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河北省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970688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74.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河北省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历史河北省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历史河北省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历史河北省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历史河北省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河北省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试题解析版.docx

《历史河北省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河北省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试题解析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河北省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试题解析版.docx

历史河北省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试题解析版

开滦二中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4月月考

历史试卷

第Ⅰ卷(选择题,共66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4小题,每小题1.5分,共6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时实行的土地制度的性质是()

A.土地国有制B.土地公有制C.地主土地私有制D.封建土地国有制

【答案】A

【解析】西周时实行的土地制度是井田制,属于土地国有制,故A正确;井田制并不是土地公有制,故B错误;井田制也不是地主土地私有制,故C错误;井田制是奴隶制土地制度,不是封建土地国有制,故D错误。

故选A。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井田制的性质,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度的方面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2.下列有关古代中国农业耕作技术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牛耕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

B.牛耕在秦代逐渐普及全国

C.汉代出现了二牛抬杠的耦犁

D.牛耕和铁铧犁加速社会转型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农业耕作技术。

依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技术逐渐推广。

汉代时候,出现了二人抬杠的耦犁技术;到东汉时候,推广到珠江流域。

分析选项,A、C、D正确,B错在“秦代”。

此题是逆向选择题,故应选B。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3.反映宋代社会经济状况的名画《清明上河图》(局部),从中可以获得的历史信息有()①商业交易受到严格控制②城市功能以军事为主③是当时商业经济发展的写照④打破了坊市界限,城市商业面貌变化大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D.③④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北宋都城东京的繁荣景象。

宋代商业不受官府直接监管,商业活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故不能选①;隋唐以后商业城市逐渐兴起,城市的经济职能逐步加强,所以排除②,故选D。

考点:

宋代以后商业的发展和市的变迁。

点评:

宋代以后坊、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普遍;打破经营时间限制,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不受官府直接监管。

4.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

下面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租佃制经营方式的推广

B.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

C.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

D.世界白银的一半流入中国,市面上大量使用白银

【答案】C

【解析】材料中的“近代的前夜”指的是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而“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取值”反映了雇佣关系,体现的是资本主义萌芽,所以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租佃制经营、手工业技术均和资本主义萌芽无关,所以选项A、B均不符合题意,排除;大量使用白银也反映不了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所以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近代的前夜”的含义——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5.在世界步入近代的潮流时,中国日益落伍的直接原因是()

A.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B.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C.明清时期的闭关政策D.商品经济发展不充分

【答案】C

【解析】明清时期统治者实行闭关政策,直接导致中国日益落伍,故C正确;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并不是直接原因,故A错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是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导致的后果,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繁荣,故D错误。

故选C。

6.“丝绸尚苏州,冶铁尚佛山”,这句话反映了()

①专业市镇发展②区域分工加强③经济重心南移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D.③④

【答案】C

【解析】材料“丝绸尚苏州,冶铁尚佛山”反映了明清时期中国专业市镇发展和区域分工加强,故①②正确;材料没有反映经济重心南移,故③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故④错误。

故①②组合正确,故选C。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丝绸尚苏州,冶铁尚佛山”,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专业市镇发展和区域分工的角度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7.下列有关我国古代赋税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古代国家通过赋税剥削农业生产者的收入

B.各个朝代征收赋税的比例和数额有所不同

C.元代征收“泰半之赋”

D.农户交纳的赋税是专制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答案】C

【解析】古代封建统治者通过赋税剥削农业生产者的收入,获得财政收入,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中国古代各个朝代征收赋税的比例和数额有所不同,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秦始皇征收“泰半之赋”,故C错误,符合题意;封建小农交纳的赋税是专制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下列有关我国传统社会自然经济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以小农为经营主体

B.具有高度集中的特点

C.基本做到自给自足

D.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基础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自然经济的显著特点是分散性,而绝对不是高度集中的特点,以小农为经营主体、基本做到自给自足、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基础均是对我国传统社会自然经济的正确表述,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B。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自然经济的表述

9.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发明的水排是()

A.冶铁B.灌溉C.制瓷D.排涝

【答案】A

【解析】水排是水力鼓风冶铁的工具,故A正确;水排不是农业灌溉工具,故B错误;水排与制瓷无关,故C错误;水排与排涝也没有关系,故D错误。

故选A。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水排的功能和作用,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水力鼓风冶铁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错误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10.下列有关重农抑商政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商鞅变法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B.中国古代历朝大都执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C.强调重视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D.其基点是努力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政治基础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重农抑商政策的理解。

根据所学知识,重农抑商政策是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政,故D项是错误的;ABC是正确的。

所以答案选D。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重农抑商政策

11.秦王朝的下列措施为工商业的发展规定了统一标准的是()

A.统一度量衡B.统一货币C.通行半两钱D.颁布《均工律》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

秦王朝统一度量衡,为工商业的发展规定了必要的统一标准。

秦代法律规定,制用同一种器物,其大小、长宽必须相同。

秦律还规定,由官府有关机构定期校正衡器。

秦统一货币,通行半两钱,也为经秩序的稳定提供了条件。

《均工律》是关于劳役方面的规定,不合题意。

故应选A。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秦代商业的发展

12.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

此时,作为一位投资者,你的选择主要是受到()

A.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影响B.自然经济解体的影响

C.外商企业投资赚钱的刺激D.清政府官僚的大力支持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的条件有:

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

所以本题选C。

A项错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被外国入侵打断,并没发展壮大。

B项过于笼统。

D项错误,封建官僚不会支持民族工业的发展。

考点:

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民族工业兴起的条件。

13.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艰难而曲折的外部因素是()

A.畸形的社会性质B.落后的社会生产力

C.封建势力的破坏D.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掠夺

【答案】D

【解析】畸形的社会性质是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艰难而曲折的根本原因,故A错误;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不属于外部因素,故B错误;封建势力的破坏,属于内部因素,故C错误;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掠夺,是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艰难而曲折的外部因素,故D正确。

故选D。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关键词“外部因素”,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掠夺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14.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未能充分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A.未能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B.民族资产阶级政治地位低

C.资金少,技术力量弱D.近代社会形态的制约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

分析根本原因要看当时的生产力,当时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金少,技术力量弱。

故应选C项。

考点:

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受阻碍的因素

15.甲午中日战争后,西方列强向中国输出资本的客观进步作用()

A.加剧了中国社会的落后B.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C.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D.导致了中国新的阶级力量产生

【答案】C

【解析】西方列强向中国输出资本的客观上瓦解了中国自然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故C正确;加剧中国社会的落后,属于消极作用,故A错误;输出资本与打击清王朝没有直接联系,故B错误;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新的阶级力量已经产生,故D错误。

故选C。

16.清末状元张骞被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败局震惊,毅然挂冠从商。

此举表明他()

①把救亡图存作为时代的使命②视创办实业为救国之要途③用实际行动来批判科举制度④认为经济是政治改革的前提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由题中材料可以看出张骞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故①②符合题意,但是题中材料不涉及他对科举制度的态度和政治改革问题,所以可以排除③④。

所以答案选A。

考点:

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张謇

【名师点睛】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原因:

a、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是资本主义产生的前提。

b、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c、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

d、一些官僚、地主、商人投资办厂自

(2)产生: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首先在东南沿海一带兴起。

(3)投资者:

官僚、地主、商人

(4)代表性企业:

上海的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的继昌隆缫丝厂、天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

(5)影响:

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

17.下列有关汉代工商业管理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实行抑商政策

B.赋税的数额相当高

C.允许盐铁私营

D.对“市”严格管理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

依据所学可知,汉代的时候,实行盐铁专营政策,不允许盐铁的私营。

继续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对商业征收较高的税收,对市也进行严格的管理。

此题属于逆向选择题,故应选C。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汉代商业的发展

18.战国时期的李冰曾经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B.郑国渠

C.龙首渠D.成国渠

【答案】A

【解析】战国时期的李冰曾经主持修建都江堰,故A正确;郑国渠是郑国修筑,与李冰无关,故B错误;龙首渠与李冰无关,故C错误;成国渠汉武帝时关中地区的人工灌溉渠道,故D错误。

故选A。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都江堰、郑国渠、龙首渠、成国渠等古代水利工程的史实,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战国时期的李冰”的限定范围出发,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19.我国古代的纺织原料最早是用()

①麻②葛③蚕丝④棉花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手工业相关内容——纺织业。

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

①麻,②葛,符合题干“最早”要求,正确。

而③④项明显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③④。

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纺织业的相关状况

20.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中的“近代”的含义主要是指()

A.使用机器进行生产

B.产生于中国近代历史时期

C.由私人投资兴办的

D.受外商企业的刺激而兴起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受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一些官僚、地主、商人采用西方近代机器生产,民族工业兴起,答案为A。

“近代”的含义并非指产生时间,B项错误。

CD与题目无关。

考点:

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民族工业的兴起

21.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主要特点不包括()

A.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

B.在民国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C.机器制造等重工业比较少

D.绝大部分的缫丝等轻工业

【答案】B

考点:

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民族资本主义的特点

22.南京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的积极意义不包括()

A.稳定了金融市场

B.刺激了生产复苏

C.促进了物价回升

D.打击了官僚资本

【答案】D

【解析】南京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稳定了中国的金融市场,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币制改革”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经济生产复苏,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南京国民政府“币制改革”有利于促进物价回升,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币制改革”有利于官僚资本,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23.下列有关社会主义改造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具有必要性和现实的可能性

B.是一次没有遗留问题的社会改造

C.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D.标志着社会注意制度的基本建立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社会主义改造。

解答时要注意此题是逆向选择题。

分析选项,B项明显错误,三大改造中由于速度过快、追求所有制的单一性,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

但瑕不掩瑜,三大改造时中国历史上最为深刻的社会变革,使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故应选B。

考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三大改造

24.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调整经历了四个步骤,依此是()

①土地改革②人民公社化③农业合作化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①④②③D.③①④②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分析与归纳的能力。

本题就是要求学生按照时间的先后排序,回顾已学知识可知。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调整经历了四个步骤依次为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1953—1956年的农业合作化、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1978年改革开放后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①③②④符合题意。

故选B。

考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建国以来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25.到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初步形成的对外开放的格局是()

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

B.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

C.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经济特区

D.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外开放。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行了改革开放。

1980年首先设立了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排除BC;1984年,有开放了天津、青岛、上海、广东等14个沿海开放城市,排除D;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等又开辟为沿海经济开发区。

这样,到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初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对外开放的格局。

分析选项,A项符合题意,故应选A。

考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对外开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26.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A.提高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D.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经济体制改革。

1992年,中共十四大在北京召开,会上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故应选B。

ACD三项是经济建设的目的。

考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27.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民族工业大批破产,主要是由于()

①美国的经济侵略②国民政府的恶性通货膨胀③民族资本主义经营不善

④日本野蛮的经济掠夺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A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题干关键词“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民族工业大批破产”,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内因和外因等方面入手,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28.下列哪些因素对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①一战结束②四大家族官僚资本主义形成③日本全面侵华④《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③④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

一战结束后,外国资本纷纷卷土重来,给民族工业带来很大的压力;日本的全面侵华,并对沦陷区进行经济掠夺,以低价收购的方式进行物资掠夺,极大地限制了中国民族工业的生存空间;官僚资本通过手中的权力,实行“经济统制”政策,民族工商业损失巨大;《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便利了美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①②③④都正确。

故应选B项。

考点:

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中国民族资本受阻的因素

29.“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

”诗中反映的主要历史信息是()

A.自然灾害的发生B.农村劳动力流失

C.“大跃进”中的大炼钢铁运动D.农村生产力水平下降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是文字材料型选择题,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由材料中“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可知,这是“大跃进中大炼钢铁运动带来的后果,所以本题答案是C项。

材料并没有涉及自然灾害,排除A;B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D是大跃进的影响,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故选C。

考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大跃进

30.对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错误的是()

A.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解放发展了农村生产力

C.农民获得土地的使用权和所有权

D.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答案】C

【解析】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解放发展了农村生产力,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农民获得土地的使用权,但没有获得所有权,故C错误,符合题意;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1.中共八大关于国内主要矛盾的论断是正确的。

因为这一论断()

A.借鉴苏联的经验教训

B.反映了剥削阶级在我国已基本消灭的客观实际

C.明确了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D.强调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八大关于国内主要矛盾的论断是:

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矛盾。

这种论断是基于剥削阶级在我国已经被基本消灭的史实作出的,B项正确。

借鉴苏联的经验教训是属于客观原因,而主要矛盾的提出是基于国情的判断,排除A。

CD两项属于正确认识和解决主要矛盾的方法,与材料强调的原因不符,排除。

32.“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的共同惨重教训是()

A.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B.不能以阶级斗争为纲

C.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D.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

【答案】A

【解析】“大跃进”运动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片面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人民公社化运动是生产关系的变革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是以阶级斗争为纲,三者的共同教训是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故A正确;不能以阶级斗争为纲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与“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不符,故B错误;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不符合“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故C错误;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是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教训,与“大跃进”运动、“文化大革命”不符,故D错误。

33.下列各项不能准确表述经济体制改革前我国生产力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因素的是()

A.政企不分,企业缺乏自主权B.计划经济体制对经济活动有严格限制

C.分配中平均主义的倾向严重D.农村土地所有制不利于调动生产积极性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

A、B、C三项均是经济体制改革前的弊端;D项表述不妥,不能说土地所有制度不利于调动积极性,直到现在国家的土地所有制依然是公有制。

只能说是农村的经营体制,分配制度,生产方式不利于调动农民积极性。

考点:

经济体制改革。

点评: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改革是改革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而非社会主义制度不适应生产力发展。

本题主要是看选项所列是否形成对生产发展的障碍。

A、B、C三项对生产发展会起到阻碍作用,而D项中并非“农村土地公有制”不利于调动生产积极性。

据此也可以得出答案。

34.市场经济体制最基本的特征是()

A.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要求B.经济活动适应供求关系

C.给企业压力和活力,实现优胜劣汰D.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

【答案】D

【解析】市场经济体制与计划经济体制相对,其最基本的特征是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故D正确;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要求,没有突出市场经济体制最基本的特征,故A错误;经济活动适应供求关系,说法过于片面,故B错误;实现优胜劣汰并不是市场经济体制最基本的特征,故C错误。

故选D。

35.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说:

“浦东是我去过的地方中最令人钦佩的地方之一,想象不到的成功。

”浦东的“成功”主要得益于()

A.上海独特的地理优势B.经济特区的设立

C.浦东的开放开发D.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改革开放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所学,浦东的“成功”主要得益于1990年浦东的开发。

所以选C。

A是重要因素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