中,只与A型标准血清凝集的是B型血,只与B型标准血清凝集的是A型血;

若与两种血清都发生凝集的血液是AB型血,都不凝集的血液是O型血;

紧急情况下,O型血可以输给各类血型的病人,AB型血的病人也可以接受任何血型的血液。

7、血管:

分为动脉(管壁最厚、弹性最大、血流速度最快)、静脉、毛细血管

人皮肤下的“青筋”是静脉,可进行静脉注射(即输液)。

毛细血管适于物质交换的特点:

①管腔极细(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

②管壁极薄(仅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③数量多,分布广(便于在血液和组织细胞间进行物质交换)

8、毛细血管前面是小动脉,后面是小静脉。

 

9、位置:

位于胸腔的中部偏左下方。

心壁:

心室壁比心房壁厚,最厚的壁是左心室壁

心脏四个腔:

②左心房(连⑨肺静脉);④左心室(连⑦主动脉)

①右心房(⑥⑤上、下腔静脉)③右心室(连⑧肺动脉)

瓣膜:

⑩房室瓣(向心室开口)

动脉瓣(向动脉开口)

从而防止了血液倒流,确保了血液在心脏和血管内只能单向流动。

10、心率和脉搏心率:

心脏在每分钟内跳动的次数(平均75次/分);

脉搏:

常指动脉的搏动(每分钟脉搏搏动次数与心率相同)

11、血液循环:

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都是在毛细血管处发生物质交换,并同时进行。

①体循环:

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血液变化:

动脉血→静脉血

②肺循环:

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

血液变化:

静脉血→动脉血

血液循环的意义:

给细胞送去氧气和养料并运走二氧化碳等废物

12、血压:

血液对动脉管壁的侧压力。

包括:

收缩压(12~18.7kPa)/舒张压(8~12kPa);高血压:

指血压超过18.7/12kPa。

13、呼吸系统呼吸的全过程

空气

呼吸道

肺泡间的毛细血管网

血液→组织间的毛细血管网

组织细胞

即:

肺的通气

肺泡里的气体交换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组织细胞里的气体交换

呼吸道组成:

鼻、咽(与消化道共用)、喉(内有声带)、气管、支气管

呼吸作用:

有清洁、温暖、湿润吸入空气的作用(所以用鼻呼吸好)

系统肺:

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

基本单位为肺泡。

14、肺泡适合进行气体交换的特点:

①肺泡数量多②外缠绕着毛细血管网③肺泡壁、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15、吸气:

呼吸肌收缩→胸廓扩大→肺被动扩张→肺内气压减小→气体入肺(吸气)

呼气:

呼吸肌舒张→胸廓缩小→肺被动收缩→肺内气压增加→气体出肺(呼气)

16、呼吸肌包括:

肋间肌、膈肌,吸气时呼吸肌都收缩;呼气时呼吸肌都舒张

17、肺活量:

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体量

作用:

反映肺的呼吸功能(越大越好)(测量时测三次,取最大值)

18、如何证明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向澄清的石灰水里吹气,石灰水变浑浊

19、呼出和吸入气体中都是氧气多于二氧化碳,当运动时氧气消耗增多,排出的二氧化碳增多

20、气体交换原理:

气体扩散作用(气体总是由多的地方向少的地方扩散)

21、肺泡里气体交换:

肺泡血液组织里气体交换:

血液组织细胞

血液:

静脉血→动脉血血液:

动脉血→静脉血

22、呼吸的意义:

①吸入O2将体内的有机物分解,释放出能量→进行各项生命活动

②将体内的CO2排出。

维持人体正常的体温

23、体温是指:

人体内部的温度。

测量体温的部位有:

口腔(36.8℃)、腋窝(37.2℃)、

直肠(37.5℃)〔直肠内的温度最接近体温〕

24、发烧有利还是有害?

既有利,也有害:

一定限度内的发热是身体抵抗疾病的生理性防御反应;但体温过高或长期发热,人体的生理功能紊乱,甚至危及生命

 

第11章人体内的废物排入环境

1、排出废物排泄:

将代谢终产物:

CO2、尿素、多余的水、无机盐等排出体外的过程。

的方式排遗:

将未消化的食物残渣及其它物质排出体外的过程。

如:

排便

排泄的主要器官:

肺、肾、皮肤;②排遗的主要器官:

大肠、肛门

2、排泄三途径:

①皮肤:

可以排汗(水、无机盐、尿素)②呼吸系统:

CO2、水

③泌尿系统(最主要):

可以排尿(水、无机盐、尿素)

皮质:

内有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

3、肾脏髓质:

内有肾小管

泌尿肾盂:

收集尿液

系统输尿管:

输送尿液膀胱:

贮存尿液尿道:

排出尿液

(1)入球小动脉

(2)出球小动脉(3)肾小球

(4)肾小囊(5)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6)肾小管

4、问:

皮质和髓质的颜色谁更深?

皮质(原因:

皮质内有肾小球和肾小管;

而髓质内只有肾小管。

而肾小球是一个毛细血管球,内有大量血液)

5、人体内约有200万个肾单位,它们是形成尿的基本单位。

6、肾小球是由入球小动脉分支形成的毛细血管球。

这些毛细血管的另一端汇集成出球小动脉

7、①入球小动脉、肾小球、出球小动脉内流动着的都是动脉血。

②出球小动脉两端连的都是毛细血管。

③肾单位是肾脏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由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组成。

④从肾静脉流出的血的特点:

含有尿素最少的静脉血。

8、尿液的形成过程:

(1)、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血液中的水、无机盐、葡萄糖、尿素被滤过到肾小囊中,形成原尿。

而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未被滤过

(2)、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原尿中被重吸收的物质是:

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部分无机盐,

剩下的而形成尿液(少量水、部分无机盐、全部尿素)。

9、血液成分:

血浆(内有水、无机盐、葡萄糖、尿素及大分子蛋白质等)、血细胞

10、原尿最初产生的部位是肾小囊;尿液最初产生的部位是肾小管

11、在重吸收中尿素浓度升高的原因是:

由于原尿在流经肾小管时大部分的水被肾小管重吸收而尿素量不变,从而使尿素的浓度升高)

12、①若尿中发现血细胞或蛋白质则是肾小球病变②若尿量突增则可能是肾小管病变

第12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被称为“内分泌腺之首”的腺体是垂体。

可以调节其它内分泌腺的活动。

2、人体最大的内分泌腺是甲状腺。

能分泌甲状腺激素:

作用是促进生长发育,促进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失常:

成年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患甲亢;幼年时期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少患呆小症

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

缺碘引起地方性甲状腺肿(俗称大脖子病)

最常用的补碘方法是食用加碘盐

3、胰岛:

分泌胰岛素调节血糖代谢(降低血糖浓度)。

胰岛素分泌过少时易患糖尿病

4、既是外分泌腺又是内分泌腺的腺体是胰腺(外分泌部能分泌胰液,进入消化道发挥作用;

内分泌部即胰岛能分泌胰岛素调节血糖代谢)

5、睾丸、卵巢既属于生殖系统(产生生殖细胞)又属于内分泌系统(分泌性激素)

6、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哪一个是最主要的调节方式?

神经调节

7、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

脊髓和脑(包括:

大脑、小脑、脑干)

的组成周围神经系统:

脑神经和脊神经

8、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又叫神经细胞)

9、结构细胞体:

内有细胞核

神经元突起:

分为树突(接收兴奋)和轴突(传导兴奋)

功能:

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兴奋

分布细胞体在中枢部分→灰质

神经纤维在中枢部分→白质在周围部分→神经

10、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概念:

人和动物通过神经系统对接收的信息作出的反应)

11、轴突和树突称为神经纤维

12、神经:

由许多神经纤维聚在一起,外包结缔组织膜而成。

13、膝跳反射实验:

1、成功要求:

(1)被实验者的腿一定要放松

(2)用手掌内侧边缘快速叩击被实验者的膝盖下位的韧带

2、现象:

小腿突然跳起

14、位置:

脊柱的椎管内

脊髓结构外:

白质(传导功能)内:

灰质(有低级中枢)如:

排尿中枢、排便中枢

功能反射功能:

由灰质完成一些基本的反射活动

传导功能:

由白质完成(如:

大脑通过白质来控制脊髓,从而有意识地控制排尿)

15、脊神经:

分布:

躯干、四肢将大部分器官和脊髓联系起来

16、问:

⑴手被针刺先缩手,后感到疼:

缩手说明脊髓具有反射功能;疼说明脊髓具有传导功能

⑵脊髓从胸断完全横断的病人,会出现①③⑤的现象

①大小便失禁②上肢瘫痪③下肢瘫痪④下肢无膝跳反射⑤下肢运动、感觉丧失

17、外部:

灰质:

又称大脑皮层上有许多沟和回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大脑内部:

白质(传导作用,把中枢神经系统联为整体)

脑小脑:

维持身体的平衡,使运动协调、准确

脑干:

调节人体基本生命活动的中枢。

(如呼吸、心跳、血液循环等)

18、脑神经:

分布在头部感觉器官、皮肤和肌肉处。

19、某人右侧躯体不能运动是由于大脑左侧运动中枢损伤,对其进行膝跳反射,两侧都有反应

20、如图:

写出大脑皮层上重要的神经中枢

①运动中枢②感觉中枢③听觉中枢④视觉中枢⑤语言中枢

语言中枢是人类特有的与理解有关的中枢

(1)理解聋哑人的手语,首先要用视觉中枢,还要用语言中枢

(2)盲人“阅读”盲文首先要用感觉中枢,还要用到语言中枢

(3)打电话必须要起作用的是听觉中枢和语言中枢

 

反射类型

形成时间

神经中枢

等级

是否会消退

非条件反射

天生就会

小脑、脑干、脊髓的灰质

低级

不会

条件反射

后天形成

大脑的灰质(既:

大脑皮层)

高级

脊髓可控制:

排尿、排便、缩手、眨眼、膝跳等反射;小脑可控制:

平衡反射

脑干可控制:

呼吸、心跳、血液循环等反射;大脑可控制:

运动、感觉、听觉、视觉、语言等

21、条件反射:

(1)、条件反射的建立:

让非条件刺激与条件刺激多次结合。

(2)、消退:

条件反射形成后必须用非条件刺激(如食物)强化,否则会消退。

(3)、条件反射的类型:

由具体刺激(物体的外形.声音.气味.颜色等)引起(人、动物共有)

由抽象刺激(语言、文字的含义)引起(人类特有)(与人类有语言中枢有关)

22问:

人吃梅、望梅、谈梅时分泌唾液所属的反射分别为:

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条件反射

但望梅是由具体刺激引起的,谈梅是由抽象刺激引起的。

23、外膜:

角膜(折光作用)巩膜(保护作用)

眼球壁中膜:

虹膜(调节瞳孔大小)

睫状体(调节晶状体曲度)规律:

近大远小脉胳膜(营养眼球)

眼球内膜:

视网膜(上有感光细胞,接受光刺激,产生兴奋)

内容物:

房水、晶状体(最主要的折光结构)、玻璃体

24、视觉的形成:

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视网膜成像(有感光细胞,产生兴奋)

→视神经→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产生视觉

25、近视假性近视:

晶状体曲度过大光线经晶状体折射后成像于视网膜前方

真性近视:

眼球前后径过长(应配带凹透镜纠正)

26、问:

有人把人眼比作一架照像机,则镜头为晶状体,暗箱为脉络膜,底片为视网膜.

27、有失明者,经检查眼球结构无损,那么他可能是视神经或视觉中枢发生病变.

28、外耳:

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传导声波)

耳中耳:

鼓膜、听小骨(传导和放大声波)鼓室:

内有咽鼓管连通咽和鼓室

内耳:

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

29、听觉的形成:

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有听觉感受器,产生兴奋)

→位听神经→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30、遇到巨大声响时,可迅速张口;或闭嘴同时双手堵耳,保持鼓膜内外气压平衡,以免损伤鼓膜

31、鼻、咽、喉感染易引起中耳炎。

原因:

病菌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

32、皮肤上分布着多种感受器,能感知解压觉、热觉、冷觉、痛觉。

33、嘴唇和指尖等处对触压觉最敏感。

皮肤的感觉对人体具有保护性

第13章人是生物圈中的一员

环境恶化原因:

一、人口增长过快:

(原因:

人类生存条件的改善和疾病得到有效的控制)

1、1999年世界人口达到60亿。

2、地球上人口最大承载力大约是80亿。

3、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依赖于生物圈,人类要消耗大量的资源,而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

二、环境面临的危机:

酸雨、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水污染、噪声污染、土壤污染等

1、PH<5.6的雨水被称为酸雨。

2、臭氧层具有吸收紫外线的能力,而过多的紫外线会对人类的皮肤和眼睛产生伤害

2、温室效应的引起和CO2的增多有关。

温室效应增强导致气候变暖、自然灾害增多、物种灭绝

保护生物圈的方法:

从自身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

1、垃圾处理的方法:

焚烧、填埋、堆肥

2、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

3、生活垃圾一般分为:

可回收垃圾(如:

废纸、废塑料、废金属)、

不可回收垃圾(如:

果皮、菜叶、剩饭菜)、

危险有害垃圾(如:

废电池、废灯管、过期药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