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青岛市届高三统一质量检测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970630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0.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青岛市届高三统一质量检测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山东青岛市届高三统一质量检测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山东青岛市届高三统一质量检测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山东青岛市届高三统一质量检测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山东青岛市届高三统一质量检测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青岛市届高三统一质量检测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

《山东青岛市届高三统一质量检测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青岛市届高三统一质量检测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青岛市届高三统一质量检测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

山东青岛市届高三统一质量检测语文试题附答案

山东青岛市2012届高三统一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第Ⅰ卷(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与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松驰chí  古刹(chà)  蜚声文坛fēi     力能扛鼎(káng)

B.凑合hé   亘古(gèng)  提纲挈领qiè     雨霁云散(qì)

C.荟萃cuì   悄然(qiǎo)   金碧辉煌 bì    呼天抢地(qiāng)

D.气概gài   蓦然(mò)    谈笑风声tán     插科打诨(hún)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对北大校长周其凤创作的《化学歌》,网友们从专业角度评析倒也无可非议,但通过 这首歌曲去指责周其凤本人,甚至推测“权力无所不能”, 反应太过激烈。

我们

岂能去 身为化学家的周其凤同时又是一位擅长作歌词的文学家呢?

A.质疑   不免   渴求           B.质疑  未免  苛求

C.置疑  未免   苛求         D.置疑  不免  渴求

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新版《西游记》播出后,在网上引起了不少争议,众网友纷纷“拍砖”,甚至有网友喊出“张纪中,你毁了我的童年!

”这样令人伤心的话。

B.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中(1919年出版),胡适采用西方近代哲学的研究方法,把孔子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与诸子进行比较研究,具有开创性的影响。

C.据报道,全国五十所大中城市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现象,人们在思考人类的活动对地质变化究竟会产生多大的影响?

D.美伊之间擦枪走火的可能性并不大,双方现在只是在博弈中比拼手中的筹码。

作为斗争一方的伊朗,不会跨越红线,美国也是如此。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句是

A.面对困难,他并没有杞人忧天,而是凭着不服输的斗志,靠帮别人送唱片、送快餐、打零工来维持生计。

B.自古以来,西藏就是我国多民族聚居的家园,各族儿女休戚与共,为开发建设这片美丽而神秘的雪域高原做出了巨大贡献。

C.把幼儿教育从产业化转变为教育社会化、公益化,就可以有效地制止乱收费、高收费行为,这才是扬汤止沸的良策。

D.日前,著名华裔数学家丘成桐在广东的一次演讲中,心直口快地告诉青年学子:

“记得我在你们这个年纪时,懂得的东西实在不多。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已进入21世纪的今天,和平远未能成为全球人共享的福祉,因而我们必须尽力守望和平和追求和平就成为当今时代的主要课题之一。

B.赵本山演什么小品一直是观众期望值最高的春晚语言类节目,谁也没想到他竟会急流勇退,离开了春晚舞台。

C.彩笺虽然已经失去了实用意义,但却是颇有艺术价值的藏品。

纸张大概是不好保存的缘故,时下寻找几套旧时的彩笺已非易事。

D.2011年底,北京某开发单位未经报批,擅自拆除了梁思成、林徽因旧居。

这件事给古都名城保护和文化之都建设带来了负面影响。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从李煜词看古典诗词的精神世界

李工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中,以“礼”为核心的专制主义文化曾经造成了中国人缺少个性、没有主体意识的仆从心态,从而在皇权专制社会里,不得不在话语中掩藏自己的真实

思想。

唯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他们的思想感情和精神诉求才得到了真实的表达。

历史的本来面貌很难在官方的史书中得到客观地再现,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才有现代史学家陈寅恪“以诗证史”的独辟蹊径的创见。

有人指出,唯读古典诗词才能窥见中国古代文人的内心世界,才能领略中国历史社会的真实风貌。

古典诗词的这种精神世界,赋予了它们文学之外的又一层意义。

在“成者王侯败者寇”的传统观念中,李煜仅是个不足挂齿的亡国之君。

不读他的词,你只能知道他是南唐后主,是一位治国乏才软弱无能的小皇帝。

你不会想到,他原来是位杰出的词林大家,他流传下来的为数不多的词作,千百年来广为流传,脍炙人口。

在人类可见的将来,只要人类的苦难没有历尽,相信李煜的词仍然拥有广泛的读者,因为那是作者在经历天堂到地狱般的落差后,悲至极处才有的超越自我的悲天悯人情怀。

当代著名学者刘再复先生认为,李煜的词“与《红楼梦》都不是国家关怀,是天下关怀,是普世关怀”。

这样深得李煜词思想情感真谛的点拨,为普通读者打开李煜词中的精神世界,提供了一把少走弯路的钥匙。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是一种让人愁不起来的愁,一种超越自我、忧患人类的愁,一种将自身的情感和思绪融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才有的愁。

这样的愁透着“阅尽人间春色”的凛然大气,直逼人的心灵深处。

这样的愁,源自人间永恒的苦难,不仅像江水东流一样无奈,也像江水东流一样恒久。

愁这种情绪是一种主动意识,是一种客观的反映,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鲁迅笔下的那些神情麻木、眼光呆滞的“庸众”是不会愁的。

李煜的愁,是对人生悲苦的提炼,是洞察人世炎凉的智慧,是探究人类无尽苦难的思索。

愁是李煜艺术创作的一条精神主线,是其绝大多数词中的思想感情的本质。

这一点,是李煜的词之所以具有永久艺术魅力的根本原因。

伟大的作品往往源于崇高的苦难意识。

为什么李煜的这首词,特别是词中的这一名句,千百年来在一代又一代人中传诵不衰?

大概不是出自对一个亡国之君的怜悯吧?

中国古典诗词所蕴含的极其丰富的内容,是一座博大无尽的宝藏矿山,是“精神成人”、“人文培养”中最理想的精神源头,从那里会汩汩流出滋润心田的泉水。

特别是对青少年的心灵净化和精神提升,会产生巨大的潜移默化作用。

西谚云:

喜欢音乐的孩子不会犯罪。

在我们这个文明悠久的东方大国里,喜欢古典诗词的人,不会乏味得面目可憎。

相信人们通过对中国古典诗词的认真阅读,将会发现一个中国古典诗词才有的美的世界、情的长河,会在古典诗词的熏陶和启发中,营造出自己的精神家园。

(改编自《书屋》2011.8)

6.下列各项中,对“古典诗词的精神世界”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与官方的史书相比,古典诗词能够更为真实地表达出诗人的思想感情与精神诉求。

B.我们从古典诗词中可以窥见中国古代文人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国历史的真实风貌。

C.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作品源于崇高的苦难意识,因此在一代又一代人中传诵不衰。

D.中国古典诗词所蕴含的丰富内容,对青少年的心灵净化与精神提升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7.下列各项中,与刘再复对李煜词的理解不一致的一项是

A.李煜词展示了一位治国乏才、软弱无能的亡国之君的痛苦,形成了永恒的艺术魅力。

B.李煜词所抒写的愁将自身的情感和思绪融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直逼人的心灵深处。

C.李煜的人生经历了从天堂到地狱般的巨大落差,其词有着超越自我的悲天悯人情怀。

D.李煜词的愁是对人生悲苦的提炼,是洞察人世炎凉的智慧,是探究人类无尽苦难的思索。

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以“礼”为核心的专制主义文化的压制下,中国人缺少个性,不敢在话语中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

B.现代史学家陈寅恪独辟蹊径,提出“以诗证史”的观点,主张从诗歌中窥视古代文人真实的内心世界。

C.在作者眼中,李煜词中展现的愁和鲁迅笔下的那些神情麻木、眼光呆滞的“庸众”的愁不可相提并论。

D.喜欢并认真阅读古典诗词的人,会得到古典诗词的熏陶与启发,去营造自己的精神家园,不会乏味得面目可憎。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卫鞅欲变法,秦人不悦。

卫鞅言于秦孝公曰:

“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

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

”甘龙曰:

“不然。

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

”卫鞅曰:

“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

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

”公曰:

“善。

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令民为什伍而相收司、连坐,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不告奸者与降敌同罚。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

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徙。

复曰:

“能徙者予五十金!

”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

乃下令。

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于是太子犯法。

卫鞅曰:

“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

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明日,秦人皆趋令。

行之十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

卫鞅曰:

“此皆乱法之民也!

”尽迁之于边。

其后民莫敢议令。

臣光曰:

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

国保于民,民保于信。

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

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

不善者反之:

欺其邻国,欺其百姓,甚者欺其兄弟,欺其父子。

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至于败。

所利不能药其所伤,所获不能补其所亡,岂不哀哉!

昔齐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弃虞人之期,秦孝公不废徙木之赏。

此四君者,道非粹白,而卫鞅尤称刻薄,又处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    缘:

因为

B.各以轻重被刑大小           被:

遭受

C.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      具:

详细制定

D.所利不能药其所伤            药:

治疗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B.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C.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D.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        常以身翼蔽沛公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体现“以信为宝”思想的一组是

①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      ②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

③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          ④国保于民,民保于信

⑤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至于败

⑥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卫鞅向秦孝公进言申述变法理由,甘龙对其进行反驳。

卫鞅认为不能和常人、学者商讨开创大业之事,最终秦孝公认同了卫鞅的观点并同意其变法。

B.为了让百姓相信法令,卫鞅在南门立杆悬赏,先为十金,后增至五十金,有人将木杆搬到北门而获赏,这才颁布变法法令。

C.秦国很多百姓在变法之初指责新法带来不便,卫鞅借太子犯法之事加以惩戒,使秦人接受了法令,并让那些质疑新法的人改变了态度。

D.古代成就王道者不欺天下,建立天下者不欺四方;战国乱世的四位君主以信服人,司马光借此提醒一统天下的当政者更应该这样。

 

第Ⅱ卷(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

(5分)

(2)民怪之,莫敢徙。

(2分)

(3)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

(3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8分)

一剪梅 无名氏

漠漠春阴酒半酣。

风透春衫,雨透春衫。

人家蚕事欲眠三。

桑满筐篮,柘满筐篮。

先自离怀百不堪。

樯燕呢喃,梁燕呢喃。

篝灯强把锦书看。

人在江南,心在江南。

【注】此词作于江上舟中。

(1)结合全词,分析“篝灯强把锦书看”一句中“强”字的表达效果。

(4分)

(2)请简要分析这首词中景与情之间的关系。

(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3个小题)(6分)

(1)君子坦荡荡,     。

(《论语·述而》)

      ,以手抚膺坐长叹。

(李白《蜀道难》)

(2)北海虽赊,扶摇可接;     ,桑榆非晚。

(王勃《滕王阁序》)

      ,谁家新燕啄春泥。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     ,惑矣。

(韩愈《师说》)

念去去、千里烟波,     。

(柳永《雨霖铃》)

(4)悲夫!

有如此之势,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苏洵《六国论》)

      ,不拘一格降人才。

(龚自珍《己亥杂诗》)

五、(12分)

16.请以“历史的记载”开头,重组下面的句子,可以更换、增删字词,不能改变原意。

(3分)

诗歌的吟唱比历史的记载更接近于真理,因为诗歌的内容是表现人类普遍的情绪和意义,历史的内容是记述个别的事实。

17.仿照示例,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4分)

   一句话的智慧

好人与老好人的区别:

好人靠的是一颗善良的心,老好人靠的是一张善良的脸。

惜花者与喜花者的区别:

惜花者常去浇花,喜花者常去摘花。

知足者与贪婪者的区别:

①       ,        。

 成功者与骄傲者的区别:

②       ,        。

18.下面是一位同学在某大学自主招生面试时的一分钟自我介绍,其中有些内容游离中心,

有些地方表达不够得体。

请加以修改。

(5分)

①我叫李明,18岁,是来自某某中学的高三学生。

②我爱好广泛,在文学、体育、艺术等方面多有建树。

③我喜欢游泳,也喜欢户外运动,每个周末都要和朋友们到郊外爬山。

④我坚强乐观,不怕困难,不惧挫折,有一种不达目标不罢休的执着精神。

⑤我最大的优点就是善解人意,我会在朋友最困难的时候,鼎力相助。

⑥某某大学,学术氛围浓厚,是我一直向往的名校。

⑦我的家乡在青岛,那里依山傍海,是风光秀丽的大都市,欢迎老师有时间去做客。

⑧希望贵校能慧眼识金,我将倍加珍惜。

谢谢!

(1)必须删除的两个句子:

                 (只填句子的序号)(2分)

(2)需要修改的地方:

(3分)

将 句的 改为 ;将 句的 改为 ;将 句的 改为 。

六、(18分)

本题为选做题,考生须从所给

(一)

(二)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全选。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听  秋  郑毅

总以为秋天,是个适宜用耳朵听的季节。

也总喜欢在秋天里,叫醒沉睡的耳朵,来听听秋。

雨,总是和秋日有着很深的缘分;雨,也总是被人涂抹上一层厚厚的情感,驱之不散,挥之不去。

秋雨,尤为如此,犹如一坛酽酽的米酒,善感的人只须走近,轻抿一口,那浓浓的愁绪就会如蚕丝缕缕扯出,袅袅余余。

在静寂的深夜,最宜听雨。

只须依窗而坐,轻抿着清茶,偶尔,几点雨滴似乎不经意地敲落在窗棂上,瞬间飞散,消弭于雨雾中,不见踪影。

心也倏尔一震,为那雨滴撞击玻璃的清脆。

轻启窗子,那潮湿的雨气透过窗棂迎面扑来,让人躲避不及。

那寂静的夜气与漫天的雨气彼此柔柔地濡湿,浸润,发酵,酝酿成一杯绵长而浓烈的老酒,沉醉不得,又清醒不能。

恍惚间,思绪仿佛在时空的某个时间某个地点定格,一个叫柳永的诗人,站在长亭外,惆怅地吟出“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诗句。

这时候,绵绵的雨也就在我的眼前变得忧伤和诗意起来。

秋日里,最不能遗忘的恐怕就是知了的叫声了。

在秋高气爽的午后,睡意还未全消,那阵阵参差不齐的合唱此起彼伏,随之向天空飞扬,在云端停驻片刻,倏尔又跌落下来。

细听,少了夏日几许的聒噪,多了几分从容和坦然。

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没有理由轻言虚度,没有理由不尽情歌唱,没有理由不去绽放这生命中的美丽。

有空的话,也不要忘记到田地里去走走。

傍晚,或者清晨,只须携一份平静的心情,去亲近那久违的田垄。

听听沉甸甸的玉米在杆上欣喜的私语;听听金黄的豆子耐不住寂寞,迫不及待地噼里啪啦地跳将出来;听听笔直的芝麻杆上“砰砰”的拔节声。

此刻,你的心里会充满欣慰。

秋收后的田野,容颜更显得沧桑,胸怀更显得空旷。

那萧瑟的玉米地中,黄绿斑驳的玉米叶子在浸着凉意的秋风中左右摇摆,沙沙作响,没有一丝告别的悲伤,有的只是从容的挥手,沉静的微笑。

那刚刚收割后的荒凉的芝麻地里,一截截露出地面的短短的芝麻茬,还深扎在这坚硬的黄土地上,那稍稍发白发干的茎秆截面,还隐约渗出点点晶莹的汁水,不会是听到芝麻粒儿跳出菱角后喜悦的泪水吧。

最喜欢坐在繁星满天的秋夜下,仰望天际,听点点星星在窃窃私语地交流着彼此的秘密。

此时,热闹夜市上聒噪的卡拉OK早已划上了休止符,人们也渐次进入了梦乡,各种关于奇幻的梦的故事正在有条不紊地悄悄上演,一切都沉寂着。

偶尔,传来几声“唧唧”的声音,或许是蟋蟀或者蛐蛐在梦中的呓语吧,那会瞬间让你心静如水。

每一朵花,每一株小草,每一片落叶,每一滴露珠,都是一种语言,但这种语言只有心灵纯净且充满挚爱的人才能听懂。

也许,美就藏在我们疲惫的心灵之外,远在天涯而又近在咫尺。

去听吧,潺潺的流水和鸟儿的啼鸣,犹如滴水崖中流泻出的清澈和美丽,点点滴滴,会经久不息地在我们耳畔喧响。

凉爽的夜里,躺在床上,当给自己一天的思绪划上句号的时候,或许有个声音会惊醒你疲惫的神经,那不紧不慢的“咚咚”的心跳声正清晰地响彻在耳际。

莫名的感动涌上心头,没有理由的。

生命的感觉此刻是如此强烈,生命的脚步从未如此从容!

听听自己的心脏的跳动,那儿会传来一个熟悉而又亲切的声音:

来吧,到这儿来。

那是来自母亲的召唤,是来自大自然的消息。

秋天了,叫醒自己沉睡的耳朵吧!

用心去听,你会发现,在秋的行囊中,满载的都是单纯的快乐与纯粹的幸福,不是吗?

          

                                                  (选自《东方散文》2011年第13期,有改动) 

19.作者为什么说“秋天,是个适宜用耳朵听的季节”?

请简要回答。

(4分)

20.文章在开篇与结尾均写到了“叫醒沉睡的耳朵”,有什么作用?

(4分)

21.请简要分析下面两个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4分)

①这时候,绵绵的雨也就在我的眼前变得忧伤和诗意起来。

②秋收后的田野,容颜更显得沧桑,胸怀更显得空旷。

22.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听秋”意义的理解。

(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赖宁雕像的回归 滕朝阳李燕

8月18日,备受公众关注的赖宁雕像被迁回原址——山西太原东仓巷。

次日,当地还举行了回迁仪式。

如果没有社会舆论的介入,“失踪”了好几个月的赖宁雕像,恐怕仍将处于“失踪”状态。

今年5月,和东仓巷居民朝夕相处20年的赖宁雕像,无声无息地消失了。

8月上旬,热心的居民开始自发地四处寻找雕像下落,随后,当地媒体也加入寻找队伍。

后来得知,雕像是街道办事处移走的,因为雕像所在的干休所要进行整修,本打算将雕像摆进学校或公园,但均遭到拒绝,只好将其放至一个偏僻的山村。

如今,对这样的安置当然可以说是“暂时寄放”,但若没有社会舆论的压力,或许雕像永远“暂时寄放”于偏僻的山村也未可知。

赖宁,曾经是许多“70后”、“80后”的学习榜样。

1988年3月13日,年仅14岁的赖宁为了保护电视地面卫星接收站的安全,主动加入了扑火队伍,在烈火中奋战四五个小时后遇难。

同年5月,共青团中央、国家教委授予赖宁“英雄少年”光荣称号。

赖宁的故事被媒体广泛报道,赖宁的事迹进入了课本,照片也被挂在了中小学校园,赖宁迅速成为一个时代精神符号的象征。

随着时代的变迁,对于是否该提倡未成年人见义勇为的行为,社会上开始有了不同的声音。

2004年,《北京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在北京全面实施,“少年英雄”赖宁见义勇为的精神不再被提倡,赖宁的照片被从校园的墙上摘下,其英雄事迹也从教科书上悄然消失。

2006年颁布的《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中,未成年人类似赖宁救火的英雄举动,已被法律禁止。

这些都被很多人理解为赖宁只是一个过去时代的精神符号,赖宁精神已经过时。

但也有人针锋相对地指出,不管赖宁的精神是否应该提倡,舍己为人的牺牲精神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赖宁雕塑的被“冷落”,正是我们这个浮躁的时代过分追逐物质和功利的结果。

现在,虽然赖宁雕像回归了,但是由此引发的思考仍没有结束,也不应该结束。

赖宁雕像、赖宁画像到底有没有永久性的价值?

回答是肯定的。

对于众多“70后”、“80后”的人来说,赖宁作为童年岁月中珍贵的记忆也许永远无法抹去。

河北传媒学院大二学生齐玲玲告诉记者,即使是作为一名“90后”,她也希望人们能够重新看待赖宁精神,“重拾赖宁精神对于当下这个超男超女盛行、信仰迷失到竟为侵华日本开拓团立碑的社会行径会是清醒的一击”。

许多公园和学校拒绝接受赖宁雕像,他们事后遭到了社会舆论的谴责。

事实上,他们都是根据当今的主流价值观看待这件事,这种思想行为,只是当今时代典型环境中的典型表现而已。

时至今日,不鼓励未成年人见义勇为、做无谓的牺牲,成了新的主流价值观,赖宁之所以成为英雄的价值基础发生了改变,但是如何看待赖宁依然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今年3月,西安儿童公园面临改造,赖宁雕塑是否保留一度引起争议。

原因是“这个英雄少年是因为救火而牺牲,如今提倡保护少年儿童,不提倡少年儿童见义勇为”。

幸运的是,在众多市民和政协委员的呼吁下,雕像还是被保留了下来。

在一片树木掩映中,这个1974年出生的少年,还是他14岁牺牲时的样子,挥着树枝奋力扑火,大幅度的形体动作呈现出一种强劲的向前的力。

三三两两的孩子们从“赖宁”身边走过,或蹦或跳,或停下观看,或视若无物地走开。

而赖宁仍然站在那里,默默地做着扑火的动作,奋力向前。

 

                                                 (摘编自2011年8月《教育》《华商报》) 

19.请说明题目中“回归”与第一段中“失踪”的含义。

(4分)

20.第二段写居民们自发寻找雕像,目的是什么?

(4分)

21.赖宁雕像回归了,但作者为什么说“由此引发的思考仍没有结束,也不应该结束”?

(4分)

22.最后一段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作为新闻述评,你认为这样写是否合适?

请简要说明理由。

(6分)

七、(6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当一只玻璃杯中装满牛奶的时候,人们会说“这是牛奶”;当装满菜油的时候,人们会说“这是菜油”。

只有当杯子空置时,人们才看到杯子本身,说“这是一只杯子”。

同样,当我们心中装满成见、财富、权势的时候,就已经不是自己了。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①自定立意;②自拟标题;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15分)1.C  2.B  3.A   4.B  5.D

二、(9分)6.C  7.A   8.D

三、(12分)9.A  10.C 11.D  12.C

四、(24分)

13.(10分)

(1)聪明的人制订法规,愚笨的人被法规制约(或“受制于新法”);贤德的人改变礼制(或“规则”,“礼法”等均可),无能的人拘泥于(陈旧的)

礼制。

(5分)

(2)百姓们感到此事很奇怪,没人敢动手去搬。

(2分)

(3)不讲信誉无法统治(“领导”也可)人民,没有人民便无法守卫国家。

(3分)

评分标准:

错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

14.(8分)

(1)“强”有勉强之意。

写出了诗人灯下因思乡而想看家书,但又因看家书易勾起内心思乡之情而不忍看的矛盾心情;表现了诗人对亲人和故乡的深切眷恋之情。

评分标准:

“强”字的解释分析2分,感情2分。

(2)上片写景,描绘了一幅早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演讲主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