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资讯.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967939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资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考资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考资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考资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考资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资讯.docx

《高考资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资讯.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资讯.docx

高考资讯

2018年高考资讯

 

第一问:

新高考从什么时候开始实行?

 

第一批改革试点,选择在上海和浙江进行,时间是从2014年开始。

也就是说,2017年这两个地区的考生已经完成第一次新高考。

 

第二批试点,已经于2017年9月,在北京、山东、天津、海南四个省市启动。

也就是说,2019年高考时,上述地区的考生将参加改革后的首次统一高考。

第三批,有大量省份在2018年秋季高一新生入学时启动改革:

河南、江苏、广东、河北、江西、西藏、黑龙江、辽宁、贵州、山西、四川、吉林、湖南、重庆、湖北、福建、内蒙古、安徽。

第四批,陕西、云南、宁夏、青海、甘肃、广西的改革会在2019年秋季启动。

第二问:

新高考都有哪些“新”内容

 

高考改革涉及的内容很多,但各省市已经公布的政策基本大同小异。

这里只做一个简单的概括,下面的相关阅读中有详细介绍。

——文理不分科:

数学取消文数和理数;理、化、生、政、史、地(浙江还有通用技术)任选三门参加高考。

部分地区对选考科目实行等级赋分制

——英语听力(部分地区有口语)和笔试分开,一年两考,取最佳成绩计入高考总分

——实行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

——逐步取消高招录取批次,全面实行平行志愿

第三问:

新高考能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吗?

 

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不合理负担,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变高考的竞争格局。

高考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考大学是绝大多数高中生的必经之路,考上好大学,未来就有更大的概率找到好工作;没受过高等教育,出人头地的希望就渺茫些。

这在任何一个正常国家都是一样的。

 

我国虽然大学多,但是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很稀缺,而且大多集中在一、二线城市。

考生对优质资源的争夺依然很激烈,这也不是高考改革能解决的问题。

因此,基于高考本身的针对性学习和考试训练,不应称之为负担,而是学生个人对于前途的努力和奋斗。

所谓“减负”,要砍掉的是由于不合理的选拔体制和管理失职造成的额外负担:

(1)个别老师在课堂上不好好讲课,而是在课下开补习班,讲本应在课上讲的内容

(2)部分学校为了招到好生源,考查一些超难、超前内容,或者把竞赛成绩强行捆绑

(3)学校与课外机构合作,强行让学生参加课外班

这是所有人都深恶痛绝的,因此本轮教育改革中,砍掉这些不合理的负担是一项重点内容。

有些人把“减负”误读为新高考要减少学习内容,减少作业量,降低学习压力,这是不可能的。

没有人会拿自己的前途开玩笑,如果不是竞争惨烈,谁愿意每天学习14个小时?

对于很多参加高考的学生来说,不读书就是没出路。

第四问:

新高考能缩小学生成绩差距吗

 

不能。

学霸还是学霸,学渣还是学渣。

从近年的高考高分考生来看,除了聪明勤奋,绝大多数都有其他特长,还经常参加社会活动,对人生、对社会都有自己深刻的见解。

成为一枚学霸的核心要素,是有极强的自控力,能抵制各种诱惑,自主学习。

这样的孩子,无论在任何教育制度下,都是佼佼者。

高考改革后,多数学校会实行走班制,而且学习进度加快,老师不会像以前那样对自控力较差的学生耳提面命,很可能这一类学生失去监管,成绩会更差。

指望高考改革让学渣翻身做主超越学霸,基本是不可能的。

第五问:

“学考”和“选考”是怎么回事

 

“学考”是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简称,即获得高中学历的必要考试,学考难度很低,只要全部及格即可拿到高中毕业证。

学考一般不评分,只有A-F这些等级,成绩也不计入高考。

部分高校自主招生要求绝大部分学考科目成绩必须为A,因此参加自招的考生要稍微重视一下。

“选考”是高考改革后从理、化、生、政、史、地(浙江等省还有技术)中选考三门计入高考成绩,地位相当于原来的理综或文综,只是不强制规定学科而已。

选考科目采取赋分制(下个问题详述),属于选拔性考试,有一定的难度和区分度,但是会比改革前略简单一些。

从已经进行试点的浙江和上海来看,对学考和选考科目的考试安排不尽相同。

浙江省的政策:

(1)每个学科的学考和选考同时进行,试题不同,选考的考试时间比学考多30分钟。

(2)允许考两次,分别在11月和次年的4月,取最高赋分计入高考成绩。

(以下为2017年和2018年的时间安排)

 

上海市的政策:

(1)合格性考试(学考)从高一学年末到高三上学期陆续考完,如果有不合格的,在高三下学期(4月、6月)还有两次补考机会。

(2)等级性考试(选考)在5月统一进行,参加某一科选考的同学要先通过该学科的合格性考试。

选考只考一次。

考试日期

考试时间

合格性考试科目

4月8日

(星期六)

9:

00—10:

00

物理

13:

30—14:

30

化学

15:

30—16:

30

思想政治

4月9日

(星期日)

9:

00—10:

00

历史

13:

30—14:

30

地理

15:

30—16:

30

生命科学

考试日期

考试时间

等级性考试科目

5月6日

(星期六)

9:

00—10:

00

物理

13:

30—14:

30

化学

15:

30—16:

30

思想政治

5月7日

(星期日)

9:

00—10:

00

历史

13:

30—14:

30

地理

15:

30—16:

30

生命科学

考试日期

考试时间

合格性考试科目

5月13日

8:

00起开考

物理、化学、生命科学技能操作测试

6月28日

(星期三)

9:

00—10:

00

物理

13:

30—14:

30

化学

15:

30—16:

30

思想政治

6月29日

(星期四)

9:

00—10:

00

历史

13:

30—14:

30

地理

15:

30—16:

30

生命科学

6月30日

(星期五)

8:

00起开考

信息科技

其他省市尚未出台详细的学考和选考方案,但是大致会在上述两类之间做出选择。

但考生第一大省河南的政策比较特殊。

选考科目的等级性考试,安排在6月7、8日统一高考科目结束后,在6月9、10日统一进行,且只考一次。

第六问:

赋分制是怎么回事?

 

赋分制是按照你分数排名的百分比而不是卷面分数来计算成绩的一种方法,用于选考科目的成绩统计。

目前实行赋分制的地区采用如下方法:

1.卷面满分为100分。

2.成绩分为21个档位。

【举例说明】比如第13档,就是从排名前71%(前13档的人数比例之和)的考生中往前取7%的人数,最终成绩定为64分。

赋分制是高考改革中被师生“吐槽”最多的一项政策,其实,这是为了配合其他重要改革的无奈之举。

原因一:

选考科目可能的组合太多,学生之间不方便直接比较。

以前的学生无非文理两类,在各自范围直接算总分,很好比较。

但现在改成了六选三随便组合,总共有20种组合方式,高校在录取时,理论上很难找到可以直接比较的考生。

举个例子,某高校某专业要求必考的科目是物理。

现在有两个考生,甲同学选考科目为物理、化学、生物,乙同学为物理、历史、地理。

假设这次考试历史、地理的难度较低,而化学生物难度较高。

如果单比较卷面分数的话,很可能甲同学就吃亏了。

而用这几门成绩在所有考生中的百分比来计算分数,至少抹平了由于学科难度差异带来的不公平现象。

原因二:

同一个学科,如果有两次考试,每次的难度也可能不同,这样成绩也不能直接用卷面分数进行比较。

那有些人会问了:

英语也是两次考试,为啥不实行赋分制呢?

答案是,英语属于能力型学科,而且难度系数比较容易控制。

经过大量的数据统计表明,同样一个人,在英语水平没有明显进步的情况下,做难度系数相同但内容不同的两套英语试题,成绩相差是不大的。

第七问:

多次考试真的有利于稳定发挥?

 

不一定,也可能适得其反!

从理论上分析,英语属于水平考试,一般来说随机性不大,发挥失常的概率不高,主要取决于平时的积累和真实的能力。

选考科目倒是相对容易发挥不好,通过两次考试能在一定程度降低不确定性。

但这也有很大的副作用。

用很多老师和学生的话来说,就是“把杀头变成凌迟”。

学校和考生会把每一次考试当成是高考一样去准备,要在平时就拿出高考冲刺阶段的劲头,这反而加剧了整个高三一年的紧张程度。

而且,为了准备第一次考试,老师不得不提前完成教学计划,导致前两年的学习时间进一步压缩,赶课的情况会越来越普遍,学生的学习负担反而加重了。

第一次成绩很优秀的同学,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就很轻松了,可以用全部精力准备语文和数学考试。

而第一次考不好的同学,就要继续准备所有科目,学习负担沉重。

而且在心理上也会产生恐慌,加剧了不稳定性。

因而在第二次考试的时候,发挥不稳定的危险可能更大。

第八问:

英语真的被“弱化”了吗?

 

正相反,英语在高考中的地位被空前提高了!

以目前的浙江新高考为例,英语和选考都是一年考两次,其中英语一次是10月(高三刚开学),一次是次年6月和语数一起考。

这样造成的结果是,刚进入高三,你的英语要有原来高三毕业的水平,这对你的要求提高了。

这时候很多学生都是放弃语数,攻英语和选考。

第一次成绩出来后,选考科目很多人就可以考到满分(赋分制)。

而英语呢?

考得差的固然要继续考,而考得好的,即使考了140分,也不会放弃再考一次的机会,说不定能再多一分两分呢!

所以英语成了高中三年唯一一门从头到尾都要学的学科。

选考科目可能到高二上学期10月、最晚高三下学期4月就不用学了,语数到高三最后6月才考,但英语要从高一刚开始到高考最后一门、最后一秒,简直是巨无霸地位有木有?

 

另外,网络上曾经盛传,985大学要求达到A级以上(135分),211大学要求达到B级以上(120分),非211一本大学要求C级以上(105分)的学生才具有报考资格。

经鉴定属于谣言,即使有这样的规定,也仅限于部分语言类专业(此类专业一直要求英语成绩)。

总之,英语在高考中没有淡化,而是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一定要引起重视!

第九问:

“得语文者得高考”的时代到来了吗?

 

是的,高考语文难度加大了、要求提高了,未来区分度最大的学科将是语文!

新高考被称为“大语文时代”,其难度的增加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卷面字数增加

阅读量是语文试题难度的重要指标,通过全国近几年高考卷面字数分析可以发现,除了2016和2017年两年有所减少外,字数整体大幅增加。

据透露,在2019年,语文高考全国卷的卷面字数将超过1万字。

一万字当小说看简单,但是如果要深入分析作者的思路,回答与阅读材料有关的问题,再加上古文,难度就很大了。

“部编版”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更是放出惊人言论:

“语文高考最后要让15%的人做不完卷!

”这很可能不是在开玩笑。

(2)突出语文的应用性质、文化载体性质、德育性质和审美属性

第一,加强语文实用性的考查。

比如撰写产品说明书、工作流程、演讲稿等等。

这需要平时不断练笔。

这是2017年高考全国卷三的一道题,主要考察对于应用性文字的写作能力和联系上下文的能力,这是很多学生的软肋。

第二,会出现更多的考查中国传统文化的题目。

如历史文化常识、生活习惯、诸子百家学说等内容。

这是2017年全国卷一的一道题,题目和文章内容并没有太大关系,而是考查古代的文化常识。

 

第三,在题目中渗透道德观的教育,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建议等。

这是2015年四川卷的作文题,带有一定的思辨性和道德教化。

第四,加强文学审美能力的考核,对文学作品的鉴赏题难度会增加。

例如:

2016全国1卷:

《甲骨文对历史研究的意义》

2016全国2卷:

《吴文俊的数学世界》

2016全国3卷:

《<山海经>中的历史》

2017全国1卷:

《气候正义》

2017全国3卷:

《留住乡愁》

2017浙江卷:

《社会传播的过程》

2017天津卷:

《中国人的时间制度》

2017北京卷:

《数字技术在文物展示中的应用》

 

这些选入高考题的文学作品内容可以说包罗万象。

虽然通过阅读文章基本可以回答出所有问题,但是如果有一定量的课外知识积累,对文章主题有所涉猎,是非常有助于提高答题正确率的。

 

那么,新高考时代如何才能提高语文成绩呢?

 

多读书、多写作。

语文是最不依靠天赋的学科,除了阅读障碍症患者,几乎很少有人真正学不好语文,成绩差的原因只有一个:

积累不够。

凡是从小就大量阅读各种名著、报刊,经常动笔写日记、写文章的学生,语文成绩通常都不会差;再加上适当的考试训练即可拿到一个比较高的分数。

如果只依赖教材、课堂、作业,而没有大量的阅读作为积累,很难真正学好语文。

语文不容易通过短时间集训提高成绩。

数理化生突击一个月能提10分,语文突击一个月搞不好倒退5分。

现在作文也不允许背范文、按套路写了,想投机取巧真的人基本没什么机会。

因此,语文的备考,从任何时候开始都不算早,学习不那么紧张的小学、初中阶段,还是少打游戏多看书比较好。

综上所述,学好语文的“秘籍”如下:

多看书、勤动笔、早准备、拼实力。

第十问:

数学不分文理了,该怎么和“理科天才”们竞争?

 

不用担心,数学会把大部分知识点的难度降低到原来文科数学的水平。

大家拼的还是准确性和熟练度。

高考改革削弱了传统理科的难度和区分度,数学首当其冲。

对于一般考生,只要掌握好数学基本概念,按部就班把基础打牢,辅之以足量的考试训练,数学成绩一般都不会太差。

“理科天才”们在高考中的优势可能仅剩下少花些时间复习数学而已。

很长时间里,人们有一种误解,认为英语被过度重视,语文高考方向跑偏。

但实际上,真正被过度学习、考试方向跑偏的恰恰是数理化。

 

在中国高中随便拎出一个学渣(但英语不能太烂),给他半年时间从零开始突击美国高考(SAT)的数理化课程,即使不是满分也是优秀。

但这在中国高考几乎没有可能,因为高考数理化太难了,偏难怪题太多,以至于大部分人用三年的时间拼命学,也不见得能考出高分。

我们总觉得“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但实际上绝大多数人都不必学得那么深。

如果不从事相关专业,很多知识了解即可,而现在则是拼命的出难题以提高区分度,知识点越减越少,把数理化考成了“八股文”。

导致学生的知识面被严重窄化,大多数理科分数很高的学生,对现代前沿科学一无所知,也没有兴趣了解——考试不考。

这极大地伤害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

很多理科基础很好的同学最终没有走上相关的研究和应用之路,这是很遗憾的,也是极大的浪费。

虽然看上去,数学变简单对于“理科天才”们来说失去了部分优势,但是他们依然有很多事情可做。

有数学天赋的学生除了要花更多时间学习语文、英语,更可以去参加数、理、化、生、信息等各类竞赛,一来争取自主招生的资格,二来拓展自己的兴趣和视野,为将来的深造做好准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